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斯達:正在沉沒的船上—「改開」進行到底對香港是甚麼?】
習近平也發新年文告,除了回顧「豐功偉績」,還是緊緊抓緊「改革開放」這話題,表示世界已看到中國「改開」的信心,「世界看到了中國正在加速把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之前在這裡已談過一些類似的,即「改開」其實要「辯證地看」,不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否則就墮入言語的陷阱,不能從中國的本質去理解中國。「改革開放」,就像民主、人權這些字的定義,在中國是不一樣的。對中共和中國人的內心世界,「改革開放」其實是為了「重建霸權」。改革開放並不是為了改革和開放,事情的最核心還是維持「不改革」和「不開放」。中國唯一不變的追求是力量和富強。
幾年前亞洲協會美中關係中心有兩個鬼佬,Orille Sshell和John Delury,寫了一本書叫做《富強之路:從慈禧開始的長征》(Wealth and Power: China’s Long March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他們的敘事貫穿看似互相對立的陣營和年代,從魏源到慈禧太后、梁啟超到孫中山、國民黨到共產黨、大清的皇權統治到改革開放,都只是一場「中國人」作為集體,希望從底層重返霸權、回復富強的長征。所有人的目標相同,只是手段相異。
在歷史書中我們曾經看過中國有民主運動,由其是民國初年有些人真心希望引入議會制,後來當然沒真的成功。但站到更高的涯岸去看,民主自由共和思想是外來的 (先不談新儒那些關於「中國也有」的幻想),它也只能是工具和手段。中國人對民主自由民權這類概念產生遐想,是因為在皇權統治的末年,這是Alternative,這是出路。大家要殺出重圍,因為「有識之士」感覺到在眾多帝國的包圍之下,中國人可能「亡國滅種」。
這詞是那時候發明的。而清末民國的時候,知識青年之間最流行的思想不是民主共和或者共產主義,而是嚴復翻譯過來的《天演論》,這才是中國人的底色。社會達爾文主義講這個世界就好像叢林,弱肉強食,一個社會或民族若無法「強國保種」,就會被吞食。
民權思想,是推翻腐敗大清的政治武器,正如共產主義也只是推翻國民黨的顛覆手段,但整個中國交到你手上,你還是會「務實」地選擇另一條路線。那就是中國人並沒那麼愛民主,亦沒那麼鍾意共產主義,一切只是「艱難探索」,底牌沒離開「中國要強大」。這一點超越所有黨派。很多國民黨在早期反共,後來親共,都是沒有理論矛盾的,因為「中國要強大」才是目標。既然中共帶領下的中國現在夠強大,作為「中國人」去親共沒問題,反而是義之所在。
說到底中國人沒愛過其他東西,他們苦苦追尋富強,即帝國昔日的榮耀,而沒有其他。富強的定義,大體來自儒生對盛世王朝的評價,即領土要夠大(而且在擴張的道路)、人民不饑不飽沒動亂、中央夠集權、讀書人有官做有顏如玉。現在的中國明顯可以滿足這種虛榮。尊重人的個體和尊嚴、地方的自治共和(以前有地方自治的假象,是因為客觀條件做不到而非帝皇沒有這個想法),這些東西並非中國傳統。即使發生再多人受害受苦,只要中國維持上面關於領土和集體的東西,還是會得到人民的支持,因為歷史上層累的關於政權的合法性,就是關於這些,而不是來自近現代的個體、人權、公義這些概念。
如果有一日普羅中國人認為人權重要過國家、不介意放棄某些強烈要求分離的領土、願意自守於二戰之後劃定的國際秩序,大概便是真正的革命。辛亥並非革命,因為它只是「換了一個方法」去追求富強。既然大清不行,就試下民國。但這沒有真正改變中國的「國體」或核心思想。
