🍺疫情日常🍻PART3
《每日日常》
6:30
🧒🏻1、2號起床
👩🏻快速準備早餐
👨🏻餵3號喝奶➡️準備出門上班
7:30-8:30
🧒🏻早餐
👩🏻早餐
8:30-10:30
🧒🏻遊戲、看書➡️點心時間
👩🏻陪玩、共讀;準備點心
10:30-11:30
🧒🏻1號幫忙當二廚/2號旁邊閒晃搗蛋/3號起床喝奶
👩🏻準備午餐、餵3號喝奶
11:30-13:00
🧒🏻午餐
👩🏻午餐、餵食眾子(包括真嬰兒跟偽嬰兒們🤦🏻♀️…)
13:00-16:00
🧒🏻小玩後午睡或不午睡,直到爸爸下班(媽媽想哭😭)➡️1、2號下午點心;3號喝奶
👩🏻哄睡、家事、陪玩、共讀、準備點心、餵3號喝奶
16:30-18:30
🧒🏻遊戲、看書、收拾玩具(爸爸進門前地板清空)
👩🏻晚餐備料、準備晚餐
18:30-20:00
🧒🏻晚餐、最後遊戲時間
👩🏻晚餐、收拾廚餘、整理廚房
👨🏻晚餐、倒垃圾、洗衣服
20:00-21:00
🧒🏻洗澡刷牙、睡前故事時間
👩🏻哄睡1、2號
👨🏻幫孩子們洗澡、爸爸睡前故事時間、哄睡3號
21:00-24:00
🧒🏻上床睡覺
👩🏻家事時間:摺衣服、恢復家中原貌、隔天餐點備料、夫妻精心時刻
👨🏻家事時間:烘衣服、整理垃圾、夫妻精心時刻
☀️夫妻精心時刻:
分享今日大小事
一起追劇(只夠看一集,仍滿懷感謝)
—————————————————————
《無所事事何其珍貴?!》
每天日復一日
特別疫情期間本來上學的孩子
變成待在家「停課不停學」
家庭必定有很大的衝擊
我們家三個孩子本來就還沒上學
所以每天的日程其實和疫情前後是差不多的
最大的差別是無法出門
長時間必須待在家😭
遊戲時間和閱讀時間
多數是讓孩子自己挑選要玩的玩具
共讀時間每個孩子包含媽媽會每人挑選一本書(三號小妹還未參加😂)
媽媽會刻意選孩子們少拿的繪本
讓所有繪本都有被翻到牌出場的機會
中英文不拘,沒有刻意劃分各自的時間
當然有些時候孩子什麼玩具都興致缺缺
但家裡玩具就是這些
該怎麼辦呢?
今天想談的就是「無聊」的重要性
特別是現在長時間待在家
無聊是絕對無可避免的
但請絕對絕對要珍惜這個無所事事的機會呀!
因為「無聊」不會只出現在防疫時期
人生有「數不清」的無聊時間:
✔️老師上課了無新意,覺得無聊
✔️作業太簡單,完成它根本是在浪費時間,也很無聊
✔️旁邊這個男朋友很難聊,回答不是「還好」就是「都可以」,覺得跟他對話十分無聊,繼續下去以後會是什麼人生啊~
✔️回到家一個人,沒人能說話覺得無聊,開個電視、放點音樂,彷彿有人陪伴
無聊真的是一輩子的事!
身邊躲避不了無聊的人!
工作躲避不了無聊的瑣事!
無聊其實就是我們的日常
只是不容易被注意到
既然無聊是日常
而且是一輩子要面對的事情
就讓孩子從小就學習認識
並且有機會練習處理它
好好與它共處吧😉
—————————————————————
我的作法是:
請孩子自己去找樂子!
用既有的玩具想出新的玩法
若有需要什麼新的素材
可以來告訴我~
(新的「素材」不是新的「玩具」喔!)
請讓孩子有機會嘗試「自己」解決「自己」的無聊
而非家長努力「幫」孩子排滿事情
讓他們「不會」無聊
要知道無聊這件事終究要自己面對的
如同學校課程中「空白課程」
還有居家軟件佈置當中的「留白」
都是差不多的概念
在這段無聊的時間裡
孩子可以嘗試學習到的事情有:
1、為自己安排有趣的事
2、創造新的遊戲或活動
3、另一個觀察或思考的時間
當然
若孩子年紀還很小
請在旁邊陪伴他「一起」找找新樂子吧
如同小時候
大人喊小孩去房間念書
自己卻癱在沙發上看電視…
當時身為小孩的你,有心服口服、愉悅地回房念書嗎?
