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推薦由台灣供應商直送的繁體中文攝影正書、豐富你的攝影知識!<<< 買3本起送順豐運費!落單這裡:http://bit.ly/3CgLZW8
--
上街去吧! -森山大道的街拍意見 (HK$110)
作者: 森山大道
平裝 / 208頁 / 12.6 x 21 x 1.04 cm // 全彩印刷
本書談到森山大道對於街拍的想法與觀點,以及身為攝影師的態度及經驗談,是攝影學校學生、攝影愛好者必備的一本街拍入門書
--
森山大道 我的寫真全貌 (HK$160)
作者: 森山大道
平裝 / 416頁 / 15 x 21 x 2.08 cm / 單色印刷
這一本,帶你進入日本攝影大師森山大道的創作世界!他的風格、理念、技術、意念全書!
--
另一種影像敘事:一個可能的攝影理論 (HK$135)
作者: John Berger
平裝 / 304頁 / 17 x 23 x 1.52 cm / 單色
關於攝影,我們不停思索:何謂真實?攝影是紀錄,抑或是謊言?什麼是照片?照片意謂什麼?本書是一位攝影工作者對其工作實踐的反思紀錄
--
攝影的異義 (HK$120)
二十四篇影像散文悉心檢視照片裡的故事,向每一張照片提問。寫的不只是相片的意義,也說出了異義。
作者: John Berger
平裝 / 288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44 cm /單色印刷 /
--
攝影眼:視覺語言的字彙與文法 (HK$175)
本書主要目的,是在學習攝影的視覺語言,以便更清楚地表達出影像成功的原因與方式;原書Photographically Speaking: A Deeper Look at Creating Stronger Images
作者: David duChemin
平裝 / 264頁 / 25.5 x 23.5 x 1.32 cm 全彩印刷
--
攝影的本質:深入觀看與創意思考的關鍵法則 (HK$200)
作者:Bruce Barnbaum
Bruce Barnbaum為世界知名攝影師也是最優秀的攝影導師。對光線的認知無人能及,能將光線與構圖巧妙結合運用於任何題材的拍攝,這是一本能讓你不斷重新複習的經典之作。平裝 / 216頁 / 22.5 x 23 x 1.7 cm / 全彩印刷
--
偉大攝影的基礎 (HK$110)
作者:Henry Carroll
以50張大師級作品教你取景,構圖、曝光、光線、鏡頭、用心看等攝影心法及實用技術,一頁一課,精闢剖析、重點觀念及作品背後故事,技術焦點。
平裝 / 128頁 / 21 x 14.8 x 0.64 cm / 全彩印刷
--
偉大攝影的基礎:風景 (HK$110)
作者:Henry Carroll
以50張大師風景作品教你風景攝影心法及實用技術,一頁一課,精闢剖析、重點觀念及作品背後故事,技術焦點。
平裝 / 128頁 / 21 x 14.8 x 0.64 cm / 全彩印刷
-
偉大攝影的基礎:人物 (HK$110)
作者:Bruce Barnbaum
以50張大師人物作品教你人物攝影心法及實用技術,一頁一課,精闢剖析、重點觀念及作品背後故事,技術焦點。
平裝 / 128頁 / 21 x 14.8 x 0.64 cm / 全彩印刷
--
解讀攝影大師:認識他們的創作人生、觀點與作品觀看之道 (HK$230)
作者:Ian Jeffrey
細述攝影家人生與相對應的時代的代表作,Robert Capa、Diane Arbus、Andreas Gursky、Cartier-Bresson、Alfred Stieglitz、Paul Strand、Andre Kertesz、東松照明、森山大道....解讀你必需認識的攝影大師
平裝 / 448頁 / 17 x 23 x 2.24 cm /全彩印刷
--
心靈之眼:決定性瞬間 布列松談攝影 (HK$130)
作者:Henri Catier-Bresson
整收錄20世紀報導攝影聖經「決定性瞬間」全文,影響世代攝影人的觀念與法則!譯自法國《L'imaginaire d'après nature》一書,呈現最原味的布列松的街拍心得。
精裝 / 128頁 / 14 x 21 x 1.79 cm / 雙色印刷
--
卡提耶-布列松:二十世紀的眼睛 (HK$160)
作者:Pierre Assouline
本書呈現布列松精傳奇的人生,透過他的作品與回憶,看到他所留下的影像,呈現著布列松的攝影觀,永遠影響我們看見世界的方式。
平裝 / 440頁 / 14.8 x 21 x 2.8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浮與沉:攝影家尤金․史密斯的傳奇人生 (HK$165)
作者: Sam Stephenson
戰後最重要紀實攝影家之一尤金•史密斯唯一傳記,歷時20年撰寫,是攝影界一道灼熱又冷冽的閃光,智子入浴、鄉村醫生、助產士、西班牙村莊、史懷哲....作品之外的生活如同攝影中的光和影,交織出真實的攝影人生。
256頁 / 15 x 21 x 3.58 cm /雙色精裝 /
--
荒木經惟.寫真 愛:直到生命盡頭 我依然相信寫真(18禁) (HK$150)
作者:荒木經惟
寫真、陽子、愛貓、女體…,荒木經惟面對生命盡頭,最坦誠的人生自白,是他攝影出道以來最佳攝影文集,跨三十年精選,日本藝文界&策展人一致好評讚譽!
平裝 / 384頁 / 15 x 21 xcm / 單色印刷
--
街拍 玩攝影的第一課:值得一練的20個基本功 拍出你的風格與幽默 (HK$160)
作者: David Gibson
等待、空蕩、背影、鏡射、模糊……這20個街拍計畫,布列松、卡帕、森山大道也在練?16位街頭攝影大師+20位世界當代攝影新銳,帶你深入瞭解攝影風格與主題!五大主題暗藏的影像法則,讓你的作品脫穎而出!如何等、如何跟,想問卻問不到的街拍困惑,終於找到解答!
平裝 / 272頁 / 19 x 23 x 1.36 cm / 全彩印刷
--
「全圖解」馬上提昇功力的57個攝影妙方:一目了然的專業級表現手法! (HK$170)
作者: 上田晃司
以「圖解」的方式提供57個立竿見影的攝影妙方,幫助讀者迅速理解構圖、對焦、光圈、快門等抽象的概念,大量「實拍範例」搭配簡單扼要說明,提昇學習成效。
平裝 / 144頁 / 21 x 28 x 1 cm /全彩印刷
--
讓你馬上身懷絕技的43個攝影妙方:一看就懂的專業級表現手法! (HK$140)
作者: 上田晃司
精選43個你會遇到的攝影難題情境,以間單的方式分析與教學!一個主題搭配一個攝影概念,一步一步讓您融會貫通!攝影新手也能即刻上手與活用!
平裝 / 128頁 / 18 x 25.6 x 0.64 cm / 全彩印刷
--
夜景攝影-大師不會說的關鍵技巧 (HK$110)
作者: 青柳敏史..等
如何快速有效的準備夜景攝影的器材、把夜景構圖的要點一次掌握、夜景人像、運用黑卡、拍攝夕陽、相機的設定以及提高構圖能力!
平裝 / 98頁 / 21 x 29.7 cm/ 全彩印刷
--
散景研究室:各種美妙奇特的創意新玩法 Bokeh Photo Fan (HK$160)
作者: 堤一夫
各種奇幻Bokeh「散景」表現都能在本書找到拍法與實例!10種散景創意教你如何創造奇特散景,讓你搖身一變成為散景達人!
平裝 / 128頁 / 21 x 28 cm / 全彩印刷
--
星空夜色縮時攝影術:把物換星移的絕景濃縮在那一瞬之間 (HK$170)
作者: 竹本宗一郎
各種關於「縮時攝影」的一切know-how,只要這一本就搞懂!Canon、Nikon、Sony、Olympus、Panasonic、Fujifilm 6大相機廠牌「縮時攝影」相關設定示範與解說,徹底剖析,銀河、極光、星空、夜景、花卉等各式縮時攝影題材
平裝 / 128頁 / 21 x 28 x 1 cm / 全彩印刷
--
我的第一本:星空攝影教科書次學會星空、月亮、夜景的拍攝要領! (HK$180)
作者: 中西昭雄
各種拍攝美麗星空的知識與技巧全都濃縮收錄在本書中!入門、進階、高階的星空攝影know-how滿足各種程度的需求,滿載銀河、流星雨、極光、與各式天體(月亮、行星、星雲等)的攝影訣竅!
平裝 / 176頁 / 18 x 25.6 x 1 cm / 全彩印刷
--
52堂創意攝影練習課:大膽實驗,找到自我的風格 (HK$100)
作者: Steve Sonheim, Carla Sonheim
52堂好玩又傻裡傻氣的創意攝影練習課,讓你學會和相機、和自己的相處之道。不管你手上拿著DSLR、DC相機,或手機,這本書都能幫你張開攝影之眼。針對6大主題設計52堂輕鬆有趣的攝影課
平裝 / 144頁 / 21 x 14.8 x 1.5 cm / 全彩印刷
--
風景攝影入門課:118個自然寫真技巧,教你凝結自然之美 HK$105)
作者: 萩原史郎, 萩原俊哉
包括【準備篇】【攝影篇】【保養&自主練習篇】到【RAW顯影&後製篇】4大單元,;16個主題, 118個自然寫真技巧,每個單元都有攝影技巧的「before」&「after」影像比較。作者是Nikon College講師及Olympus Digital College講師。
平裝 / 175頁 / 18.2 x 25.7 x 0.88 cm / 普通級 /全彩印刷
同時也有1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對談重點: 一、朋友變成「事業夥伴」的難處與掙扎? 二、如何兼顧工作品質,而且還能經營好關係? 三、難道好朋友就不能要求嗎?即使對方能力有待加強也不講? 四、朋友間不好說的暗流有哪些?為何明明很在乎,卻不敢說出口。 五、有意見不同的時候,如何找到共識? 【線上課程】《提升你的心理免疫力》~駕馭壓力...
「21世紀的21堂課心得」的推薦目錄:
- 關於21世紀的21堂課心得 在 Photonews 攝影日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21世紀的21堂課心得 在 Lara的多語繪本世界-英俄日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21世紀的21堂課心得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21世紀的21堂課心得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21世紀的21堂課心得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21世紀的21堂課心得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21世紀的21堂課心得 在 [心得] 21 世紀的21 堂課-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21世紀的21堂課心得 在 每日一篇~文章心得分享~ - 「動動腦」- 哲學就是這麼有趣書名 的評價
- 關於21世紀的21堂課心得 在 #KOBO讀書心得21世紀的21堂課 - 書籍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21世紀的21堂課心得 在 [心得] 21世紀的21堂課- 看板book - Mo PTT 鄉公所 的評價
- 關於21世紀的21堂課心得 在 21世紀的21堂課的推薦與評價,DCARD、PTT和網紅們這樣回答 的評價
- 關於21世紀的21堂課心得 在 21世紀的21堂課的推薦與評價,DCARD、PTT和網紅們這樣回答 的評價
21世紀的21堂課心得 在 Lara的多語繪本世界-英俄日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是的...今天又新增很多例, 直播中的留言走馬燈不斷閃出情緒性留言, 我想大多數的人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寫什麼? 接下來的幾天數字上升, 是很不希望看到, 但是應該是可以預期的?
.
