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恆心理師的暖心推薦】
#父母學習平台持續開放中歡迎「李儀婷的共融教養」一起學習
#進入平台請務必回答三個提問管理員才會審核喔
志恆是心理師,也是NLP神經語言學認證的專業講師。
認識志恆,一切歸功於「長耳兔心靈維度」。
每年,我受長耳兔之邀,規劃春秋兩季的「對話沙龍」課程,第二期規劃初期,長耳兔的執行長崇義向我力推「陳志恆」心理師,崇義說,志恆老師演講,深受學員喜愛,而且學員學習迴響甚為劇烈,非常棒的一位心理師。
從那一刻起,我便對志恆產生了好奇,也開始關注「陳志恆心理師」的粉絲,並且探索何謂「NLP」。
志恆心理師曾在學校服務多年,對於孩子面臨到的問題與困境,都有相當的理解與經驗。志恆老師不論講話或外表看起來,是個溫文儒雅的講者,但教授起心理學知識,以及如何運用「NLP」與孩子對話,幾乎到了精采絕倫的地步,難怪深受學員喜愛。
「NLP」如何運用在教養上?或者,如何拿來與孩子溝通?
這是一套非常有趣的知識系統,從理性的角度切入,讓理性的人,可以迅速進入感性的世界,甚至做到父母在教養上,「穩定自己」的法寶。
我突然意識到,過去我曾經分享「當我面對孩子哭鬧,自己情緒高漲時,我會在腦內想像自己是個觀眾,並且在腦內搬張椅子,坐在距離孩子遠一點的地方,欣賞孩子哭泣崩潰的臉,於是我的情緒就緩和了。」原來,這就是NLP的精髓之處。
志恆老師也出版多本如何與孩子溝通相處的書,如《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等等好書,不管是安頓自己,或與各個年齡層孩子溝通,都非常有深入淺出的操作方法,非常推薦大家閱讀。(《擁抱刺蝟孩子》是志恆的最新力作,非常暢銷,非常適合家中有高敏孩子的父母閱讀。)
想要理解NLP該如何運用與實際操作,歡迎大家邀約陳志恆老師前去演講、講座,保證受用無窮。
認識志恆,讓我吸收很多NLP新知,也非常感謝在我新書出版之際,他能在繁忙的工作中,撥出非常寶貴的時間,為我的新書做推薦。
他的推薦文,非常的理性,並且非常的感性,要做到理性又感性兼具的作家,真的是恩賜的才能,也謝謝他當初願意接受我的邀約,來到長耳兔的「對話沙龍」課程擔任講師,讓我因此認識了他這樣美好又獨特的人。
將陳志恆心理師的推薦文分享於下♥
──────────────────
【三折肱,你成了良醫,還是專業病人?】/文:陳志恆
「三折肱而成良醫」這句話出自《左傳》,中學時期就讀過,你一定不陌生。意思是,當一個人在困境中搏鬥久了,自然成了精通該領域的專家。
問題是,這句話適用每個人嗎?
就像,偏頭痛的問題糾纏我已經好幾年,我仍然搞不定它呀!
同樣是三折肱,有人成了良醫,有人成了更專業的病人,差別在那裡?
我認為,關鍵有兩個:
第一、是否能看見問題癥結?
第二、是否願意嘗試新方法?
那麼,《薩提爾的親子對話》一書的作者李儀婷肯定很有感。因為,她正是那個三折肱(可能不只三次)後而成良醫的人。
*
幾年前,儀婷與所有大部分的父母一樣,為了孩子的教養問題頭痛不已,幸運地,她受到兄長李崇建老師的影響,潛心鑽研薩提爾模式的對話框架,更努力實踐在親子互動的日常中,日漸有成。
於是,在這本書中,正是儀婷與三個孩子透過薩提爾模式的對話練習。
*
許多父母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常落入一個陷阱,便是想解決孩子的問題。不料,解決了一個,還有另一個,沒完沒了;於是,開始抱怨起:「究竟我的孩子,什麼時候才能讓我不操心?」
我慢慢體悟到,薩提爾對話的精神之一,就是不試圖解決,而是允許問題存在。
當不試圖解決或對抗問題時,你才不會總是期待孩子非得要改變。而在允許的過程中,有機會去探索、好奇、疑惑、反思,同時深刻地覺察及接觸內在,更重要的是,完全地打開與接納自己。
這在親子互動中,格外關鍵。因為,在很多時候,孩子需要的,並不是大人如何幫助他解決問題,而是能感覺到自己被理解,有人承接住他了;而漸漸地,他也會長出承接住自己的能力。
*
我格外佩服儀婷老師在接觸到薩提爾心理學後,身體力行於自己的家庭生活與教養過程中。在經過細細耙梳後,將這些心路歷程化為文字,呈現在眾人面前。
在這本書中,你會讀到儀婷老師與孩子互動的實況,透過案例,拆解薩提爾對話的過程、技巧與精神,裡頭有很多儀婷老師的心得與獨到見解,相當引人入勝。
然而,就算你細細讀完後,還是會感到知易行難,這是正常的。因為,你帶著一份想立刻用來解決孩子問題的期待,而這個期待本身,會讓你又落入想要對抗問題的陷阱中。
如果是這樣,好吧!那就允許自己暫時做不到,接納這樣的自己,就像儀婷老師中說的:「接納失敗,比懊惱更重要」,接著,「讓問題跑一會兒」吧!
