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屆奧斯卡會後感】
相信入圍和得獎名單的賽後分析,網路上有很多更專業的影評朋友都有做,各獎項得主的介紹也有不少媒體做了報導;但若要說這整屆奧斯卡看下來我有什麼感覺,基本上不外乎三個:
1. 串流平台 VS 傳統院線
在2020年全球疫情的影響之下,大家不得不開始面對串流平台崛起的議題(或者說,從原本閃躲到正視);串流上發行的電影到底是否能夠取代傳統院線電影,相信是2020年到2021年電影圈不論是創作者還是發行商都在熱烈討論的議題。
而本屆奧斯卡因應疫情而調整的(暫時性)政策,包括原定院線上映但最終不得不在串流上發行的入圍資格,是否在未來延續?未來會進一步將在串流平台上發行的電影納入入圍資格?還是未來疫情過去的某時,會恢復僅限傳統院線發行的方式才符合入圍資格?
我想,在全球疫情尚未明朗的狀況之下,串流平台與傳統院線發行的角力戰,我想仍會持續下去。
.
2. 串流的選擇更加多元,但也無法聚焦
從今年入圍和得獎的作品來看,有討論健康、人權運動、資本主義、司法體制、政治、種族等不同主題的電影,而並非如過去幾屆奧斯卡來得有明確或主流的主題(metoo、女性、種族、LGBTQ等)。而串流平台的崛起,讓觀眾的選擇更加多元,另類消除了所謂「奧斯卡誘餌(Oscar Bait)」的現象,讓更多不同創作者的作品被看到,但在此同時也面臨到無法聚焦,甚至是一般大眾更無法親近這個影壇殿堂的囧境。
這其實是一個相當矛盾的狀態:因為我始終認為「推廣電影」是影評或是媒體人的使命,但卻也觀察到少了娛樂大片(Blockbusters)的電影市場,反而讓一般大眾失去了對電影產業的興趣,當然就更不可能有機會接觸到行銷資源相對少的電影。
雖然在去年有不少獨立製片,或是娛樂性低但議題性強的作品能夠在院線或串流上被看見,但對一般大眾而言這確實是難以選擇,甚至是難以入門的門檻。到底串流平台上琳瑯滿目的作品撒了一地,搶占大家的屏幕曝光的時間,對一般觀眾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我認為依照喜好而開始分群,進而造成同溫層越來越厚而無法交流,是未來可能電影娛樂產業需要面臨的問題。
.
3. 少了獎季的熱鬧氣氛
在我們看這次延期到4月底才舉辦的奧斯卡同時,我們不妨回頭看看從去年底開始本該熱熱鬧鬧的獎季,明顯變得冷清許多;為了防疫,人們的距離被拉開,縱使能夠用視訊連線,用科技彌補空間問題,但當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被社交距離所干擾,我們確實看到了人性始終有科技無法取代的地方。
除了奧斯卡,不少在獎季期間以連線方式舉行的頒獎典禮,網路的LAG很明顯破壞了典禮進行的流暢度,也很明顯讓大家感受到影人親臨現場,接受眾人掌聲和喝采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
而這次奧斯卡頒獎典禮快節奏的頒獎速度,減少人群接觸,並且用會後的特別節目,以訪談的方式填補了典禮會場影人們談話,我認為是本次典禮頗用心的安排。一方面顧及了防疫,另一方面也讓觀眾們更加了解這些得獎者和入圍者們的心情。這讓我們看得出辦法總是人想出來的,有沒有用心去經營,嘗試在不得不的限制之下做出突破,我認為觀眾都是能夠感受到的。
.
不論如何,我始終認為不論是奧斯卡,還是各大在獎季中的獎項頒發,絕對都不是「論輸贏」這麼簡單而已;猜到哪個得獎者勝出固然爽,討論哪個入圍者入圍了好多次、摃龜了好多次也是閒話家常,茶餘飯後的有趣話題,但透過獎季、入圍名單、得獎名單,是我認為最能夠回顧去年電影產業,甚至是國際時事、重要紀事的絕佳機會。若是將時間拉長來回頭看,我們正站在未來的時空來回顧歷史,用電影記錄歷史,並且對未來有所期盼,不是嗎?
換句話說,用奧斯卡或是獎季來開拓自己的視野、看看這個世界到底發生了哪些值得關注的事,我認為一直都是我喜歡研究奧斯卡或是獎季的重要原因。
.
