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肝包太多油了嗎❗❗
🎯#脂肪肝 是國人常見的肝臟疾病,早期沒有明顯症狀,長期下來卻可能演變為肝炎、肝硬化或肝癌,迄今仍缺乏有效治療藥物💊。本院生物化學研究所 #陳瑞華 特聘研究員團隊發現一種操控細胞自噬(autophagy)的新機制,✅經動物實驗證明能 #抑制脂肪肝形成。
#什麼是細胞自噬
細胞自噬是細胞的主要資源回收機制,可消除細胞內的老舊廢物,或選擇性地清除細胞內的過多脂肪。
👨🔬👩🔬研究團隊發現一個名為UBE3C的泛素接合酶與一個名為TRABID的去泛素酶,共同調控細胞自噬因子VPS34,以達到細胞內的恆定狀態 👇
1⃣UBE3C藉分枝型泛素化修飾VPS34蛋白質,導致VPS34降解(degradation),被分解為小片段,#抑制 細胞自噬功能。
2⃣TRABID去除VPS34的泛素化修飾,使其不被降解,#促進 細胞自噬。
團隊以高脂飼料餵食小鼠誘發產生脂肪肝後,發現小鼠肝細胞內 #TRABID表現量下降,#無法啟動肝臟細胞的自噬作用。當這些小鼠被注射以腺病毒載體攜帶的TRABID基因,四週後從細胞切片觀察,✅肝臟油脂含量明顯減少,✅能抑制脂肪肝形成。
―
陳瑞華表示,「🎉本研究對於脂肪肝的治療提供新契機,若能研發出提高TRABID表現或其活性的 #藥物,則可能阻斷脂肪肝的形成,進而預防肝功能異常、肝臟發炎等相關疾病。」
🌏研究成果於本(110)年2月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
Fatty liver is a prevalent liver disease in Taiwan and worldwide and is associated with obesity,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lthough fatty liver is normally asymptomatic, its progression can lead to hepatitis, cirrhosis, and even liver cancer. The research team of Dr. Ruey-Hwa Chen at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identifies a novel autophagy regulatory mechanism and a potential of preventing fatty liver progression by manipulating this mechanism. The study has recently been published on February 26 in Nature Communications.
―
📌論文全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1715-1
📌新聞稿:https://www.sinica.edu.tw/ch/news/6826
📌Press Release: https://www.sinica.edu.tw/en/news/6826
#生物化學研究所 #中研院研究 #細胞自噬 #Fattyliver
▾▿▾▿▾▿▾▿▾▿▾▿▾▿▾▿▾▿
✨想多跟我們互動?追蹤官方IG✨
https://www.instagram.com/academiasinica_official/?hl=zh-tw
✨中研大小事,訂閱《中研院訊》✨
我要訂閱👉https://newsletter.sinica.edu.tw/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degradation化學」的推薦目錄:
degradation化學 在 姚松炎 Edward Yiu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專家進言
#阻止警察毒殺全港幾代市民
【轉載】部分環境諮詢委員會的現任和已落任委員,今日向特首林鄭月娥發公開信,非常關注自 2019 年 6 月以來,香港警務處廣泛使用防暴劑(包括催淚彈、催淚水劑及胡椒噴劑)對公共衛生和環境構成的影響,尤其擔憂經常曝露於充滿防暴劑的空間的人士,包括前線警務人員、消防員、救護員、急救員、記者、示威者以及其他市民,詳見圖片的公開信全文。
#環諮會 #催淚彈 #催淚水劑 #胡椒噴劑
-\-\
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 GBM, GBS
有關自 2019 年 6 月以來,廣泛使用防暴劑
對香港公共衛生和環境的影響的公開信
尊敬的林女士:
防暴劑 (Riot Control Agents) :包括催淚彈、催淚水劑及胡椒噴劑
我們是特區政府委任環境諮詢委員會的現任和已落任委員。我們非常關注自 2019 年 6 月以來,香港警務處廣泛使用防暴劑對公共衛生和環境構成的影響,我們尤其擔憂經常曝露於充滿防暴劑的空間的人士,這包括前線警務人員、消防員、救護員、急救員、記者、示威者以及其他市民。以下為國際文獻裡,有關防暴劑及其影響的一些科學事實:
• 現代防暴劑可含多種化學化合物,最常見的防暴劑化學化合物包括 (Hilmas, 2015):