世人看到「改革開放」就望文生義,幻想經濟改革之後會帶來政治改革,香港人就是其中一些幻想者。國情專家劉銳紹最近寫道:「這40年還令我有一點感悟:中國的希望絕不能寄託在領導人剎那間的『開明』之上」,若這一點要花四十年來領悟,恐怕是了解中國國情多於其歷史原理所致。
雖然事到如今,並不想抱怨甚麼。但也不禁想指出,這一感悟可大可小。若不能再期待高層領導「開明」,那將置香港公民社會和泛民主派三十年來的政治路線於何地?泛民連輸兩場補選的敗果,其實只是自業自種,自業自得,但長期昏睡的公民才開始四處問:為甚麼?為甚麼?問題是上述的香港社會整體,只是中共內部競爭路線的跟機者。簡單來說香港較自由派的那班從政者,是跟隨趙紫陽路線的,也就是寄望體制內的開明派會帶來中國改變,確保香港既「回歸」又能民主。趙紫陽鬥輸了,香港那班人就變成海外餘孽。
於是在「海外」一方面做唯一民主派很安逸,選舉永遠都在道德高地上勝出,但因為不能激嬲共產黨,所以大事只能等待明君聖主定奪。連佔領都是打算一天之內完結,自動被捕,只是製造條件與中共談判。
習近平上台前很多人也幻想這是下一個明君。可是等不到,現在他還不會下台,不是再等十年就又有另一個機會。現在已經沒有機會。過去三十年,香港就是在「期待黨內開明派」的路線中,才浪費時間,才有那麼多失望和無力。
當然要等總有東西可以等,大家事到如今都可以等習近平被「黨內同志」鬥倒,但中國本身有自己的發展邏輯,上台的都會變成鷹派,不會有分別,等到的可能只是習近平的升級版。幻想不現實,現在連國情專家都感悟,明夷待訪是等不到的,中國的發展,已默然導致香港半途形成的政治路線全面崩潰。
現在所有口號和議程都失去靈魂,因為大家看到中國的狀況,看到自己半生相信的東西可能(其實已肯定)是一個騙局。當然鬼佬也被騙了,但他們能夠回轉,香港卻不是如此。思及此,有些人是懊惱,悲哀,還是惱羞成怒否認一切兼triggered彈起,便是一個人能否誠實面對現實和自己靈魂的測驗。
也許大家不用再四處問為甚麼失去了「六四選票比」,剩下四五成慣性收視和感情票,已經很值得感恩。就算不談他們愛戀著侵略香港的中國人,他們不能給你利益,甚至連令你發夢的能力都沒有,支持的人越來越少,是合情理的發展。
政客有點像預言家,你的預言成真,就會有支持者,相反就會淪為騙子和笑話。有些人販賣中國會變好變民主的夢想,但現實剛好相反。「我猜錯了」,所有人在猜錯之後都不會這樣說。幻想落到了現實的廢墟,那現在我們怎麼辦呢?
大敗之後有些人走出來帶風向,轉變也不會討好到異己,不如固守好保守派選票好過。問題是鐵達尼號已撞到冰山,現在是跳船和跳到哪艘船的問題,政客因為身體訓練而眼中只有選票,還可同情理解,但其他人還在呼籲那五個小提琴手拉甚麼樂曲能吸引多點聽眾,不是腦袋功能上壞了,就是居心叵測的那種壞。這些肉食者一定有得上救生艇,可是其他人要為自己和香港打算。鐵達尼很豪華很大,但沉沒已是時間問題。
固守於等待境外開明派接引的反對派,身段越來越兩面不是人,不是因他們變質,他們本來如此,只是他們的「阿爺」圖窮匕現,包著刀的布沒用了,他們也成了歷史順便拭掉的塵埃。
-------------------------------------------------------
訂閱連結:https://lihi.cc/8q0JP/dadazim
辛亥革命成功對中國帶來甚麼改變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盧斯達:正在沉沒的船上—「改開」進行到底對香港是甚麼?】
