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經典中的黨史 一幅畫瞭解中國共產黨:《雨花臺頌》】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悍然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革命形勢急轉直下,大量革命人士慘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中國共產黨的黨員人數從大革命高潮時的近6萬人銳減到1萬多人。
在雨花臺犧牲的英烈,實際上並不全是在雨花臺殉難的,他們大部分是被國民黨劊子手在南京的秦淮河邊、長江邊上,或者其它比較隱秘的地方殺害的。他們犧牲後都被掩埋在雨花臺的山坡上,所以現在統稱他們爲雨花臺英烈。
到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前,在雨花臺犧牲殉難的中國共產黨人和愛國志士達數萬人,而能確認身份和留下姓名的人僅有1519名。一批烈士沒來得及看到勝利的曙光,生命的鐘擺就永遠停在了雨花臺。1958年,畫家傅抱石爲了紀念犧牲在雨花臺的烈士們,創作了國畫《雨花臺頌》。#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一幅畫瞭解中國共產黨
觀看視頻請點擊:https://bit.ly/3s8z6sB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石塘古村是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歷史悠久、古建築規模龐大而且保存最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從明朝洪武年間李可求從福建移居石塘古村到現在,石塘建村已有640多年歷史。2010年12月13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公佈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名單,共有99個鎮、村入選,廣東省僅有4個,仁化縣石塘...
1927年 大革命 在 CCTV 中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美術經典中的黨史 我是一顆小小的石頭……走近國畫《雨花臺頌》】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悍然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革命形勢急轉直下,大量革命人士慘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中國共產黨的黨員人數從大革命高潮時的近6萬人銳減到1萬多人。
在雨花臺犧牲的英烈,實際上並不全是在雨花臺殉難的,他們大部分是被國民黨劊子手在南京的秦淮河邊、長江邊上,或者其它比較隱秘的地方殺害的。他們犧牲後都被掩埋在雨花臺的山坡上,所以現在統稱他們爲雨花臺英烈。
到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前,在雨花臺犧牲殉難的中國共產黨人和愛國志士達數萬人,而能確認身份和留下姓名的人僅有1519名。一批烈士沒來得及看到勝利的曙光,生命的鐘擺就永遠停在了雨花臺。1958年,畫家傅抱石爲了紀念犧牲在雨花臺的烈士們,創作了國畫《雨花臺頌》。在雨花臺犧牲的英烈都有哪些?國畫《雨花臺頌》有哪些藝術特色?點擊視頻觀看!#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1927年 大革命 在 大紀元時報 - 台灣(The Epoch Times - Taiwa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中共是百分百配合蘇聯肢解中國的幫兇,這是其作為蘇聯一個傀儡的本質所決定的。
1927年 大革命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石塘古村是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歷史悠久、古建築規模龐大而且保存最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從明朝洪武年間李可求從福建移居石塘古村到現在,石塘建村已有640多年歷史。2010年12月13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公佈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名單,共有99個鎮、村入選,廣東省僅有4個,仁化縣石塘古村名列其中,成為韶關市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石塘古村村總面積15公傾,現有人口3400多人,遺存古宗祠八座、古民居79座,古村的雙峰寨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家公佈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村中心三角街,古時最繁華的商貿一條街,至今還保留著較為完整的店鋪門面和布架。在清朝,石塘古村達到繁榮的頂峰。石塘古村古建築大多是明清建築遺存。建築風格集客家風情、徽派特色,又受江西古建築風格的影響,形成石塘古村古建築的獨特風格。