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集到人生第一個「有意識」的世界文化遺產!
#中國大旅行回顧 day08
2017年3月21日|四川樂山
在樂山只有待上一個晚上
原本想要花些篇幅寫下樂山讓我最印象深刻的事-小吃
不過發現過去無論是Youtube影片或者是部落格
都已經有詳細的介紹了
這次的回顧就來寫寫一直以來都被忽略掉的 #樂山大佛 吧!
雖然在這趟中國大旅行之前
我已經有去過許多世界遺產了
不過那時候並不知道什麼是世界遺產
只知道自己去了一個景區遊玩(門票通常還很貴)
再加上台灣自己本身沒有世界遺產
因此就更沒有注意到了
所謂的世界遺產
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負責執行的制度
在世界各地保存對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普遍性價值的處所
大致上又可以分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與複合遺產三大類
往往被選上的地方都會成為旅遊熱門景點
不過世界遺產更強調 #保存
若世界遺產在遭到天災人禍時
可以得到包含聯合國在內的力量協助救災
並盡力恢復為原本的狀態
這趟中國大旅行根本是搜集世界遺產之旅
包含這天的樂山大佛
以及之後甘肅的莫高窟、雲南麗江、四川大熊貓棲息地、新疆天山、絲路沿途等
也是從這一趟旅行開始
我才知道原來有個List叫做世界遺產
或許之後旅行也可以以搜集遺產為目標呢!
順帶一提,突然發現九十路四條海外路線
寮國龍坡邦、印尼婆羅浮屠、婆羅洲姆魯熱帶雨林
以及北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紅堡與琥珀堡等
都是世界遺產欸!!!
回到樂山大佛
不得不說,中國在世界遺產的景區規劃都很完善
你可以選擇是否要攀爬陡峭樓梯
來到大佛的腳趾處參拜
因為人潮眾多,所以在進入景區時就可以先抽號碼牌預約
等到你的時段時再到樓梯門口排隊即可
當然,若是體力無法攀爬71公尺的階梯
也可以選擇搭船遊河
從遠處眺望大佛,反而更能觀賞大佛全景!
第一眼見到大佛時內心是非常震撼的
從唐朝元年直至今日
這尊大佛也屹立在此一千三百多年了
「原來這就是世界遺產啊!」內心感嘆
小乘客有沒有去過什麼世界遺產
可以留言跟我們分享呦!
🚶 #阿勳
📍 樂山大佛, 四川
=======================
▍在路上,找到自己喜歡的模樣 ▍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旅行的旅行] 行動傳播技術空間中的旅行:#當我們用GoogleMap找路時 / 李長潔 🚎 . 時常有人問我,你每次去日本的那些超級冷門的風景、傳說地點、氛圍氣喫茶老店,到底怎麼找到的,聽都沒聽過這些地方。剛開始,我會查詢中文與外文的旅行資訊,像是旅遊手冊、觀光網站,都是基本工作,可以給旅客一點基...
複合遺產 在 走讀世界遺產 About World Heritag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第42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於7/4於巴林麥納瑪閉幕。下一屆會議將在亞塞拜然的巴庫舉行。
今年新增19處世界遺產(13處文化遺產,3處自然遺產和3處複合遺產。)
目前總共有1092處世界遺產。義大利54處,中國53處,仍然緊追在後。
https://whc.unesco.org/en/news/1852/
複合遺產 在 澎湖陳慧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參與第17屆澎湖研究學術研討會】
為期2天的澎湖文化界一年一度盛事-澎湖研究學術研討會昨天落幕,本屆研討以世界遺產潛力點「石滬」為主題,希望透過世界記憶與複合遺產觀點來探討澎湖文化資產。
本次研討會除了相關論文的發表,也特別邀請韓國島嶼文化研究院教授李惠燕、英國海事歷史學者博士戴偉恩、中研院院士臧振華等多位國內外學者專家就「澎湖沈船事件」、「澎湖水下考古」與「七美石器製造場」等等進行專題演講,慧玲有幸全程參與聆聽,獲益良多,開啟嶄新的視野。
複合遺產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旅行的旅行] 行動傳播技術空間中的旅行:#當我們用GoogleMap找路時 / 李長潔 🚎
.
