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學】~ 耐力型運動的能量補充
現在運動風氣盛行,馬拉松、鐵人三項、自行車等,都是需要比較長時間的耐力型運動。
之前在登山行動糧那篇有提到,身體儲存可以直接利用的能量,大約可以維持1~1.5小時的運動;所以當運動的時間拉長,能量沒能接上,就可能會直接影響到運動的表現。
最近開始騎自行車之後,因為常看一些相關的影片,臉書都推播給我什麼能量補充品,就來研究一下在這些長時間的耐力型運動中,能量要如何補充,比較有實證支持。
※ 內心小劇場,上次和朋友去騎比較長距離的路線,有兩個休憩點拉得遠一些,中間只補水,沒另外補一些熱量,騎到一半還真的有突然腦袋放空的感覺,有點可怕。(以前登山可以邊走邊吃都沒這種問題,騎腳踏車吃東西實在有點難,還要再練練)
《賽前準備》~ 這兒只討論碳水化合物的需求量
1. 平日訓練時
可依照每日運動的強度,分為:
輕:低強度運動:3-5 g/kg/day
中:約1小時左右的中等強度運動:5-7 g/kg/day
高:約1-3小時左右的中至高強度運動:6-10 g/kg/day
超高:大於4-5小時的中至高強度運動:8-12 g/kg/day
2. 比賽前2天
時間在90分鐘以內的比賽,依平常的訓練強度調整:
7-12 g/kg/day
時間在90分鐘以上的比賽:賽前36-48小時
10-12 g/kg/24hrs (每公斤體重,在每24小時內,要補充10-12公克的碳水化合物)
3. 連日戰或上下午各一場 (恢復時間在8小時以內)
休息的前4小時,1.0-1.2 g/kg/hour
後面只要滿足平日能量所需即可。
4. 比賽前1-4小時
每公斤補充1-4g的碳水化合物。
※ 一直有賽前一個小時內,能不能補熱量的爭議!
反對的意見是主張:因為這樣的補充,會造成賽前的高血糖和高胰島素血症,反而在開始運動時,造成一個相對的低血糖症。
然而,支持者就舉出實驗中,雖然有相對低血糖的情況,但對運動的表現並沒有影響,不應該只是針對數字去做解釋,而忽略了最根本的運動表現。
最後,隨著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這個現象其實是很「個人化」的,有些人就是不會⋯⋯
所以就提出了另一種理論,就是要嘛就早點補(1小時以上),不然就賽前15分鐘內再補(這樣和賽中補給的概念類似)。
《賽中補充》~ 依據賽事所需的時間區分
研究起來,身體燃燒能量的速率是有上限的,所以這兒的建議,並不需考慮每個運動員自身的體重去調整。
〖30分鐘以內〗不用補!
〖30-75分鐘〗不太需要補,可考慮用碳水化合物飲料漱口(mouth rinse)
其實可以看到很多足球選手都是用這個方式,因為這樣的口腔刺激,就可以提升運動表現了!又不用喝了一堆水在肚子裡,造成激烈活動時的不適。
〖1-2小時〗 最多為每小時 30 g 碳水化合物
〖2-3小時〗 最多為每小時 60g 碳水化合物
〖2.5小時以上〗 最多為每小時 90g 碳水化合物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2小時內的補充,可以用單一葡萄糖為來源;但2小時以上的,則建議使用多種類的碳水化合物,例如:葡萄糖+麥芽糊精,葡萄糖+果糖等。
再來就是談到腸胃道的吸收狀況,這也是需要訓練的,不然一次攝入那麼多的碳水化合物,不是每個素人都可以吸收的,反而造成腸胃不適的情況亦有可能發生。也因為如此,才會有廠家開始推出等滲透壓的產品。
最後提一下水份的流失,研究中希望持續超過90分鐘的運動,體重減輕控制在2-3%,否則很可能會脫水,但在運動過程中,也不建議補充超過流失的量(腸道沒辦法吸收比流汗的速度快)。而喝進身體的液體,則建議鈉的濃度在10-30 mmol/L。
參考資料:
Asker E. Jeukendrup (2011) Nutrition for endurance sports: Marathon, triathlon, and road cycling,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9:sup1, S91-S99, DOI: 10.1080/02640414.2011.610348
Louise M. Burke, John A. Hawley, Stephen H. S. Wong & Asker E. Jeukendrup (2011) Carbohydrates for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9:sup1, S17-S27, DOI: 10.1080/02640414.2011.585473
