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起伏折騰之際,日本堅毅地承擔2020延後一年的奧林匹克重責大任。明知開幕式現場空蕩蕩,仍善盡主辦國職責,充分展現「傳統與創新」的人文和科技的張力。國際奧委會以「United by Emotion」作為大會主題,「情同與共」,日皇德仁則祝願東京奧運:「牽起嶄新未來與希望燈火」。
奧運會起源於古希臘城邦爭戰攻伐太過血腥殘暴,於是改以和平且公平的體能競技,雖未能終結戰爭,至少讓和平的火炬世代相傳,體育交流跨越國界的藩籬。1995年國際奧委會特別修改「憲章」,排除只有獨立國家才能成為國際奧會會員的限制。此次東奧就有三個奇特的例子,一是難民代表團,二是俄羅斯奧委會,三是「中華台北」。
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直到1981年達成「洛桑協議」,才以Chinese Taipei 為名,重返國際奧委會;兩岸於1989年簽署協議,在賽場內大陸同意稱「中華台北」。然而在2008年北京奧運之前,大陸卻用「中國台北」而不用「中華台北」。08年馬英九就任,大陸開始用「中華台北」,但2017年又改回「中國台北」,以示對蔡英文拒絕九二共識的不滿。一字之差,充滿政治考量。誰說體育能自外於政治?
台灣與中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如麻花般的糾結關係原本是嚴肅,甚至冷酷的政治議題。韓劇「大長今」的原作者柳敏洙女士,20年前來台專訪我,並且寫出「世界之女」韓文書出版。她在序文中有一段敘述很特別,她說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棒球賽,韓台選手爭奪第三、四名,經過13局激烈交戰後,韓國敗給台灣隊。獲得銅牌的台灣隊上台領獎時,在電視上出現的是五個圓環的奧會會旗,而不是台灣國旗,也沒有演奏國歌。
當時是高中生的她,更發現銅牌得獎者的國名叫Chinese Taipei,但教科書上明明稱台灣為Republic of China「中華民國」。她如此寫到:
「那時候我第一次了解到,原來心目中富裕的台灣竟有這種深刻的痛楚。雖然有自己的國旗和國名,卻不能使用它,令我對於台灣國民的哀傷和忿怒,感同身受。」
37年前那位韓國高中才女對台灣國際身份的悲憫,在此次東奧尤其突顯。日本NHK率先在開幕式上用「台灣」稱呼台灣代表隊,其他國家的媒體也在報導台灣選手的佳績時直指Chinese Taipei 對台灣的不公平。但是中國中央電視台在播報男子羽球雙打賽,台灣隊打敗中國隊時居然可笑地突然全部滅音滅影,彷彿一切不曾發生!
事實上,此次奧運台灣表現精彩,很多項目都獲得歷史性的首面獎牌,目前總共獲得2金、4銀、6銅,雖然不能跟美國的39金、41銀、33銅共113面獎牌,或者中國的38金、32銀、18銅共88面比,但是當「黃金男雙」李洋、王齊麟打敗對手勇奪金牌時,興奮的不只是國人,日美歐友好國家也都大表驚喜。因此在頒獎典禮時出現五圈奧運旗並演奏國旗歌而非國歌時,它的荒繆感突出,國人更加感嘆台灣做為國家的「不正常」。
這使得隔天進行的女子羽球單打金牌戰更加吸睛,因為羽球天后戴資穎與中國女將陳雨菲拼搏三局長達81分鐘,最終以18比21、21比19、18比21落敗,但台灣挑戰中國的政治性張力十足,成為國際焦點。戴資穎雖敗猶榮,而陳雨菲的表現也可圈可點。
今年東奧高爾夫球金牌得主Xander Schauffele 是一位十足的「世界公民」,中文名叫「陳大山」。他的父親是德法混血,母親是台灣人,從小在日本長大,後又移民美國,他在奪金後大聲喊出,「我的老媽是台灣人,我也是半個台灣人!」台灣已是一枚被拭亮的牌照,所有生於斯、長於斯的男女,都應懷著感恩和驕傲的心情,為台灣正名,讓台灣在國際舞台發光、發熱!
