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有適應不同人的能力,就從適應不同班導師與同學開始
最近有幾個不同讀者的提問,有趣的是,問題居然都跟班導師有關。
記得,長子在幼兒園要畢業前夕,園裡舉辦了一場畢業生的家長座談會,用意是希望協助家長對孩子未來要面對的小學生活有一些概念。那時,有一個已有兩個孩子上小學的媽媽說:「其實,孩子每一次分班,我都祈求上蒼讓孩子分到班導師跟他相合的班級。」
現在,我的兩個兒子都已從小學畢業,他們一共遇過七個班導師。我在小學代課,常常需要進入不同的年級與班級,遇過的班導師更是五花八門,我從來都沒有遇過難相處的班導師,那為什麼在讀者的問題中,他們卻好像都被班導師為難了呢﹖
有讀者詢問,孩子高年級的班導師規矩多如牛毛,要求的生活常規一如要求低年級,有必要如此嗎﹖也有剛念高中的家長說,孩子開學第一天沒穿校服就被教官盯上,孩子就是不想穿校服,他去跟班導師溝通,導師說一定要按照校規處理。
在這些問題中,我發現現在父母愛的盲點還真的很多。如果不想穿學校的校服,那當初為什麼要選那所學校念書﹖老師的班規是由全班討論出來的,家長覺得太細節,但那是他們師生一起制定的班規啊﹗家長這種愛之深,涉入更深的心態,到底是在幫助孩子﹖還是在阻礙孩子的正常發展﹖
孩子從學校畢業之後,要進入比校園更形複雜的社會,當孩子還在學校中學習知識與人際相處的技巧和能力時,如果父母只想要別人來適應孩子,那只要找家教來教,而不需要進入校園共同學習。
每一個人,都是這個世界上單一而獨特的存在,只要跟別人相處,都需要磨合。為了減少磨合的痛苦與縮短磨合的時間,才需要訂立很多的原則、規矩、法律和制度。大家遵守一樣的規矩,才知道彼此的界線在那裡,可以保障自己的底線是甚麼,而不需要把時間花在測試與除錯中。
現在標榜要做自己,但是,甚麼才是做自己呢﹖
做自己,是一門學問。
這個自己,要先做一個界定,是心靈層面?還是角色層面?
我們希望,做好做滿自己心靈層面的自己,但是,這樣的自己,是不是有時候又會跟角色層面的自己產生衝突呢?
有衝突,就需要做判斷與選擇,選當下最適合的選擇,也許相對好!人生,是一場錯綜複雜的棋局,牽一髮而動全身,很難做到起手無悔,但盡量讓自己減少遺憾。
口不出惡言;心不想歹念:行不為壞事,也許,就可以避免很多遺憾,更重要的是,在一個團體中,遵守團體的規範,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自重。
做自己,不是自己想要怎樣就可以怎樣,我們每一個人都扮演著許多種角色,要恰如其分的扮演好每一種角色,需要不斷的學習與進步,在其中要解決很多人生的衝突,解決衝突,就是一種生命的修行。
這幾年,學校開班親會我都會去參加,看看老師經營班級的風格,也會讓孩子達到老師的要求,而我自己跑班代課,也尊重每一個班導師營造出來的班級氛圍,這樣的尊重也換得了老師對我的尊重。
有一次幼子的同學來家裡玩,聊到班導師,同學說:「我們老師好兇啊﹗」我說:「我跟竑勳都覺得班導師很好耶﹗他一點都不兇,根本就是好好先生,還常常請你們吃東西﹗」他同學說:「那是因為竑勳很守規矩,老師要求的事他都做得到,不像我們很皮,常常被老師處罰,老師對我們都很兇﹗」
一樣米養百種人,一個班導師要面對大概三十個人,如果三十個人都不守規矩,都很皮,那老師還有時間教書授課嗎﹖為什麼上下課需要鐘聲﹖為什麼班級需要班規﹖因為這是一種大家可以各自安好的界線。你的尊重與自重,才可以得到別人對你的尊重。
一個團體要在相安無事中還可以共同學習與成長,最重要與便捷的方式,就是遵守外部規矩。
