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發浪立案成為正式的公司行號後剛好過了3年,邁入第4年的第一個月,很開心收到這本由台北市產發局圍繞著設計、產業、休閒、工藝等各種主題所編集的套書「尋常台北」的最新刊物,「設計搖籃_我們在設計裡相遇」。第一章由浪人我與品家家品 JIA Inc. 品家家品 副總蔣友常、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董事長張基義,展開的一場跨越設計世代的對談。
跨越30、40、50三個世代的我們,在那天採訪的時候其實聊了蠻多,不過大多集中「#如何打開設計產業現狀」的話題。張基義提到一個台灣社會裡越來越明顯的問題——「#台灣設計人才過剩」。依據經濟部工業局的統計資料顯示,2016年設計服務業(包含各設計領域)共25,899人,在產業發展的統計人數預估模型中,雖然未來設計服務業的需求呈現增加的趨勢,但保守估計每一年只會增加1000人左右的新職缺,但每一年設計藝術相關科系都會有2萬名左右的新鮮人投入市場來搶這1000個職缺,#畢業後能順利找到設計相關工作的機率只有5%。
張基義說,「我們培養太多設計人才,但看不見他們未來的出路,缺乏投入資源教育大眾,忘記了消費者是能夠讓設計產業存留台灣的關鍵之一。但也有轉機,美感教育計畫開始教育大眾如何欣賞設計,一個有品味的消費者必須從生活養成美感,自小訓練具有美感素養,願意用消費支持好設計。」我常在設計發浪說, #你的每一次消費都是在打造你想要的世界,我們必須用消費支持好設計,才會鼓勵企業投入資金加強設計。以我對日本設計產業的觀察舉例,日本因為商業非常競爭,使得各品牌與企業必須用更好的設計去吸引消費者注意,這樣的結果讓便利商店的貨架上都充滿了好看的包裝,日本一般民眾從小習慣這些美好的事物,在不斷訓練視覺美感的經驗下,企業必須推出更好的設計才有辦法獲得消費者注目,這樣的循環讓日本設計產業越來越興盛。
我經常覺得台灣內需市場不是不夠大,而是還沒長出他該有的樣子。兩千多萬的人口仍是有機會養出一個不錯的內需市場,只是台灣中小企業主還沒感受到「設計」能帶給現在的產業多少經濟上的成長。蔣友常以品家家品的經驗為例,「有越來越多產業或公司,產生對設計的需求,但整體來說還是不夠多。品家家品現在強調食器的體驗,如果設計師不了解做菜的過程,做出來的產品只是漂亮的鍋子,無法達成『解決問題』的設計目的。」點出了 #生活經驗 的重要性,不僅設計師需要,#其實消費者更需要這樣的生活經驗。因為當消費者開始豐富了自己的生活,就會對生活裡的事物開始產生各種關於美的需求,市場的需求也開始變多時,台灣設計產業才算是踏出「#設計市場供需平衡」的第一步。
其他更精彩的討論與對談都收錄在這本書「設計搖籃_我們在設計裡相遇」當中,也紀錄了其他設計品牌如 BLACK TAILORS小黑尾巴 、 點點善 讓公益融入生活 、 #林果良品 、 Intzuition 以覺學 等最直接的設計產業分享,最新的台灣設計產業百態集中在這本新書,請各位不要錯過!
Credit 工作人員:
Editor 編輯:翁浩原 Eric Hao-Yuan Weng
Senior Editor 資深編輯:詹雅婷 Mimy Chan
Contributors 撰稿人: 廖彥銘 Kevin Liao 王翎珊 Kirstie Wang 楊孟珣 Vivian Yang 陳薇妮 Winne Chen
詹雅婷 Mimy Chan 翁浩原 Eric Hao-Yuan Weng
Design(Layout)內頁編排: 海流設計 Flowing Design
Photography 攝影: 張國耀 Chong Kok Yew Photography
Printing 印刷:#泳勝采墨工作室
#尋常台北
#設計搖籃
#我們在設計裡相遇
#台北市產發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