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斯達:龍緯汶之亂 — 為甚麼戀童都有人沉默或轉移視線?論意識形態的威力】
其實多年前我在 facebook 上就有加龍緯汶。去年他被捕之前,早已看過一些他上載的童女合照。龍緯汶被捕的時候,香港示威新聞最多,一般人似乎無從消化;界別內則多數噤聲,突然「無罪推定」起來,跟 metoo 話題「先相信女人」的取態完全不一樣。
當時甚至有個別左翼人士應聲撲出,說無證無據不要亂說;或者退後一步,支援者性侵受助人當然不對,但是要擴闊大家對戀童的想像,然後又說起激進性解放論述,甚麼兒童性主權性自主;「跨年戀」被妖魔化;社會對戀童需要更多聲音云云,不要散播「戀童恐慌」。
進步的末端 — 對戀童也要「更多想像」
我回想以前看到龍緯汶和南亞女童的親密合照,內心是有一刻覺得異樣,但手指一掃又過去了。大概這便是說明,社會和我們不是對戀童問題太過恐慌,不是太過不恐慌,而是太過欠缺敏度感。如果我們任何一個人早一點介入,也許這件事就會早點完結。
對龍的事情,為何會有這種怪論?因為我們的社會是一個解構浪潮下的產物。在古代,沒有「兒童」這個概念。以前中國人也是十幾歲就結婚,很多南亞中東地區則盛行童婚 — 怪叔叔與女童的組合。後來大家將某個年齡之下的人類,定義為「兒童」,認為他們需要有特殊需求和保護。鐘擺了一次,後來鐘又往回擺。戰後「人權」概念高唱入雲,大人開始覺得「兒童」需要更多人權、更多自主。論述慢慢又將「兒童」的特殊性瓦解,例如兒童也要有性權 — 為甚麼你們說兒童就沒有自主能力?為甚麼兒童不能真心誠意覺得喜歡那個怪叔叔?弔詭的鐘擺就是如此,「兒童」概念一開始是以「人權」的觀念設定,但在近代又因為「人權」的觀念而遭到瓦解。
戀童鼓吹者的論述進路
戀童亦然,在前現代社會,一開始並沒有成為一個獨立和生死相關的概念。中國的文人雅士就有一個系統化的戀童習俗,視為一個社會時尚。因為某些時代,政府提出了公務員不能嫖女娼,於是京城的妓寨就換上年輕男子,穿女裝應客。這個時候究竟是尤如監獄的「境遇性同性戀」、真正的同性戀,還是童戀,似乎很難分別;
日本的武士階級就充滿童戀味道,既是同袍和保鑣,也發展出性色關係;年紀輕的小姓長大之後,就可能離開主人自立門戶。到了德川幕府的中後期,才有地方政府開始取締「眾道」,甚至設置死刑。不管是中國還是日本,各種異樣的情色關係,跟男人和女人傳宗接代、組織家庭的社會建制,楚河漢界,平行發展。到了現代,很多事情都開始「罪行化」,包括戀童。於是又有一班人會爭取各種事情的除罪化,包括戀童。
美國在 70 年代就有人成立爭取戀童合法化的組織,叫做「北美男人男童戀愛協會」(The North American Man/Boy Love Association, NAMBLA)。該會主張,任何年齡的人都有性自主權利(Sexual freeom for all),要求除去性行為年齡限制法律,並高喊「釋放戀童犯」。他們的論述進路是將人權概念無限擴展,創造出「兒童性自主」的講法,因此他們和男童性交也就屬於合意和有共識。NAMBLA 除了自身很想實踐戀童的男人之外,也有一些普通外圍人支持,可想而知他們也被「人權至上」的講法說服了。
NAMBLA 也曾經有意識地將自己捲入北美的同志運動以增取更加支持,他們認為,男童愛和同性戀其實都是一樣備受剝削,都應該有一樣人權:正如同性戀,戀童都是一種「性傾向」,應該受包容。很快的,同志運動的組織也開始割席,而 NAMBLA 則反駁戀童人爭取人權,都是同性戀運動一部份。雙方爆發口水戰。NAMBLA 本來是「國際男女同性戀聯合會」(ILGA)的會員組織之一,後來 ILGA 在聯合國得到了諮詢機構地位,這使 NAMBLA 也等於跟聯合國官方有了關係。於是當年有共和黨人提案,要美國不交聯合國會費,直至聯合國和 NAMBLA 沒有關係為止。ILGA 後來也投票將 NAMBLA 逐出組織。
從歷史可見,戀童者組織起來,並且利用人權、進步思潮來爭取自己性剝削兒童的權利,有悠久歷史。而極端的進步主義者又會傻傻的被吸引過去,用中國話來說就是左翼較容易被戀童者「忽悠」。
兒童青少年是不是完全沒有自主能力?一定會有自主力和心智的千萬種高低;但最有趣的是,你永遠只見大人幫兒童爭取性權,這代表了似乎是某些大人希望兒童有性自主,而遠多於兒童自己本身覺得有需要。
遍地遊行 尋找可以吞吃的羊
