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色面紗下 ◎安娜‧阿赫瑪托娃(蕭宇翔譯)
深色面紗下,我雙手緊握
「是什麼讓你今天如此憔悴?」
――是我苦澀的憂愁
灌得他酩酊大醉。
我如何遺忘?他離開時的踉蹌
他的嘴角歪斜、淒涼……
沒扶欄杆,我衝下階梯
在大門口追到他
哽咽地喊:「只是玩笑!
剛剛的一切。你再走,我就死。」
他僅僅是微笑,慘淡地
對我說:「別站在風口。」
--
◎作者簡介
作者安娜‧阿赫瑪托娃А́нна Ахма́това(1889-1966)為蘇聯人,與普希金齊名,曾被譽為「俄羅斯詩歌的月亮」。分別出版詩集《黃昏》、《念珠》、《群飛的白鳥》等,
另有組詩《安魂曲》、《北方哀歌》等作。另外於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該年定為「阿赫馬托娃年」。
--
◎譯者簡介
蕭宇翔,生於1999,東華華文。喜歡坂本龍一、楊牧、布羅茨基。
曾獲全球華文學生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中興湖文學獎、優秀青年詩人獎。
--
◎投書讀者介紹
鄭守志。二○○一年生於新竹,現就讀臺中教育大學。曾獲金車現代詩網路徵文獎。在網路上以筆名「霧迴」經營粉絲專頁。半個詩人,半個小說家。喜歡在寫作時,看著時光成群飛遠。
--
◎投書讀者賞析
〈深色面紗下〉像是由三個短暫的段落拼組而成的,畫面感強烈,且餘韻深長的一齣戲劇。沒有過多抽象的描述,卻用這些具體的意象,表現出兩人形而上的拉扯。
題目與全詩的起手式都是「深色面紗下」,其暗色調所引發的心理感受,以及面紗的隱藏意味,成為一個極其具體也重要的暗喻:以憂鬱、悲傷的外殼偽裝自己,只為達到某種隱而不宣的目的。詩中的敘事者雖然問著「是什麼讓你今天如此憔悴?」卻也清楚,自己所表現出的哀愁,正是令「他」消沉的主因。而「灌」這個動詞,也表示敘事者是刻意,以自己的方式,將自己的情緒施加與「他」身上。即使如此,仍能從敘事者緊握的雙手中,看出其焦慮與不安。
第二段的畫面快速跳轉,兩人的對談似乎在不愉快中告終。「他」或許看穿了敘事者展演的情緒之下,所包藏的目的。即使如此,「他」並無責怪,對此的反應僅僅是以悲慘、痛苦的狀態離開。與敘事者衝下階梯的畫面形成對比,然而兩個畫面因同等強烈的悲傷,疊合在一起,成為詮釋劇烈傷感的場景。
最末段,敘事者悲傷地想將「他」喊回,甚至不惜以死相迫。這一幕同時揭開,深藏於深色面紗下的目的:將情緒施加於「他」之上,所想要達到的目的,僅僅只是為了想將「他」留下。然而,此時的「他」已經沒有足夠的心力,為了敘事者而留下了。最後的一句「別站在風口」則能夠有各種可能的解讀。那是最後殘留的溫柔叮嚀嗎?(風口代表危險之處?)又或者是期待敘事者能夠真誠?(風口處的風會使話語模糊?)
無論答案如何,詩都已經結束了。而直到整首詩告終,深色面紗都不見被取下。彷彿一直到了最後,敘事者依然無法不利用自己的情緒展演,試著將「他」留下。這首詩或許是個關於愛的故事(無論是何種形貌的愛),只是在錯誤的方法下,無論兩人的愛有無交集,都在勒索與掙脫的對峙之下,終究拉扯至分裂的結局。
--
◎小編葉箏賞析
整篇賞析觀察到位,在字句分析上能夠抓住詩的意念。鄭在內文首段時提到,「深色面紗下」作為題目以及破題,這可能是個憂鬱、悲傷的偽裝隱喻。我認為除了偽裝之外,還有可能有其他詮釋方向,如:這道紗是團霧,模糊了臉的輪廓,模糊了表情,但將情緒以顏色顯像再加以放大的效果,使得情緒成為一團暗色的霧,雙手緊握再加以強化、立體。因此這既是偽裝,又可說不是偽裝,僅是作為一種氣氛與情緒的效果,並非真正的面紗。
在末句「他僅僅是微笑,慘淡地 ∕ 對我說:『別站在風口。』」,此處的深色面紗狀態又是如何呢?若是真的面紗,但這道風難道不會把面紗吹開,露出「我」的臉嗎?「他」的提醒是否是因看見我的臉,真心提出最後的建議,並以此道別;又或者因「他」的離去,「我」那如深色面紗覆蓋的臉孔,終於浮出,顯現出真正的情緒?