.
若要說到這次頒獎典禮的得獎名單,我認為每一個獎項的得獎者或入圍者都值得被大家看到;接觸不同議題的同時,也能夠從中體會這些創作者想要傳達的理念,並將焦點回歸到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讓我們透過電影來反思自己,甚至是身邊的人事物。
而唯一讓我比較想要特別提及的就是最佳原創歌曲這個獎項:《猶大與黑色彌賽亞》的主題曲《為你而戰》(Fight for You)最終在五位入圍者中勝出抱走小金人;但我個人相當喜愛的是《歐洲歌唱大賽:火焰傳說》的《胡薩維克》(Húsavík),這首在電影劇情中出現的主題曲。
我不太懂最佳原創歌曲的評斷標準,但我個人認為一首出色的電影主題曲,是能夠概括全片的精神之外,若是能夠為整部電影劇情加分,那就是特別且出色的作品了。作為一部喜劇音樂電影,《歐洲歌唱大賽:火焰傳說》整體的電影調性十分胡鬧,但在音樂的呈現上卻令人驚艷;除了是威爾法洛在歌唱時的深情令我相當感動,《胡薩維克》這首歌曲也是全片劇情最終畫龍點睛的元素,讓整部片在片尾結局留下不少餘韻。與其他以片尾曲型式出現的歌曲相比,《胡薩維克》這首歌不才是電影原創歌曲的作用嗎?
還是說應該要推《啞啞叮咚》才比較有贏面?
好啦,我只想說,《歐洲歌唱大賽:火焰傳說》真的不錯,大家在關注主流的入圍電影之際,其實也可以找時間看看唷XDDDD
.
.
《胡薩維克》from《歐洲歌唱大賽:火焰傳說》
▶ 歌曲MV影片傳送門:https://youtu.be/qjuphuG3ndw
.
其他在本屆奧斯卡入圍的最佳原創歌曲
♕ 得獎者《為你而戰》from《猶大與黑色彌賽亞》
▶ https://youtu.be/Nu8TS2Vr6lo
《Speak Now》from《邁阿密的一夜》
▶ https://youtu.be/ZvnPEMW1jj8
《Io sì (Seen) 》from《來日同行》
▶ https://youtu.be/imjSm7FNmwE
#oscar #奧斯卡 #oscars #AcademyAwards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
「錯位時空是哪部 主題曲」的推薦目錄:
- 關於錯位時空是哪部 主題曲 在 XXY 視覺動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錯位時空是哪部 主題曲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錯位時空是哪部 主題曲 在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錯位時空是哪部 主題曲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錯位時空是哪部 主題曲 在 永安的心情二胡 YungAn's Erhu Fantasy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錯位時空是哪部 主題曲 在 Sad Song:Dissolve | 錯位時空- 艾辰『我吹過妳吹過的晚風 的評價
- 關於錯位時空是哪部 主題曲 在 李沁「MV」- 『艾辰- 錯位時空』 (我吹過你吹過的晚風 的評價
- 關於錯位時空是哪部 主題曲 在 錯位時空- 艾辰『我吹過你吹過的晚風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錯位時空是哪部 主題曲 在 錯位時空是哪部主題曲的八卦,YOUTUBE、PTT 的評價
- 關於錯位時空是哪部 主題曲 在 錯位時空是哪部主題曲的八卦,YOUTUBE、PTT 的評價
- 關於錯位時空是哪部 主題曲 在 《加油,你是最棒的》主題曲《起風了》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錯位時空是哪部 主題曲 在 i miss you韓劇主題曲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 ... 的評價
- 關於錯位時空是哪部 主題曲 在 i miss you韓劇主題曲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 ... 的評價
- 關於錯位時空是哪部 主題曲 在 [問題] 請神一首歌2000P PTT推薦- C_Chat 的評價
錯位時空是哪部 主題曲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錯位時空是哪部 主題曲 在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和表弟閒聊時,他突然問我「是否支持台灣獨立」。我回答說「是」,表弟立即向我比了個中指,指責我「被台灣教壞了」。
我壓抑怒氣,問表弟「為什麼這麼認為?」
表弟非常自信地說:「網路報章都有寫啊」,那語氣彷彿我沒在看報紙。
我追問他都看哪些報章媒體,他舉了「人民網」、「鳳凰衛視」、「央視」等等。當時,我們眼前的電視正好停在「CCTV4」,一個中國中央電視台針對國際華人社群設置的頻道。」
#季風帶「故事」系列講堂後話篇—關於中國紅色力量與馬來西亞中華膠
▍「紅色認同」:淺談馬來西亞「中華膠」現象
作者:馮垂華
先從兩個個人案例說起。
案例1.