而聯合國又是甚麼東西呢?其實以提倡人權為宗旨而成立的聯合國,可能也是「性剝削是人權」的散播源頭之一。「性權」就被定義為兒童人權的一部份。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近年就有一個重量級領袖 Peter Newell 被發現曾性剝削兒童,他承認在 1960 年代曾五度性侵一個 16 歲以下的兒童。更妙的是,Peter Newell 本身就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出版的《兒童的權利》(Rights of Child)的作者之一。
聯合國的維和部隊、各種知名的慈善機構,在世界上的人間地獄執行慈善和維和任務時,近年終於出現有人用物資換小孩、高層開戀童性愛派對的新聞;真實情況一定嚴重得多,這些新聞可想而知是被淡化的。因為國際組織、慈善組織,與各國政府有關,可能是有合作、或者有撥款關係;這些組織幫國家和政府解決問題,雙方是非神聖同盟。所以香港去年至今出現人道災難,大家發現為甚麼每年伸手向自己拿錢的慈善機構,對香港事情絕口不提,中間便都是這一層利益考慮。
政府又跟傳媒有合作關係,於是政府、慈善、傳媒之間形成的相隱關係,便是用常識和邏輯都可以想到的事情。這都是高層大茶飯,而本地的那些相隱者、沉默者,其實都是實際考慮。龍緯汶是社福機構的人,他本身是輔導者服務者,他服務的對象包括受害女童一家。女童家人據報與他十分相熟,相熟到讓女兒長期跟龍單獨相處。女童的家人究竟是否知情?是否因為需要服務和援助,而放任龍的行為?這些事情抖出來,完全跟慈善組織用物資換性服務一樣。是有組織的剝削、利用弱勢社群的弱勢,其實更加值得關注和憤怒;但有一些人想到的,卻是人們會因此抗拒社工、服務機構,也就是他們的權威和位置會受損。影響 case,就是影響捐款和撥款。道德很重要,但產業鏈更是生死利害。
所以你們總是看到,人權、性權、兒童性自主、瓦解傳統家族觀念,總是一套打出來的拳法。因為普天之下,只有家庭和血親較有可能告訴兒童一些傳統智慧:不要相信隨便陌生人、如果有人觸碰自己某些位置是不正常。由官僚、傳媒、社福產業鏈組成的官僚社會,雖然打著保護弱勢的旗號,但弱勢還是永遠裸命。因為產業鏈和弱勢要保持永遠的依存。你不裸命,我還有甚麼存在價值和操作槓桿?
所以你最後還是會同意,傳統家庭雖然很多問題,但是重要的,因為社會只靠官僚、教育機構操持,弱勢只會更加弱勢。教育是可以改變的,因為他們就像世衛一樣,擁有權威和影響力,說戴口罩沒有證據顯示有助防疫,白人就傻傻的信了。教育傾向鬆動主流的意識形態,方便掠奪者掠奪,加劇「性的貧富懸殊」,甚至令一些保守派相信,全球的統治階級是有計劃有意識地推行性解放,因為這個風潮最後受益的是他們。現在開戀童派對的意識形態阻力,肯定少過「兒童性自主論」未發明出來的那個時代。
龍的 case,是他用機構刺穿了那個弱勢的家庭,用援助買起家庭的保護。在一般情況,如果你是一個戀童犯,你樂於看見兒童管理機構較大控制權的社會,而多於家庭較大控制權的社會。因為你可以混進去社福機構、你可以混進教會、你可以買下機構或成為大金主,但你較不可能混進他的家族。
「那個叫做叔叔的陌生人」的推薦目錄:
- 關於那個叫做叔叔的陌生人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那個叫做叔叔的陌生人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那個叫做叔叔的陌生人 在 林于凱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那個叫做叔叔的陌生人 在 Re: [請益] 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評價- 看板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那個叫做叔叔的陌生人 在 叔叔韓國小鴨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說愛你 的評價
- 關於那個叫做叔叔的陌生人 在 叔叔韓國小鴨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說愛你 的評價