昨天晚上在 行行出老母 主持的CH房間裡, 跟幾位在海內外的老母們一起聊 #在美國的封城生活經驗 以及現在 #台灣疫情變嚴重的焦慮如何平緩。是的, 我們在台灣多了一年多的緩衝時間, 讓許多在海外的人都覺得是活在平行時空。確診人數的上升再驚悚, 我們能做的也只是把自己顧好。 沒有一個人的生活是容易的, 各自有生活、經濟、家庭、事業...數不清的壓力。謝謝 成語故事伴讀 的紀錄, 讓我們可以跟大家分享幾句昨天聊天室的重點:
.
#病毒不會很快消失我們要學會怎麼跟COVID相處
#加強彈性調整自己的腳步
#把力氣放在自己能控制的事情上
.
是我們現在能夠也必須做的。恐懼與不安, 確實是我們最大的敵人。最近在Netflix上追的一部英劇The Irregulars 中雖然劇情很老派, 但是講的就是心魔, 每個人都有自己最害怕的點, 就是那樣的恐懼(大多情況下都是自己限制住自己)會摧毀我們的意志。A Small but Real Family 的口譯老母Renee推薦大家可以做一些冥想的方式, 去面對自己的內在, 達到正向的釋放壓力效果。
.
#少看一點很可怕的訊息
2020年初, 疫情開始在全世界爆發的時候, Lara的心情經歷過一段非常恐懼的階段, 我瘋狂的追蹤世界不同的數據, 看中國的城市數據、義大利、美國、俄羅斯等地的大爆發, 甚至在開車的時候偶有恐慌, 這一段心路歷程我很少跟別人提起, 因為當一個大人、尤其還是媽媽又是老師, 我不想因為自己的恐懼影響到身邊的人, 尤其是孩子們是更能感受到敏感的情緒波動。後來我越來越不願意在晚上開車, 尤其是高速公路, 會覺得看不到盡頭讓我有種非常不安的感覺...這些內心的感受別人是看不到的, 但是我自己知道。直到後來慢慢的強迫自己去思考, 到底我這樣恐懼的來源是什麼?家庭?經濟?工作?疫情?我想我的恐懼不是單一源頭, 而是在整個大環境下加上自身的狀況以及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這些加起來的綜合恐懼... 我知道我很不喜歡那樣的感覺、而且我不是只有一個人, 不能讓我自己影響到孩子....所以在一段時間的消極後, 強迫自己改變、不斷自我灌輸正面想法, 不斷讓自己接受不同的資訊, 而不是只看疫情相關新聞, 甚至改變自己的外觀, 慢慢的, 總算是戰勝了自己的心魔...
.
#這是歷史洪流裡的一個小點
#拉大自我格局相對會降低某種程度的焦慮
.
當然疫情跟我們息息相關, Lara不是說要把自己的👀閉起來, 而是鑑古知今, 過去歷史中發生的大型傳染病事件, 大概都會是在幾年內消失。21世紀的科技跟醫療遠比13世紀中古時代高得多了, 人們的衛生習慣跟對病毒的認識也好得多, 所以請有信心, 我們一定會找到一個好的方式無論是與病毒共存或是消滅它。
除了COVID19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外, 每天在海內外發生的事情, 其實也跟我們都會有關係。全球海運的堵塞、缺晶片無法生產、中東的情勢緊張, 看似沒有發生在我們島上的事件, 卻會造成油價上漲、原物料大缺、消費品的價格大漲, 如果有人會因為新聞報導說油價明天要漲1角而在怠速一個小時(更耗油)去排隊加油, 那是不是每天花10分鐘了解一下國際上發生的事情, 更划算呢?
這個週末我上了三堂線上課, 年齡從5歲到成人都有, 主題除了更新疫情的狀況外, 還是放在最大的國際新聞上 - 以色列跟巴勒斯坦之間的衝突。(我覺得這已經不叫做衝突, 可以稱得上是戰爭了.... ) 不同的年齡層, 可以從這個事件上得到不同的認識、甚至在課後的群組, 也有家長因此去深入研究這個議題。當我們看到原來還有這麼多“大事”正在發生時, 也許就不會過度放大身邊的事。
#孩子活在未來請為他們做準備
.
即將四十的我, 活在當下。但是我們的孩子是活在未來的!孩子們的當下是在10, 20年以後, 所以拉大格局、放長時間, 不但能減輕焦慮, 更是為未來做準備。
#現在能夠培養自律與自學的人
#將來是會看得到成果的
.
這兩天“停課的恐懼”開始蔓延在所有的台灣家長群中... 我們家的小孩去年4月就停過一個月, 明天開始也即將迎接 #HomeSchooling 兩週...學校非常超前部署, 去年的狀況我個人不太能接受, 但是這次確實不一樣, 我覺得這也許是好事。Lara從2005年開始就是SOHO族(這個詞感覺已經很老派了...現在應該要說 #WFH ( Work From Home - 看了一篇 雙薪爸媽100+生活實驗.Wei & Erin 介紹的年度代表字, 才覺得自己有點out of date了 😆 有興趣的人請看這篇 http://bit.ly/yearof2020 )...不管老不老派, 在家/遠距工作的模式Lara已經做了17年了!這麼長的時間, 我學到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自律
.
2007年威爾史密斯演的一部電影 I'm Legend 我是傳奇 , 我想很多人人對於他必須親手殺掉他最好的夥伴德國狼犬歷歷在目....😿不過, Lara想強調的不是病毒跟疫苗的劇情, 而是在劇中他每天都照表操課, 維持著所有的生活、健身習慣, 甚至是太陽下山的時間一到就必須緊閉門窗, #自律 是讓他跟狗狗Sam能生存下去的唯一法則!
.
在家工作或是自學也是一樣的道理。到公司上班除了面對面溝通快速以及設備之外, 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群體力量”。我們知道幾點要開會、同事會經過螢幕,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不需要太過自制, 他人的存在就是一種控制自我行為的力量。但是在家因為“沒人管“或是“人家看不到” , 就很容易過於放鬆, 也會因為抽身處理許多的雜事,導致時間變多但是效率更低。所以即使網路的便利已經至少有20年了, 但是真的有能力在家遠距工作的人數卻無法快速上升, 直到這場疫情的出現.....
.
全球停課超過一年以上的國家比比皆是, 已發展的國家相較之下在硬體設備比較能即時補上, 教師們的軟實力也一直不斷地在進步當中, 去年4月我參加 #NationalGeographicCertificatedEducator 的教育者認證課程時, 看到有許多美國的老師們很努力的想要快速強化自己的線上教學能力。相信到現在一年過去了, 無論是老師或是學生也都很上手了。昨天在CH房裡, 之前在美國的 海洋學家的母體力學 也分享到 #其實孩子的適應力比我們想像的還好, 他的孩子四歲, 現在已經能線上學鋼琴(從零開始喔!)
.
而在發展中國家呢?印尼從疫情一開始就宣布停課, 不是所有人都有電腦的情況下, 作業還是要用email交, 城鄉差距在這個時刻更加凸顯。在外力引導不足的情況下, 孩子如何自學成了一大問題。全球發展的趨勢本來就已經不斷地在加大貧富差距, 我們都同意, 財富或社會階級的翻轉除了中樂透外, 教育可以說是唯一途徑。 經過這兩三年的疫情後, (好的)教育可能變成一種奢侈品。不是因為它(教育)不存在, 而是人們能不能更加主動積極的去尋找、去使用。都說免費的最貴, 現在網路上免費的資源真的很多, 但是反而造成了資訊過度爆炸、真偽難以辨別的情形。有能力、積極性夠的人, 能在翱翔在這一片資訊藍海中, 擷取自身所需的養分, 不斷壯大!習慣被餵食的人..恐怕會一被放生就迷失在這片大海中了....
.
寫了這麼一大篇心得感想, 最後來宣傳一項免費的資訊㊙️🆓
這兩週大家都不會出門玩了吧~下週日下午在家吹冷氣, 聽Lara聊一聊, 怎麼在 #生活中培養國際觀 吧~
📍:2021.5.23 (日)
⏰:下午14:00~15:30
🏠:ZOOM 線上
💲:免費
.
✅報名表單 (請務必填報名表, 講座連結會透過email發送)
https://yeslara.com/2021報名表
.
*這張照片是今天早上跟家人去河堤騎腳踏車時拍的。
我們的家-台灣很美, 我們一起守護🥰
出門口罩戴好, 到空曠無人的地方是相對安全的,
無論大人孩子都需要新鮮的空氣、適當釋放壓力
21世紀的21堂課心得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分享一本最近看到很喜歡的一本書:《致富心態》
《致富心態》這本書英文全名是 The Psychology of Money:Timeless Lessons on Wealth, Greed, and Happiness,
直接翻譯意思是:金錢心理學:關於財富、貪婪、幸福 永無止盡的一堂課。
在我自己最初剛開始學投資時,總覺得投資理財是一種技術問題,
認為只要學會足夠的知識、掌握某些技巧,就能得到好的成果。
但後來逐漸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我觀察到許多人學習同樣的知識、方法,但最終在財務上成果卻天差地遠,
顯然這些知識與方法並非財務成功的唯一關鍵因素。
知識與專業固然有用,但心理因素也占了投資結果很大的部分。
《致富心態》並不是一本談投資方法技巧的書,不過書中的許多觀念卻對於投資理財很有幫助。
以下市場先生筆記一些看完《致富心態》覺得印象深刻的內容,
包含比較喜歡的幾句話,以及我的一些的心得感想。
(以下全文約3000字,閱讀時間3分鐘)
網誌完整好讀版:https://rich01.com/the-psychology-of-money-book/
➡1. 最困難的理財技能,是實現目標後停止繼續追逐
前幾天跟一個老同學交流財務目標問題,他不在台灣工作,但收入非常不錯,超過一般上班族平均值3倍以上,夫妻兩人一年可以存下5萬美元用在投資上。
但他非常清楚,自己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一旦存到理想的數字達到財務獨立,就要用4%法則離開職場,把時間花在其他自己想做的事情上。
不過也有許多人並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
即便他們財務足夠寬裕,卻仍然汲汲營營追求金錢、然後一邊抱怨生活。
影響我們幸福感,不一定是擁有更多金錢,而在於能夠掌控自己的時間。
我非常同意有錢會比較快樂,
但釐清「多少才夠?」並在達到財務目標後停下來,才是讓這個快樂能夠真正實現的關鍵。
➡2. 了解什麼是滿足感,避免去比較
例如20世紀初傑西里佛摩這樣的高人,擁有過人的投資技巧,人生巔峰時的財富可以用富可敵國形容,
但綜觀他的人生歷程,要思考的是在財務上他是否是值得學習的,畢竟你不會想要像他一樣一生經歷破產8次。
(不知道傑西李佛摩的,有興趣可以去看《股票作手回憶錄》)
而即便能力、成就如傑西里佛摩,其實也最缺乏也是滿足感,
滿足感也許不能幫他賺更多錢,但可以帶給他人生更多幸福快樂。
➡3. 有許多事情無論潛在的獲益多龐大,永遠不值得冒險。
某些時候,承擔風險可能犧牲的不是只有金錢,
還包含名聲、成就、家庭、友情、幸福等等。這些很可能無法挽回,報酬再高都不值得。
沒有理由為了自己沒有、不需要的事物,賭上自己擁有、不可或缺的事物。
➡4. 財富的價值與你的需求相關
一年賺500萬比一年賺50萬好,這是肯定的,但這是收入,不是需要。
一年支出只需要50萬的人,會比一年需要500萬支出的人容易得到快樂,並且也更容易累積財富。
前者能存下更多,而後者則想要賺更多。
想過怎樣的生活、想有怎樣的目標,其實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事情,你不能說一年花500萬有錯,不同人的需求本來就不一樣,其實也沒甚麼對錯。
一個跑百米的選手去說長跑選手跑太慢,或者長跑選手說跑百米的人沒耐力,其實都是沒意義的比較。說到底,財務好壞也不是跟別人比較。
必要的支出數字越低、儲蓄率越高,對財務累積上帶來的幫助會越大,
重點在於自己是否清楚自己的目標需求。
➡5. 在多數的情況下,「今天」並沒有那麼重要。
在投資領域,許多新手會有個迷思,就是覺得選股一選就能選到漲最多的、或者覺得能買最低點賣最高點。
以選股來說,報酬往往是少數股票創造的,如果把巴菲特持股中報酬最高的少數幾筆投資拿掉,那他的成績將會平平無奇。
以擇時來說,極少數的時間點影響絕大多數的報酬,但很難預測那些時間點何時發生。人們總想著避開少數幾次大跌,就能大幅提升報酬,這沒有錯,問題在於你只要錯過少數幾次大漲,你的報酬也將會大幅減少。
很多人很在意今天漲跌多少、在意今天哪支股票最有機會。但實際上也許你不用在意這件事,因為大多數時間點可能對最終結果來說都無足輕重。
這種少數的概念,在創投產業更明顯,
創投產業中,0.5%的項目創造了絕大多數的報酬,這些項目報酬超過50倍以上,足以抵銷其他全部的失誤並創造利潤。
有句話說:當雷落下的時候你必須在場。
所謂較佳的投資能力,其實說的不是你百發百中,而是多命中那麼一部分機會、避開一小部分的危機,如此而已。
如果有人跟你說他能買最低賣最高,或者選股選到報酬最高的,
那就等同是在說他能在幾萬個新創事業項目中,有能力一眼相中未來的FB或Amazon,你要懷疑的是為什麼這樣的人還沒變首富呢?
