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了不代表就要你留下,放手吧,林市長。」
一個星期過去了,竹竹(苗)合併升格的議題仍然佔據著媒體版面,但內容早就偏離對目前竹竹(苗)跨域治理共同議題的討論,而陷於國、民兩黨互相指責對方用政治算計凌駕區域發展和縣市民福祉的泥巴戰,一邊說對方因人設事,一邊反譏對方怕輸不敢選。
民進黨的柯建銘委員上週說可以為了竹竹合併升格,馬上安排修法降低直轄市升格門檻,讓明年的選舉立刻可以適用,好像沒有其他法案比這個更重要。
更何況如果按人口,目前台灣省第一大縣彰化縣,人口老早在10年前五都升格時就超過地方制度法規定直轄市門檻125萬,他們沒機會升格,反而人口不到的新竹縣市可以破例趕進度修法,這種毫無道理的雙標效率實在讓人不解。
而當苗栗縣表示如果加上苗栗的54萬人,不但不用開特例修法,還可以顧及竹竹苗共同區域發展與生活圈的完整性,新竹縣長楊文科也同意可以考慮竹竹苗的合併時,林智堅市長反而先說只有竹南頭份這些受科學園區庇蔭的北苗地區才跟新竹有關,其他沒有科學園區的南苗靠山靠海地區應該算台中生活圈。
從外地人的觀點去幫苗栗縣安排分家後適合去哪裡的想法,其實不太尊重苗栗人。直到今天,林市長受訪時還特別強調,合併升格這件事既然他提的,他就應該要留下來。
我再次重申我的立場,竹竹或竹竹苗的合併升格並非不能討論,但本來真正重要的問題現在已經完全失焦,比如說:
1. 如果只有竹竹合併,苗栗縣成為台中到台北之間唯一的縣,是否會讓苗栗更加受到新竹台中兩端的磁吸效應,讓已經在減少的人口流失得更加嚴重?從台灣整體的區域均衡發展觀點來看,拋下苗栗難道不是在加深更嚴重的發展不均嗎?
2. 竹縣市的首長都很清楚,拜科學園區所賜,竹縣市的居民創造了龐大的稅收,但卻因為目前統籌分配款的分配方式和公式有偏誤,6個直轄市瓜分了61.76%的普通統籌分配款,其餘16個縣市分24%,剩下8.24%給鄉鎮市,但解決這個問題一定是透過升格直轄市嗎?
其實連之前民進黨的立委參選人鄭宏輝,也都認為最直接的關鍵是必須盡快修正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分配辦法,改變現在對其他縣市不公平的分配方式,我也認為現在的分配辦法不但讓新竹縣市分到的稅款過少,甚至還會讓工商業發展遲滯的縣市鄉鎮區更加無法獲得建設需要的財政支持。
正本清源的方式應該是去修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分配辦法,如果只是因為現在拿到的錢少,就要破例修法合併升格成直轄市拿多一點錢,這終究還是只顧自己,以鄰為壑的作法。
最後我想強調,正如林市長所說,這是您的提案您起的頭,但為什麼現在變成藍綠雙方互指政治算計的失焦討論,如果您真的是把大新竹的發展放在第一位,在提出合併的提案時,就應該同時宣布您至少不會參選第一屆大新竹地方首長的選舉,如果您在拋出合併升格議題的最初就如此表態,我想現在外界應該不會有質疑民進黨政府因人設事的聲音。
誠摯建議您,如果您真的把大新竹共同發展放在最前面,而不是自己的政治前途,請宣布放棄參選第一屆大新竹地方首長,好好地告訴社會大眾到底竹竹單獨合併的重要性與急迫性在哪裡,是否真有一兩年內必須合併的必要性?
別再讓縣市合併升格的議題淪為政治的泥巴戰了。
我相信人文素薈萃的新竹縣市絕對不缺能夠傳承您大新竹共榮願景的參選人,就別戀棧權位,為了大新竹放手吧!
這才是真正的大義。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8萬的網紅天下雜誌video,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延續2020年「讓海洋走進都市」主題策展,今年CSR@天下升級行動,與臺北藝術大學、臺灣藝術大學以及臺南藝術大學的學生團隊合作,透過藝術策展與影像紀錄探索流域美學,創造跨域對話。 臺灣藝術大學 《少年的河》 【劇情】 小瀨與阿海是本次闖關遊戲「少年的河」的主人翁,兩名玩家被設定成高中生,並共同持...
跨域治理的重要性 在 李妍慧 Yen Hui Le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妍選Monday』 每週一早上咖啡時間配上專論小文章。五分鐘一個觀點,深入思考新竹生活。
【0906主題】#大新竹合併:#你贊成還是反對?