去年的農曆新年回到外婆家,和表弟閒聊時,他突然問我「是否支持台灣獨立」。我回答說「是」,表弟立即向我比了個中指,指責我「被台灣教壞了」。
我壓抑怒氣,問表弟「為什麼這麼認為?」
表弟非常自信地說:「網路報章都有寫啊」,那語氣彷彿我沒在看報紙。
我追問他都看哪些報章媒體,他舉了「人民網」、「鳳凰衛視」、「央視」等等。當時,我們眼前的電視正好停在「CCTV4」,一個中國中央電視台針對國際華人社群設置的頻道。
案例2.
一位非常敬佩的馬來西亞友人到台灣來旅行,我們在午後的酒吧討論香港反送中運動。友人持反對態度,我們為此花了不少時間討論這場運動的發生、過程以及後繼影響。
友人在討論過程中突然反問我:「難道你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嗎?」
我愕然,然後搖頭否認,並且試著解釋「族群」、「種族」以及「民族」之間的差異:我們並不是中國人。我們在族群類別上屬於「華人」,並且是「馬來西亞」公民,但絕對不是中國人。
一般上,如上述抱持大中華主義,認為所有華人同屬「中華民族」,並嚮往中國治理文化的人,常被戲稱為「大中華膠」。實際上,「中華膠」是相當貶義的詞彙,「膠」為粵語「硬膠」(「戇鳩」的諧音)的縮寫,泛指愚蠢、思維守舊僵化之意(維基百科,n.d.),因此「中華膠」通常旨在嘲笑或諷刺那些主張大中華主義的群眾。近來香港反送中運動引起馬來西亞華人社群在網路上辯論、謾罵,「中華膠」即被大量使用。然而,這樣的現象目前僅在網路上發酵,並未引起當地學界的興趣,也還沒產出足夠的研究。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很難對「中華膠」有全面的理解,也容易將這種貶義身份標籤化。
對任何一個集體的提問,我們首先應該理解它是如何組成、產生認同,或者被建構的。問題核心包括:是什麼樣的社會條件或社會關係有助於這種集體的生成?其認同建構的文化依據為何?又有哪些制度性條件支持這種認同?又為什麼「華人」特別容易被賦予甚至接受這樣的身份分類?唯有試著討論這些問題,我們才能對「中華膠」有初步的理解。
一、華人的種族建構
安煥然(2019)在〈什麼「中華膠」〉一文中認為「中華膠」其實是一種「中華情結」。他尤其指出早期接受華文教育,或參與左翼運動的前輩對所謂「中華文化」滿懷熱情,因此難免對中國懷抱強烈的認同。作為族群的華人,文化即為其中一種重要的認同依據,但族群認同的邊界其實是雜糅、模糊、易變的,不同世代、社會、教育、工作經驗等等都可能對認同產生影響。但也正因為這種易變的特質,我們才有可能轉換傳統的「中華情結」,將之本土化或在地化。因此,安煥然在文末感慨:「一個缺乏文化主體性的在地族群,注定是離地的」;「當馬華文化就只等同於中國文化的時候,不管老左還是年輕人,你的『馬』已脫韁」。不過,安煥然沒有討論到的是,為什麼一部分的馬來西亞華人認同會如此僵化、不易流動?