時常有人問我,你每次去日本的那些超級冷門的風景、傳說地點、氛圍氣喫茶老店,到底怎麼找到的,聽都沒聽過這些地方。剛開始,我會查詢中文與外文的旅行資訊,像是旅遊手冊、觀光網站,都是基本工作,可以給旅客一點基本的地理想像,如方位、氣候、規模、人文特色等。接著,我會做一件事—大量地運用google map細查地方資料。
.
地圖,是一種人對空間權力的掌握,當旅人們從地圖繪製者的手中,搶回擁有地圖的權力,這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旅行生活?然而,我們真正因為google map而搶回了對空間的掌握嗎?我們先從紙本地圖的使用開始。
.
▓ #紙本地圖的時代
.
不只是到了旅遊的當下才使用google地圖來找路,而是平常沒事時,就打開地圖滑呀滑,細察預計拜訪的地點,了解地理資訊。不過,在2005年以前,旅行時掌握地理環境的技術大都依賴紙本地圖,旅客與觀光客在出發前,會購買旅遊手冊、旅行文學,透過特定旅行專家與旅遊資訊編輯的視野,來觀看地方(林子廉,2009)。在那時之前,各種「旅遊天書」隨著出國人數的增加,而銷售量大增。
.
出國旅行度假,不單僅是選好地方、買張機票、然後去就可以說「#這是我的旅行」,旅行的體驗是由生活中的不同媒介內容(電視、廣告、電影、書籍、旅遊手冊,現在還有社群網站)與你的真實旅程所交織而成(Urry, 2002)。當然也包含地圖。
.
地圖是一種地理狀態的再現。我們覺得地圖模擬了真實的環境樣貌,但事實上,地圖是一種「#簡化」、「#挑選」、「#裁切」,尤其是紙本地圖,在有限的平面版面上,地圖的終極目標並不是一比一的還原,而是透過地圖繪製與資料整理,表現製圖者對大地的擁有權、解釋權。
.
在從前的旅行中,我會在行前買一份巴黎的城市地圖,在台灣時就把旅行手冊上看到的景點標示在地圖中;並在旅程中逐一刪除,有時候還會用紅筆將散步走過的路徑畫上,以展示我對巴黎的熟稔程度。基本上,整張巴黎地圖我都畫滿了。
.
▓ #google地圖的出現
.
2005年,Google Map正式上線,一開始只是電腦版,同一年裡很快地推出手機版本,並且加入Google Earth的服務,直至今日,google的地圖是Google公司流量第二大的營運項目。Google Map運用了地理資訊系統(GIS),整合地表空間幾何特性以及地理屬性等兩種資訊之資料庫, GIS 中記錄的資料藉由適當的軟體解譯後可重現地表相關地形與地貌,使用者可以免費且自由地在地圖檔上標記並添加註記。這個地圖很快地成為旅行者的最佳找路工具,可以用微觀與巨觀的視野,審視空間樣態(廖酉鎮、陳均伊,2013)。
.
相對於傳統紙本繪製,#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廣泛應用,省卻了實物儲存的難處,也使我們可以在同一空間的地圖上看到不同的主題的重叠和互動,我們更能按照我們的想法,在給定的地圖框架上任意標籤,製作對我們有意義的地圖(Lo, 2012)。
.
Google不斷推出越來越豪華的地圖服務,像是「#交通資訊」、「#街景服務」、「#旅行規劃」,最近更加入虛擬實境的概念,將導航升級成「#AR導航」,透過 GPS 獲取用戶的位置,並使用街景資料產生「視覺定位系統」(Visual Positioning System,VPS),快速辨識周遭地標建築定位用戶位置,並在手機相機中以巨大的動畫箭頭結合街景,藉以更清楚地告知方向。這些方便的工具是積累在行動通訊技術、運算技術與人群使用習慣的大量應用與快速進步上,嶄新的地圖技術深刻地改變了旅行、旅人與城市的互動關係。
.
▓ #人與機器結合下的旅行:地理媒介
.
