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地形圖
#TopographiedesTerrors
#德國 #納粹 #蓋世太保 #免費博物館
來分享一下柏林免費的博物館
位在在柏林十字山區(Kreuzberg)
剛好在東柏林與西柏林的交界處,
這裡還可以看到比較長的柏林圍牆遺跡,
不知道是不是平日加上疫情
遊客很少,尤其看不太到亞洲人
非常難得,
以前去柏林著名景點
真的到處都是擠滿遊客,
這樣讓我們逛起來也比較輕鬆。
其實這個博物館是之前納粹時期
秘密警察蓋世太保的總部,
想知道他們成立的過程,
以及如何殘害猶太人的話,
裡面的資料非常多,多到你看完會頭痛
然後邊看可能會邊講髒話。
因為過程真的很可怕,很殘酷
其實我也不是第一次看到這些歷史資料,
畢竟婚前阿班就一直逼我跟他
看遍所有的紀錄片、戰爭片
以及希特勒相關的自傳電影等。
我有時候在想
阿班怎麼不怕我就不嫁過來德國呢?
真的是,每次看每次心痛
尤其是他們被逼上了開往集中營,
到了後孩子被逼離開媽媽的那些時刻
我現在再看的話,都會受不了,
所以這次我也是稍微瞄一下就是,
免得沉浸在悲傷的氣氛中,
但如果你是第一次來
建議可以慢慢看完就是,但字很多,
其實更快的方式可以在
@netflixtw 先看看 #納粹群魔王傳
(Hitler's Circle of Evil)
這樣你來到這裏也不怕看到霧沙沙。
其實我覺得德國人還滿有勇氣去面對
他們曾經犯的錯誤
直到現在
還是不停為了當時的罪行在彌補
在德國可以感覺
人權和自由非常的重要,
看看這些無法挽回的歷史傷痛
很慶幸我們沒有生在那個時代,
也學會要更珍惜
能夠與家人朋友相聚的時光,
畢竟現在這個時代會發生什麼事
都不會感到意外。
#媽媽放風行 #柏林之旅 #偽單身
#玩不膩 #柏林 #文化之旅 #德國歷史
#travelwithalisa #berlin
#germanytourism #girlstrip
更多分享可以來追蹤
http://www.instagram.com/alisang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給我們的訓誡書:伊格言的瘟疫書單8 種〉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11/%E3%80%90%E7%AB%AF%E5%82%B3%E5%AA%92%E3%80%91%E7%B5%A6%E6%88%91%E5%80%91...
「阿 德 勒 自傳」的推薦目錄:
- 關於阿 德 勒 自傳 在 Germany x Taiwan 阿哩沙與班傑明的奇幻旅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阿 德 勒 自傳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阿 德 勒 自傳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阿 德 勒 自傳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阿 德 勒 自傳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阿 德 勒 自傳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阿 德 勒 自傳 在 家庭關係沒修復,怎麼影響你的人生?|阿德勒5-4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阿 德 勒 自傳 在 你會更有「被討厭的勇氣」|阿德勒5-1|【心理小學堂#7】 的評價
阿 德 勒 自傳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坎城影展今年迎來第二位女性導演金棕櫚之際,甫於稍早落幕的第 78 屆威尼斯影展,由韓國名導奉俊昊領軍的評審團,也將最高榮譽金獅獎頒給女性導演,由法國導演 Audrey Diwan 憑藉《Happening》拿下,這也是繼去年趙婷的《游牧人生》之後,連續兩年由女導演擒下金獅,威尼斯影展首見。
Audrey Diwan 同時也是史上第 6 位獲得金獅獎的女性導演,前 5 位得主分別是趙婷、蘇菲亞柯波拉《在某處》、瑪格麗特馮卓塔《德國姐妹》、安妮華達《無法無家》、米拉奈兒《雨季的婚禮》。
