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明明只是一般鄉下的景象,為何成了陶淵明內心的奶與蜜之地?】
魏晉時期,陶淵明身在亂世,晚年作〈桃花源記〉描述一生中渴望的世界樣貌,在那裡,人們每天看到的景象是:土地平坦,房屋整齊,有種植作物跟飼養家畜,聽得到隔壁鄰居的雞鳴。
「有很美嗎,一般鄉下都可以看到吧?」學生表示。從這個疑惑出發,就讓我們一窺陶淵明理想世界背後的深意。為何看似平凡的景象,卻成了陶淵明內心投射出來的理想鄉?
#陶淵明 #桃花源記 #烏托邦 #理想鄉 方格子 vocus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書法教學創作吳啟禎,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推薦目錄:
- 關於陶淵明桃花源記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陶淵明桃花源記 在 瓦勒斯 Wallac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陶淵明桃花源記 在 法學博士石人仁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陶淵明桃花源記 在 書法教學創作吳啟禎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陶淵明桃花源記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陶淵明桃花源記 在 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陶淵明桃花源記 在 從陶淵明「桃花源記」看老子理想之社會型態- 精華區Chinese 的評價
- 關於陶淵明桃花源記 在 旅中國- 【陶淵明-桃花源記的真實地點】... | Facebook 的評價
陶淵明桃花源記 在 瓦勒斯 Wallac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暖春用膳 🧧
小型宮殿的包廂,宛如身處世外桃源,享用輕奢佳餚。
大倉桃花林主攻新潮粵菜,連續三年獲米其林餐盤推薦。套餐以花卉命名,從午間限定的850元,到豪奢版都有,豐儉由人,輕鬆享受米其林滋味。
陶淵明桃花源記 在 法學博士石人仁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桃園會展中心預計111年10月展覽館完工,112年5月全棟啟用,打造桃園首座國際化會議中心指標建築
桃園市長鄭文燦今(26)日上午陪同行政院長蘇貞昌前往中壢區,出席「桃園會展中心統包工程」開工典禮活動。鄭市長表示,桃園會展中心工程是桃園推動桃園航空城及亞洲‧矽谷計畫的重要里程碑,基地位於中壢青埔地區機場捷運A19站旁,基地面積約2萬8,672平方公尺,興建地上7層、地下1層建築物,總樓地板面積約7萬6,208平方公尺,工程總經費約41億1,000萬元,預計111年10月優先完成展覽館空間,全案以112年5月完工為目標,盼各單位把握工期,如期如質完成,未來提供產業展覽及會議的優質空間,升級桃園產業動能,成為鏈結世界的最好基地,也成為中央與地方合作的最佳典範。
鄭市長指出,桃園會展中心是由經濟部出資約41億元、市府提供土地,並由國貿局委託市府新建工程處代辦的合作開發模式,考量量體適當性、市場定位及未來產業發展等條件,設計以會議為主、展覽為輔的場館。全區包含國際會議中心、國際展覽館及相關附屬服務設施等,會議中心內部空間規劃設置2,000人、800人會議室各1間,250人會議室2間、100人會議室5間及多功能集會空間1間;展覽館部分則配合桃園及新竹電子高科技產業聚落,規劃約600個攤位空間,提供約700席汽車、600席機車停放空間及相關卸貨平台,並設置商場區,提供工商業發展所需空間,藉此活絡桃園產業活動,啟用後,更可與台北南港展覽館及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形成互補效應,達到加乘效益,展現台灣經濟能力跟韌性。
鄭市長提及,桃園具備機場、高鐵站、機場捷運及多處交流道等,南來北往相當方便,具有舉辦國際會議的地利之便。未來桃園會展中心更將透過3座人行聯通橋與周圍國際棒球場、亞洲‧矽谷研發中心及國際旅館立體聯通,串聯至機場捷運A19站,結合青埔地區Xpark水族館、IKEA旗艦店及影城等多元設施,提供更便捷的交通和多元化的工商業服務,帶動桃園整體發展,讓北北桃首都圈會展產業活動更具彈性。
鄭市長也談到,桃園發展迅速,經濟部投資台灣三大方案至今(109)年9月底,超過1兆1,000億元投資總經額,其中約有2,300億元、102個投資個案落腳桃園,占比約21%,市府也與經濟部聯合招商,協助排除後續投資困難,桃園成為產業投資亮點城市代表,未來市府將持續努力完成桃園基礎建設,感謝並期盼中央給予更多充分支持,讓桃園順利轉大人。
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桃園位於國門所在,具有地理優勢,同時積極推動捷運建設及鐵路地下化,產業發展相當蓬勃,因此中央與桃園合作興建桃園會展中心,提供雙北場地以外,可舉辦國際型展覽及會議的另一項新選擇,從中可看出台灣的雄心壯志和桃園的地理優勢及發展願景。此外,公共工程必須兼顧好設計、好使用、好管理,考量未來啟用後的攤商及服務人潮眾多,期許各項設計讓到訪者方便使用,讓桃園會展中心不只擁有亮眼的外觀設計,更具有貼心的交通便利性。