每個人,都是單一而獨特的存在,孩子要在小時最有彈性的時候,可以接受各種不同老師的對待,這樣,他才可以面對千奇百怪的人,不要有太多大人的評斷,或本位主義的過度涉入,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才真的是幫助。
我們在學校遇上的是要面對很多不同學生與家長的老師,而不是我們自己花錢找來的家教,有時候,要多把自己的想法抽離出來,才可以看見別人的用心。
不要太擔心孩子,要鼓勵孩子遵守班級的規矩,讓孩子學習有能力在任何環境下,都可以把自己做好!當孩子換了新的班導師,我們可以這樣鼓勵他:
1.陪著孩子適應新導師的風格,不要急著評斷與干預。
2.看老師經營班級的大原則,不要太在乎細節。
3.先要求自己守規矩,把自己做好,與人為善。
4.每天跟孩子聊聊天,分享學校的生活。
5.告訴孩子,如果需要幫忙,父母隨時都可以伸出援手。
6.不要讓孩子有太強烈的我執,要培養孩子可以包容的彈性。
老師跟家長,應該要站在同一陣線上,協助孩子快樂學習、發掘天賦,而不是變成敵對的雙方,常常上演攻防戰。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工作普遍做不久,遇上上司或是同事的相處問題時,就換工作,絕不委屈自己,因為,他們一直生活在只有自己最重要的本位主義中。自己的人生自己最重要,這樣看起來好像對,但是這樣的格局,是不是只能當著井底之蛙,因為不想改變自己。《新約聖經》在《約翰福音》第十二章的標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我們常常需要藉由外部的要求與規定來突破現有的狀態與界限,讓自己的能力更形開展,特別是對孩子來說,限制,有時是讓他的能力可以在穩定的規範中,可以安心地發揮。
把孩子訓練強大與柔韌,可以適應各種老師的要求與規矩,他才不需要一直在試誤與除錯中,一直為難別人也讓自己難為。我,在我的生命中最重要,但是當我變成我們,要一起相處時,每個人都需要替別人想一下,當你給別人轉身的餘地時,自己才可能有空間可以迴旋,遵守團體既訂的規矩,就不會為難彼此。
高年級班規 在 Sunny & Ivy の時光小站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媽咪心事聊聊天】
六月份走訪不同校園,總能聽到驪歌響起,雖然倆兄弟還不到畢業潮,卻也面臨改朝換代的時刻。
Anderson 在學習上、適應力都讓我放心不少,因為他都遇到很認真又用心的老師幫我,老師都知道 Kasper 的狀況,總會比我嚴厲提點哥哥要用功,多體貼媽媽不要太操勞,印象最深刻哥哥還是幼兒園時期,一句脫口而出玩笑說同學是小偷,老師花了一星期每天開導也跟我討論如何不讓孩子偏差,甚至每次去接哥哥放學,總是耽誤老師下班時間,往往就是一小時之久,因為我們親師溝通會天南地北聊著,不管是教養上還是規矩上,我們交流互惠許多。
上了國小的 Anderson ,親師溝通雖然無法面對面,但老師建立一個 line 讓所有家長可以看到孩子在校園的學習,並且讓家長知道學習計畫,尤其在作文上是很花老師批改時間,但老師從一年級就開始讓他們每天寫一篇,同學唉唉叫辛苦思索著,老師不是要孩子把作文寫多厲害,只是靠這樣的練習了解孩子的想法,無形之中孩子們進步不少,讓哥哥每天都很開心與我主動分享學校樂趣,所以在家長心裡相當放心把孩子交給老師。
邁向中年級的哥哥,不免還是會擔心,我不知聽過多少家長抱怨,中、高年級的老師不比低年級的老師用心,我也目睹幾次,有些老師破口大罵甚至敲打學生的頭,我了解嚴師出高徒的道理,但透過嚴厲真的就能成為高徒嗎?如果沒有出高徒,那孩子豈不是冤了,因為心靈受傷比外傷來的嚴重啊!