今天早報頭條,林智堅市長接受自由時報專訪,宣布未來推動「大新竹合併」。對新竹的未來發展來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我佩服智堅市長的勇氣及政治智慧,以他的高度及影響力做此承諾,這個困難的政治改造工程,未來曙光已現。👍
大新竹合併的議題這幾年地方上一直有人討論,以我身邊來說,贊成的比反對的多。贊成的人,大多看到了這幾年縣市分治下治理的困難,例如:「#我們要喝乾淨水」議題、「#焚化爐興建垃圾處理」議題、「#大輕軌建設」交通議題、「#跨縣市就讀」教育資源議題、「#育兒托育」公共環境議題、「#土地及都計規劃」大區位架構議題...等等。每一個都無比重要,也每一個都因為分屬不同縣市政府的關係,造成溝通、做法上的不同調,讓每天在縣、市間往返、生活的新竹人,苦不堪言。
反對的意見,也有人說。擔心合併後資源過度集中,無法照顧偏鄉;擔心背負更多政府債務,擔心族群問題,擔心行政區域重劃造成不公平....等等。這些考量並非沒有道理,我認為,更多公開辯論跟資訊呈現,有助於新竹人了解關心我們的未來,進一步彙整出更多的共識。
我認同林智堅市長倡議的方向,#新竹早已經是個共同生活圈,要 #延續新竹的競爭力,#進一步提高全球戰略地位,前瞻性的行政區劃的「大新竹合併」是一條早晚要走的路。
一、我支持大新竹合併。#一個生活圈只需要一個管理系統。這絕對可以提高效率解決重要地方議題(交通,環境,土地,教育資源等等),#提高新竹區域發展的能量。
二、要合併 #也要升格。「經濟巨人」新竹作為重要經濟跟戰略城市,未來往 #國際化、#高科技人才 發展,合併時應爭取以特案方式(台南經驗)(註一)升格,才有更多預算資源分配權及全國能見度(例如:參加行政院會)。
三、一個地方生活圈所屬政府的型態跟範圍,是為了 #符合這個生活圈內大多數人的共同利益而存在。在大新竹合併的議題上,我建議辦理「#公民投票」來傾聽民意。過程中,可以透過正反辯論,公開公平的列舉所有縣市合併的優缺點,讓所有新竹住民有思考、判斷、發聲、決定的機會,這樣更符合 #公民參與 的民主精神。過去台灣六都的升格多是由上位者主導,缺乏地方意見表述的機會。這一點,國際上有很多前例可以參考。(註二)
各位怎麼看待新竹縣市的未來呢🤔?兩地發展上又有什麼重點需要顧及呢🤔?歡迎留言,分享您對於大新竹未來的看法!
👉(註一)過去台南縣市合併時未滿200萬,僅略大於彰化、舊台中縣人口規模,被質疑升格實益不高。但由於台南具備古都文化發展的指標意義,以及 #預期南科即將帶來的經濟成長,仍 #特准升格。新竹縣市合併起來人口超過百萬,更有科學園區生活圈、台元與生醫園區、新竹工業區等經濟發展火車頭的帶動,目前人口仍在高度成長,大量青少年人口與高素質民眾將帶來未來幾十年的 #人口紅利,從前瞻性與重要性來看「升格直轄市一定夠格」。
(註二)以有 #豐富市町合併經驗的日本 為例,不僅有密集的公聽會程序,公投上也不乏市民否決先例,反映市民在意的治理品質與在地歸屬感。而近年來,後工業化導致歐洲內部諸多城鎮吹起解編合併浪潮,#歐盟地方自治憲章更規定行政區合併須以公投決定,不能輕易由上領導,扼殺在地傳統。
跨域治理的重要性 在 高虹安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七月的第一天,虹安在線上參加了第十屆工程、技術與STEM教育研討會,今年主辦單位是宜蘭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協辦單位是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IEEE台北分會 Young Professionals Group,研討會主題為「結合跨領域的工程教育」。虹安從資訊學碩士再到機械博士,現今又在立法院服務,橫跨了三個領域,當天的演講主題是「數據科學與國家治理」,由於疫情的關係,只能在線上跟各位老朋友、學界伙伴相見。
💡 科普時間:什麼是STEM教育?