經濟部長王美花表示,桃園人口及產業快速發展,配合亞洲‧矽谷計畫推動,以及位於交通樞紐地位等發展條件,由中央挹注約41億元,於桃園興建國際型會展中心,規劃提供完善的設備設施,建構優質的軟硬體會展服務,藉此強化桃園青埔的國際化地位,展現台灣堅強的產業實力,提升台灣位在全球的重要性及曝光度。
工務局長賴宇亭表示,桃園會展中心為中央和地方合作的重要開發案,規劃國際會議廳、國際展覽及服務設施等,結合周圍交通優勢,打造桃園首座國際性大型展覽及會議中心指標建築。外觀以陶淵明〈桃花源記〉為設計理念,強化外牆造型及燈光設計,白天陽光透過色彩玻璃,渲染建築物外牆,創造動態的立面效果;夜間則透過玻璃自發光,塑造夜間落英繽紛景象,以桃花及日光的交互作用,產生光影律動,呈現桃花林特色意象。
今日包括行政院長蘇貞昌、立法委員黃世杰、湯蕙禎、鄭運鵬、魯明哲、市議員徐景文、徐其萬、行政院政務委員黃致達、行政院發言人丁怡銘、經濟部長王美花、經濟部國貿局長江文若、市府顧問黃傅淑香、市府工務局長賴宇亭、新聞處長詹賀舜、秘書處長顏子傑、經發局副局長黃穗鵬、新工處長曾清祥、中壢區長鄭詩鈿、桃園航空城公司總經理許又銘、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董事長黃志芳等均一同出席開工典禮。
陶淵明桃花源記 在 書法教學創作吳啟禎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陶淵明桃花源記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單元主題:巾幗女傑 - 熱血國軍,熱情童軍
張書睿,79年次的一位女孩,國小三年級和家人去爬八卦山,因為剛好有童軍們在活動,而被邀請加入一同玩樂,因此而加入童軍運動。高三模擬考次次都有70級分,目標學校是台、清、交、成的資訊工程學系,畢業後去新竹科學園區上班,但考試總有意外,一時失誤,學測卻只考差了65級分。只好打起精神再拼指考。在這拼指考這段時間,媽媽拿了軍校聯招的簡章,不停的鼓勵她考慮念軍校,因為媽媽說:即使考上理想的大學,以後起薪也不怎麼樣,而且公司會倒,國家卻不會倒。再加上用循序漸進誘導的方式,先讓她去體檢看看,反正體檢也不一定會過。等體檢過了,再讓她填軍校志願看看。反正填軍校志願和一般大學填志願是不衝突的。最後她兩邊都考上了,一邊是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太空組,因為她想如果有可能的話,能上太空去看一看。另一邊國防大學理工學院資訊工程系,最後她選擇了唸軍校。從此開啟了她多采多姿的軍校、童軍生活。
軍校生要出國有一定的程序要報備、核淮,大學四年遇見開明的院長,認為學生有機會多出國交流、學習是好的。所以讓張書睿大學四年有四次出國機會。大一代表女童軍總會參加世界女青年論壇、大二參加2012CJK國際服務隊、大三代表國防大學理工學院至美國維吉尼亞軍校參訪、大四赴法國文化協會盧昂分會參與語言培訓的課程,並與當地童軍進行文化交流,童軍心得交換。
這四次的出國,在此次節目中張書睿都有分享的她的心得與感想,還有當時遇到的困難是如何的克服?
張書睿長期在家庭教育和童軍教育的洗禮下「日行一善」、「助人為快樂之本」已經深深烙印在她的思想中,所以她長期就有做志工服務,包括最後的CJK國際服務,也是志工服務的一種。如此優秀在同學眼中,一開始難免敬而遠之,但軍校生的特性就是大家都要住宿,所以她和同袍朝夕相處,一起參加暑訓、山訓、一起從飛機上跳下來,一起走過先鋒路,建立了革命情感、同袍情誼卻是無比堅硬。
最後她談到童軍教育和軍校教育,是相輔相成,而且都是重團隊合作、重榮譽。也鼓勵童軍夥伴,念軍校是不錯的選擇。最後建議童軍夥伴多靜下心來想想「生命,除了讓自己好以外、還能做什麼?讓這個社會、這個國家更好」。
以下補充張書睿的自傳,全國童軍夥伴,大家一起互相勉勵…
張書睿,自懵懂的及笄之年,加入許多志工團體的行列。包括:台中市至長者家長協會、曉明社會福利基金會為獨居老人送年菜及打掃環境、台中市社區大樓---牛津博士---環保志工、內政部兒童之家課業輔導志工。雖然只是一位十來歲的女孩,但我深信,將「愛」從身邊、周遭散播,可以化解大家的同仇敵愾,敞開心房,給予更多的人溫暖。
台灣需要人情的溫度,才能少掉內鬥、分化團結。當我們為這個社會付出,使社會安詳和平,人民各司其職。如陶淵明所寫的「桃花源記」場景,安居樂業、和平相處,安內以攘外,使國運昌隆。如今,已過雙十年華兩載。這幾年,投身於國際和平、國民外交,讓世界看見台灣,也讓台灣,看見世界。首先,是民國97年,代表臺灣赴英國擔任國際交換學生,課餘之際,至當地的Lincolnshire children’s services,擔任協助身心障礙者的志工。
大一時,代表中華民國參加2011世界女青年論壇(Young Women World Forum 2011)為本國的女性在國際會議中發聲,提升國家的國際形象,增加台灣在國際場合中的曝光率。
大二時,參加2012CJK中日韓羅浮國際服務隊,擔任台灣羅浮代表,至菲律賓Marikina城市做志工服務。服務期間,做日本、韓國、菲律賓三國的溝通橋樑、促進國民外交。並在志工任務完成後,建立起固若磐石的友誼,樹立國家良好形象,在東亞地區建立良好口碑。