雙峰寨是鄉紳李自勝為防範土匪搶掠,籌銀三萬,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動工,用了十六年的時間建成。雙峰寨原名石塘寨,後取寨門前門楣橫匾「雙峰保障」之意,改稱為「雙峰寨」至今,該寨1949年前已崩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重修。雙峰寨外形為長方形,用石灰和青磚砌成,有一座主樓和四座炮樓,主樓與炮樓之間有高9米,寬1.2米的城牆相連。寨外周圍是寬13米,水深1.5米的護城河,是個少有的巨型寨堡。欲進寨門必須先經護城河,周圍護城河的面積為4878平方米,河上有吊橋,吊橋分兩段,中間有一個橋墩,(1976年改為水泥橋)。過了吊橋城堡又被兩重寨門深鎖,第一重兩扇大門用全封樟木製成,厚5寸(15釐米),大門頂有“雙峰保障”四個大字。第二重門與大門結構相同,門頂有“保安門”三個大字。古城堡內攻、防、守相結合的設計環環緊扣。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石塘鄉農會曾在裡面辦公。1927年後,石塘鄉農會領導軍民退居雙峰寨內反抗當時的國民黨右派的鎮壓,前後歷時9個月。雙峰寨現在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27年 大革命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陶陶居(俗稱孖陶)位於中國廣州市荔灣區西關第十甫路(上下九步行街),由黃澄波創建於1880年(清光緒六年),陶陶居擁有的高雅格局,跟其源遠流長的歷史,使該茶樓在廣州茶樓中擁有殿堂級的地位,歷年來均是各方的文人雅士樂於聚首的地方。在未成為茶樓前,陶陶居原址是西關一位大戶大家的書院。陶陶居原名葡萄居,由黃澄波自理的時期,主要經營姑蘇清茶和細緻點心為主。後由廣東巨商譚傑南(另一說法是陳伯綺)購入後改名陶陶居,取其「樂也陶陶」之意。關於在茶樓大堂上耀眼的牌匾上「陶陶居」的命題,傳說是清末文人康有為的手筆,有說康有為到廣州講學時,是該茶樓的常客,因而為茶樓題字;亦有說這三個字是康有為為替愛妾「陶陶」居所題的字,後才落入茶樓老闆手中。清末民初,陶陶居拹著康有為的名氣,再加上店內清雅的裝修格局,在中華民國初期各方文人雅士聚會之地。曾經到訪過這裡的名人商賈包括巴金、魯迅,粵劇界名伶薛覺先、白駒榮等。但後來因經營不善,後繼無人,曾經在民國十六年(1927年)因巨債而倒閉。直至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重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1956年,中國共產黨對私營企業進行「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強行將陶陶居「公私合營」。1966年,陶陶居從公私合營企業變成國有企業。文化大革命時期,蓮香樓被當局改名為東風樓,所在的第十甫路被改為「秀麗路」;至1971年9月,陶陶居恢復原名。到1990年代,國家市場經濟改革,陶陶居亦是從眾多國企中變革求生的一員。於在2000年,陶陶居被香港幸福樓海鮮酒家飲食集團收購,從舊國企轉為股份制籌集資金,並引進香港模式進行管理。但商標仍然屬於「國有」的「廣州飲食服務企業集團有限公司」,並不屬幸福樓飲食集團。現在陶陶居亦被中國國內貿易部頒發「中華老字號」、「國家特級酒家」等稱號。2005年6月被公布為廣州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相傳從前陶陶居是以白雲山的九龍泉水泡茶做招徠的,並由專人負責走到那處擔水。煮茶時更用紅泥小火爐,有專人侍候。
蓮香樓是一家廣州店,位於荔灣區第十甫路。蓮香樓在香港設有分店,雖然兩者在經營上已經是脫勾,但也可說是同源異枝。1993年被國內貿易部授予“中華老字型大小”稱號;1998年經國內貿易局批准為“國家特級酒家”。 1889年,在古老的廣州城城西一隅,一間專營糕點美食的糕酥館開業了,這就是蓮香樓的前身。那時,西關一帶繁華非常,住戶多是富裕人家,因而飲食業異常興旺。老制餅陳師傅改進制餅工藝,用蓮子來製作餅點餡料,使之獨具一格,吸引客人。光緒年間,糕酥館改名為“連香樓”,並擴大經營,在香港九龍開設了三家分店。為了保證餅食品質,該店嚴格選用當年產的湖南湘蓮。由於製作講究,生意日漸興隆。宣統二年,一位名叫陳如嶽的翰林學士,品嘗了蓮蓉食品後,有感於蓮蓉獨特的風味,提議給連香樓的連字加上草頭,眾人一致贊同,他遂手書“蓮香樓”三個雄渾大字。高懸于該樓門前的金漆牌匾上的“蓮香樓”三個大字,便是這位學士的手跡。從此,蓮香樓製作的蓮蓉食品,進入千家萬戶,被譽為“蓮蓉第一家”。近百年來,蓮香樓雖幾經風雨,歷盡滄桑,人事沉浮,而生意始終興旺。老一輩的"蓮香"職工自豪地說:“蓮香開業至今,百多年來從未虧本”。
廣州酒家是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的一間著名酒家,其總店位於文昌南路與上下九步行街交匯處。酒家以經營粵菜和中秋月餅而聞名,有「食在廣州第一家」的美譽。1935年陳星海看中文昌路同上下九交界一塊地,於1937年在此創設西南大酒家。1938年毀於火災,陳星海於1939年重建,取名為廣州大酒家。1956年公私合營後成為國營企業,1950年代末困難時期,資源缺乏,市人大在廣州大酒家搞酒會時,後來的酒家領導、當時仍是廚師的陳明,就操刀弄出「番薯宴」作宴全部番薯菜式的造型、味道、款式都不一樣。文化大革命後酒家沿用現名。1983年7月進行改造裝修,1991年成立廣州酒家集團公司,2005年9月被公佈為廣州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先後被評為中華老字號、全國十佳酒家等稱號。1930年代曾在香港石塘咀電車路置有分店,於1981年結業,此店在中共建政後已與廣州本舖沒有關連。