➢ 氯亞芐基丙二腈 Chlorobenzylidene malononitrile (CS);
➢ 鄰氯苯乙酮 Ortho-chloroacetophenone (CN);
➢ Dibenz(b,f)-1:4-Oxazepine (CR);
➢ Oleoresin Capsicum (OC) (俗稱為胡椒噴劑)
• 防暴劑通常透過防暴槍或手擲式催淚彈,以熱力散佈在空氣中 (在香港通常稱為催淚煙)。防暴劑的熱降解取決於溫度。有研究指出,以高溫 (700⁰C)散佈CS催淚煙,會釋放出氰化氫 (俗稱山埃) 和氯化氫 (沾水氣後變為鹽酸酸霧),以及其他多種有毒化學物質,這是引起公共衛生關注的另一個原因 (Kluchinsky 等 2002a, b)。
• 現代防暴劑應根據安全指引使用。文獻中記載了不少接觸防暴劑後引致創傷及不適的個案,這些個案均與隨意使用防暴劑 (濃度過高)、長時間暴露於防暴劑中、以及在狹窄空間中使用防暴劑有關 (Rothenberg et al. 2016)。亦有文獻記載因在上述情況下曝露於防暴劑中的致命個案 (Haar et al. 2017)。
• 有研究發現,二次曝露於 CS 催淚劑,會導致“眼睛發癢和流淚,流鼻涕,面部和手部灼熱感以及喉嚨灼熱”(Hankin & Ramsay 2007)。近幾個月來,在香港大量使用防暴劑的地區,對公眾構成健康影響的報告越來越多 (Prasso 2019)。
• 關於防暴劑對自然生態的影響的文獻報導卻很少 (von Stackleberg et al. 2004)。
另一方面,在香港使用的防暴劑的化學成分,包括催淚彈、催淚水劑及胡椒噴劑,均沒有向公眾發布。特區政府亦沒有向市民發放清晰及易於遵循的的安全指引,教導市民如何處理曝露於防暴劑中的健康風險。
儘管世界各地不少政府使用防暴劑於人群控制,但自 2019 年 6 月以來,警方經常於狹窄空間以及長時間使用防暴劑,已引起極大公共衛生關注,影響包括防暴警察自己。因此,我們在此要求香港特區政府緊急推展以下措施:
1. 發布或恢復必要的防暴劑安全使用守則,以明確規管防暴劑在狹窄空間使用、使用期限和數量,並禁止直接對準個別人仕發射或投擲催淚彈及催淚水劑,或隨意向任何人面部噴灑防暴劑;
2. 向前線的警務人員、消防員、救護員、急救員、記者、公共交通工具員工、清潔人員、示威者及其他市民,發布明確且易於遵循的指引,如何減少曝露於防暴劑毒素的風險,以及如何清潔及棄置被防暴劑污染的衣服及隨身物品;
3. 向需要二次曝露於防暴劑的清潔人員、商販和居民,發布清晰且易於遵循的清理防暴劑指引;
4. 委託進行香港使用防暴劑的環境健康和風險評估,尤其是自 2019 年 6 月以來大量使用防暴劑的地區;
5. 委託進行就首次與二次曝露於防暴劑的公眾流行病學研究。
科學文獻已證明,在香港社區如此狹窄的空間,經常密集和長時間使用防暴劑,可能會對公共衛生產生嚴重的不利影響 (Chan et al. 2019)。此外,我們絕不能低估那些因暴露於防暴劑後而遭受嚴重疼痛及導致喪失能力的人的心理影響 (Rothenberg et al. 2016)。我們敦促政府立即評估廣泛使用防暴劑可能對公共衛生造成的影響,頒布清晰易懂的指引,以保護使用防暴劑的警察,以及其他需須於集會及示威現場執行職務或事後清理的人員,如何減
少曝露於防暴劑的毒素。我們強烈敦促政府尋找其他與公眾有效溝通的方法,為局勢降溫,以最大程度地減少使用防暴劑。
此致
林鄭月娥女士,GBM, GBS
林健枝教授,環境諮詢委員會主席 (2002-2009)
李大拔教授,環境諮詢委員會現任委員
勞敏慈教授,環境諮詢委員會現任委員
梁美儀教授,環境諮詢委員會現任委員
劉惠寧博士,環境諮詢委員會現任委員
宋亦希博士,環境諮詢委員會現任委員
羅惠儀博士,環境諮詢委員會現任委員
黃傑龍先生,環境諮詢委員會現任委員
熊永達博士,環境諮詢委員會委員 (2013-2018)
侯智恒博士,環境諮詢委員會委員 (2013-2018)
鄒桂昌教授,環境諮詢委員會委員 (2011-2016)
文志森博士,環境諮詢委員會委員 (2007-2012)
何小芳女士,環境諮詢委員會委員 (2007-2012)
劉祉鋒先生,環境諮詢委員會委員 (2007-2012)
2019 年 11 月 22 日
副本抄送: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太平紳士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先生,G.B.S.,太平紳士
參考文獻
Chan, E. Y. Y., Hung, K. K. C., Hung, H. H. Y., & Graham, C. A. (2019). Use of tear gas for crowd control in Hong Kong. The Lancet. doi:10.1016/s0140-6736(19)32326-8
Haar, R. J., Iacopino, V., Ranadive, N., Weiser, S. D., & Dandu, M. (2017). Health impacts of chemical irritants used for crowd contro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injuries and deaths caused by tear gas and pepper spray. BMC Public Health, 17(1). doi:10.1186/s12889-017-4814-6