《Happening》改編自法國作家 Annie Ernaux 同名小說,故事背景放置於 1960 年代的法國,聚焦於非法墮胎並討論女性身體自主權的相關議題,有外媒將此片與伊萊莎希特曼去年拿下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的《偶一為之》,或是克里斯汀穆基拿下金棕櫚的《4月3週又2天》相比較,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金獅獎之外,《Happening》也獲得了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導演 Audrey Diwan 表示:「我帶著憤怒拍了這部電影。我希望《Happening》能成為一種體驗,一場屬於年輕女性的旅程。」從歐洲搖相對望美國德州甫通過的嚴厲墮胎法,《Happening》在威尼斯的獲獎,或許對此議題更顯重要。
特別的是,《Happening》僅是 Audrey Diwan 執導的第二部劇情長片,恰好與 2 個月前摘下坎城金棕櫚的法國導演茱莉亞迪克諾一樣,皆是第二部作品就拿下最高榮譽,這也代表法國女導演接連於坎城、威尼斯揚名。
除了金獅獎帶起的女性議題之外,今年威尼斯最大焦點贏家該屬 Netflix ,旗下三部作品——保羅索倫提諾《上帝之手》、珍康萍《犬山記》、瑪姬葛倫霍《The Lost Daughter》,分別拿下評審團大獎、最佳導演、最佳劇本,讓 Netflix 更有聲量衝擊北美獎季。
《上帝之手》為義大利名導保羅索倫提諾執導的半自傳電影,保羅索倫提諾憑藉《絕美之城》、《年輕氣盛》廣受影迷喜愛,而《上帝之手》除了收下評審團大獎之外, 年僅 21 歲的 Filippo Scotti 也獲得本屆威尼斯最佳新人獎,Filippo Scott 則被外界封為「義大利的提摩西夏勒梅」。
《犬山記》改編自美國作家 Thomas Savage 的同名小說,由珍康萍親自操刀劇本,班尼狄克康柏拜區主演,此片也是珍康萍繼 2009 年的《璀璨情詩》後,相隔 12 年再度執導劇情長片。這同時也是珍康萍第 3 次前往威尼斯主競賽,除了今年收下的最佳導演之外,珍康萍曾在 1990 年憑藉《伏案天使》獲得評審團大獎。
🎬關於《犬山記》的更多報導請點此👉https://bit.ly/38ZMLcD
《The Lost Daughter》則是瑪姬葛倫霍執導的首部劇情長片,改編自義大利作家 Elena Ferrante 的同名小說,也由瑪姬葛倫霍親自執筆劇本,奧斯卡影后奧莉薇雅柯爾曼主演。瑪姬葛倫霍領獎時表示,自己在義大利結婚、懷上第二個女兒,而導演和寫作生涯就是在此地發跡。瑪姬葛倫霍進一步提到:「某程度上,作為女性我們天生就同意保持沈默,但 Elena Ferrante 的作品打破了這種陳規。」
威尼斯與坎城對 Netflix 的態度截然不同,對比坎城之於傳統戲院的力挺支持,威尼斯影展則是張開雙手歡迎 Netflix 。除了今年的豐收成績之外,2015 年 Netflix 投資的首部電影《無境之獸》就進入威尼斯影展主競賽單元。之後也推動艾方索柯朗《羅馬》、柯恩兄弟《西部老巴的故事》等作品前往競賽,前者拿到金獅獎,成為 Netflix 在歐洲三大影展拿下最高榮譽的首部電影;後者則順利斬獲最佳劇本。這幾年的威尼斯一再顯示對於 Netflix 的開放態度。
至於最佳男演員、女演員分別是來自菲律賓的 John Arcilla 和西班牙的潘妮洛普克魯茲,隨著潘妮洛普克魯茲的獲獎,也代表賽前頗有呼聲,克莉絲汀史都華飾演的黛安娜王妃抱憾而歸。
John Arcilla 未到現場領獎,僅以連線方式致詞;以《平行母親》獲獎的潘妮洛普克魯茲,致詞時則不忘提到亦師亦友的阿莫多瓦,表示感謝導演的全然信任。《平行母親》故事以三位母親為主,持續探索阿莫多瓦長年的「母親/母性」主題。
潘妮洛普克魯茲與阿莫多瓦合作多年,創造出多部經典作品,而潘妮洛普克魯茲 2006 年拿下坎城影后的《玩美女人》,就是來自阿莫多瓦的執導作品。值得一提的是,阿莫多瓦上一部劇情長片《痛苦與榮耀》將安東尼奧班德拉斯推上坎城影帝,如今又讓潘妮洛普克魯茲拿下威尼斯影后,連兩部作品在三年內其標誌性的演員於三大影展獲得肯定,也是一樁美事。
從今年威尼斯影展主競賽的獲獎分佈與作品內容來看,女性/母親議題就是這個歷史古老悠久的影展,所傳遞出的強烈訊息。
🎬關於《平行母親》的更多報導請點此👉https://bit.ly/3hkom6b
🏆以下為主競賽單元得獎名單:
金獅獎:《Happening》, Audrey Diwan
評審團大獎:《上帝之手》,保羅索倫提諾
最佳導演:《犬山記》 ,珍康萍
最佳劇本:《The Lost Daughter》,瑪姬葛倫霍
最佳男演員:《On the Job: The Missing 8》, John Arcilla
