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的灶神爺,錦天滿宮
我喜歡逛菜市場,更喜歡在裡頭享用美食。每回造訪京都,我都會去上個十來趟錦市場,從錦小路頭逛到路尾,再由路尾吃回路頭,是我在京都最喜歡的行程之一。
開業已有四百年的錦市場是一卷色彩斑斕的畫軸。 三百公尺長的小路上,陳列著當季最新鮮的魚肉、野菜、漬物、湯葉、佃煮、茶菓子和美味佳餚,讓人是目不暇給又食指大動,顧此失彼、好生忙碌。
就在這條錦繡之路的終點,四条通和新京極的鬧區間,錦天滿宮的纍纍燈籠高掛門柱之上,在一片繁華中無聲明滅。這間小小的神社見證了錦市場的從無到有,是京都廚房最盡職的灶神爺。
公元10世紀中,學問之神菅原道真身故後不久,以祂為祭神的錦天滿宮前身就出現在鴨川畔的六条河原。幾百年間,這座天滿宮屢經遷徙,終於在公元1587年搬到了現址。
不久之後,人們在錦天滿宮附近發現了豐沛的地下水源。在防腐技術匱乏的當時,錦小路的冷泉提供了生鮮食品絕佳的保存環境;一間間的魚舖肉店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嫩芽,在四百年後長成了欣欣向榮的『京之台所』,錦市場。
每到日暮時分,我總愛退至道旁,望著天滿宮的懸燈在遠方依序亮起;一盞盞的和紙燈籠,是商家顧客的心靈之光,也是照耀京都廚房的爐灶之神;靜靜抄錄著世間善惡、默默守護著錦市場的繁盛與昌隆。
同時也有4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單車阿伯日踩11小時一車送90個飯盒 跑馬地雞蛋檔老闆5米高移動發泡膠塔 80歲伯伯去公園操肌後生鬼仔挑機都輸 "元朗有一間茶記叫波記,開了近30年,主力賣38元包湯及飲品的快餐。由於價錢平,外賣生意極多,差不多是全個元朗區接外賣生意最多的茶記。而由於外賣多,所以店內請了4個全職、2個兼職外賣單車...
高 掛 燈籠 在 Knowher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雀仔橋 ]
分享專欄全文。
回到學生年代,下午常常走堂往雀仔橋附近的山貨店尋寶,找到made in Hong Kong或日本製的杯碟就非常興奮。
那時候只覺得每次必須上斜落斜有點麻煩,還未知道其背景,甚至名字。
教科書不會提及的地區歷史,雖然這條步道一直見證香港醫療與衛生發展,包括公立醫院與地下公廁。
原文刊 AndthenHK
—————————
沒有雀仔的雀仔橋
未獲評級的古蹟
有些地標,節日限定。比如元朗大橋街市的燈籠街,近日把人們召喚到社區,一年一會,因而珍貴。
城市另一邊,另一條燈籠街更早出現,位於皇后大道西,上環與西營盤交界。
每年中秋,經營香燭紥作的商店紛紛掛起燈籠,碩大的楊桃金魚兔子,佔據半條街道的天空,無聲又大聲地提醒節日臨近,路過心頭一陣暖。
這是社區地標的感染力,儘管近年好些紥作舖結業,畫面難免褪色。
那兒還有一個地標,每天都在,由180年前開始——跟燈籠街幾步距離,有一面石牆,突兀地拱起,路上的一條脊骨,人們叫它「雀仔橋」。
這並非官方地名,老一輩街坊才唸得出的名字,親切但有點陌生。想像這種口耳相傳,本身已是非常活潑的人文歷史。
而石橋也不真的是橋,建於平地,早於1840年代已經存在;英國國家檔案館(The National Archives)曾在Flickr公開一批香港早年珍貴舊照,其中一張攝於1870年代,可見雀仔橋當初的模樣。
那時皇后大道西一帶還未大幅填海,仍屬海濱,需要一道防波堤,以麻石興建,按地勢築成帶弧度的拱形,大概因此被稱呼作「橋」。
而它有另一實際用途:通往山上的海員醫院,1843年成立,替海員醫治性病,後來是香港進行第一宗外科手術的醫院。
1848年海員醫院遷至灣仔(變成現在的律敦治醫院),原建築改為「國家醫院」(Civil Hospital),當時的公立醫院;之後建築群陸續重建,60年代正式成為現在的西營盤賽馬會分科診療所。
雀仔橋見證香港初年醫療發展,可是問題來了:那跟雀仔有什麼關係?
