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孩子邁上英文閱讀: Systematic Synthetic Phonics
#自然發音指導方法
許多家長都知道 phonics 自然發音,但可能不一定知道 phonics 還有兩大主要的指導方式:
1️⃣ Analytic phonics
不明確的去教導 letter sounds (也被稱為 Implicit phonics),以單字為最小單位,而不是 phoneme 為單位。常見的方式是讓孩子從一組單字辨識出共同的聲音。例如,已經知道 brick, pick 怎麼念,觀察出 -ick 這個 pattern 的念法,接著在看到新字 kick 時, 就可以透過組成 k + ick 來推論念法。
2️⃣ Synthetic phonics
由下而上的教學方式。從個別的 letter sounds 開始學習,明確地教孩子將 letter 對應到聲音 (phoneme),進而透過 blending 的技巧把多個 phoneme 混成一個單字,也能夠把一個字拆解成一個個的 phoneme。
🔺 根據美國 NRP 針對近年來對於閱讀教學研究的總結,認為明確 (explicit) 且系統化 (systematic) phonics 指導能給 kindergarten 到 6th grade 孩子很大的幫助,其中「系統化」是關鍵,必須明確定義範圍和步驟來引導孩子。
👉 https://bit.ly/3eWHYKl
👉 https://bit.ly/2YQoEZk
🔺 雖然 systematic synthetic phonics 對於閱讀表現低落或是真有閱讀障礙的孩子特別有幫助,但一般情況下無論採取哪個方式,只要透過系統化的指導對孩子閱讀都很有幫助。我自己則是買了一套採取 systematic synthetic phonics 方式的教材,到目前為止我自己覺得蠻滿意的。
#學習階段和步驟
以下是我帶 Zooey 練習閱讀的步驟,是我參考購買教材的一些建議加上自己網路上閱讀的資料最後定出來的步驟,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 培養 phoneme awareness
如同前面好幾篇文章分享的,透過一些遊戲可以培養孩子對於聲音操作的熟悉度。孩子兩三歲後就可以開始進行,而且可以一直持續到後面的階段。
✅ 學習 letter sounds (對應單字和聲音)
這是 synthetic phonics 的基礎,除了父母自己來教學之外,也可以透過一些多媒體來協助,請參考之前的分享 (https://bit.ly/3jqAVLO)
✅ 學習 blending
學會 letter sounds 之後就可以開始進行 blending 的教學。學習 letter sounds 和 blending 可以交錯進行,不一定要等 letter sounds 全都學會才開始 blending,但要確認每次 blending 的教學都是根據前面學過的 letter sounds 為基礎。
✅ 閱讀 decodable books
學完 letter sounds 和 blending,就會有基礎的閱讀能力。此時可以買 decodable books 給孩子閱讀,這些書本透過設計讓內容至少 90% 甚至 100% 都是可以透過自然發音規則來閱讀的,除了讓孩子熟練 decoding 的技巧也增進閱讀的自信。
✅ 學習 digraph & diphthong
digraph 指的是兩個字母組成一個音,diphthong 則是由兩個母音結合成的單音節母音。這邊的規則比和之前的不太一樣,也比較複雜,建議留到孩子基礎的 blending 技巧熟練後,再引進這個主題。(已經開始閱讀 decodable books 後即可慢慢開始這部分的教學)。
💡 目前 Zooey 正在這個階段中走到半路。
✅ 學習 sight words + sight words 讀本
前面階段只會會帶入最基本的 sight words,等到自然發音學的差不多後,才會帶入更多的 sight words 並閱讀讀本來熟練。
✅ 閱讀 leveled books
phonics 和 sight words 都走完後,便可以進入分級讀本,讓孩子一步一步獨立閱讀書籍。
#個人心得分享
和 Zooey 進行閱讀練習期間,有幾個心得和大家分享。
✅ 避免圖文對應
圖文對應的書雖然比較容易吸引孩子注意力,但也容易讓孩子會依賴圖片,導致看圖來猜測而無法真的練習 decoding 文字的技巧。decoding 文字的技巧是自然發音的關鍵。因此建議挑選教材時可以找文字和圖片分開的編排,讓孩子完成閱讀再看圖來具象化剛剛閱讀的內容。
✅ 讓教學變成遊戲
進行閱讀練習久了之後真的挺枯燥的,年紀小的孩子更容易受不了,這時候父母可以發揮創意,將各種練習都變成遊戲。例如,我自己就會讓 Zooey 把每個念出來的字用筆圈起來,然後連成一排後,可以畫線連起來。或是念出每個字後,我就透過塗鴉呈現出來給他看。
#Zooey3Y6M4D
5 個月前從 letter sounds 開始,到現在可以自己看著書念 short stories,爸爸覺得感動 ❤️
analytic定義 在 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唐鳳:「我不覺得現代世界還有天才的說法。」】那語言天才呢?