最佳女演員:《平行母親》,潘妮洛普克魯茲
評審團特別獎:《Il buco》, Michelangelo Frammartino
馬斯楚安尼獎最佳新演員:《上帝之手》,Filippo Scotti
圖片來源:La Biennale di Venezia
阿 德 勒 自傳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各位讀者有過心理諮商的經驗嗎?能否跟我分享那究竟是個什麼樣的過程。
上週三做完人生首次的諮商後直到今天,我仍舊感覺不到自己身上有什麼明顯的變化,可能是因為這是我第一次諮商;可能是一整個小時幾乎都是我在講話;也可能我對諮商抱了太高期待,以為只做一次就會有顯著的成效。(以為是在隆乳?)
這幾天的睡眠狀況依舊不佳,晚上總是睡睡醒醒,有時候是因為做惡夢,有時候是不明原因醒來;腸胃功能出現問題,已經持續好多天不停的腹瀉,明明沒吃什麼太油膩或是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
若硬要講出諮商完到今天有什麼不同,我在回憶過去時的感受似乎變得更複雜了;有加入社團的讀者都看過自傳吧?我對於自己的過去可以說是看得相當雲淡風輕,也因此才能夠這樣公開那些不堪的往事。
我在撰寫的過程中,有過很多次情緒失控的狀況,畢竟那真的不是什麼愉快的回憶,但通常很快我就能自己平復下來。諮商完之後,當我再回想這些過去時,除了原本就有的厭惡感之外,好像又增加更多不舒服的感受。
憤怒?無助?失望?羞愧?恐懼?誤解?自責?厭煩?
我嘗試想要去釐清這些不舒服代表什麼,但卻無法找到一個相對應的字眼來說明我的感受,那使我有點抗拒再去回憶,但腦海中又會自動浮現過去發生過的事情。也許正是因為這樣,這幾天的睡眠品質反而比諮商前更糟了。
但這是我第一次的諮商,我不知道是否為合理的過程,就像我過去自學個體心理學時,也有過一段很痛苦的時間才終於突破,也許,這也是心理諮商的必經過程?
我不知道。
兒子們都開學了,訂了學校午餐也報名了課後照顧班,我放下了那非得靠自己一個人手把手照顧他們的堅持,重新回到健身房做我熟悉且喜愛的教練工作。
我也放下了自己那想要普渡眾生的心態,因為我得先照顧好自己,才有餘力去照顧別人,於是我不再逼自己每天都要花時間看個體心理學的書,或是寫一篇心理學相關文章,我的優先順序是
工作賺錢>陪伴兒子>爬山健行運動>網路
心態改變後,生活的確輕鬆很多,雖然跟過去早已經是完全不同,我也曾為此責怪自己多次,但時間還是一直在過且不會回頭。我只能夠逐步修正自己,持續向前走下去。
我相信,所有的經歷都有其發生的意義,不論好或不好,都會是讓我成長的養分。
#意外就像一坨大便
#使用得當可以成為肥料
#一直拿來聞只會反覆噁心
===(分隔線)===
為了照顧兒子們從全職教練轉職全職部落客,現在兒子們狀況都穩定下來,我也得為了家計重拾本業回去健身房教課了,今後粉絲頁發文主軸將以親子為主,IG則是健身相關,心理學一律發佈在社團,請各位讀者自行選擇想看的地方追蹤就好。
以上,謝謝大家。
IG: https://www.instagram.com/yuping323/
社團: 花花遇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實際應用
找我上健身課: https://forms.gle/UDGoAzXK2amamKAW7
阿 德 勒 自傳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給我們的訓誡書:伊格言的瘟疫書單8 種〉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11/%E3%80%90%E7%AB%AF%E5%82%B3%E5%AA%92%E3%80%91%E7%B5%A6%E6%88%91%E5%80%91%E7%9A%84%E8%A8%93%E8%AA%A1%E6%9B%B8%E2%94%80%E2%94%80%E4%BC%8A%E6%A0%BC%E8%A8%80%E7%9A%84%E7%98%9F%E7%96%AB%E6%9B%B8%E5%96%AE8%E7%A8%AE
☞ 本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223-culture-booklist-vir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書單 #隔離 #卡謬
─────
瘟疫來襲,你被隔離了嗎?或者很宅又沒朋友(?)的你,其實已經「自我隔離」很久了呢?