有說橋後山坡為樹林,每到黃昏便出現鳥群棲息的場面,因而得名,頗為浪漫。
另一說法較有根據:當旺角雀仔街還未出現,戰前第一代雀仔街原在中環閣麟街,及後曾遷至上環永吉街,之後再移至現在雀仔橋位置,石橋自此有了暱稱。
翻看歷史,雀仔橋對面曾有非常著名的高陞戲院(建於1890年,看粵劇的地方),附近亦有武昌茶樓及得男茶樓;但凡飲茶撚雀的場所,少不了吸引雀販聚落,也許就是雀仔橋得名的理由。
可以肯定的是,雀仔橋是香港衛生發展的重要成份:1911年,橋底曾經建設地下公廁,直到1990年停用。
公廁入口設於行人路面,已用水泥封平;而石牆上五個耐人尋味的方格,屬於當年公廁的窗口,同樣已被填平,留下是不該封存的地區歷史。
雀仔橋作為古建築的份量,不用多說,然而跟許多地標一樣,它一直未獲列為古蹟,甚至從未被政府評級。
今年三月,經中西區區議會要求,古物古蹟辦事處將雀仔橋列入「須進行評級的新項目」,結果未可預料。
在同一地點180年,雀仔橋見證西營盤,以及整個海岸線的巨大變化。
高高低低,上上落落,人們魚貫步過。
有天即使名字失傳,它一直站住,頑固地維持著那弧度曲線。
—————————
丨knowhere丨
▪️中環鴨巴甸街35號PMQ元創方B座H205
▪️Tuesday to Sunday 1-7pm
▪️https://instagram.com/youknowhere
高 掛 燈籠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中秋時節,難得放下手上搗藥工作的玉免,穿著色彩繽紛的衣裳,蹦蹦跳至地上,帶著月亮代言人的身分遊走各區,與人歡聚。
當探索火星變成地上熱話,月亮不再神秘,但每年這時節,玉免都來提醒我們,放下手上的工作,欣賞高掛在天上的月亮,想像未來,珍惜團聚。
古老傳說帶來的想像,不會被時間沖淡,也不會因科學的驗證而破滅。
#2021中秋節 #月亮 #燈籠 #賞月 #就係香港編輯部 #謝浩然攝記
高 掛 燈籠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單車阿伯日踩11小時一車送90個飯盒 跑馬地雞蛋檔老闆5米高移動發泡膠塔 80歲伯伯去公園操肌後生鬼仔挑機都輸
"元朗有一間茶記叫波記,開了近30年,主力賣38元包湯及飲品的快餐。由於價錢平,外賣生意極多,差不多是全個元朗區接外賣生意最多的茶記。而由於外賣多,所以店內請了4個全職、2個兼職外賣單車手,差不多整個元朗區都送。「這班車手,我叫他們『靚仔』或者『0靚仔』,每個都很踩得。以前好難請人,如今有人來做我便請了,我們直接自己聽電話,直接自己送,你說是否快過外賣公司?」老闆娘陳小姐說。6個車手中有2個是高手,其中一個是店內年紀最大的東叔,日踩11小時,每日走至少40轉,耐力最強;而另一個就是阿開,今年55歲,雖然體重只有約100磅,但每次外賣的數量不但最多,而且速度最快。每次送外賣,他們的烈火戰車都像「掛燈籠」般,掛起一袋二袋的外賣膠袋。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00520/Q3L6B4H6TYUQXMKGPKSRF5WFME/
正所謂 「大隱隱於市」,高手,總是隱藏在我們身邊。
每日下午四點,跑馬地集祥街的斜坡,總有突然長出五六米高,高過二樓伸出的招牌,搖搖欲墜的發泡膠箱塔,幾秒後「呀」一聲倒塌,幾分鐘後,又長出來無限Loop。
「有咩咁巴閉,你哋要嚟影我呢?呢度太多人識我喇!啲人當我係傻嘅就有。」
「平衡力而已,膠箱嚟,一啲都唔重,冇技術,個個都做到。」
「我無聊,自娛㗎咋!」但口罩下的腰果眼加魚尾紋,看出他鬆毛鬆翼的心理狀態。