- 關於那個叫做叔叔的陌生人 在 More content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那個叫做叔叔的陌生人 在 PUI PUI 天竺鼠車車第01話【塞車了是誰的錯?】|Muse木 ... 的評價
那個叫做叔叔的陌生人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盧斯達:龍緯汶之亂 — 為甚麼戀童都有人沉默或轉移視線?論意識形態的威力】
其實多年前我在 facebook 上就有加龍緯汶。去年他被捕之前,早已看過一些他上載的童女合照。龍緯汶被捕的時候,香港示威新聞最多,一般人似乎無從消化;界別內則多數噤聲,突然「無罪推定」起來,跟 metoo 話題「先相信女人」的取態完全不一樣。
當時甚至有個別左翼人士應聲撲出,說無證無據不要亂說;或者退後一步,支援者性侵受助人當然不對,但是要擴闊大家對戀童的想像,然後又說起激進性解放論述,甚麼兒童性主權性自主;「跨年戀」被妖魔化;社會對戀童需要更多聲音云云,不要散播「戀童恐慌」。
進步的末端 — 對戀童也要「更多想像」
我回想以前看到龍緯汶和南亞女童的親密合照,內心是有一刻覺得異樣,但手指一掃又過去了。大概這便是說明,社會和我們不是對戀童問題太過恐慌,不是太過不恐慌,而是太過欠缺敏度感。如果我們任何一個人早一點介入,也許這件事就會早點完結。
對龍的事情,為何會有這種怪論?因為我們的社會是一個解構浪潮下的產物。在古代,沒有「兒童」這個概念。以前中國人也是十幾歲就結婚,很多南亞中東地區則盛行童婚 — 怪叔叔與女童的組合。後來大家將某個年齡之下的人類,定義為「兒童」,認為他們需要有特殊需求和保護。鐘擺了一次,後來鐘又往回擺。戰後「人權」概念高唱入雲,大人開始覺得「兒童」需要更多人權、更多自主。論述慢慢又將「兒童」的特殊性瓦解,例如兒童也要有性權 — 為甚麼你們說兒童就沒有自主能力?為甚麼兒童不能真心誠意覺得喜歡那個怪叔叔?弔詭的鐘擺就是如此,「兒童」概念一開始是以「人權」的觀念設定,但在近代又因為「人權」的觀念而遭到瓦解。
戀童鼓吹者的論述進路
戀童亦然,在前現代社會,一開始並沒有成為一個獨立和生死相關的概念。中國的文人雅士就有一個系統化的戀童習俗,視為一個社會時尚。因為某些時代,政府提出了公務員不能嫖女娼,於是京城的妓寨就換上年輕男子,穿女裝應客。這個時候究竟是尤如監獄的「境遇性同性戀」、真正的同性戀,還是童戀,似乎很難分別;
日本的武士階級就充滿童戀味道,既是同袍和保鑣,也發展出性色關係;年紀輕的小姓長大之後,就可能離開主人自立門戶。到了德川幕府的中後期,才有地方政府開始取締「眾道」,甚至設置死刑。不管是中國還是日本,各種異樣的情色關係,跟男人和女人傳宗接代、組織家庭的社會建制,楚河漢界,平行發展。到了現代,很多事情都開始「罪行化」,包括戀童。於是又有一班人會爭取各種事情的除罪化,包括戀童。
美國在 70 年代就有人成立爭取戀童合法化的組織,叫做「北美男人男童戀愛協會」(The North American Man/Boy Love Association, NAMBLA)。該會主張,任何年齡的人都有性自主權利(Sexual freeom for all),要求除去性行為年齡限制法律,並高喊「釋放戀童犯」。他們的論述進路是將人權概念無限擴展,創造出「兒童性自主」的講法,因此他們和男童性交也就屬於合意和有共識。NAMBLA 除了自身很想實踐戀童的男人之外,也有一些普通外圍人支持,可想而知他們也被「人權至上」的講法說服了。
NAMBLA 也曾經有意識地將自己捲入北美的同志運動以增取更加支持,他們認為,男童愛和同性戀其實都是一樣備受剝削,都應該有一樣人權:正如同性戀,戀童都是一種「性傾向」,應該受包容。很快的,同志運動的組織也開始割席,而 NAMBLA 則反駁戀童人爭取人權,都是同性戀運動一部份。雙方爆發口水戰。NAMBLA 本來是「國際男女同性戀聯合會」(ILGA)的會員組織之一,後來 ILGA 在聯合國得到了諮詢機構地位,這使 NAMBLA 也等於跟聯合國官方有了關係。於是當年有共和黨人提案,要美國不交聯合國會費,直至聯合國和 NAMBLA 沒有關係為止。ILGA 後來也投票將 NAMBLA 逐出組織。
從歷史可見,戀童者組織起來,並且利用人權、進步思潮來爭取自己性剝削兒童的權利,有悠久歷史。而極端的進步主義者又會傻傻的被吸引過去,用中國話來說就是左翼較容易被戀童者「忽悠」。