換言之,我認為此處的深色面紗若有似無,早因被前一句的「你再走,我就死。」而褪下,兩人真心相見的拉扯,換來真心的離別。
除了字句之外,個人認為阿赫瑪托娃的視角轉換功力非常細膩,詩首段先專注在面孔,再向內部探索,後將自身掏出灌對方一場大醉;次段專注在內部情緒再往動作釋放;末段以對話作結,情緒收放與內外視角轉換融合,因而形成賞析末段所提及的拉扯及分裂感。
--
美編:浩瑋
圖片來源:浩瑋社區的水泥牆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讀者賞析 #讀者 #安娜阿赫瑪托娃 #情緒 #偽裝 #憂鬱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8/20200826.html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畫符」介紹 訪問作者: 李秉樞 內容簡介: 李秉樞成長於臺南將軍區的漚汪,自幼在古厝、宮廟旁玩耍,他對「文字」的想像,起始於「畫符」。從小學習書法,鑽研符籙,摹擬字形與筆跡,畫下無數道符。開篇〈破體字〉寫道:「人生識字憂患始」,點破全書關於「文字」的命題,進而梳理成長的記...
2020 中興湖文學獎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到那時屋裡將無人 ◎帕斯捷爾納克(蕭宇翔譯)
到那時屋裡將無人
留守黃昏。全然的孤寂
已掀開冬日
這遲未拉展的窗幕
只有一簇簇潮濕、雪白的
閃光,由疾風推送而來
只有屋頂和雪以及──此外
屋頂和雪──再無其他
而霜,再次,將陰刻這窗
並再一次,它們將復刻
過往冬季的焦慮
一整年的憂傷
而罪惡感,由於未被諒解
將帶來永凍的刺寒
而木頭將引起火的飢餓
於窗格豎映十字架
突然間,苦惱和不安間
簾幕開始了顫抖
我掂量著腳步中的寂靜
你──如未來,走進屋裡
出現在門口,你身邊
白雪正撲動無瑕
這漫天的棉花
正片片織就你的衣裳
--
◎作者簡介
帕斯捷爾納克,生於1890年,卒於1960年,是俄羅斯重要詩人、作家、翻譯家,於195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肯定,但因各種外在壓力,最終拒領文學獎。代表作有詩集《雲中的雙子星座》、《越過壁壘》、《第二次誕生》等,最有名的則是小說《齊瓦哥醫生》,也翻譯有莎士比亞、歌德、和席勒的經典作品。
--
◎譯者簡介
蕭宇翔,生於1999,東華華文。喜歡坂本龍一、楊牧、布羅茨基。
曾獲全球華文學生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中興湖文學獎、優秀青年詩人獎。
--
◎投書讀者賞析
在絕對孤獨的時刻,是否能夠以幾乎不可能的,想像的視野,看盡生命餘下的一點時光,直見自己的死亡?
