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萎症生命鬥士陳燕麟醫師 — 獻身志業,擁抱人生的不完美】
「醫師,這個病有藥可醫嗎 ? 如果沒有,怎麼辦 ?」擔任耕莘醫院組織病理科主治醫師的陳燕麟醫師,國三就發現自己罹患「肢帶型肌肉萎縮症」(簡稱肌萎症),是一種四肢會逐漸無力的罕見疾病,目前仍沒有治癒的方法。
■生命的缺口,成就一生的志業
「我國三的時候,發現自己跑步越來越慢,覺得奇怪,在高一時確診,才知道我罹患了肌萎症 (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LGMD)。」得知之後傷痛萬分,但怕家人與朋友擔心,仍然強裝鎮定,陳醫師回想,「我高中畢業時還向同學誇下海口,說我有三大目標:第一,當醫生,希望治癒我的病;第二是唸博士班,深入了解這個疾病的機制;第三,是開漫畫店。」他笑著說。但隨著唸書過程,發現該疾病沒有治癒的方法,便萌生退意,總覺得無須多花心力在一件不可能成功的事情上。
因為內心的抗拒,陳醫師後來選擇的研究方向也都與該病無關,直到三年前就讀博士班的某一天,指導教授對他說:「你兼具『醫師、病友及家屬』的三重角色,不研究這個太可惜了 !」後來,陳醫師換個角度想,疾病能治癒當然最好,但若沒有辦法,只要有任何方式可以減緩其發展,還是能對社會有所貢獻。帶著師長的支持與鼓勵,陳醫師毅然決然踏上神經肌肉疾病的研究之路,也在今年和日本相關單位聯繫,打算赴日進修肌肉病理學。
不過,他也感慨地說道:「前幾天我到台中參加一個神經肌肉病理的研討會,遇到當初診斷我的楊智超醫師,至今已過了十八年,從最初的排斥、懷疑到欣然接受,當我繞了一圈終於又回到這條路上時,楊醫師也要退休了。」在台灣,研究該領域的學者相當少,這類病例也因為不多,所以醫院並沒有資源額外培養一位該科的醫師。
因此,陳醫師希望透過自己的力量,或許有機會為社會帶來一些改變。而他也和我們分享,近年來在研究上愈做愈能發掘出有意義的成果,即使無法投稿論文,卻能滿足他探索問題的好奇心,甚至發現以前看似無關的所學,都能相互融通,能運用的資源也相對較一開始就投入肌肉研究來得多。言談中,陳醫師道盡一路走來的波折,但從他略帶喜悅的表情中,可以深刻感受到他「重回崗位」的堅毅決心[1]。
■不讓疾病留給下一代,「基因檢測公益計畫」誕生
陳燕麟是新店耕莘醫院病理科醫師,也是「肢帶型肌肉萎縮症」患者。高一時被診斷罹患罕見疾病,四肢也隨年紀逐漸萎縮失能,面對自己的疾病,陳燕麟有著超凡理性,「目前還站得住,我能走就盡量走,多感受走路的感覺。」
陳燕麟回憶,在國二、國三的時候,自己跑步愈來愈慢,甚至腳踮不起來,心裡覺得奇怪,就去看了醫生,住院期間,做了一堆檢查。
「出院前,主治醫師對我說,要做肌肉切片檢查,因為是一個小手術,躺在病床上就可以了。這個手術在左大腿打了麻藥,再拿刀把皮割開,把肉挑出來,雖然有打麻藥,但是在取出肌肉組織,剪斷的那一瞬間,還是有痛覺。」陳燕麟對這段過程,留下深刻印象。
「你罹患的是肌肉萎縮症,這個病是沒有藥醫的。」醫師告訴燕麟檢查結果。「那一瞬間我懵了,在醫學發達的年代,怎還會有這樣情況?那時,我是怎麼回到家的,都想不太起來。」
醫師的珍斷對陳燕麟影響很大,這也是他現在致力研究肌肉萎縮症,希望以基因檢測做為第一步的原因,當基因檢測愈來愈成熟,可以讓某些病友,不用體驗可怕的肌肉切片手術。
「有次閃過一個念頭,其實,我不一定要治癒這個病,如果有機會可以減緩它惡化,例如,本來 30 歲要坐輪椅,延緩到 40 歲,這 10 年的時間就有很大意義。」[2]
■肌萎症的類型與診斷過程
陳醫師接著說明肌萎症的類型與診斷過程,通常造成肌肉萎縮、無力的症狀有兩大因素,一是肌肉細胞本身無法正常運作,二是神經傳導出問題。醫師會透過臨床症狀和神經學方面的檢查來區分這兩類。分析過後,若判斷屬於肌肉類問題,牽涉到的基因大約有 150-200 個。
然而,早期的基因檢測並不發達,頂多鎖定特定一、兩個基因,採用桑格定序 (Sanger sequencing) 檢驗,效果不彰,所以即使病人知道了自己的疾病類型,仍不曉得是哪個基因出問題,加上當時也沒有資料庫的概念,所以分析結果也就束之高閣,無法多加利用。
隨著次世代定序技術 (NGS) 問世,檢測以組合基因 (panel) 的方式,一次可偵測多個基因位點,較過去更有效率。但是,陳醫師也點出其中的挑戰:「萬一測完結果是陰性,變成還要再找其他的組合 (panel) 來做,而一次檢測的費用大約四萬,多次檢測的醫療花費相當可觀,也會造成病患很大的負擔;更重要的是,即便病人願意自費,醫師也無法保證一次的檢測結果就能找到確切的答案和治療方式。」
即使如此,基因檢測依然有其重要性。在看診過程中,陳醫師發現許多患者仍渴望孕育生命,也有家屬擔心自己帶有隱性基因,會遺傳給下一代,而最佳的防範策略就是基因檢測,因此他決定自掏腰包,默默協助病友。
