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仍在等待,#大排長榮。#國際油價上漲 6 %
各大海運公司已經決定:#要繞行非洲南端好望角!
紀錄,衛星空拍貨櫃輪船(2021/03/26)
貨櫃輪長賜輪(#臺灣的長榮公司,#註冊巴拿馬,#日本租用)於2021年03月23日,#蘇伊士運河 擱淺(#埃及管轄),造成地中海與紅海之間的交通停擺,已經超過3天,歐洲市場與亞洲市場的貿易往來受到影響,國際油價反應上漲 6%
《路透》報導,紐約西德州中級原油5月交割價上漲3.42美元,或5.9%,收每桶61.18美元。布蘭特原油5月交割價上漲3.62美元,或6%,收每桶64.41美元。
長榮海運租用的超大型貨輪「長賜號」,在蘇伊士運河擱淺超過24小時後,日本船東、正榮汽船公司,昨天25日在官網發布道歉聲明,日本政府也表示關切。
日本官房長官加藤勝信說,「蘇伊士運河是國際航線很重要的一部分,日本政府正在收集資訊並和(埃及)當局合作。」長賜號長約400公尺、寬近59公尺,載運量可達2萬個標準貨櫃,是全球最大規模的運輸貨輪,2018年9月完工,登記為巴拿馬籍,屬於總部位在日本愛媛縣今治市的正榮汽船公司。
正榮汽船也表示,現在正試圖挖船頭下的淤泥,等漲潮時再重新用拖船拖拉。所幸長賜號上25名印度籍船員,目前都沒有傳出受傷,事故也沒有引發漏油。
BlackSky衛星、CNES的衛星顯示長賜輪25日的最新狀況。
歷史上,「黃色艦隊」卡了蘇伊士運河8年3個月又5天
全球航運巨擘馬士基集團和德國的赫伯羅德輪船公司表示,正研議蘇伊士運河以外的選項,包括繞道非洲。
救援專家警告,移動這艘巨輪可能需要數天到數週時間。
蘇伊士運河大大縮短了亞洲和歐洲間的航程,以新加坡到荷蘭鹿特丹航線為例,相較於繞經非洲,從蘇伊士運河通行,可縮短6000公里航程及約兩週航行時間。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法新社、路透社、亞洲新聞台
貨櫃輪運量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國道七號應該蓋嗎?】
國道七號進入二階環評,即將在2月6~7日(本週六日)召開三場公聽會與現勘。前聯合報,現為獨立記者朱淑娟今日便撰文《高雄人口貨櫃量都衰退,國道7號必要性應再檢討》,指出由於高雄人口微幅減少,且貨櫃量在連年成長後2020年出現衰退,沒有成長人口與貨櫃量,就不會有新增車流的需求,因此不該興建國道七號。
然而,這樣的說法卻有很大問題,一來,國道七號是以物流為主,而非因應人口成長的道路;二來,2020年貨運量衰退,眾所皆知是中國武漢肺炎擴散後,世界貨運流量急凍,到了下半年亞洲物流復甦,又面臨搶櫃壅塞的窘境,朱記者似乎刻意暗示高港走向衰退,令人不解。且若此說成立,未來任何人口衰減區重大建設,就算有需求,也會說「反正以後人會變少」,劃分「不宜興建」,恐太過武斷。
國道七號的興建,其實是順應著高港貨運與石化儲存機能南移與外海化,因此由南星端直接開闢新路,讓貨運不經市區直接運出。其意義在於 #貨運分流 與 #發展新港區,釋出舊港區碼頭,並減少市區平面道路的重車流量。而由於貨櫃輪巨型化,台灣能停泊18000TEU級巨型貨櫃輪,同時確保高效率運作的港口,將只剩高雄,亦即未來台灣唯一有貨櫃裝卸國際競爭力的港口只有高雄。要把高雄港說成貨運衰退,「沒有實際需求」,恐怕將影響台灣整體海運競爭力,重蹈90年代高雄深水碼頭延遲拓建而落後其他港口之覆轍。
我們雖一向主張抑制私有車輛成長,減少不斷擴建新路與都市蔓延,但我們也支持港區人流物流之有效分流,提升效率與安全性,以減少前鎮小港路面的大量重車。較為重要的,還是在於國七能否降低環境衝擊,在道路工程與管理上引進新技術(例如電能高速公路技術,尖離峰分流智慧管理),並和其餘替代方案互相配合,審慎評估是必要,但絕非看看人口貨櫃量就說不宜興建。
另外,我們也希望藉著國七二階環評機會,重新考量沿海三路 #國七與林園線高架整合規劃的可能。
由於沿海三路地面管線眾多,而兩側天空都有超高壓電纜,使得捷運局為避開危險,選擇較昂貴潛盾隧道施作。然而,地下化除了增加成本,且國七若高架化,一樣要面臨抵觸管線或高壓電纜問題,還是得費心解決。與其重複工程、甚至多次開挖,不如一開始就整合兩案,可採用複層高架橋設計,一次將相關介面徹底檢討提升安全性,且整合後降低施工造價,讓捷運林園線有機會達到確定可行之效益,並達到林園小港地區「人、貨分流」,分別有安全通路之目的!
貨櫃輪運量 在 李忠孝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在目前的汽車產業中,成品是由擁有十幾層甲板的大型專用貨輪,以一次幾千部的運量在世界各地穿梭;但在未來,即使是一般貨櫃輪,也可以用每個標準40呎貨櫃裝運8到12組「滑板車」的運量,在世界各地互通有無。
因此,港口不再需要能停放上萬輛車的空間,來迎接一艘汽車貨輪的到來;只要載運電動車組件的貨櫃一下船,就可以馬上用貨櫃拖車拉走,前往附近的組裝廠製造成品。
這樣的轉變看似平常,但卻足以改變汽車製造產業的生態,將單一的大型工廠轉換成去中心化的製造網路,讓各處的小型工廠可以針對當地需求,生產出各自不同的上車身部分,像是大都市用的計程車、鄉村地區的貨車、或是人口密集區的公車等等。
換個角度來說,這樣的趨勢甚至可能在原本沒有汽車工業的地方,創造出成千上萬的全新工作機會。』
看到上面這段時我直覺太過美好,心想這樣車子的剛性要怎麼確保呢?如何通過目前的汽車安全碰撞測試? 後面果然就補了這部分的考量。未來是否真如作者所想像的那樣發展,對於目前成功的汽車大廠來說肯定要面對很糾結的決策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