✒ STEM,是四個英文字的第一個字母結合而成--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是近年相關產業最喜歡用的關鍵字,歐美也有許多STEM教育的相關計畫,希望未來教育能從「知識傳遞」進化為「學以致用」,著重於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的跨領域資訊整合,使知識成為可用資源的思維。
虹安首先以自身的學習、工作經歷作為開場,就讀資訊工程系所時的虹安,也跟你我的學生時期一樣,熬夜寫程式debug、拼命K書📚、做研究;到了機械博班的階段,要在博士班的過程一口氣弄懂機械系學生四年學到的內容,結合自身的資工背景,激發出insight 💡變成博士論文。過程中也曾經怨嘆過為什麼想不開,為什麼要跨領域讓自己這麼累;再到了科智的創業時期,獲得了 #全球創業賽第一名 的殊榮,跨領域的學習逐漸展現出成果;接著又到了鴻海集團擔任工業大數據辦公室主任貢獻所學,同時也擔任郭台銘創辦人的特助,命運的際遇讓我來到了立法院擔任第十屆立法委員。這次跨離了工程領域,虹安仍然戰戰兢兢,但過往累積的經驗與能量,使我能把立委的角色擔任好,虹安的大數據專長讓我問政時更能以事實和邏輯分析為根據,以數據避免政治口水,也為立院帶來了不同的科技思維。
#而且立院的同事跟科技業的很不一樣
接著,虹安以「數據思維的重要性」作為切入,說明了零售業龍頭Amazon建立了「線下」實體通路的用意是什麼、又如何決定什麼商品該在架上展示,現今的一切,不再用經驗法則決定,而是 #大數據驅動的結果,「妥善用數據分析就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價值」。在2011年,發源於辛辛那提的奇異(GE)公司,發表了GE Industrial Internet System,舉例說明了 Product (or Service) Data Life Cycle,強調了數據收集、數據比對與分析、決策改善等三個要素的Life cycle,這Life cycle適用於各領域的大數據分析和應用,重點是,以數據驅動需求的首要原則是:From gut feeling To data agility,將主觀意識下有限的數據來源,轉變到客觀心態下更大更完整的#開放式數據來源,如此一來,養成數據化的工作模式,就能得到洞察數據敏感力,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價值。
而在 #國家治理方面,虹安舉了去年質詢陳時中部長的 #口罩地圖 為例,說明了大數據分析用於口罩分配的成果😷,並可解決城鄉口罩用量不同的物流輸送問題,使每個需要的人都可以買到口罩。各縣市的口罩分配不應該只是齊頭式平等;而我用的方式,就是上述的「數據收集、數據比對與分析、決策改善」三要素;虹安才能以明確的數據質詢蘇院長,7600萬片口罩到底去了哪裡。除此之外,虹安在立院密切關注的,還有 #數位發展部 的成立。數位發展部源自國家對於數位科技產業及發展的重視,成立數位發展部以進行國家數位發展政策之規劃、協調、推動與法規擬定及執行,並著重國家資通安全政策、法規、重大計畫與資源分配之擬定、指導及監督,這會是虹安在立院第四個會期的重要工作項目。
值得一提的是,會後教授們的提問十分精闢,虹安大致整理如下:
①女性工程師的教育環境、社會支持的情況
②科研成果的產出,凝聚成政策推動的的能量,再從政策回到高等教育的增進,形成正向循環的方式
③數位發展部的角色對於高等教育的影響,是否與科技部/國科會有所不同
很謝謝學界朋友的交流,這次的演講讓我暫離政治圈回到本業,虹安將會從這些面向進行研議與推動,希望我的分享也能給予學界跨領域的交流與互動。
#回歸自己的本業既熟悉又開心
#跨領域最難的是要花很多時間讀書
#想了解虹安的歷程可看面試郭台銘
跨域治理的重要性 在 天下雜誌video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延續2020年「讓海洋走進都市」主題策展,今年CSR@天下升級行動,與臺北藝術大學、臺灣藝術大學以及臺南藝術大學的學生團隊合作,透過藝術策展與影像紀錄探索流域美學,創造跨域對話。
臺灣藝術大學 《少年的河》
【劇情】
小瀨與阿海是本次闖關遊戲「少年的河」的主人翁,兩名玩家被設定成高中生,並共同持有三條命,只需要獲得三枚水滴勳章,此次遊戲便闖關成功;河神伯為此遊戲中的NPC(電腦人物),藉由一連串河神伯的指引與考驗,玩家將透過一系列日常生活的舉動與思考,理解「與河共好」的重要性,並在過程中,逐漸將「永續」落實於你我周遭。
現在,按下START,我們一起見證這場遊戲!
【演出】
阿海 A-Hai 林暉閔 Erek Lin
小瀨 Lai 楊傑宇 Tony Stone
河神伯 River man 蔡明修 Ming-Hsiu Tsai
【工作人員】
監製 Executive Producer 吳珮慈 Isabelle Wu
製片統籌 Production Supervisor 黃盛莆 Sheng-Pu Huang
編導 Written / Directed by 范嘉珊 Chia-Shan Fan
#淡水河 #CSR #台藝大 #為淡水河做一件事 #永續 #河川治理 #淨河 #水系公民 #淡水河公約 #河川保育 #SDGs #減塑
►按小鈴鐺通知 搶先看,精采獨家全面掌握!
=================================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
◎天下雜誌:http://www.cw.com.tw
◎天下雜誌video:http://www.cw.com.tw/video
◎天下雜誌video FB粉絲專頁:https://ppt.cc/flhPQx
◎天下雜誌IG http://bit.ly/2R6jfL6
◎天下雜誌網路書店:https://www.cwbook.com.tw/

跨域治理的重要性 在 李長晏跨域治理-大學用書-A2038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身處跨域活動運營脈絡中的今日,藉由書中各篇章內容的探析,有助於吾人理解當今社會發展過程中,跨域議題的重要性及具備跨域思維解方的必要性;同時,也對諸如:政府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