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竹升格:強強聯手,天下無敵?!』
2021年《遠見》縣市總體競爭力調查剛出爐,其中,新竹縣上升了8名令人相當驚訝!分析原因,我認為 #大新竹生活圈的外溢效益,是最關鍵的因素。
在總體競爭力方面,新竹市與新竹縣高居非六都前兩位,令人相當興奮。在疫情肆虐的2021年,這份報告更能顯示縣市體質差異,以及治理能力所反應的相關評估。
👉1. 新竹縣市體質強健,在逆境中更加展現城市競爭力。
在 #經濟與就業面向(北市1 竹市2竹縣3)、#公共安全與消防面向(竹市1竹縣6)、#社會福利面向(竹市1竹縣5)此三面向新竹市都拔得頭籌(經濟與就業非六都第一),竹縣名次也在前段班。在全球疫情橫行多數產業受波及災情慘重之際,竹市跟竹縣反而逆勢看漲,屹立不搖。顯示新竹城市體質強健,具備強韌的競爭力,果真是護國神山,甚至「全球高科技產業戰略重鎮」當之無愧!
👉2. #大新竹生活圈的外溢效應,促使地方政府革新跟進步
在 #生活品質與現代化面向(竹縣1竹市6)跟 #地方財政面向(竹市3竹縣5),竹縣的表現較過去相比大幅度進步,令人驚訝,翻轉過去對竹縣的落後印象。當然新竹縣府跟楊縣長的努力絕對有他的功勞,但從數據資料上看來,竹縣外來人口移居比率(社會增加率)為全台第1,自有住宅比率亦是眾縣市之冠,這也可以解讀為竹北迅速崛起成為外來人口高收入族群的居住聚落,他們要求也嚮往更高品質的生活水準。過去幾年來 #林智堅市長 的高施政滿意度,讓竹北跟竹縣人高度羨慕,連帶促使其行政機關有意無意的仿效跟進,也是原因。這是大新竹生活圈的 #外溢效應,生活圈內的人慢慢型塑出共同意志、建立對生活品質同樣標準的要求,推動地方政府(縣市皆是)的改革跟進步。
👉3. 強強聯手,天下無敵?!
大新竹合併是當前的熱門話題,倘若竹竹順利合併,未來發展會有什麼改變?
我認為,以今年竹市竹縣在全國競爭力調查排名得到的好成績,合併之後的 #強強聯手,升格為第七都後的「大新竹市」,勢必是 #台灣最耀眼的一顆城市新星,不只全國,甚至在全世界的「知名城市排行榜」,未來都有機會佔有一席之地!
疫情中的竹市竹縣表現穩健,無論是收入水平、就業率以及福利措施等,能與首善之都台北並駕齊驅。
大新竹生活圈外溢效果已經確實讓 #新新竹 兩個原本的自治體的合併升格成為迫切需要。未來升格後得到的中央財源挹注,可以再提升大新竹在 #教育與文化,#環保與環境品質,#醫療資源 三面向(這次調查中新竹可以再加強的部分)的投資跟建設。這符合目前新竹人的需求,又能更進一步提高城市競爭力,讓第七都大新竹直轄市,成為經濟實力,生活品質,教育文化資源兼具台灣超新星!
#大新竹合併 #第七都 #看完遠見調查報告有感
「遠見調查報導」https://www.gvm.com.tw/article/82762?fbclid=IwAR2rd4jyOB91wGIR1M0s73ZPNS5P8XgR8RNo67Ip1z3DFFueJZDPGstKFGs
👉歡迎加入我的臉書社團 🤡 新竹同學慧,一同討論新竹大小事!
遠見施政滿意度2021 在 羅智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媽媽市長好強!盧秀燕是台中人的驕傲
台中市長盧秀燕的執政成績再獲肯定!
遠見雜誌公布
2021年縣市總體競爭力評比
台中市整體競爭力總排名
從去年的第4名進步到第3名
僅次於台北市與新竹市
是自縣市合併升格10年來的最佳表現!
各項指標中
台中市在經濟與就業、教育與文化
環保與環境品質、生活品質與現代化
治安等方面都居全國前段班
社會福利則進步最多
自16名上升為第7名
無論是盧秀燕的個人施政滿意度
或是台中市的總體競爭力評比
在各項調查中,都屢創佳績!
對比中央「實事虛做、虛事實做」
凡事只靠浮華大內宣的施政態度
盧秀燕一路穩紮穩打
不搞民粹、不噴口水
務實做事而從不虛誇
難怪超越藍綠
越來越受市民信任與喜愛
媽媽市長好強!
盧秀燕卓越的施政成績
就是中台灣的「定海神針」!
遠見施政滿意度2021 在 遠見雜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2縣市首長任期倒數計時,民眾滿意度全面下修】#2021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
今年8月號的《遠見》,除了盤整全台各縣市的防疫特色及績效外,在台灣進入後疫情時代之際,同步檢視非疫情的承平時期地方政府的表現,兩者相乘,將能更全面性檢視眾百里侯及團隊的治理能力。
#5星首長 連江縣長劉增應,帶我們在馬祖走透透~
大家喜歡馬祖的哪些特色,或者希望可以改進什麼地方?#快留言讓市政團隊看到呀🔥
#連江縣 #劉增應
#之後還有更多的縣市相關影片_請持續關注我們歐❤
👉看更多完整調查結果:https://bit.ly/2VA3e4i
++++++++++
✅《遠見》「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
《遠見》自1995年,連續27年執行的「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每年都是6月公布調查結果。結果,今年5月中疫情急升溫,全台進入三級警戒,《遠見》認為當時縣市治理應以防疫為第一優先,因此決定延後公布調查結果,直至如今疫情稍緩,才揭示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