2018年時,飛躍羚羊紀政帶頭推動「東奧台灣正名」公投運動,希望由台灣人民透過公投程序向國際發聲,以台灣取代「Chinese Taipei」,堪稱「義正詞嚴」,「合情合理」,可惜蔡政府畏首畏尾,未予全力支持,終告失敗。紀政等人已宣布將推動「巴黎奧運台灣正名」,相信支持的人必水漲船高。
不可否認,中國的確是僅次於美國的大國,然而這幾位贏得金銀銅牌的台灣體壇新秀,臨場不慌不亂,不卑不亢,全力以赴,使命必達的表現,確實給國人同胞,尤其藍綠大小政客上了一堂精彩的課程:「台灣必須勇於面對中國,而中國也應該正視台灣!」
已經崛起的中國,要世界坦然面對中國的崛起。已經茁壯的台灣,也有權利要求中國坦然面對台灣的茁壯!然而中國在東奧對茁壯中的台灣卻充滿不屑和嫉妒,諸多失心瘋似的表現,一方面讓台灣人驚覺中國對台灣的仇恨有多深,另方面更讓全世界洞悉中國有多虛偽和懦弱!
陸運會項目英文 在 呂秀蓮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疫情起伏折騰之際,日本堅毅地承擔2020延後一年的奧林匹克重責大任。明知開幕式現場空蕩蕩,仍善盡主辦國職責,充分展現「傳統與創新」的人文和科技的張力。國際奧委會以「United by Emotion」作為大會主題,「情同與共」,日皇德仁則祝願東京奧運:「牽起嶄新未來與希望燈火」。
奧運會起源於古希臘城邦爭戰攻伐太過血腥殘暴,於是改以和平且公平的體能競技,雖未能終結戰爭,至少讓和平的火炬世代相傳,體育交流跨越國界的藩籬。1995年國際奧委會特別修改「憲章」,排除只有獨立國家才能成為國際奧會會員的限制。此次東奧就有三個奇特的例子,一是難民代表團,二是俄羅斯奧委會,三是「中華台北」。
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直到1981年達成「洛桑協議」,才以Chinese Taipei 為名,重返國際奧委會;兩岸於1989年簽署協議,在賽場內大陸同意稱「中華台北」。然而在2008年北京奧運之前,大陸卻用「中國台北」而不用「中華台北」。08年馬英九就任,大陸開始用「中華台北」,但2017年又改回「中國台北」,以示對蔡英文拒絕九二共識的不滿。一字之差,充滿政治考量。誰說體育能自外於政治?
台灣與中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如麻花般的糾結關係原本是嚴肅,甚至冷酷的政治議題。韓劇「大長今」的原作者柳敏洙女士,20年前來台專訪我,並且寫出「世界之女」韓文書出版。她在序文中有一段敘述很特別,她說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棒球賽,韓台選手爭奪第三、四名,經過13局激烈交戰後,韓國敗給台灣隊。獲得銅牌的台灣隊上台領獎時,在電視上出現的是五個圓環的奧會會旗,而不是台灣國旗,也沒有演奏國歌。
當時是高中生的她,更發現銅牌得獎者的國名叫Chinese Taipei,但教科書上明明稱台灣為Republic of China「中華民國」。她如此寫到:
「那時候我第一次了解到,原來心目中富裕的台灣竟有這種深刻的痛楚。雖然有自己的國旗和國名,卻不能使用它,令我對於台灣國民的哀傷和忿怒,感同身受。」
37年前那位韓國高中才女對台灣國際身份的悲憫,在此次東奧尤其突顯。日本NHK率先在開幕式上用「台灣」稱呼台灣代表隊,其他國家的媒體也在報導台灣選手的佳績時直指Chinese Taipei 對台灣的不公平。但是中國中央電視台在播報男子羽球雙打賽,台灣隊打敗中國隊時居然可笑地突然全部滅音滅影,彷彿一切不曾發生!