你知道即使沒有瘟疫,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阿宅,其實也等於長期自我隔離嗎?
你知道世界文學史上眾多名著都是以「孤獨」為核心的嗎?
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老師的文章:〈給我們的訓誡書──瘟疫書單8種〉。這是伊格言應邀為香港端傳媒所寫的文章,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你聽過英國間諜小說家勒卡雷(John le Carré)嗎?事實上,「間諜」很可能就是世界上最孤獨,最「隔離」的職業之一。
我們今天要讀的倒不是勒卡雷的小說,而是他的自傳《此生如鴿》(The Pigeon Tunnel:Stories from My Life)。
沒錯,勒卡雷自己就曾在冷戰時期的德國柏林當過間諜。
當間諜都在幹嘛?每天都跟007電影一樣飛簷走壁、殺來殺去嗎?當然不是;這是完全錯誤的印象。伊格言這樣寫:
勒卡雷當然是位大師,你不會懷疑這件事──如果你看得下他的小說的話。這其實是種恭維,因為正是他的博學、精密、旁徵博引、拒絕簡化,遂令我們得以一窺一個隱遁於煙硝之外的,間諜的真實世界。是的,你以為間諜成天都在殺人或被殺嗎?當然不。幹嘛殺人呢?殺人多麻煩,屍體難以收拾,要是在他國領土殺人,還得去「按捺」別人的治安機關和情報組織;稍一不慎,還可能引爆外交危機或戰爭。對,非不得已,間諜當然不殺人──他們的大宗日常工作,也就是在蒐集情報、傳遞情報而已。
有道理吧?說穿了,驚險、血腥能免則免;我們對情報工作的誤解,其實來多數自於電影的誇大戲劇化效果。
真正的「間諜日常」,其實非常寂寞,近乎自我隔離,因為那幾乎都是一個人的資訊蒐集作業──
沒錯,當然是「近乎一個人」,難不成你還能酒後對好友吐露心事說你正在當間諜,蒐集情報很辛苦嗎?
所以間諜當然是孤獨的──情報員的快樂,就是這麼樸實無華,且枯燥。
勒卡雷的回憶錄《此生如鴿》英文題名原為「鴿子隧道」(The Pigeon Tunnel)──鴿子隧道是什麼?
那是蒙地卡羅賭場的娛樂設施。還是個青少年的勒卡雷有一次被他不成材的父親帶去賭場開眼界;那裡養了一群鴿子,配置了隧道。
鴿子們依序由隧道飛出,此生唯一目的是讓賭累了想活動筋骨的紳士們舉槍進行不定向飛靶射擊,權充娛樂。伊格言如此述寫:
你覺得鴿子很可憐是嗎?是的,勒卡雷說,許多他尚未定名的小說檔案,在電腦裡都先叫做「鴿子隧道」。為什麼呢?讀者們可以自己想想看:若有一日,大自然或上帝心血來潮,突然決定以病毒對人類進行不定向飛靶射擊,你覺得人類像什麼?
這是作家勒卡雷的悲觀;也幾乎是所有他小說的共同主題──愛國的疲憊,間諜的虛無。
為國熱血奉獻的情報員,在過了大半輩子提心吊膽的生活之後,也總會有那麼一瞬間,懷疑起這一切是否值得吧?
問題是,人真能有選擇嗎?或者其實我們的一生,總像那些依序飛出隧道的鴿子一樣,徒勞且別無選擇呢?
