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好漫步
#高雄好過夜 #新春好讀書
文/李雨蓁
先前在 #高雄好散步 單元中,我提到:有歷史的城市,散步起來愉快的城市,才會是好城市吧。
如果我們放眼世界,就會發現,散步是能深度體驗街道角落最佳方式;「#散步學」在世界許多城市中,更成了一門顯學。趁著過年,我們就來看看或遠或近幾個城市的居民,怎樣用雙腳感受城市吧。
先從東京看起,泉麻人在《#大東京23區散步》中,走遍東京都內,從歷史、地理到在地建築與店家的變遷,感受東京每條街微妙的不同氛圍。雖然捕捉的是當下的橫斷面,卻巧妙地串連了過去與現在。
他說:「身為散步人,確實更喜歡走在頹圮的木造房屋和消防車開不進去的小巷所延伸的危險地帶。像那種防災概念與文化很難達成一致。然而既然開發了,就爽快放棄——是我的信條。正因為有所改變,欣賞記錄舊街區的攝影集時,才會感到喜悅。」
在川木三郎的《#遇見老東京》中,則是回到了昭和三十年代,回憶起都電等已經消逝的風景,夾雜著被電影與出版品留下的吉光片羽,讓讀者在江戶末期、明治維新、大正浪漫、昭和的戰爭與和平之間...來回穿梭,一波波新事物的浪潮拍打著東京灣岸,正是在那些更迭快速的地景中,累積了東京今天的風貌。
山內麻里子的《#東京23話》,則不那麼鉅細彌遺,她把二十三區擬人化,透過這幾位「人們」的觀點,帶出區區不同的特色。但就算在全景宏觀的視野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出這座城市建構在蛛網般的大眾運輸幹道和滲入街巷裡的腳步上。這就是東京被人所記憶的方式。
回到離我們更近的台北,有一位作家以其獨特的走路姿態與觀察能力聞名,他就是《#理想的午後》、《#水城台北》等散文集的作者 #舒國治。
在收錄於《#流浪集》的〈走路〉這篇文章中,舒國治就是這樣描寫散步的:「人能生得兩腿,不只是為了從甲地趕往乙地,更是為了途中。」散步的樂趣則是:「言走路,是言其趣味,非為言其鍛鍊也。倘走路沒趣,何必硬要走。」
有趣的是,觀察過舒國治走路的作家,見其沈浸於走路之貌,剛好可用其言形容,好似「可走十幾里也不覺累」。正是在這樣耐走、為走而走的姿態中,舒國治累積出大量對台北史地的慢速觀察。儼然一家之言。
除了描繪城市以外,在《#路上觀察學》這本有趣的小書中,步行中看到的風景和各種「湯馬森」(無用之物),更被以超現實藝術的方式「小題大作」,成為描述人類社會的一種學問。異曲同工的是馬克.歐傑對 #巴黎地下鐵 的描繪,他把把地鐵空間看作「社會機制」一環,把複雜的線路和轉運站、開設的商店街、出入其中的不同階層⋯⋯看成對地上世界的抽象對應。所謂「交通為建設之母」,在他的著作中我們可以發現新的定義。
最後我們總要回到高雄,看了世界上這麼多種在城市中走路和移動的方式,有時不禁哀嘆起高雄走路學的貧乏,其原因恐怕是行人的「寸步難行」。
描寫高雄的文學很多,但極少純粹以步行為主題串連城市的。但倒是有本奇書講的是從自行車上看高雄的方式,就是 陳奕齊 - 新一 的《#打狗慢騎》。看封面與副標題,你或許會以為這是一本延著高雄港騎單車的旅行書,但實際上卻沒有這麼簡單。書中帶你騎單車的篇幅很少,但作者騎一騎停下來發表長篇大論的篇幅卻很多,好像原本騎著單車出發,卻陷入了一趟時光旅行。如果還沒看過,或許會是一本讓你改變對高雄史地想法的書!
話又說回來,單車的速度,還是稍微快了那麼一點,也還有更多的小巷弄未曾被探訪。因此我們在改造高雄成為好城市的過程中,讓高雄「#宜於走路」、高雄人「#樂於走路」,讓走路中產生更多的故事與樂趣,就會是很重要的一步! 在過年出外走走的同時,大家也想想看如何讓高雄未來的路更好走吧!
#高雄 #東京 #台北 #巴黎 #散步學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破案神探」新書介紹 專訪企劃:林進韋 內容簡介: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比他更了解連續殺人犯! 《沉默的羔羊》、《人魔》、《犯罪心理》故事原型, FBI首位犯罪剖繪專家約翰‧道格拉斯, 二十五年探員生涯傳奇收錄! 邪教「曼森家族」、「山姆之子」大衛‧伯考維茲、「大學...