➡6. 我們從意外中學到的正確教訓,就是世界總是讓人出乎意料。
承認不可知,和求知,其實並不衝突,兩者是可以並行的。
價值投資的安全邊際,或者資產配置策略,其實都是例子。
安全邊際和資產配置策略,都不是在追求報酬最大化,正好相反,很多時候這樣報酬有可能比較低。
例如你看好的股票,想在考慮安全邊際後的價格買進,但他就始終不跌到那個價位,就反彈往上漲了,最終你錯過一個個機會。
資產配置也是一樣,一但配置了風險較低的如債券部位,當股市大漲時報酬必然落後。
這些策略真正意義不是在追求報酬最大化,而是在追求控管風險,一但發生意外時,策略都可以提供足夠的保護。
買保險就是最典型的概念:你持續付出一些可承擔的小代價,換取可能不會發生,一旦發生會造成巨大傷害的小機率意外,在意外發生時得到保護。
反過來的做法就是動用槓桿,因為一旦動用槓桿,代表你可能無法承擔任何一丁點預期之外的狀況發生,
問題是只要時間夠長,意外一定會發生。
永遠預留犯錯空間。
➡7. 複利並不仰賴豐厚的報酬率
複利最難的,不是創造高報酬率,而是盡可能的維持下去。
在投資裡面,打斷自己長期計畫的人其實屢見不鮮,人們都以為自己是在做10年、20年的長期投資,實際上可能幾個月後遇到波動,就急著想賣出。
複利創造報酬的關鍵,不是在於透過分析多賺那1%、2%,而是在市場一片混亂與哀號絕望時,你仍然能保持自己的計劃,不去中斷複利。
為此,你需要的不是一個會照自己劇本走的完美計畫,而是你的計劃中原本就要包含遇到各種意外的可能性。
最終這個計畫才會為你實現複利帶來長期可觀的報酬。
計畫很重要,但每個計劃最重要的部分是,按照計畫持續的修改計畫,而不是死守計畫行事。
➡8. 把市場波動視為手續費或門票,而非視為罰款
我們平常花錢買東西時,並不會對金錢損失特別心痛,因為覺得當下有立即交換到價值。
反之,遇到罰款時,同樣是失去金錢,我們則是會很心痛。
人們面對股市波動時,對於損失的感覺往往更像在付罰款,
即使只是小小的波動都會覺得那是一種懲罰,即便只是帳面上的損失。
問題是,在投資中波動是必然的過程,你不承擔波動就到不了你想要的目標。
普遍人們的問題是不能承擔波動、對波動程度缺乏足夠預期。最後就會為了逃避這種被波動懲罰的痛苦、中斷投資與複利。
不過如果把波動想成手續費、門票的支出,你去迪士尼樂園時不會為了付出那張門票而特別心痛,因為你知道付出門票才能得到門後的事物。投資也是一樣,承擔波動,你才能得到波動之後的報酬。
你應該要喜歡風險,因為隨著時間經過,他會帶來回報。
我覺得承擔風險最好的模範就是保險公司,他們熱愛風險,並且合理承受風險,看看他們的財務報表,也許你會對風險有不同的想法。
➡9. 恐懼、悲觀主義、故事,會讓人高估壞事的機率
大概在2012年時,當時股市已經從金融海嘯谷底往上漲了幾年,當時我聽到許多人在說接下來會崩盤。
隨後每一年,我都聽到身邊有人在說「現在股市太高了,之後不知道何時會崩盤」,接著就一路漲到2021年,S&P500不斷的創新高。
崩盤、大跌,這些恐慌悲觀的劇情的確比較吸引人,我們很確定未來必然發生,但並不會知道是哪一天,人們卻過於高估他發生的機率、頻率,也過於高估自己預測時機的能力。
電影中,大白鯊的主題很吸引人,不過曾經看過一個統計是,全球一年被鯊魚咬死的人數,遠遠小於被椰子砸死的人數。大白鯊拍成電影很有戲劇性,很多人因此很怕鯊魚,但我想人們不會活在椰子的恐懼中。
—
剩下的就自己去看書囉,《致富心態》這本書推薦給你。
這本書有很多好觀念是不會隨著時間改變的,我也會把它列在我的投資書單中。
《致富心態》網誌完整好讀版連結:
https://rich01.com/the-psychology-of-money-book/
我的投資書單
https://rich01.com/blog-page_30/
《致富心態》蝦皮連結(7折優惠)
https://shp.ee/4un5hrk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心得
#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部分呢
21世紀的21堂課心得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對談重點:
一、朋友變成「事業夥伴」的難處與掙扎?
二、如何兼顧工作品質,而且還能經營好關係?
三、難道好朋友就不能要求嗎?即使對方能力有待加強也不講?
四、朋友間不好說的暗流有哪些?為何明明很在乎,卻不敢說出口。
五、有意見不同的時候,如何找到共識?
【線上課程】《提升你的心理免疫力》~駕馭壓力的五大策略
課程連結:https://pse.is/wj5xx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_YT1fDZYmTc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wugyq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幸福工作坊》當愛情卡遇見能力強項卡工作坊~2021/01/23 開課
讓你長出享受「愛」的體質,迎接你想要的親密關係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1903
【2021/3/13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21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 2021/4/1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八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s://pse.is/NE3QN
【線上課程】《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
啟動接觸、開啟話題,你需要有一顆願意欣賞的心
課程連結:https://pros.is/SPQZ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3hUVtIhDZE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QWLR2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K9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Podcast應用裡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Himalaya收聽~https://www.himalaya.com/ekoob
在MyMusic收聽:https://reurl.cc/Grb5XZ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PClz0qAHq8/hqdefault.jpg)
21世紀的21堂課心得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給我們的訓誡書:伊格言的瘟疫書單8 種〉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11/%E3%80%90%E7%AB%AF%E5%82%B3%E5%AA%92%E3%80%91%E7%B5%A6%E6%88%91%E5%80%91%E7%9A%84%E8%A8%93%E8%AA%A1%E6%9B%B8%E2%94%80%E2%94%80%E4%BC%8A%E6%A0%BC%E8%A8%80%E7%9A%84%E7%98%9F%E7%96%AB%E6%9B%B8%E5%96%AE8%E7%A8%AE
☞ 本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223-culture-booklist-vir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書單 #隔離 #卡謬
─────
瘟疫來襲,你被隔離了嗎?或者很宅又沒朋友(?)的你,其實已經「自我隔離」很久了呢?
你知道即使沒有瘟疫,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阿宅,其實也等於長期自我隔離嗎?
你知道世界文學史上眾多名著都是以「孤獨」為核心的嗎?
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老師的文章:〈給我們的訓誡書──瘟疫書單8種〉。這是伊格言應邀為香港端傳媒所寫的文章,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你聽過英國間諜小說家勒卡雷(John le Carré)嗎?事實上,「間諜」很可能就是世界上最孤獨,最「隔離」的職業之一。
我們今天要讀的倒不是勒卡雷的小說,而是他的自傳《此生如鴿》(The Pigeon Tunnel:Stories from My Life)。
沒錯,勒卡雷自己就曾在冷戰時期的德國柏林當過間諜。
當間諜都在幹嘛?每天都跟007電影一樣飛簷走壁、殺來殺去嗎?當然不是;這是完全錯誤的印象。伊格言這樣寫:
勒卡雷當然是位大師,你不會懷疑這件事──如果你看得下他的小說的話。這其實是種恭維,因為正是他的博學、精密、旁徵博引、拒絕簡化,遂令我們得以一窺一個隱遁於煙硝之外的,間諜的真實世界。是的,你以為間諜成天都在殺人或被殺嗎?當然不。幹嘛殺人呢?殺人多麻煩,屍體難以收拾,要是在他國領土殺人,還得去「按捺」別人的治安機關和情報組織;稍一不慎,還可能引爆外交危機或戰爭。對,非不得已,間諜當然不殺人──他們的大宗日常工作,也就是在蒐集情報、傳遞情報而已。
有道理吧?說穿了,驚險、血腥能免則免;我們對情報工作的誤解,其實來多數自於電影的誇大戲劇化效果。
真正的「間諜日常」,其實非常寂寞,近乎自我隔離,因為那幾乎都是一個人的資訊蒐集作業──
沒錯,當然是「近乎一個人」,難不成你還能酒後對好友吐露心事說你正在當間諜,蒐集情報很辛苦嗎?
所以間諜當然是孤獨的──情報員的快樂,就是這麼樸實無華,且枯燥。
勒卡雷的回憶錄《此生如鴿》英文題名原為「鴿子隧道」(The Pigeon Tunnel)──鴿子隧道是什麼?
那是蒙地卡羅賭場的娛樂設施。還是個青少年的勒卡雷有一次被他不成材的父親帶去賭場開眼界;那裡養了一群鴿子,配置了隧道。
鴿子們依序由隧道飛出,此生唯一目的是讓賭累了想活動筋骨的紳士們舉槍進行不定向飛靶射擊,權充娛樂。伊格言如此述寫:
你覺得鴿子很可憐是嗎?是的,勒卡雷說,許多他尚未定名的小說檔案,在電腦裡都先叫做「鴿子隧道」。為什麼呢?讀者們可以自己想想看:若有一日,大自然或上帝心血來潮,突然決定以病毒對人類進行不定向飛靶射擊,你覺得人類像什麼?