後來,病理科主任在跟陳醫師聊天的過程中得知此事,鼓勵陳醫師以募款方式執行,「基因檢測公益計畫」也就應運而生。起初,僅得到醫院同仁的支持與贊助,資源並不多。直到某一天,陳醫師接到新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周慶明的電話,表示希望一起響應,並協助募款,後來透過新北市醫師公會籌辦的攝影比賽,以及攝影作品的義賣,終於募得了兩百七十萬左右的資金,讓計畫得以順利進行[3]。
■肌萎症 (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LGMD)
肌肉失養症(Muscular dystrophy)是一群和基因遺傳相關,臨床上緩慢進展、逐漸惡化的肌肉疾病,可影響四肢、軀幹、顱面肌肉,並且在顯微鏡下,顯示有肌肉組織的不正常退化及再生。
而所謂的肢帶型肌肉失養症(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簡稱LGMD),指的是一群異質性的進行性肌肉失養症,主要影響肩帶以及骨盆帶的近端肌肉,以體顯性/隱性遺傳為主,與常見的性聯遺傳肌肉萎縮症(Duchenne裘馨氏/Becker貝克氏肌肉萎縮症)有所不同。LGMD最早是由兩位英國籍的醫師,John N. Walton以及 F. J. Nattrass,於1954年提出。據統計LGMD是第四常見的肌肉失養症,保守估計其盛行率約為20,000分之1。
罹患此病的患者,其共通點為近端肢體無力、萎縮,早期會發現患者爬樓梯有困難,或是蹲下後再站起來,需要以手撐地、撐膝蓋(高爾現象, Gowers Sign)。患者走路時會左右搖擺,呈現蹣跚步態(waddling gait),要把手舉高也可能會出現問題,並且觀察其肩胛骨會有左右不平均的現象(翼狀肩胛,scapula winging),小腿肌肉可能會假性變大(pseudohypertrophy)。
一般而言,兒童期發作的患者以骨盆帶的近端肌肉為主,而成人發作的患者會同時影響肩帶以及骨盆帶的肌肉,容易造成肢體活動度的限制,甚至須坐輪椅。大多數LGMD的患者並不會影響智力發展,並且臉部的肌肉、遠端四肢的肌肉在疾病早期不受影響。抽血檢驗可以發現患者血液中的肌肉酵素(Creatine Kinase, CK)顯著上升。
依據患者的不同基因病變,其發病時間、疾病進程、臨床表現、嚴重程度,以及預後各有不同。依照基因遺傳方式的不同,可概分為體顯性遺傳(LGMD1),以及體隱性遺傳(LGMD2)兩大類,其中以LGMD2為大宗,病患數量相對較多。
LGMD有各種不同的亞型(subtype),是由於不同的基因突變影響不同的肌肉蛋白所造成。依據影響的肌肉蛋白不同,可概略分成Dystrophin–glycoprotein complex 的 病 變 (LGMD2C-F,P) 、 肌 小 節 (sarcomere) 相 關 蛋 白 的 病 變 (LGMD1A; LGMD2A,G,J)、肌纖維膜上(sarcolemma)運輸蛋白(Trafficking)相關突變(LGMD1C,2B)、核蛋白病變(LGMD1B)、醣基化(Glycosylation)相關蛋白的病變(LGMD2I)、泛素-蛋白酶體路徑(ubiquitin proteasome pathway)病變(LGMD2H)等,目前已發現有超過25種亞型。
■為肌萎症研究鋪路,做到不能動為止
肌萎症基因檢測的費用每例3萬元,一開始陳燕麟醫師打算自掏腰包、每月挪用一部分薪資去做這件事。「3萬元對一般人來說可能不算太貴,但對許多病友來說,因病沒了工作、生活都成問題,更別提拿錢做基因檢測,想減輕病友的負擔。」陳燕麟說,自己經濟狀況算好的,還有工作,只要能溫飽,其它的錢想拿來做有意義的事。
耕莘醫院組織病理科主任馬鴻均獲悉後深受感動,「陳燕麟醫師這股傻勁讓我和醫院同事們非常敬佩,但這公益之事,應集合社會之力,一起推動。」馬鴻均向院方呈報此事,耕莘醫院大力支持這項計畫,並成立專門的肌肉罕見疾病核心實驗室,也期待善心人士共同響應這個公益檢測計畫。
陳燕麟感謝醫院支持,他希望趁著自己還能動,「做多少算多少」。下位研究者可以站在他肩膀上往前走,如同鋪路一樣,前面鋪好了,後面的人只要接力進行就好。
因為疾病曾經畏懼死亡,陳燕麟體悟生命脆弱,「如果有什麼想做的事,遲做總比沒做好,即早找到方向,或許這輩子不見得達到終點,但至少可以離終點近一點。靠近一點,看到的東西一定不同。」
關於肌萎症這個疾病,陳燕麟說,研究的前輩很多,很棒的研究者也很多。但他自信對於這件事的堅持無人能比,希望盡己所能,貼近這個疾病、找出更多可能解決這個疾病的方法,不知道結果會是如何,不過他相信,只要開始走,終點線就不遠[4]。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基因線上)「專訪肌萎症生命鬥士陳燕麟醫師——獻身志業 擁抱人生的不完美」:https://geneonline.news/warrior-who-fights-against-limb-girdle-muscular-dystrophy-exclusive-interview-with-dr-yenlin-chen/
