刪除,保留,刪除,刪除,保留,刪除,刪除,保留,保留,刪除,原來我們每天所接觸的社群網站,無論是臉書,推特或是YouTube,我們所看到的內容,除了演算法等程式的篩選外,其實都經過內容審查員的過濾。
哪些畫面?哪些影像?決定刪除或保留,在那短短的幾秒鐘,對於每天承接大量你我無法想像的自殺,死亡,暴力,色情,恐怖攻擊等海量的內容,朝自己的視覺不斷的像海浪般的襲來。
對於內容審查員來說,內心得要築起一道、一道又一道的心理堤防,以避免被這些負面的海嘯所吞噬。
這樣的工作,絕非只是看似機械式的刪除,保留,保留,刪除的指尖動作。
而是對每一位內容審查員來說,得需要具備極大的抗壓性以及心理界限,以避免讓自己在這樣的工作當中,造成身心靈的不可逆轉。
對於每一位內容審查員來講,在那幾秒鐘內的判斷,有時也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死,或者是一場戰亂,是否因此開始或結束。實在無法想像,這些平台內容的篩選,所造成後續的結果。
當然,你我心裡可能有一些疑問,到底這些內容是否該由人為的來進行操作?每一個人所把持的一把尺,是否又存在了偏見?
然而,當這些內容無法過濾,它所造成社群平台上,對於整個社會又形成怎樣的危害?
道德上的兩難,倫理上的兩難,人性上的兩難,讓內容審查員左右為難。—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網路清道夫》(The Cleaners)(2018),CATCHPLAY+,播映。
【延伸閱讀】
🎬日本電影《#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スマホを落としただけなのに)(Stolen Identity)(2018)
看了這一部電影,我想手機大概永不離身了。機在,人在。機不在,那人就~~~不敢再想像下去了。在網路時代,我們都依賴了手機,人生,成也手機。毀滅,也手機?!請確認你的手機現在,在不在?—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美國電影《#直播風暴》(The Circle)(2017)
如同楚門的世界,當我們的隱私被公佈且開放在所有人的目光之中,所有的這些資料訊息到底被誰所掌控、利用、營利?我們期待被看見,但是又是在哪一種狀況被看見?到底被看見的是什麼?被看見之後,然後呢,那一個才是屬於真正的自己?表象的自己,內在的自己,虛擬的自己,現實的自己。分享是出於自願或是被迫?隱私與分享的拿捏就在那一線之間,在人性的道德之間。—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加拿大紀錄片《#網路正義魔人》(Rise of the Trolls)(2016)
一部關於網路酸民的心理學解釋,言語霸凌威脅的後果承擔,與捍衛言論自由之間爭議的紀錄片。—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南非、澳大利亞、美國紀錄片《#臉書效應》(Timelines)
三個女孩的生命故事。車禍意外後,被廣為流傳的願望清單,眾人代為實現。因遭霸凌而上吊自殺,鼓舞眾人發出被霸凌求救伸援。罹患罕見疾病,期待度過21歲生日的願望,讓眾人珍視當下。青春年華嘎然消逝,透過臉書傳播效應,激起眾人對生命的改變。—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韓國電影《#恐怖攻擊直播》(The Terror, Live)(2013)
與其說是一場恐怖攻擊直播,倒不如說是一場人性複雜險惡的直播。透過鏡頭讓我們看見人與人之間最為黑暗的一幕血淋淋的呈現在眼前。我們太過於相信眼前的表象,卻總是容易忽略那不為人知,卻確實存在的人性善與惡。-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中國紀錄片《#虛你人生》(People's Republic of Desire)(2018)
我必須說,在虛擬世界,其實,就是現實社會的縮影,甚至於更是殘酷。
網路時代快速的轉變,直播,已經成為許多人熱衷,追求,關注,或投入的場域。在期待被看見的那背後,隱藏著是名聲?是利益?是關係?
然而,在光鮮亮麗的表面之下,其實,隱藏在背後,許多不為人知的複雜人心,更是令人難以捉摸。
中國紀錄片《虛你人生》(People's Republic of Desire)(2018),非常寫實地,掀開了火紅的直播主,起起伏伏的表面人生,與螢幕下,你不得不面對的,陌生的自我。-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以色列🇮🇱德國🇩🇪紀錄片《#爆紅影片公式》(100 Million Views)(2019)
我們先不談商業模式,或獲利。
雖然,這對許多YouTuber來說,是很實際的事。
我們來看看,在這些社群平台上,期待被看見的初衷是什麼?