〈到那時屋裡將無人〉像是獨自臨窗進行的,一場安靜、透徹的死亡想像。詩的前部已經營造出預見的離去,以及其所帶來的,種種孤寂的景象。如第一段所寫「到那時屋裡將無人/留守黃昏」。此後才終於從「一個人的孤寂」,成為了「沒有人的孤寂」。那或許,才是詩中所說的全然的孤寂。至第二段,除了徹底揭開冬季的冷,也透過不斷重複的意象(屋頂與雪)強調場景的單調。
第三段由霜刻上窗口的畫面開始,暗示了幾不可見的傷感。也在後二句,給出此詩的另一條線索:冬季並不平穩,而是帶著悲傷與焦慮的季節。於第四段,詩中以「罪惡感」及「永凍」,及象徵贖罪的「十字架」意象,對冬季的哀傷基調給出提示:冬季同時也隱含了一些懸置著、干擾著,卻已經無法彌補的過錯。
這些罣礙之事,在在使得近在眼前的死亡,無可避免地,成為一件無法安穩的事(第五段)。而在幾乎要被不安給吞噬時,有誰極其靜謐地走進,這由孤寂與苦悶的意象所打造出的房中。
走進屋裡的「你」彷彿未來。事實上,未來僅剩的也不過是死亡,然而「你」出現時所帶來的明亮基調,似乎暗示著未來還有更多的,尚看不見盡頭的時間存在。同時,也為這置身於昏暗色調中的屋舍,帶來等待已久的冬季(扣回第一段末尾「已掀開冬日/這遲未拉展的窗幕」)至於撲動的雪如棉花,織就「你」的衣裳,也使得「你」在視覺上,產生一種近於天使的形象。那或許不僅是死亡的迎接,也代表了一切終於被放下的、安穩的告終。
而在整首詩完成之際,死亡的景象也得以完整,也就抵達了題目,以及全詩的首句「到時候屋裡將無人」的意象。除了詩意的精巧營造之外,也帶來一種沒有終點的永生感。也許這樣沒有止盡的時間,正也是這首詩使讀者們見證的,名為死亡的永恆。
--
◎投書讀者介紹
鄭守志。二○○一年生於新竹,現就讀臺中教育大學。曾獲金車現代詩網路徵文獎。在網路上以筆名「霧迴」經營粉絲專頁。半個詩人,半個小說家。喜歡在寫作時,看著時光成群飛遠。
--
◎小編夏宴久賞析
這篇賞析精準地抓住了這首詩壓抑的氛圍,以死亡為角度詮釋了詩作,我尤其喜歡對「孤寂」與「無止盡」兩點的掌握,密合了這首精巧的詩帶給讀者的感覺。
本詩收錄於詩集《第二次誕生》,寫於1931年,是一首能容納許多解釋想像的作品,如投書讀者從中看見了對死亡的想像,也有人在其中感受到情詩的韻味,而我則聯想到隨後俄國1930年代的「大清洗」。這首詩的苦惱與沉悶感、未被諒解的罪惡感,以及未曾散去的不安感,都讓我想到過去俄國政治的恐怖時代,那威脅著許多作家的巨大身影。
因此,我也被賞析中解析離去、看不見盡頭等想法所觸動,談到詩在完成也呈現了「到時屋裡將無人」的圖景,以及詩中的不安、投書讀者從中看見的死亡想像,都讓我彷彿更深的感覺到詩人敏感的心靈,這是我對這首詩的另一種想像,而我想,雋永的詩就像寶石,用如何的光照,都能煥發美麗的神采。
--
美編:浩瑋
圖片來源:浩瑋社區的水泥牆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讀者賞析 #讀者 #帕斯捷爾納克 #孤寂 #死亡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8/20200825.html
2020 中興湖文學獎 在 詩聲字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印刻文學 散文集分享※
「從未想過爆裂的時刻,然而也因從未想過,
爆裂時便成為一瞬之間,誰都無法抵禦的事。」
※
許閔淳〈車窗和雨滴〉
每當雨天看著玻璃窗上掛著的小水滴,便會想起年幼時,特別喜歡下雨的時候剛好在行駛的車子裡,車上的廣播夾雜雨聲,聽起來好似隔著一層絨絨的什麼,卻又因為這種隔閡產生了一種弔詭的,彷彿被保護著的親密。
坐在駕駛座後頭的我會仰頭看車窗上的雨滴,看著它們由上而下一顆又一顆地滑落,我會選中幾顆中意的水滴,分別替它們取名,在心裡為它們展開一場比賽,看哪顆雨滴最先滑落到底,若恰好被我猜中,便會在心中高興好一陣子。