講到這,伊格言說,我們也該來讀讀法國作家卡謬的名作《異鄉人》了。
對,此刻我們可能更容易聯想到他的另一本書《瘟疫》;但提到孤獨與隔離,最令人難以忘卻的卻是《異鄉人》。
讀過這本書的朋友們都知道,這是殺人犯莫梭的故事。
對,莫梭沒什麼朋友,無疑是個孤獨的人;但我們要問的是,在日常中,你難道沒有「不太清楚為什麼」而做了一件錯事的經驗嗎?
比如,被老闆訓話時,突然覺得自己站在這裡聽訓似乎有點可笑;於是你福至心靈,笑了那麼一下──其實並沒有強烈對上司不敬的意思,但你卻因此被開除了......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i_ZQ0zCvcI/hqdefault.jpg)
阿 德 勒 自傳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歷史上的今天 1951-MAY-23 中國解放西藏
「解放」這個詞真的很有趣,因為觀點不同,「解放」的意義也就有所不同。1950年,在經過大約半年來的混亂局勢,國共內戰後的西藏一直向國際求援尋求獨立的可能;到了隔年初,中共人民解放軍兵臨城下,西藏才和中共簽下和平協議,中共也對外宣稱「和平解放」西藏。
▶ PODCAST收聽: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aj3kyrkekmv08734f0x9vwv
西藏自古以來一直有一套屬於自己獨特的宗教文化,與中原的漢文化有著明顯差異。自1720年代開始,清朝在西藏駐軍並設置駐藏大臣,西藏就被視為是中國的領土之一。到了大約18世紀末,英國勢力進入印度後,向西藏這片土地蠢蠢欲動,也因為錫金問題而與清朝簽訂《中英續訂藏印條約》,雙方在互相保證不侵占的情況下,英國勢力進入西藏。
1911年民國建立後,西藏發生動亂,西藏開始將清朝或是民國的駐藏人員驅趕,並在後續發生的國共內戰之際,尋求國際援助,試圖尋求獨立的可能;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共以解放西藏、內蒙、海南、台灣在內的中國領土的大旗,開始朝青康藏高原進攻,最終在1970年10月之際攻下了西藏的東部門戶昌都,這才使西藏放棄了國際求援,與中共求和。
中藏雙方在1951年5月23日這天,在北京簽訂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確認西藏為中國領土的一部份,同意「和平解放」西藏,並在保有西藏的宗教、政治自由下,實施高度自治。
直到1955年後,達賴喇嘛反對中共在西南地區推行的人民公社制度,質疑破壞了「和平協議」內容,雙方再度爆發激烈衝突。政局動盪的情況下,1959年3月17日,第十四世達賴喇嘛決定離開西藏,流亡印度。
有不少電影作品都在討論西藏問題,於1997年上映,由布萊德彼特主演的《火線大逃亡》,可說是只要討論到西藏就一定會拿出來講的經典電影。電影根據奧地利登山運動員 海因里希哈勒的同名自傳改編而成,描述他和另一位登山夥伴在西藏登山被捕,在西藏與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結緣,到西藏被中共解放後的七年時光。
由於本片對中共解放西藏的情節有諸多爭議,也被中國認定有醜化之嫌而遭到中國當地禁演;導演還有布萊德彼特、大衛休里斯等人也遭中國封殺。有趣的是,電影在拍攝期間受到中國政府阻饒,所以絕大部分的場景取自阿根廷和尼泊爾等地。更有趣的是,在電影發行後兩年,導演才坦承當初在拍攝期間,有兩位攝影師秘密前往西藏拍攝了一些真實畫面,當作電影的片段畫面使用。
看完這則「歷史上的今天」你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討論唷!
**************
歡迎加入【有梗電影俱樂部】,不錯過任何電影實體聚會與活動喔!