Edward F Coyle (2004) Fluid and fuel intake during exercise,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2:1, 39-55, DOI: 10.1080/0264041031000140545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馬拉松 恢復時間 在 Maximizer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淺談長距離訓練(中)
本篇延續相同主題,繼續探討上篇提及的兩種已被證實有效之訓練手段:第一類-低強度、大量訓練、第二類-少量、高強度訓練。
前篇討論過,根據之前的研究與經驗結合,目前能推論出:長距離項目的訓練應該把較多比例投資在第一類,因為第二類可能引起自主不平衡、需要足夠恢復時間、可短時間適應見效、可能較快接近臨界值。既然第一類型的訓練手段佔了最大比例,那麼更要釐清如何讓這部分訓練的效益最大化,避免浪費時間。
美國田徑教練協會給出的有氧能力訓練指南是:採用每分鐘心跳130-140下、或最大攝氧量的65%強度、訓練量為20分鐘~2小時的方式去刺激脂肪氧化能力(用脂肪供能)、加強檸檬酸循環效率…等。看起來是非常合理的訓練方向,但我仍然想著找出不一樣的答案,即使無法,至少得更清楚知道跑在不同心跳率強度、攝氧量強度究竟會產生的影響是什麼?因為過去很常看到選手即使是在進行有氧野外跑或有氧間歇…等練習,過程也會莫名越跑越快、開始乳酸堆積、甚至最後一趟要all out全開,我很好奇那樣子跑得較快、心跳跳得較快的效果會是什麼?
1932年關於最大攝氧量的研究發現,當跑動速度大於某特定點(依人能力而異)之後,人體對於攝氧與用氧的能力,不管是心肺、循環、肌肉…等都到達極限,即使能夠用更快速度奔跑,並不代表身體用氧能力、效率跟著變高,相對的,超過這個速度(1975研究改稱關鍵速度)跑動時,氧債(現稱運動後過耗氧量=EPOC)會隨之提高。有研究也顯示氧債對人體影響可達24-48小時以上,而氧債的償還並非透過加快呼吸、心跳,因此練習之後的安靜心跳率可能無法幫助檢測恢復水平。看到這些之後,似乎能夠合理推斷在進行有氧訓練的時候,如果不小心跑得太快了,雖然實力上或許能夠輕鬆應對,但也可能悄悄的留下未知比例的氧債,若是在身體尚未從氧債中恢復又銜接可能影響自主平衡的高強度間歇訓練,如此循環下去,可能這就是最終導致訓練量、訓練強度明明都夠高,但成績卻踟躕不前的一些案例?(且這裡尚未加入肌力訓練,這項不可缺少且可能需要足夠休息與恢復去得到效果的訓練)
如何讓第一類-低強度、大量訓練的效益最大化,是否要關注在:“不要不小心跑得太快?”做出這樣的推斷似乎非常合理,畢竟,“想讓身體最大化產生有氧適應,因此想辦法讓身體在有氧區間強度下延長運動時間,同時不造成氧債、過多疲勞影響練習與恢復”這個論述對於想要強化有氧能力來說十分合邏輯,這就像“一個人為了練出更多肌肉,因此延長身體接受阻力訓練、破壞肌纖維組織的機會,同時不影響恢復、不造成傷害疾病,配合營養休息充足,好可以增加訓練的頻率。”雖然兩者談論著不同生理適應,但是邏輯應該都是相似且正確的。
如果那樣推斷是較正確的,那麽,在進行最大化有氧適應的訓練過程中,除了不小心會跑太快以外,還有什麼情況可能導致長距離訓練的效益降低呢?研究顯示持續相同運動強度時,有種尚未完全知曉機制的慢性物質會出現並導致肌肉收縮效能降低、逐漸增加疲勞感、逐漸提高心跳率…等,有理論認為是因為逐漸徵招TypeII型肌纖維,而當TypeII型的肌纖維參與反覆形式的有氧運動便會使效率變得較低,因此,即使一開始看起來不是很高的強度,可能也會在運動一段時間之後逐漸受慢性物質影響變得無法承受而必須停止。
綜合以上,能否合理推斷出:1.如果強度選擇過高,跑者會一直以過快的速度跑動,而無法讓身體最大化產生有氧適應,也可能因此讓身體留下不易監控的疲勞。2.即使一開始選擇看似輕鬆的配速或強度,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受到慢性物質影響,最終使肌肉收縮效能降低、心跳加快…等,繼續堅持跑動下去,只是跑在偏離有氧適應的區間。3.如果已經跑到TypeII型肌纖維大量參與運動,甚至跑到出現腿痠的情況還要堅持跑動下去,是否那是造成腿型粗壯的原因之一?回想Max國內外觀察過長距離選手訓練與多年前實際培訓中長距離選手的經驗,很多時候教練or選手以為自己在練有氧,但可能跑著跑著不小心就跑到乳酸區間去了(只是乳酸量可能沒高到無氧閾值那樣痛苦,最佳有氧適應在4mM/L以下),或以為自己在鍛鍊有氧肌纖維的工作效能,卻跑著跑著就變成在鍛鍊TypeII型肌纖維,導致腿越跑越粗,也使得TypeII型肌纖維適應了那種慢速收縮的工作模式,以至於在比賽中偶爾想要進行衝刺都無法順利發揮。