後來長大了一些,仍喜愛下雨時在車窗上看雨滴的滑落,但已經沒了那種彷彿看賽馬的興致,看著一顆雨水滑落,通常結合了另一點小雨水,它便再往下滑一點,再飽滿一點、再沉重一點。
後來便覺得那些雨滴是在走路,在路上遇到了這些雨滴那些雨點,有時候許多雨滴在還沒抵達車窗的最底部(我設定的終點),便在半途因為承受不了雨滴積聚的重量而爆裂開來,在下方留下一連串極細碎的水痕。
再後來的後來,之於自己生命中許多重要的情節與畫面不知為何總跟雨天扯得上關係,雖然不管在文學作品中,還是電影裡,雨都彷彿是一種顯舊的存在,一種抒情與浪漫的背景,然而還是需要雨,需要下雨。
這一年發生了許多事情,一些人離去、一些人走來,一些事情完成、一些事情正要來,時序走到了空落的一階,便開始在記憶中往上爬,站在回憶的高處還是覺得好多事情才在昨日發生。
想起曾經因為某個人寫下一首關於雨的詩,然後每次只要在日後看見便會因為覺得寫得實在太爛感到羞恥,然而當時擁有的那些心緒、擁有的那些情節,也像那些無法抵達終點的雨,在路途中爆裂紛飛,僅留下那串細碎的水痕去證明內心曾任由那些情感與情緒去累加去疊蓋,好的壞的便全都在裡頭,從未想過爆裂的時刻,然而也因從未想過,爆裂時便成為一瞬之間,誰都無法抵禦的事。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許閔淳 創作
#李蕪 選段、攝影(照片來源)
#林依儂 襯圖,Instagram:writingxphotography
※〈#車窗和雨滴〉收錄於許閔淳《#地底下的鯨魚》(#印刻文學,2020年5月18日),感謝印刻聯絡人Una提供文字檔。
※許閔淳(1991-)
相信夢裡有真實,真實裡有夢。曾獲梁實秋文學獎、教育部文學獎、打狗文學獎、中興湖文學獎、東海文學獎、西子灣文學獎、中區寫作獎項、蕭毅虹文學獎學金等。(引自書介)
2020 中興湖文學獎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畫符」介紹
訪問作者: 李秉樞
內容簡介:
李秉樞成長於臺南將軍區的漚汪,自幼在古厝、宮廟旁玩耍,他對「文字」的想像,起始於「畫符」。從小學習書法,鑽研符籙,摹擬字形與筆跡,畫下無數道符。開篇〈破體字〉寫道:「人生識字憂患始」,點破全書關於「文字」的命題,進而梳理成長的記憶,並描寫自身如何認識文學、歷史,乃至於世界。
字是人存在的痕跡。作者由鄉村移居城市進入學術殿堂,〈書痕〉藉由知識分子憂鬱的文學史,探問書本(或書寫)是危險事物嗎?〈神在〉中的祖父曾是宋江陣成員,作者摹想在廟埕中表演的阿公而演練起降魔武術,卻驅不散死神陰影,最終熱愛讀書寫字的祖父病後失語,散佚成支離破碎的〈卮言〉。
一封信,一對賀聯,一首籤詩,一頁日記,一篇祭文……由「字」延伸出長大、遊戲、知識、家鄉、親師、信仰、時間、醫病、死亡等主題。李秉樞寫童年友伴關係中的孤獨與惆悵,面對故鄉與親人凋零的虧欠,是銘記鄉土物事隨著歲月斑駁的哀歌,也是悼亡傷逝、撫慰人心的安魂曲。行文優美節制,既古典又新潮。
作者簡介:李秉樞
一九九三年生,臺南將軍人。臺大中文系、臺大臺文所碩士班畢業,現就讀臺大臺文所博士班。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臺大文學獎、紅樓現代文學獎、中興湖文學獎、臺南文學獎、國藝會創作補助等。想要一直讀書寫字。
出版社粉絲頁: 九歌文學國度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2020 中興湖文學獎 在 [閒聊] 作家推薦:散文獎裡的虛構大師(代友Po文) - 看板Literprize 的推薦與評價
聲明:代友Po文,撰寫者非本人,內文文長請注意
這幾天看到許赫對於文學獎的討論,不禁想起一件有趣的事情。不久前小弟在網路上瀏覽
到某作家的獲獎簡歷,發現他竟於在學期間得了至少四十多座文學獎,差點讓小弟的下巴
掉下來──這數量光是得獎的作品就能出一本書了吧?!
