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作x全職獵人久保LinkedIn Profile Assembly服務
我有一個小習慣,每次收到求職者履歷表的時候,都會去LinkedIn瀏覽一下他的Profile,看一看他有沒有一個很專業的LinkedIn profile,有時候還會看到求職者放自己的相片上去呢!LinkedIn Profile寫得專業、簡潔,可以吸引瀏覽者繼續閱讀下去及對你自己有更加多的了解。諷刺的是,在我見過的求職者當中,超過一半的人,沒有好好打造自己的LinkedIn,這樣其實是將自己放在一個劣勢當中,尤其是大部份HR、獵頭都會和我一樣,收到履歷表之後,如果想約你去面試,會事先瀏覽你的LinkedIn,分析一下你是否合適。
你首先要問自己:
1. 你想吸引什麼觀眾?如何令到他們找到你?
2. 你想吸引什麼機會?有關鍵字嗎?
3. 你想如何呈現你自己?
4. 你的LinkedIn Profile可以吸引觀看者的好奇心嗎,令到他們想了解你的故事?如果你是一件貨品,你如何去Sell你自己?
以下是林作撰寫的一篇LinkedIn Profile範例:
XXX thrives on being a conviction as well as independent-mind investment professional, producing strong and mostly correct views on the market which helps employees to always stay one step ahead. He has been working in the wealth management industry for almost X years. Last year, he played a notable role in securing a XXX% return for the company’s in-house Fund of Funds portfolio, and was rewarded to speak as the company’s sole representative on behalf of the research team at XXX Forum 2019. He even personally boosted the client base by XXX% in X months. In his previous job as portfolio analyst at XXX, he learned a great deal on practical option-trading strategies and the operational side of running a hedged fund. Being always on the tiptoes when it comes to new information and opportunities to learn, a notable achievement was being able to predict the plummeting of XXX a week before it actually happened, due to his unique insight and ability to plow through mainland information platforms. The ability to look through the mist and take risks to learn has meant that success has often favoured someone bold like him.
作為參考,我們覺得以上是一個很吸引眼球的LinkedIn Profile:
1. 我們認為這是非常定位清晰的一個LinkedIn Profile - 獨立思想、特別懂得尋找訊息然後提出自己的觀點。現在的Candidates必須做到十分獨樹一格,否則無法給讀者留下任何印象。寧願顯得更有稜角,也不要模糊。
2. 一些導向廣告式的字眼,字裡行間顯示出一種sleek、自信、樂觀的感覺:
”thrives’, ‘always stay one step ahead’, ‘personally boosted’, ‘being always on the tiptoes’, ‘unique insight’, ‘look through the mist’, ‘success favoured someone bold like him’ 等。
3. 有關於工作經驗的內容,例如‘In his previous job as portfolio analyst at XXX, he learned a great deal on practical option-trading strategies and the operational side of running a hedged fund.’,但這絕對不是主菜。主菜是他有哪些成就。如果能用數據就用數據,但是還要解釋這個數據有多厲害。否則,儘量將自己包裝成獨一無二。所以有用到字眼如‘unique’ 、 ‘sole’。字裡行間,唯我獨尊。
4. 林作不相信要故意裝謙虛。他拿捏的態度,大概是接近自吹自擂,但不達到那個程度,只是滿滿地的自信和由於過去而對未來充滿憧憬的感覺。無論以前的你有多少成就,我們都可以也應該如此包裝。例如,你是一路由低做起的,我們就會說你是一步一腳印,相信自己是金子最終會發亮,如今正向成功踏實地邁進。這個例子則是他一向有驕人成就。
5. 短短一段,林作也堅持必須有一個代表成就的anecdote,也就是有趣的成就故事。總之沒有故事,整份東西就沒有生氣。這裡講的是提前一個禮拜獨家預測到某大公司股票的暴跌。這回引起讀者的興趣和好奇,讓想面試你然後問你細節的機會大增。
長假期來了,好好利用假期,用10分鐘時間整理一下自己的LinkedIn Profile吧!最近HR以及獵頭都是WFH模式,會用更加多的時間上網瀏覽找人才,尤其是獵頭,就業市場淡靜,老闆會迫他們追KPIs,儲Candidate。好好把握這個契機,將自己好好包裝好,等他們將你推銷出去。我本人同時間亦問了幾間獵頭公司的同行,他們很樂意免費幫你去寫你自己的LinkedIn Profile,鼓勵讀者們趁着這段時間和相熟的獵頭去談一下自己的就業方向及如何去寫一份/叫他們幫你去寫一份吸引眼球的LinkedIn Profile吧!