徐先生(56歲)在跑馬地長大,街坊都叫他「蛋哥」。蛋哥說自己都是打工的,每日四點多就幫菜檔搬發泡膠箱到幾十米外,斜坡下的垃圾房回收,但街坊「篤爆」他說,他是隔籬雞蛋檔老闆。蛋哥自小就跟爸爸在跑馬地街市賣雞蛋,以前集祥街是一個街市,後來社區整修,幾個攤販夾份搬入地舖經營,變了「大興食品公司」,裏面有菜檔花檔豆腐檔雜貨舖同雞蛋檔,恰如民間小街市。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00430/XQJ2LXI64HOJLZAAKDXB6JO5YQ/
在西環卑路乍彎公園,每朝都聚集了一大群長者晨運,他們大部份都只是玩玩園內的健體設施,或隨意揈揈手腳,志在鬆鬆筋骨,與老友記吹吹水,打發時間。但在公園的角落,卻有一個頭髮斑白、下巴蓄有一大把白鬍鬚、穿着白色短袖底衫的老伯,在馬騮架上起勁地做引體上升,做完十多下,又爬到雙槓上做掌上壓。他做完一連串高難度兼姿勢標準的動作,沒有谷到面紅,只有少少索氣。誰又估得到這個老而彌堅的老伯,原來已屆80歲高齡!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190402/7BYTKIMJG3I4KVX3AQEP4RXDC4/
"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單車 #跑馬地 #雞蛋 #西環 #街市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高 掛 燈籠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趁著春日,前往北投的丹鳳山,一探台北大師信仰的秘境—大師岩與法船石。看著google map嘗試著從普濟寺旁的小階梯未果,又從溫泉路天主巷往上氣圖走土路捷徑,難度太高。好乖乖地回到「熱海飯店」後方的步道進入丹鳳山。山雖小,但步道卻也沒有太好走,除了前段的水泥石階外,後半段幾乎亦是用木板、麻繩拉出來的一條山路,稍需攀爬。約莫30分鐘,並不久,就可以見到一處很有宗教史蹟感受的區域。一旁的爬山客自言自語:「這看起來好像以前是一個神社喔?!」的確,這裡跟日本常見的「密教+巨石」的聖地蠻相像。
.
▓ #大師信仰傳播的殖民路徑
.
1896年,隨清日戰爭結束,日本佔領台灣,各佛派從軍佈教,沿著殖民地化的路徑,建築寺院、成立靈場、宣傳教義,以對殖民地理番教化之用。初期來台佈教活動者有真言宗高野派、曹洞宗、真宗本願寺派、真宗大谷派、日蓮宗、淨土宗等六派,其中又本願寺派為大(范純武,1999)。
.
其中真言宗帶著強烈的日本密佛色彩,將崇拜空海大師的大師信仰,透過較具現實的傳奇故事,在台進行傳播。日本佛教也運用《台北新四國八十八箇所靈場》(台北新四国八十八ヶ所写し霊場)的參拜慣習,在台北佈教。像是圓山站的護國禪寺、台北天后宮的石佛、北投普濟寺等都是目前殘有的靈場遺跡(中川未来,2016)。
.
▓ #溫泉鄉的宗教風景—北投真言宗石窟建築群
.
在《北投溫泉の栞》(田中均,1926,昭和4年)裡描述到北投溫泉風情,遊客若欲瀏覽周遭景色,可從山路登上東南方的巨大岩石,其雕刻著弘法大師像,即稱「弘法大師岩」。可能是明治45年(1912),弘法大師的信眾捐贈建造。是台灣少見的佛教石窟。周遭到處都可以看見日治時代的痕跡,整體形式也很有到日本一遊的感覺,像是大阪交野獅子窟寺。詳見姚巧梅老師翻譯的,片倉佳史的《台灣日治時代遺跡》(2002)。
.
至於寫著「台湾よ、永に幸なれ。」的網紅打卡點,台灣幸福石。文史工作者認為,這應該是日治時期民眾所刻。現被移到大師岩階梯入口處,還塗上紅漆。整個石窟遺跡已經被列入市定古蹟,也包含石燈籠、石碑、階梯、石垣等,大家去就不要自行隨意移動、刻畫啊~
.
▓ #神秘的法船石
.