在網路社群時代,我們如同孔雀開屏一般,趨之若鶩的,期待被看見。
在這當中,是否曾經思考,我們在這平台上,是要做什麼?
被看見,到底是被看見什麼?
同樣的,在按讚數,訂閱率,衝流量的情況下,我們是否曾經思考過,自己的起心動念。
當我們流連在這上面,是否也讓自己忽略了,現實生活中,那真真切切的,卻也日漸模糊的自己。
虛擬世界非常的迷人,但也如浮雲般,時而令人感到不甚踏實。
思考,絕對是好事。
善用社群平台的優勢功能,也有所必要。
沒有絕對,無關是非。
只期待,時時按下暫停鍵,找回真實的自己。—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Netflix劇情式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2020,美國)。
看了這部Netflix劇情式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是該讓自己停下來思考,社群網站(FB、IG、推特等,此片主要以FB為例)如何影響著全球每個人的生活,事業,工作,感情,甚至於每一個人看待生命的方式。
我們在不知不覺,受到社群網站的支配與影響,無論是帶來了正面的改變,當然也造成你無法想像的世界演變。
社群網站,如同一刀兩刃,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如今,社群網站的發展,似乎讓人類開始感到無法招架與控制,如脫疆般,如潰堤般,如失速般,讓全球的人被帶到一處你無法預知的未來。
這條路,無法回頭,無法停止。
但我們卻得停下來思考,自己是否漸漸失去了一些想法。
我們是否習以為常,全盤接受這一切所帶來的改變。
但自己卻沒有思考到,自己為何走到這個地方。
社群網站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決定你,哪些事情要讓你看,哪些事情要讓你接觸。
也持續透過大數據資料庫,透過演算法,來找出每一個人的認知,想法,情緒行為,以及自己生活周遭,或者是虛擬世界每一個人之間的關係。
更重要,也更可怕的是,社群網站可以來改變你,決定你的下一個動作與反應。
但你卻全然不知,而且還信以為真,認為這就是自己的人生。
這當中,還牽扯著龐大的商業利益,以及複雜的政治、社會、宗教、文化等改變。
說真的,世界的快轉,來到了目前這個狀態,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就如同今天,先透過臉書追蹤的貼文,發現了美國總統川普感染的新冠肺炎這則新聞。
當然,長期以來,每天所獲知的資訊,不止這些。其中,也包括難以分辨的假新聞。
好複雜的社會,好複雜的人性,好複雜的虛擬世界。
也因此,是該停下來(好吧?偶爾停下來也行),好好喘息一下,好好來思考,自己該如何來面對這瞬息萬變的社群網路世界。
走到現在,就讓我們好好的善用社群網站所帶來的良性改變,期待整個世界往好的方向前進。
真的也只能期待,畢竟自己的力量,太微不足道了。
很複雜的人性與科技倫理議題,值得好好的思索。-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圖片來源:IMDb)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6萬的網紅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Movies,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法國神片重新上映!追加真實人物原型解析,帶你一窺前科看護與厭世富豪的真面目! 🔥想交到知心好友?你只需要學會一招! 🔥電影裡哪些是真的,哪些又只是杜撰的?新影片一次告訴你! 《逆轉人生》在2011年電影上映之後,在IMDb上不僅維持8.5分的高分,也曾經被多國翻拍,例如美版的《活個精彩》、阿根廷...
觸不可及 逆轉人生 真實 故事 在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刪除,保留,刪除,刪除,保留,刪除,刪除,保留,保留,刪除,原來我們每天所接觸的社群網站,無論是臉書,推特或是YouTube,我們所看到的內容,除了演算法等程式的篩選外,其實都經過內容審查員的過濾。
哪些畫面?哪些影像?決定刪除或保留,在那短短的幾秒鐘,對於每天承接大量你我無法想像的自殺,死亡,暴力,色情,恐怖攻擊等海量的內容,朝自己的視覺不斷的像海浪般的襲來。
對於內容審查員來說,內心得要築起一道、一道又一道的心理堤防,以避免被這些負面的海嘯所吞噬。
這樣的工作,絕非只是看似機械式的刪除,保留,保留,刪除的指尖動作。
而是對每一位內容審查員來說,得需要具備極大的抗壓性以及心理界限,以避免讓自己在這樣的工作當中,造成身心靈的不可逆轉。
對於每一位內容審查員來講,在那幾秒鐘內的判斷,有時也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死,或者是一場戰亂,是否因此開始或結束。實在無法想像,這些平台內容的篩選,所造成後續的結果。
當然,你我心裡可能有一些疑問,到底這些內容是否該由人為的來進行操作?每一個人所把持的一把尺,是否又存在了偏見?