事實上,此次奧運台灣表現精彩,很多項目都獲得歷史性的首面獎牌,目前總共獲得2金、4銀、6銅,雖然不能跟美國的39金、41銀、33銅共113面獎牌,或者中國的38金、32銀、18銅共88面比,但是當「黃金男雙」李洋、王齊麟打敗對手勇奪金牌時,興奮的不只是國人,日美歐友好國家也都大表驚喜。因此在頒獎典禮時出現五圈奧運旗並演奏國旗歌而非國歌時,它的荒繆感突出,國人更加感嘆台灣做為國家的「不正常」。
這使得隔天進行的女子羽球單打金牌戰更加吸睛,因為羽球天后戴資穎與中國女將陳雨菲拼搏三局長達81分鐘,最終以18比21、21比19、18比21落敗,但台灣挑戰中國的政治性張力十足,成為國際焦點。戴資穎雖敗猶榮,而陳雨菲的表現也可圈可點。
今年東奧高爾夫球金牌得主Xander Schauffele 是一位十足的「世界公民」,中文名叫「陳大山」。他的父親是德法混血,母親是台灣人,從小在日本長大,後又移民美國,他在奪金後大聲喊出,「我的老媽是台灣人,我也是半個台灣人!」台灣已是一枚被拭亮的牌照,所有生於斯、長於斯的男女,都應懷著感恩和驕傲的心情,為台灣正名,讓台灣在國際舞台發光、發熱!
2018年時,飛躍羚羊紀政帶頭推動「東奧台灣正名」公投運動,希望由台灣人民透過公投程序向國際發聲,以台灣取代「Chinese Taipei」,堪稱「義正詞嚴」,「合情合理」,可惜蔡政府畏首畏尾,未予全力支持,終告失敗。紀政等人已宣布將推動「巴黎奧運台灣正名」,相信支持的人必水漲船高。
不可否認,中國的確是僅次於美國的大國,然而這幾位贏得金銀銅牌的台灣體壇新秀,臨場不慌不亂,不卑不亢,全力以赴,使命必達的表現,確實給國人同胞,尤其藍綠大小政客上了一堂精彩的課程:「台灣必須勇於面對中國,而中國也應該正視台灣!」
已經崛起的中國,要世界坦然面對中國的崛起。已經茁壯的台灣,也有權利要求中國坦然面對台灣的茁壯!然而中國在東奧對茁壯中的台灣卻充滿不屑和嫉妒,諸多失心瘋似的表現,一方面讓台灣人驚覺中國對台灣的仇恨有多深,另方面更讓全世界洞悉中國有多虛偽和懦弱!
陸運會項目英文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960 年 8 月 25 日羅馬奧運開幕日,來自全球的八十三個代表隊、5,338 名運動員,正準備依據國家英文字首的排序,依序入場。
我國一共派出足球、籃球、田徑、舉重、游泳、射擊、拳擊等項目選手參加,全體隊職員超過六十人。
但入場時,總幹事林鴻坦手持「Under Protest(抗議中)」的白布條,以示抗議。
抗議的舉動,除了引起現場騷動,也隨即成為國際媒體焦點,隔天紐約市內的五家報紙,不約而同的關注治這起事件。
代表團團長鄧傳楷因此說︰「我要向所有自由世界的人們宣告,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已對中華民國,做了一件不公正及歧視的行動。」
是什麼樣的不公平與歧視,讓我們必須在隆重的開幕式中,採取抗議的手段?原因是國際奧委會對於我國代表權與代表隊名稱的決議,對我方不利。
事實上,代表權的攻防戰,從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就已展開。
1952 年,芬蘭赫爾辛基奧運舉行前,蘇俄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積極運作共產陣營,排擠與爭奪我國的代表權,因此 1951 年「中華體育協會總幹事郝更生,非正式宣布由於俄寇參加下屆世運會之故,我國決定改變初衷,不派代表參加。」
最終,我國放棄參賽,中華人民共和國則在比賽前幾天抵達會場參與比賽。1956 年澳洲的墨爾本奧運,我國參賽,但對岸則未與會。
換言之,在「漢賊不兩立」的立場下,你我不相容,僅一國能上場。