兒童青少年是不是完全沒有自主能力?一定會有自主力和心智的千萬種高低;但最有趣的是,你永遠只見大人幫兒童爭取性權,這代表了似乎是某些大人希望兒童有性自主,而遠多於兒童自己本身覺得有需要。
遍地遊行 尋找可以吞吃的羊
而聯合國又是甚麼東西呢?其實以提倡人權為宗旨而成立的聯合國,可能也是「性剝削是人權」的散播源頭之一。「性權」就被定義為兒童人權的一部份。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近年就有一個重量級領袖 Peter Newell 被發現曾性剝削兒童,他承認在 1960 年代曾五度性侵一個 16 歲以下的兒童。更妙的是,Peter Newell 本身就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出版的《兒童的權利》(Rights of Child)的作者之一。
聯合國的維和部隊、各種知名的慈善機構,在世界上的人間地獄執行慈善和維和任務時,近年終於出現有人用物資換小孩、高層開戀童性愛派對的新聞;真實情況一定嚴重得多,這些新聞可想而知是被淡化的。因為國際組織、慈善組織,與各國政府有關,可能是有合作、或者有撥款關係;這些組織幫國家和政府解決問題,雙方是非神聖同盟。所以香港去年至今出現人道災難,大家發現為甚麼每年伸手向自己拿錢的慈善機構,對香港事情絕口不提,中間便都是這一層利益考慮。
政府又跟傳媒有合作關係,於是政府、慈善、傳媒之間形成的相隱關係,便是用常識和邏輯都可以想到的事情。這都是高層大茶飯,而本地的那些相隱者、沉默者,其實都是實際考慮。龍緯汶是社福機構的人,他本身是輔導者服務者,他服務的對象包括受害女童一家。女童家人據報與他十分相熟,相熟到讓女兒長期跟龍單獨相處。女童的家人究竟是否知情?是否因為需要服務和援助,而放任龍的行為?這些事情抖出來,完全跟慈善組織用物資換性服務一樣。是有組織的剝削、利用弱勢社群的弱勢,其實更加值得關注和憤怒;但有一些人想到的,卻是人們會因此抗拒社工、服務機構,也就是他們的權威和位置會受損。影響 case,就是影響捐款和撥款。道德很重要,但產業鏈更是生死利害。
所以你們總是看到,人權、性權、兒童性自主、瓦解傳統家族觀念,總是一套打出來的拳法。因為普天之下,只有家庭和血親較有可能告訴兒童一些傳統智慧:不要相信隨便陌生人、如果有人觸碰自己某些位置是不正常。由官僚、傳媒、社福產業鏈組成的官僚社會,雖然打著保護弱勢的旗號,但弱勢還是永遠裸命。因為產業鏈和弱勢要保持永遠的依存。你不裸命,我還有甚麼存在價值和操作槓桿?
所以你最後還是會同意,傳統家庭雖然很多問題,但是重要的,因為社會只靠官僚、教育機構操持,弱勢只會更加弱勢。教育是可以改變的,因為他們就像世衛一樣,擁有權威和影響力,說戴口罩沒有證據顯示有助防疫,白人就傻傻的信了。教育傾向鬆動主流的意識形態,方便掠奪者掠奪,加劇「性的貧富懸殊」,甚至令一些保守派相信,全球的統治階級是有計劃有意識地推行性解放,因為這個風潮最後受益的是他們。現在開戀童派對的意識形態阻力,肯定少過「兒童性自主論」未發明出來的那個時代。
龍的 case,是他用機構刺穿了那個弱勢的家庭,用援助買起家庭的保護。在一般情況,如果你是一個戀童犯,你樂於看見兒童管理機構較大控制權的社會,而多於家庭較大控制權的社會。因為你可以混進去社福機構、你可以混進教會、你可以買下機構或成為大金主,但你較不可能混進他的家族。
那個叫做叔叔的陌生人 在 林于凱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最近 王婉諭 立委辦公室接到了一個陳情,pass給我處理。
高雄光武國小圖書館裡的繪本「#蝴蝶朵朵」只開放給學校老師借閱使用,不讓小朋友借閱;經我向學校詢問,學校表示因為這本書是教學用書,所以才只給老師使用,沒有開放給小朋友借閱,
學校的說法是:擔心這本書如果沒有老師的帶領、讓小朋友自己閱讀,會帶給小朋友不舒服的感覺。
不過,我今天請教了這本繪本最初規劃時,一起參與繪本討論的朋友,她說,《蝴蝶朵朵》原本就是設計給國小低年級學童看的,並不一定要老師帶讀。
🐛《蝴蝶朵朵》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繪本,讓學校、老師及家長都這麼”緊張”?