這是作家勒卡雷的悲觀;也幾乎是所有他小說的共同主題──愛國的疲憊,間諜的虛無。
為國熱血奉獻的情報員,在過了大半輩子提心吊膽的生活之後,也總會有那麼一瞬間,懷疑起這一切是否值得吧?
問題是,人真能有選擇嗎?或者其實我們的一生,總像那些依序飛出隧道的鴿子一樣,徒勞且別無選擇呢?
講到這,伊格言說,我們也該來讀讀法國作家卡謬的名作《異鄉人》了。
對,此刻我們可能更容易聯想到他的另一本書《瘟疫》;但提到孤獨與隔離,最令人難以忘卻的卻是《異鄉人》。
讀過這本書的朋友們都知道,這是殺人犯莫梭的故事。
對,莫梭沒什麼朋友,無疑是個孤獨的人;但我們要問的是,在日常中,你難道沒有「不太清楚為什麼」而做了一件錯事的經驗嗎?
比如,被老闆訓話時,突然覺得自己站在這裡聽訓似乎有點可笑;於是你福至心靈,笑了那麼一下──其實並沒有強烈對上司不敬的意思,但你卻因此被開除了......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i_ZQ0zCvcI/hqdefault.jpg)
21世紀的21堂課心得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幸福工作坊》當愛情卡遇見能力強項卡工作坊~2020/01/04 開課(僅剩四位名額)
讓你長出享受「愛」的體質,迎接你想要的親密關係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1903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1/17(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今天這一集的內容很特別,可以說是專程為我的忠實觀眾所錄製的。
自從我們「一天聽一點」的頻道成立以來喔,就受到很多終身學習者的喜歡,因此呢,我也經常收到很多朋友的提問。
而最多人問到的問題就是~「我真的好想要學習,但實在沒有時間,那我該怎麼辦呢?」
事實上喔,在我的學員裡,就有很多人也有這樣的困擾,所以我有很多例子能跟你分享。
只是在我幫你拆解「時間不夠用」這個議題之前,我必須先提醒你,在這個資訊爆炸、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能夠吸引注意力的人、事、物,本來就很多。
再加上我們日常的工作、生活,這些例行的事物,不斷主動或被動的,排進我們的行程表裡;於是喔,「時間的零碎化」就成了這個時代的必然產物。
只要你能夠認清「時間零碎化」,那是一定會發生的,那麼我們來面對「時間不夠用」的問題,才能夠找到恰當的解方。
那你一定很想知道,在時間零碎化的前提底下,到底我們可以怎麼做,讓時間足夠你使用,甚至於保持學習的習慣?
舉個例子來說,我有一個學員,他工作在台北,但為了擁有自己的家,所以選擇在桃園買房子。
雖然每天喔,要花二個小時在通勤上面,但仍然可以利用在火車、客運上面的時間,收聽我們的內容;甚至於加入「啟點線上學苑」的課程,來保持學習。
我還有一個學員,因為結了婚、生了孩子、當了媽媽之後喔,她選擇留職停薪,全心全意的在家裡照顧自己的孩子。
但她很清楚知道,自己兩年之後是要重返職場的,所以喔,格外重視持續學習的重要。
只是我們都知道,新生兒喔,每隔二、三個小時就要喝奶啊、換尿布啊、要陪伴啊,而且喔專心照顧孩子的母親,其實是很辛苦的。
所以呢,我這位女性學員她也需要休息,於是喔她的學習時間變得更破碎,不過很讓人感動的是,她還是能夠趁孩子睡著的空檔,抓緊零碎時間來幫自己進修。
你聽到這裡會不會很好奇,我們從小學讀到大學,不都是一堂課四、五十分鐘,甚至於九十分鐘不間斷。
而且呢,還常聽大人說這樣的話:「讀書啊!就是要能夠長時間的沉下心,才能夠讀得進去」;再不然就是「寫功課要一股作氣,不然很容易分心」。
所以按照道理來說,「零碎時間」只會讓人一直受到打擾,沒有辦法集中注意力;運用「零碎時間」真的能夠達成學習的效果嗎?
當然可以喔!只要你能夠掌握,接下來要跟你分享的這兩個方法。
第一個部分,就是「你要學會心智的換檔」;而第二個部分就是「你要知道自己要什麼」。
先說第一個「學會換檔」。
我要先澄清喔,這裡的換檔喔,不是要讓大家去開車,然後呢,操作車上的排檔桿,那個一般所說的手排或自排的「換檔」,不是這個喔!
我在這裡要說的是在心智上面,「專注模式」跟「發散模式」的換檔。
先簡單的說明一下,所謂的「專注模式」,在概念上是指在某段時間裡面,你可以專心一意的只做一件事。比如說,專心工作或者是全心投入學習,這種需要高度專注力的事情。
而所謂的「發散模式」,則是相對比較放鬆的狀態。像是散步啊、泡澡啊…這一類的活動。
而「換檔」就像是在你的精神或者是意念上,幫自己裝一個關開,按一下開關,你就能夠在「發散模式」跟「專注模式」之間,自由的切換。
這就像是我那位需要通勤上下班的學員,每當他下班走出公司,一直到前往火車站的這個途中,就是他處在「發散模式」。
等到他搭上火車,閉目養神五分鐘之後,他就會戴上耳機,並且把自己切換到「專注的模式」,一心一意的去投入線上課程的學習。於是呢,在他到家之前,他就能夠有所學習跟前進。
再例如喔,我那位全職媽媽的學員,她可能呢在孩子睡著的時候,她進入專注的模式,認真的學習。
而當她聽見孩子有動靜,需要她先去關注孩子的時候,她也能夠幫自己換檔,幫自己調整到相對放鬆的「發散模式」,去照顧、擁抱她的孩子。
或許喔,你會覺得這樣子一直切換,是很傷神的;就像是電器用品,每一次的開關,都是最耗電的時候。
確實,對一般人的情緒來說,最難擺脫的就是上一件事情,對於下一件事情的影響,常常會一直蔓延下去的。
但事實上,有點人生歷練你就會知道喔,能夠讓情緒適時的做切換,相互不干擾,該照顧小孩就照顧小孩,該處理事情就處理事情;這其實是一個很珍貴的能力。
因此呢,能夠真正聰明使用時間的人,必定都是「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的換檔高手。
而且喔,以正式的科學研究來說,一個人最有效的專注力時間,只有十五到二十分鐘而已。
同時喔,還有研究發現,要是人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都不動,像是一直坐著;其實是很容易讓腦袋產生疲倦感,反而容易發散、沒有辦法專心。
所以,因為這樣的研究結果,我們回頭想一想,是不是就很容易理解,大部份的學生為什麼在課堂上,都容易出神啊、分心啊!
因為上課時間的設計,根本不符合我們大腦運作的特性啊!也就是說,現代生活的節奏很快、訊息量很大,注意力喔太容易分散。
但如果懂得順暢的換檔,適時的在專注跟發散,這兩個模式當中切換;你就能夠整合零碎的時間,讓你更有效的完成目標。
這個部分的操作,在我的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裡,會更具體的告訴你,如何啟動「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還有怎麼樣適時的切換,才是對你最有幫助的。
不過呢,我也很清楚,對於學習「換檔」的初學者來說,相對困難的是啟動「專注模式」。
因此呢,我在這裡分享一個小秘訣喔,先教大家用最省力的方法,來啟動「專注模式」。那就是~「Next Action」,找到最簡單的下一步動作。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兩位學員,無論他們在前一刻是在忙小孩,還是在忙工作,只要他們手上的事情告了一個段落,想進入學習的「專注模式」。
但是卻發現心還是靜不下來,那麼最不費力的小入口,就是輕輕的告訴自己「我只要聽裘老師說一分鐘」;甚至於告訴自己「我只要聽裘老師說一句話」就好。
像這種最簡單的「Next Action」下一步動作,它一旦啟動,你就會很容易不知不覺的,進入「專注模式」。
然而呢,有效的利用時間的最根本的關鍵,是我們在使用時間之前,要先「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這就像是一個不開心的人,如果他知道自己最想做的是「溜滑梯」,於是呢他花時間找到了遊樂場;因為玩耍而感覺到開心,這個結果會是他想要的,所以他花的時間就會有價值。
但如果另外一個不開心的人,他在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的情況下,到處亂逛;走了大半天找到了廚房,才發現食物不是他要的,他還是一樣不開心啊!
那麼對他來說,花了大半天的時間,沒有滿足自己的需要,自然就會覺得浪費時間。
所以呢,沒有先釐清自己要的是什麼,這才是現代人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的主要原因。
我也常常說喔,當一個人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的時候,你給他任何東西,他都不會滿意。因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這是一種讓別人跟自己,都很挫折的狀態。
所以我們繼續往下看,在這個世紀初的矽谷傳奇~賈伯斯,他就曾經說過:「有時候我們決定不做的事情,會比我們決定要做的事情,來得更重要!」
時間不夠用,不是你沒有時間,而是你做了太多不需要、也不想要的事。
我想喔,無論在任何工作、生活上面的圓滿,你都必須先釐清「什麼是真心重要的關鍵?」。
你才不會把心力,浪費在不必要的地方上面,增加了自己身體的疲勞,最終還沒有創造出任何你想要的結果,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市面上有很多教人「效率管理」的書籍,都會要你買一本美美的行事曆,下載一個時間管理的APP,再設定兩三個鬧鐘。
但事實上,你有先釐清自己要的是什麼嗎?或者是等你忙完了這一圈,啊都已經累了,然而一切還停留在原地,徒增挫折感呢?
所以只有具備心智的「換檔」能力,再加上過程當中,不段的釐清「自己要的是什麼?」
這樣子你的意志力,才不會被錯誤的使用,否則喔,你的努力可能是餵養了「拖延」這一隻怪獸。
因為有時候我們會對生活無力,不是因為忙不過來、時間不夠用,而是你一直沒有專注在,你真正想做的事情上面。
在【時間駕訓班】我們的「第六講」內容當中,我一直提醒大家,「效率」是你使用時間方式的總和。
因此呢,我也很負責的花一整個段落的內容來告訴你,怎麼樣找出你的時間花在哪裡,並且讓你懂得該怎麼樣正確的使用時間。
同時呢,讓你對自己使用時間的模式,有更完整的認識,知道自己很容易在哪些事情上面,糾結或拖延;哪些事情可以很快的完成,該如何一一的去改善它們?
假如你還沒有參與【時間駕訓班】的學習,歡迎你加入我們的學習行列。但是如果你已經是【時間駕訓班】的成員,你的課程聽到了第幾講呢?