還是想
「為什麼你可以看電視,但是卻一直叫我去看書呢?」
「如果書那麼好看,你應該也在看書,而不是一直在看電視吧?!」
所以,請用「實際行動」陪伴孩子吧!
希望孩子有什麼樣的言行
就從我們自己開始練習起吧
身教示範比起口頭教導有效多了👍
—————————————————————
🍺疫情日常🍻PART1
https://reurl.cc/6aj305
🍺疫情日常🍻PART2
https://reurl.cc/lRXRME
—————————————————————
#Laurencemylittleprince4y1m
#Lucusmylittleprince2y1m
#Alanamylittleprincess1y0m
#你的我的小王子
#防疫有感
#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謝謝自己發起群組的勇氣和行動
#一起走比較快天天都好暖心謝謝妳們
#長大一定要組樂團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常常會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意思就是有錢連鬼都可以收買啦。有錢可以買的東西真的太多了,我可能買不到青春,但至少可以去拉皮少兩條皺紋吧?我現在還沒去喔,我存起來過十年再用。 但這次肺炎疫情,我真的看到一個金錢沒法收買的,那就是COVID-19 。 紐約時報在前幾天就在頭版頭,刊登了這次在疫情...
被翻 群 怎麼辦 在 唐家婕 - Jane Ta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蛋殼難民」🥚🍳中國白領青年的寒冬掙扎】
今年11月開始,提供長租服務的 #蛋殼公寓 爆出財務危機。這場政府鼓勵下的創新金融遊戲,在疏於監管及中國經濟放緩的背景下快速崩解。卡在資金鍊下方的,是數十萬房東及離鄉背井的年輕租客。
這個冬天,這些被困在蛋殼里的中國年輕人,正在面對怎樣的現實?
—
📝: 文長,慎入。
📝: 這些蛋殼青年是我越來越陌生的一個群體,跟我所熟悉的中國80、70、60後,或更資深一輩很不一樣。對於這群在中國防火牆建成、經濟騰飛後長大的一代,他們怎麼看待這個現實考驗?
📝這兩天聊了好幾個人,發現這些大學以上學歷的年輕人,很愛用「打工仔」來形容自己。最有趣大概還有他們做自嘲梗圖跟段子的能力。一個妹妹在採訪完隔天傳來幾段:
「北上广深,数百万白领,上着九九六的班,卡着一年租金贷,然后被赶到马路上。」(配上哭臉的狗狗)
「我也爱国,也会给老人让座,也会给乞丐钱,也有善良的心,为什么国家要我当蛋壳人(配上碎裂的笑臉)」
然後她問著遠方的我,「姊姊您这边有途径能了解这件事情的解决方案吗?」
—
祝福他們,也祝福在這個寒冬渴望正義的人們。
▫️報導全文: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shehui/jt-12022020132421.html
▫️影片:https://fb.watch/29402_RB0t/
—
打著高端白領公寓品牌的「蛋殼公寓」,自11月初爆出運營危機,在全中國13個城市管理的超過41萬套房源、上萬年輕租客,正面臨著寒冬無家可歸的窘境。
▪️👩🏻🎨上海商小姐,22歲:邊被驅趕邊還貸
「這是我第一次租房,選擇蛋殼(公寓)的原因是因為朋友都住這個。」 在上海從事設計類工作的商小姐介紹著自己大學畢業後的「第一個家」,月付1980人民幣,一個裝修完整的主臥。
她看中房租便宜、性價比高,應屆畢業生、朋友互相推薦還有數百元的返現優惠,「蛋殼的業務員推薦很多種(付款)方式,本來每月租金是2150,一次性年繳可以降到2050。拿不出一整年的錢,他們推薦使用租金貸,降到1980,說這個付費形式便宜又安全。」
但今年11月,商小姐的房子被斷網,接著房東找上門,說因為沒有收到中介(蛋殼公寓)的房租,要求商小姐在12月10日前搬離。