許多遊客尋不著法船石,我也是。繞了半天,終於在一條岔路雜草中看見「大正石船」。1925年該石與建立之石亭,在地文史工作者傳為「台北新四國八十八箇所靈場」的石佛亭,因為上頭刻著「大正十四年」,後稱「大正石船」。不過,亭內的觀音像等,看起來並不像舊時古物,亭中堆放祭祀物、打火機,並在石上掛上「慈航普渡」的木牌,反倒看來有點雜亂。搜尋到網路上的舊照片,似乎遊歷者都很喜愛站立在上面遠眺北投。
.
▓ #很有日本風味的普濟寺
.
回過頭來講一個走錯的路徑,本以為可以從普濟寺旁上山,但寺院說小路不通。普濟寺初建於1905年,又名為「鐵真院」,戰後改名為普濟寺。寺中供奉湯守觀音,北投民眾都視這座佛寺為溫泉守護寺。佛寺保用台灣少見的日式風格,平面佈局保存極為完整,包括大殿及住持方丈宅院,簡樸淡雅、寧靜莊嚴。旁邊亭中還有一座「子安地藏」,建立於1931年。記得幾年前來訪時,尚未如今天這般修繕完整,長滿青苔的貼梯石牆,盛開的茶花,很適合清幽地發呆一陣子。
.
很久沒出國冒險了,沒想到台北市中,就有一處可以運用半天來探秘的地方,也充滿著日治時代的痕跡。整個北投在這幾年也變得非常美麗,頗有回復到某種想像式的、懷舊式的日式溫泉鄉情懷。甚是喜歡。
|
延伸閱讀:
.
#大阪交野獅子窟寺:https://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177805849073705
.
#西門町宮廟中的弘法大師(一):https://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481817682005852
.
#西門町宮廟中的弘法大師(二):https://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548311222023164
.
|
參考文獻:
.
1. 范純武. (1999). 日本佛教在日治時期台灣 [蕃界] 的佈教事業--以真宗本願寺派為中心的考察. 圓光佛學學報, 253-278.
2. 中川未来. (2016). 植民地台湾の四国八十八ヶ所写し霊場 (特集 近現代の四国遍路). 四国遍路と世界の巡礼= The shikoku henro and pilgrimages of the world, (1), 43-50.
3. 片倉佳史. (2012). 台北の歴史を歩く (その 16) 北投温泉を歩く (その 2). 交流: 台湾情報誌, (860), 17-27.
4. 片倉佳史(2002),姚巧梅 譯。《台灣日治時代遺跡》。玉山初版。
|
#週末去踏青
高 掛 燈籠 在 DJ Diary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天后宮】Thean Hou Temple
+60 3-2274 7088
https://goo.gl/maps/75a1jah8VLS8jXP26
香港人在馬來西亞生活
推介頻道..
(DJ哥)?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iH...
(魚毛爸爸)日本生活實況?
https://youtu.be/NZlFVkOH8e0
【●贊助DJ日記製作影片●】
【buymeacoffee】
https://www.buymeacoffee.com/djdiary
【PayPal】
https://www.paypal.me/FitCampHK
【●合作聯絡●】
【 WeChat 】 DJdiary
【e-mail】 coachyuemy@gmail.com
【查詢?馬來西亞,mm2h移居,生活,投資】
表格 https://forms.gle/AHN1zJ6nMyMuS1FRA
facebook【MM2H 馬來西亞移居資訊群組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523827814450812/
facebook專頁【DJlifeStory 】
https://www.facebook.com/djlifestory/
facebook 群組【快樂家園 @ 馬來西亞】互動交流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DJdiary/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j_diary
透過mm2h計劃已經定居在大馬的香港人DJ , 透過影片 , 跟大馬 , 香港及世界各地嘅朋友一齊分享 , 美麗的馬來西亞生活 .
【PayPal贊助】DJ日記 拍攝更多影片
https://www.paypal.me/FitCampHK
訂閱及分享就是最好嘅支持
#dj日记 #DJ哥 #mm2h #移民
#馬來西亞 #第二家園計劃 #吉隆坡 #檳城 #怡保 #新山 #馬六甲 #香港人在大馬生活 #Malaysia
#StayHome #宅在家 #WithMe #大家一起 #StayHome #宅在家 #StayHome and cook #WithMe #大家一起 #宅在家下廚 #dj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