有任何的學習心得,都迎歡你在影片的下方留言告訴我。
啟點線上學苑的課程,都是每一個老師在生命裡,淬煉出的實用精華;並且用心的打磨,所以每個章節都有寶藏等著你去發現。
只要有任何的零碎時間,這都你最好的學習機會。這也是「啟點」推出線上課程的初衷,我們樂於為終身學習者,創造更方便的學習環境,歡迎你的加入。
無論是「一天聽一點」還是線上課程,都希望能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實體課程,是在12月7號開課的【寫作小學堂】。
我想很多人喔,在生命當中都有一個夢想,而這些夢想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可能喔都跟「創作」,而「創作」又可能跟「書寫」有關。
那不管你想要透過書寫,完成人生的什麼部分,對多數人來說,你並沒有想要成為作家,你可能只是想要透過「書寫」來圓滿自己、整理自己。
如果有機會能夠讓自己寫的東西,正確的傳達自己的想法跟信念,甚至於能夠影響一些朋友,那這會是很多人的一個期待。
【寫作小學堂】的設計初衷,就是以這個為出發點,不管你會不會成為文字工作者;甚至於你只是希望透過書寫,成為你生命當中最好的朋友。這一門課,都會回到文字跟書寫的本質。讓你透過這個途徑,更靠近你自己。
所以12月7號的【寫作小學堂】,在我錄影的這個時候,我們的名額已經到倒數了喔!
期盼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這也是我們今年,最後一期的【寫作小學堂】課程;期待你的加入,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RmgO8RR1yg/hqdefault.jpg)
21世紀的21堂課心得 在 每日一篇~文章心得分享~ - 「動動腦」- 哲學就是這麼有趣書名 的推薦與評價
「動動腦」- 哲學就是這麼有趣書名:21世紀的21堂課(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作者:Yuval Noah Harari 出版社:天下文化... ... <看更多>
21世紀的21堂課心得 在 #KOBO讀書心得21世紀的21堂課 - 書籍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嗨又到了分享讀書心得的星期五,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21世紀的21堂課,曾經在哪邊看到很喜歡的一句話:「爆炸的資訊並不會讓人們有更全面的思考, ... ... <看更多>
21世紀的21堂課心得 在 [心得] 21 世紀的21 堂課-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作者簡介
《21 世紀的 21 堂課》一書由 Yuval Noah Harai (以下簡稱哈拉瑞)所著。哈拉瑞於
1976 年出生於以色列,畢業於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的歷史系,專門學習
中世紀史與政爭史。畢業後,哈拉瑞在 Jesus College, Oxfordꀠ拿到他的 PhD 學位。
也是在這個期間,哈拉瑞讀到了 Jared Diamond 的作品,這大大的影響了哈拉瑞的寫作
,也是促成本書出版的一大關鍵。另外,更引人注目的是,他似乎在 2017 年前都沒有擁
有過智慧型手機。除了本書之外,哈拉瑞的著名作品尚有《人類大歷史》與《人類大命運
》。
書籍簡介
《21 世紀的 21 堂》一書約 400 頁,分為 5 大部分與 21 個章節。本書與《人類大歷
史》和《人類大命運》的不同之處在於,這本書並非歷史敘事。《人類大歷史》概覽了人
類的過去、《人類大命運》討論了生命的遠期願景、《21 世紀的 21 堂課》著重在現下
時事,以及近期的前景。
根據作者的說法,本書其實是在與公眾的談話中寫成的,許多章節的內容是在回應讀者、
記者和同事的提問。某些部分也曾以論文或文章的形式發表,詳情可以參考本書最後的「
誌謝」。但正因是一種回應與討論,而且本書的章節面向實在太廣,於是對每一個主題的
敘述都沒有極為深刻的描述。有別於《人類大歷史》提到「想像的現實」或《人類大命運
》討論自由主義時,念完會有一種「原來是這樣!竟然還有這種看法!」的讚嘆,念完本
書的感覺像是開啟了好幾個待研究的題目,有種「這個主題值得我多加思索」的想法。
如同哈拉瑞在引言所說:「這些課程不會告訴讀者什麼簡單的答案,而是希望激發進一步
的思考,協助讀者參與我們這個時代的一些重要對話」。我認為這本書的本質更偏向提出
題目來讓讀者思考,所以本篇心得,我想藉著書中其中三堂課做延伸與發揮,分別是「恐
怖主義」、「教育」以及「冥想」。另外,我在本篇心得最後附上了我閱讀本書時做的章
節摘要,對本書有興趣的讀者歡迎瀏覽。
內容簡介
#恐怖主義:塔利班與阿富汗
最近跟恐怖主義最相關的新聞,估計就是塔利班佔領了阿富汗吧。
先談談哈拉瑞對恐怖主義的態度。他認為恐怖份子就像是一隻想要大鬧瓷器店的蒼蠅。蒼
蠅是如此弱小,自己甚至連一隻茶杯也動不了,於是便找來一頭牛,鑽到他耳朵裡嗡嗡作
響,讓牛因為恐懼和憤怒抓狂,破壞整家瓷器店。而這正是 911 事件後的情景,伊斯蘭
基本教義派刺激了美國這頭公牛,摧毀了中東這家瓷器店。現在,伊斯蘭基本教義派在一
片廢墟殘骸中,欣欣向榮。 哈拉瑞認為恐怖主義是一種弱者才會採用的軍事策略,而且
還是下下策。因為這其實是把決定權交到敵方手上:無論在恐怖攻擊前後,對手能動用的
選項不會受到任何影響,完全能夠隨意挑選。
這段話在 2018 年看來還是相當得有道理,恐怖份子真正奪走的人命其實非常少,那時的
專家們推測,恐怖份子所做的任何事,都不可能打敗我們;唯一可能打敗我們的,就是我
們自己因為恐怖主義的挑釁,而過度反應。不過,在近期塔利班入主阿富汗後,這段話或
許便稍嫌狂妄自大了。我不是軍事專家,我不知道塔利班在這幾年究竟是如何和阿富汗政
府以及北約周旋的,不過按照目前的情況看起來,他們過去幾年的處理似乎相當恰當,讓
他們順利地達成了自己的目的。
在書中,哈拉瑞說恐怖份子發起的恐怖事件,其實是對國家提出一項不可能的挑戰:要國
家證明自己可以隨時隨地保護所有公民,免受政治暴力。 而現代的發達國家之所以難以
忍受這些挑釁,是因為現代國家的合法性正來自於保證公共領域不受政治暴力影響。但當
我們粗略檢視美軍與北約在阿富汗的活動,會發現現代國家不僅無法證明自己可以隨時隨
地保護所有公民,甚至連促使和平的行動都難以維持。北約早在 2014 年就抽離了阿富汗
,而美國在近 20 年的時間中花了將近 20 億元也沒能成功扶持起阿富汗政府。
讓我們抽離事後之明的討論,日後會有更加專業的政治學家、軍事專家為我們分析這起事
件的相關起因。回到本書有關恐怖主義的內容,雖然從書中的文字可以看出,哈拉瑞顯然
是沒有想到阿富汗會有今天的發展,但他確實也對壯大後的恐怖份子做了描述。讓我們想
想,如果恐怖份子取得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會發生什麼事情?不僅是恐怖主義的本質,就
連國家和全球政治的本質都將發生巨變。
這幾天不斷有阿富汗的新聞傳出,他們榮耀真主,想回歸最原始的伊斯蘭美德(雖然這個
美德顯然不符合現代道德觀)等等。最讓我感興趣的大概是塔利班政府釋放了大量原本被
監禁的恐怖份子出獄吧,或許在未來,這些人就不用再劫持飛機,不用在世界的主流城市
用人肉炸彈攻擊,只需要發一張把手按在核武的按鈕上的照片就能做到極為有效的宣傳了
。而且,對於這些抱持著傳統宗教信仰,認為為真主而戰就能上天堂的人來說,世界毀滅
或許並不構成阻止他們使用核武的理由。
當然,這些都只是猜測。也許塔利班政權永遠也拿不到製作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材料也說
不定。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在塔利班接收阿富汗的主權之後,他們擁有的資源大概會比
之前與阿富汗政府對立時更多,於是,我們擔憂的情形便更有可能會發生。
(如果有與阿富汗相關的書籍資訊,也歡迎版友回文提出,我這邊的內容就是從書中做直
觀延伸而已)
#教育:我理想中的教育
現在是個資訊爆棚的時代。哈拉瑞這樣闡述:現在沒有任何政府,有能力隱藏所有他們不
喜歡的資訊;但另一方面,現在如果想用各種互相矛盾的報導、無關緊要的話題,來淹沒
大眾,卻是簡單到令人心驚。
這跟教育有什麼關係呢?關係在於,現在學生手上已經有太多資訊,他們需要的是能夠理
解資訊、判斷哪些資訊才重要,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夠結合這點點滴滴的資訊,組成一個
整體的世界觀。在過去的世界中,填鴨式教育或許真的有他的道理,畢竟知識是傳承而且
限定在一個小範圍之中的。但在現代世界,許多教育專家認為,學校該教的是 4C:批判
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溝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創
意(creativity)。更廣泛地說,學校應該別再太看重特定的工作技能,而要強調通用的
生活技能。
那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台灣的教育為人詬病已有一段時間,這幾天更有上海一名 14
歲女童寫了篇千字遺書然後自殺的新聞,這些社會現象的產生,就讓人們把矛頭對準了教
育制度。每個人都知道台灣教育有問題,但每個人也都在讓這個問題惡性循環的更加嚴重
。試問一下自己,如果是自己的小孩,你會讓他不念大學(或唸著野雞大學)就出社會遊
蕩工作嗎;如果你是面試官,面前放著 100 份分成三落的履歷,左邊是台灣的私立大學
畢業生,中間是台灣國立大學的畢業生,右邊是國外留學回來的碩士畢業生,你會先捨棄
掉哪一落的履歷呢?
我相信教育的問題出在審核制度。只要進入好企業的標準仍然建立在「高學歷」這件事上
、只要進入好大學的標準仍然建立在「高分數」上,那麼填鴨式的課業教育便能永久長存
下去。中國考研名師張雪峰在上課時有過這麼一個笑話:「你去全世界看看,只要是有紙
筆考試的測驗,通常亞洲人的成績都會是名列前茅。這可不是亞洲人比較認真或比較聰明
什麼的,這是面對考試的態度不一樣。當其他州的老師還在研究怎麼讓學生學會知識去做
對題目的時候,我們亞洲老師早就在研究怎麼讓學生不會做也能把題目做對了。」當然,
這笑話是稍微誇張了些,不過亞洲人在考試的藝術這個領域中可說是相當在行。
但在未來發生重大改變的時候,這樣的教育還能有效進行嗎?每個人都能朗朗上口的說出
「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這句話,可是我們的教育制度似乎並沒有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環
境中做出恰當的反應。當然,並不是說教育界人士沒有努力,無論是 108 新課綱,或是
這學期開始台北市試辦的「第一實驗網路高中」都是對未來教育之路的試探。看出問題很
簡單,解決問題卻很難。當然,我是沒有能力提出一個解決現代教育問題的宏大計劃,我
能做的,只是闡述一下我理想中的教育型態。
我理想中的教育,培養的是學生的「能力」,而非單單只是「考試技術」。我所謂的能力
,確實包括考試技術,但更包含了創造力、領導力、學習力、搜集資料的能力等等的面向
。我認為在基礎科目(國英數社自)不變的前提下,學校應該做的不是整理知識點交給學
生,而是應該培養學生自行發現知識點的能力,更甚者是自行創造知識點的能力。拿現行
的國中自然來說,原子的構造只描述到行星模型,除了電子雲之外,連發現模型的故事也
是放在高中才會交給學生的。
為了配合國中生的學習能力,而大量刪減這些真正有趣的部分難道是正確的嗎?當我們不
談陰極射線、不談一點量子力學的故事,只是單純列出一堆原子模型然後要學生根據線索
寫出原子序跟質量數的做法,真的能夠激發學生對於這個學科的興趣嗎?不只是自然科,
數學的推導與邏輯、社會科有關歷史的故事以及公民與經濟學的聯想等等,每一個科目應
該都有很多可以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內容。我理想中的教育是想讓學生能夠自動地尋求知識
的奧妙的,就像很多人第一次看到 3Blue1Brown 或 Veritasium 的影片,然後真正對一
門學科產生興趣那樣。
主動學習的能力,主動求知並專研知識的行為模式,才能真正幫助孩子培養能在變化莫測
的未來應變的能力。要如何做到這件事?我不知道。但是形成一個人人樂學、樂於求知的
教育制度,應該是我目前目光所能及的美好教育未來。
#冥想:選擇的自由
本書的最後一個單元是冥想,在一本討論人類未來宏大議題的書中,出現「冥想」這個單
元,不免有些突兀。
可是如果我們順著哈拉瑞的邏輯思考,就會發現,「冥想」幾乎就是面對目前與未來環境
的唯一正向結論。在《人類大命運》一書中,哈拉瑞論證了人文自由主義的末路,說明人
其實沒有「自由意志」,過去人們自己為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域,在現代生物科學的進步下
左支右絀。但人類還剩下最後一塊領地尚未被攻破,那就是「心靈」。在上一篇心得,我
把心靈類比成自我。確實,「自我」是矛盾的、可被操控的,而我這裡要談的「心靈」,
便是一種由自己操控的「自我」。
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意識其實就是大腦中無數個電子訊號傳遞的訊息,現代科學已經知
道刺激大腦的哪些區域會讓你開心、憤怒,甚至是出現某種特定想法。但為什麼電子訊號
會構成意識?這一個問題仍待科學家解決,於是,這個未知領域變成了人類心靈的最後一
道防線。可是,有許多人對於這道防線並不是那麼的熟悉。為了說明,請你現在思考一個
問題:什麼東西會讓你感覺難過?