「還沒想到要搬去哪裡的解決辦法……,目前最擔心的是微眾租金貸的問題,還有會不會影響我個人的徵信。」
簡單來說,蛋殼公寓是「二房東」,從各地的「大房東」處接收房源,統一裝修後轉手租給租客。而「微眾銀行」則是這場金融遊戲的第四個角色,提供「租金貸」服務。
「租金貸」是租客與金融機構微眾銀行簽訂的住房消費貸款合約,由微眾銀行替租客向蛋殼公寓支付全年房租,租客再向微眾銀行按月償還租房貸款。
▪️🚅🇨🇳「租金貸」陷阱——當火車不再往前跑
今年1月17日,成立不到五年的蛋殼公寓(NYSE:DNK)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上市前,蛋殼公寓一方面以「高進低出」的方式,高價向房東取得房源、優惠低價租給房客,擴大規模。
另一方面,高度依賴「租金貸」為最大的現金流來源。以2019年前九個月為例,通過「租金貸」模式獲取的租金預付款,佔蛋殼公寓租金收入的80%。
在經濟大環境看好、市場規模做大的情況下,蛋殼公寓看起來是一個房東、租客、平台、網銀四方皆贏的金融創新模式。
「這個租金貸款就是一種新的金融產品,但風險高,一旦房價下跌,經濟不景氣,就會出問題。」中國獨立智庫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盛洪告訴本台。
今年初,高速滾動的蛋殼迎頭撞上新冠疫情,中國經濟放緩、租賃市場也委靡不振。北京諸葛房地產數據公司12月2日發佈的調查發現,中國40個主要城市的平均房屋租金價格,正跌至近兩年來的最低水平。
在美國的資深財經媒體人王劍這麼形容著「租金貸」的陷阱,「有點像開火車,我只有這一截路軌,車往前跑,我就把後面的路軌拆了往前放,前提是,我車得不斷往前跑才行。只要車往前跑,我手上就有現金,我規模大了,我做點別的業務,把這件事給補回來。」
▪️🧑🏻💻詹先生,24歲: 「谁来救救打工仔?」
躺在鐵軌上的,是數十萬無路可走的房東與房客。11月上旬以來,房東驅趕租客、斷水、斷電、換鎖的案例在各大城市發生。
「中介不給你錢,你來找我的麻煩。」互聯網上的一段短片,租戶女孩向闖進房子的房東揮著刀子。
「這房子是我的啊,你的中介去了哪?你去中介那裡找房子。」房東聲嘶力竭地喊著。
「現在房東要趕我們12月6日前搬走。沒有任何救濟啊,都聯繫不上人,蛋殼客服都打爆了,微眾銀行也打爆,蛋殼管家也聯繫不上,街道辦也沒辦法,就是不知道能怎麼辦!」在深圳做零售業的詹先生也被房東下了逐客令。
24歲的他把自己的社媒頭像換成了一個黃色笑臉,P字寫上「誰來救救打工仔」,這已經是他住在蛋殼公寓的第二年。他每月租金貸2100,照合約要繳到明年五月。
微眾銀行在12月2日晚間公佈了一個應急方案,公告稱,將為16萬蛋殼租戶提供不扣錢、不記息的救助計劃,還款期延至2023年底。
「三年也是一筆賬啊,就是拖,還有我的2100押金呢?」詹先生問。
▪️🧑🏻⚕️北京貝小姐,24歲: 「求拉,有北京的救济群吗?」
中國經濟學者張林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寫道,蛋殼公寓所代表的金融模式失敗,首先傷害的就是初入職場、儲蓄較低的年輕就業人口,他們正位於陷阱的中心。
網友扒出了2019年為蛋殼背書的共青團中央、黨媒黨報,《環球時報》及環球網還將2019年的「年度責任踐行獎」頒給蛋殼公寓,央視也做了大篇幅的報導。
「這麼大的事情,政府疏於監管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在紐約新學院(The New School)任教的中國人權律師滕彪說,過去幾年中國也發生過多場金融P2P騙局,但隨著政治局勢及監控更加緊張,受害者維權也只能自我調整,「很難再把政府作為主要的抗議對象,尤其是那些牽頭組織抗爭的人,會被維穩部門打壓,中國政府擅長的維穩邏輯就是抓人。」