如果有氧能力就像耐力型選手說的一樣,佔了運動專項能力相當高的比例,甚至高到沒空安排肌力訓練,那更應該要在鍛鍊有氧能力時,好好的把訓練效益發揮到最高。
P.S.該主題旨在探討長距離項目的訓練概念,並從最大化有氧訓練的效益著眼,較適合已定型的長距離選手、跑者採納,並不鼓勵所有人都以此種概念進行訓練,尤其是國小、國中、以及新手運動員階段。
下篇會根據“上、中篇”的概念給出訓練方向,以及一些實際訓練上可用的計算方式。
如果你對田徑訓練、路跑、運動表現訓練、肌力與體能、或是健身有興趣的話,希望Max在這裡的分享對你有點幫助,一起進化成更好的人/更強的人!
喜歡/有幫助,就按個Like/轉發!
#訓練知識 #美國大學運動 #ㄧ級訓練 #進化成更好的人 #進化成更強的人 #coachmax #運動表現 #肌力與體能訓練 #田徑 #教練 #健身 #速度訓練 #馬克操 #陸上競技 #肌力與體能 #路跑 #馬拉松
馬拉松 恢復時間 在 奧地利寶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強化免疫系統八種方法 | 在家就可做到
~ 祝福大家 平安康泰 ~
金鼠年開年這段時間裡, “平安康泰”的祈願,比起任何其他的念想更為實際與真切。
“強化自身免疫系統的八種方法”是思考幾天後,決定以同求健康平安的主題,開啟新的一年。內文內容源自幾個具有公信力的德文網站,綜合重點後,重新整理,翻譯後分享。
文中所明列增強免疫力的方式,平實簡易,不限年齡性別,不受場地限制,無需任何特別費用,只要有心執行就能做到。它不僅僅適用於冠狀病毒流行期間,在提升生活的品質與身心健康上,也有優質的參考價值。
面對重大的疫情的同時,除了戴口罩,勤洗手,注意衛生之外,希望大家都能夠擁有最佳的免疫系統與最健康的身心狀況,成功抵禦病毒。
祝福每一位地球人都能保護好自己,照顧好家人,本持仁心善念防堵疫災,同心協力共度難關。
------------------------------------------------------
【強化免疫系統八種方法 | 在家就可做到】
★
一)以健康而均衡的飲食取代超級食品
任何單一食物都無法容納人體所需的所有營養。均衡的日常飲食才是保持健康的必要條件。
“超級食物”在維基百科上的定義是:超級食物是一個行銷詞彙,意指各種宣稱有益健康的食物。營養師並不使用這個詞彙,許多營養師否認超級食物所宣稱的健康助益。
人體需要多種不同的維生素和營養素來維持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包括維生素A,B6,B12,C,D,E,以及微量元素鋅,硒,鐵和銅。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懷疑腸道健康與整個免疫系統之間存有直接關聯。因此,某些免疫系統較弱的人能藉著搭配高纖維飲食的食物療法後改善身體的狀況,讓抵抗力更好。
在地的,時令的各類穀米蔬果是健康與均衡飲食的首選,其中又以當地栽種採收的有機食物最具特殊的健康益處。
均衡飲食可以確保攝取身體所需的維生素和營養素,其中,幫助提高身體免疫防禦能力特別有用的自然食物有:
∙ 綠花椰菜
∙ 捲心菜
∙ 紅蘿蔔
∙ 蕃茄
∙ 薑
∙ 大蒜
∙ 菠菜
∙ 柑橘類水果
∙ 黑漿果與葡萄
∙ 各類堅果
∙ 蜂蜜
在原文裡,專家指出飲用生薑熬製的清湯可以增強身體免疫力,特別推薦歐洲居民學習喜歡薑湯的味道。具有東方風味薑湯滋味清淡,易消化,即使是乳糖不耐症的人也可以享受。
生薑屬於取得容易,價格親民的好食材,薑湯的熬製方法也非常簡易,對增強免疫力有值得推薦的功效。
★
二)享受陽光,吸收維生素D
陽光中的維生素D對於免疫系統至關重要。出門走走曬太陽就可以吸收維生素D。
在秋冬兩季,輻射線較低的時候,加長戶外活動的時間,一樣可以獲得身體所需要的健康劑量。
據研究指出,憂鬱症與體內維生素D濃度過低有顯著的關係。多多曬太陽也能喚回好心情。
★
三)規律與適度的運動,避免劇烈運動
健行,散步,跑步,游泳,騎自行車⋯⋯經典的耐力運動仍然是最有效的耐力運動之一,不僅可以增強心臟和血管,還可以增強我們的免疫系統。養成規律而適度的鍛煉習慣能夠強化自身免疫系統。
您聽說過開窗現理論(open-window theory)嗎?