大三時,代表國防大學理工學院赴美國維吉尼亞軍校參訪交流,與該校學生交換軍校期間的體能訓練方式、暑期訓練課程、戰鬥戰技的應用、榮譽制度的規範、生活管理規定等。去蕪存菁,帶回國內做借鏡;並也將我國優良的,供他們參考學習。
大四時,利用寒假赴法國文化協會盧昂分會參與語言培訓的課程,並於課餘、週末期間,和法國盧昂童軍齊參加團集會。藉由活動的交流,讓法國的青少年們認識台灣。時逢農曆新年,我在當地舉辦過年圍爐,讓法國人體驗台灣傳統文化,也讓台灣,走進法國。
這些年來,秉持著:參與公共事務、服務社會、幫助需要的人群,是促進區域和平、消弭族群對立、階級衝突的最佳的方法。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以後就不會做了!未來我也會一直努力下去!
智慧的腦+勤勞的手+踏實的腳+結合眾人的力量= 祥和的社會
陶淵明桃花源記 在 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讀書時,幾乎都希望長大後能像陶淵明一樣,做個有骨氣,不卑躬屈膝的人!長大後才發現,能做到「不為五斗米折腰」,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他所寫的〈桃花源記〉,更是千萬人心中嚮往的世界,你心中有自己的桃花源嗎?偶爾當個現代陶淵明也不錯呀!
想知道阿綱老師錄影時的小故事嗎?
還有更多有趣的內容~請上馮翊綱說文解字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FCCSD2016/
陶淵明桃花源記 在 旅中國- 【陶淵明-桃花源記的真實地點】...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陶淵明-桃花源記的真實地點】 其實真正的桃花源並不如文學作品中那麼神秘,千年的潛口古村是黃山資源運往江、浙、滬、贛等地交易的必經主道, ... ... <看更多>
陶淵明桃花源記 在 從陶淵明「桃花源記」看老子理想之社會型態- 精華區Chinese 的推薦與評價
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第一四二期2002/12/05
主題:從陶淵明「桃花源記」看老子理想之社會型態
一、前言
老子是道家的開山始祖,數千年以來他的身世就像是一個無解的謎團,但是他的著
作《道德經》卻是深遠地影響了數千年來中國人的思想與生活。老子的生平,雖然
是個難解的謎,但其史料流傳,廣為一般大眾所接受的立論,便是《史記。老莊申
韓列傳》中所提及: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曰聃。周守藏室之史
也。…老子脩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迺遂去。至關,
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迺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
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
孔子同時云。…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與秦與周合而離,離五百歲而復合
,合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
子也。
由於史記的記載,老子名為「李耳」,或是被稱為「老聃」的說法便為一般人所認
同,而後人也有把老萊子、太史儋稱為老子,這是因為他們同樣倡導道家的自然無
為思想。
除了老子的生平是充滿神秘色彩之外,他的學說更是歷經數千餘年而不壞,尤其處
在現今忙碌、緊張的社會環境底下,人類常在理想與現實的狹縫中選擇,理想世界
的建構不易,加上現實環境壓力下的逼迫,總是使得人們內心充滿焦慮和困惑,急
欲尋求一個解脫之處藉以安頓身心,而老子恬淡適逸、清淨無為的生活態度,以及
知足樂觀、通達平淡的人生哲學,自然容易受到普遍地歡迎和重視,讓人們起而效
尤。東晉文人陶淵明就是身處在世態炎涼、政治黑暗及民生困頓之下,在他的作品
裏表現他對於老子筆下「烏托邦」的傾羡與渴望。
陶淵明的詩作使用語言沖淡、純任自然,其志行高尚,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在彭澤
令八十幾天之後,即辭官引退。他這種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個性,與對現實的強
烈不滿,主要表現在他的後期作品上,如有名的<飲酒詩>便這樣寫著:「結廬在人
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
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潛作品會顯露出自然純粹、真實
純樸的道家風格,和他愛慕老莊那種清淨逍遙的境界有關,致使他不願與那些頹發
空虛的清談名士往來。其另一作品,〈五柳先生傳〉一文中,那個與農夫樵子相處
,以山水詩酒為樂的田園生活的寫照,並且不受功名拘限、瀟灑飄逸,常著文章自
誤,頗示己志的五柳先生,所隱喻的也就是陶潛自己。元亮諸多作品,莫不領受於
老子思想學說之作用。
今筆者欲探究老子思想裏的理想社會型態,望能了解深受道家思想影響的田園文人