一家專門監控跟分析中國網絡平台的公司研究發現,在11月蛋殼事件爆發後,中國官方首先透過社媒平台的審查,刪除那些質疑中國政府為何沒有監管法規的帖子,還特別對一則關於租戶在壓力下計劃自殺的帖子限流。
不過,11月底以來,中國官媒開始出現文章,宣傳政府正在採取行動,為人們排憂解難,還一起批鬥起資本市場。
「我的房東終於上門了,求拉,有北京的救濟群嗎?」北京的貝小姐在網路論壇上發出微弱的呼喊,與近十位跟本台分享經歷的受害租戶一樣,他們都因安全原因不願意全名受訪,或只願意接受文字採訪。
貝小姐在體檢業工作,今年九月才從另一家爆雷的長租公寓自如,搬到蛋殼公寓,一個月租金3000,已先付半年。
她說,幾個禮拜來,維權群里已漸漸冷卻,大家心照不宣的是,「只能等等官方說法吧,我們是弱勢群體啊。」她給記者的文字回復中寫道,房東給她到明年一月底的搬家期限。
▪️🧚♀️天津,小果子🌰
另一位也稱自己是「弱勢群體」、網名「仙女味的小果子」的女孩就沒那麼幸運了。她在微博分享兩張疑似在寒風中搬家的照片,寫到「哎,蛋殼就可以逍遙法外了嗎,弱勢群體沒有人保護。」
不過,「小果子」在今年五月批評武漢日記作者方方、甚至揚言要割掉方方舌頭的貼文被翻出,引來網絡一陣嘲諷。
「共青團聯手蛋殼,親手把自己用過的小紅粉活埋了」,一則留言寫到。
盛洪則表示同情,「她很可憐,她的精神也住在蛋殼里,現在蛋殼破了。」
—
Latest: In cities across China, thousands of young tenants are being evicted by their landlords, who failed to receive rents from the e-services firm/co-living platform #Danke (#蛋壳公寓 )since November.
Danke, once a rising star in China's flat rental market, operated more than 415k flats in 13 cities.
Under Danke's business model, tenants are also encouraged to take one-year loans (租金貸)from Danke's partner bank WeBank to pay their rents. Tenants then repay loans monthly.
I talked to several “Danke refugees “ (蛋殼難民) from Beijing, Shanghai and Shenzhen.
“We’re literally homeless with a mortgage.” One said.
Here’re their stories:
▫️報導全文: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shehui/jt-12022020132421.html
▫️影片:https://fb.watch/29402_RB0t/
被翻 群 怎麼辦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腦中小劇場 第63場 《幻愛》 我不介意,你呢?】
女人開始脫衣服。
在大街上,一件一件地脫。
不是情傷負氣,也不是酒後脫序,而是某種更糟糕的狀況。眾人見狀後紛紛掏出手機,但我們都知道,沒人會按下通話鍵。
畢竟,錄影發動態比報警重要多了。
此時有個女孩突圍人牆,脫下自己的灰色罩衫,緊緊裹住女人。阿樂路過現場,驚覺女人正是阿玲,隨即喝令眾人停止錄影。未幾救護車趕到現場,女孩向警方還原事發經過,阿樂隨阿玲上車,手上留著女孩的罩衫。透過車窗,他望著女孩的側臉,通常在這種時刻,人的側臉最容易走進記憶。
阿樂與阿玲同屬一個團體,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病友團體。
