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收到群組訊息,覺得應該很多讀者需要這個機會,各位焦慮型 vs. 逃避型依戀的未婚伴侶,來幫幫 海苔熊 的博士論文XD
====================
我們希望招募在感情裡「焦慮與逃避依戀配對」的未婚伴侶,並且透過沙盤遊戲來探討你們在伴侶關係當中所共同面對的議題。
本研究之所以採用沙盤遊戲,是因為在我的實務經驗,以及許多研究報告中,都提到:沙盤遊戲可以讓我們意識自己在伴侶關係當中,沒有察覺到的想法、感受與議題。
若是您符合以下條件,也有興趣探索自己與伴侶的關係,並且願意接受沙盤遊戲的討論形式,竭誠歡迎您報名來參加我們的研究:
1.在這段關係當中,明顯感受到其中一個人比較偏向焦慮依戀,很害怕被遺棄,另外一個人明顯偏向逃避依戀,不喜歡太過親近,兩人經常因為這樣的狀況而有所爭執。
2.您與伴侶雙方的年齡介於22~30歲之間,且雙方屬於一對一的戀愛關係當中。且交往時間大於六個月。
3.雙方都願意一起來參加整個研究流程,每週一次,共計6-8個星期。
4.伴侶雙方都居住在台北,或者每週固定要回到台北。因為研究者的沙遊治療室兩間都在北部,一個在大安區,一個在北投區,報名前可能須衡量交通狀況。
5.因為研究需要,本研究的進行過程中,會請您談談兩個人的相處情形,或是各自的成長經驗等。同時,為了讓研究結果更具有說服力,本研究也會對您進行心理測驗的施測。
6.為了保障您的隱私權以及相關權益,您在本研究當中所提供的所有資料,都將會以匿名的方式進行處理。且這些資料也僅將用於論文撰寫以及後續投稿之用。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對您的伴侶關係進行理解與評估,而並非對您進行心理治療或伴侶治療。不過您可以透過本研究,更加明白您與伴侶之間的互動模式,以及潛藏在兩人之間的衝突議題。而本研究在研究結束後,也將提供您透過心理測驗的分數,以及一次性的伴侶諮詢(90分鐘)。而在本研究的過程中,您無須負擔任何費用。
如果您對本研究有興趣,歡迎填下列表單報名,我們會盡快篩選適合參與本研究的對象,並且給您答覆。倘若您對沙盤遊戲有興趣,而自己剛好又是「焦逃配」其中的一員,竭誠歡迎你一起來參加,有興趣的夥伴,歡迎填寫下面的問卷,我們會經過評估之後篩選適合研究的伴侶,不論您是否符合研究需要的條件,我們都會回信告知篩選結果。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生:程威銓
指導教授:黃宗堅
#這裡報名
https://forms.gle/aFgrAmTVdh3CWJ7J6
逃避型依戀 治療 在 雙娜新樂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57/365
📚好書推薦:《依戀效應》
意外在書局找到這本好書
儘管這本書不列在育兒書中
但我認為能認識《依戀效應》
對於孩子、甚至我們本身在任何方面都有相當大的助益
作者Peter Lovenheim衷心期盼在這本書中父母能學習到教養技巧
讓所有的孩子都能擁有 #安全型依戀
#並從中獲得自信 #適應力 #和愛人的能力
#這將是孩子一輩子的禮物
認為在出生到一歲半以前是建立 #依戀模式的重要期間
也就是 #一個人在童年時期與照顧者互動而形成的核心情感與人格結構
#進而創造將來一切人際關係的信念與期望
👉幼年時期主要照顧者將影響孩子一生
但大家可能會誤會
並把幼兒主要照顧者的重責大任壓在媽媽的身上
作者破解這個錯誤的關點
👉 #依戀關係與當個完美媽媽無關
#而是重視孩子的感覺
作者認為一個全天候拿著手機、心不在焉的媽媽
並不能提供孩童安全堡壘與避風港的功能
👉 #重點在於同調
#即父母察覺孩子的需要並予以正確回應
#能正確解讀孩子的信號並採取行動
這樣一來
孩子從父母身上獲得足夠的安全堡壘而勇於探索
挫敗時也知道父母是可以尋求安全慰藉、保護支持的安全避風港
👉即為 #安全型依戀
反之
若幼童在童年時未獲得父母正面回應與照顧
則將形成 #不安全依戀(共三種)