習近平也發新年文告,除了回顧「豐功偉績」,還是緊緊抓緊「改革開放」這話題,表示世界已看到中國「改開」的信心,「世界看到了中國正在加速把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之前在這裡已談過一些類似的,即「改開」其實要「辯證地看」,不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否則就墮入言語的陷阱,不能從中國的本質去理解中國。「改革開放」,就像民主、人權這些字的定義,在中國是不一樣的。對中共和中國人的內心世界,「改革開放」其實是為了「重建霸權」。改革開放並不是為了改革和開放,事情的最核心還是維持「不改革」和「不開放」。中國唯一不變的追求是力量和富強。
幾年前亞洲協會美中關係中心有兩個鬼佬,Orille Sshell和John Delury,寫了一本書叫做《富強之路:從慈禧開始的長征》(Wealth and Power: China’s Long March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他們的敘事貫穿看似互相對立的陣營和年代,從魏源到慈禧太后、梁啟超到孫中山、國民黨到共產黨、大清的皇權統治到改革開放,都只是一場「中國人」作為集體,希望從底層重返霸權、回復富強的長征。所有人的目標相同,只是手段相異。
在歷史書中我們曾經看過中國有民主運動,由其是民國初年有些人真心希望引入議會制,後來當然沒真的成功。但站到更高的涯岸去看,民主自由共和思想是外來的 (先不談新儒那些關於「中國也有」的幻想),它也只能是工具和手段。中國人對民主自由民權這類概念產生遐想,是因為在皇權統治的末年,這是Alternative,這是出路。大家要殺出重圍,因為「有識之士」感覺到在眾多帝國的包圍之下,中國人可能「亡國滅種」。
這詞是那時候發明的。而清末民國的時候,知識青年之間最流行的思想不是民主共和或者共產主義,而是嚴復翻譯過來的《天演論》,這才是中國人的底色。社會達爾文主義講這個世界就好像叢林,弱肉強食,一個社會或民族若無法「強國保種」,就會被吞食。
民權思想,是推翻腐敗大清的政治武器,正如共產主義也只是推翻國民黨的顛覆手段,但整個中國交到你手上,你還是會「務實」地選擇另一條路線。那就是中國人並沒那麼愛民主,亦沒那麼鍾意共產主義,一切只是「艱難探索」,底牌沒離開「中國要強大」。這一點超越所有黨派。很多國民黨在早期反共,後來親共,都是沒有理論矛盾的,因為「中國要強大」才是目標。既然中共帶領下的中國現在夠強大,作為「中國人」去親共沒問題,反而是義之所在。
說到底中國人沒愛過其他東西,他們苦苦追尋富強,即帝國昔日的榮耀,而沒有其他。富強的定義,大體來自儒生對盛世王朝的評價,即領土要夠大(而且在擴張的道路)、人民不饑不飽沒動亂、中央夠集權、讀書人有官做有顏如玉。現在的中國明顯可以滿足這種虛榮。尊重人的個體和尊嚴、地方的自治共和(以前有地方自治的假象,是因為客觀條件做不到而非帝皇沒有這個想法),這些東西並非中國傳統。即使發生再多人受害受苦,只要中國維持上面關於領土和集體的東西,還是會得到人民的支持,因為歷史上層累的關於政權的合法性,就是關於這些,而不是來自近現代的個體、人權、公義這些概念。
如果有一日普羅中國人認為人權重要過國家、不介意放棄某些強烈要求分離的領土、願意自守於二戰之後劃定的國際秩序,大概便是真正的革命。辛亥並非革命,因為它只是「換了一個方法」去追求富強。既然大清不行,就試下民國。但這沒有真正改變中國的「國體」或核心思想。
世人看到「改革開放」就望文生義,幻想經濟改革之後會帶來政治改革,香港人就是其中一些幻想者。國情專家劉銳紹最近寫道:「這40年還令我有一點感悟:中國的希望絕不能寄託在領導人剎那間的『開明』之上」,若這一點要花四十年來領悟,恐怕是了解中國國情多於其歷史原理所致。