阿樂是小學體育老師,母親不久前過世,幸運的是阿樂穩定服藥,正走向復原的緩解狀態(remission),目前還有些殘餘症狀,但不影響生活機能。影響他的,是女孩的側臉。
幾天之後,女孩出現了。
女孩走進阿樂家的社區電梯,兩人閃躲著彼此的眼神,卻又不禁露出笑意,這種傳接,通常是一場戀情的暗示。
原來女孩一直都住在阿樂樓上,從阿樂上門將罩衫還給她開始,兩人便注定成為一對。他們倚著公屋的圍欄,望著飄進天井的雲,聊著過去的人生,想像著未來的光景。這是母親過世之後,阿樂再度感受到愛。
一直到那天晚上。
「你不准再跟那個神經病見面,他腦袋有問題,萬一殺人怎麼辦!」
叫罵聲、傢俱碰撞聲、女孩尖叫聲依序往下穿透天花板,阿樂隨即衝上樓,只見女孩被父親趕出家門。阿樂帶女孩回家,兩人徹夜未眠,他知道這可能是女孩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進他家門,因為情況似乎要開始變糟了。
阿樂和孩子踢球時,彷彿又聽到有人在喊自己的名字,樓上的家暴實況每天送進他的耳裡,他登門拍喊,卻只換來男人一頓毒打。這世界似乎抹去了女孩的痕跡,阿樂心神不寧,周圍的聲音都往他身上砸。站在車廂裡,電車劃過了屯門的黑夜,卻沒能把女孩送回月台,結果一個過彎,他又看見女孩在車窗上的倒影,這次他沒有猶豫。
兩人在月台重逢,女孩訴說著這段時間的經歷,阿樂望著對方,決定做一件殘忍的事。
他打開了手機的錄音裝置,錄下女孩說的每句話,然後按下回放鍵,來確認自己是否幻聽。
結果一片空白。
那段雜訊正在殺死一個女孩,把阿樂推向夢的邊界,女孩緊緊抱住他,試著不讓他墜落,最後兩人相擁而泣。遺憾的是,這段畫面只存在阿樂的腦中,事實上他正站在月台旁發呆,軌道應聲振動,電車呼嘯而過。至於那件罩衫,還躺在床下的紙盒裡。
全世界都陷入夢境,唯一清醒的,只有那段錄音。
「像我們這種人,哪有資格談戀愛?」
這是電影裡某個病友的台詞,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已經被這句台詞洗禮了幾萬次,但每次聽到都還是只有無奈。
我曾看過九十歲的榮民,帶著四十多歲的精障兒子來申請身障證明,每次見到他,我都不確定他的陪伴還有沒有下次。他說結婚時就知道對方有問題,但傳宗接代對他來說,不是想做,而是「不得不做」。但如果再來一次,他會讓血脈停在自己身上,原因很簡單,「因為孩子是無辜的」。
電影畫面停在月台的燦爛光斑上,影片開演二十五分鐘之後,片頭字幕才緩緩浮現。
前二十五分鐘的劇情,取材自導演周冠威2006年的短片《樓上傳來的歌聲》,成了本片《幻愛》的序幕。電影進入中段後,女孩換上另一個身分出場,同一張臉孔,心思卻大相逕庭,女孩究竟有何目的?劇情會如何開展?懸念蔓生,人心難測,電影在短片基礎上,做了更加寬闊的延伸。藉由一個愛情故事,一段心理療程,將「精神病汙名化」、「思覺失調病程」、「情愛妄想」,以及「醫病倫理」等重大議題,悉數串聯起來。
情愛妄想(Erotomania),早先被翻成「色情狂」(魯思翁等,1988),又稱「克雷宏波症候群」(De Clerambault's syndrome)。本片主角阿樂除了患有思覺失調,亦有類似症狀,這是一種「被愛妄想」的型態,也就是患者深信自己正與某人戀愛,以各種方式維繫關聯,然而現實生活中兩人可能根本沒有任何交集。
「你不是說要照顧我一輩子嗎?」某個女病患也曾這樣對我說過,告白當下百感交集,既有一股被認證的悸動,亦有被糾纏的擔憂,但事後證明一切都是幻覺!她之所以叫我罩她一輩子,純粹是她欠了一屁股卡債,而且在所有被她告白的對象裡,我得到的台詞還算少的。
除此之外,這也是一部和「臨床心理師」(Clinical Psychologist)有關的電影,香港稱「臨床心理學家」,簡稱C.P,因此片中出現了幾次會談場景。電影將會談過程稱為輔導(Counseling,原意為「諮商」),然而在台灣,根據心理師法規定,針對精神病人,臨床心理師進行的會談稱為心理治療(Therapy),諮商無法用於精神病患。
