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譚新強:不論誰接任總統 中國經濟五年內定超美
21/10/2020
民主黨候選人拜登的領先優勢明顯;若最終現任總統、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無法連任,全球關注的中美關係能否改善?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兼投資總監譚新強對《經濟通通訊社》表示,拜登的對華政策將有異於特朗普,而不論誰接任美國總統,中國經濟也會於五年內超越美國,惟這才是「噩夢的開始」,全球將迎來人類歷史上另一動盪時期。
中美關係不應是各國當前著眼點
特朗普一直認為,貿易戰是解決中美貿易失衡的方法。上任前,已鮮明地表露對中國的強硬態度。2018年6月,美國宣布對總值34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25%關稅,同年7月6日生效。事至今日,美國已一共對2500億美元中國貨品加徵25%關稅、餘下3000億美元中國貨品徵收10%關稅。除貿易戰外,科技戰、金融戰不在話下。
被視為中美大國博奕升溫的始作俑者,特朗普連任失敗是否對中國有利?譚新強表示,傳統上,外交不是民主黨優先考慮的事情;但過去兩、三年,坊間普遍認為,驢象兩黨被逼要團結一起反對中國這個「假想敵」,故不排除民主黨上場後,同樣會對抗中國,甚至顯得比共和黨更敵對中國。
對此,譚新強持相反意見,認為拜登的對華政策將有異於特朗普,例如將優先對抗疫情,處理各種不平等問題等。他提到,中美關係並不應是各國當前的著眼點。當愈來愈多人談論中美兩國間的鬥爭,美國就會愈側重於此,全世界亦如是。反之,他認為,全世界應抽離、看遠一點,不要只看兩國之爭,而是要對抗共同敵人--短期為新冠肺炎疫情,長遠則是如何改善生態環境。因為各國各顧各處理,並不能有效應對疫情。假如有國家反對科學、邏輯(暗示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便會無力管治其國民,感染人數將不斷擴散。
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截至周日(18日)下午,全球累計確診宗數已達3944萬宗,美國仍然是感染個案最多的國家,達809萬,佔全球約兩成。單計上周五(16日),一日內則新增近40萬宗,創單日新高。他讚揚中國處理疫情的手法,形容為「Pass with flying colours、做得差不多比所有國家還要好」。正因如此,在疫情的催化劑下,譚新強提出,中國經濟將於五年內超越美國。
中國經濟超美國後,才是「噩夢開始」
量度經濟有很多方法,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縮寫為PPP)是其中一種。譚新強稱,早於2014年,中國的PPP經已超越美國。
不過,市場人士多以名義國內生產總值(Nominal GDP)比較不同國家的經濟狀況。原本中國或需要七至十年才超越美國,但由於中國處理疫情妥當,其今年經濟或有3%增長,而美國最樂觀的情況也是萎縮3%;再計及匯率及通脹因素--美元在無限量化寬鬆(QE)下貶值、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通脹定必比屬已發展國家的美國高,故中國今年定必加速拉近兩國的經濟距離。以中國去年的GDP約為14.5萬億美元、美國為約21萬億美元推算,中國今年全年GDP或有16萬億美元,兩者的GDP差距則由超過五成,收窄至三成左右。假設此趨勢延續多五年,並考慮增速、匯率及通脹等因素,他相信五年會是中國經濟能夠追上美國的合理時間。
而未來中國的人口將會是美國的4倍、理工科畢業生是美國的8倍,故中國的GDP未來至少會是美國的1.5倍或以上。雖然目前難言時間表,但發生的機會正不斷加大。他直言,不論誰是美國總統,均可預見美國的名義GDP將由第一位跌至第二位。
然而,譚新強同時強調,中國於經濟上超越美國並不值得慶祝,認為是「噩夢的開始」。以美國於1890年經濟規模超越英國為例,及至1945年成為「世界一哥」,中間的55年間,一共發生兩次世界大戰。假如中國經濟超越美國後,隨後的數十年才會是人類歷史上很動盪的時期,不論是軍事、政治、經濟或社會層面。