馬克歐傑 在 芭樂人類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進站,移動,出站。捷運是一種交通工具,但它在生活中的意義及對我們的影響又讓它不僅止是一種交通工具。馬克·歐傑在《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這本書裡以人類學家的角度重新檢視巴黎的地鐵,而本週芭樂番外篇咖啡海將對這本「最適合在捷運上看的小書」做評介。
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127
馬克歐傑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帶著媽媽旅行] 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
一位馬克歐傑(Marc Auge)是一位深受李維史妥、牟斯、涂爾幹等學者之思想影響的人類學家,他寫過許多從人類學觀點觀看當代社會的文章,《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Auge)是其中一本非常知名的作品,這本書認為,在社會科學的看法裡一般認為巴黎地鐵乃一種現代異化的象徵(這些象徵包含地鐵、工作、睡覺(metro、boulot、dodo)),它們表示著當代生活的各種社會約束,移動受到管理並且要與生涯一起仔細規劃,如果想要擁有自由的時間那通常與失業息息相關,接著,在巨大的生活壓力下,如果失去調配的能力便會陷入無盡的失眠遊蕩。
不過,歐傑並不把地鐵當作是一種現代性的約束象徵,而是關注地鐵作為一種約束移動的前提下,乘客們如何產生出日常生活的意義。地鐵像是記憶,是二次大戰時士兵慌張逃逸的荒涼身影。地鐵像是技藝,熟練的乘客可以以最不費力氣的方式推開站門、閃入欄杆、轉身遁入、聽聲辨位、然後在最後一秒鐘鑽入剩1.3秒就關閉的車廂門。地鐵像是生命的描述,車站出口的一間花店、一棟醫院、或一間葬儀社。歐傑認為地鐵的路線就像上帝的道路,他說:「人們不斷地往返其上,但是這一切行為只有到了結束才顯得有意義,只有在回眸一瞥時,才猛然領悟其中的真義。」這個真義,就是一種日常生活行為中迸發的創意,它將意義之錨拋入無聊冗長的規律生活之中。
我們一直認為巴黎地鐵是犯罪率最高之處。台灣背包客描述Metro:「進了地鐵站,就是進入黑夜,照不到陽光,巴黎的黑夜是十分危險的」;旅遊網站經常告知巴黎的旅行者「千萬不要在地鐵站內拿出你的智慧型手機」;連巴黎的地鐵站也廣播提醒遊客注意「在車廂關門前,請小心自己的隨身背包被人搶走」;YouTube搜關鍵字「pickpocket」與「Paris」,你就可以看到一些羅馬尼亞女孩在地鐵站裡偷竊的偷拍影像。那些驚心動魄的文字、警語、影像畫面深深烙印在旅客的腦海中,以至於每次走進地鐵都感到草木皆兵。
不過媽媽似乎老神在在,我不斷地指揮她「妳站在這」、「妳坐下來」、「妳小心後面那個人」,她終於不耐煩地反應意見:「那有這麼嚴重,越是平常看起來越不起眼,小偷才不想偷妳」。真的是這樣?!所以,我們漸漸地用平常心對待地鐵,就算我們努力裝得不像觀光客,但我們的確是就是「扎扎實實的觀光客」,所以我們開始扮演好稱職的遊客角色,不在意被認為是外國遊客,注意安全,觀察周遭,輕鬆言笑,保持滿滿的好奇心與最仔細的環境敏銳度。然後,地鐵裡的一切,就像是《駭客任務》裡Neo對數位虛擬世界突然頓悟般,全都充滿地鐵乘客行為的微厘細節,規則與不規則的,相關與不相關的。這本來就是地鐵裡,觀光客與他人的規則。
地鐵內可能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觀光客,依照不同國籍在不同的季節分配不同的比例,在夏天是以亞洲人為多數,現在秋天亞洲觀光客銳減,美國、西班牙等國遊客看得顯眼,常有拖著嬰兒車,或是一對老夫妻相伴出遊,所以他們的態度時常是柔軟的,和善的眼神不時會漂移到其他遊客身上。另一半地鐵乘客是巴黎人,他們從不吝嗇將最若無其事且冷酷的姿態擺給你看,拿出iPhone不斷地滑著,沉溺在自己的音樂裡,儘管有時地鐵裡根本收不到訊號,也是要拿出最chic的態度宣稱自己擁有這個城市的主權。很可惜,沒有看到傳說中會在關門瞬間拉走你背包或手機的羅馬尼亞人。每個人依照著自己的目的地,是Trocaderoc或是Montparnasse – Bienvenüe,或生疏或熟練地默念站名,快步走出車廂,展開早上9:12分開始的一天。
我們也搭乘晚間的地鐵,無疑是黑夜中的黑夜。在頭一天,夜遊玩塞納河,遠在Trocaderoc,考慮著要搭公車還是地鐵還是步行,由於真的很擔心夜晚的地鐵,我們忍著每十幾秒就跳一次錶之心痛的感覺,花費了好幾百元乘坐短短的十分鐘的路途。後來我們還是坐兩次的計程車了。當然在巴黎與我們越來越熟後,擠身進地鐵躥入人群觀看乘客,穿梭在迷宮般的轉乘站(correspondances)間,期待下一個轉角會撞見各種旅遊風險,反倒成了旅行日常中的遊戲了。
每個社會都有它的地下鐵,強制每個個體接受固定的路線,在那裏尤其能夠體會人與人關係的意義。人們永遠可以換月台和路線,而如果我們無法逃脫它的網絡,至少它可以讓我們繞行某些美麗的道路。這是地鐵上的人類學家教我們的事。
馬克歐傑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破案神探」新書介紹
專訪企劃:林進韋
內容簡介: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比他更了解連續殺人犯!