答案當然是五花八門的,也許是吵架、挨打、或是看到不公不義的事情。但就「心靈」的
角度而言,這些都不是會讓你「感覺」難過的事情。讓你「感覺」難過的,是胃部灼燒的
感覺、心頭被擰的像扭過的毛巾的感覺。我想說的是,其實外在的事物並不會讓你產生任
何「感覺」,這些「感覺」不過是你的「心靈」對身體產生的反應。不只是難過,快樂、
憤怒、甚至是痛苦都是。舉例來說,自己各種痛苦最深層的來源,就在於自己心靈的運作
。如果有什麼事物,我想得卻不可得,心靈的反應就是產生痛苦。痛苦並非外界世界的客
觀狀態,而是自己心靈產生的心理反應。
在《與成功有約》中,作者柯維提到的「選擇的自由」以及第一個習慣「主動積極」便是
上述內容的成功學版本。在這個版本裡,作者邀請讀者抽離自己,將「自我」分為兩層。
外層接受與面對外在環境的刺激;內層則針對外層受到的刺激給出回應。所謂主動積極,
便是有意識地改掉一受到刺激就給出回應的習慣(不論好、壞,積極或是消極),而是用
客觀的角度看待外層受到的刺激且在外層傳遞刺激到內層時進行理性的思考。而在《21
世紀的 21 堂課》中,哈拉瑞的概念就賦予了這兩層的「自我」名稱。內層便是我們的「
心靈」,外層便是「身體反應」。
我們常常認為對自己的身體或心靈擁有主控權,但事實上,大多數人維持平靜都無法做到
。例如,在睡覺前,內心總是會有不同的聲音浮出,就算我們告訴自己「安靜,要睡覺了
」也常常沒有效果。 但這是可以練習的,在這個章節,哈拉瑞提到他接受了內觀(Vipas
sana)的訓練。內觀技巧背後的道理,是認為心靈的流動與身體的感覺密切相關。在我和
這個世界之間,必定需要透過身體的感覺,來取得聯繫。我真正反應的對象不是外界的事
件,而是自己身體的感覺。哈拉瑞引述了一段在冥想靜坐的訓練中,指導老師說的話,這
就體現了控制心靈的核心:「什麼都別做,別去控制呼吸,也不要想用什麼特殊的呼吸方
式。只要觀察現在的真實情況,不管情況如何。吸氣的時候,你只是意識到:這股氣進來
了。吐氣的時候,你只是意識到:這股氣出去了。而等你失去專注、思緒開始在回憶和幻
想中遊蕩,你只是意識到:現在我的思緒不在呼吸上了。」
每個人都擁有「選擇的自由」,因為外界的任何事物都無法給予我們真正的傷害,唯一能
傷害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的心理感受。當然,一定會有人對這種說法嗤之以鼻,說現實
是殘酷的,一定有那些能夠真正傷害到我們的事物存在。對此,我的回應有二:首先,我
們只能控制那些我們能控制的事情,而選擇的自由或冥想,便是一種教導我們分辨那些可
控與不可控事物的界線,這個回應可以參考《寧靜祈禱文》;第二,我們確實要直視現實
的殘酷,但同時也必須對未來充滿信心,堅持自己一定會成功的信念。上文中成功指的便
是控制自我,而冥想提供了我們達到這種成功的能力。這個回應可以參考《斯托克代爾悖
論》。
心得
跟前兩本《人類大歷史》與《人類大命運》相比,本書的深度我認為減少了許多。
我認為哈拉瑞的著作中,最吸引人的便是對於「想像的現實」這個概念做了清楚的描述。
而在這個框架之外的東西,例如談人工智能、談國際政治的話時都顯得有點力不從心。這
本書與其說是要啟發讀者,給予讀者新知,不如說是告知了各種仍待讀者去探索的題目。
如果是要推薦哈拉瑞的書給朋友,我估計只會推薦《人類大歷史》。
如果是順著三本的順序念下來,會發現哈拉瑞其實一直在相同的概念裡面打轉,像跳針一
樣重複「故事」、「自由主義」、「未來崩壞」等等事件,幾乎所有論述都是在這三大面
向上發展的。看一次會覺得新奇,但重複看就會覺得無趣了。不過,至少哈拉瑞在重複這
些概念的時候,他列舉的歷史故事以及現代實驗都有所不同,所以多少能為閱讀帶來一些
樂趣(相較之下,Simon Sinek 就不知道到底在寫啥了)。
最後,我附上我閱讀本書時做的章節摘要,歡迎對本書有興趣的朋友做粗略的概覽。
章節筆記
第一部 科技挑戰
第一堂課 理想幻滅
本章敘述自由主義很可能面臨瓦解。現在的自由主義者所面臨的局面,有點類似 1980 年
代的蘇聯菁英份子:既不知道歷史為什麼沒走上他們認為註定的方向,手中也沒有其他觀
點能夠用來詮釋現實。我們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在於生態崩潰和科技顛覆,而自由主義
對此並沒有清楚的答案。作者指出,任何要在未來流行的想像的現實,都必須能夠合理的
處理生態與科技問題。而當我們想了解科技挑戰的本質時,或許從就業市場來討論,會是
最好的起點,因此下一章哈拉瑞帶領我們討論「工作」。
第二堂課 工作
本章討論「工作」。人類已經不是第一次面對工作被大量取代的未來了,上一次是工業革
命帶來的自動化,不過這沒有帶來令人害怕的未來。因為人類有兩種能力:身體能力和認
知能力。過去,機器主要是在原始的身體能力得以與人類競爭,而人類則是在認知能力仍
享有巨大優勢。然而,人工智慧已經在越來越多認知技能項目上超越人類,包括理解人類
的情緒。於是,工作肯定是會被 AI 取代的,而可能的解決方案分為三大類:如何避免工
作消失;如何創造足夠的新工作;就算盡了最大的努力,但工作消失還是遠大於工作創造
,該怎麼辦。要面對二十一世紀這前所未有的科技顛覆和經濟動盪局面,需要盡快發展新
的社會及經濟模式,並以「保護人類、而不是保護工作」為指導原則,人類與其想贏過 A
I,不如把重點放在 AI 的維修和運用。舉例來說,因為無人機取代了飛行員,有些工作
確實消失了,但同時在維修、遠端控制、資料分析和網路安全方面,卻也創造了許多新的
工作機會。本章最後討論 UBI(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這種想法的
支持者認為,政府應該對控制演算法和機器人的意外富豪和企業徵稅,再用這筆稅金為所
有人提供足以滿足基本需求的慷慨津貼,但真正的問題還是在於「全民」與「基本」的定
義。「全民」的問題好理解;而不論選擇如何定義「基本的人類需求」,一旦免費提供給
所有人,就會被視為理所當然,接著就是出現激烈的社會競爭和政治角力,爭奪種種「非
基本」的奢侈品。最後,作者指出,如果我們能張開一張全民經濟安全網,再結合強大的
社群及有意義的目標,那麼工作被演算法搶走,也可能是塞翁失馬。
第三堂課 自由
本章討論「自由」。首先,在《人類大命運》一書中,作者已經展開討論過有關人類的「
自由意志」一說,自由意志不過就是一連串的生化反應,而如果演算法能夠掌握住這些生
化反應,那麼智人的自由意志就是一個可以被操縱的東西。我們現在正處於兩次巨大革命
的交匯。一方面,生物學家正在解開人體(特別是大腦和人類感受)的種種奧秘;與此同
時,電腦科學家也讓我們得到前所未有的資料處理能力。生物科技革命和資訊科技革命融
合之後,大數據演算法就有可能比我更能監測和理解我的感受。醫學領域已經是如此了。
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醫療決定,並不是取決於自己覺得是否健康,甚至也不是看醫生做出
什麼診斷,而是要看「比我們更了解我們身體的電腦,得到怎樣的運算結果」。還有一個
演算法取代自由意志例子:隨著我們越來越依賴谷歌來尋找答案,自己搜尋資訊的能力就
會下降。今日的「真相」,已經是由谷歌搜尋排名最頂端的結果來定義。另外,作者在本
章指出,AI 的到來迫使人們把一些形而上的問題轉為實際的現實問題,例如將「電車實
驗」的想法轉換為自動駕駛的演算法。藉著這個主題展開,作者說我們是該害怕機器人,
但原因應是:它們永遠只會服從主人,絕不反抗。機器人真正的問題並不在於他們的人工
智慧,而是那些人類主人天生的愚蠢和殘酷。目前並沒有理由相信 AI 會獲得意識,因為
智能和意識是天差地別的兩種概念。智能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意識則是能夠感受痛苦、喜