陶潛,其一作品〈桃花源記〉,將〈桃花源記〉文中所描述的理想「烏托邦」國度
、所揭露的道家思想,以及陶潛內心對於道家理想境界的憧憬,便以此為中心,做
為推展。除了有助於認識陶潛內心對於老莊思想的儒慕之情,也希望能夠揭示出〈
桃花源記〉裏的老子思想內涵。筆者有鑑於此,於是便以陶淵明之作品〈桃花源記
〉為研究中心,使這些文學作品能夠多增添一份文學之外的思想學術價值。
二、陶淵明〈桃花源記〉的老子思想
1.陶淵明的生平
陶淵明(三七二---四二七)一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人。由於他身處時代為晉宋
易代的動盪時期,政治上的現實黑暗與統治者的荒淫橫暴,逼使他不願與眾人同流
合污,只有遺世獨立,因此他的思想生活也跟著起了轉變。
陶潛不滿意當朝的政治型態,是可以從他的作品之中得見的。雖然他的先祖父們在
朝廷中都位居要職,但是他的家境卻是非常的窮困,即使身為朝中官員,為了不與
那些官僚士子合流,不願攀龍附鳳,在當了八十餘日的彭澤縣令之後,便辭官退位
,不為五斗米折腰,以保全自我節操。在〈歸去來辭序〉中便曾提到: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罐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
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候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
,遂見用於小邑。於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
,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
,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溉,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
當裳宵逝。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
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
陶淵明的老莊思想雖表現在他的文章風格上,他也具有人本思想的儒家精神,以道
德規範、禮義師法為自我人生處世規矩,但不被虛偽的禮制儀節所限制;而對於道
家身處人間世,卻有那種逍遙曠達之人生哲學的喜好,也不致使他受到魏晉學術風
氣的影響,成為清談名士之輩,多好玄學、喜愛空談。由於他在農村中的長期生活
,有了深刻的體會,就在這樣的基礎上,提出了他的桃花源的社會,〈桃花源記〉
在思想意義上來說,在當時具有高尚、積極的一面。
而文學思想的高度成就,是因陶元亮的志行高遠,並非沽名釣譽之徒,在〈歸去來
辭〉序裏的這些話,句句都是其肺腑之嘆,所以他辭了彭澤令之後,便真的隱居田
園山林之間,師法自然,躬耕詩酒,以好鳥枝頭為友,梅妻鶴子為伴,終身不再出
仕。
2.〈桃花源記〉的老子思想
「桃花源記」共分三大段,第一段描述一位漁夫無意間發現桃花源的經過;第二段
便是敘述桃花源裏頭的生活情況、起居作息;最後一段則是描寫後人想要尋找桃花
源的下落,卻無功而返。本文欲藉〈桃花源記〉來分述陶淵明的道家觀念,剖析〈
桃花源記〉裏的老子思想。
(一) 桃花源的發現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
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
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在「晉太元中」,也就是東晉孝武帝時,有一位武陵人,以捕魚為生計。某天,沿
著溪水前行,走了不知多久,忘了來時路的遠近。突然遇到了桃花林,桃樹緣著兩
河岸生長了數百步的距離,桃樹之間沒有一棵雜樹,芬芳的嫩草質地鮮美,散落下
來的花瓣顏色多姿多彩;那位漁夫對於這樣的情景十分驚喜訝異。於是漁夫又往前
行走,想將桃林走盡。到了桃林的盡頭,也是溪水的源頭,便看到了一個山口,山
口中彷彿透露著光線,漁夫便下了船,往山口進入。
陶潛首先點出了時間背景,在晉太元的時候,一個不知名的武陵人氏,在緣著河溪
擺渡時,無意之中發現了桃花源的入口。這一段強調的就是漁人緣溪行時,「忘」
路之遠近的無意之意。這個「忘」字,不是忘記無知,而是自然、不假人為造作的
功夫。莊子曾對人身的修養工夫提出過方法,便是「坐忘」。在《莊子。大宗師》
篇中,莊子提及:
仲尼蹙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
此謂坐忘。」
莊子謂,要逍遙無待,就要無己無名,無己就要「離形」,無功無名就得「去知」
。「離形」是要在人為桎梏有所超脫、解消形軀的束縛,而對於心知的限定、名號
的爭著要能無待無求,便是「去知」,解開是非生死的百鎖,由有心而無為的超拔
解消,才能回歸到生命的純粹。
站在道家的立場,人文的認可,代表有心的執著,有心有為,構成人為造作,就不
再是無心無為的自然虛靜了。人心認可的道,人心認可的名,是相對的規定,因人
因時因地而不同,所以它是變動的,且人為造作是人做出來的,所以可能是虛假的
。人心不執著名,不造作道,道回歸自然無為,沒有人規定,也沒有人對抗,反而