華人其實是複雜的文化群體,作為移民社會,馬來西亞華人其實涵蓋不同籍貫的社群。在殖民時代,籍貫社群彼此往往會因為經濟或政治利益而發生械鬥,釀成嚴重的流血衝突。這些彼此差異的社群在英殖民時代被建構為一支「種族」(race),相對的,歐洲人、馬來人、印度人也都被視為不同的「種族」。「種族」的知識建構首先從人口普查開始(如1891年後的人口普查),然後藉由分而治之以及「種族分區」的政策加以制度性強化。
在被視為「種族」的情況下,不同籍貫的華人社群產生極大的涵容性,開始將彼此視為「同種同屬」的群體;相對的,它也具備強烈的排他性,將被歸類於其他「種族」的群體視為絕對的他者。「種族」論述的建構背後暗含兩種意義:首先,「種族」是一種生物性的類屬,在接納這種認同時,人們往往會認知彼此之間的差異是「與生俱來」,並且不能改變的;其二,「種族」知識由歐洲殖民勢力引入時就被賦予了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意義,他們認為不同種族之間存在著優劣之分,而這也合理化了優勢「種族」對他者的歧視、壓迫、剝削、暴力。
「種族」雖然作為一種殖民帝國引入的知識,但馬來(西)亞人民也不全然是被動接受這種歸類的。當「種族」作為政治治理的策略以及經濟活動的單位時,不同族群為了捍衛自身的政治及經濟利益,往往會輕易挪用「種族」身份來區分彼此,以強調我群/他群的絕對差異來獨占特定的政治權力及社會資源。這種以「種族」為知識基準形構出來的國家、政治及社會關係可以被稱作「種族典範」(race paradigm),並且成為馬來西亞最成功的一種知識建構。時至今日,「種族」依舊是馬來西亞媒體及大眾的普遍用語,同時也是政治決策及實踐的主要依準。例如 Nakamura(2015)對馬來西亞大學學生廣泛使用「種族」一詞的現象進行研究,發現使用生物科學定義下的「種族」,其實暗示了馬來西亞各族群在身理及心理上存在著根本差異,繼而認定彼此之間的差異難以消除。
在「種族典範」的影響下,「華人」自認為一種「種族」,並且對自身的「歸屬」有一種本質的想像(nature of belonging)。這種歸屬的想像無可避免地連接到其祖輩的移民母國——中國,並認為彼此作為「種族」的情況下是本質上近似的。不過,類似的討論可能高估「種族典範」對馬來西亞華人社會關係及歷史文化的影響,畢竟當代族群關係是繁複互動與衝突下的產物,因此要思考華人對中國的認同,至少要回到獨立時代的政治局勢進行觀察。
二、民族之爭:華裔族群虛幻的民族認同
民族指的是現代主權國家中的人民集合的稱謂,他常藉著想像共享特定文化、歷史以及社會生活來形成一個共同體。由於「國家」是這一群體的主要行動單位和想像依據,因此民族通常也稱作「國族」,民族主義者常強調自身民族對於國家有行使主權的權力,有強烈的政治治理的意涵(紀駿傑,2014)。和民族不同,公民則是法律賦予的政治身份,並且合理地享有法律規定之權力與義務的群體。在很多時候,這兩種身份看似平等,但在建構民族主義的過程中,社會成員會藉著強調「我族」的共同性來訴求其民族地位,這時候往往會對社會裡的其他弱勢族群造成排除的結果,甚至剝奪其公民身份。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許多殖民地開始追尋殖民母國的政治經驗,試圖建立現代民族國家。作為一個多元族群社會,當時的政治團體、知識分子曾就一個「民族」的定義進行過數次爭辯。1946 年,左翼的政治聯合組織(PUTERA-AMCJA)草擬了一份開放而包容的《人民憲法草案》。《人民憲法草案》第二節中,嘗試將「馬來人」界定為一個高度包容性的國族身份,其中沒有任何宗教上的義務,公民僅需要學習一些簡單的馬來語作為對話工具,因此「所有馬來亞公民都會受到平等的待遇,因為『馬來人』(Malay)一詞是一個開放與包容的政治概念,並不帶任何族群或宗教的含義」。
PUTERA-AMCJA的左翼政治背景很快就引起英殖民政府的憂慮,而他將「馬來人」視為一種「開放與包容的政治概念」(實際上是在嘗試建構一個「民族」身份)則導致以巫統為首的馬來人民族主義菁英的憤怒。1948年,英殖民政府以反共為由宣布馬來亞進入「緊急狀態」,並將PUTERA-AMCJA視為非法組織,《人民憲法草案》才遭到廢置,從此(尤其官方歷史中)無人聞問。