#文章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posts/2300673873366353
🔥3/21~22(六日)台北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gvGrj7
🔥4/16~6/4台北「心靈對話沙龍」:https://reurl.cc/NaMKlq
✔《#薩提爾的親子對話》新書購買連結:
博客來:https://bookzone.pros.is/JMEV7
誠品:https://bookzone.pros.is/MWSTA
金石堂:https://bookzone.pros.is/MXM3P
天下文化:https://bookzone.pros.is/LFYGT
✔李儀婷「親子教養工作坊」全省招生中https://reurl.cc/7r5DD
好的「對話」需要經年累月的練習
學會「對話」一輩子終身受用
孩子將因此成為一個高自我價值的人
親子關係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
值得父母費心經營
養子方知父母恩意思 在 李儀婷的薩提爾教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陳志恆心理師的暖心推薦】
#父母學習平台持續開放中歡迎「李儀婷的共融教養」一起學習
#進入平台請務必回答三個提問管理員才會審核喔
志恆是心理師,也是NLP神經語言學認證的專業講師。
認識志恆,一切歸功於「長耳兔心靈維度」。
每年,我受長耳兔之邀,規劃春秋兩季的「對話沙龍」課程,第二期規劃初期,長耳兔的執行長崇義向我力推「陳志恆」心理師,崇義說,志恆老師演講,深受學員喜愛,而且學員學習迴響甚為劇烈,非常棒的一位心理師。
從那一刻起,我便對志恆產生了好奇,也開始關注「陳志恆心理師」的粉絲,並且探索何謂「NLP」。
志恆心理師曾在學校服務多年,對於孩子面臨到的問題與困境,都有相當的理解與經驗。志恆老師不論講話或外表看起來,是個溫文儒雅的講者,但教授起心理學知識,以及如何運用「NLP」與孩子對話,幾乎到了精采絕倫的地步,難怪深受學員喜愛。
「NLP」如何運用在教養上?或者,如何拿來與孩子溝通?
這是一套非常有趣的知識系統,從理性的角度切入,讓理性的人,可以迅速進入感性的世界,甚至做到父母在教養上,「穩定自己」的法寶。
我突然意識到,過去我曾經分享「當我面對孩子哭鬧,自己情緒高漲時,我會在腦內想像自己是個觀眾,並且在腦內搬張椅子,坐在距離孩子遠一點的地方,欣賞孩子哭泣崩潰的臉,於是我的情緒就緩和了。」原來,這就是NLP的精髓之處。
志恆老師也出版多本如何與孩子溝通相處的書,如《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等等好書,不管是安頓自己,或與各個年齡層孩子溝通,都非常有深入淺出的操作方法,非常推薦大家閱讀。(《擁抱刺蝟孩子》是志恆的最新力作,非常暢銷,非常適合家中有高敏孩子的父母閱讀。)
想要理解NLP該如何運用與實際操作,歡迎大家邀約陳志恆老師前去演講、講座,保證受用無窮。
認識志恆,讓我吸收很多NLP新知,也非常感謝在我新書出版之際,他能在繁忙的工作中,撥出非常寶貴的時間,為我的新書做推薦。
他的推薦文,非常的理性,並且非常的感性,要做到理性又感性兼具的作家,真的是恩賜的才能,也謝謝他當初願意接受我的邀約,來到長耳兔的「對話沙龍」課程擔任講師,讓我因此認識了他這樣美好又獨特的人。
將陳志恆心理師的推薦文分享於下♥
──────────────────
【三折肱,你成了良醫,還是專業病人?】/文:陳志恆
「三折肱而成良醫」這句話出自《左傳》,中學時期就讀過,你一定不陌生。意思是,當一個人在困境中搏鬥久了,自然成了精通該領域的專家。
問題是,這句話適用每個人嗎?