人與機器在移動技術空間中,被結合成一種人機複合體,或是Bruno Latour行動網絡理論中的「人—物」,這讓人的體驗更加複雜。你有沒有一種經驗,就是打開Google Map後,隨著指標轉動身體,試圖協調數位與真實的空間方向。或是,跟著導航行走,耳畔響起「向左轉」,就毫不猶豫地走向左方的街道。又或是,最一般的情況下,使用者會打開軟體,了解地理定位下自己與週邊資訊(店家、車站等)的關係。
.
進入到隨身行動傳播科技時代,人與物結合下的移動與定位本身就是一種資訊,這些資訊詮釋了流動空間、網絡連結、移動過程的具體樣態。一方面,機器深刻地鑲嵌入人類的生活世界中,反過來說,人們亦透過機器產生全新、方便、延伸的特殊經驗。這種人機合一、日常鑲嵌的 #地理媒介(geomedia)(McQuire、潘霽,2019),在旅行實踐中更顯鮮明。
.
在Web2.0時代,藉由地理媒介所構連起來的網絡式公共空間,展示了人類時空感知的嶄新轉變。透過行動傳播與數位化的技術,遊歷的地點本身不只是被媒介再現,而是,這些地點本身就是媒介,在程式運算的框架下,人與人、人與城市有了全新的關係:Google Map的使用與資料的積累,很大的程度上,人們利用社會實踐、消費行為與協商互動來定義旅行的地方。
.
例如這次我們旅行到關東地區,特地前往宇都宮吃餃子。在行前我們藉由Google Map的即時資訊決定乘車的方式,查詢車站附近所有的餃子店以及他的評價、照片、菜單,用街景服務來定位自己如何到達要去的「餃天堂」。然後在這家算是有特色的餃子店鋪,我們竟然在餃子裡吃到了一根鋼刷鐵絲,店家也沒有很認真地看待。就默默地打開Google Map說明了當下的狀況,並給予較低的星級。
.
▓ #自願式的地理資訊(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
上述的情境是一種建構主義的場境,使用者們可能自知的情況下,#自願參與地理資訊的建構,這稱做自願式的地理資訊(VGI,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Sieber and Haklay, 2015),Google Map的VGI使得人們更有機會參與城市意義的詮釋,在公共參與的意義上,Google Map也是一種社群媒體,它建築在遊客、居民、店家等大量用戶的傳播意向性上。在McQuire與潘霽(2019)的「地理媒介」評斷便提到中,媒介傳播技術、隨身行動和城市地理元素的深度融合,共同造就了「#成為公共」(becoming public)的體驗,打開城市生活的審美維度,同時推動了「成為公共」的過程。城市中的社會關係和權力關係,不再僅僅依據根植於城市空間結構的生活形態,而是更直接地被轉化為主動的「傳播」過程。
.
從知識論的角度來看,Google Map有著三種資訊類型:自然的資訊、技術的資訊與文化的資訊。自然的資訊,如同人們所可以感受到的地形等;技術的資訊則如道路、水系的測量描述;而文化的資訊則指涉各種人類的行為,如駕駛、消費等。透過運算平台,當然也包含IG、FB上的「#社會標註」,像是打卡、分享美照、「#」,使用者、物、與城市風景大量交織成數位形式與真實形式共存的存在,並且在公共性的概念下交往互動。
.
可是,我們還是可以想像與批判,一個反烏托邦正在進行。有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正是地理媒介的延伸,甚至不得不參與地理資訊的建立。當你想要運用導航系統時,其使用者本身正參與著車流量預測的演算過程。當我們行動時,我們也正經歷一種數據式的物化,個人與機器結合後,個人在時空中的所有作為都有可能面臨資本主義的收編,例如在Google Map上顯示個人化的位置性商業廣告。
.
▓ #流動的社群與信任革命
.
旅行者們對Google Map的使用,構成了一種流動與移動的社群,這個社群強調的並非穩定的社會記憶,他們更欣賞獲得片刻的超凡體驗,與享受如遊戲般的過程,在虛實間讓自己更能夠掌握旅行的地方。從Google Map的旅遊嚮導設計就可以發現,Google Map將每一位參與地理資料建構的人們都當作「專家」,這個構想在另一個旅行APP「#TripAdvisor」裡也非常鮮明。你可以在「TripAdvisor」裡分享更多評價、文章與圖片,分享你在移動時的超凡體驗,以獲得「#頂尖攝影師」、「#飯店達人」等等標章,以提高個人體驗的可信度。
.