相對的,英殖民政府與巫統提出的《馬來亞聯合邦憲制》則成功取得憲制地位,成為1948年馬來亞聯合邦的憲法。這部憲制除了強調蘇丹及馬來人的特殊地位之外,也大大提高了其他族群公民身份的限制。雖然在往後的歷史中公民身份的限制被稍稍放寬,但仍無阻這部憲制強調馬來亞作為「馬來人的國家」的企圖。《聯合邦憲制》也成為未來馬來西亞憲法的基礎,正當化了馬來人的「國族」身份。
Suryadinata(2013)認為,馬來西亞在建構國族身份時,就將特定的族群文化(即「馬來人穆斯林文化」)視為其國族核心,任何抵觸核心者,其國族身份將遭受質疑。換句話說,這種被建構的國族身份保障了馬來人的優勢地位,其他族群的國族身份則隨著政治局勢擺盪,時而獲得認同,時而遭受質疑。此外,國族身份也常與公民權力發生衝突。雖然國族與公民所依據的建構核心並不相同,但若國族身份遭到質疑,公民在一國之內所行使的政治權力也將受到挑戰。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馬來西亞華人雖然在「公民」身份上受到承認,但始終被排除在「國族」(民族)核心之外。在此情況下,華人很容易就將缺失的「民族」想像勾連到中國因統戰需求,以及回堵西方自由主義國家的威脅而建構出的「大中華民族」概念。這樣一來,華人社群在認同上很容易產生同時是「馬來西亞人」又是「中國人」、「中華民族」的詭異又矛盾的認同。
除此之外,華人在馬來西亞政治場域遭剝削的現象也導致華人期待中國的崛起能為他們賦權。誠然,中國崛起了,而華人或許從中獲得些許政治及經濟資本,但其中的管道及方式是相當可議,並且有違民主的。追根究底,這是建構「中華膠」的關鍵因素——紅色滲透。
三、中華膠與紅色滲透
Hamilton(2019)以澳洲的局勢發展為例,討論了中國因素如何破壞澳洲的民主社會。其中相當重要的一點,即是利用「僑務」及海外華人來進行滲透。他描繪了澳洲當地華裔商人、政治人物以及中國移民運用金權政治、貿易與投資、「銳文化」來突破民主防線,很可以作為我們的借鑒。在馬來西亞,這些滲透一直被視為理所當然,使得「中華膠」的討論一直局限在上述我們提到的種族、文化情結,以及政治剝奪感等層面。
2018年,馬來西亞最大中文報刊《星洲日報》在其背頁刊載了一整版的「廣告」。廣告主為「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新聞與公共外交處」登出的廣告,標題為「真實的新疆」。
廣告內文很長,大致分成六小節:一、新疆的歷史;二、中國憲法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中國政府尊重伊斯蘭文化;三、新疆實行民族自治、多民族和諧共處;四、新疆穆斯林族群的宗教信仰和習俗得到尊重和保護;五、新疆面臨著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的重大現實威脅;六、中國充分尊重伊斯蘭宗教信仰,同穆斯林國家傳統友好。
這無疑是回應國際社會對於中國新疆集中營事件的指責,並且尋求其他國家華人社群的支持所「製造」出來的廣告。不僅如此,2019年,當BBC深入新疆集中營採訪,並批評中國政府的不人道政策時,數家中文媒體也同時獲准進入新疆報導,其中亦有《星洲日報》。7月7日,《星洲日報》以「新疆教培中心曙光:助維吾爾族重融入社會」為題,正面報導了集中營,寫下令人戰栗的詭異故事:
2019年7月11日,中國公佈「中國大陸以外華文媒體網站影響力榜單」,馬來西亞《中國報》、《星洲日報》、《南洋商報》分別名列第4、5以及12名。這份榜單的第一名為台灣《中時電子報》,其調查公正性十分可疑。換言之,馬來西亞媒體已遭中國勢力滲透,其獨立、自主的地位岌岌可危。
