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專欄 #冷分享 怎麼把學習變有趣?同伴很重要。
各位好,今天科宅想分享一個TED演講。
主講者是約翰‧格林,他是紐約時報YA小說暢銷排行榜冠軍《生命中的美好缺憾》🌟的作者。
影片傳送門(www.youtube.com/embed/NgDGlcxYrhQ?cc_lang_pref=zh-TW&cc_load_policy=1 繁中字幕 時長18:10)
這演講很有趣,可以分成三個六分鐘小段落來看。前六分鐘,是一個冷知識。解釋他另一本書《紙上小鎮》的書名,背後其實有個冷典故,這個概念,只要是地圖/地理冷知識宅宅,都耳熟能詳:
地圖🗺️上的「版權陷阱」
——有些街道和地名,完全只存在於地圖上,不是真的。
究竟為什麼,地圖的製圖者會在各種地圖上故意加入假的資訊,包括紙上的小鎮、幽靈的街道呢?
舉例來說,台灣版的 Google地圖,也曾經在台灣各鄉鎮畫上不存在的「方吉🍄路」。
原來,這都是為了互相傷害ㄎㄎㄎ。要是有競爭者,其他家地圖資訊供應商想佔便宜,不自己考據查證,只想像小學生上網抄作業一樣,把 Google 地圖的資料輸出再加到自己產品的資料庫。就會把這些假資訊照單全收😈,而紙上小鎮就像老鼠餌,變成了抄襲的證據。
只是,約翰格林分享的故事,是地圖抄襲史當中特別奇葩🤣的一則。這一次,居然是因為有許多普通的地圖使用者,參考那地圖畫著的一個虛構的「紐約州 Agloe 鎮」,實際走到了那個地點看一看。最後一些人留了下來,建設了貨真價實的 Agloe 鎮。
地圖:人們在紙上印刷與傳遞的地理抽象資訊,有時候居然會反過來影響客觀的現實本身。也就是說,關於世界的故事,不時會實實在在地改變世界。
不只小說是想像出來的,現實也往往先出自人類的想像,再慢慢(透過人的努力)具像化了那些願景。
.
第二個六分鐘,約翰格林談到學習。學習就好像是自己畫地圖:你不見得會去到地圖上畫出來的地方,就像是總有人說「學校學的一堆東西明明都用不到嘛,去超商不用聯立方程式,開車也不需要懂三角函數不是嗎」。
但是,格林強調了。我們得從反面來看:
地圖上畫著的,是那些你「有可能」會出發前去的地方,而我們(除非嚴重迷路 🤪)幾乎不會去到自己的「地圖」上沒有記載的領域。
一張廣闊的地圖,孕育一個開放的心靈,讓人在思想上更靈活更自由。一張狹窄的路線圖則使人保守因循,被一些其實不存在的牆壁和路障🚧給困住。
如果對未知的領域感到的不是新奇與刺激,而只是恐懼或不在乎,那這「地圖」會很久很久都沒有新增新的可能性。然而實際上,世界的可能性是無限的。那不是......很可惜嗎? #所以海賊王很好看
啊嗯勾,科宅覺得,身為這星球上唯一擁有複雜語言的動物,我們人類不斷的在用語言,和彼此交換「地圖」。嚴格來說,真的故步自封到完全不吸收新知的人是不存在的。只要和人有互動,說了話,讀了文字,看了網美網紅的ig,這些活靈活現的「Meme」進到腦海,就持續更新了我們對周遭、或遙遠的一部分世界的看法。
這些看法,也許就像是我們腦海裡面的紙上小鎮。
而學習一種新的語言更是如此了,讓你我能瞬間無縫接入原本想都不用想、遠在舒適圈之外的人群與概念。一般來說,超級值得。
.
第三個六分鐘,約翰格林談到他覺得,讓學習變得有~趣~無~數~倍~的關鍵是人——那些和你一起學習,讓你的學習變得「有關係」、「有意思」起來的人🙋♀️🙋♂️。
學習就像展開地圖,是為了要破除不存在的障礙,增加人與人交流的機會、智力的火花和有趣的機鋒。讓世界更好。而不是如象牙塔裡的學究、專利戰爭的雙方,增加知識是為了製造地位差異——製造一堵故意讓別人翻不過去的牆:「我有文憑,你沒有,所以我月薪多」「我讀過五千本世界名著,所以我有資格發表意見」......釀子,世界會多麼沒意思。
身在一個開放的、愛好學習的社群裡,會使得學習本身變成一件很酷的事。學習與探索新的可能,本身變成主旨和目的。
希望 每日一冷算是這樣一個社群,也持續著這樣探索的好奇的勁道。
每日一冷的宗旨就是:「知道這個要幹嘛呀?」
今天科宅斗膽,要試著回答一下這題XDDDD
知道這個、那個和那個......不是為了一定能幹嘛,而是在你我的生命中,小小的增加了一點新的、本來無從預料的可能性。可能有天,這可能性變成一個種子,作為某種全新展開的契機(請想像《貧民百萬富翁》)。不過,大部分的時候,知道就只是因為很酷(很冷)而已。完全是一個自由的選擇。
各位閱讀每日一冷的學習夥伴,你們覺得有哪些人能「讓學習變得不可怕,反而很潮很有趣」呢?
在留言區回覆,點名他吧。記得一起討論你的心得囉。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