1️⃣焦慮型依戀模式
👉照顧者不恰當或不一致回應孩子的需求所致
👉焦慮型依戀者通常渴望來自感情伴侶的強烈認可、回應
卻難以相信對方並不斷尋求保證
2️⃣逃避型依戀模式
👉照顧者長期未能提供敏銳可靠的照顧所致
👉逃避型依戀者很難相信他人
並極度渴望獨立並認為自己不需要親密關係
3️⃣混亂型依戀模式
👉最糟糕的一種依戀模式
👉照顧者通常出於疏忽和虐待、缺乏妥善照顧
👉同時表現出焦慮型與逃避型的依戀關係
👉幼時大多受虐兒、長大易成為精神分裂者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是安全型依戀者
但作者也給大家帶來好消息
1️⃣ 我們有能力改變依戀模式
即 #習得的安全型依戀:
👉即幼時因不可靠或無反應的照顧而產生不安全依戀
但在 #成長過程與某個足以成為心靈支助的人建立關係
或是 #透過治療或深度省思
成年後卻擁有「安全型依戀」
2️⃣焦慮型與逃避型依戀者的優勢:
👉「焦慮型」優勢:哨兵型
對「威脅」特別敏銳,能率先發現危險
👉「逃避型」優勢:快速反應者
獨立自主,能率先找出逃生路線脫險
🎀後記🎀
1️⃣了解自己的依戀模式
可以讓自己了解自己在依戀系統會在何時影響自己的行為反應
👉可以改變或延遲自己原來的反應
特別在情續激動的情況下
做出更有利的行為
2️⃣依戀系統讓我們承認:
我們需要與幾位親密與特殊意義的人保持聯繫
👉唯有通過互相依賴才能成為最堅強真實的自我
#育兒書閱讀分享
逃避型依戀 治療 在 王意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孤獨的冷漠:逃避型依戀障礙的分析與修復(回避型愛着障害:絆が稀薄な人たち)作者: 岡田尊司 聯合文學 出版。
名人推薦: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周慕姿(心曦心理諮商所所長)
海苔熊(愛情心理學家)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作家/輔導教師)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
齊聲推薦
「逃避型」屬於不安全的依戀形式,來自父母的忽視、過度保護與過度掌控
人生沒有目標,做什麼都提不起勁?
與人相處總是放不開,覺得獨處比較輕鬆?
對他人的情感毫不在意,只在乎自己的興趣?
無法建立關係,人際交往總是不長久?
遲遲不想工作結婚,談起責任彷彿有拖延症?
「逃避的確有用,逃遠了也別怕回不來」
《依戀障礙》系列再出發,解析「是哪些陰影讓我們想逃避」,以及「有效脫離逃避的勇氣」
依戀(attachment)也譯作依附,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締結關係的能力。近年社會晚婚、少子化、關係疏離等現象則可歸因於「逃避型」依戀形式人口的增加。而「逃避型」的養成,則往往來自父母過度保護、過度掌控或忽視。
(以上內容簡介來源:博客來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1707)
逃避型依戀 治療 在 治療逃避型依戀- 感情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想問問看有沒有人身邊有成功或者正在治療逃避型依戀的人,很早就知道自己有這個問題,一直沒辦法改善,還有演變成心理疾病的趨勢,但最近這個問題嚴重影響到我自己跟 ... ... <看更多>
逃避型依戀 治療 在 周慕姿- 【關於逃避型與焦慮型依附的小觀察--之一】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關於逃避型與焦慮型依附的小觀察--之一】 我常常覺得,逃避型依附很像貓咪,而焦慮型依附有時很像狗狗。 當逃避型貓貓們心情不好時或不安時,或許不一定有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