1927年 大革命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東山區,原廣東省廣州市昔日的一個市轄區,原屬番禺縣鹿步司,是廣州市著名的老城區(老四區)之一,昔有「有錢有勢住東山」之說。民國20年(1931),設立東山區公所,是市屬行政區以「東山」命名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東山區為人民政府接管,經歷了三次分合和區名更改,1960年8月定稱東山區。於2005年5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撤銷併入越秀區。東山名的由來,與區處州城之東且崗阜連片,廣州人向稱丘陵為「崗」、主崗為「山」之俗有關。「東山」最初是以寺名出現。
廣州「東山」以寺名相稱始見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總鎮兩廣的內官太監韋眷於廣州城東部(今署前路)建永泰寺,後亦稱東山寺。清順治八年(1651)重修東山寺,「東山」源此得名。因寺名而漸次將寺四鄰成片的崗台地區泛稱東山,大概始於清初。及至清末民初,這片崗台地開發成街村,僑房成批湧現,民俗習稱寺四鄰的街區為「東山」一直相沿未改。美國浸信會國外傳道部(簡稱美南差會)在 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在五仙門(原長堤青年會)創立培道女學堂,並率先把東山定為傳教基地。光緒二十九年,美南差會通過華人教徒廖卓庵(又名廖雲翔)與東山寺右、山河兩鄉村民疏通關係,以高價購買入兩塊土地構築新校舍,是東山最早出現的新式建築物。教會人士陸續在東山廣為購地,建築教堂、醫療、社福、教育等相關設施。基督教東山堂,原名東山浸信會堂,是美南浸信會在中國廣州創建的一座重要教堂。東山浸信會堂起源於1870年建立的五仙西福音堂。到1908年,因教徒增加,而該地喧鬧,不適於擴建,乃將舊址出售,遷往東山寺貝通津9號重建新堂。1909年落成,同年5月2日成立東山浸信會。此後聚會人數又有較大增長,1923年7月擴建工程動工,至1927年4月16日竣工,教堂擴建成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兩層樓房,並舉行隆重的獻堂典禮,改名為基督教東山浸信會堂,設座位1300個。1949年有信徒2000餘人。1960年,中國大陸實行「聯合禮拜」,該堂與其他幾間教堂合併,易名為基督教東山堂。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教堂被迫停止活動。1979年9月30日恢復開放,為全市基督教首間恢復聚會的教堂,目前仍是廣州規模最大的基督教堂。1986年,曾將主日學堂及副堂房屋借出辦廣東協和神學院,該院現已搬到郊外。
芳村堂亦是位於中國廣州的一座基督教堂。其起源於1891年由美北長老會傳教士那夏禮(Rev.Henry V.Noyes)創立的長老會五支會,位於培英學校內。1923年信徒增加以後,募集巨款在上芳村平民大街建造新堂,稱為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芳村堂,又名平民堂,英文名稱為那夏禮紀念堂。1960年教堂大聯合時,芳村地區的信義會芳村堂(1898年起)和中華基督教會白鶴洞堂(1937年,今培英中學(八中)內,原貌尚存)被併入該堂,實行聯合禮拜。1966年8月文革爆發,芳村堂被關閉,直到20年後的1986年1月才恢復宗教活動。1993年又因建珠江隧道被徵用,遷到下芳村原信義會芳村堂址。後搬遷信義路27號現址。
廣州錫安堂是位於中國廣州荔灣區西門口的一座基督教堂,1901年由旅美華人美以美會的余錫生牧師回國創立,初期地址位於油欄門(今海珠南鹽亭東街),因會址失火遷西濠口所買之地搭棚禮拜。1913年遷到西濠二馬路,並設立群淑高等小學。不久因該處成為商業鬧市,於是在1935年遷往西瓜園(今荔灣區人民中路392號)購地建堂,1936年2月新堂落成,取名“錫安堂”,意為“上帝聖殿”。1947年,該堂加入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1960年以後,中華基督教會的萬善堂、七株榕堂,禮賢會的大德堂,救世軍的西華隊堂和基督徒聚會處(地方教會)都被併入該堂的聯合禮拜。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錫安堂也被關閉,到14年後的1980年9月21日,該堂恢復宗教活動。該堂附設有小學及幼稚園一所,基立村支堂一所,並出版有錫安會刊。1983年收回副堂,逐漸恢復各項事工活動。
1927年 大革命 在 1924年至1927年的革命運動為什麼被稱為“大革命”? 的相關結果
1924年至1927年,在中國的大地上爆發了一場席卷全國的革命運動。這場革命運動聲勢之浩大,發動群眾之廣泛,在中國現代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 <看更多>
1927年 大革命 在 七一五事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的相關結果
七一五事變(中國共產黨稱之為七一五反革命政變;中國國民黨稱之為武漢分共,或視之為「清黨」的一個環節)爆發於1927年7月15日。在中國國民黨進行國民革命軍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