就像,偏頭痛的問題糾纏我已經好幾年,我仍然搞不定它呀!
同樣是三折肱,有人成了良醫,有人成了更專業的病人,差別在那裡?
我認為,關鍵有兩個:
第一、是否能看見問題癥結?
第二、是否願意嘗試新方法?
那麼,《薩提爾的親子對話》一書的作者李儀婷肯定很有感。因為,她正是那個三折肱(可能不只三次)後而成良醫的人。
*
幾年前,儀婷與所有大部分的父母一樣,為了孩子的教養問題頭痛不已,幸運地,她受到兄長李崇建老師的影響,潛心鑽研薩提爾模式的對話框架,更努力實踐在親子互動的日常中,日漸有成。
於是,在這本書中,正是儀婷與三個孩子透過薩提爾模式的對話練習。
*
許多父母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常落入一個陷阱,便是想解決孩子的問題。不料,解決了一個,還有另一個,沒完沒了;於是,開始抱怨起:「究竟我的孩子,什麼時候才能讓我不操心?」
我慢慢體悟到,薩提爾對話的精神之一,就是不試圖解決,而是允許問題存在。
當不試圖解決或對抗問題時,你才不會總是期待孩子非得要改變。而在允許的過程中,有機會去探索、好奇、疑惑、反思,同時深刻地覺察及接觸內在,更重要的是,完全地打開與接納自己。
這在親子互動中,格外關鍵。因為,在很多時候,孩子需要的,並不是大人如何幫助他解決問題,而是能感覺到自己被理解,有人承接住他了;而漸漸地,他也會長出承接住自己的能力。
*
我格外佩服儀婷老師在接觸到薩提爾心理學後,身體力行於自己的家庭生活與教養過程中。在經過細細耙梳後,將這些心路歷程化為文字,呈現在眾人面前。
在這本書中,你會讀到儀婷老師與孩子互動的實況,透過案例,拆解薩提爾對話的過程、技巧與精神,裡頭有很多儀婷老師的心得與獨到見解,相當引人入勝。
然而,就算你細細讀完後,還是會感到知易行難,這是正常的。因為,你帶著一份想立刻用來解決孩子問題的期待,而這個期待本身,會讓你又落入想要對抗問題的陷阱中。
如果是這樣,好吧!那就允許自己暫時做不到,接納這樣的自己,就像儀婷老師中說的:「接納失敗,比懊惱更重要」,接著,「讓問題跑一會兒」吧!
#文章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posts/2300673873366353
🔥3/21~22(六日)台北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gvGrj7
🔥4/16~6/4台北「心靈對話沙龍」:https://reurl.cc/NaMKlq
✔《#薩提爾的親子對話》新書購買連結:
博客來:https://bookzone.pros.is/JMEV7
誠品:https://bookzone.pros.is/MWSTA
金石堂:https://bookzone.pros.is/MXM3P
天下文化:https://bookzone.pros.is/LFYGT
✔李儀婷「親子教養工作坊」全省招生中https://reurl.cc/7r5DD
好的「對話」需要經年累月的練習
學會「對話」一輩子終身受用
孩子將因此成為一個高自我價值的人
親子關係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
值得父母費心經營
養子方知父母恩意思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教養子女的主要功能是幫助兒童長大為成年人,而不是將自己認為的成功或失敗投射在子女身上。
我們愈是期望或要求控制結果,生命就愈失控!保留空間給不可避免的失敗,不再視之為不幸的事實,可幫助孩子成長為堅毅的成年人。
夠好的父母會培養孩子,能夠對自我情緒有良好調節,並富有創造力,這樣的孩子在世界上較有安全感。
我們顯露真實面目給孩子,幫助他們培養自我。當孩子瞭解父母親密的心,就可以自由作自己。
取自《用心做父母》
****************************
這本書有些宗教的背景,但很適合所有為人父母者參考。光是上面的摘句,對我來說就很有意義。
我要先承認,可能因為我的學養有限,有些字句的意思我沒看得很懂,想半天還是不太能理解。不過,這不妨礙我欣賞這本書,我也很榮幸能先看過書稿。
下面這篇摘文在談親子間的一些糾結矛盾,以及這本書定義的親子之愛,主要是從父母的立場來說。
「和我在一起,你的心是否夠大、夠深、夠成熟、夠智慧?你會好好愛我嗎?」
其實孩子對我們提出的疑問,很簡單也很關鍵,他會想要知道在各種情況下,他會不會被愛?