[2]
(大愛電視 DaAi TV)「是醫師也是病人 - 陳燕麟」:https://daaimobile.com/project/5f3f80d0bdde990006f93df9
[3]
(基因線上)「專訪肌萎症生命鬥士陳燕麟醫師——獻身志業 擁抱人生的不完美」:https://geneonline.news/warrior-who-fights-against-limb-girdle-muscular-dystrophy-exclusive-interview-with-dr-yenlin-chen/
[4]
(罕見疾病基金會)「把疾病留在這一代!肌萎症醫師陳燕麟發起基因檢測公益計畫」:http://www.tfrd.org.tw/tfrd/library_d/content/id/2541
➤➤照片
∎(彰化基督教醫院)「彰基罕病電子報 第35期」:https://dpt.cch.org.tw/upload/site_news/4614/1098/35_%E5%BD%B0%E5%9F%BA%E7%BD%95%E7%97%85%E9%9B%BB%E5%AD%90%E5%A0%B1%20%E7%AC%AC35%E6%9C%9F-Muscular%20dystrophy-dystroglycanopathy%20(limb-girdle)-20200108.pdf
圖說:骨骼肌蛋白相關的肌肉失養症病變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肌萎症 #肌肉萎縮症 #陳燕麟 #罕見疾病 #LGMD
罕見疾病基金會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GeneOnline 基因線上 / 大愛電視 DaAi TV
罕見疾病基金會 / 彰化基督教醫院
📢肌萎症生命鬥士陳燕麟醫師,擁抱生命的不完美!全台罕見疾病發聲出版計畫:https://bit.ly/3sLwktw
「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電子書」的推薦目錄:
- 關於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電子書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電子書 在 蝦叔跑步 Uncle Shrimp Runni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電子書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電子書 在 徐國峰HSU KUO FENG - 【在閱樂書店裡談跑步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電子書 在 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佳句的分享,PTT、FACEBOOK、DCARD 的評價
- 關於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電子書 在 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佳句的分享,PTT、FACEBOOK、DCARD 的評價
- 關於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電子書 在 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佳句的分享,PTT、FACEBOOK、DCARD 的評價
- 關於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電子書 在 成功大學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電子書 在 問跑友…我該衝做近視雷射嗎? - Mobile01 的評價
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電子書 在 蝦叔跑步 Uncle Shrimp Runni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已經過了幾天,高比離世的消息,你消化了沒有?