悅、愛和憤怒等情緒和現象的能力。當然,依照我們目前對意識的了解,還不足以完全下
定論。大致而言,需要考慮三種可能:意識在某種程度與有機生化機轉相關,因此只要是
非生物的系統,就不可能創造出意識;意識與有機生化機轉無關,而是與智能有關。這樣
一來,電腦就能夠發展出意識,而且如果要跨過某種智能門檻,就必須發展出意識;意識
與有機生化機轉或高智能,並無重要關聯。這樣一來,電腦確實可能發展出意識,但並非
絕對。電腦有可能具備極高的智能,但同時仍然完全不具意識。這裡的危險在於:如果我
們太注重發展 AI,但又太不注意發展人類的意識,那麼電腦有了極先進的「人工智慧」
之後,可能只會把人類的「天然愚蠢」更加增強。
第四堂課 平等
本章說明平等。講到平等,哈拉瑞說古代的狩獵採集部落已經比後來的所有人類社會,都
更加平等了,原因在於他們本來就沒什麼財產。畢竟,得先有財產,才需要擔心分配不均
的問題。現在的社會財富非常不平等,著名的二八法則便是這樣來的。而且,隨著生物科
技的進步則可能將經濟上的不平等,轉為生物上的不平等。或許有關平等的議題,很可能
演變成不同的人類團體會有完全不同的未來:也許在世界的某些地方,該教孩子的是怎麼
寫電腦程式,但在另外一些地方,該教的卻是怎樣拔槍拔得快。本章最後,哈拉瑞指出,
如果我們希望避免所有財富和權力集中在一小群菁英手中,關鍵在於規範資料數據的所有
權。畢竟,如果大眾在未來開始想要阻擋資料外流,可能會發現難度越來越高,特別是幾
乎所有決定都得依賴網際網路,甚至是醫療保健和生命延續也不例外。蘋果現在已經開始
在保護用戶資訊了,但政治家、哲學家、法律界人士也應該儘速制定有關資訊利用的規則
。我自己的猜測是,也許資訊儲存與資訊共享可以跟區塊鏈做結合。
第二部 政治挑戰
第五堂課 社群
本章討論社群,主要以臉書作為例子。作者指出,在現代社會中,整個地球連結得比過去
更加緊密,但每個人的生活卻比過去更加孤獨,許多的社會紛擾和政治動盪,追根究底都
是起源於此。例如,要聯繫幾個縣市外的朋友變得很容易,但要在早上跟親人好好聊一下
天卻很難,因為大家都盯著智慧型手機。臉書曾發願說要提供全球的社群能力,但就在發
願後的幾個月爆發了劍橋分析的醜聞。現在,我們面臨一個巨大的社群挑戰, 人一旦與
身體、感官和真實環境越來越疏離,很可能就會感覺孤單、迷失方向,那線上與線下的社
群究竟能不能找到一個平衡點呢?現行的主要社群企業又是否能找到全新(且可以獲利)
的商業模式?這都是往後有關社群發展的重大議題。
第六章 文明
本章說明文明。作者先反駁了文明衝突論(Clash of Civilisations),這種理論把歷史
和生物做類比,但哈拉瑞認為這種類比並不正確。人類的群體(不論從小部落到大文明)
都和其他動物群體有著根本上的不同;人類歷史上的種種衝突,也與天擇的過程大異其趣
。人類群體和動物物種之間,有非常重大的差別:物種常常會分裂,但是從來不會合併。
但如果是人類部落,則常常隨著時間,不斷聚集成越來越大的群體。本章比較有趣的議題
是有關「群體的認同」,各種人類的群體,與其要用延續性來定義,還不如用「發生了什
麼改變」來定義。舉例來說,要定義「德國人」這種群體時,從變化下手:「我們曾經是
納粹,但是已經學到了教訓,現在是和平的民主主義者」會比硬要找一個從故至今的「德
意志本質」來得好,遑論這世上可能根本沒有這種東西。另外,雖然世界還是分為大大小
小不同的國家,可是全球化已經讓世界變成單一文明了。人類還是有不同的宗教、不同的
國家認同,但只要講的是實際的議題,例如如何建立國家、打造經濟體、興建醫院或製造
炸彈,就能說幾乎所有人都屬於同一個文明(大家都相信資本主義,大家打造武器的時候
都相信質能守恆)。歧異當然還是會存在,不論哪個文明都必然有內部的糾葛。事實上,
文明還可能正是由這些爭議所定義。最後,哈拉瑞指出,要界定身份認同的時候,我們常
常會想列出共同的特徵,但這是錯的方向。如果改列共同的衝突和困境,界定起來會容易
得多( 身份認同是由衝突和困境來定義,而不是由共同之處來定義)。
第七章 國族主義
本章討論國族主義(nationalism),主要在討論回歸國族主義,究竟是能夠真正解決全
球化世界前所未有的問題,或者只是逃避現實,到頭來會讓人類和整個生物圈陷入災難?
我們現在已經有了全球的生態、全球的經濟、全球的科學,只剩下政治還卡在國家的層
次。但現在全世界面臨三個世界級的問題:核戰、氣候變遷、科技顛覆,而單一國家是否
有能力獨自解決這些問題?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在幾十萬年前,智人及原始祖先的生活型
態是小型、親密的社群,人數不超過幾十人。所以人類很容易對小型、親密的團體(像是
小部落、步兵連、家族企業)產生忠誠,但要人類對幾百萬個陌生人產生忠誠,是不自然
的。 人類之所以不辭辛勞,打造出國家這種共同體,是因為遇到了任何部落都無法獨自
解決的挑戰。而現在,面臨規模更大的問題時,會有更加巨大的共同體出現,讓全球人類
合作面對挑戰嗎?
第八堂課 宗教
本章討論傳統宗教面對現代問題時是否有幫助。想要討論傳統宗教在二十一世紀的作用,
得先把問題分成三類:技術問題(乾燥國家的農民如何應對全球暖化造成的嚴重乾旱)、
政策問題(各國政府應該採取什麼措施,才能事先預防全球暖化) 、身份認同問題(我
真的需要在意世界另一邊農民的問題嗎?還是只要關心自己部落或國家的人就好)。回到
本章主旨,傳統宗教基本上和技術問題與政策問題的關係不大,卻和身份認同問題息息相
關;只不過多半是造成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長久以來,宗教學者鍛鍊的是重新詮釋文
本的技巧,最後反而讓宗教與實用越離越遠。但宗教的重要性並不會消失,只要人類仍然
需要大規模合作、而大規模合作又仍然需要虛構的共同信仰,宗教、禮儀和儀式的重要性
就不會消失(只不過會造成一堆問題)。
第九堂課 移民ꀠꀠ
本章討論移民問題。為了把事情說清楚,我們或許可以把移民比做一項協議,協議內容分
為三條:地主國允許移民進入;作為回報,移民至少必須接受地主國的核心規範和價值觀
,甚至需要放棄某些自己原本的傳統規範和價值觀;如果移民同化到一定程度,就會慢慢
成為地主國平等而正式的一員,而「他們」也就成為「我們」。根據這個協議,我們可以
歸納出幾種爭議。爭論一:親移民與反移民之辯(移民協議的第一條只說了地主國允許移
民進入,但這究竟該是一種責任、還是一種施捨?地主國是有義務向所有人敞開大門,或
是有權選擇讓哪些人進入、甚至完全拒絕移民?); 爭論二:入境隨俗與頑固守舊之辯
(移民協議的第二條提到,移民獲准入境後,有接受當地文化的義務。但接受程度要多高
?移民從父權社會來到自由社會,就得變成女權主義者嗎?);爭論三:規劃時間長短之
辯(在移民協議的第三條裡提到,如果移民確實努力融入同化(特別是接受了寬容的價值
觀),地主國就有義務視之為一等公民。然而究竟得花上多少時間,移民才能成為這個社
會的正式成員?);爭論四:義務履行程度之辯(最根本的問題就是這種協議到底管不管
用。雙方真的會履行協議嗎?)另外,作者討論了「種族主義」以及「文化主義」帶來的
影響。舉例來說,現在再說黑人是因為基因不好、所以容易犯罪,這種說法實在太過氣;
但說黑人是因為來自「反功能」(dyfunctional,或稱破壞性)的次文化,所以容易犯罪
,這種說法可就跟得上時代流行了。不過這並不是說文化主義全然是對的,文化主義的許
多主張,都有三個常見的理論漏洞:常把地方優勢與客觀優勢混為一談;針對明確的時間
、地點及衡量標準,文化主義的種種主張可能就實際經驗而言很合理,但如果把主張放得
太過籠統,就沒道理了;文化主義的許多主張都屬於統計性質,但是太常被拿來對個人做
出預先判斷。最後,歐洲的難民問題,是一個考驗全球文化的小小實驗:究竟光是相信「
自由、平等」的價值,能不能夠解決族群融合呢?又如果不行的話,還有什麼解決方式,
或是待解決的問題呢?