於是小弟好奇搜尋了一下這位大大的作品,沒想到越看越興奮──這位作家的父親有好~
多種職業呢!而且絕大多數的得獎作品都使用第二人稱敘事,數篇更是結構類似,非常整
齊劃一,看完忍不住就想在這兒推薦這位大作家給大家認識。
先來看看這位大作家得過哪些散文獎,又都寫了些什麼內容吧:
2016馬祖文學獎散文優選〈桃花源〉,第一人稱,父親是馬祖漁民
2016新北文學獎佳作〈拉.鋸〉,使用第二人稱,父親是木匠
2016打狗鳳邑文學獎首獎〈最熱的時光〉,使用第二人稱,父親是鳳山打鐵匠
2016桃城文學獎優選〈焚香〉,使用第一人稱,爺爺是嘉義製香師傅
2017年磺溪文學獎優選〈面具〉,使用第二人稱,爺爺是鹿港做獅頭面具師傅
2017打狗鳳邑文學獎優選〈朽木〉,使用第二人稱,爺爺是高雄佛具店老闆
2017夢花文學獎佳作〈玻璃〉,使用第二人稱,父親是玻璃工廠老闆
2017道南文學獎散文組首獎〈紙錢印象〉,使用第二人稱,父親在金門開金紙行
2017新北文學獎佳作〈魚丸〉,使用第二人稱,父親在北部開手工魚丸店
2017媽祖徵文比賽第二名〈遶境〉,使用第二人稱,父親開麵店
2017台中文學獎第二名〈麵線〉,使用第二人稱,父親在台中做麵線
2018媽祖徵文比賽首獎〈剪一座神〉,使用第二人稱,父親上班,爺爺過世,奶奶學剪紙
2019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優選〈巡海〉,使用第二人稱,父親在高雄當漁工
嗯,看來這位大作家的父親從事過很多職業呢,這去應徵360行向前衝的主持人應該穩上
吧?
除了父親多才多藝、幾乎都使用第二人稱敘事外,大作家也喜歡在文章的前三分之一以「
彼時」、「那時」、「你記起」將文章帶進回憶段,可謂結構整齊、乾淨俐落。這樣的結
構可在:
〈最熱的時光〉第三、四段開頭(彼時,趁著學校午餐結束的休息時間……)(你記起高
中時某個逃課的午後……)
〈焚香〉第八段開頭(話說彼時,可以說是一個眾香喧嘩的時代……)
〈面具〉第四、五段開頭(你想起幼年時……)(彼時,鞭炮炸出……)
〈朽木〉第五段開頭(你想起幼年時……)
〈玻璃〉第三、四段開頭(那時還是高中……)(那時的你們進入……)
〈紙錢印象〉第四、七段開頭(彼時的你……)(你想起幼年期間……)
〈魚丸〉第四段開頭(那時的你……)
〈麵線〉第三段開頭(彼時的家中……)
〈剪一座神〉第三段開頭(彼時,爺爺剛過世不久……)
〈巡海〉第三、六段開頭(那是你第一次出航……)(想父親在你年幼時曾……)
等文中發現
而在得獎作品們的最後一段,也能發現大量「理解」、「明白」、「原來」句式,帶著我
們用同一種筆法寫出不同風情。這樣的結構可在:
〈拉.鋸〉末段(……那時你才理解到,原來每日割開序幕與閉幕的聲響,不是父親的鋸
木聲……)、
〈最熱的時光〉末段(……原來,我們也只是時間反覆鍛造的鐵……)、
〈朽木〉末段(……原來,要先有了心,累積厚重光陰……)、
〈玻璃〉末段(……你也才終於明白,為何眼淚和汗水同樣都是鹹的……)、
〈紙錢印象〉末段(……如今才明白一切並非容易……)、
〈魚丸〉末段(……在此時,你才理解,時間終究會把人搓成一個圓……)、
〈遶境〉末段(……那時你才明白,媽祖遶境的真正意義……)、
〈麵線〉末段(……原來,時間是陽光……直到這一刻,你才真正理解到,那吞進肚裡的
熱流……)
〈剪一座神〉末段(……直到此時,你才理解奶奶……)