我先跟大家報告我的觀念,尤其在困擾行為出現的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愛,常會有動搖。如果各位能先把「行為」跟「人」分開來想,或許會容易很多。也就是說,不管如何,我們都愛孩子,但是我們對於孩子的行為,則不必然要認同。
所以我們或許不喜歡孩子打電動,不代表我們沒辦法愛孩子。別把某項行為,跟孩子整個人畫上等號。還有,愛的深度可以很深,那些表面上浮動的情緒,就是來來去去的,別誤認那些浮動的情緒就可以否定我們對孩子的愛。
我們常被很多小事打擾,忘了歸零,回到最核心的愛裡。
接下來幾天,跟各位分享一些很棒的概念。也許能給各位朋友,在照顧孩子,或者照顧自己的內在小孩時,有多一些參考。祝福您!
****************************
力量與陪伴
【文/ 史蒂芬.詹姆士, 奇普.杜德】
作為父母,我們在養育、指導、教導和訓練孩子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作為父母的權威和責任,則來自於我們早出生,具有較多經驗,因此也應有較多智慧。成為父母不必通過測驗。孩子不期望我們完美,而是需要我們有人性。完全成為一個人的基礎,是保持謙遜,這也是所有孩子此生所需。
我們的生活經常與孩子出現權力爭鬥,這些爭鬥大多來自我們內心。我們對孩子有所安排,孩子自己也有安排,兩者之間經常互相衝突。在更深層次中,我們對孩子的規劃,也使生活陷入困境:孩子並不總是如我們所願地行動。
除了處理這些更深層的內心問題,我們經常迫使課題能讓焦慮消失,變成「施行我的意志」。我們發揮力量,透過公然強迫、隱蔽操控,或被動撤退、忽略來達成目的。有時則會發生相反的事。我們害怕孩子痛苦和失望,於是放棄我們的責任。我們姑息孩子,對他們讓步或安撫,我們有效地讓孩子的情緒或心情變成情緒勒索。當我們不知道該怎麼做,我們會放縱孩子讓孩子成為決策者,使他們免於悲傷、努力奮鬥和遺憾。
所有父母都會做類似的事,畢竟我們是人。通常控制孩子或被孩子控制的衝動,並非來自我們內心的惡意,而是來自無法辨識的恐懼。當我們的意志與孩子的意志發生衝突時,我們只有三種選擇:
1發揮力量。
2讓步。
3認清發生的事,運用智慧、能力、溫柔和真實性,來承諾我們和孩子的心靈。
我們絕不是說父母與孩子發生的所有衝突都是深刻的內心掙扎。人類都是自私的,想要照自己的方式進行(與眾不同是一種選擇,但需要實踐)。我們也不是說教養時時刻刻都要成為這種諮商式過程,大多情況並非如此。通常父母最先也最好的行動,是設定限制、暫停處罰、守規矩等。但我們要說的是,在情緒、精神和心理方面,孩子的所作所為很多其實都是在向我們提問:「和我在一起,你的心是否夠大、夠深、夠成熟、夠智慧?你會好好愛我嗎?」作家兼教師艾倫德博士(Dan Allender)談到愛的四個特徵,對於教養子女(以及任何重要關係)都至關重要。
1為對方的存在欣喜。我們能夠歡慶和接受孩子的奇蹟和美麗嗎?(在孩子上中學之前,大多數父母這點都做得很好。)我們能否看見孩子更多的好而不是壞,仍否看見孩子的真正面貌?
2好奇對方的心。作為父母,我們是否願意嘗試瞭解孩子的天賦?我們是否願意退後,看看孩子故事中隨時間推移而出現的主題?我們是否能夠很好地承諾孩子全部的心,即使和我們希望的不同?
3願意因對方行為而受傷。我們是否願意變得富有同理心,想像孩子的內心世界是什麼模樣?當孩子心碎,我們是否也願意心碎?我們能承受孩子的痛苦嗎?
4願意阻擋對方的路。另一種說法是忍受限制。為了孩子好,我們是否願意擇善固執,阻擋孩子的自私,並與他們保持關係?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能夠堅定保持關懷和智慧,並容忍孩子的失望和不滿。
這四種愛的特徵是關於教養子女的日常,需要一輩子執行。這些特徵不是我們在關係變化過程中的指南,我們作為父母的存在,會使孩子得到祝福或傷害。我們付出愈多的真實自我,孩子就愈好。就像祝福會產生感恩,傷害也將帶來寬恕。
.
以上文字取自
用心做父母:如何培養出有韌性、愛心、聰明的孩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4053
.
新書上市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