理論的重點是:在劇烈的耐力運動(例如,馬拉松比賽)後短期抑制免疫系統,免疫細胞的數量會下降到運動前的初始值以下,此時身體病原體的抵抗力較小,這種機會之窗可能會增加對上呼吸道疾病(URI)的敏感性,容易感染傳染病。
選擇和緩的持續性的耐力運動會比劇烈運動對身體更好。
★
四)減壓再減壓,遠離負面情緒的污染源
根據醫學深入研究結果證實:壓力源導致病源。
過度過重的壓力會削弱免疫系統並增加感染的易感度。長時間的心理壓力導致精疲力竭,讓身體處於超負荷狀態,為病原體提供了理想的繁殖條件。
應該盡可能避免壓力大的環境,在無法避免強壓環境時,要讓自己得到充足的休息並安排安靜的時間讓身體與精神進行有效的放鬆。
負面的情緒與造成負壓力的人事物都是耗損免疫力消耗健康的污染源。負壓力不但使人感到不適,並刺激腎上腺素與皮質醇這兩種壓力激素的釋放,因此削弱人體的免疫系統,並麻痺身體的防禦能力。
如果找到情緒污染源的起源,當無法阻絕與改善時,遠離或是保持適度距離也是一種方法。
★
五)不抽煙,少飲酒,多喝茶
抽煙致癌。菸草中的尼古丁會損害呼吸道的自然清潔系統,造成口腔黏膜變乾而導致炎症。並對免疫系統產生負面影響。
飲酒過量不僅僅讓人感覺精神不濟,影響注意力,還會導致口腔粘膜乾燥;缺少水分的口腔,無法充分抵禦攻擊性病毒和細菌,因此較容易受到感染。
喝熱茶對免疫系統保健有積極作用。例如,綠茶中含有許多抗氧化劑,可強化免疫系統運作。鼠尾草茶(英文 Salvia Tea)不僅是止咳和感冒的終極草藥。所含的精油還可以舒緩粘膜並促進其自然功能並直接抵禦病原體。科學研究表明,鼠尾草還有讓支氣管增大功能,從而使呼吸順暢 。
★
六)睡眠好,睡得充足
擁有良好休息與充足睡眠的人,有更好的效率,更高的生產率,更樂觀的生活態度,更強狀的免疫力。
睡眠不足與失眠會大大減少免疫細胞數量,導致免疫系統虛弱,增高致病的比率。
我們的身體每天需要大約七至八小時的睡眠才能讓身體的機能得到充分的恢復時間。
★
七)冷熱交替的足浴
從19世紀中葉,塞巴斯提安.柯奈普(Sebastian Kneipp)就利用冷熱水交替的足浴方式幫助容易感染感冒與有失眠困擾的人。
1990年代後期科學證明冷熱交替的足浴能夠增強血液循環和強化免疫系統的作用。
在足浴水中加入迷迭香,具有鎮定作用。
其他如檸檬油,橙油,薰衣草油或百里香油等精油有助於舒緩不安情緒,減輕壓力。
★
八)手指遠離臉部,多洗手
誠然,徹底洗手並不能直接增強免疫系統。但是,它可以防止感冒病毒進入體內並傳播。
許多細菌與病毒不僅僅是通過咳嗽和打噴嚏傳播,而是通過我們的手傳播:在門把手,自動取款機上,在握手的同時,我們與世界各地的病原體直接接觸。
我們是不是每隔幾分鐘就習慣性的用手摸臉,撥髮,揉眼睛,調整眼鏡⋯⋯ 我們的手因此為各式各樣的病原提供了最佳的攻擊管道。
所以,讓我們學習:放下雙手! 經常洗手!確實拭乾。
★
------------------------------------------------------
❤️ 祝福大家 平安康泰 ❤️
#奧地利寶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