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能性吐司🍞~包裝改版新上市🎉
《低鈉》更健康❤️
👉國民健康署公布
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
(👩🏻⚕️1公克鹽= 400毫克鈉
6公克鹽=2,400毫克鈉
為什麼要選擇低鈉吐司呢⁉️
因為一般市售吐司整包鈉含量接近1200~1400毫克
但低鈉吐司整包含鈉含量只有3️⃣3️⃣2️⃣毫克
鈉含量減少70~80%
✅1片吐司只含41毫克的鈉(0.1公克鹽)👍👍👍
👉依據2005-2008年、2010-2011年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各年齡層的鈉攝取量都已超過每日建議量❗️
「男多於女、少多於老」👱🏻♂️👩🏼👦🏻👨🏼🦳
國中、高中以及青壯年(19-30歲) 男性
每日鈉總攝取量平均為4,785毫克
幾乎達每日建議值的2倍😱😱😱
👉鈉攝取過多是血壓升高的原因之一
會導致高血壓及中風的問題
高血壓患者每日鹽分攝取若能在6公克內
血壓平均可降低2~8 mmHg🧐
平時也要注意
少吃醃漬食物、少加工製品、少喝湯!
👉依據國民健康局101年
健康危害行為監測調查結果顯示
在購買包裝食品時,從不會注意標示的鈉含量
成年人 : 62.5%
其中的青壯年 : 72.7%
已罹患高血壓之民眾 : 57.7%
(👩🏻⚕️所以~大家記得要多看食品標示
才知道吃進了多少鈉唷😊
小提醒❗️
低鈉吐司的鉀含量較高
需要控制鉀攝取量的人(或病人
要酌量攝取或諮詢營養師、醫師喔
#機能性吐司
#低鈉吐司
#夏子雯營養師
#全聯
#華福食品
「2005-200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的推薦目錄:
2005-200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在 臨床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素食老人血中維生素B12不足的比率為28.1%,高同半胱胺酸盛行率為30.5%;維生素B12攝取不足可能是造成素食老人同半胱胺酸濃度上升的重要因素。
而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國人血中維生素B12缺乏盛行率高於維生素B6與葉酸。目前雖尚未有足夠證據證明長期使用維生素補充劑可以改善認知功能障礙,但減少高同半胱胺酸風險的最佳方式,就是均衡攝取各類食物以獲得足夠的葉酸、維生素B12與維生素B6。
李蕙馨營養師表示,要從食物獲得足夠的維生素,葉酸含量豐富的有動物性肝臟、菠菜、深綠色蔬菜等;而維生素B12也以動物性食物比較豐富,如乳品類、豆魚蛋肉類;至於富含維生素B6的是豆魚蛋肉類。
#維生素B12
#失智
#高同半胱胺酸
【營養補給站】
被遺忘的「同半胱胺酸」
「失智症」是塊擦去病人腦中記憶的橡皮擦,近年來許多以「失智症」作為題材的影視作品,更提醒了我們:失智症,並非老年人的專屬疾病。成大醫院營養部李蕙馨營養師指出,飲食可以幫上一些忙,除了耳熟能詳被用來預防失智症的地中海飲食、麥得飲食之外,而血中同半胱胺酸的增加,則被證明是認知功能障礙的潛在危險因子,需要特別注意。
有研究指出,同半胱胺酸濃度增加1μmol/L的中風風險會增加6-7%,增加5μmol/L的死亡風險會增加33.6%、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40%。
李蕙馨營養師表示,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是身體的代謝產物,受遺傳、性別、年齡、飲酒、飲食與藥物治療的影響,以及經由體內多種代謝途徑調節。同半胱胺酸會產生毒性而傷害神經和血管內皮細胞,進而導致神經退化性疾病,包括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以及缺血性中風、冠狀動脈心臟病和血管性失智症等血管病變。
根據1999-2000及2005-2008的2次台灣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發現:男性血中同半胱胺酸濃度平均值皆顯著高於女性,且隨著年齡增加而濃度越高;2005-2008年間的調查發現,定義為血中濃度高於15μmol/L的高同半胱胺酸血症盛行率,男性為49.2%、女性為34.9%。
李蕙馨營養師指出,葉酸、維生素B12與B6在同半胱胺酸代謝途徑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如果飲食中缺乏葉酸、維生素B12和B6,就會提高同半胱胺酸血症的機率。根據系統性文獻回顧指出,高同半胱胺酸與葉酸、B12缺乏可能與帕金森氏症患者的認知障礙有關。
2006年台灣的研究發現,素食老人血中維生素B12不足的比率為28.1%,高同半胱胺酸盛行率為30.5%;維生素B12攝取不足可能是造成素食老人同半胱胺酸濃度上升的重要因素。而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國人血中維生素B12缺乏盛行率高於維生素B6與葉酸。目前雖尚未有足夠證據證明長期使用維生素補充劑可以改善認知功能障礙,但減少高同半胱胺酸風險的最佳方式,就是均衡攝取各類食物以獲得足夠的葉酸、維生素B12與維生素B6。