相較下 Kasper 就沒那麼幸運了,不管在早療上或學校上,弟弟的求學之路就只能用「求」來的,我曾經被醫生、治療師、學校的老師數落過,當孩子哭我就跟著哭,當孩子難過恐懼我也跟著神經兮兮,因為對於學習與適應力來說弟弟是困難的,所以我要繃緊神經他要更努力才行。
來到幼兒園階段,走到這一步真的很不容易,但學校的規範每學期必須換老師,同學要打散,好處是如果遇到不了解的老師,一年後就解脫了,壞處是培養出來的規範又得重新適應新老師的規矩,對於慢兒 Kasper 相當辛苦,因為他的學習總是慢人家一年時間,只能不斷去追趕去努力才能融入班規,真的融入可能也過了半學期了。
很感謝這一年 Kasper 遇到走入他內心的老師們,可以忍受半學期的懵懂無知,甚至每個指令動作都慢的他,老師們都願意等待他,每次放學也會告訴我孩子的可愛處,其中一次老師分享,讓孩子們在角落玩遊戲,其中一組好大聲,正要上前規勸時,卻看到 Kasper 很大聲融入同學玩樂且說著剪刀、石頭、布,原本老師要唸人,結果趕緊說你們繼續玩喔!因為這是 Kasper 第一次表現這麼開心又大聲說話,老師比我還開心,當然捨不得唸了,老師就是如此愛護 Kasper,所以這一年裡我與弟弟的眼淚少哭不少,因為我看到 Kasper 越來越喜歡上學這件事了。
推崇融合教育理念是好的,可以讓孩子互相學習包容與同理,但學校的老師又有多少能懂得早療團隊的理念呢?又有多少老師能理解慢飛孩子呢?如果主要教育者沒有辦法理解,那這樣的融合是改善還是惡化呢?學校教育不可少,家庭教育更是重要,我必須說偏向那一方都不好,只有雙方一起互助合作,才能讓孩子更安心學習,我相信好老師還是不少,畢竟投入教育是很費神的一件事,只是要遇到適合孩子那就可遇不可求了。
謝謝三位老師過去願意傾聽我的內心,幫我把倆兄弟教得如此乖巧,倆兄弟即將往另一個里程碑前進,面臨改朝換代,媽媽心中仍是期許可以遇到懂他們的老師,我想不管是正常的孩子或遲緩兒,在家長心中都是一樣會擔憂不捨的,祝福所有孩子們都能在好老師學習下更上一層樓。
透過這個平台,不僅分享美食、景點外,每星期都會有一篇分享「慢飛天使」,希望讓更多人了解不同慢飛的孩子點滴,或許我不是最專業的,但以這樣的經驗分享您會發現,其實他/她們都是很天真可愛,相信您多一份了解,給予更大的包容,不再是保持距離而是拉近彼此的心。
#第134篇
#友善的環境對慢飛孩子很重要
#融合教育可以改善也可能惡化
#不是畢業只是改朝換代
#我們打勾勾彼此不說加油好嗎
#認識不同的慢飛天使從你我開始
#瞭解也是一種互動的幫助開始
#媽咪心事聊聊天 #時光小站
#遲緩兒 #慢飛孩子
高年級班規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學習包容與接納
文/佳家人際智能開發心理治療所 所長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情境】
莉愛是一個律己甚嚴的好學生,從小在媽媽的教育下,懂得把握時間吸收課內外知識。回家作業從來都不需要媽媽擔心,成績一向名列前茅,媽媽也因為有莉愛這個女兒而自豪,鼓勵莉愛多跟班上成績好的同學交朋友。莉愛也接受這樣的觀念,還開玩笑的戲稱自己跟幾位要好的女同學,組成了「公主幫」。
雖然莉愛常因同學的成績作為交朋友的依據,言語中對於成績不佳的同學用詞比較不客氣,媽媽隱隱然感到不妥。可是回頭想想,這也是一種讓莉愛有動機維持好成績的方式,所以媽媽也就沒說什麼。
莉愛在升上高年級後,班上有一位活動量比較大的男同學。上課中會起身走動,想找人講話,功課也不好,剛好坐在莉愛附近。莉愛時常回家抱怨,說這位男同學干擾她上課,媽媽實際到學校了解,確實有這樣的現象。
媽媽有點生氣,因為導師從沒讓家長知道有這樣的狀況,好像也沒有很積極的處理。媽媽覺得,莉愛這段時間的課業要銜接國中,很重要,不能受到影響。媽媽想要跟導師溝通,又不知道該從何說起,私下跟親友們聊到這件事,大家的意見都不同。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你不講理,不知道該怎麼辦?