第三部 絕望和希望
第十堂課 恐怖主義
本章討論恐怖主義。恐怖主義是一種軍事策略,意圖在改變政治局勢,但方式是傳播恐懼
,而不是造成實質損害。實際上,恐怖份子真正奪走的人命,其實非常少。 恐怖份子所
指望的,正在於雖然幾乎無法減損對手的任何實質力量,但造成的恐懼和混亂,會讓對手
全力出擊、過度反應。而在大多時候,對恐怖主義的過度反應,其實比恐怖份子本身,還
造成更大的危害,例如, 911 事件後,伊斯蘭基本教義派刺激了美國這頭公牛,摧毀了
中東這家瓷器店。現在,伊斯蘭基本教義派在一片廢墟殘骸中,欣欣向榮。那為什麼不忍
住刺激呢?國家之所以難以忍受這些挑釁,是因為現代國家的合法性正來自於保證公共領
域不受政治暴力影響。換句話說,現代國家正是因為防止政治暴力太成功,反而就特別容
易受到恐怖主義的影響。最後,哈拉瑞指出,成功的反恐行動,應該要三管齊下:秘密打
擊恐怖組織的連結網路;媒體必須維持正確態度,避免歇斯底里;每個公民都該負起責任
,從恐怖份子手中把自己的想像力解救出來,提醒自己恐怖威脅的真實面向。
第十一堂課 戰爭
本章討論戰爭。首先,戰爭在現代的超級大國間不是一個常見的選項,2018 年(本書出
版的年份)和 1914 年之間有幾項關鍵差異。特別是在 1914 年,戰爭對全球各地的菁英
其實是很有吸引力的選項,因為當時有許多具體實例證明,如果能打一場成功的戰爭,就
能促進經濟繁榮,提升政治權利。但相較之下,到了 2018 年,成功的戰爭簡直成了瀕臨
滅絕的物種。換句話說,到了二十一世紀,為什麼各大強權想要打出一場成功的戰爭,竟
如此困難?原因之一是經濟本質的改變(知識是無法用戰爭來掠奪的)。 理論上,如果
戰爭獲勝,讓勝利者得以重新調整全球貿易體系(例如英國擊敗拿波倫、美國擊敗希特勒
之後的情況),一場成功的戰爭就仍然能夠帶來巨大的利潤。然而由於軍事科技的改變(
核武),二十一世紀很難再重現這樣的盛況。核戰和網路戰則是高損害、低利潤的科技。
這些工具雖然能讓你摧毀整個國家,卻無法打造有利可圖的帝國。當然,並不是說無利可
圖就代表絕對的和平,我們絕不能低估人類的愚蠢。無論是在個人、還是在集體層次,人
類都常常做出自我毀滅的舉動(二戰就是在明顯無利可圖的情形下開打)。另外,本章提
到一個有趣的事情:第二次世界大戰令人意想不到的一件事,就是戰敗國戰後進入前所未
有的興盛。舉例來說,1930 年代的日本認為如果無法奪下朝鮮、中國沿海地區,日本的
經濟註定會陷入停滯。事實上,日本著名的經濟奇蹟,是在日本輸掉了所有對大陸的征服
行動之後,才開展的。
第十二章 謙遜
本章討論謙遜。作者以猶太教為例,說明「許多人都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自己的文化
是人類歷史的文化」這個觀點有誤。有意思的是,雖然中國歷史中,大多人都也有這種想
法,但在現代台灣,至少我個人,沒有感受到這種中心主義,認為世界是與自己的源起息
息相關的想法。似乎這種思維在西方信仰中比較常見的樣子。
第十三章 神
本章討論神。世上真的有神嗎?這可能得看你想到的是哪個神。神對你的概念,指的是宇
宙間的奧秘、還是掌管人世的秩序制定者?傳統信仰者常常抽換詞面。有信仰的人被問到
世上究竟有沒有神,常會先說到宇宙如此奧秘、人類的智慧又如此有限,說到目前科學仍
無法解釋宇宙大霹靂的成因,他們就讚服嘆道:「這一定是神的作為。」但這就像是魔術
師在觀眾不知不覺中,妙手抽換了一張牌,這些信徒的說法,也是用「秩序制定者」替換
了「宇宙奧秘」,把宇宙間各種奧秘都冠上「神」的名號,接著就開始以此譴責比基尼和
離婚行為。至於「宇宙奧秘」要怎麼變成「世俗秩序制定者」,常都是依靠某本神聖的經
典來構成連結:這本經典會寫出最雞毛蒜皮的規定,而信徒會號稱這一切都是為了榮耀宇
宙的奧秘。最後,哈拉瑞指出,道德的重點並不是「遵守神聖的誡命」,而是要「減少痛
苦」。我們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這個道理,並不需要有個高高在上的神制定出
價值觀才能讓人好好行動,人是社交的動物,關於痛苦的互相理解,便能有效地維持社會
和諧。
第十四章 世俗主義
本章討論世俗主義。世俗的道德準則,其實也就是重視真相、同情、平等、自由、勇氣和
責任的價值觀,也構成了現代科學和民主制度的基礎。世俗主義(secularism)最重視的
就是真相(truth):真相必須是基於觀察和證據,而非單純只憑相信;世俗主義重視的
另一項則是同情(compassion)。世俗主義的倫理並不在於聽從這個或那個神的教誨,而
在於深刻理解各種苦痛。世俗主義之所以看重科學真相,深層原因正在於此。重點不在於
滿足好奇心,而是為了瞭解怎樣最能減少世間的痛苦。如果少了科學研究照亮路途,我們
的同情通常也只能盲目;雖然說在政治和經濟上該不該人人平等(equality),還有不同
意見,但世俗主義基本上就是會質疑所有預設的階級制度。不論受苦的人身份為何,總之
痛苦就是痛苦;不論發現知識的人身份為何,總之知識就是知識; 如果沒有思考、調查
及實驗的自由(freedom),我們也就不可能尋求真相,走出痛苦; 要對抗偏見及壓迫的
政權,需要很大的勇氣(courage);要承認自己的無知、走進未知領域,需要更大的勇
氣。當然,每一個宗教、意識形態和信條,都會形成陰影。世俗主義的問題是把倫理標準
設得太高。多數人都難以遵守如此嚴格地標準,而大型社會的運作也不可能追求無窮無盡
的真相和同情。所以,無論你遵守的是哪一種信條,都應該看到自己的陰影,避免自己天
真的相信「我們不會這樣」。哈拉瑞在最後提出一個有趣的看法,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宗教
、意識形態或世界觀能夠領導世界,我要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的宗教、意識形態或
世界觀,過去犯下最大的錯誤是什麼?當時他弄錯了什麼事?」如果你無法提出一個認真
的答案,至少我就無法相信你。以此類推,如果一個人說他真的認識自己,我也許也會問
他「你過去犯下的最大的錯誤是什麼?當時你弄錯了什麼事?現在的你又擁有怎樣的價值
觀。」諸如此類的問題。
第四部 真相
第十五堂課 無知
本章討論無知。首先,「個人的理性」這件事情,哈拉瑞已經透過《人類大命運》這本書
來證偽。 智人之所以能夠勝過所有其他動物,成為地球的主人,靠的不是個人的理性,
而是能夠群體思考的這種獨特能力。這種特殊能力導致了「知識的假象」(knowledge il
lusion):雖然每個人其實懂的很少,卻以為自己懂得很多,原因就在於:我們把存在於
其他人腦中的知識,也看作自己的知識。另外,人類大部分觀點的塑造,都是透過群體思
維、而非個人理性,而我們之所以會堅持這些觀點,是因為出於對群體的忠誠。光是把事
實或統計數據擺出來,是無法說服那些忠於團體的人的。最後,哈拉瑞提到, 如果你真
的想要得知真相,就需要逃出權力這個黑洞,允許自己浪費許多時間,在他周邊四處遊蕩
。革命性的知識很少能夠抵達權力中心,因為權力中心正是由現有知識所建構。
第十六堂課 正義
本章討論正義。但何謂正義,在現代社會正義儼然是模糊不清的。這裡的問題,就是在於
情況已經變得太過複雜,我們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在做什麼。舉例來說,我可能只是坐在家
中,就被社會主義者控訴我是虐待勞工的共謀者;我只是買個股票,就成為了該公司濫到
廢水的利益共犯。世界已經變得太複雜,在這個一切都緊緊相連的世界上,最重要的道德
義務其實就是:人必須去「知道」各種事情。現代歷史最嚴重的罪行,不僅是出於仇恨和
貪婪,更是出於無知和冷漠。當初的三角貿易,就是為了提供廉價的方糖給歐洲上流社會
喝茶,而這些貴族對此毫無知覺。最後,作者指出, 面對規模如此龐大的道德問題,人
類為了得以理解和判斷,有下列四種常用的方法:第一是縮小問題規模(把敘利亞內戰想
像成兩個人在打架);第二是把重點集中在某個感人的故事,用它來代表整個衝突事件;
第三種方法是編出各種陰謀論;第四種則是創造出一種教條,全心相信某種號稱全知的理
論、機構或是領導,接著是無條件地跟隨。
第十七堂課 後真相
本章討論後真相。其實,人類一直活在後真相的時代。智人就是一種後真相的物種,創造
並相信虛構故事的能力越高,就能發揮越多能力。舉例來說, 如果有一千個人,相信某
個編造的故事、相信一個月,這是假新聞。但如果是十億人,相信某個編造的故事、相信
一千年,這就成了宗教信仰。撇開宗教信仰, 政治宣傳和假資訊的由來也很久,甚至就
連拒絕承認整個國家的存在、或刻意創造出整個偽國的習慣,也是淵遠流長。例如日本 1
931 年假裝自己受到攻擊就攻打中國,接著成立了偽滿洲國等等。為什麼人類會陷在後真
相當中呢?事實是,智人從來就不是那麼在意真相。在實際運作上,人類合作的力量是取
決於真相與虛構之間的微妙平衡。而且,如果講到要團結人心,虛構的故事天生就比真正
的事實更具優勢。如果想測試群眾是否忠誠,與其要求他們相信某個事實,還不如要求他
們相信某件荒謬的事。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就可以心安理得的活在後真相的時代中,我
們需要更努力去發現真相,或至少,辨別出假象。哈拉瑞在本章最後給出了兩個守則供讀
者參考。第一條黃金守則:如果你想要可靠的資訊,必然得付出高昂的代價。如果你都是
免費得到的資訊,有可能你才是整個商業行為裡的產品;第二條黃金守則:如果覺得有些
問題似乎對你特別重要,就該確實努力閱讀相關科學文獻。
第十八章 科幻小說
本章討論科幻小說。科幻小說常常代表未來的科技,但現代科幻小說最糟糕的問題,或許
就在於混淆了「智能」和「意識」的概念。哈拉瑞認為 AI 不會產生意識,與其擔心機器
人屠殺人類,不如擔心一小群人類利用機器人胡作非為。本章提到大量科幻作品,例如《
駭客任務》、《美麗新世界》、《腦筋急轉彎》等等。藉由這些故事,哈拉瑞表示,人類
害怕被困在一個盒子裡,但沒意識到自己早就受困在一個盒子裡(也就是人類的大腦),
而且這個盒子外面還有一個更大的盒子,也就是人類的社會,充滿各種虛構的故事。事實
上,你在生活中所經歷的一切,都只發生在你自己的身體裡、在你自己的思想中。不管是
逃出母體、或是前往斐濟,並不會有任何區別。但這同時也代表, 如果是想要探究你心
靈的現實究竟如何,無論在母體內外,並不會有任何差別。
第五部 生命意義
第十九堂課 教育
本章談教育。哈拉瑞認為,現在教育的重點是讓學生能夠理解資訊、判斷哪些資訊才重要
,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夠結合這點點滴滴的資訊,組成一個整體的世界觀。因為學生手上
已經有太多資訊。許多教育專家認為,學校現在該教的就是 4C: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溝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創意(creativity)。
更廣泛地說,學校應該別再太看重特定的工作技能,而要強調通用的生活技能。
第二十堂課 意義
本章討論意義,其實就是《人類大命運》的簡要介紹。哈拉瑞從傳統宗教、自由主義再到
佛教,闡述人並沒有自由意志。我特別喜歡本章其中一段:「如果你真想了解自己,並不
該相信你的臉書帳號、或是內心告訴你的那個故事,而是要觀察身體和心靈的實際流動。
你會發現,種種想法、情緒和慾望得來去既沒有理由,也由不得你來命令,就像是來自四
面八方的的風,吹亂了你的頭髮。而你既不是風,也不是你體驗到的那些想法、情慾和慾
望,當然更不是你心中以事後之名整理、消毒過後的那些故事。你只是經歷了這一切,但
既無法控制、也不去擁有,你更不等同於這一切。」 人類問「我是誰」的時候,希望能
得到一個故事作為答案。但你需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就是你並不是一個故事。更進一步,
人類所面臨的重大問題並不是「人生的意義什麼」,而是「如何擺脫痛苦」。哈拉瑞在最
後做了總結,如果真想知道宇宙的真相、人生的意義、自己的身份,最好的出發點就是開
始觀察痛苦、探索痛苦的本質,而這個答案永遠不會是一個虛構的故事。
第二十一堂課 冥想
本章討論冥想,實際上就是哈拉瑞本人對內觀的體悟。內觀(Vipassana)技巧背後的道
理,是認為心靈的流動與身體的感覺密切相關。在我和這個世界之間,必定需要透過身體
的感覺,來取得聯繫。我真正反應的對象不是外界的事件,而是自己身體的感覺。在哈拉
瑞上內觀課的時候,他的老師一直提醒:「什麼都別做,別去控制呼吸,也不要想用什麼
特殊的呼吸方式。只要觀察現在的真實情況,不管情況如何。吸氣的時候,你只是意識到
:這股氣進來了。吐氣的時候,你只是意識到:這股氣出去了。而等你失去專注、思緒開
始在回憶和幻想中遊蕩,你只是意識到:現在我的思緒不在呼吸上了。」心靈反映的是身
體感受,這在《與成功有約》中提及的「選擇的自由」極為類似。 如果有人侮辱我們的
國家或神祇,真正讓我們難受的,是胃部灼燒的感覺、心頭就像被捏住的感覺。想知道「
憤怒」究竟是什麼東西?只要在自己生氣的時候,觀察自己身體上出現、而最後消逝的那
些感覺,那些就是憤怒。所以,自己各種痛苦最深層的來源,就在於自己心靈的運作。如
果有什麼事物,我想得卻不可得,心靈的反應就是產生痛苦。痛苦並非外界世界的客觀狀
態,而是自己心靈產生的心理反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8.114.194.7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29532878.A.076.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