然而,當這些內容無法過濾,它所造成社群平台上,對於整個社會又形成怎樣的危害?
道德上的兩難,倫理上的兩難,人性上的兩難,讓內容審查員左右為難。—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網路清道夫》(The Cleaners)(2018),CATCHPLAY+,播映。
【延伸閱讀】
🎬日本電影《#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スマホを落としただけなのに)(Stolen Identity)(2018)
看了這一部電影,我想手機大概永不離身了。機在,人在。機不在,那人就~~~不敢再想像下去了。在網路時代,我們都依賴了手機,人生,成也手機。毀滅,也手機?!請確認你的手機現在,在不在?—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美國電影《#直播風暴》(The Circle)(2017)
如同楚門的世界,當我們的隱私被公佈且開放在所有人的目光之中,所有的這些資料訊息到底被誰所掌控、利用、營利?我們期待被看見,但是又是在哪一種狀況被看見?到底被看見的是什麼?被看見之後,然後呢,那一個才是屬於真正的自己?表象的自己,內在的自己,虛擬的自己,現實的自己。分享是出於自願或是被迫?隱私與分享的拿捏就在那一線之間,在人性的道德之間。—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加拿大紀錄片《#網路正義魔人》(Rise of the Trolls)(2016)
一部關於網路酸民的心理學解釋,言語霸凌威脅的後果承擔,與捍衛言論自由之間爭議的紀錄片。—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南非、澳大利亞、美國紀錄片《#臉書效應》(Timelines)
三個女孩的生命故事。車禍意外後,被廣為流傳的願望清單,眾人代為實現。因遭霸凌而上吊自殺,鼓舞眾人發出被霸凌求救伸援。罹患罕見疾病,期待度過21歲生日的願望,讓眾人珍視當下。青春年華嘎然消逝,透過臉書傳播效應,激起眾人對生命的改變。—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韓國電影《#恐怖攻擊直播》(The Terror, Live)(2013)
與其說是一場恐怖攻擊直播,倒不如說是一場人性複雜險惡的直播。透過鏡頭讓我們看見人與人之間最為黑暗的一幕血淋淋的呈現在眼前。我們太過於相信眼前的表象,卻總是容易忽略那不為人知,卻確實存在的人性善與惡。-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中國紀錄片《#虛你人生》(People's Republic of Desire)(2018)
我必須說,在虛擬世界,其實,就是現實社會的縮影,甚至於更是殘酷。
網路時代快速的轉變,直播,已經成為許多人熱衷,追求,關注,或投入的場域。在期待被看見的那背後,隱藏著是名聲?是利益?是關係?
然而,在光鮮亮麗的表面之下,其實,隱藏在背後,許多不為人知的複雜人心,更是令人難以捉摸。
中國紀錄片《虛你人生》(People's Republic of Desire)(2018),非常寫實地,掀開了火紅的直播主,起起伏伏的表面人生,與螢幕下,你不得不面對的,陌生的自我。-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以色列🇮🇱德國🇩🇪紀錄片《#爆紅影片公式》(100 Million Views)(2019)
我們先不談商業模式,或獲利。
雖然,這對許多YouTuber來說,是很實際的事。
我們來看看,在這些社群平台上,期待被看見的初衷是什麼?
在網路社群時代,我們如同孔雀開屏一般,趨之若鶩的,期待被看見。
在這當中,是否曾經思考,我們在這平台上,是要做什麼?
被看見,到底是被看見什麼?
