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讀到馬傑偉教授的【寫給留下來的人】,想起好朋友阿真前陣子考慮移民台灣,「當發生了蘋果日報被迫停刊這樣時代大事時 ⋯」怎麼了?決定立刻離開嗎?「我就決定要留下來。」竟然是這樣子啊!她說,「就是時局壞得太快太急,我突然覺得很想留低,總有一些事情可以做,再微小也好,就算我教到的只得一個學生,還是有其價值。」又想起另一位朋友,他計劃先讓妻女離港,自己單身寡佬留下來,努力鍛煉身體,好好學習,支持同路人,為未來做好準備。
好感動。
這陣子大家都很灰心、很沮喪,連自由表達想法和感受都彷彿變成很危險的一回事,或許不需要說話太多,只要簡單一句「我聽到,我知道,我明白」,大家就有繼續撐下去的勇氣和力量。
馬教授的【寫給留下來的人】,值得好好細讀。
————————
明報 P08 |2021-07-04
【寫給留下來的人】/馬傑偉
在醫院任職的舊同事,屬於移民誘因最大的一群——中年、專業、已婚、有孩子在學。他傳來短訊,慨嘆移民走難,變成了強勢話題;留下來的人,被描繪得最多的只有兩類,一是港豬不理世事,二是陳義甚高的有心人。舊同事沒有去意,他不是港豬,也不是義士,不多說時代責任的高調。大部分像他那樣的普通人,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留在香港,卻在移民熱話之中不見蹤影,其實他們是沉默的大多數。
上周四,《蘋果》出版最後一份告別號,我的傳媒朋友比較多,臉書一片愁雲慘霧。星期五出海浮潛,早前約好的,卻碰上新聞自由的黑暗日子。同船十多位朋友,似乎完全不受時局影響,在無人的小島開派對,吃滷水鮑魚,嚐冰鎮鳳梨,高唱懷舊金曲,情緒高漲,一片歡樂,與我社交圈子的壓抑與鬱結,對比有若雲泥。我站在沙灘上,灰雲天,水清見底,想起一個個獄中的朋友,回望這一群把忌廉蛋糕塗在臉上作樂的新朋友,一陣詭異的情緒湧上心頭,「個心好實」;多少人為香港承受苦難?又有多少人心中已經忘記了香港的創傷?
但回過神來,今天我離開同溫層,同船都是新相識,社會背景殊異。憂國憂民,為信念作出犧牲,是一撮人。普羅百姓,才是大多數「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何有於我哉!」近年港人在社交場合,都避談政見,我根本不知道這群風騷快活人,心裏對香港隕落作何感想。他們留在香港,如常生活,遊山玩水,郊野秘景,他們如數家珍。只不過十多人,當中有美食家、攝影師、山藝專家。途中有人大聲吐出「蘋果日報」四個字,我一驚,暗忖下一句是「抵佢死,停刊天下太平」,還是「我買咗一份留念」。怎料他說,「呢條路線,記者介紹過㗎!」自由、法治、子女教育,是不少中產家庭的核心價值。但眼前這一群,50到60多歲吧,自由和法治,不一定上心,但好鍾意香港奇妙地景,他們嚴格實行帶走垃圾的環保價值。
沉默的大多數 各自活出信念
最近回中大午膳,遇上一群舊同事,久別喜相逢,嘻嘻哈哈,聲浪之大,幾乎整個餐廳的食客都聽到我們大放厥詞。我在中大多年,最親近的不是教授,而是一眾supporting staff 。我問,「你哋幾時移民?」他們答得很爽快,又大聲,還在笑:「冇錢移咩民呀!」打工搵食,解決3餐,柴米油鹽,是日常的主體。對他們來說,留在港可以預計,移民反而風險更大。他們又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港豬,在安全範圍內,會關注,會批評,只不過不想走、或走不來。其實這一群有態度、有政見,但生活更重要,他們留在香港,用他們的民間智慧,適應新香港。
中產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走定唔走?去邊度易適應?稅務、樓房、教育、就業市場,討論區有答有問,流量驚人。然而,香港還有一大群留下來的人,有若干的一部分是「小確幸」,天真的認為,我不理政治,政治不會拍我的門。也有相當的一部分,如常生活,你卻不能把他們簡化為「港豬」。《蘋果日報》最後一期,100萬份,賣清光,排隊的人不計其數。蘋果結業,大樓內的植物要人「領養」,同樣是排長龍,很多人「拔刀相助」。阿布泰被針對,排隊支持的都是普羅大眾。留下來的人,用自己的方法,活出自己的信念,審時度勢,不想以身試法,沉默,但心裏仍然堅守信念。
