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一直黏著媽媽怎麼辦?
#媽媽不在寶寶一直哭怎麼辦?
#媽媽需要休息一下與寶寶建立約定儀式
#陪伴寶寶學習等待
不少家中有0歲寶寶的家長,會有的困擾是「不管發生什麼事情,寶寶就是一定要媽媽」,總是黏著媽媽,如果媽媽不在,就會一直哭一直鬧,直到媽媽出現,很多時候變成寶寶沒有媽媽就哭鬧,媽媽沒有辦法做自己的事情,即使隊友們願意幫忙,寶寶很多時候還是依然哭鬧~為此,不少家長感到非常的困擾,那該怎麼辦呢?
首先以 #同理心教養 來看看 #寶寶行為背後的需求與原因~
在0-1歲,這個時期,寶寶最重要的心理養成,就是內在的安全感。在媽媽的肚子裡面醞釀了9個月多出生,突然離開了媽媽的身體,因此,人生最初的保護者,媽媽心跳聲、媽媽的溫度、媽媽的味道、與媽媽之間緊緊的緊黏相依,讓已經習慣被媽媽身體安全保護的寶寶,變成為寶寶在建立安全感時的重要依偎。
當寶寶出生之後,寶寶「成為一個人」,跟媽媽的身體雖然分開,成為一個獨立個體,但心理卻還未分化開來,在寶寶的心理中,與媽媽還是一體的。因此,出生之後與媽媽之間的依附關係建立或維繫,是幫助寶寶在有安全感的狀態之下,慢慢學習獨立與分化。
所以,0歲的時候,寶寶尚且還認為自己跟媽媽是一體的,如果跟媽媽分開了,就會讓寶寶覺得我自己的一部分似乎不見了,而產生不安全感,進而感到焦慮。在焦慮之際,寶寶就會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心理狀態。
這個時候,寶寶感覺跟媽媽是一體的,對媽媽會有依戀依附,有時候寶寶也會認為媽媽的感覺就是他的感覺,他的感覺又是媽媽的感覺,在這個依附關係中,寶寶依賴著重要依附者所給予的回應和互動來形成自己的概念和感受。因此,寶寶最初的照顧者(大多是媽媽),與寶寶之間所建立的正面依附關係,可以幫助寶寶培養積極的自我感覺。當寶寶需要擁抱的時候,不要讓寶寶等太久,也不要在寶寶不哭的時候才抱寶寶,更不要刻意地不理寶寶,直到不哭才抱。
照顧者與寶寶之間的互動所產生的正面情緒,會傳遞給寶寶大腦愛的訊號與關心,也讓寶寶學會了愛以及信任,也能夠跟周遭的人去建立一個具有安全感、「你好我也好」的人際關係。
接受媽媽也有需要離開寶寶一下的需求,我們可以試著用以下的方法,與寶寶一起練習~
1️⃣轉移注意力,與寶寶玩遊戲、唱歌玩音樂,或者好玩玩具,來吸引寶寶注意力,而不是讓寶寶一直焦點在媽媽離開的情緒上。
2️⃣常跟寶寶玩「躲貓貓」的遊戲。
3️⃣平常與寶寶持續建立,在特定生活作息中,讓其他照顧者來陪伴寶寶,例如,爸爸陪伴玩樂、洗澡。
4️⃣多讓寶寶認識及接觸其他家人,讓寶寶學習面對媽媽不在時,可以找其他人陪伴及安撫。
5️⃣媽媽不在時,寶寶若哭鬧,可以給寶寶接觸熟悉媽媽味道的物品,例如衣服、毛巾,或者錄下媽媽的聲音給寶寶聽。
6️⃣不管寶寶哭鬧多大,媽媽不在時,照顧寶寶的人溫和而堅定地抱著寶寶,給寶寶安全感,直到媽媽出現。
7️⃣帶著寶寶去看媽媽在做什麼。
平常,媽媽可以跟寶寶建立一個「約定等待」儀式,寶寶雖然有依附安全感的需要,但我們也要相信,寶寶有同理心與愛,能接受重要家人也有需要做自己事情的時候。約定等待,就是跟寶寶說明媽媽要去做什麼,與寶寶做一個「約定」,讓寶寶知道,媽媽離開一定會回來,媽媽不是永遠消失,同時,也是邀請寶寶學習「等待」,等待是很需要家長陪著寶寶一起學習的。
建立約定等待儀式
1️⃣接納、同理寶寶的心情
2️⃣向寶寶說明媽媽要去哪裡、什麼時候回來
3️⃣讓寶寶具體知道要「等待」的是什麼,若方便可以帶著寶寶做一次
4️⃣回來時,與寶寶抱抱或者親親、說話
5️⃣耐心及鼓勵地陪伴寶寶,當寶寶進步時,要給寶寶肯定
與寶寶一起學習面對分離焦慮,讓寶寶開始理解,媽媽不在,我可以找誰陪我?媽媽不在,我可以玩什麼?....雖然我們會期待寶寶早點獨立,但獨立的前提是,要有足夠的安全感、被愛與信任。
而每一個寶寶的成長都不盡相同,分離焦慮的呈現也不同,有些孩子的分離焦慮不多也不大,有些孩子的呈現卻張力十足,也有些孩子是你以為沒有分離焦慮,了卻又突然出現。放下我們的期待,與孩子同步同在,可以幫助大人在面對孩子分離焦慮的時候,不會受到影響,而可以安然自在的陪伴孩子。
0歲開始,是我們與寶寶鞏固親子關係的關鍵期,我們帶著同理心,溫和而堅定地,理解他們、引導他們、陪伴他們,滿足他們心理成長的需要,讓寶寶、孩子可以安全地成長為他們自己~
✅寧寧老師分享,與寶寶分開一定要建立一個「約定儀式」,讓寶寶安心,學習等待~
「為什麼跟寶寶分開,一定要跟寶寶說再見?寧寧老師。諮商心理師的育兒隨筆」
https://circlecle.blogspot.com/2018/03/blog-post_20.html
寧寧老師。繪本分享「等媽媽來的時候」,用想像力創造面對分離焦慮的超能力
https://www.facebook.com/301641166910569/posts/784130141995000/?d=n
身體安全 繪本 在 小劉醫師-劉宗瑀Lisa Liu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好書推薦《我們吵架了:黃彥鈞給孩子的情緒控制繪本》
購書連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2799
一本成人和孩子都需要的情緒控制寶典
怒火中燒、衝動行事怎麼辦?
