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護理師對於新案留置胃管管灌都有莫名恐懼,擔心自拔、擔心滑脫、擔心阻塞、擔心處方藥物不能磨粉造成可能風險...,昨晚某粉絲分享一段影片介紹用空針方便磨粉的技巧給我,我順便提醒有些藥品不宜磨粉,甚至該說「不適合管灌的藥品」要注意,不是所有醫師開回家的藥都不需檢視,領藥的時候與藥師互動過程,應該為了用藥安全多問兩句,確保正確使用與安全。網路也很方便,若對於用藥是否可磨粉、泡水、咀嚼服用還是應該與醫師藥師護理師討論過。藥到病除而非藥到命除。
----------------以下為網路資訊-----------
鼻胃管為管子連接鼻子和胃部,鼻腸管為管子連接鼻子和小腸,另外也有胃造口管和腸造口管。管灌病人藥品須經由磨粉或溶解的步驟給予,然而並非所有藥品都可以磨粉,某些特殊劑型若磨粉將改變藥效,部分藥品與管灌飲食有交互作用。管灌病人在使用藥品時,需格外注意,先諮詢藥師或醫師,以下這些皆為不能磨粉的藥品。
緩釋劑型:緩釋劑型藥品為了讓藥品達到長效,多有特殊劑型設計,一顆錠劑或膠囊等同多次劑量。若貿然磨粉將使藥品一次大量釋放,增加藥物毒性,同時藥品因失去原本的緩釋設計而無法持續到原先設計的給藥間隔時間。
例如降血壓藥物Nifedipine (Adalat OROS)屬於特殊劑型,若 #磨粉將導致藥品大量釋放進而導致病人低血壓。#緩釋劑型藥品英文結尾多有CR、ER、LA、SR、XL、XR、OROS等字樣,#管灌病人使用長效藥品建議以同成分速效劑型藥品替代。
舌下錠:含於舌下,經由口腔黏膜吸收作用較快,例如耐絞寧錠。若藥品磨粉後,管灌將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導致治療失敗。
腸溶劑型的藥品:腸溶衣錠必須到達小腸才能發揮作用,藥品設計有保護層避免被胃酸分解。例如胃藥Rabeprazole (Pariet®),藥品被磨粉後由鼻胃管投予在胃部即被分解而藥效不足。鼻胃管病人不建議服用此類藥物,鼻腸管與腸道造口病人可以使用。
含致癌毒性的藥品:含致癌性的藥物例如化療藥品、標靶藥品不建議磨粉,以避免傷害給藥的照護者。部分藥品在安全的環境下可泡水崩散後立即給予管灌病人使用。
易造成管路阻塞之藥物:分散型膠囊藥粒會塞住管子,例如抗癲癇藥Topiramate (Topamax®)。緩解便祕藥Sterculia/ frangula (Normacol®)與Psyllium hydrophilic mucilloid (Konsyl®)吸水後會膨脹凝固阻塞餵食管,以上藥物不建議管灌病人使用。
內容物為液體的軟膠囊:內容物為液體的藥物不建議磨粉,包括cyclosporine (Sandimmun Neoral®), progesterone (Utrogestan®)。
#管灌病人需注意服用藥品的劑型適當性與交互作用,請諮詢醫師與藥師以利藥品的選擇。管灌病人選擇適當藥品不但可以達到療效,也可減少副作用發生。
鼻胃管口腔護理 在 楊月娥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老媽每個月有7次在宅復健的機會
復能計畫幫助在家照顧的老人,穩住生活機能,老媽在申請巴氏量表時,護理長驚訝的說:你們照顧得很好耶!很多氣切老人3年是關鍵,畢業的很多,楊媽媽沒有鼻胃管、氧氣桶、尿管很厲害耶!身上都沒有褥瘡⋯⋯
這樣的稱讚我聽來滿是心酸,沒有生活品質的晚年有什麼好羨慕的,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也只能接受
孟修老師幫老媽做語言治療,雖然距離能說話很遙遠,但口腔的功能很重要,能咀嚼吞嚥就能享受美食,老師說臥床很辛苦,唯有吃東西能得到愉悅的滿足,鼓勵媽媽運動舌頭,張嘴咬合都能幫助維持進食功能。
生活都是比較級,看到別人很幸苦,就會覺得自己還行,反正沒得選,就接受吧!ㄧ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該怎樣就怎樣吧!不然呢!
消極中的積極,日子一天一天前進
娥
鼻胃管口腔護理 在 無論如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無論如河一直很關切安寧在台灣的實踐議題 ,最近書店女工寫了《台灣「病主法」的誕生:讓「善終權」走在醫療的前面吧!》一文刊登於《綠主張月刊》2019年6月/186期,歡迎索取。
明天下午邀請大家來關懷無論如河好生好死的議題,
一起來參加 蔡兆勳醫師安寧講座含體驗活動。
報名網址:https://reurl.cc/ro1AO
活動場次:7/06(六) 14:00 ~ 16:00
同場加映:書店舉辨 綠主張 台灣主婦聯盟 好書小展,參加安寧講座買本好書回家!
【善終權是一場社會運動:落實病主法,減少無效醫療,醫護不過勞】
台灣「病主法」的誕生:讓「善終權」走在醫療的前面吧!
《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在今年1月6日正式上路了。目前還在推廣,但此時醫院仍繼續上演一齣齣已重覆百萬次的悲劇。由於病人沒能在插管失語或昏迷前作好決定,加上不論家屬是困在罪惡感中無法做決定、還沒準備好放手或不知有更好的選擇,因此只能繼續待在肉身地獄裡。面對現代醫療未期病患「痛苦折磨」與「生存希望」的比例如此懸殊時,誰來當「國王的新衣」故事裡的那個小男孩?
