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懷有的善意與期待會反過來折磨我們。
你很努力地成為帶著善意去替他人著想的「好人」,結果卻怎麼樣呢?你老是期望落空,越想就越覺得自己被反咬了一口,於是感到怒火中燒。
時間久了,你甚至怪罪起相信那種人的自己,所以想放下對他人的期待、努力變得冷漠無情。被他人所傷,憤怒累積久了,最後找上門的就只有悲傷。
取自《為什麼你替別人著想,自己反而受傷》
*********************************
各位朋友,晚安:
「對某人懷有期待,而這份期待又能完全得到滿足,無疑是最完滿的結局,但有時期待會帶著通往失望的快速鍵。」
當我們對人「失望」的時候,請回頭檢視我們的「期望」。
我們的「失望」,跟我們的「期望」,息息相關。我們「失望」了,不代表就是對方的錯。
要願意這樣想,真的很難,也可能很痛。我們信仰的某種價值,可能就此崩解。
不過,痛苦是成長的開始。藉著痛苦,我們接納屬於我們的痛苦,並且藉此滋長能讓我們自由飛翔的翅膀。
祝願您,當我們痛苦時,能多看見自己事前的種種期望,而非直接認定對方有錯!
*********************************
【文/ 李東龜】
怎麼能這樣對我?
我是屬於會在人際關係中犧牲自己的類型,也經常聽到別人說我善良,我總是優先考慮別人,盡量不把自己的立場強加在他人身上。
可是,事情卻與我的付出背道而馳,要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真的好難。就算剛開始關係良好,但只要對方說出一句無心的話,我就會感到很受傷,關係疏遠的情況也反覆發生。
我對男友也是全心全意付出,漫不經心的他總是忘記家人的生日,所以我事先打聽了他家人的生日,在前兩天事先傳訊息提醒他,有時還會代替他準備生日禮物。要是男友有一點小感冒,我就算是熬夜工作,也會親自熬煮木瓜茶,裝在保溫瓶內拿去給他。
我從三個月前開始偷偷編織要送給男友的背心。因為想在聖誕節給他一個驚喜,所以我目測他的體型後,經歷了不斷拆開重織的過程,最後終於完成了誠意十足的禮物。
後來,引頸期盼的聖誕節到來,我懷著興奮的心情把禮物遞給男友,得到的卻是冷冰冰的反應:「哦,我什麼都沒準備耶……畢竟我本來就不做這種事。還有,雖然很謝謝你送我禮物,但我原本就不太穿背心之類的。穿在夾克內感覺很笨重,在室內穿又覺得悶,你怎麼不事先問我一聲啊?」
雖然我很想大吼:「我花了多少功夫才織完這件背心,你怎麼可以說這種話?」當場卻什麼話都說不出來,因為咄咄逼人不是我的作風。我帶著很失落的心情回家,忍不住為過去花在男友身上的時間和努力感到空虛。他怎麼可以這樣對我?我似乎該離開這個男人了。
***
體諒與期望的相互關係
你現在覺得很失落、很受傷,正處於氣頭上。
「他怎麼可以這樣?」
「是人就不該這樣對我吧!」
「那人不能這樣對我吧?」
「我付出了多少啊,他把自己想要的都拿去,卻只因為不喜歡而說出那種話!」
你很努力地成為帶著善意去替他人著想的「好人」,結果卻怎麼樣呢?你老是期望落空,越想就越覺得自己被反咬了一口,於是感到怒火中燒。時間久了,你甚至怪罪起相信那種人的自己,所以想放下對他人的期待、努力變得冷漠無情。被他人所傷,憤怒累積久了,最後找上門的就只有悲傷。
被曾經深信的人拋棄或背叛,猶如尚未穿上鎧甲之前就被長矛刺中般疼痛。碰到這種經驗時,會失去對人的信賴、不自覺地關上心扉,從這些角度來看,無疑是一大損失。或許,此時也有許多人像你一樣,對曾經深信的人感到失望,活在痛苦之中。
但首先,我想對你說的是,結果不好並不代表過去付出的努力就一文不值。在你想為男友付出的行為背後,有著珍惜兩人關係的情意,你為了讓這段關係更加美好,所以才會欣然投資時間與努力,朝著期望的方向竭盡全力。我希望你至少別忘了自己曾經喜歡那個人,而且一起共度的美好時光,也還猶如昨日般歷歷在目。
男友怎麼可以這樣?當然有可能了。假如你經常在被某人傷害後反問這個問題,就有必要停下來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性格。希望你第一步先想想,你在這段關係中「期待」的是哪一點。想必你在編織要送給男友的背心時,一定想像過他收到這份驚喜後大受感動的模樣。
對某人懷有期待,而這份期待又能完全得到滿足,無疑是最完滿的結局,但有時期待會帶著通往失望的快速鍵。聽到他說「我不怎麼喜歡背心」時,你的期待落空,產生惆悵的情緒。假如「期待」是銅板的正面,自然就有「挫折」在背面伺機而動。