不僅如此,中國對教育機構的影響也十分令人擔憂。在海外,其手段往往是透過金錢及物質利誘,最終達到滲透的效果。在馬來西亞,我並沒實質證據證明教育機構正成為中國政府的傳聲筒,但中國大手筆資助華校已是不爭的事實。以我的母校寬柔中學為例,中國駐馬大使白天就在2018年捐贈了獎助金、贊助龍獅隊1萬5600令吉,以及提供校董會成員中國簽證便利等配套。另一個經驗是,馬英九在2016年前往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演講時,校方展示的海報、文宣上對馬英九的稱號竟然更改了數次,(印象中)從「台灣總統」或「中華民國總統」改成不倫不類的「世界華人前領袖」,令人疑心背後的政治角力。
企業方面,中國在一帶一路策略下的海外投資已有許多研究。不過,馬來西亞華人企業主一般上常被視為文化或政治意見領袖,因此中國對華人企業的影響不可不查。以馬來西亞海鷗集團為例,其業務主要以經營中國藥材、藥酒、美容及保健產品為主,與中國官方及市場往來密切。在今年的「海鷗與媒體大團拜晚宴」中,其董事經理就引用中馬建交45週年推出的歌曲《左肩》歌詞,比喻彼此之間的關係:「左肩位於心臟上方位置,而海鷗就如同右手般,可以放在左肩上,為其遮風擋雨。」
這段談話雖然僅僅暗示了兩者之間的親密關係,但董事經理提到的《左肩》其實是中馬建交45週年微電影《時間的眼淚》之主題曲。實際上,過去中馬建交週年紀念在華人社群與報章常常博得許多關注及版位,中國政府更不惜透過許多廣告、藝文創作、社團活動等來「凝聚」華人的「中國認同」,將建交週年構築得如慶典一般。這樣的盛況不會出現在馬美建交週年,不會出現在馬英建交週年,也不會出現在馬新建交週年等場合,「中國」是難得的特例。
最後,常常令人難以察覺,甚至認為無關緊要的,也許是中國對日常生活的細微滲透。那些出現在城市與小鎮中心、寫滿中國式標語與賀詞的掛簾與海報;那些在日常生活裡被認為政治意味並不濃厚的綜藝節目;又或者生活空間中一些微不足道的日用品或小小裝飾,都可能對我們的認同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友人Z的家庭在7月1日撕下農民曆的那一天,發現日曆上標著大大的「建黨節」字樣,畫面中還展示著共產黨標誌,彷彿時空的哪個節點出了差錯。Z翻了翻日曆,發現8月31日(馬來西亞獨立日)以及9月16日(馬來西亞成立日)兩頁在右上角部分標上了小小的馬來西亞國旗,象徵這兩天與馬來西亞有關。這樣一來,即確定他並未拿錯其他國家的農民曆,也並未生錯國家。但令人困惑的是,「建黨節」究竟與我們有何關係?
而那每一戶擁有這本農民曆的家庭,每一年7月1日望著那顯著的共產黨標誌,以及強而有力的「建黨節」粗體,他們還會記得那兩面被標識在8月及9月的小國旗嗎?
結語
「中華膠」確實是一個具有貶義的詞彙,但實際上非常值得進行深入討論。我認為,「中華膠」的建構不僅僅是「中華情結」或「政治剝奪感」下的產物,同時也應該關注中國「紅色滲透」的影響。馬來西亞華人社群的歷史特殊性也許使得中國的「紅色滲透」更容易成功,甚至能輕易建構其「中國」認同,但這種認同並不純然是文化面向的。對中國的威權意圖而言,這種認同具有高度的政治色彩,並利於中國面對西方民主社會的批評時進行動員。與其稱之為具有貶義的「中華膠」或一般意義上的「中華情結」,我認為「紅色認同」更能帶出其「中國因素」的影響。
當然,這篇文章不過是過去研究的心得,以及胡亂的資料整理。要進行中國對馬來西亞滲透的研究,還需要更嚴謹的實證方法,而且具有其迫切性。也許,未來會好好來寫寫吧。
▍作者簡介:
馮垂華,1990年生。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生。研究興趣為族群關係、公民社會與社會運動。偶爾寫小說。
#季風帶—帶給你不一樣的跨域視野
#Read a different world. Read the world differently.
▍Reference
Hamilton C.著,江南英譯, 2019, 《無聲的入侵:中國因素在澳洲》,新北:左岸
Nakamura R., 2015, ―Race or Ethnic Group?‖ Politics of Race in Malaysia.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3(8): 389-398.