職能治療師黃彥鈞匯集多年臨床經驗
以孩子常見的生活狀況劇,以及令父母頭痛的教養問題
運用簡單四步驟:停、想、選、做
#啟動前額葉
「他撞倒我堆的積木,這次堆的積木很好看,沒辦法再做一樣的造型了。」
「妹妹又來和我搶著跟爸爸坐,我這次不想再讓他了。」
遇到這些問題,孩子會怎麼做?
生氣、哭鬧、吵架就會得到想要的結果嗎?
本書以8個孩子常見的生活狀況劇,也是令父母頭痛的教養問題
#非常實用
裡頭每個選項不一定有「正確答案」且有時候發展會超出預期
#非常有趣
讓孩子練習的過程
也很感動於裡頭有安插入很多新世代要面臨的問題:
「新住民家庭」
「身體安全跟界線」
真的很適合全家一起陪讀唷!
身體安全 繪本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澳洲小學日記:怎麼和五歲孩子談身體自主權
上週二下課時,教室門一打開,Lara便抓著一本小書開心地衝向我的懷抱。
原來是學校辦了一場活動,藉由小獅子人偶Ditto和阿姨的演說,向孩子們宣導身體自主權,並教導孩子設立身體安全界限的觀念。
我們去年起已讀過繪本《蝴蝶朵朵》,並在孩子更小時教導他們身體有哪些地方不能讓別人摸。但因為當時皆用中文表達,此時我還是好奇,五歲的Lara究竟有沒有聽懂校園的英文宣導?
「所以這個表演說了什麼呢?」我好奇地問Lara
「Ditto說有三個地方不能給別人摸。一個是嘴巴,一個是ㄋㄟ ㄋㄟ,一個是屁股。」
為什麼這些地方不能讓人摸呢?
「因為嘴巴會有細菌。內內和屁股,我不知道耶。」Lara說。
我說,內內和屁股是隱私部位,別人碰到,你可能會有不舒服的感覺。於是,只有一些情況下可以讓他人碰。
「嗯,就像是當媽媽幫我洗澡可以碰身體,爸爸不行碰。」Lara說。
「如果別人要碰我,如果我不要,我要說我不喜歡,用手把他推開。」Lara又補充。看來老虎Ditto的宣導,孩子有聽進去。
接著Lara一一翻起書的內頁,並開心地逐步向我說明內容。
雖然孩子才五歲,但從校方所發的活動手冊內容來看,裡頭結合了孩子喜歡的著色畫、迷宮、畫圖等活動,以生動且深入淺出的方式,為孩子傳達了三個重要觀念:
1) 我們都有權利在和他人相處時感到「安全」。
2) 當你感覺不安全/不確定,你可以說「不要」!
3) 沒有什麼是不可告人/噁心的祕密。
我發現小學活動本中的內容,和我最近與孩子共讀的繪本《秘密派對》有一大共同點:它們都提到了「好的感覺/不好的感覺」以及「好的秘密/不好的秘密」,並且最重要的是:沒有什麼祕密是不可告人的。
--
「那天Anna給我們看她的小內褲。」分享完一天的活動資訊,Lara突然又說。
我問她感覺如何?
「我不喜歡,但她在午餐時給我們大家看,我沒辦法跑走。」她說。
那怎麼辦呀?
「下次如果她再這麼做,我要跑走,然後跟老師說。」Lara說。
這個世代的孩子成熟很快,網路資訊四通八達,要防也防不了。而身為父母的我們能做的,便是與孩子建立緊密的關係,並趁早提供他們保護自己的資訊與能力。
與孩子談身體自主權的觀念,永不嫌早。
#大家都在孩子幾歲時讓他們認識身體自主權呢?學校又是幾歲呢?
(首圖為昨日Lara的口頭報告:她將自己的小吉他放在袋子裡給班上同學觸摸,猜測裡頭裝的是什麼。)
身體安全 繪本 在 愛身體保護自己繪本1:請不要摸我的身體! - 博客來 的相關結果
書名:愛身體保護自己繪本1:請不要摸我的身體!,原文名稱:Mein Körper gehört mir!,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4272877,頁數:36,出版社:韋伯,作者:黛瑪‧蓋 ... ... <看更多>
身體安全 繪本 在 《小魯》兒童自我保護繪本不要就是不要必須說出的祕密我的 ... 的相關結果
――兒童身體安全教育指南》是一本寫給父母、教師的指南:認識什麼是兒童自我保護教育、為什麼要教兒童自我保護、認識何謂「誘拐」並具備防範意識、理解何謂是「正常的性行為 ... ... <看更多>
身體安全 繪本 在 【小雨麻聊繪本】從繪本學習自我保護、人身安全、預防霸凌 ... 的相關結果
身處這樣的社會,平凡父母如你我倍感無力,能否藉由多一點自我保護與人身安全教育,減少悲劇發生的機會呢? ○《保護自己有絕招套書》. 套書包含三本書:《我不跟陌生人走—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