不過,有批評家認為,我們太容易把Google Map、Google Earth上的作為,理解為一種全景全知的圖像、透明的秩序,甚至是前面討論的參與和賦權的工具(Kingsbury & Jones, 2009)。閃耀著令人暈眩光茫的球體,反映了人類的戴奧尼索斯的妄想,我們狂亂地航行,歡天喜地地喧囂,我們全心全意、不加思索地信任它,卻低估了虛擬世界對真實世界的集體監控。
.
▓ #回歸地方化?
.
不過,站在創用的立場,我還是傾向對科技保持信任。信任研究者Bostman(2017)在《#信任革命》中談到,只有「信任」,人類才能在進程上有超越性的變革。當然,對Google Map的信任早在2010年以後就幾乎被廣大的使用者們接受了,雖然偶而還是會看到我父親打開地圖導航後,然後罵導航太笨,繼續走自己的路。但無疑得,Google Map扮演了旅行實踐的重要推動角色,它把商品、交通、約會與各種推薦搓合起來,讓旅行同時是個人的行動,也是集體的社群參與。也因為這些更加錯綜複雜的信任,旅人們才能獲得更多足以創新生活的服務。
.
回到McQuire的地理媒介概念中,如果傳統大眾媒體帶給旅行者與地方的是一種想像的、再現的、去地方化的全球化幻覺。那麼這些隨身、隨地的地理媒介,像是Google Map,則在旅行者與地方之間形成更回歸地方化的關係,同時還包含了跨文化溝通的實現,透過這樣的地理媒介技術,更能提高人們對差異性與流動性的接受程度,還可以確保城市網絡中與他者共存的技能。
_
_
#參考文獻:
.
1. 林子廉(2009)。旅遊手冊如何影響遺產觀光客對於原住民石柱真實性知覺、旅遊動機及體驗。文化大學觀光系碩士論文。
2. Urry, J. (2002). The tourist gaze. Sage.
3. 廖酉鎮, & 陳均伊. (2013). 讓地圖活過來一 Google Earth 運用於地球科學教學設計之應用. 科學教育月刊.
4. LO, K. H. (2012). 論班雅明式史觀和空間觀: 並以領匯霸權地圖為例. Cultural Studies@ Lingnan 文化研究@ 嶺南, 32(1), 1.
5. Sieber, R. E., & Haklay, M. (2015). The epistemology (s) of 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 critique. Geo: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2(2), 122-136.
6. McQuire, S., 潘霽(2019)。From Media City to Geomedia: Cross-disciplinary Insights into Information Society from a Pioneering Australian Scholar。資訊社會學研究,36。
7. Botsman, R. (2017). Who Can You Trust?: How Technology Brought Us Together–and Why It Could Drive Us Apart. Penguin UK.
8. Kingsbury, P., & Jones III, J. P. (2009). Walter Benjamin’s dionysian adventures on Google Earth. Geoforum, 40(4), 502-513.
複合遺產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大阪之外] 古代皇室的最大安息地:古市古墳群 / 李長潔
.
#又看古墳 #世界遺產 #硬要扯萬聖節
.
厭倦了心齋橋的遊客喧囂?看膩了梅田的時尚男女?覺得大阪已經沒有地方可以去了?就讓我們稍微離開市中心,到大阪府的東南方的幾個小城鎮散步吧。自從2016年拜訪了以古墳為主題的「#大阪府立近つ飛鳥博物館」,開啟了我對關西一帶古墳的興趣,陸續以古墳為旅行主題。我認為,唯有考察古墳位置、形式、遺緒、敘事,方能得到理解過去時空之鑰。「#古寺古墳群」一直是我想拜訪的地方,和「#百舌鳥古墳群」同為古墳時代最重要的遺跡。
.
■ #古代文化的巨大痕跡
.
藤井寺市位於大阪府中南方,自阿倍野搭乘近鐵南大阪線,大概30分鐘就會到達,是一個僻靜的小城鎮。不過城鎮雖小,卻是古代文化的孕育之地。藤井寺市位在大和盆地口,地勢平緩,偶有丘陵,土器時代前就有人生活在此的痕跡。
.