同樣的,在按讚數,訂閱率,衝流量的情況下,我們是否曾經思考過,自己的起心動念。
當我們流連在這上面,是否也讓自己忽略了,現實生活中,那真真切切的,卻也日漸模糊的自己。
虛擬世界非常的迷人,但也如浮雲般,時而令人感到不甚踏實。
思考,絕對是好事。
善用社群平台的優勢功能,也有所必要。
沒有絕對,無關是非。
只期待,時時按下暫停鍵,找回真實的自己。—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Netflix劇情式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2020,美國)。
看了這部Netflix劇情式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是該讓自己停下來思考,社群網站(FB、IG、推特等,此片主要以FB為例)如何影響著全球每個人的生活,事業,工作,感情,甚至於每一個人看待生命的方式。
我們在不知不覺,受到社群網站的支配與影響,無論是帶來了正面的改變,當然也造成你無法想像的世界演變。
社群網站,如同一刀兩刃,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如今,社群網站的發展,似乎讓人類開始感到無法招架與控制,如脫疆般,如潰堤般,如失速般,讓全球的人被帶到一處你無法預知的未來。
這條路,無法回頭,無法停止。
但我們卻得停下來思考,自己是否漸漸失去了一些想法。
我們是否習以為常,全盤接受這一切所帶來的改變。
但自己卻沒有思考到,自己為何走到這個地方。
社群網站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決定你,哪些事情要讓你看,哪些事情要讓你接觸。
也持續透過大數據資料庫,透過演算法,來找出每一個人的認知,想法,情緒行為,以及自己生活周遭,或者是虛擬世界每一個人之間的關係。
更重要,也更可怕的是,社群網站可以來改變你,決定你的下一個動作與反應。
但你卻全然不知,而且還信以為真,認為這就是自己的人生。
這當中,還牽扯著龐大的商業利益,以及複雜的政治、社會、宗教、文化等改變。
說真的,世界的快轉,來到了目前這個狀態,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就如同今天,先透過臉書追蹤的貼文,發現了美國總統川普感染的新冠肺炎這則新聞。
當然,長期以來,每天所獲知的資訊,不止這些。其中,也包括難以分辨的假新聞。
好複雜的社會,好複雜的人性,好複雜的虛擬世界。
也因此,是該停下來(好吧?偶爾停下來也行),好好喘息一下,好好來思考,自己該如何來面對這瞬息萬變的社群網路世界。
走到現在,就讓我們好好的善用社群網站所帶來的良性改變,期待整個世界往好的方向前進。
真的也只能期待,畢竟自己的力量,太微不足道了。
很複雜的人性與科技倫理議題,值得好好的思索。-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圖片來源:IMDb)
觸不可及 逆轉人生 真實 故事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約莫是上月中到這個月中入手的書籍們,不知為何已經一半承蒙出版社慷慨餽贈,每月購書金額還是有增無減,百思不得其解來者,倒是因為也常常怕時間上應付不來,所以不敢亂拿公關書,假使沒有回覆合作邀約或閱讀推薦的來信,請別見怪,因為時間真的非常有限,即使好書太多還是得量力而為,在此致上歉意。但今天依然要來分享本月份書單,條列那些腳步慢一點也想好好看完的作品,不知道最近大家是否最近正在閱讀的書籍也在其中呢?