李蕙馨營養師表示,要從食物獲得足夠的維生素,葉酸含量豐富的有動物性肝臟、菠菜、深綠色蔬菜等;而維生素B12也以動物性食物比較豐富,如乳品類、豆魚蛋肉類;至於富含維生素B6的是豆魚蛋肉類。
(本篇內容旨在提供一般醫療衛教知識,如有不適或疾病,應尋求專科醫師的診治,以免貽誤病情,並能獲最佳治療的效果。)
#成大醫院 #營養補給站 #李蕙馨 #同半胱胺酸 #認知功能障礙 #葉酸 #維生素B12 #維生素B6
2005-200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在 潘懷宗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驚!台灣人體內維生素D普遍不足 】
台灣地處亞熱帶,日照時間充足,只要日曬時間足夠,被稱之為「陽光維生素」的維生素D,理應不致有缺乏的情形。但根據衛福部2009年所公布之 2005~2008 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受試者為19~65歲參加體檢抽血之民眾,共有2,596人,測試分析其血中維生素D的濃度,檢測結果發現,台灣超過66%的民眾血液維生素D缺乏(<20ng/ml),僅有1.97%為充足(>33ng/ml),有將近70%的女性是缺乏的狀況,男性缺乏比例則為6成。2011年11月份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蔡克嵩教授在「國際保健食品因子大會」中指出,許多女性為了美白,對陽光避之唯恐不及,造成國內中年女性維生素D不足的盛行率高達五成,且台灣80歲以上婦女約50%都有骨質疏鬆的問題。
若依據2015年6月底,國內健檢機構分析3,366名上班族血液中維生素D含量的檢測結果,有超過八成的人體內維生素D不足(< 30ng/ml),缺乏者(< 20ng/ml)約占四成,且怕曬黑愛美白的女性缺乏維生素D的危險性,比男性更是高出三倍,顯見國人維生素D不足的情況相當普遍!潘老師2011年在書田診所檢測為24 ng/ml,2016年在新光醫院檢測為19 ng/ml,一次不足,另一次更嚴重,變成缺乏,因此深信,台灣維生素D不足者應不在少數。
反觀美國有近一半的國土,由於緯度高(有人說高於北緯25度,也有人說北緯30度),日照時間並不充足,恐國人因此缺乏維生素D,所以美國已將維生素D添加入牛奶、麵粉及早餐的穀片,用以防止美國人罹患維生素D不足症。2016年11月美國CBS news網站上,一篇探討美國人是否需要額外再多補充維生素D的報導格外引人注目,報導中引用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 Women’s Hospital)瓊安‧曼森(JoAnn Manson)教授11月10日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研究報告指出,1至70歲的美國人經抽血檢測知道有6%維生素D缺乏的問題,也有13%的人有維生素D不足的情形,原本以為日照不充足的美國人,其維生素D缺乏的情形卻沒有想像中來的嚴重。而反觀台灣是一個日照相當充足的地方,其維生素D缺乏的人卻太過普遍,這就是人們經常犯錯誤的地方,也就是自己以為足夠,就忽略不重視,當自己以為不充足時,就會特別注意,結果反而變成正常。美國人因為擔心不足,抽血測自己體內維生素D濃度的人數也暴增,從2000年至2016年增加了83倍,光去年就有870萬人付美金40元去抽血檢測維生素D,人數竟然僅次於抽血測膽固醇,而且還高於去醫院測血糖的人數,因此覺得有些離譜,科學家認為應該不必如此,但台灣知道可以測維生素D的人,恐怕是微乎其微,更遑論自費去測維生素D了。
針對美國人如此氾濫的測維生素D,曼森教授於是建議,美國人每天應該主動從食物或補充劑攝取維生素D 600~800 IU (國際單位),且除非你是維生素D缺乏的高風險族群(銀髮族、骨鬆患者、消化系統功能不良、及肝腎功能異常),否則不需要常常去做血中維生素D濃度檢查。
說到此,讀者一定會問,維生素D對我們有多重要呢?2011年2月份美國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的尼古耶博士(Bahareh Nikooyeh)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研究發現,維生素D對於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有所幫助。
此外,若是攝取足夠維生素D,被發現還有降低男性心臟病的發生風險。2011年6月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發表在臨床營養學期刊的研究招募118,864位沒有心血管疾病、癌症的民眾參與,其中共44,592位男性,持續追蹤19年,結果發現每天攝取超過600 IU (國際單位)維生素D的男性比每天攝取少於100IU的男性減少了16%發生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