盼望是心念 心念不犯法
有一些親屬,政治價值觀不同,愈來愈少見面。我也有一些完全不理政治的親屬,如常看TVB,追劇集,《愛回家》情節滾瓜爛熟。移民對他們來說很遙遠,但談到社會不公平的政治事件,他們會彈一句,「呢班友,有牌爛仔!」是非黑白,看得清楚,只不過他們不選擇移民避政。考慮移民的朋友,眼見形勢急轉直下,香港每日在滑坡下沉,必定忐忑不安。這篇文章暫且不談移民心事,集中談一談留下來的普通人,大家如何共謀對策。
時有勢,勢難擋,水勢洶湧,很難逆水行舟。今天時不我與,唔好同呢個惡時勢鬥力。退一步,以靜制動。不准我說話,我就暫時不說話。要拉要鎖,我現在就不作拉扯。我老婆的經驗談:她做職業治療,有一段時期,甚得某專科主管歡心,受重視,江湖地位高,醫生們都樂於轉介病人。幾年後,該專科換主管,新來的,完全不買馬太的帳。我老婆精明,把精力放在其他領域,擴闊專業範圍。過幾年,風向轉,她的部門又派上用場。
中國與香港目前的時局,超高壓而不穩定,唔知幾時變。時勢有順有逆,起伏難測。今天留下來的人,耐心等,如此極端的時勢,一定會變。可能轉好、可能轉壞,無論如何,盼望就是力量,盼望有一天,去與留的人,喜見香港重生。想吓啦,希望在明天。盼望是心念,心念不犯法。
「我聽到,我知道,我明白」
自覺保持身心健康,對留下來的人,至關重要。要等到、看到時勢逆轉,多運動,操fit 啲,每天半小時,跑步、游水、健身單車,操練身體,要有體力抗衡主流大勢。不必把心理健康想得神神化化。有鬱悶、有心事,就搵朋友開解一下。參加課程,裝備自己,修練更強大的心力,可面對留在香港每時每刻遇到的心理衝擊。香港的心靈自強運動,正在默默形成。30 多年未見面的牧師在大嶼山相聚,他說有心人正在照顧心靈創傷的年輕人,在教會體制之外策劃安全網。身邊也出現不少民間舉辦的細胞小組,互相扶持,共渡時艱。我自己每兩周參加的疫情支援聚會,不經不覺舉辦了40多次,大家坦誠分享,同行同在,就是力量。這一類的群組,為留下來的人,加深生活的勇氣。
最後,找尋自己可以努力的方法。在一個社會生存,無論環境多惡劣,若能發揮所長,觀感會完全不一樣。留下來的人,可以做什麼?自救、助人,你和我都可以,就單單是立願在自己工作的地方做一個更有慈心的人,也會令你活得更有意義。被辭職的傳媒工作者,靈活變通,轉行做拉麵師傅、電器銷售員、潛水教練、電競KOL ……找一個自己可以發揮的生存方式,連結你在身邊可以接觸到的同路人。生活上,若找到自己可以出力的位置,就更容易節哀、順變,避風頭,隱於市,在廢墟中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移民或留港的理由。文章寫到最後,我就談談自己的想法吧。我今年61 歲,健康活躍的年日,只剩下十多年,移民心理負荷大,兩三年才可以settle down。我人生的quality time又短了一截。留下來,代價是要承擔香港淪喪的心理創傷,自忖還應付得來。另一方面,留下來在香港經歷時代變化,用不同的方法表述記錄出來,又可以與有需要支援的朋友接觸,患難與共,留港有確實的意義感。
這個星期大家都很難捱,朋友在群組寫了一段心聲:
「我執起筆想寫,但不知從何寫起。
想叫,想大叫,想大聲地叫,想找個樹洞大叫,想找個山洞大叫,想聽到回音,想你知道我在大叫。無言是外在的一種狀態,心裏卻翻起千層浪。
想聽到遠方有道聲音給我說:我聽到,我知道,我明白。」
然後大家一起留言回應:「我聽到,我知道,我明白。」就是這樣簡單的分享與聆聽,給予彼此莫大的安慰和力量。
(完稿後發生了銅鑼灣悲劇,鮮花與告票,仇苦深結,說不出的劫難,我們聽到彼此,知道彼此,明白彼此。)
同時也有1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150的網紅iPlayHK 香港愛玩生 x FosterTrav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雞公嶺是新界西北的一座山峰,落於元朗錦田和八鄉至上水一帶; 由於近年山火、越野電單車等活動頻繁,已經變成山石滿滿的行山路線,所以路線難度頗高; 雞公嶺行山路線: 逢吉鄉 › 雞公嶺 › 蕉徑 › 粉錦公路 交通: 元朗站乘搭603小巴,逢吉鄉球場落車 由於當日行山目的是測驗 DJI Mavi...