男友收到了一份心意滿滿的禮物,卻說出如此冷酷的話來,這種行為當然不可取,而且我也能理解你傷心、生氣的原因。只不過假如類似的事情一再發生,而且與他人的關係中也持續受到相同的傷害,你就有必要深入思考其中緣由了。
在心理學中,我們通常會著眼於受傷的人擁有何種「常識」。常識通常以「假如A,就應該B」或「當然應該怎麼樣」的形式出現,有人稱之為「責任」或「道德法則」。可是,當這種常識與為某人著想的行為、對某人的善意混為一談時,對那人的期待就會跟著上升。期待越高,也就越容易失望。
假如你認定自己的行為是為了那個人好,而且如果去問一百名路人,有九十名以上都會同意這是「好的」行為,你對於那人應該要表示感謝的期待也會跟著提高。換句話說,我們懷有的善意與期待會反過來折磨我們。
我們會下意識地相信,其他人的想法與自己差不多,但實際進行問卷調查,就會知道大家意見紛歧的程度令人瞠目結舌。針對同一個問題,也會根據報紙是保守派或激進派,產生喜歡或不喜歡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多數人贊成的某個提案,對其堅決反對的人也不在少數。這種現象之所以出現,原因就在於各人性格與成長環境不同,偏好的價值與看待世界的觀點自然會有差異。
心理學稱此為「主觀現實」。大部分在人際關係中出現的衝突,都是因為對彼此的世界理解不足,無法將真心傳達給對方所致。
每個人都透過大小不同的格子觀看世界。比如說,有些人把紅色、橘黃色、赤紅色都簡約為紅色,以鏤空的格子觀看世界,有些人則會根據明度和彩度,將紅色至少區分成五種以上顏色,用很細密的格子觀看世界。
可以接納每個人的差異到什麼程度,還有將這差異視為「不同」而非「錯誤」,正是維持良好人際關係的關鍵。到頭來,願意認同與我不同的人,能夠合作到什麼程度,即顯現了那人的成熟度。
認知治療師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說明,使我們維持發怒狀態或更怒火中燒的,不是對方的行為本身,而是我們對於該行為的解釋,並將此稱為簡單好記的「ABC理論」。儘管我們很容易認為,在產生衝突的兩人之間,是促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引起了情緒結果C(Consequence),但事實上引發負面情緒、使其加劇的關鍵要素,在於解釋該事件的個人信念系統B(Belief system)。這個信念系統是由個人認定的期待與常識所構成。
‧收到禮物就應該心存感謝。
‧就算禮物不合心意,也必須考慮到送禮之人的心意。
‧沒有準備聖誕節禮物,即是不愛對方的證據。
‧不想看對方臉色才送禮物,這種行為毫無意義。
‧雖然內心很受傷,但當面發火是一種非理性的行為。
依照你的信念系統,假如男友重視與你之間的關係,收到心意十足的禮物後就應該感到高興、心存感激,但他卻沒有表現出這些反應,讓你覺得很失望難過。可是,信念系統果真是大家一致認同的常識與認定的價值嗎?假如你期待對方也信奉那一套「假如A,就應該B」的常識,並對此懷著很高的期待,你的失望感自然就越大。
***
不表示感謝的權利
心理學家會建議,如果將這種認定的常識改成以下適應性的說法,就能減少相同情況下產生的負面情緒:
‧收到禮物的人表示感謝,我會覺得很高興,但不是非得如此。
‧喜不喜歡我贈送的禮物是那人的權利。
‧要是男友主動準備禮物給我,我會感到很開心,但如果真的很想收到,我可以主動開口。
‧生氣時能坦率地告訴對方。
送禮物時,如果對方表示感謝,我也會覺得很開心,但世界上並沒有對方一定要感謝我的規定。即便是花了再多心思所準備的禮物,對方都有不喜歡它的權利。
「你來我往」是人際關係中經常發生的遊戲。若是對這個遊戲上癮,就會不自覺地產生期待,認為對方為我著想的程度要與我相當,並視此為理所當然。當這種期待碰壁時,就會朝對方發火或感到受傷。然而,要對方察覺這種期待是很困難的。
「我並不是想收到什麼報答,但至少對他人好五次,那人也總會表現一次誠意,這才是人之常情吧?」我們經常聽到身邊的人這麼說。
雖然能夠理解你對他人產生期待的心,但我仍想和你分享以下兩點:第一,會對你好的人,就算不對他抱持期待,他也必定會這麼做;第二,不會對你好的人,你期待越高,就越容易失望。內心沒有任何期待,對方卻出乎意料地對你釋出善意,你就會獲得全然的喜悅。
假如你經常為人際關係感到失望,不如事先將「你來我往」這個想法抹去,改成「單純給予」怎麼樣呢?許多人都是在不求回報的分享中找到了幸福。不過,要是真的覺得很難做到,那就請盡量避免單方面地想要付出什麼。此外,既然已經高高興興地付出了,就試著別期待獲得回報,或對此大發脾氣吧。
.