中國應疏離理論基礎 美國應摒棄兩國鬥爭
雖然中國過去40年發展迅速,但譚新強認為,仍有不足之處。中國不應只盲目發展經濟,在發展以外,需要保持對外和平及內部穩定,關鍵在於梳理好自己的發展理念及理論基礎,並與其他國家進行理性辯論、解釋,「不要再讓以美國為首的國家,繼續妖魔化中國」。中國要顯示自己的一套適合自己,如控疫情方面,其管治方式比美國更加合邏輯及科學化,甚至人性化,不只兼顧首1%人的利益,而是兼顧七成甚至全部人民的福祉。他又形容,香港是中國不穩的來源,正正因為有矛盾存在,再吹噓或發展大灣區會很危險。譚新強更指,這部分應是中國「十四五規劃」中應該要做的事情,「不是為理論而理論,而是為與西方國家溝通更良好」。而應對環境及氣候變化,亦會是「十四五規劃」中的重要一環。
至於美國,則要摒棄與中國角力的思想,並與其他國家共同對抗疫情。雖說中國經濟將於五年內超越美國,而五年後疫情會否完結、會否有更多疫情是未知之數,但似乎有跡象顯示,近年全球大流行病的上升趨勢與環境及氣氛變化有關。
他強調,全球不應只聚焦中美關係,「要跳出框框」,若兩國仍如此執著於這思想,將會是最危險的事。
http://www.etnet.com.hk/mobile/tc/news/topic_news_detail.php?category=global&newsid=14417
購買力平價理論解釋 在 陳奕齊 - 新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中美貿易戰的第一項意義:收驚、回魂與再思考?!
中美貿易戰開打兩個禮拜以來,原本還揚言以牙還牙的習維尼大帝,卻突然低調並宅了起來。隨即,習帝熱嘎然降溫、黨媒人民日報意外刊出一篇過往中共總書記華國鋒「認錯」的舊聞,讓人不禁聯想是否有「指桑罵槐」之政治意涵;於是,霎時間,北京政變或各種政治權鬥流言四起。川普貿易戰號角才吹響兩個禮拜,原本的那個企圖改寫國際新秩序的「強國」姿態,竟整個「low掉」,充滿著令人不適的反差與違和感。
事實上,過往這幾年,在世界各地都傳頌著,中國經濟大崛起,趕超美國似乎已成共識,只差時間點罷了。例如,2011年秋天,美國經濟學家阿文德·薩勃拉曼尼亞(Arvind Subramanian)出版一本名為《日蝕:生活在中國經濟崛起的陰影下》(Eclipse:Living in the Shadow of China's Economic Dominance)的書籍,並在書中預測2030年之前的中美經濟走勢。據作者按購買力平價推測,2030年中國的比重接近全球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相當於1950年的美國;而美國將只佔12%,僅為中國的一半。本書一開頭,便以一種「魔幻寫實」的場景風格,設想出一幕破產的美國向由中國人所擔任主席的「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借款,並接受IMF一系列的借款條件。令人驚悚的破題,在在讓人心生中國不是大國崛起而已,根本已是世界第一名。
回到中國,隨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國成為世界各國所寄託的經濟復甦引擎,中國也的確躊躇滿志,從16+1倡議、一帶一路、中國製造2025等等,紛紛端出,中國更自信滿滿地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智慧和方案,超越西方經濟理論解釋範疇和固有模式」,並據此開創出有別於西方發展的「中國模式」。然後,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張維為這類學者,更進一步把「中國模式」塗粉擦指,拿來與西方模式作為話語權爭奪的工具,自然而然的,「太平洋夠大,當然可容納中美」的真實想法,再也不用隱藏。當然,中國內部也開始在維尼大帝熱、「厲害了,我的國」等等宣傳下,無不覺得「強國,世界第一棒」。
台灣,在這股中國趕超美國的世界氛圍中,再加上島內一堆北京推銷家與藍統媒,讓台灣面對中國,宛如失魂落魄的「著驚」狀態,瀰漫著各種離譜的失敗主義與投機主義之想法與論述。然而,離奇的是,自從去年底習維尼稱帝抵達人生顛峰之後,狂人川普便開啟中興制裁案與中美貿易戰,方才短短數月時間,號稱「綜合國力」世界第一的習帝國,怎離奇地就「消風」並沒了過去那種咄咄逼人的銳氣呢?