但無論治療或諮商,編導確實對會談歷程進行了嚴謹的田調,症狀設定也符合邏輯,包括阿樂之所以患有情愛妄想,某種程度上是因為「缺乏愛」(本身戀愛經驗匱乏,又恰逢案母過世),因此才幻想出一個能夠愛他的對象。其中有段治療對話讓人印象深刻,場景是實習心理師在會談過程中,直接挑戰了阿樂的妄想,目的是希望他能「回到現實」。指導教授當時看著監控螢幕,不動聲色,直到事後督導時才說了下列這段話:
「我們的責任是釐清病人的想法,而不是點破他的妄想,在他還沒找到能夠依賴的對象之前,這樣做是非常危險的。」
十多年前,我的老師也對我說過類似的話,然而一旦走進會談室,打開錄音筆,情勢一緊張,這些理解就會被拋諸腦後,只剩下教條留在對話中。
有時候,妄想能摧毀一個人,卻也能支撐一個人。
影片後半段,女孩的身世逐漸揭露,互動模糊了倫理界線,走向無法預測的結尾,然而比結尾更重要的,是兩人的關係演變。男孩不一定病態,女孩不一定純潔,但他們都觸碰到了彼此的疤痕,當女孩的歷史被一層層掀開時,阿樂只說了一句:「我不介意,你呢?」
即便如履薄冰,兩人也義無反顧地靠近彼此。
《幻愛》是我今年為止最推薦的劇情片,並入圍了三項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音效、新演員),此片很容易被拿來和港片《一念無明》對照,雖然後者更厲害一些(畢竟導演黃進是個奇才),但《幻愛》的製作精良(司徒一雷的攝影讓屯門變身打卡熱點,杜篤之的音效讓幻聽感同身受),劇本更是優秀,懸疑開場,夢境收尾,連結兩個端點的,是豐盈的人情關照。外加兩個優秀的年輕演員(說實話,劉俊謙和蔡思韵絕對是男女主角兩大遺珠),引領觀眾投入一段精神患者的戀愛歷程,不,應該是歷險。
旁人的目光、聲音的迴盪、無法信賴的影像,一般人可能無法想像,精神患者談一場戀愛,需要付出多少代價。自始至終,劉俊謙都保持著一種「擔心症狀會再度復發」的不安感,猶疑的眼神、時隱時現的黑眼圈,甚至額邊的汗珠都讓人心疼,尤其結尾那場崩潰戲難度極高。
蔡思韵則是一次扮演兩個角色(類似《神探》中林熙蕾的設定),但挑戰在於兩個角色會逐漸融合,女孩身世揭露之後,心境轉折必須要能說服觀眾,而她執行得很認真,才讓角色最後的決定顯得合理。
其實,我們離妄想並不遙遠,有時一閉上眼,我們的人生就會陷進妄想八個鐘頭。畢竟對某些人而言,做夢本身就是一種被允許,又有時間限制的妄想形式。一旦妄想變得隱密又節制,我們與症狀的距離,或許就在眼皮的開闔之間而已。
同樣面對妄想,我們總在夢境流連忘返,佇立人間的阿樂卻開啟了錄音裝置。
不知道誰比較勇敢?
參考文獻:
● 魯思翁,龍佛衛,陸汝斌:De Clerambault氏症候羣:一例報告。中華精醫1988;2:305-13
● 孫藝文,劉秋平:雙極性情感性疾患之色情狂表現:一例報告。中華精醫1992;6:208-13
#幻愛
#思覺失調
#情愛妄想
被翻 群 怎麼辦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們常常會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意思就是有錢連鬼都可以收買啦。有錢可以買的東西真的太多了,我可能買不到青春,但至少可以去拉皮少兩條皺紋吧?我現在還沒去喔,我存起來過十年再用。
但這次肺炎疫情,我真的看到一個金錢沒法收買的,那就是COVID-19 。
紐約時報在前幾天就在頭版頭,刊登了這次在疫情中過世的人的人名,因為美國的死亡人數已經跨過了十萬人,結果整個頭版頭整頁塞滿了人名。要知道現在確診人數跟死亡人數,飆到讓大家車尾燈都看不到的,就是號稱世界上醫療資源最完善、財富淹腳目的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而且這個數字還在繼續爆衝當中!我以前在美國住了快三十年,我真的滿頭問號,到底是在幹嘛?最有錢的是你、做最爛的也是你,就好像富二代成績竟然吊車尾一樣,現在想想,富二代吊車尾的還不少,總之這就讓我忍不住開始思考,有錢真的是防疫必需品嗎?