雖然事到如今,並不想抱怨甚麼。但也不禁想指出,這一感悟可大可小。若不能再期待高層領導「開明」,那將置香港公民社會和泛民主派三十年來的政治路線於何地?泛民連輸兩場補選的敗果,其實只是自業自種,自業自得,但長期昏睡的公民才開始四處問:為甚麼?為甚麼?問題是上述的香港社會整體,只是中共內部競爭路線的跟機者。簡單來說香港較自由派的那班從政者,是跟隨趙紫陽路線的,也就是寄望體制內的開明派會帶來中國改變,確保香港既「回歸」又能民主。趙紫陽鬥輸了,香港那班人就變成海外餘孽。
於是在「海外」一方面做唯一民主派很安逸,選舉永遠都在道德高地上勝出,但因為不能激嬲共產黨,所以大事只能等待明君聖主定奪。連佔領都是打算一天之內完結,自動被捕,只是製造條件與中共談判。
習近平上台前很多人也幻想這是下一個明君。可是等不到,現在他還不會下台,不是再等十年就又有另一個機會。現在已經沒有機會。過去三十年,香港就是在「期待黨內開明派」的路線中,才浪費時間,才有那麼多失望和無力。
當然要等總有東西可以等,大家事到如今都可以等習近平被「黨內同志」鬥倒,但中國本身有自己的發展邏輯,上台的都會變成鷹派,不會有分別,等到的可能只是習近平的升級版。幻想不現實,現在連國情專家都感悟,明夷待訪是等不到的,中國的發展,已默然導致香港半途形成的政治路線全面崩潰。
現在所有口號和議程都失去靈魂,因為大家看到中國的狀況,看到自己半生相信的東西可能(其實已肯定)是一個騙局。當然鬼佬也被騙了,但他們能夠回轉,香港卻不是如此。思及此,有些人是懊惱,悲哀,還是惱羞成怒否認一切兼triggered彈起,便是一個人能否誠實面對現實和自己靈魂的測驗。
也許大家不用再四處問為甚麼失去了「六四選票比」,剩下四五成慣性收視和感情票,已經很值得感恩。就算不談他們愛戀著侵略香港的中國人,他們不能給你利益,甚至連令你發夢的能力都沒有,支持的人越來越少,是合情理的發展。
政客有點像預言家,你的預言成真,就會有支持者,相反就會淪為騙子和笑話。有些人販賣中國會變好變民主的夢想,但現實剛好相反。「我猜錯了」,所有人在猜錯之後都不會這樣說。幻想落到了現實的廢墟,那現在我們怎麼辦呢?
大敗之後有些人走出來帶風向,轉變也不會討好到異己,不如固守好保守派選票好過。問題是鐵達尼號已撞到冰山,現在是跳船和跳到哪艘船的問題,政客因為身體訓練而眼中只有選票,還可同情理解,但其他人還在呼籲那五個小提琴手拉甚麼樂曲能吸引多點聽眾,不是腦袋功能上壞了,就是居心叵測的那種壞。這些肉食者一定有得上救生艇,可是其他人要為自己和香港打算。鐵達尼很豪華很大,但沉沒已是時間問題。
固守於等待境外開明派接引的反對派,身段越來越兩面不是人,不是因他們變質,他們本來如此,只是他們的「阿爺」圖窮匕現,包著刀的布沒用了,他們也成了歷史順便拭掉的塵埃。
-------------------------------------------------------
訂閱連結:https://lihi.cc/8q0JP/dadazim
辛亥革命成功對中國帶來甚麼改變 在 以極其現實的心態對待革命。 另一方面,書中提到孫中山的優勢 的推薦與評價
資金以及結交了不少好友,也為他帶來了國際性的知名 度,某程度促成了他在無參與辛亥革命之下,仍能成為 ... 他一生雖提倡不少帶領中國進入民主﹑憲政的概 ... <看更多>
辛亥革命成功對中國帶來甚麼改變 在 [閒聊] 孫文出賣「會黨」同志始末- 看板MdnCNhistory 的推薦與評價
李天豪
10月27日下午9:25 ·
孫文出賣「會黨」同志始末
-
孫文,又稱孫中山,是20世紀的大政治家。
單單是結束「君主專制」的功績,就名垂青史。
但是,翻開歷史我們來細看
孫文是個甚麼樣的人呢?