是恆常的,真實的。 所以老子在《道德經》的第一章裏,就先對道體做了這樣的
解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所謂的道體,是恆久不變、不受時間空間所限,它包含宇宙萬物、日月辰星,不能
用任何的言語文字將其完全的描繪出來。如果這個道體是可以用文字符號表達充盡
,那就不是一個無始終、永恒的道體。
在〈桃花源記〉裏,漁人遇到桃花林沿溪岸長,這桃花林「中無雜樹,芳草鮮美,
落英繽紛」,指的就是桃林生成的質潔質美,這一個美好的幻境隱喻「道」的本質
,是純然無雜染、自然而圓滿。如二十一章所謂,「其中有物」、「其中有精」、
「其中有信」,宇宙生成變化的原理、原則雖隱而不顯,但是「道」的存在、周行
而不殆,卻是千真萬確的。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說明旁人無法看到桃林曲徑,是因為被山嶺阻擋,形軀有
所束縛,無法從形體的「我」擺脫。漁人能夠發現這理想境,正是因為他的無心、
無為,脫離人為造作的桎梏,物我分立的限定,因此「忘」路之遠近,而忽逢桃花
林。見到了山的入口(本體),便可以捨棄渡船(人為妄作),從口入(匯見生命的本
質純然)。
(二) 桃花源的生活情形
(1) 理想的社會形態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
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進入了山口之後,剛開始的通道是非常狹小的,只能夠容納一個人通行;後來走了
數十步的距離,突然眼前變得一片開闊。前方景色看到的是整片土地曠遠而平坦,
房子屋舍也都十分的整齊。在房子周圍有適合耕種的田地、美麗的水池、還有種植
著一些桑、竹之類的作物,人們在田間的小徑來來往往,其它人家所豢養之犬隻、
雞群的鳴叫聲也都能聽得見。
第二段開頭所描述的就是當漁夫通過狹小的隧道通口之後,便進入了桃花源裏。這
段文字敘述在桃花源裏的房舍建設,都是井然有序、整齊劃一的,而土地的運用也
恰如其份,不僅用來耕作農作物,當作三餐的糧食、以為生計,並且也設有水池、
儲蓄水源。除此之外,土地上也種著桑樹、竹子之類的植物,人們就在這田野之間
的道路行走,所以連附近人家牲畜的叫聲都聽得一清二楚。像這樣的生活,不僅是
陶淵明所欣羡,也是老子建構理想社會的心聲。
「史記」說:「(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迺遂去。」 老子長期久居於周,看
見周王室時有諸侯征討、同室操戈,他無法改變現實上的亂世局面,只好退隱遯世
。在老子的期望中,希望的莫非是一個安靜純樸和善的國家社會型態,所以在〈老
子〉第八十章中,透露他心目中的理想國家與社會型態。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
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
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主張,小國寡民的社會,即使有軍用器品,也備而不用;有船車之設,也沒有
人乘坐;有甲兵之備,而沒有殺軍退敵的時候。人民能夠喜好自己的栽種,穿上自
己喜愛的服飾,詳和的住在自己的處所,安樂於鄉野風俗。雖然與鄰國相望,但是
彼此並不想要互相侵犯,人民到老死之時也不必往來。
老子遠離父母之邦,出關西遁以避世,其欲得一遵守古制而不同於當時互相攻伐的
古樸小國以頤養天年,不與世俗往來,這是他內心的願望。他為著追求這一願望,
才不惜遠離父母之國。所以不能看成老子真的要將時代推回到結繩記事的原始社會
。…其實老子所嚮往的只是安靜祥和均平足自由自在的社會。所以他一面幢幜著「
復結繩而用之」,一面又歌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而不曾標榜
野居穴住茹毛飲血的生活。…不過老子的故鄉,早已不是他所能安居的樂土,所以
他不能不有舟車之勞而遠徙關外。以此他念念不忘身所遭受的重重禁令的束縛,苛
虐賦稅的剝削,兵連禍結,永無休止,民不聊生的悽慘景況。所以這塊小天地,是
老子夢寐思之的。
人民的安樂,與外在的物質條件並沒有絕對的關連性,若只是沉迷在物質生活的享
受與追求,沒有愉悅的精神生活,反而容易增加痛苦煩惱。老子的理想便希望在小
國寡民的社會中,人民能夠安居樂業,敬業樂群,對於外在的物質欲望能夠減損,
去其物欲、求其美善風俗,什伯之器、舟輿甲兵只是備而不用、設而不陳,鄰國相
望不需以刀兵相見、利刃相接,人民可以過著互不相侵的純樸生活,無為無華、自
由自在,悠遊其間,怡然自得。這和陶潛的理想「烏托邦」情景,所謂「良田美食
」、「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正是相同的理想社會與風俗民
情。
(2) 理想的人格
其中往來種作,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
,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在這裏來往的人們與耕作的居民,無論是男、是女,身上的衣物穿著,都不像是當
朝的居民;老人家與小孩童閒居家中,悠然知足,與世無爭,自得其樂。他們在看
見漁人之後,均十分的驚訝,便向漁人詢問,想知道漁人所從何來;漁人也都能一