香港單車節路線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也是14,000公里回家】
今天,收到了一份來自香港的禮物,
是一本從柏林騎單車回香港的書!
熱呼呼的還沒有開始讀,
所以今天只能分享它是怎麼來的。
前陣子(不記得多久了XD),
一位我曾經帶過的環島客人跟我聯絡,
原來他有訂購我的書,
好奇的問我如何記得這麼久之前的旅程?
這完全多虧旅程當中堅持不斷的寫日記,
所以就很容易回想當初發生什麼事。
這位客人來自香港,
他當時和另外三個朋友一起來台灣參加環島行程。
他們是很好的客人,
體力不錯又熱心,
常常會幫忙關心其他的團員,
我都叫他們F4(我真的很愛給客人取綽號XD)。
其他的細節呢...我其實不記得了,哈!
因為帶團的時候,
都沒有寫日記,
覺得有點可惜~
因為當時真的有很多很珍貴的事件值得記錄下來。
旅行的方式真的有很多種,
就像我們的人生,以及選擇的生活方式。
那我這裡跟大家分享的,
是以單車做長途旅行的故事。
用這本書也想跟大家分享,
其實有不少人,也做過騎單車穿越過歐亞大陸,
或是美洲,更或是環遊世界的旅程,
所以我只是其中一個做過類似這個事情的人囉~
那我這個週末,有一本書可以宅在家囉哈哈哈~
#端午週末大家宅在家的計劃是什麼?
#要來個網路線上群聚嗎?
香港單車節路線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為何過海總是煩。可遇不可求的西環紅van之旅。
對比綠van的清晰與整齊,紅van總帶點撲朔迷離,一來因為路線層出不窮,二來班次難免有點飄忽。雖說現在有打電話留位的服務,讓乘客報上位置及隊伍人數,但這西環van,總是絕情地在早上10點前截單。若然遇上最後一班車又乘客過多的情況,好彩的話能偷雞鑽進第十七座位,不然只能明天請早。時不時聽到司機吹水說收工飲茶云云,真好奇他們休班時候做甚麼,又為何不能稍延長班次。
在土瓜灣的街坊group,久不久總能看到有關過海塞車的抱怨-不少街坊都對平治街巴士站的擠擁甚為不滿,數輛巴士等cut線埋站再重回快線,周而復始,往往在浙江街已見到車龍。作為1字頭過海巴士的恆常乘客,很多時候選搭紅van,是因為它總能靈活走位,有不同妙法避過車龍,有司機先亂邃紅磡,打游擊般接載客人之餘,亦能順道繞過平治街的漩渦;亦有司機愛用他們俗稱私家路的「第四線」,上橋避過漆咸道北車群;我尤愛在橋上窺探紅蘋果頂部的背面,以及廣告牌上塗鴉藝術家XEME的簽名,每次經過總能看清一點筆觸的端倪。不過最難忘的,莫過於過海越過灣仔以後,司機如超音鼠踏上加速道,從夏慤道一路疾走到干諾道中,速度顯示器的警告有節奏地和著香港歌手的嗓音,頃刻間,窗外政府總部愛丁堡廣場大會堂都像曇花一現。
儘管一般紅van司機都較重江湖味,總覺西環司機大多斯文有禮,行家之間感情甚好。昨天一程車,聽到司機「開咪」提醒同行,小心隧道口兩隻「馬」,說的原來是交通警電單車;他左望右望,終發現交通警二人上了天橋「𡁻」違規車輛。有時納悶的早晨,聽到司機間有的沒的對答,總不禁會心一笑。
從前羨慕同事能鑽進地底不沾地上煙火。但當屯馬線和土瓜灣地鐵站開通在即,社區變天之際,只願這抹早晨傳奇繼續馳騁於城市邊緣。
*尾圖來源為「土瓜灣之友」Facebook page
#西環van #紅van #土瓜灣 #就係香港 #編輯團隊日常 #就係小編 #90後路過媽劇停
香港單車節路線 在 iPlayHK 香港愛玩生 x FosterTravel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雞公嶺是新界西北的一座山峰,落於元朗錦田和八鄉至上水一帶; 由於近年山火、越野電單車等活動頻繁,已經變成山石滿滿的行山路線,所以路線難度頗高;
雞公嶺行山路線:
逢吉鄉 › 雞公嶺 › 蕉徑 › 粉錦公路
交通:
元朗站乘搭603小巴,逢吉鄉球場落車
由於當日行山目的是測驗 DJI Mavic Air,所以沒有整條路線完成。唯有留待下一次再挑戰過啦!