我自己是完全不能。
他名字後的「1978-」,怎麼能這樣硬生生的加進「2020」?
初三那天早上,我聽到蝦嫂的第一句話就是「高比死了」,我還打趣回應「你說笑吧」。
隨後,我看到無論是日理萬機的集團高層,至以每天基本上只貼靚相的藝人明星,這天大家在FB、IG發的帖,都圍繞同一個主題。
這樣的一顆超級巨星猝然隕落,其震撼,基本上是逾越界別了。
痛斯人之難再,嗟舉世之皆暗。
高比的級數,是那種即使你完全不看籃球也會知道的殿堂級人物。你或多或少,總會知道他的一點過去。
雖然我稱不上是高比迷,甚至稱不上是籃球迷,但身為跑者,身為體育愛好者,噩耗已在心中烙了印。
對於一個大半生奉獻於一項體育運動的人,無論怎說,他的離去,也值得好好紀念。
所以,容許我破例一次,不談跑步,借本周的「私人補給」,略談關於高比的影片和書籍,以茲悼念。
🏀🏀🏀🏀🏀🏀🏀🏀
紀錄片 Kobe Bryant’s Muse(2015,科比的繆思)
高比意外消息傳出未幾,立即有人貼出了他2017年的動畫短片Dear Basketball(親愛的籃球)。
這不到六分鐘的短片,確是十分精彩。所繪畫的高比,栩栩如生。更重要的是,這封對籃球的情書,情真意切。如果你跑了幾年步,已覺跑步令你著迷的話,那麼這六分鐘肯定會教你感動不已。
一個與籃球廝磨了三十多年的人,來到告別時刻,原來就是這樣的心情。短片拿得了奧斯卡,一定程度上,是對高比畢生付出的致敬。
然而,六分鐘真的太短,所以我推薦大家也觀看2015的紀錄片:Kobe Bryant’s Muse。
Jay的跑步筆記本身是籃球迷,對高比離世他自然感觸無限。事發未幾,他已撰文悼念。當中,他提到:「但是看到阿基里斯腱斷了的那一剎那,我的心臟漏了一拍,才知道我沒有真正討厭過你。」
這套紀錄片,正是以高比這次嚴重受傷為主軸,借他復健的一年,回顧人生中的潮落潮起。
在八十多分鐘裡,你會看到高比如何面對這次傷患。從手術到物理治療,一年之間,天天只能旁觀隊友落場。這種心情,受過傷的跑者必定明白。
除此之外,影片更大部分是高比回憶過去。從小時候跟隨同為籃球員的父親移居意大利,到十多歲回流美國,到選秀,到名成利就,到婚外情,到下一代,到低潮,到帶領湖人東山再起,基本上無所不談。
看完這紀錄片,請再看一次Dear Basketball,你會得到更深的感動。
🏀🏀🏀🏀🏀🏀🏀🏀
體育魔幻少年小說
The Wizenard Series: Training Camp (2019)
Legacy and the Queen (2019)
The Wizenard Series: Season One (2020)
說到書,高比傳記自然有一堆。但高比是作者身份的,最著名的應該是自傳The Mamba Mentality(2018,台灣中譯本《曼巴精神》)。
這部hardcover部頭頗大,是典型的coffee table book。不過看amazon不少評論對這本書有點失望,認為此書雖然不失圖片豐富,但文字上卻沒有太深入討論「曼巴精神」,缺乏精神底蘊云云。
縱然如此,這本書,我在高比出事後不久到amazon看過,尚有存貨。到現在?已像口罩那樣,給搶購一空了。
對於The Mamba Mentality這種圖冊,若買電子書觀感大打折扣。所以大家不妨留意一下,其實高比也創作了幾本以少年為對象的小說,這些即使看供應無限的電子書也無妨。
這幾部小說,主題是「體育+魔幻」。高比身為創作者,少不免賣花讚花香,說自己多麼希望童年時代已有這樣的書。不過事實上,這樣把體育與魔幻crossover確是破格。
其中,首作The Wizenard Series: Training Camp在大陸已出了中譯本,叫做《巫茲納德系列:訓練營》。接下來的Legacy and the Queen出人意表是關於網球,至於Wizenard的續作則即將於三月出版。
一如其他不少體育明星寫書,高比提供了意念,實際執筆的是另有其人。不過高比在訪問中透露過,出版這種書其實懷有理想。
「魔法就是技術,技術是要重覆鍛煉,如此一來你就能做出魔法般的事情,但還有情緒成長、穩定性和情緒意識,全部都會增強或削弱你的魔法。」
「幸運地,我的人生有很多偉大導師,大家都知道的,米高佐敦、標羅素、積遜,如今我只是把一切以另一個方式延續下去。」(蘋果日報,2019年3月7日)