一的詳細回答這裏的居民。在詢問過後,好客的桃花源人民便邀請漁人回到家中作
客,設置酒宴、殺雞、料理,熱情的款待這個異鄉遊客。村子裏其他的人在聽到漁
人來到桃花源的消息之後,也都來向漁人拜訪、詢問桃花源外的世界究竟變得如何
。
第二段的開頭便說過,在桃花源裏的生活,就像是一個小國一般,自給自足。雖然
沒有大城市的熱鬧、以及物質上的充盈,但是在桃花源裏的居民,均以自己的生活
環境為樂。他們愛好自己栽植培養,喜歡自己身上的服飾,安靜平實的住在自己的
國度裏,即使見到外面世界的花花綠綠,也不為所動、互不侵犯的在桃花源中獨自
生活著。這種目空一切、視榮華富貴如過眼雲煙般虛幻,正是老子心目中理想的人
格特質。
老子對於有道之士是十分讚賞的,,他形容有道之士就像是處亂世而不污、排濁浪
而逆流的高潔君子。善於為道之人,一方面是非常莊嚴、謙遜,並且恭謹的處世,
但是他們的內心卻是非常輕鬆喜悅、自在曠達;和世人相處沒有一點的道貌岸然,
卻又能和而不同、同而不污。所以二十章說: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
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謬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這便是說大家熙熙攘攘,高興得如享受豪華的盛筵,如在春光明媚的芳非時節登台
遠眺,賞心悅目;而有道之士,卻是淡泊寧靜,找不出一點快樂的朕兆,彷彿像渾
渾沌沌的嬰兒,還不知如何嘻笑呢!懶懶散散的,就如在茫茫天地中無所歸依!大
家都像享受得非常豐富而綽有餘裕,唯獨有道之士卻像被人遺棄。那一顆笨拙的心
哪,渾渾沌沌的;世俗都昭昭為明,對一切事物,好像都看得很明白;唯獨有道之
士只是昏昏暗暗。世俗都以察察為明,對一事物好像分析得很清楚;唯獨有道之士
只是渾渾噩噩。只覺得浩蕩渺茫,像水光搖曳的海;飄飄忽忽,不知所止,像高空
呼嘯的風。大家都像是有所為而為的,而有道之士獨像頑固的鄙野村夫。
老子主張致虛守靜、無欲無為,去除人為的巧偽妄作,還虛於自然的樸實無垢,因
此他心中的理想人格自然會像上述一般,是一位不見於世、體道和虛的有德君子。
對老子來說,人世間的快樂與否,是來自於對自我價值的肯定與實踐,以及人生理
想的追求,於是乎便會產生一些有道、有德之人向自我目標推進實現;而痛苦禍端
的招致,便是因為個人私心、慾望太重,與自我理想極端擴充所造成的。個人私心
、慾望的產生,從根本上來說,也就是來自於感官上的要求。依佛家語說,眾生具
足六根,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會依循色、聲、香、味、觸、法
,等六塵的領受而向外攀緣;簡單說,也就是人類易受聲色犬馬的誘惑,沉迷於物
質、感官上的享受。老子特別戒慎恐懼於此,因此在十二章、四十六章,均提醒世
人對於物質感官的欲求,需審慎並告誡其對治的必要。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
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一個人如果過份的貪名愛利,必然拼命的去追逐求取,不達目的,絕不終止,而在
求取的過程中,可能未得其名,先得其辱,未得其利,先得其害,甚至招來生命的
危險,即便是求得了名利,也往往得不償失,後悔莫及。所以老子告誡世人要知止
、知足,不要因為對物欲為止境的追求,而陷入痛苦的深淵。
桃花源裏的居民,無論生活的環境優劣、物質的豐饒與否,都能夠悠然自得,怡然
自樂,身處在亂世而不苟同,遺世而獨立自給,就像是老子筆下的有道君子,虛懷
若谷、剛健德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處世泰然自若,因此他們無憂無慮,安於
這自然清靜、無為無作的簡樸生活。
(3)理想的政治哲學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
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桃花源裏的居民說:我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的紛亂,所以便帶著妻子、孩子,
以及同邑里的鄉民來到這個無人的環境,自此之後,就沒有再離開這個地方;因此
與外界的人事也失出了聯繫。鄉民向漁人打聽現在是什麼朝代?居然不知道秦朝滅
亡之後為漢,更不要說是魏、晉兩代了。漁人將他所知道的外界情形,均一一詳盡
的敘述給桃源裏的鄉民知道,村民了解外界情況之後,也不禁因避難定居,而隔離
塵世,或多或少有些許的無奈與惋惜。其它的村民個別的招待漁人到家中作客,擺
設酒食來款待漁人。在桃花源生活了幾天之後,漁人要離開之時,桃花源裏的村民
也告訴漁人,希望他不要將這裏的情形透露,讓外界的人知道。
在這段文句裏,桃花源裏的居民點出他們甘願遺世獨居、來到這桃花源的原因。原
來是因為鄉民的先祖,身處時代為紛亂的秦世,為了要逃避秦代的動亂,便帶著家
人與同鄉近里間的鄉民,來到這個杳無人煙之境;自此之後,也不願意再離開這個
地方,也因此和外面的世界脫離了關係。因此現今桃花源裏的村民,便不知道漢代
的延續,也不知道魏、晉兩朝的替換。這樣小的國家、人民又少,他們甘願吃著粗
食、穿著粗布,人民的風俗純樸,卻覺得很安適,在桃源中定居下來之後,也不願