《沉默的羔羊》、《人魔》、《犯罪心理》故事原型,
FBI首位犯罪剖繪專家約翰‧道格拉斯,
二十五年探員生涯傳奇收錄!
邪教「曼森家族」、「山姆之子」大衛‧伯考維茲、「大學女生殺手」艾德‧肯培……
剖繪美國歷史重大兇案,就從本系列開始!
Netflix影集《破案神探》原著,《控制》名導大衛‧芬奇執導,影后莎莉‧賽隆監製
◎《破案神探首部曲:FBI首位犯罪剖繪專家緝兇檔案》
本書是FBI第一位犯罪剖繪專家約翰.道格拉斯的破案故事。書中,道格拉斯敘述了他初入FBI、將犯罪剖繪帶入現代科學辦案體制的過程,並蒐羅他四十年探員生涯中的重大連續殺人案。犯罪是天生邪惡?還是後天塑造?透過犯罪剖繪,我們彷彿也跟著道格拉斯深入兇手內心,且看他如何運用心理側寫,破解真相!
◎《破案神探二部曲:犯罪是天生邪惡還是後天塑造? FBI探員側寫連續殺人魔》
面對邪惡,站在第一線的FBI探員約翰.道格拉斯,使用「犯罪剖繪」走入犯罪者、受害者的內心,設身處地探觸他們的生活。想像自己是受害者,從受害者的恐懼與反應推及兇手性格;模擬兇手視角,理解他的犯案動機及手法特徵,串連起犯罪現場的細微線索。本書不只是道格拉斯偵辦重大案件的紀實,更是執法者對正義、人的最終價值的深刻自白與省思。
◎《破案神探三部曲:大屠殺、無差別殺人與連續殺人犯,FBI探員剖繪犯罪動機》
本書收錄道格拉斯執法生涯中的重大社會案件,道格拉斯在書中分析了大屠殺、無差別殺人與連續殺人犯三種犯罪心理,深入研究他們的犯案動機。沒有人天生就會犯罪,一切都「有跡可循」。道格拉斯不僅傳授我們剖繪技巧,也帶領我們關切犯罪生成的原因。
◎《破案神探四部曲:我們為何對陌生人卸下心房?FBI剖析第一起網路連續殺人案》
這是警方破解的第一起網路連續殺人案。已婚的羅賓森徘徊網路聊天室,將自己塑造成熟多金的商人形象,鎖定生活寂寥、尋找刺激的女性,利用她們尋求精神寄託、重啟人生目標的心理,說服她們搬到堪薩斯,展開高薪工作和穩定戀情的新生活。在獲得金錢或是肉體利益後,對她們痛下殺手。
這是一本充滿犯罪側寫、性愛、家庭關係、緝兇、法庭審判的傑出寫實著作。面對新的犯罪溫床,FBI探員道格拉斯期許人人都能成為「犯罪剖繪」專家,不只側寫他人、更剖繪自己,讓所有犯罪終能在世上無所遁形。
作者簡介:
約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
任職聯邦調查局長達二十五年,為美國頂尖的罪犯人格側寫專家,也是現代罪犯調查分析的拓荒者。他組織了第一支對連續殺人犯的作案手法及動機作系統研究的小組,幫助美國及世界各地警察偵破許多重大刑案。
馬克.歐爾薛克(Mark Olshaker)
美國名電影製片人,同時著有多部極受好評的懸疑小說。1994年以《羅馬城》榮獲艾美獎。
史蒂芬.辛格勒(Stephen Singular)
新聞記者,著有非文學類作品十三本。目前居住於科羅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