寫下《凝視死亡: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的葛文德醫師,就是那個說出真話的小男孩。雖然現代醫學已經扭轉嬰兒死亡率、受傷生病致死率,但真相是面對衰老和死亡,醫學能做的還是很有限。他說:「試著把死亡的處置納入醫療過程,不過是近十年的事,我們經驗仍很粗淺,而證據顯示現今作法大有問題」。葛文德醫師字裡行間之中毫無醫療權威架子,他直白得令身為醫護同行的我驚豔。碰觸到生命最原始的恐懼,他如此坦率直述自己做為家屬送走父親的經驗,以及現代醫學在面對衰敗、臨終照護的種種面向,並進一步以宏觀角度檢視全球的醫療問題與政策。他用文字告訴我們,面對死亡,真誠是重要的態度。
是「生命的鬥士」還是「不想死」的執念?
無論如河書店曾邀請罹患白血病的倖存患者,同時也是身為未獲賠償的職災護師小瑜來真人圖書館講座分享。她說當時慢性白血病突然轉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醫生宣佈她可能只有二個星期的時間,她雖做好面對死亡的準備,但行動上仍積極抗癌,她重視吃好睡好,一面忍受化療的口腔潰爛疼痛,仍強迫自己由口進食,才能有體力對抗病魔。在她強調患癌就要積極配合治療成為「生命的鬥士」時,我提問:「如果你的狀況發生在沒有家屬妥善照顧的老人,你覺得這個轉變會發生嗎?」。她回道:「不用說老人,普通人是撐不過化療與鏢靶藥物治療毒性作用。在這患癌的一、二年的時間,身邊的癌友都死光了,我算是奇蹟。」
如葛文德醫師所說:「全世界醫師都願意提供希望給病人,儘管這樣的希望可能只是虛幻。很多家庭為了治好家人的病,傾家蕩產在所不惜。」,像小瑜這樣成功案例,讓癌症維持成慢性病雖然是可能的,但每個病患身、心、社會支持、財務狀況都是獨一無二的,需要細緻了解與溝通。
病人自主?如何自主?
正因面對生死大關的決策非同小可,《病人自主權利法》規定,至少1位二親等內家屬必須與諮詢人一同參加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與醫療團隊討論治療選項後,才得以簽署預立醫療決定的原因。但這真能解決難題?畢竟法律不能取代溝通,此法並無罰則,面對此法,許多醫院在人力不足的勞動環境沒有提出配套,即便花了2000元至3600元不等的諮詢費註記在健保卡上,但臨終現場是否能自主仍是未知。
讓我們從已實施近20年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來了解現況,此法保障末期病人只需家屬一人同意,即可撤除維生醫療。但至今讓病人撤除呼吸器、得以善終的案例數少之又少。除了受限於保險給付制度,加上欠缺對醫護人員法律保障,醫院對此法因應態度趨向消極。
以安寧病房為例,比起講究「翻床率」的其他科別,安寧病床「只賠不賺」,政府明文規定符合比例的安寧資源才能通過醫院評鑑,但許多醫院安寧病床「只設不開」或「只開不收」形同虛設。台大、成大、高醫、馬偕符合規定且表現良好,安寧病床的佔床率約有8成以上,但其他多數醫學中心的安寧病床占床率不到5成,有的甚至不到3成。足見落實病人「善終」之路迢迢。
目前《病主法》除了保障末期病人,還擴大到不可逆轉的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及政府公告的重症,且拒絕醫療的範圍,還包括可以不接受輸血、抗生素、鼻胃管灌食等延命措施,範圍更廣。我們必須認清減少「無效醫療」是生命教育的一環,才能實踐此法的立法精神,間接改善血汗醫護與營利化的醫療,民眾對「善終權」的認識與實踐,才是《病主法》落實的關鍵。
讓「善終權」走在醫療的前面吧!
2019年無論如河書店每個月都會有一場關於《病主法》的系列講座,由力推病主法、重視醫病溝通的蔡兆勳醫師主講。每次講座除了推廣《病主法》外,我們更重視討論此法推行時產生的臨床爭議與施行困難,並在每次講座結束,搭配如寫遺書等…的體驗活動。今年書店籌劃在陽台搭設黑板,鼓勵民眾寫上「在我死前,我想要________。」的行動藝術,讓民眾及早思考「死亡與生命」之間的價值與意義。
台灣有著廉價健保與高品質醫療的世界奇蹟,其實是建立在壓縮醫護的人力成本上創造出來的。台灣「病主法」的誕生,只是一個刺激民眾思考與學習面對「人如何好生好死」的開始,這條路還很長,請讓「善終權」走在醫療的前面吧!
本文刊登於《綠主張月刊》2019年6月/186期
作者:梁秀眉 / 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創辦人
鼻胃管口腔護理 在 口腔黏膜炎的護理 的推薦與評價
口腔黏膜炎的護理. 口腔黏膜炎是癌症治療時常發生的副作用, ... 嘴唇護理:在每次口腔護理後或需要時使用水 ... 若病人營養攝取狀況不佳,考慮鼻胃管. ... <看更多>
鼻胃管口腔護理 在 長庚科技大學課業輔導小組交流園地's post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Q674:王小姐意識清楚,長期以鼻胃管進食,護理師為她執行特殊口腔護理時,下列何者正確? (A)鼻胃管灌食後,十分鐘內須進行特殊口腔護理(B)白天及夜間不論清醒與否,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