歡迎PM查詢此項服務,我們提供預約和林作見面(Bespoke),面對面溝通了解,從而雕塑出最好的你。
anecdote例子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冷統計 #冷閒聊 【為什麼這世界,總是沒辦法兩全其美?】
從一個科學宅的角度,我們來談一談!#柏克森悖論
嗨唷~讀者們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越讓人食指大動的食物,越是不健康(高油鹽與糖,就是讓你胖);反之,健康的食物通常很難吃。
身邊的人,怎麼好相處的都相貌平平;而「天菜」好像往往個性都很機歪不好相處?
還有啊,為什麼文組巨人就是理科侏儒,反之亦然?(好想偷偷問上理科太太一兩個歷史問題)
難道上天自有一把尺,自動收掉了那些太完美的人......讓這世界維持這種「有一好沒兩好」的平衡呢?,說來有些公平,但還是有點遺憾啊!自古紅顏多薄命,啊~~(關羽你不能死
等等,別急著認同按讚並分享。
你知道嗎?讀者你可能一直被一個致命的統計陷阱蒙蔽,才會以偏概全,認同這公平的幻影。就像科宅喜歡說的:世界是隨機的,但隨機不完全等於公平——它真的只是「隨機」而已。
各位好,歡迎來到深夜的日冷怪談單元,今天的主題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說都非常之恐怖。因為科宅編又想聊 #數學 了~每日一登冷。
但是一樣,先說好,整篇都白話文,沒有可怕的公式,看個圖表就收工。那我們開始囉!
話說,統計學是讓資料說故事的一門藝術,精確來說是把資料綑綁、鞭打、刑求,逼資料說人話的藝術。XD
一般來說,大部分的人都是靠「感覺」而不是靠「資料」過生活的。不過,我們的感覺也依據「資料」,就是一些腦海中容易想起來的例子,連貫起來做一個快速的判斷。統計學家聽到這種平民的玩意,非常之不置可否,並酸酸地說了句統計界名言:
「把軼聞(anecdote)湊在一起,算不上資料(data)。」
就是在批評說普通人沒經過統計學訓練,光憑感覺的過程中,不曉得犯了多少 #認知偏誤 。哪比得上白紙黑字又嚴謹的的統計學方法呢?
但話說回來,統計也不是沒有弱點的。科宅覺得用伍佰老大的歌〈真世界〉來描述統計學很貼切:
「關於這個真世界,不小心,你就會事與願違」
魔鬼就藏在細節裡,害你整個推論都出錯的根源,可能藏在一個細微的前提,甚至單單一個字裡唷。
今天的微冷開頭舉的食物好吃與健康的例子,容我把大家讀到那段話時,腦中迅速想的OS寫出來,類似這樣:
「這個判斷句是真的嗎?食物的範圍太廣,就只想我熟悉的食物吧......欸,【好吃但不健康】的食物可以舉出太多,【不好吃但健康】的食物似乎也有一些,【又好吃又健康】的食物嘛,不能說沒有,但很難想到(天山雪蓮之類的?)。我開始相信你了,似乎真的有一好沒兩好。」
第二句也很類似,講到人的顏值和性格的關聯性,我們腦中的資料庫也在運轉,二話不說,就開始把親朋好友分類成【顏值高又好相處】、【顏值不高但好相處】和【顏值高但不好相處】三組。然後覺得似乎這話有點道理。
只有一個小小的問題,為什麼是分成三組——應該是四組才對啊,兩個是非題,二二得四,各占平面一個象限。
嘿對,被遺漏的那一群正是問題所在:
【不健康又不好吃】的東西,即使存在,在我們考慮「食物」的時候也不會刻意想它吧。
而【顏值不高又很難相處】的人,在列舉「朋友」的時候,往往是不會列入考慮的QQ。(對不起正在看這篇的讀者不是在說你