意和外界有所來往,正如同上述《老子》八十章裏所說的:「甘其食,美其服,安
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裏頭的理想政
治哲學相同。
桃花源村民的先祖,為了遠避秦代的動盪不安,上位者朝令夕改、好大喜功,人民
不堪其政瑣令繁,所以才會求其退隱之地。就是因為如此,老子才會認為,上位者
施政需掌握無為而治的原則,使人民不受政令的壓力,人民才能過著安詳和樂的生
活。在六十章裏便說到: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
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治理一個大的國家,如同秦朝這大國治世,就要像是在煎煮小魚一般,不能夠常常
翻動,如果常常翻動,這些被烹煮的小魚就會容易破碎。國君管理國家時,不要常
有無謂繁重的政令來擾亂人民的生活,如果太過頻仍,人民不堪其擾,國家便會動
亂,不願合流於世的人民,就會像桃花源村民的先民一樣,寧願離開自己熟悉的故
鄉,到另一個安靜和諧的地方生活。老子又說: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
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那些因為國君昏庸、卻不願離開家鄉的民眾,如果受到了太多暴政酷刑的壓迫,而
群起激憤、無畏刑責之難,只怕到時候上位者以死罪來威脅嚇阻他們也是沒有用的
。
人君治理國家,如果能夠抱守大道,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天下人就會歸往於
他,歸往於他而不受到一點傷,天下自然太平安寧。反之,如果在上位的人,政令
繁苛擾民,賦稅太多,妄作亂為,使得人民無所適從,天下必然大亂。
老子主張處世以無心無為,世人若垢病於老子之處,大多因為老子這些主見,所以
認為老子是反對欲望、放棄世俗的教育、文化,如: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
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三章)
絕聖去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十九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六十五章)
老子見天下爭戰動亂,根本原因是來自於欲望的索求,所以他才要「常使民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人民不需要知道太多不必要的事,以免滋長更多的欲求貪
念,智巧者也不敢別有作為,使民無為,便能達其「無不治」之效。至於「絕聖去
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均是用心如此,老子知道人民易習慣於固定生活,不願
變易、動盪,所以老子主愚,此愚非是愚弄人民,而是使民以無心、無為,人民不
需要太多的智巧,便不會有生養心機、欲望,紛爭亂事也就不因此而會滋生。
追求欲望、喜愛美好的事物,本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只是這欲望如果不能加以減
少、降低,那麼就會像荀子認為的,放縱人的情性而不加以節制,必定導致行為的
趨惡,而違反禮義的要求,則「爭奪生、殘賊生、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只
是荀子是希望藉由禮義師法的教化來導引人的情性,而老子的主張恰巧相反,也才
會認為「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三) 確有其地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
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出了桃花源後,漁人找到了自己的船,於是便循著來時的路回去,並且在每一處都
留下了辨識記號。回到了城郡,拜見太守,將自己所見所聞托出。太守便派人隨著
漁夫,前往桃花源的所在之處。只是沿著漁夫自己留下的記號,卻是怎麼找也找不
到桃花源的入口。南陽有個劉子驥,他是一位有德之士,聽到了這個消息,心裏喜
悅地也想要前往,但是一樣沒有結果,後來得病、鬱鬱而終的死去了。之後呢,便
再也沒有人尋問桃花源的下落了。
最後一段寫出漁人回到現實生活裏後,將自己的奇幻之旅稟告給郡太守知情,太守
便帶著眾人前往,想要一窺究竟。只可惜事與願違,沒有辦法找到桃花源的入口。
後來又有個有德之士__劉子驥,因為欣羡桃花源的恬淡、自然,也想要前去,只是
結果相同,雖然是高尚有志節的人,亦不能得償所願。因此,從今而後,就失去了
桃花源的消息。
這末段文句其實也是呼應第一段的伏筆,因為這個漁人在發現桃花源之前,是恰巧
迷了路,經過了這裏,而無意發現這個人間美境,漁人的自然、恬淡,沒有任何的
人為造作,使他找到了桃源仙境;之後太守與劉子驥雖然費盡了千辛萬苦、卻尋訪
不得,這就是因為他們刻意、有心的訪求,所以當然不能如願。
後人的刻意尋訪與漁人無心的發現,好似有心與無為的相襯。第一章說:「道可道
,非常道。」正是強調道的虛極,而致虛之道,首在無為,有心、有為的桎梏只會