Suryadinata. L, 2013, The Making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State, Ethnicity, Indigenism and Citizenship.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安煥然,2019,<什麼“中華膠”>,《星洲日報》網頁內容:https://www.sinchew.com.my/content/content_2072192.html
紀駿傑,2014,<族群關係>,頁181-207,收錄於《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延伸閱讀:
1. 關於季風帶「故事」系列講堂—Season 1
http://bit.ly/2NozRNr
2. 關於季風帶「電影月」系列講堂
http://bit.ly/2XdnrfI
3. 關於季風帶8月講堂
http://bit.ly/2M0JK2r
圖: http://bit.ly/2HcAHaw
【 季風帶文化網店:http://bit.ly/31NH4Zs】
錯位時空是哪部 主題曲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錯位時空是哪部 主題曲 在 永安的心情二胡 YungAn's Erhu Fantasy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君の名は #前前前世 #二胡
你的名字主題曲-前前前世 二胡版 by 永安
Your Name - Many Lives Ago (Erhu Cover by YungAn)
http://blog.xuite.net/wangan/njb/463505605
■ Off Vocal: https://youtu.be/3CVoWNwDXFY
《你的名字》(日語:君の名は。英語:Your Name)是日本動畫家新海誠編劇與執導、於2016年8月26日上映的動畫電影。
故事描述在千年難得一見的彗星經過一個月後的日本,住在深山鄉間小鎮的女高中生三葉,每天都憂鬱地過著日子。不只是因為擔任鎮長的父親的選舉活動,還有家族神社的古老習俗。即使是住在小小的鎮上,也開始邁入會注意周圍目光的年齡,而嚮往都市的心也日漸增強了。
「下輩子請讓我成為東京的帥哥!!!」
某日,她夢見了一個變成男生的夢。陌生的房間,陌生的友人,而出現在眼前的是東京的街道。三葉盡情享受了期盼已久的都市生活。另一方面,住在東京的男高中生瀧,也夢見了個奇妙的夢。在從沒去過的深山小鎮,自己成為了女高中生。他們所體驗的夢境隱藏著某種秘密,兩位從未見面的二人相遇,一段少女、少年奇妙物語隨之展開。
《你的名字》中的音樂由搖滾樂團RADWIMPS負責製作。RADWIMPS的音樂理念中,對於「生命」持徹底的肯定態度,但卻同時反對永生,這兩種態度在他們的很多曲子裡面經常對照出現。今天要用二胡演奏的是本劇的主題曲《前前前世》,熱烈的節奏穿插抒情的散板,刻劃了三葉與瀧鮮明的角色意象。讓我們先來欣賞網路上的這首PV:
https://youtu.be/k4xGqY5IDBE
http://music.163.com/#/mv/?id=5306328
《前前前世》原曲是B調,我只找到C調的伴奏,所以只好用C調演奏,這樣一來二胡的指法也更簡單了一些。這首歌的旋律非常單純,副歌的部分只由一個八度內的61235組成。原本覺得應該很容易上手,但是實際錄音時,卻覺得非常困難。原因在於190的速度,加上很多並音符不在正拍上,幾乎重錄了上百遍才完工,真的相當辛苦。演奏時盡量把爽快的節奏表現出來,裝飾音可以少一點,把重點放在運弓,連弓分弓要特別設計,注意每段句子的小變化,不要拉錯。我的演奏上還有諸多不足的地方,請各位朋友繼續給予指點囉!
我只想說,不管你在世界的哪個地方,我一定會,再次去見你的。讓我們拿起二胡,一起記住你的名字吧!
========================
你的名字主題曲-前前前世 二胡版
中文:你的名字-前前前世
英文:Your Name - Many Lives Ago
日文:君の名は-ぜんぜんぜんせ
原唱:RADWIMPS
作詞:野田洋次郎
作曲:野田洋次郎
原曲發行:2016年8月24日
二胡錄製:2016年11月30日
簡譜:永安
二胡:永安
http://blog.xuite.net/wangan/njb/463505605
1=C BPM=190
やっと眼を覚ましたかい
妳終於醒來了嗎
5121 54321
それなのになぜ眼も合わせやしないんだい?
那為什麼不願看我的眼睛呢?
12 3234 3112 3334 321
「遅いよ」と怒る君
妳生氣得對我說「太慢了啊」
155 54321
これでもやれるだけ飛ばしてきたんだよ
我也是拚了命才飛奔到這裡的嘛
12 3234 3212 3334 321
心が身体を追い越してきたんだよ
憑著超越體力的意志才到了這裡啊
12 3232 3212 3334 321
君の髪や瞳だけで胸が痛いよ
光想到妳的髮絲和眼睛 心就隱隱作痛
1231 2312 3123 1233 522
同じ時を吸いこんで離したくないよ
想和妳一起在同一個時空 不願分開
1231 2312 3123 1231 522
遥か昔から知る その声に
聽著很久以前就熟知的聲音
767676 166 5222 343
生まれてはじめて 何を言えばいい?