一如我之前寫過波馬總監Dave McGillivray的故事,以及早前關於加拿大六十年代跑手的Mighty Moe,美國是非常重視兒童及青少年讀物的地方。所以高比選擇在退役後出版少年小說,希望藉此影響下一代,也是不足為奇了。
在我看來,哪怕是兒童繪本,美國出品依然精良,就算是給成人看也饒有趣味。少年小說就更是與大人看的小說篇幅無異,買來自己看,再將故事與小朋友分享,其實也是有趣有益的家庭活動。
🏀🏀🏀🏀🏀🏀🏀🏀
一直覺得,談書談戲,雖然在體育界是一件頗為冷門的事,但我卻堅信有其價值,所以還是值得幹下去。
恰巧,在Dear Basketball結尾我看到這樣一句:
“There is power in understanding the journey of others to help create your own.”
謝謝您,黑曼巴,一路好走。
#私人補給之特稿
👇🏼完整圖文版請按下方連結👇🏼
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電子書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三週年感言 ◎ 洪崇德 (Ben Chung-Te Hung)(少年阿Ben)
*
2014年11月,我跟幾個喜歡現代詩的朋友、詩社學弟妹、文學寫作會友人提議要共組一個發源於網路的文學結社。彼時,網路上的文學活動已經以臉書為大眾了。在網路的個人部落格或論壇張貼詩人作品閱讀者有之,而臉書上有台灣的「晚安詩」,中國有微信公眾號「讀首詩再睡覺」,但整體來說,較為公眾的討論幾乎消聲匿跡。以武俠小說為例,你常常可以聽到某某劍術高超,但求一敗的江湖傳言,卻難以有機會與他來一場君子之爭的較量,網路上各懷絕藝的陌生人啊,交火總是比交談得多。
大家當然都喜歡看大神們唇槍舌戰,但關於詩技術的討論通常是在群眾視野之外運作的。即使真的有什麼兩大詩壇天王來場鵝湖論道,網路群眾要看的也不是這樣嚴肅的對談。很多時候,我覺得是因為我們不明白詩的世界有多麼好玩。
既然要組織結社,就要尋找彼此的共識。我們一開始想的是,如果常常在身邊聽到朋友們「現代詩很難懂」的耳語,為什麼不試著去做些什麼,讓他們認識國文課本以外的那個,令我們這些人著迷、沈醉的世界呢?
於是經過幾個星期的試營運,決定要介紹一些自己喜歡的詩,寫一些希望能幫助讀者進入詩作的賞析文字。11月21日開始,有了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上面的話我在幾個不同的場合說過,也在臺北詩歌節的場合(感謝佳嫻邀請)對著鏡頭說過⋯⋯
一直沒有機會說的是,我們差不多了。
(臺北詩歌節的一個聽眾告訴我,他是我們的忠實讀者,好希望我們能再戰十年。我當下五味雜陳,多不忍心告訴他,我們可能再幾個月就結束了。)
*
三週年。本該是個喜慶的日子,或許也是最適合跟大家告別的時機。
過了三年,原先的成員或者必須面對畢業年限的困擾,或者必須在工作抽乾一天的精力後,夜裏又回頭來維持專頁的運作。我們之中仍有年輕的寫作者,大多數卻已經不再年輕(或年輕到可以為了理想揮霍青春)。一個滿懷理想,卻沒有什麼回報(偶有出版社送來幾本公關書,感謝你們)的志業繼續做下去,竟變成了集體疲憊的源頭。
每一次催促大家選詩寫稿,上稿並維護粉專(回覆留言訊息)與製圖,都好像拿走了夥伴們私我的時間,只為一場永遠沒有終點的長程跑步。我們為此做了很多調整與內部討論,其實也不是沒有辦法再補充人手⋯⋯卻終究不能擺脫「為什麼要把寫作者的體力消耗在當工作人員」的自我質疑上。最後,我們在半數以上成員同意的情況下,決定為這個粉絲專頁劃下句點。
三年過去了,我們介紹了超過一千首詩。
有一些人喜歡我們,也有一些人不喜歡我們,他們看習慣嚴肅的文學評論,認為我們寫的賞析太粗淺了。作為經營者,對這些評論往往只能接受,沒辦法多做回應(畢竟我們裡面有不少小編也只是普通文藝青年而已,並不是很具經驗的讀者)。
其實也沒什麼好抱怨的了。三年來,有的讀者藉此認識了更多課本還沒收進去的年輕詩人(還有從讀者成為小編的年輕人,他們對這個粉專比我還不捨⋯⋯),有的讀者(中國,香港,澳門,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飄洋過海看到了台灣新生代的詩歌,有的出版社主動聯繫我們幫忙宣傳新書,有的詩集甚至希望能掛上我們小小的名字作為推薦......