限制了心知的生成罷了。後人劉子驥即便為有德之人,但是如第八章所提: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
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有道之士,是要如水一般的善利萬物而又有不爭的美德。…心中要如深淵般的澄靜
。待人要如水的利澤萬物。出言要如水的圓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一樣的
善於為信。治理政事要如水一樣的滌除群穢,平準高下。處事要如水一樣的能載重
,能鑑物,能除汙,能攻堅。而行動更要如水一樣的盈科後進,待時而動。如此則
與人無爭,與物無忤。這便是不有,不恃,不居;便是為無為,亦是無為而無不為
了。
老子所說「道法自然」,「道」是根據自然的法度,獨立而不變、周行而不息,一
個人若是汲汲營營、紛紛擾擾地,無時無地不與物牽連,受人為桎梏的枷鎖限制,
就像是劉子驥與太守的造作而有心、有為,便難以得見道用、體認道體,即使「尋
向所誌」,走前人的路,也是「遂迷不復得路」;反之,漁人在發現桃花源之前,
只是緣著溪行而忘路之遠近,這無待、無為,消解掉心知的限定與形軀的束縛,能
「和其光、同其塵」,因此真性澄明而「道體」朗現,才忽逢桃花林,林盡水源,
得其要口、心處。
三、結論
其實「桃花源記」一文所描述的理想境地,只是幻想、非真其地,文中所提「晉太
元中」、「武陵人」、「南陽劉子驥」等時間、人物的點晴,令人以為似煞有其事
、真的有桃花源的存在。陶淵明生處亂世之秋,心中希望天下太平、社會國家富強
和樂,但是在現實中無法如願以償,只好轉而寄託於心靈上的依附,才捏塑出這樣
子的一個美麗環境,以抒發自我內心之理想的生活憧憬。
雖然小國寡民的社會制度不太可能在現今的社會實現,陶潛與老子的理想世界,又
似乎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但是由於他們的著作流傳,在多年後的今天仍然具有啟
發、導引的作用。而他們心中對於人生理想的追求,也足以觸萌現在人對於自我價
值、生命要求的省思,這正是我們所殷切期盼的目標。
附註:
1.《老子探微》朱榮智著,頁2。王邦雄先生等人對於這個問題也曾提出過看法,
他們認為苦縣厲鄉曲仁里人的認定,是隱寓批判老學之意,因為老子的思想對儒家
義理多所評斷,如「絕聖棄智」等概念立論,而孔子「里仁為美」,老子自然是曲
仁里人了。(參見《中國思想史》王邦雄等著。)
2.《中國文學發展史》劉大杰著,頁282~283。
3.《歷代古文析評》楊鴻銘著,頁265。
4.《中國哲學史》王邦雄等著,頁163。
5.同上註。頁123。
6.《老子道經管窺》葉程義著,頁31。
7.《歷代古文析評》楊鴻銘著,頁265。
8.《老子析微》朱榮智著,頁19。
9.《老子學術思想》張揚明著,頁216。
10.同上註,頁217。
11.《老子學術思想》張揚明著,頁188。
12.同上註,頁189。
13.《老子探微》朱榮智著,頁20。
14.同上註,頁23。
15.同上註,頁23。
16.《歷代古文析評》楊鴻銘著,頁265。
17.《老子探微》朱榮智著,頁33。
18.同上註,頁34。
19.同上註,頁33。
20.《歷代古文析評》楊鴻銘著,頁265。
21.《老子學術思想》張揚明著,頁84。
四、參考書目
1. 《老子學術思想》,張揚明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八十年五月三版。
2. 《老莊研究》,胡楚生著,學生書局印行,民國八十一年十月初版。
3. 《老莊思想論集》,王煜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九年五月三版。
4. 《老莊思想與西方哲學》,宋稚青譯,三民書局印行,民國六十七年四月三版。
5. 《老子探微》,朱榮智著,師大書苑發行,民國八十一年五月再版。
6. 《老子哲學》,張起鈞著,正中書局印行,民國七十七年六月初版第十一次印
行。
7. 《老子道經管窺》,葉程義著,文史哲出版社印行,民國八十二年三月初版。
8. 《老子的哲學》,大濱皓著,李君奭譯,專心企業有限公司發行,民國六十三
年八月出版。
9. 《老子哲學新論》,劉福增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八年三月。
10. 《老子釋例》,溫文錫著,文津出版社,民國六十七年八月初版。
11. 《老子的道》,趙衛民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三年九月初版。
12. 《道家智慧與現代文明》,張起鈞著,台灣商務印書館發行,民國七十七年三
月二版。
13. 《中國文學發展史》,劉大杰著,華正書局發行,民國八十五年七月版。
14. 《中國哲學史》,王邦雄等著,空中大學印行,民國八十七年元月初版。
15. 《歷代古文析評》,楊鴻銘著,文史哲出版社印行,民國八十一年三月初版二
刷。
撰文者:大崙山〈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版權所有,欲轉載文章,請徵求電子報的同意!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61.64.102.5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