1960 年羅馬奧運前,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早就放棄參賽,但名稱問題事關尊嚴,一點都不能輕忽,因此當我國各項代表隊分別出發,並於八月中旬陸續抵達羅馬時,代表團人員已先出發為參與名稱問題而戰。
羅馬奧運開幕前三天的奧委會,重頭戲是處理我國代表隊名稱,我們希望在參加奧運的既定政策下,爭取以中華民國代表隊的名稱上場,甚至都已做好以底線「中華民國(臺灣)」的名義參賽。
雖經過力爭,但仍以差距不少的票數,作成中華民國可以用「中華民國奧林匹克委員會」名義參加國際奧會,但必須用「臺灣」名義參賽的決議。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秘書長梅葉指出,使用臺灣的名稱「祇是不希望他們越出其自己的地理邊界,並宣稱他們代表整個中國,我們曉得他們並不如此。」於是我國代表團就在「臺灣」名稱的帶領下進場。
以臺灣之名參賽,如果從目前的政治環境來看,或許會讓許多堅持臺灣主體的人欣喜;但在半世紀前,羅馬奧運卻是我國在國際運動外交場上的一大挫敗。
1960 年代尚能維持以「中華民國奧委會」的名義參加奧運,但此後的局勢江河日下,中國於 1971 年取代了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地位後,1976 年加拿大蒙特婁奧運以「一個中國」原則拒絕我國參賽。
直到1981 年 3 月,我國與國際奧會協議,以「中華臺北」的名義,才又重返國際體育舞臺。
羅馬奧運前不利我國的決議與開幕式的抗議消息傳回國內後,國人在氣憤討伐聲中,認為「我們並不因此氣餒、沮喪退出」反而要以哀兵的姿態,爭取最大的榮耀。
然而開賽不久後,代表隊相繼在籃球、足球與游泳等項目中落敗,對此結果輿論似乎早有預期,只不過大家依舊心存希望,並將奪牌重任寄予男子十項的選手楊傳廣。
1933 年出生於臺東馬蘭的楊傳廣,是阿美族原住民,戰後初期就讀臺東農校時,因過人體能條件被挖掘。曾為棒球選手,但不久便被發現其在田徑項目中的優異表現。
他在第六屆省運前,參加臺東縣運時,就打破了跳高的省運紀錄,1954 年在馬尼拉亞運會中,奪得男子十項金牌,並在四年後蟬聯。那時他已被稱為「亞洲鐵人」。
男子十項的賽程,除了吸引現場七萬多名觀眾的目光,中廣透過短波截聽日本消息,中央社和聯合報則收聽美聯和合眾國際社電訊等方式,將賽況轉給國內聽眾與讀者。
但因通訊條件不佳,也或因羅馬現場氣候不佳而延賽,使訊息未能即時,焦急等待的聽眾,更顯心急。
先是第六項 110 公尺高欄完賽時,楊傳廣成績一度領先,消息傳回國內,就有人開始放鞭炮。而在第八項撐竿跳應在臺北時間晚上十點開始比賽,但到了午夜一點,成績尚未傳到臺灣,聯合報的讀者們,不斷打電話到報社,了解最新賽況。
1960 年 9 月 7 日凌晨,成績揭曉後,臺北街頭遍地響起慶祝的鞭炮聲。
楊傳廣不僅奪得首面獎牌,而且擊敗了名列第三名的蘇俄選手,也讓輿論更加沸騰。
十項銀牌帶來的鼓舞,確實沖淡了開幕時的不愉快,媒體因此評論羅馬奧運「雖然此次受到了名義的委屈,但有楊傳廣贏得了一面銀牌,乃盡皆彌補,仍然是大家同沾光彩,全國同表欣賀。」
此後,奧運作為世界運動最高殿堂的地位不減,而臺灣在國際舞臺則是屢受挑戰,於是我們總用著非比尋常的意義與超過千萬元的獎賞,看待奧運獎牌。
羅馬奧運雖已過了五十多年,但它卻像面鏡子,折射臺灣在往後國際社會的顛簸身影,也看見一舉奪牌時的興奮表情,驕傲、挫折與期待的情緒,都交雜在 1960 年的羅馬運動場。
#奧運 #羅馬奧運 #中華民國 #中共 #代表 #臺灣 #國際地位 #楊傳廣 #運動 #賽事 #抗議
本文摘自:#謝仕淵,《愛憎奧運:楊傳廣及1960年羅馬奧運的「臺灣」代表隊》: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nmth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