等文中發現
然而,這麼優秀的作家,竟然偶爾也會遭受到文學獎評審的批評,實在讓人憤慨。凌性傑
就曾在2018打狗鳳邑文學獎兩票作品討論時,對一篇名為〈巡海〉的作品提出質疑。由於
五位老師的討論逐字稿過長,故節錄如下:
凌性傑:「這是我最焦慮的一篇,很怕感情受騙……他的職業是海巡員,行文卻
是文學院研究生的筆觸……這種結構與兩年前打狗鳳邑文學獎得獎的〈最熱的時光〉與〈
朽木〉很像。」
楊索:「性傑剛才講的那種,是文學獎常客常做的事。黃錦樹老師之前有一場散
文大戰,他強調真實性……」
林文義:「他認真寫出這麼工整的文章,感覺像是為了文學獎而寫的。」
凌性傑:「我不是指這篇文章和那些作品是同一個作者,不過我因為要編散文選
集,所以會去蒐集文章,可以感覺〈巡海〉真的是文學獎常見的套路。我對這種套路質疑
,過於精巧的設計讓人猶豫。」
孫梓評:「我想覆議性傑說的,我也對這篇狀況有點擔心,他的結構真的設計得
太工整。」
最後這篇〈巡海〉並未在打狗鳳邑文學獎得獎,但是2019年教育部文學獎散文優選作品剛
好也叫〈巡海〉,作者與2017、2018打狗鳳邑文學獎的得獎者更恰巧同名同姓,都是大作
家本人。好在最後〈巡海〉還是有得其他文學獎,算是還給大作家一個公道,不然憑凌性
傑等人的質疑就不讓這麼優質的文章現世,未免太不公平了吧?凌性傑欸,他有得過四十
座文學獎嗎?
這位大作家的得獎感言也相當令人感動,至少小弟我是臨表涕泣、不知所云。大作家表示
,「以後也會在創作這條路上繼續努力下去,讓自身的書寫更貼近文學的本質。」何謂文
學的本質小弟我是不太清楚啦,但這種「一時換行業一時爽,一直換行業一直爽」的寫作
方式確實是相當令人敬佩的。
但小弟仍然有一個問題想請教大家,既然這麼會虛構故事,那這位得過四十多座文學獎的
偉大作家,為何不乾脆去投小說呢?
註:小弟能力有限,以下文章是未能搜尋到或借閱到的,若亦有欣賞的價值再懇請大家補
充。祝大作家的父親能再創事業高峰!360行向前衝!
2016年第十五屆大武山文學獎散文評審獎
2016年第十九屆菊島文學獎散文首獎〈甜海洋〉
2016年吳濁流文藝獎散文佳作〈烏魚〉
2016年中興湖文學獎佳作〈逍遙遊〉
2017年第七屆全球華文星雲獎散文二獎〈畫糖〉
2017年第三十屆梁實秋文學獎散文首獎〈夢幻泡影〉
2017南投縣玉山文學獎優選〈蒸一塊寶石〉
2018年廖風德先生文藝創作獎散文組特優
2018年南投縣玉山文學獎佳作〈紙〉
2020中興湖文學獎佳作〈生長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9.14.218.6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Literprize/M.1603303630.A.BD9.html
※ 編輯: linda20426 (119.14.218.61 臺灣), 10/22/2020 02:09:06
※ 編輯: linda20426 (119.14.218.61 臺灣), 10/22/2020 02:10:26
※ 編輯: linda20426 (119.14.218.61 臺灣), 10/22/2020 02:32:0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