本月選書總是要先提的,寫在關鍵評論的完整書評本周就會上線,Anna Burns《 #牛奶工》是 2018 年曼布克獎作,以家鄉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為原型,敘述發生於 1970 年代一處充滿暴力且戰亂的無名城市,位十八歲的少女遭已婚權威人物「牛奶工」的覬覦與騷擾,牛奶工利用權威與地位逼迫威脅少女。少女獨自吞下恐懼、不安與內心煎熬。然而,在這個城鎮中,流言蜚語發酵竄出,少女從一個受害者成了破壞家庭的第三者,也成了他人眼中不正常且令人困擾的女孩。
日前做過贈書活動的《 #直到被黑暗吞噬:世界最恐怖小說精選》也非常期待,由當代最受推崇的恐怖、奇幻、科幻小說主編 Ellen Datlow 親自選編,有《 #死之眼》與《 #夢之魘》兩本選集,收錄多位國外作者的優秀作品,致敬經典又有所創新,兼顧娛樂性與文學性,其中共 28 篇故事各自成趣,廣大主題無所不有,從活屍、怪物、吸血鬼到連續殺人魔,從死亡、未知、孤獨到墮落的人性,從科幻、歷史、未來、超現實、心理驚悚到黑暗幻想,同時更延續許多人極為推崇的克蘇魯式恐懼,不僅拓展讀者對此類故事的想像,也提供許多關於恐怖小說的寶貴資訊。
身為帕慕克書迷,終於等到生涯第十部小說在台問世,《 #紅髮女子》情節媲美《我的名字叫紅》的曲折離奇,銳利如《雪》的擲地有聲,行進於兩則故事的陰影之下:西方伊底帕斯弒父娶母的寓言,以及東方《君王之書》羅斯坦與索拉布父子對決的情節。一名紅髮女子,兩個古老故事,一段跨越三代的悲劇,父子相殘的主題重複交疊,故事與故事之間環環相扣,描繪了一個男孩成長為有男子氣概的旅程和土耳其走向不可逆轉的變化,並帶來讀完後想立即重讀的驚人結局。圖片最左邊還有一本小小的《 #幸福之路:哲學家羅素給現代人的幸福生活建言》,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被譽為是「繼亞里斯多德後,人類最偉大邏輯學家」的伯特蘭羅素,在這本經典著作中,以誠懇、精準的觀察與洞見,揉合犀利卻優美的筆調,試圖對此問題的成因作出診斷,並替普羅大眾開出一劑人人皆可施用以重拾生活熱情的藥方。
卡謬《 #異鄉人》與 Alice Kaplan《 #尋找異鄉人》套書也是許多人本月必收的經典新譯,據說嚴慧瑩法文直譯的高深功力會讓讀者打開另一個嶄新世界,卡繆的初試啼聲之作便受到矚目,《異鄉人》出版於 1942 年法國被占領時期,是他規劃自己第一個創作階段的起始,展現卡繆對世界的敏感認知,這本小說簡短卻異常有力地表現出人類社會的特性,直到今日都還切中人心。《尋找異鄉人》則是經典小說與不朽作者的綻放歷程,以宛如從卡繆肩膀上觀看的寫故事方式,描述卡繆從默默無聞到創作出經典之作的過程,甚至補上了許多評論對於這本書遺憾未足之處,國外書評更盛讚其透過優美而嚴謹的筆調,顯示卡繆如何徹底地從自己的人生創造藝術。
此份書單也包含兩本日本作家的小說,其一是柚木麻子《 #BUTTER》,故事取材自 2007 年至 2009 年間,發生於日本東京首都圈的木嶋佳苗騙婚殺人事件為構思藍圖,敘述梶井真奈子疑似以感情關係、假結婚詐欺,從三名男性身上騙取大量金錢並加以殺害,事件引起社會高度關注,更受矚目的是嫌犯既不年輕亦不貌美,卻意外能遊走男性之間,過著奢侈而崇尚美食饗宴的生活。此書以極細膩敏銳且層層遞進的鋪陳,推展女性於社會與生活裡的內外在困境,織就一則新世代的女性生存寓言。而另一本則是《哪啊哪啊神去村》作者三浦紫苑的新書《 #沒有愛的世界》,史上第一本以植物學研究生為主角的小說,鑽研基礎科學領域中的植物學的年輕人群像描寫得活靈活現。敘述西餐館學徒藤丸陽太,戀上矢志成為植物學家的本村紗英,但本村熱愛葉子的研究勝過一日三餐,研究室裡外表貌似殺手的教授,鑽研薯類的老教授,不小心將仙人掌巨大化的學弟,在這些可愛的怪胎們支持下,本村天天埋頭苦幹為研究燃燒熱情,這段草食系的關係,能夠產生愛的光合作用嗎?