我知道你可能馬上要想到那些
在網路上流傳甚廣的「花邊故事」
那些抄來抄去的網路笑話盡人皆知
我也不想多辯駁討論
我想談的,是更大的問題:
「孫文曾經冷血無情的出賣過政治上的盟友與恩人」
-
故事要先從他自己的發言說起:
「…辛亥革命勝利,會黨多有功焉。」
什麼是會黨呢?
就是「黑社會」
沒錯,包娼包賭放高利貸的那種…
看到這裡,大家一定很疑惑
這種人怎麼可能是「國父」的盟友,甚至恩人呢?
事實上,不僅僅是恩人,還是自己人…
因為,孫文曾經加入過「洪門」,這是當時最大的華人黑社會。
1896年,當孫中山初次赴美時.....
雖「勸者諄諄」,但「聽者藐藐」
基本上沒甚麼人理他…
所以,歷史課本裡面,只要說到那十次「轟轟烈烈的」什麼什麼起義時
總是語焉不詳,形容詞多過名詞,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總歸一句話:
「因為要人沒人,要錢沒錢」
「難辦啊!!!」
那麼,當時的情況是?
來簡單重建一下當時的情境吧。
1894年6月,孫中山上書李鴻章。
提出了一個年輕人,對清朝這個腐朽國度的變革建議。
但是,圓熟事務的李鴻章謝絕了這個有些書生意氣的廣東人。
絕望之餘,28歲的孫中山決意革命。
並在該年秋天,遠赴檀香山,開始行動。
11月24日,在當地華裔的幫助下,孫文招集華裔革命志士25人,成立「興中會」
大會上整體與會者同舉右手,向天宣誓: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
「倘有異心,神明鑒察。」
是的…
25個人….
就只有這麼多…
這當然不足以成事。
這種情況什麼時候才有改善呢?
要等到,孫文自己認識到:
「…華裔中十之八九皆列籍洪門,故欲收革命宣揚之實效,必須借洪門之協助。」
這個概念之後。
這些話,可都是孫文自己說的,妥妥的心聲啊。
1904年1月,孫文在檀香山受「洪棍」之職,並受到首領黃三德的激情招待。
從而將美國的洪門組織,也歸入革命的旗號之下。
請記住這個人,他之後還會登場。
1911年5月,孫中山提議組織洪門籌餉局,為武裝起義籌集軍餉。
通過洪門籌餉局的致力,僅僅數月之間,便在華裔中集款14萬4千又130元。
請注意,這個金額是美元!
當時的美元,有比現在大一百倍的購買力啊!
這筆款子,不可謂不多矣。
問題是,這麼多錢怎麼來的呢?
要知道,當時海外的華僑多半是社會底層,沒幾個有錢的。
所以,靠的主要是會黨。
會黨中人夠義氣:
「…加拿大維多利亞致公堂竟不惜抵押公產,借款籌餉…」
「捐資者異常積極,音訊傳出,各地紛繁效仿……」
更重要的是:
「會黨不僅出錢,還肯拚出性命。」
最先與孫中山結識的革命同志鄭士良、尤列等人便為會黨人物。
1895年2月,孫中山和鄭士良等人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時
會員中有案可查的,會黨分子就占了三分之一。
早期追隨孫文革命的馬超俊曾說:
「國父當年創組興中會,系賴檀香山洪門先輩之支持。」
孫文自己也說:
「(會黨)…各盡所能,為辛亥革命勝利立下了勳績。」
而且,不只是革命的火焰靠著會黨同志的犧牲而越燒越旺…
連孫文自己,也是靠著會黨的大力支持,才當上民國總統的。
讓我們還原一下歷史現場:
民國元年,歸國的孫文在上海碼頭上岸。
守候已久的記者們立刻有人迫不及待地大聲提問,詢問孫文為革命帶回多少支持?