#因為地方土俗與中國道教思想的影響,此處成為開土墓葬的優良選址(島津光夫,2006),還有一處地名就稱「#土師里」(土師ノ里),「土師」即為古代建造古墳、製作陪葬埴輪的職人豪族。大化革新後,此處設置「河內國府」,即河域之內的國度的環境描述意涵,算是相對富饒的地區。
.
■ #看到不要不要的古墳
.
古市古墳群大部分位在 #藤井寺市,以及 #羽曳野市,建設於古墳時期中期(4世紀~6世紀間),於東西2.5公里、南北4公里範圍內,共有大大小小246座古墳,目前是世界遺產的日本國內暫定名單。你可以輕鬆自在地漫步於古墳中(?),僅僅花個2小時,便可見到日本體積最大的「#應神天皇陵」,與其他重要的「#仲姫皇后陵」、「#仲哀天皇陵」、「#允恭天皇陵」、「#日本武尊陵」等。古墳的數量眾多,幾乎是沒幾步就可撞見一個知名或不知名的墳塚,有些古墳規模宏偉有如一座草木豐美的小丘陵,春天觀櫻,秋天賞楓,還可以在坡上野餐呢(像是古室山古墳、赤面山古墳)。
.
■ #古墳的政治權力結構
.
順著葛井寺一旁的路徑走,很快地就可以到達體積巨大的應神天皇陵。沿路經過一座陸橋,興奮地爬上登高遠望,廣闊的深綠色森林匍伏在低矮的民宅後,日常空間中有一座遠古設施隱匿著,千年前的政治權力結構展示眼前。
.
在古墳時期,#葬送儀式與政治權力結構有著相當緊密的關聯性,埋葬地址的空間因素、埋葬設施的構造、送葬禮儀的安排反映了古代國家形成期的制度性過程。像是古墳營造的選址、規模、造型有著王族、貴族與平民的劃分,逐漸形成階層較為鮮明的社會系統(都出比呂志,1989),在古墳建造的數量上,也於古墳時期中期、晚期暴增,透過大型古墳營造所需的強大財力人力之統籌營運,來展示(exhibit)王權的強度,可以說是一種混合「#展示複合體」(the exhibitionary complex)(Bennett, 2005),形成了一種規訓綜合與權力關係,上演了國家形成初期的巨大戲碼。
.
■ #劇場國家與銀河政體
.
在藤井寺市亂逛著大小古墳,腦子裏浮現日本古代國家形成的圖像,皇權的顯現(emerge)、權力的展示、國家的上演。我們可以從人類學家Geertz(1980)#劇場國家(theater state)與Tambiah(2013)的 #銀河政體(galactic polity)兩個理論概念來想像這政治秩序的運作。
.
Geertz在《尼加拉:十九世紀峇厘島劇場國家》一文中描繪了峇厘島上有別於西方的政治運作,透過 #戲劇性的象徵形式「表演」出「國家」的具體形象,在這樣的模式中,國家並不是一種行政體系,反倒比較像是一種示範,宣告世人「#我就是王權」,對應於宇宙整體秩序的存在。
.
而另一位泰國社會研究者Tambiah也提出一個有別於西方社會模式的政治模型:銀河政體,其權力系統並非相當集中,#結構有如許多行星環繞太陽的星系,各權力中心不一定是和諧的,更可能是充滿衝突矛盾的,且以模糊的象徵性力量所拉扯著。
.
■ #社會秩序如何可能
.
回過頭來看古墳、飛鳥、奈良、到平安時代,日本國家形成初期,送葬儀式、埋葬設施、死亡世界的神話觀點等,一直到《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的寫成與論述確立,正有著上述兩種政治秩序的過程特色。
.
古市古墳群,無論是觀賞風景秀麗、散步健身,或是窺見此地的悠久歷史性格,甚至是回答「#社會如何可能?」,詮釋日本政治與社會秩序的生成,都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訪的「#大阪之外」的地方。你還不快來玩~
.
■ #參考文獻:
.
1. 島津光夫. (2006). 古墳の石. 新瀉應用地質研究會誌. 66, p9-3.
2. 小笠原好彦. (1985). 家形埴輪の配置と古墳時代豪族の居館. 考古学研究, 31(4), p13-38.