以上文字取自
為什麼你替別人著想,自己反而受傷?:放下對他人的期待,活出內在價值,與不完美的世界和解
博客來:https://bit.ly/2Tmx3ks
誠 品:https://bit.ly/3g6yWeU
金石堂:https://bit.ly/2WO2y9d
木馬文化 ECUS Publishing House
https://www.facebook.com/ecusbook
.
已額滿 6/14已額滿_免費台南新希望健康講座_您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83251235180580/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abc理論認知行為治療 在 李民傑(奸的好人)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需要做深度催眠嗎?】
/文字語音:李民傑
在大陸有一位朋友就問我,到底要不要做深度催眠,理由是那位治療師告訴她,我們人都有創傷遺忘癥,這些創傷都潛伏在我們的潛意識當中,所以這個潛伏性的創傷會影響我們現有的生活,今天你之所以有ABC這個不好的行為,是因為你潛伏了CDE的創傷。
其實,我告訴這位朋友,這些理由在今天的腦神經科學家來看已經被推翻和否定的,因為在弗洛伊德和阿德勒德時代,根本沒有腦掃描儀器啊,所有的理論都是推理、猜測的假說。
在1990年開始,牛津大學有兩位博士,他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原來我們大腦一旦出現所謂的負面情緒物質時,腦部另外一個部份竟然有正面的情緒同時出現,這個研究是告訴我們什麼呢?為什麼這個研究可以推翻那個創傷遺忘癥的治療法呢?
理由就是現在的腦掃描儀器不是靠推論想像的猜測的假說,而是真實看到一旦我們腦內有悲傷,難過等等負面情緒的時候,腦部的化學物質竟然牽引著幸福與喜悅在另一個部份平行活化起來了,他們的意思是,正面與負面情緒是同時活化,只不過是我們的認知系統中解讀的大腦,會採用那個化學物質。
這個消息告訴我們什麼呢?
第一,快樂幸福是技術,而不是二分法,就是說,我們要快樂不要創傷。因此,你勾起任何創傷,最大的危機就是引發假記憶,其次,勾起創傷,並無法解決腦部平行的化學物質。
第二,原來我們感知負面情緒是有正面作用的,目的是刺激我們產生應對的行為,而這個行為是幫助我們解決引發負面情緒的概況,而這又是一項技術、手段、修煉。
第三,如果你解讀大腦偏執,對事件無法釋懷的話,念茲在茲的話,我不建議你們做呼喚創傷治療法,理由同上,我反而建議你們去做NLP的整合。
abc理論認知行為治療 在 每天簡單學社工- 【理性情緒行為治療法】(Rational Emotive ... 的推薦與評價
【理性情緒行為治療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REBT) REBT是認知行為療法當中一種廣為使用的技術是由Albert Ellis所創立的治療方法認知行為理論認為人 ... ... <看更多>
abc理論認知行為治療 在 [疑問] 關於理情行為治療理論辯駁- 看板PS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有一些問題,想問問大家的想法。
先舖個陳來
今天小組同學負責理情行為治療的導讀,因為課前閱讀過相關文獻資料,所以很快進入理
情行為治療概念的核心重點,也做了些隨筆摘錄。
1.人的認知可被重塑與重新建構
2.適用短期治療
3.屬較指導性諮商
4.困擾來自對事件的看法而非事件本身
5.重視治療者給當事人的家庭作業
6.人具理性與非理性特質
7.不同意決定論與絕對論
8.重視語意學
9.不重視潛意識與過去歷史事件
關於ABC理論(如圖)
A:中性事件
B1:理性觀念
C1:理性結果
B2:非理性觀念
C2:非理性結果
[重新建構]
D:駁斥非理性觀念
E:重新建構後的結果
大概的解讀是這樣,但有一些問題是,同學導讀完後,老師又詳盡的說明了關於ABC理論
,然後感慨的說,如果我們可以熟悉該理論(ABC理論)或是任一學派,這輩子就享用不盡
了。原本還在邊嗑餅乾邊放空的我,突然被老師cue到,問我說同不同意他的說法。但因
為還沒有完全過濾過,也覺得哪裡怪怪,不敢輕易答允的情況下我反射性的搖了頭。而這
下好了,老師給了我一週的時間,在下週課堂上提出報告,回應如何不同意他的說法。
我容易把一些問題哲學化去思考,以致需要比較長的思考時間,才能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想
法。
嗯...我的想法是(拿ABC理論來假設)。如果在生活場域裡可以隨時的套用該理論,去覺察
自己的想法是理性或非理性,然後時刻引導自己做出正確的判斷,的確大好。雖然這從來
不是件容易的事,畢竟是人性。就像制約反應: 從原本的刺激>反應,演變成刺激>有機體
>反應,異曲同工之處都在於同意刺激是中性的,要有何種反應端看如何解讀和詮釋。
其實我也不是不同意老師說的,只是覺得一輩子享用不盡這句話有點偏頗,也或許是我太
過度去檢視(不過做老蘇的當然得謹言慎行才是!)。
所以想將問題丟上來,來請問各位有什麼想法嗎?或是我可以朝什麼方向去思考?如果有
任何說明不足的部份,再請告知補充嗚嗚。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9.12.11.23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SY/M.1460997177.A.D57.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