有生以來第一次 不知如何說什麼好
67676 165 32 21 12 2
君の前前前世から僕は 君を探しはじめたよ
從妳的前前前世開始 我就一直尋找妳的身影
111 555 32221 11155 55332
そのぶきっちょな笑い方をめがけて やってきたんだよ
想著妳那笨拙的笑容 我來到妳身邊了
1123 2111 123 2116 161 53 532
君が全然全部なくなって チリヂリになったって
即使有關妳的一切消失不見
111 555 3221 111 55532
もう迷わない また1から探しはじめるさ
我也會毫不猶豫 從頭開始尋找
123 2111 123 2116 123 211
むしろ0から また宇宙をはじめてみようか
或是讓宇宙從零開始吧
1613 2116 13 2116 123 211
どっから話すかな
該從如何說起呢
5155 54321
君が眠っていた間のストーリー
那些在妳沉睡期間發生的故事
12 3234 3212 3334 321
何億 何光年分の物語を語りにきたんだよ
我來這裡跟妳敘述這幾億光年的故事
155 54321 12 3234 3212 3334 321
けどいざその姿この眼に映すと
但是當妳的身影出現在我眼前
12 3234 3212 3334 321
君も知らぬ君とジャレて 戯れたいよ
我卻只想和連妳都不認識的妳嬉鬧
1231 2312 3123 1231 522
君の消えぬ痛みまで愛してみたいよ
甚至想去疼愛妳的傷痛
1231 2312 3123 1231 522
銀河何個分かの 果てに出逢えた
穿越了數個銀河的盡頭才得以相遇
7676 165 5222 343
その手を壊さずに どう握ったならいい?
又該如何緊握才不會傷害那雙手?
67676 121 32 21 12 2
君の前前前世から僕は 君を探しはじめたよ
從妳的前前前世開始 我就一直尋找妳的身影
111 555 32221 11155 55332
その騒がしい声と涙をめがけ やってきたんだよ
以妳那吵鬧的聲音和眼淚為目標 一路追到了這裡
1123 2111 123 2116 161 53 532
そんな革命前夜の僕らを誰が止めるというんだろう
在這革命前夕又有誰阻止得了我們呢
111 555 3221 1115555 5332
もう迷わない 君のハートに旗を立てるよ
我會毫不猶豫地在妳心上立起旗幟
1123 2111 123 2116 123 211
君は僕から諦め方を 奪い取ったの
是妳奪走了讓我放棄的方法
613 2116 123 2116 123 211
(間奏)
53215 234 315
53215 234 315
53215 234 315
53215 234 315
53215 234 315
53215 234 315
53215 234 315
53215 234 315
53215 53215
53215 53215
234 444444
前前前世から僕は 君を探しはじめたよ
從妳的前前前世開始 我就一直尋找妳的身影
555 32221 11155 55332
そのぶきっちょな笑い方をめがけて やってきたんだよ
想著妳那笨拙的笑容 我來到妳身邊了
1123 2111 123 2116 161 53 532
君が全然全部なくなって チリヂリになったって
即使有關妳的一切消失不見
111 555 3221 111 55532
もう迷わない また1から探しはじめるさ
我也會毫不猶豫 從頭開始尋找
1123 2111 123 2116 123 211
何光年でも この歌を口ずさみながら
無論需要多少光年我也會唱著這首歌去找妳的
6123 2116 123 2116 123 211
END
錯位時空是哪部 主題曲 在 李沁「MV」- 『艾辰- 錯位時空』 (我吹過你吹過的晚風 的推薦與評價
▻Song: 艾辰- 錯位時空『我吹過你吹過的晚風,那我們算不算相擁。』【動態歌詞Lyric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Xf3Klcn-sM ... ... <看更多>
錯位時空是哪部 主題曲 在 錯位時空- 艾辰『我吹過你吹過的晚風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歌詞在下面❖ 錯位時空- 艾辰作詞: 周仁作曲: 張博文填不滿半排觀眾的電影直到散場時突然亮起燈字幕定格在某某出品和發行我目送他們行色匆匆像個自不 ... ... <看更多>
錯位時空是哪部 主題曲 在 Sad Song:Dissolve | 錯位時空- 艾辰『我吹過妳吹過的晚風 的推薦與評價
Sad Song:Dissolve | 錯位時空- 艾辰『我吹過妳吹過的晚風,那我們算不算相擁』電視劇《寒武紀》They say that love is sad! Tears ran away!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