張愛玲新版系列再度迎來《 #半生緣》和《 #小團圓》,《半生緣》是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作品之一,雋永的愛情故事裡蘊含複雜的人際和闇黑的人性,緣起緣滅,人聚人散,到歷劫歸來才明白,終究半生已辜負,徒留悵惘的遺恨。《小團圓》亦為其代表作,用徹骨的冷寫下熱燙的愛,讓所有在人生中粉墨登場的角色悉數「團圓」,燃燒最美好的時光,留下最孤寂的餘燼,現實中的張愛玲始終未能「團圓」的蒼涼,卻意外成就了作家張愛玲的圓滿。
這一次華文作家佔了好大的比例,馬來西亞的黎紫書《 #流俗地》以人性鋪展馬來小城的俗世河流,馬來西亞錫都一處被居民喊作「樓上樓」的小社會為背景,透過跳接時空的敘事手法,為各個角色穿針引線,這些小城人物在生命狂流裡載浮載沉,薄涼活著,無聲老去,過去擁有短暫歡樂,卻都像電光石火,剎那間便走到時間盡頭,看俗世的風吹透灼熱的倉皇人生。臥斧的《 #低價夢想》為碎夢三部曲的最終章,主角受託處理小學生綁架案,卻發現這起綁票勒贖案不僅涉及兩股敵對勢力的拉扯,甚至與巨型的宗教團體有關。筆下主題遍及都更、移工、宗教團體,直指臺灣社會的現象,在主角辦案且追尋自我的過程中,失憶的主角彷彿成為臺灣自身的隱喻,在不明身世的狀態下追尋自己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李唐《 #月球房地產推銷員》將目光放在未來,有能力的人紛紛逃離地球,到月球置產、移民,月球就像一座烏托邦,等著人們前來開創嶄新的人生,作者聚焦於一位月球房地產推銷員的生活,描繪一幫內心並不堅定的人,試圖去尋求堅定的故事。
畢飛宇也是一位文字讀起來相當有意思的作家,其中篇小說精選《 #生活邊緣》用優雅而銳利的文字全景記錄人生滿布夢想和傷痛的複雜境遇,呼應表現著現實生活與內心渴望的矛盾,一次又一次冷靜逼視生存困境,不斷思考、追問在生活中突圍與生存的可能性,具體又真實,像是一種被生活擁抱的真切感。黃信恩《 #體膚小事》以醫學人的角度看待生活上清新的、曖曖的體膚小事,書寫人文關懷,有知性的趣味、感性的筆觸、理性的觀察,也有面對生活的輕盈,看待病衰的端莊,既輕且重。
最後兩本是平時睡前最喜歡閱讀的類型,詩人夏夏首部散文集《 #傍晚五點十五分》是看似平凡卻一點也不平凡的散文,沒有華麗的辭藻或空靈的想像,卻有跟你我生活都貼近的現實面向。傍晚五點十五分,是夏夏家開始準備晚餐的重要時刻,每日親自料理並與家人一起用餐,是個平凡卻重要的儀式,如創作般虔誠,如詩歌般療癒,她將拋下的、帶不走的、漸漸遺忘的,積物癖般地寫下,在紙上重新打造一座專屬於自己的記憶家園。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得主李筱涵的《 #貓蕨漫生掌紋》也相當吸引人,以微物直觀命運的悲喜哀歡,從三個部分漸進式的剖析自我,人生確實很難,因此她透過書寫不停進行生命時間與日常練習,廖玉蕙於推薦序中寫道,「命運非關注定,或仍有人類可施展掌控處,藉由心念和行動,或能在掌紋中漫生出貓蕨般適度的獨立自主空間」。
觸不可及 逆轉人生 真實 故事 在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Movies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法國神片重新上映!追加真實人物原型解析,帶你一窺前科看護與厭世富豪的真面目!
🔥想交到知心好友?你只需要學會一招!
🔥電影裡哪些是真的,哪些又只是杜撰的?新影片一次告訴你!
《逆轉人生》在2011年電影上映之後,在IMDb上不僅維持8.5分的高分,也曾經被多國翻拍,例如美版的《活個精彩》、阿根廷版的《形影不離》,甚至印度版的《Oopiri》。而三個改編作品也都受到不錯的迴響。
不過,你知道,這麼受到歡迎的故事,其實是改編自一名法國富翁的自傳《第二次呼吸》。敘述他在癱瘓後與貼身看護十年的動人情誼。所以在今天的節目裡,我們會先介紹劇情,分享這部電影教會我們的事,再分別介紹兩個主角的真實原型人物,以及他們的專訪內容喔!
人生遺片清單是我們從看過上千部的電影中挑選出來,認為是一生必看的電影。如果你也想參與這個計畫的話,請先訂閱我們的頻道並且按下小鈴鐺,也歡迎加入頻道會員支持我們!另外我們的Podcast頻道已經正式開張,歡迎到Apple、Google、Spotify、SoundOn等平台上搜尋『那些電影教我的事』,就可以免費收聽喔!
-----------------------------------------------------------------------------
【Podcast 收聽資訊】
Apple Podcast:https://apple.co/3fZIWpl
SoundOn:https://bit.ly/2CD0edl
Castbox:https://bit.ly/2CMjgy8
Google Podcast:https://bit.ly/2BeuhrA
Spotify:https://spoti.fi/2BGZ4Nx
SoundCloud:https://bit.ly/2BhmAkh
#逆轉人生
#Intouchables
#人生遺片清單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TBibgA-zlc/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