《蝴蝶朵朵》講述的是一個叫做朵朵的小女孩,遭到「熟人性侵」,被媽媽在市場工作的朋友「叔叔」猥褻,一開始在叔叔的脅迫利誘下,不敢說出自己的痛苦,最後是透過媽媽的引導,終於說出自己的傷痛、又重新找回快樂。
朵朵的故事很沉重,沒有人希望發生在小朋友身上,要如何保護小朋友、進而教小朋友保護自己,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蝴蝶朵朵》是一本適合家長、也適合小朋友的繪本,它在書中的描述多從小朋友的視角出發,同時佐以大量圖片協助小朋友了解情境,而情節安排上也穿插了許多主角朵朵遇到狀況後出現的「異常現象」,提醒家長們特別注意。
👧有很大篇幅在描述「事件」與「事件帶來的情緒」
有些家長因而會擔心這樣是否會給小朋友不好的感覺與陰影,但這本繪本還有一個重要的故事環節是在描述朵朵如何「#求助」及那個透過「#說出來」得到解決的過程;
在現實生活裡,那些追著朵朵的怪獸,可能是霸凌、或是生活中任何讓人不舒服的大小狀況。
《蝴蝶朵朵》不應該被「收藏起來」,它應該讓所有人都可以接觸閱讀,當小朋友對這本書、這件事感興趣的時候,做為大人的我們與其要他們不要碰,不如讓家長、老師的角色 #積極介入,使這本書的能量能發揮到最大。
為了讓這本繪本有更多機會被學童看到,我決定 #自發購書,送三民區國小每校一本,並且指定提供學童借閱。
希望學童從小理解 #身體自主 #勇敢說不 的權利,並且在不舒服時,勇敢的向外界尋求協助,才能降低熟人性侵被包庇的悲劇。
#全國108年性侵害案件有6成7的的受害兒童和加害者認識
#高雄有7成...
#教導小朋友不只是要小心陌生人
那個叫做叔叔的陌生人 在 叔叔韓國小鴨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說愛你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叔叔韓國小鴨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韓國叔叔加盟、韓國叔叔評價、 ... 那個叫做叔叔的陌生人- 電影線上看- friDay影音評分3.4 (21) 韓國懸疑推理電影. ... <看更多>
那個叫做叔叔的陌生人 在 叔叔韓國小鴨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說愛你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叔叔韓國小鴨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韓國叔叔加盟、韓國叔叔評價、 ... 那個叫做叔叔的陌生人- 電影線上看- friDay影音評分3.4 (21) 韓國懸疑推理電影. ... <看更多>
那個叫做叔叔的陌生人 在 Re: [請益] 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評價- 看板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剛好看過特映會,
這部片其實蠻散的,
主線太多有點亂,沒什麼劇情。
但看完後個人對電影的心得是2個字:值得。
劇中每個角色都做了一些決定,有可能你覺得很不合邏輯,但角色幾乎都沒有後悔過....
.
很多時候我們會要抉擇,就會喪失其他東西,但只要是覺得值得,也沒什麼好抱怨的,每
個人觀感可能不同,看了這部應該不會後悔,會有很多思考,我是
覺得比血觀音有深度啦,
但他就是一部很慢又很漫的片,像很多張照片一樣,還有有在講失智和親情的部分,有興
趣這個題材的可以去看看支持國片!!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0.217.140.17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73718098.A.F51.html
※ 編輯: cattielin (180.217.140.175 臺灣), 11/14/2019 15:59:00
我一直覺得他們超不像母女
以為是後母 結果不是 後面劇情有解釋
然後李夢的男友阿文 也實在夠爛
以前真實生活還真認識這種人 雖然不熟
最後給的結局真不錯
因為真實這種人都不會有什麼報應
剪的不好 但有可能導演就是想這樣呈現
其實我覺得應該可以剪成2集 或乾脆改成電視劇(不過這部是拿電影資金補助拍的不可能
XD)
另外這部的小男主 演的真出色
大概是我覺得整部演的最好的一個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