臉書社團(需回答問題審核):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viewpointmovieclub/
Telegram群組:https://t.me/viewpointmovieclub2
PODCAST - Firstory APP
📣 XXY: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 What A MAXX!:https://open.firstory.me/user/whatamaxx
別忘了按讚追蹤XXY視覺動物
📣 XXY視覺動物 YouTube頻道 http://pcse.pw/9ZNYT
📣 XXY @Yahoo頁面 https://tw.tv.yahoo.com/xxy/
📣 IG:xxy_djfishmb
📣 XXY @方格子 https://vocus.cc/user/@XXY2018
#電影 #歷史 #點評 #影評 #知識 #解析 #movie #history #西藏 #火線大逃亡 #西藏七年 #布萊德彼特 #bradpitt #sevenyearsintibet #jeanjacquesannaud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HHnwerJKSR0/hqdefault.jpg)
阿 德 勒 自傳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仙跡》創作時間軸跨越十年(2009-2019),葉偉立直言,這原先不是一個長期計畫,只是剛好擁有這麼長的時光,實際上做完前6張攝影作品,《仙跡》就擱置。而後,因為邀展,才回過頭再檢視,也才有最後2張照片。
透過8張相片+1張歷經多次合作修復的椅子+8段中英說明文字的組合,《仙跡》展現出物件、地域和時間的多層次變化。葉偉立表示,藝術家的工作,其實就是時間,表達所身處時空的真實感受,甚或可說是唯一的工作。
談起《仙跡》的緣起,葉偉立表示,是關於一個鬼附身的故事。住在景美7年的葉偉立,某日與妻子吳語心前往仙跡岩步道,無意間發現一處廢墟也如的屋宅,裡頭有個彩色馬賽克浴缸,讓他印象深刻。數月後,他在楊梅的工作室要舉辦活動時,就起心動念想要使用那個浴缸冰鎮啤酒,碰巧其學徒與友人來訪,晚間九點三人驅車前往搬取。
當浴缸移進車中後,葉偉立聽見碰擊的聲響,到後頭一看,學徒鄭盈下半身呈現奇怪的拗折,被車門夾住。他們急忙開門,將失去意識的鄭盈抱出,隨後他出現滿臉大汗、眼睛翻白、發出詭異長嚎的狀況。所幸後來學徒恢復意識,請教有相關神祕學知識的朋友後,翌日他們將浴缸搬回屋裡,並拜拜道歉,鄭盈也回鄉到宮廟進行驅魔儀式。
事件後,葉偉立有好陣子心慌神亂,精神不穩定,生活無有動力,老關在家裡,不移不動。有一天,他決定必須外出散步,也就莫知所以地獨自到那屋宅,浴缸還在,但房裡忽然多了一張單人沙發椅。椅子對葉偉立有種難以抗拒的魔力,彷如個人癖好,且有存在與缺席的對比性象徵。他乃想要將椅子修復,並以之為主題做《仙跡》系列創作。
葉偉立以為視覺藝術分為兩類,一種是直覺性藝術,無須再附加說明,眼前看到的就能逕自傳達情感,另一種是敘事型藝術,必須佐以其他元素,如文字與物件,他傾向於後者,因此致力於用各種手法勾引觀者進入他所塑造的故事時空。
小檔案
葉偉立,1971年生於台灣台北。1997年畢業於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獲攝影碩士學位。
重要個展計有《古董級垃圾研發公司》、《葉偉立作品2008-2011:日新街+寶藏巖選件》、《仙跡》、《寶藏巖泡茶照相館計畫:第五階段:勘誤》、《叟勒特大道20號》、《寶藏巖泡茶照相館計畫:第四階段︰花園與阿凱夫》、《葉偉立:三個地方:2002-2005攝影展》、《客人:有關家的課題》,展場遍及台北、桃園、苗栗、楊梅、香港、紐約、溫哥華等地。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4B84JVOJx64/hqdefault.jpg)
阿 德 勒 自傳 在 你會更有「被討厭的勇氣」|阿德勒5-1|【心理小學堂#7】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認識 阿德勒 # 阿德勒 與佛洛伊 德 # 阿德勒 心理學#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派00:00:00 阿德勒 的出生00:12:37 與佛洛依 德 的關係00:21:45 理念與經典著作00:29:38 ... ... <看更多>
阿 德 勒 自傳 在 家庭關係沒修復,怎麼影響你的人生?|阿德勒5-4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阿德勒 的目的論#優勢人格的比較#治療的真正目的# 阿德勒 與家庭關係00:00:00 阿德勒 的目的論─ 故事100:07:01 阿德勒 的目的論─ 故事200:16:22 治療真正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