等於說,我們考慮這類命題時,常常自動把「抽樣」的範圍限制在「A或者B」,四個象限中第三象限「既不A也不B」就塗黑掉不考慮。那麼,剩下的三個象限就非常可能自動形成了「負相關」,有著從左上角畫到右下角的趨勢(線),好像把「A不B」和「B不A」連起來。 #甜不辣 #申不害 #阿不拉 #好不鬧
原來魔鬼藏在「或」這個字上啦。#或或或或或或或或
這個平常思考上,也是統計學上的可怕陷阱,起初是一位研究醫學流行病學的專家提出的。並以他的名字命名為「柏克森悖論」(Berkson's paradox),或者「入院率的偏誤」。
例如說,某院醫生很高興的把病患抓來研究......我是說統計研究,才不是縫起來做成人體蜈蚣呢,千萬不要誤會。
很可能,醫師們會發現一些離奇的結論,例如「蛀牙的人,更不容易得到高血壓(呈負相關)」,難道冥冥之中真的注定,上天是公平的嗎?
但事實上兩者根本無關。
會得到這個結果,說破了就只是因為——沒有蛀牙也沒有高血壓的人,不容易出現在醫院,就醬而已 。因為來醫院的人,大致滿足「身體至少有一種病」的前提,等於是「A或B」,咻,一條原本不存在的趨勢線就平空出現了。
嚴格的統計學得出的結論,卻因為過程中隱藏的謬誤而不能跟它認真了。幫QQ。
柏克森悖論的威力超強,它甚至可以讓明明整體上明明是有正相關的族群,因為我們只觀察了其中某一小群人,反而看起來有強烈的負相關。
血淋淋的例子就是文組理組之永恆的(沒來由的)互相鄙視。
如留言中的圖二,假設橫軸是「文科綜合成績」,縱軸是「理科綜合成績」,我直接假設了一個蠻合理的狀況:一個人腦筋越靈光,應該同時越擅長文科和理科(但程度可能各有高低)。整體圖像是一個左下到右上傾斜(正相關)的分布,代表魯鈍到天才。
但只要增加一個簡單的機制,我們就能非常容易地獲得斬釘截鐵「學生的文科和理科能力呈負相關」的結果。
我們只要依照文科和理科的【總分】把學生分成一群一群的,也就是「能力分班」或者「志願落點升學制」。那麼(一點都不)神祕的事情就會發生:光看同一個「程度」或同一個學校的學生,必定看到左上右下的負相關!
原理是醬,依照總分分割,等於在圖上畫出一條條左上到右下的分隔線。而高中數學課有記載,【X+Y=總分】的圖形斜率是負一嘛。原來,這個人為的分組過程,才是引進了那個負相關的罪魁禍首啊。
(破功惹,還是寫了一個公式~~)
最後再厭世一下,人看世界覺得公平,可能純粹是由於我們習於看世界的眼光折射出來的幻影。畢竟公平是人造的概念,自然並不懂什麼是公平。嘛,我們下次見。
anecdote例子 在 作者anecdotes 的總覽(PTT發文,留言,暱稱) 的推薦與評價
11 F →anecdotes: 如果在itpub.net發布這類新聞,會被版主永遠禁言。10/10 21:59. 12 F →anecdotes: 如果在QQ群組發布這類新聞,會被不明群友 ... ... <看更多>
anecdote例子 在 Dr. Martens Hong Kong, profile pictu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My DM Story】 喺50幾年前,德國發明家Dr. Klaus Maertens 因為減輕腳傷嘅痛苦而創造出DM 獨 ... *DM Story 例子: 「你第一對DM/ 送俾朋友嘅DM/ 收到嘅DM禮物」等等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