而2011年9月份,上海交通大學的秦環龍教授(Huanlong Qin)發表在臨床腫瘤醫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的研究亦指出,血液中維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的濃度越高者,發生大腸直腸癌的風險則越低。
2014年8月英國艾克斯特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Exeter Medical School)發表在「神經學」(Neurology)期刊,針對1,658名65歲以上銀髮族,追蹤調查6年,其血中維生素D濃度遠低於10 ng/ml(亦即嚴重缺乏者)的銀髮族,其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例是血中維生素D濃度至少大於20 ng/ml的1.53倍。推測是由於大腦海馬迴(Hippocampus)充滿維生素D的接受體,一般失智症患者,多半都是海馬迴最先受到損傷,這就說明缺乏維生素D會提高失智症風險的原因。
維生素D在人體還具有多重生理功能,包括維持鈣磷的平衡及骨骼健康(skeletal health),另外,也擁有許多非骨骼健康(extra-skeletal health)方面的功能,例如保護腎臟、抑制腎臟發炎及纖維化。而維生素D缺乏與各種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心肌梗塞及中風有關。另外,血清中維生素D的濃度還有免疫調節功能,以及預防癌症的功能,曾有研究報告發現,維生素D與大腸癌及乳癌的發病率呈負相關,顯示維生素D似乎在許多疾病上都具有保護的角色。
衛福部食藥署2012年「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1~50歲民眾每天維生素D攝取量為5微克(200國際單位),1歲以下51歲以上、孕期及哺乳婦女維生素D每日攝取量為10微克(400國際單位)。另,美國國家科學研究院的「醫學研究院」(Institute of Medicine)建議,70歲以下成人,維生素D每日攝取量為600國際單位(IU)。超過70歲的老年人每日攝取量為800國際單位。中華民國政府建議的攝取量遠低於美國,其實是已經考慮到兩地日照強度的差別,但讀者已從潘老師上述文章中得知,台灣人並沒有享受到這項上天給予的恩惠,很可惜。
維生素D對人體既然這麼重要,我們到底需不需要額外補充呢?潘老師建議,首先,仍應以均衡飲食為基礎,配合適當日曬時間,尤其是女生,千萬不要因為怕曬黑、不好看,而過度防曬,只要太陽曬得夠,當然不必額外補充維生素D。但如果自費測一次血中維生素D,檢測結果發現不足或缺乏時,你就必須做出改變,要不就是改變生活方式,要不就是要做些維生素D補充,當然改變生活方式所得到的好處會非常多,不會只是增加維生素D而已,但如果已經盡力做了努力,依然不夠時,做些補充也算是正確的決定,就跟潘老師一樣。但補充量不得超過每日4000國際單位。
另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包括肝臟、蛋黃、乳製品、麥片、深海魚類(鮪魚、沙丁魚、鮭魚)、深綠色及紅黃色蔬果食物,例如木瓜、芒果、胡蘿蔔、菠菜、蕃茄及菇類等等。
至於如果維持血中更高濃度的維生素D(> 60ng/ml)是否能夠更加預防癌症、心臟病、中風、失智症、憂鬱、糖尿病呢?目前已有一個26,000人持續5年的大型國際臨床試驗正在進行,共分兩組,一組不補充D3,另一組每天額外補充2000 IU的D3,其結果將於2018年出爐,屆時潘老師將會第一時間為你報導,敬請拭目以待。
2005-200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在 國民營養狀況變遷調查調查沿革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由計畫主持人中央研究院潘文涵特聘研究員介紹從民國69年至今日持續辦理之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Nutrition and Health Survey in Taiwan, ... ... <看更多>
2005-200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在 黃賢齊提供公衛重點一民國93‐97年度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 ... 的推薦與評價
◎2005‐2008調查所得男性成人高血壓盛行率為20.9%,女性為13.4%。 ... 脂狀況均優於男性。到65歲以上之老年時期,男性血脂狀況優於女性。 ◎以血清三酸甘油酯而言,男女性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