今早在台大外文系某教授的牆上,看到了一篇文章。文章敘述著對台灣的抗武肺戰役中扮演要角的天才政委唐鳳,在之前受媒體太報 (Tai Sounds) 採訪時談到「我不覺得現代世界還有天才的說法。」
她認為過去智商的測量方式,到達一定上限後就沒有什麼意義了。在人手一隻手機,很多答案都可以在 google 找得到的時代,天才跟一般人的差異實質不存在。她認為「科技的進步,就是輔佐每個人尋找解答的最佳方式。」
看到這篇分享文後,我也興奮地留言跟該教授分享我對於語言「天才」、或「語言天份」這件事情的看法:
➠ Likewise, I take the view that like genius, language aptitude is an anachronistic concept in the 21st century. In essence, good learners are strivers, experts of deliberate practice, and most of all, "language miners".
✔︎ 擁有哈佛、牛津學位,從小到大被爸爸講 "You know, you're not a genius!" 卻在 2013 因為「打破天才迷思」而得到「麥克阿瑟天才獎」的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 Angela Duckworth 的恆毅力一書也不只一次提到: 『實際上最極致的人類成就,都只是很多平凡無奇的成份的綜合體。』(原文如下)
"The most dazzling human achievements are, in fact, the aggregate of countless individual elements, each of which is, in a sense, ordinary."
"Superlative performance is really a confluence of dozens of small skills or activities."
"Greatness is many, many individual feats, and each of them is doable."
✔︎ 關於語言天份 (天才),這邊有幾個面向想跟大大家分享
1️⃣ 有一次上搭配詞課時,學生問我 assure 和 insure 的分法,我的回答可能讓學生嚇了一跳。即便我可以回答,我沒有,反而我說:「關於什麼字跟什麼字的用法差別(字辨的問題),你可以先 google 和查字典看看。看完以後,妳可以告訴我你的結論。我再跟妳分享有什麼不盡正確、什麼是對的。有很大的機率是,當妳在做完這一步驟以後,妳問題就會被自己解決了,或是妳學會了在語言學習中,問更好的問題。」
2️⃣ 當學生問我怎樣寫作可以寫得很好時,我常常分享一句話:「我在寫作時,我很少用我沒有看過的用法。凡我寫出來的句子,一定是因為在我的短期、長期記憶裡,我知道我看過人家這樣寫。」當然這是有點誇張的說法,但概念相似。
所以當我改學生英文寫作改到很奇怪的用法時,我會一秒問:「你有查過 google 很多人這樣用過嗎?」
(Note: 當然,文學、創意寫作除外,但 99.999 在台灣用英文寫作者不是在寫這兩種類型)
3️⃣ Language aptitude 在約莫 30 年前,在應用語言學有很多研究,但後來逐漸式微。其實式微的原因一點都不意外。因為 aptitude 這個詞讓人感覺有一種「不可培養」、「命定」感、且「難以清楚定義」(也因此難以精準「測量」)。
隨著科學越來越進步,有越來越多第二語言習得專家轉而研究 "awareness"、"analytic skills"、"sensitivity to input"、"the ability to learn implicitly"、”working memory”, willingness to do deliberate practice"、"inductive learning skills" , “motivation”, 等等比天份更具體、且可培養的能力 甚至從2017年開始,Georgetown University 有教授開始研究 language proficiency 和 grit 的相關性)。