節目嘉賓: 阿零
YT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7folQG07arXzPb0PSDKtFQ
#Mavic Air #DJI #行山路線 #雞公嶺
2018年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96nGVIRDB2w/hqdefault.jpg)
香港單車節路線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N
踏入四月的春天,德國就有一句諺語「April, April, der macht was er will.」。解為「四月,四月,它想怎樣做就怎樣做。」意思是指四月是德國全年之中天氣最不穩定的月份,一天之內可以出太陽、下雨、下冰、下雪,溫差亦非常大。
除了說這句諺語外,其實德國人喜歡談天氣是有特別原因的。因為德國秋冬季節日短夜長,天黑時間較多,天灰以及日光時間直接會影響情緒,所以德國人很珍惜春夏時分,一說起好天氣就精神起來,討論一下會做甚麼户外活動、放工去哪裏喝啤酒、近郊單車遊路線之類。如果想跟德國人開展對話,說天氣就很有用,而且德文關於天氣的詞語也不太複雜,例如多雲是wolkig、很寒冷是Es ist kalt。在德文入門初班級數A1教科書就包括了天氣(das Wetter)這單元。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德文 #德國 #德國移民 #德國升學 #德文入門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14xOt1c7Fk/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DhvP4HKyOhAf4X4GgTZqNVCh14QQ)
香港單車節路線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德語學堂 — 德國生活必修 打開話匣由天氣開始?(果籽 Appledaily)
踏入四月的春天,德國就有一句諺語「April, April, der macht was er will.」。解為「四月,四月,它想怎樣做就怎樣做。」意思是指四月是德國全年之中天氣最不穩定的月份,一天之內可以出太陽、下雨、下冰、下雪,溫差亦非常大。
除了說這句諺語外,其實德國人喜歡談天氣是有特別原因的。因為德國秋冬季節日短夜長,天黑時間較多,天灰以及日光時間直接會影響情緒,所以德國人很珍惜春夏時分,一說起好天氣就精神起來,討論一下會做甚麼户外活動、放工去哪裏喝啤酒、近郊單車遊路線之類。如果想跟德國人開展對話,說天氣就很有用,而且德文關於天氣的詞語也不太複雜,例如多雲是wolkig、很寒冷是Es ist kalt。在德文入門初班級數A1教科書就包括了天氣(das Wetter)這單元。
果籽 : https://hk.adai.ly/appleseed
相關影片:
【住在工廈】工廈豪宅3000呎連客飯廳、睡房 設計師現身:只係家居feel嘅「工作室」 (果籽 Appledaily) ( https://youtu.be/raFZXWKYEEo )
【大圍小店】$128碗麵被批「等執」 前四季酒店副主廚靠貴價料熬湯留住熟客 (果籽 Appledaily) ( https://youtu.be/gzQz3Yr94hY )
【娛樂經典】18歲選港姐大熱倒灶輸俾謝寧 滿清貴族周海媚滿語名叫馬爾塔塔 20190515(壹週刊 Next) ( https://youtu.be/codVOZ04c7w )
【搣時潘獨家回應】SM事件後首度現身 日日被性騷擾壓力爆煲:我已經承受唔到 20200731(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5dFeQEJT7s0 )
【灣仔燒味老字號】17歲做大廚 自立門戶35年 油雞酒味濃 老闆:好做嘅食物唔會好食(飲食男女 Appledaily) ( https://youtu.be/svAF8pKszw0 )
【深水埗兩餸飯】59歲大叔賣$32兩餸飯 月派100份送長者 由台灣派到香港:受過港人恩惠想回饋 ( https://youtu.be/kyvNU86ntio )
【無懼打壓】 全城搶《蘋果》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 https://youtu.be/MAIMBRO-gMQ )
【頭條動新聞】 Ep.2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 https://youtu.be/KLRkTiWHrTY )
#果籽 #德語 #德國 #德國人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