疲憊終將過去,慶幸我們沒有白來。也感謝朋友們的支持。想介紹的好詩人還有好多好多,還有好多經典的時代我們未曾涉入⋯⋯如果我們做得不夠好,如果你們還想看得更多,這些遺憾,就留給每一個愛詩的你們來補完吧。
接下來,「每天」這個團體的活動將轉入地下,希望能更努力的磨練彼此的詩藝。或許有一天會回來,或許不會。無論如何,還是很感謝每一個把文章讀到這裡的你們,陪我們走過這麼長的一段路。還有每一位同仁,不管是否已經離開的人,為這塊園地的付出。
十年前詩人謝三進跟我說過:「只要繼續在文學的道路上努力,我們總有一天會再見的。」
希望有一天,或者是一個小編,或者是一個團體——我們能夠重新與大家再見。
想繼續關注現代詩,就找找這些詩人的蹤跡,跟有志於此的粉專(例如晚安詩,詩派)與文學單位(例如紀州庵、齊東詩舍)吧。
再一次謝謝你們。
*
下面是一些小編們想推薦的詩人名單(每個人最多三個,所以遺珠很多):
洪崇德(少年阿Ben):鄭聿、崔舜華、辛波絲卡
文學騎士:楊牧、波戈拉、熒惑
陳延禎:翰翰、廖宏霖、崎雲
鋼筆人/石頭書:林亨泰、陳千武、零雨
筒王:王志元、胡家榮、孫得欽
洪聖翔(眠花):鄒政翰、謝旭昇、廖人
靖涵:葉青、葉青、夏宇(因為太愛葉青所以打了兩次)
囗囗:任航、陳雋弘、楊書軒
淳祐:阿米、陳昭淵、陸穎魚
荒木/小葵:劉克襄、陳大為、零雨
宇路:喵球、陳昌遠、任明信
CookieMonster:鯨向海、隱匿、楊澤
夏天:羅智成、鯨向海、楊佳嫻
泠秭:蔡仁偉、湖南蟲、奎澤石頭
畢而:羅毓嘉、阿多尼斯、夏宇
AKI:湖南蟲、顧城、林季鋼
又瑄:孫梓評、胡家榮、郭哲佑
姵妏:崔舜華、陳依文、吳奕璇(漉漉)
馭博:蓋瑞·施耐德(Gary Snyder)、特朗斯特羅莫(Tomas Tranströmer)、希尼(Seamus Heaney)
妤安:陳雋弘、莊東橋、王志元
小編L(文俊):張定浩《我喜愛一切不徹底的事物》、吳俞萱《交換愛人的肋骨》(現已絕版,可買電子書)、潘柏霖《我討厭我自己》
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電子書 在 成功大學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外系朋友想來我們這邊修電子學,這問題有點考倒我了耶,我們是電子電路擺在同一學期,如果只修電子學沒有電路學基礎的話,可能不太會解電路算Ic那些的,不過應該是能靠 ... ... <看更多>
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電子書 在 問跑友…我該衝做近視雷射嗎?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怕跑不完逼自己每週跑3天去小巨蛋田徑場練跑但戴眼鏡跑步不方便問幾位跑有 ... 手術他是做smart tprk,價錢不到9萬有含檢查不選Lasik是因為怕(慢跑第1頁) ... <看更多>
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電子書 在 徐國峰HSU KUO FENG - 【在閱樂書店裡談跑步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或者說,它們只是跑步這項行為的附帶贈品。 這個「大用」是語言說不清的,所以昨天,我試著用《跑者之道》《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