因此,當前展開的「中美貿易戰」,不啻是對台的一場「收驚儀式」,一場讓我們從被「吹得」震天價響的中國第一名已是不可擋的趨勢口號中,重新把失的魂、落的魄給找回歸位,並認真且如實地從貿易戰中衡量中國真正的「底氣」為何,而非輕易聽信那些北京推銷唬爛家的那張嘴。此外,中國貿易結構牽動其經濟結構,中國經濟結構鑲嵌在中國政治結構中,中國政治結構則是中共專政的本質,因此,中美打的是貿易戰,對中國卻可能是一場牽動中國政治、權鬥導火線、制度安排的戰爭。果若,中美貿易戰開打之際,中國已經輸了。而台灣則必須專注在貿易戰中所牽動的變化,並謀求如何在可能的變化中,制定出更好的因應與把握因北京可能的政治變動所釋放出利台契機呢?!
[讀報專欄連結:
購買力平價理論解釋 在 法意PHIGROUP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央行】【#彭淮南】【#大麥克】【#法意小編】
央行說大麥克指數不適合!大家覺得呢?
【大麥克指數不適合用於評估當前市場均衡匯率】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於1986年首度發布大麥克指數(Big Mac index),擬以輕鬆的方式介紹匯率理論;如今,大麥克指數已滿30歲,這種「漢堡經濟學」(burgernomics)也受到超乎想像的歡迎。
其實,大麥克指數原只是《經濟學人》的趣味之作,但之後卻被廣泛使用,甚至到濫用的程度。對此,連《經濟學人》都頗感無奈。
大麥克指數係立基於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理論;亦即,長期而言,任兩國的相同商品籃,經匯率換算後,應具有相同價格,如價格有所不同,則顯示匯價有高估或低估之傾向,而大麥克指數的商品籃僅包括1種商品:麥當勞的大麥克漢堡。
關於大麥克指數的用途,《經濟學人》早在2003年便坦承[1],大麥克指數有其缺陷,因為大麥克並非跨境貿易的商品,不符PPP理論的條件;大麥克漢堡價格易受各國稅負、關稅、不同的利潤率,以及租金等非貿易投入財的成本影響。因此,此一指數從來就不是作為匯價走勢的精確預測,僅為使匯率理論更易理解的工具而已。
不惟如此,2006年時《經濟學人》更直指[2],大麥克指數多年來在全球被各界廣泛引用、甚或濫用。《經濟學人》在專文中指出,若干美國政壇人士喜歡過於隨意地援引大麥克指數,以迎合他們自己的目的,例如,要求中國大陸應使人民幣大幅升值,以減少美國貿易逆差;但中國大陸的大麥克漢堡價格便宜,並不代表人民幣匯價遠低於其公平的市場價值。
《經濟學人》並指出,PPP係長期概念,象徵匯價的最終走向,但對於解釋當前市場均衡匯率,卻貢獻甚微;更何況,生產漢堡所需的中間投入,同時包括貿易財與非貿易財。
--
[1] The Economist (2003), “McCurrencies,” The Economist, Apr. 24.
[2] The Economist (2006), “McCurrencies,” The Economist, May 25.
資料來源:央行
購買力平價理論解釋 在 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經濟學學什麼】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購買力平價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經濟學學什麼】你聽過大麥克指數(Big Mac index)或中杯拿鐵指數(Tall Latte index)嗎?不同國家的貨幣的兌換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