3. 都出比呂志. (1989). 古墳時代の王と民衆 (Vol. 6). 講談社.
4. Tambiah, S. J. (2013). The galactic polity in Southeast Asia. HAU: Journal of Ethnographic Theory, 3(3), 503-534.
5. Geertz, C. (1980). Negara: The theatre state in 19th century Bali. Princeton: Princeton.
6. Bennett, T. (2005). The exhibitionary complex. In Thinking about exhibitions (pp. 71-93). Routledge.
複合遺產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於今天進行國科會及所屬單位預算詢答,由主委朱敬一率所屬列席備詢,林佳龍委員在質詢時強調,為因應國際經濟發展等大環境的改變,科學園區的角色和功能,亦應將國內環保和地方民意納入考量,予以通盤檢討。科學園區約4495公頃,大概佔國土面積0.12%,不論創造的產值與提供的就業機會均非常多,足見科學園區的貢獻之大。
中科自籌備、整地及建廠,至友達開出第一張發票,整個從無到有的過程,林佳龍委員均曾親身參與及見證。中科一期至四期,及高等教育園區,在中部將近有五個園區單位,反令園區的特色過於發散。政府能取得大筆土地進行發展固然很好,但部分園區的閒置率卻偏高,開發遇到困難,事實上,過去經濟部也有許多工業區的土地遭到閒置或荒廢,直到十二年前透過「006688方案」等各種租稅鼓勵,才讓工業用地重新活化,但目前彰濱工業區仍有將近一半以上的土地仍處於閒置狀態,中科四期二林園區尚未使用的土地也遠超過彰濱。科學園區理應進行科技創新與附加價值高的高知識產業,讓年輕的科技人才進駐就業,領取高薪,然現在園區卻充斥以勞務派遣的方式進用員工,與過往我們對於園區的想像,存在著不小落差。林佳龍委員呼籲政府必須正視此一問題。
以高等教育園區為例,涉及的業管單位包括南投縣政府、文化部及中科園區,從霧峰省議會、光復新村,到南投的中興新村、是台灣戰後在特殊環境下致力興建及保存的文化遺址,更是台灣少見的國家級文化資產裙帶,亦是複合型的文化遺產,目前園區定位不明,亦面臨招商不足的窘境,林佳龍委員要求朱主委盡速處理園區定位不明的問題。朱主委回應由於南投縣政府將中興新村90%土地劃為文化景觀區,將在對現有地形、地貌、地物的保存基礎上去構思未來發展。國科會日前邀集嚴長壽和施振榮赴現場勘查,他們建議讓園區變成未來生活與ICT有關的實驗場域,可相當程度地保留當地特色,對相關的產業也有育成效果。
林佳龍委員提醒朱主委需多加留意科學園區周圍土地炒作的問題,另有關日前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撤銷二林園區的開發許可,是否會對招商產生影響,林佳龍委員也表達了憂慮。朱主委則表示內政部將會持續上訴,國科會對此相當有信心,目前包括鴻海、台灣精銳和上銀科技等廠商均表達進駐園區的意願,林委員笑稱廠商極可能是配合演出,未必真有投資建廠的意願,可能另有內情,朱主委則稱他並未拜託廠商配合。
另有關后里營區廢棄的國軍乙型聯保廠,台中市政府已發函國防部要求提供作為2018國際花卉博覽會的場地,這塊土地連結中科,位置極為重要,而花博根本是一場騙局,作為土地炒作之用,周邊開始大興土木,該筆土地對於產業聚落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林佳龍委員要求國科會進行了解,對此朱主委表示有一家精密機械廠商希望進駐后里設廠,國科會業已向國防部表達立場,但最後的裁定權,仍落於行政院之手。
林佳龍委員表示國家實驗研究院每年均編列大筆預算,原是欲藉由整合各研究中心之核心技術與設施,提供國內產、官、學、研界進行太空科技、奈米電子與系統、環境災防、科技資訊服務及生物實驗資源等五大領域所需之研發平台與技術服務,但預算仍為11個中心各自編列,未依院本部設立之目標,整合各中心之技術與設施,降低重複投資與浪費,致院本部的功能不彰。林佳龍委員要求朱主委能夠督促,包括行政作業與人才,都能進行整合,否則便喪失當初成立該研究院的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