最近就有個小地方抓住了國際媒體目光,還被拿來跟美國做比較,就是印度西南方的「喀拉拉邦」。
喀拉拉邦面積3萬8,863平方公里,比台灣大了一些,卻塞了3500萬人口;印度1月27日首個確診就是出現在喀拉拉邦,不過4個月過去,印度全國病例不斷爆增,至今已有超過14萬人確診,四千多人死亡,喀拉拉邦卻只有896例確診,7人喪命,情勢整個大逆轉,被稱作全印度唯一成功控制疫情的省分。
再拿來跟美國比一比,美國人均GDP達6.5萬美元,但Covid-19死亡率卻出奇高,達到5.8%;反觀以服務業為主的喀拉拉邦,人均GDP只有2900美元,失業率高達11.4%,但在這波疫情中,死亡率只有0.7%,怎麼看都狠狠打臉美國以及其他資源充足的大國。
包括英國BBC、衛報,美國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以及經濟學人,都大篇幅報導這個「喀拉拉現象」,以及他們採用的「喀拉拉模式」。
其實喀拉拉邦政府長期投入大量經費,加強公共衛生基礎建設,當地有2700多家政府醫療機構,平均每10萬人有330張床位,是全國最高,但要比醫療資源,美國更多啊,也沒比較厲害,我們就幫大家歸納出三項喀拉拉防疫秘訣。那第一項,就是跟台灣一樣的「超前部署」。
台灣17年前有SARS教訓,17年的萬全準備就等這一仗,喀拉拉邦在2018年也有「立百病毒」的前車之鑑,這個病毒也是由「果蝠」傳染的,當時一個月就奪走17條性命。
所以這次中國武漢傳出病情的時候,喀拉拉邦就立刻拉響防疫警報。1月就開始在四個國際機場對旅客進行體溫篩檢,追蹤並且隔離疑似個案;2月成立一個24人的防疫小組,3月10日就宣布關閉所有教育機構和娛樂中心,禁止大規模聚會,呼籲民眾不要前往宗教場館,兩天後進一步宣布封城令,比中央政府的全國封鎖令(3/24)早了將近兩週。
不僅如此他們還在每一區都設立負責處理Covid-19的專門醫院,連飯店也變成隔離病房;曾經擔任過中學教師的喀拉拉邦衛生部長「夏拉賈」,兩年前就靠防疫一戰成名,故事還被翻拍成寶萊塢電影。這回更是專訪接不完,還被封為「Covid-19殺手」、「巨星衛生部長」。這次的防疫模範生,怎麼那麼剛好都是女性領導人呀!
我們再看到第二點,同時也是非常具有印度style的「人海戰術」。
大家對印度的第一印象,應該就是人怎麼那~麼多,印度是目前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僅次於中國,雖然人口密集往往會造成防疫困難,但喀拉拉邦反而把這項劣勢轉為優勢,號召民眾擔任防疫志工,結果短短一個月內就有30萬人加入!
喀拉拉邦把人海戰術運用在病例追蹤上,分為電訪和親訪,電訪中心運用地理標籤技術定位,志工再一一打電話詢問被監測的對象有沒有出現症狀,還有專門用來防疫的20萬個WhatsApp群組;當地還成立一支「追蹤部隊」,2萬6千名經過認證的社會衛生工作者和稽查員,挨家挨戶訪查隔離檢疫者,同時出動好幾千名警察,嚴格執行封鎖令,騎機車到處巡視,看民眾有沒有乖乖待在家。
但是喀拉拉邦的經濟,靠外邦和外國的日薪移工支撐,封城沒飯吃怎麼辦?當局也有完善的福利制度,把對人民的衝擊降到最低。
原來喀拉拉邦是由左派的共產政府當家,主張人人有飯吃,和印度中央和其他地區的右派種姓色彩大不同。相較其他省份的民眾因為封城挨餓,喀拉拉當局靠2萬個「社區廚房」,填飽30萬移工的肚子,有志工幫忙煮大鍋飯,民眾甚至能依據飲食喜好點餐,至今送出800萬份餐點;地方政府還免費向每個家庭發放15公斤白米、豆類和調味料,而且送貨到府,就算學校關閉,也會送營養午餐給學童,並且提供醫療和個人衛生用品給需要的民眾。
雖然「喀拉拉模式」目前看來很成功,但專家警告,仍然不能掉以輕心。例如印度泰姬瑪哈陵的所在地,北部城市阿格拉(Agra),先前防疫模式被大力讚揚,結果4月初案例暴增,神話破滅!不過喀拉拉邦的表現,依然可以證明財富並不是政府防疫的絕對條件。
西方資本主義的理念向來是:財富能讓民主政府,在承平時期為公眾提供服務,並且在危難當頭時,保護公眾免於傷害,不過看看美國這次的表現,或許就是因為資源太多反而掉以輕心,螺絲不知道鬆了幾百顆,反觀喀拉拉邦這樣相對不寬裕的地方,或許正明白自己沒那個本錢,也就不敢去冒險。錢多有錢多的優勢,但沒錢也有沒錢的做法,你認為資源多寡跟防疫表現成正比嗎?
這周琪斐大放送的關鍵字是 #喀拉拉模式 #窮無損防疫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