所以你覺得你沒有語言天賦?再想一想吧。
4️⃣ 1980 年代知名語言學家 Larry Selinker 曾經做過有關 good learners, bad leaners 的研究,但可能因為缺乏「政治正確性」,所以之後並沒有很多學者仿效。
• 這樣的研究嘗試去歸納、分析出成功的語言學習者、和相對不成功的語言學習者的差異。當然,妳一定馬上想到
「怎麼定義成功?」
「只要有努力,就是自己最大的成功!」
「嘗試學習第二個外語,不管學得好不好,都比只會講一個語言好!」
等等的辯駁,我也可以理解。所以這樣的研究才會因為「政治正確性」而式微。但在每年過年被親戚問「要怎麼學英文」的狀況下,我知道:
「雞湯固然激勵人心,漂亮的言論很好講也很熱門,但是大家心底還是想知道,要怎麼做比較好。大家心裡還是會去判斷,誰學得好誰學得不好。」
因此我還是覺得「政治正確性」在語言學習上有時不應該被視為 priority,尤其當學習者真的想進步、真的想要知道方向、方法的時候。很多事情不是志玲姊姊一句溫暖的「加油!」可以解決的。😂
analytic定義 在 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錄取史丹佛、哈佛學霸不借你看的SOP,都有的10 大特色:讀書計畫寫作的 5 個不是、5個必須】
🔥 感謝交大資工協辦,昨日改變ㄧ生留學講座大成功!
在留學申請過程中的眾多 criteria 中,Statement of Purpose (SOP、讀書計畫) 唯屬於我們相對有掌握性的一份文件,也是最能夠告訴學校我們是誰的文件。但很可惜的是,很多台灣同學低估了這份文件的重要性,也因為和 SOP 這樣的寫作種類不熟悉,導致於寫出極為平庸的 SOP,最後沒辦法申請到最理想的學校。
因此今年的留學講座提早開跑,和要申請Fall 2020的學生分享寫作要點,讓大家可以提早開始思考 SOP 的方向。
昨天在交大分享的 SOP 撰寫重點整理如下,大家一定要記得喔!
【SOP 的 5 個不是】
1️⃣ SOP 不是英文好、文法好、用字好就好 (用學術英文寫、沒有文法錯誤只是讓文件及格的「基本要求」)
2️⃣ SOP 不是單用數字、經歷來 impress 學校的文章。
3️⃣ SOP 的寫法不是每個學校都ㄧ樣(要仔細讀該系、該 program 如何定義 SOP)。
4️⃣ SOP 不是文字版的 CV、更不是從你大學開始起算的自傳 (autobiography)。一切跟「核心主旨」沒關係的內容都「不應該」出現。
5️⃣ 用感性的故事開頭通常不是一個很好的 hook(除非這個故事的要點跟你的核心主旨密切相關,不然容易流於過度煽情。SOP 不是發表你要改變世界的purpose 和對人生領悟的地方)。
【SOP 的 5 個必須】
1️⃣ 必須圍繞在一個核心主旨做撰寫。這個主旨通常從研究經驗或工作經驗出發(若皆無,只能努力用修課經驗、不然努力製造 independent projects)。
2️⃣ 必須用 evidence 說話。SOP 不需要出現 solve problems for human beings、demonstrated my analytic ability 這種空泛、沒根據、google 到的模版的字眼。
3️⃣ 必須製造一個 "gap"(通常是一個知識上的洞),讓學校知道他的 program 能如何協助你在某個領域更上一層樓 (我們一切都好棒棒的話就不用申請了)。
4️⃣ SOP 必須要從第一個字到最後一個字都用心打造,通常不會有模板。如 UCLA 說的,每一句話、每一段,都必須支持你的中心主旨 (central theme)。這通常不是追求量、雇用外文系或老外寫手的顧問中心做得到的。
5️⃣ 你做的任何事情都必須要有原因、事情和事情間的轉折也必須要想出來。只是「換一段寫」沒辦法解釋為什麼從一個計畫到另一個計畫、從一個公司換一個公司。
Happy writing and good luck!
(欲與創勝文教留學顧問王梓沅老師預約30分鐘免費一對一諮詢,請至創勝文教官網 (https://ntetaiwan.com) 完成手續。建議在想要申請的系所、初稿大概有一點想法時,再進行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