孫文拍了拍自己的口袋,瀟灑地一笑︰
「我沒有帶回分文,我所帶來的只有革命精神」
他的確沒說謊,他沒有帶回什麼實質的支持。
那麼,這樣空殼子的革命導師,是怎麼樣取得民國總統大位的呢?
還是得靠會黨力挺。
根據會黨領袖黃三德自述:
「…連日籌畫發電報,用各埠致公堂名義,各華裔團體名義,一日而發三數十封,電報之
費逾千(兩)」
補充一下:
當時可沒有什麼電視、廣播、網路可以傳播消息。
發在報紙上的電報,就已經是最有影響力的媒體武器了。
當然,也是很昂貴的媒體武器,一天要花掉上千兩,足以買下幾棟樓了。
砸錢當然是有效的。
結果是:
「…為孫中山張大氣勢,堪稱慘澹運營…」
「果真南京諸代表皆震驚孫文之虛聲,謂暫時總統非孫君莫屬…」
黃三德曾經補充:
「若使當日不發此數百十封電報公舉之,其氣勢不大,各省代表未必注重之。」
可以說,就是靠著會黨同志的媒體攻勢,替孫文打下了民國總統的媒體知名度。
那麼,照理來說,孫文跟「會黨」的革命感情這麼鐵
接下來應該是一連串的分封功臣了吧?
並不,孫文忽然就翻臉不認人了…
身為洪門中人的孫中山大總統
斷然謝絕了洪門立案「改堂為黨」的申請
接著還把革命大功臣的會黨,打翻在地,變成被追捕的「會匪」….
甚至在歷史記載中,其曾有的貢獻也被無情的抹掉。
所以,絕大多數後世讀者,根本不知道會黨曾經為中華民國付出的心血。
為什麼?
為什麼孫文要狠心背叛恩人呢?
這個說來話來….
我們得從細節中找真相…
1912年3月,清朝皇帝退位剛滿一個月,黃三德與孫中山就約在廣州相見。
黃三德談及致公堂立案一事,孫中山「滿口應承」
但孫文要黃三德具呈胡漢民,請其同意。
由於,孫中山已卸任暫時總統職務,讓給袁世凱了….
而此時胡漢民正任廣東都督,大權在握,這種安排到也還合理。
但是,很快事情就不對勁了…
雖然,黃三德很快便將呈文遞交給都督署。
但是,過了一個月都渺無聲息,猶如石沉大海…
其實,這位自詡為功臣的黃三德還不清楚,革命成功後,孫文已經改變了態度了。
在一個多月前,在袁世凱還沒確定讓清朝皇帝退位之前的:
「1912年1月29日」
孫文在致江西馬毓寶暨南昌各界的電文中就已經說:
「近聞省垣有呼群聚嘯,搗亂中央之事」
「倘不嚴申禁令,殊與本總統建設共和國主旨有違」
「即各界保民起義,初心亦當不願有此。」
「建立之事較諸毀壞之事尤難…」
「一切朋比異同,易於誤解之舉,尤宜痛行戒絕,民國前程實有賴焉。」
上面這段話簡單的說,就是要把會黨除掉…
這也太快了吧,橋都還沒過,就已經在拆了….
更令人驚訝的是,與此同時…
全中國的報紙,也無一例外地,表達著對會黨的藐視與敵意。
不論是全國知名的大報,如《申報》、《神州日報》、《時報》、《民立報》等等。
還是那些街頭描寫街頭巷談、茶餘瑣事的小報。
都充斥著控訴「會匪」肇事、各軍政府把會黨及幫會頭目「就地正法」的報導。
這是怎麼回事?
雖然說漢高祖跟明太祖也曾大殺功臣
但是,人家畢竟是天下安定之後才動手的啊…
我們的國父孫中山先生,真是與眾不同
革命到一半,就先把功臣給除了…
為什麼呢?