【解析】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孔子在數千年前的這段話,即使放在目前的臺灣社會檢證,依然有可取之處。一個人徒有學歷,不懂得做人道理,大部分在事業方面成就有限。而且現在人際互動頻繁,社交問題常是情緒困擾的重要原因。
只是,我們現在的操作剛好相反。在孩子求學階段,部分大人只在意學業成績,其他包括:品德教育、生活自理、同儕關係、美學涵養,甚至跟身體健康息息相關的體能活動,往往沒受到同等的重視。不但五育無法並重,連智性學習本身,可能都被限縮到只以紙筆測驗的成績來評量。
以成績來做為交朋友的參考,甚至以成績來論斷他人人格的良窳,這樣的現象,並不少見。有時候,某些人給予學業表現的重量,大到嚇人。然後,輕輕鬆鬆以一句「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來合理化自己的想法。事實上,這句話在「行行出狀元」的現代,早就有檢討的必要,更不要說,「讀書」這兩個字的深遠意涵,沒辦法用考試成績來簡單化約。
讓我們教導孩子,成績只能代表人的一小部分,並學習包容接納同學。將來在社會上,我們也要學習跟各式各樣的人相處一樣。
【建議】
莉愛的媽媽,可先了解導師的班級經營,並把莉愛的抱怨當成機會教育。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步,把自己的觀察與莉愛的抱怨,一起跟導師討論。有些經驗豐富的老師,可能並不覺得這位男同學上課起來走動,會造成整個班級很大的干擾,也許導師本身已經開始介入輔導,男同學的行為也開始有改善的跡象,家長可以給導師時間。
有時候,有些老師正是要藉這個機會,教導整個班級,學習如何幫助這位男同學。譬如,男同學上課起來走動時,大家保持眼睛看著老師,先不注意他。男同學如果干擾到他人,試著溫和提醒,要是狀況嚴重,可以直接報告老師。像這麼好的教育方式,家長更是要一起配合。
第二步,如果導師需要學校方面支援,一方面導師可以透過校內管道請求協助,二方面莉愛的媽媽,可以透過家長會,請學校安排同學接受適當輔導。譬如,輔導室或資源班,可以依據導師的班規,另訂行為契約,並鼓勵這位男同學的良好表現。讓男同學有機會多活動,也能減緩他上課走動的頻率。
此外,學校也可以協同男同學的家長,從家庭教育的層面,或諮詢醫師的意見,一起幫助孩子更融入班級。
第三步,媽媽要讓莉愛學習,欣賞這位男同學正面的部分。媽媽自己也做好身教,讓莉愛知道,媽媽也很希望幫助這位男同學,請莉愛提出可以幫助他的方法。如果莉愛在學校確實幫助了這位男同學,媽媽可以適度給予莉愛鼓勵,讓莉愛明白「為善最樂」的道理。
莉愛也許在狀況仍未明顯改善時,因為這位男同學而累積了些情緒。正好也教導莉愛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做好情緒管理。
媽媽愛女心切,無可厚非。可是,藉這個機會重新調整自己的價值觀,然後把自己的小愛稍稍擴大到班級層次,我相信,這絕對會是莉愛的福氣。
http://www.top945.com.tw/celebrity_Data.asp?ID=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