來看看當事人自己的說法吧。
1912年5月,孫中山在一次演講中說:
「洪門所以設會之故,系復國仇」
「……惟先下漢族已復,則當改其立會之方針。」
簡單的來說,就是孫文認為:
洪門參加革命,本來就是他們自己百年來的宗旨
所以,無論洪門出多少錢死多少人,都是應該的
而現在,民國已經成立了,他們的目標已經完成了。
所以,就可以消失了…
不然,就讓他們「被消失」。
用孫文自己的話說就是:
「滿清已踣,即為目標已達,亦應立時解散。」
過河拆橋到這種程度,朱元璋也要讚嘆啊
有一次黃三德見到胡漢民,委屈的說:
「洪門協助革命,不能不謂有功」
「今區區一紙立案批詞而謝絕之,試問良知何在?」
「若果不准洪門立案,應償還洪門人士所捐之革命軍餉」
「各埠洪門為協助革命而變賣抵押之實業,該當逐個為之贖回。」
胡漢民聽後,又「將義務推歸孫文」……
那麼,孫文人呢?
他跑到上海去了…
翻臉無情到這種程度….
果然,搞政治的人,比風月場中的小姐,還要涼薄啊
接下來,翻臉就更徹底了。
1912年8月,孫中山就職中國鐵路總公司總理。
請注意,這時候的孫文拿了袁世凱「一百萬元」,他並不是沒有錢。
所以,黃三德抵達上海見孫文,告以胡漢民不肯同意洪門立案的事件.....
孫文的回答,用黃三德的話來說就是:
「權作答覆,亦無實在之言」
黃三德此時才明白:
「兩人扯貓尾,有意壓榨洪門,不准其正式立案」
「蓋為其本人組織政黨起見,欲消滅洪門而排匯之」
「不違心洪門再成權勢。」
這時孫文自己要組織國民黨,當然不肯讓洪門坐大。
到這裡,都還可以說是為了國家大事,不是私人問題。
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讓人不得不對孫文的人品,另眼相看了。
眼見多說無益,無奈之下黃三德決意回美,請孫文代籌船費…
沒想到:
「孫文靳而不予」
有沒有搞錯啊…
幾年前,人家掏心掏肺,賣家產幫助你革命。
現在,人家只是要回美國,連買船票的錢,孫文都不肯出…
更離譜的是,不久之後孫文就把那一百萬元的「公款」都用光了
而身為「中國鐵路總公司總理」該蓋的鐵路,一公分都沒蓋起來。
這樣的孫文,被袁世凱全國通緝,也是剛好而已吧!
當然,如果大家覺得,到這邊大家撕破臉了,就算是個結局了…
那就太小看孫文這個「大政治家」的心胸與臉皮厚度了…
事情還沒完。
按照常理推算,這兩個人應該算是徹底恩斷義絕了吧…
但是,政治人物做事,偏偏就不是按照常理的。
一年多之後,黃三德又一次收到孫中山寄來的書信
信的內容不是道歉,是要錢!!!
因為,在黃三德回美國之後,中國爆發了二次革命。
這是宋教仁被刺殺後,孫文自己主張要開戰的…
沒想到三個月就被袁世凱鎮壓的清潔溜溜…
二次革命失敗後,國民黨被袁世凱解散。
孫中山流亡日本,預備組建中華革命黨。
考考大家,組織政黨第一件事是什麼?
「募款」
沒錯,孫文把募款的單子,遍寄美國與加拿大各地。
向廣大洪門兄弟,募集第三次革命的款項。
當年看史料到這裡,我真是服了這位國父了…
以下,是當時洪門人士的反應。
這位洪門人士在給孫中山的復函中寫到:
「學生衰時,則倚庇于洪門」
「盛時則鄙屑洪門,避之若浼。」
「今盛而複衰,又欲與洪門密切。」
「學生休矣。」
我覺得,如果洪門人士還會資助孫文經費,那真的是不可思議。
所以,那個在歷史課本中寫的含含糊糊的,要求無數學子必須記頌的「中華革命黨」。
就這樣甚麼事情也做不成,進入歷史的灰塵中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0.21.79.252 (中國)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dnCNhistory/M.1572664010.A.382.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