Hankin, S. M., & Ramsay, C. N. (2007). Investigation of accidental secondary exposure to CS agent.
Clinical Toxicology, 45(4), 409–411. doi:10.1080/15563650701285438
Hilmas, C. J. (2015). Riot Control Agents. Handbook of Toxicology of Chemical Warfare Agents, 131–150. doi:10.1016/b978-0-12-800159-2.00011-7
Kluchinsky, T. A., Savage, P. B., Fitz, R., & Smith, P. A. (2002a). Liberation of Hydrogen Cyanide and Hydrogen Chloride During High-Temperature Dispersion of CS Riot Control Agent. AIHA Journal, 63(4), 493–496. doi:10.1080/15428110208984739
Kluchinsky, T.A., Sheely, M.V., Savage, P.B., & Smith, P.A. (2002b). Formation of 2-chlorobenzylidene malononitrile (CS riot control agent) thermal degradation products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952(1-2), 205–213. doi:10.1016/s0021-9673(02)00096-1
Prasso, S. (2019). Millions in Hong Kong Have Been Exposed to Tear Gas Since June. Bloomberg Businessweek, November 6, 2019. https://www.bloomberg.com/…/up-to-88-of-hong-kong-populatio…
Rothenberg, C., Achanta, S., Svendsen, E. R., & Jordt, S.-E. (2016). Tear gas: an epidemiological and mechanistic reassessment.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378(1), 96–107. doi:10.1111/nyas.13141
von Stackleberg, K., Amos, C., Smith, T., Cropek, D. and MacAllister M. (2004). Military Smokes and Obscurants Fate and Effects: A Literature Review Relative to Threatened and Endangered Species. Engine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Laboratory, US Army Corps of Engineers
degradation化學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台灣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學會秋令營】
今年的生化秋令營,即將於11月9日至11日,於溪頭自然教育園區舉行,報名自即日起至9月30日止,誠摯的邀請老師同學們一同共襄盛舉,若有任何疑問歡迎寫信([email protected])聯繫。
這次「生化秋令營」的主題為"The Frontiers of Biochemistry in Life Science"。生命的起源就是一連串的生化反應,由細胞到個體,到生理甚至病理,都是由分子、生化、遺傳、表遺傳控制著每個環節,藉由對於生物化學的了解,可以提升生命科學的研究層次。此次秋令營的演講由 Keynote-1 郭沛恩 院士以「The Dark Matter of the Human Genome」主題揭開序幕、 Keynote-2 李奇鴻 特聘研究員分享「Antagonistic Regulation by Afferent-derived Factors to Ensure Appropriate Dendritic Field Sizes and Synaptic Partnership」、Keynote-3 邀請到 龔行健 院士講述「Targeting metabolic addition of cancer」,其他六個 scientific sessions分別為Big Data、Structural Biology、Neuroscience、Membrane Dynamic、 Chemical Biology、Metabolic Disease,一共有 12 位各研究機構的優秀學者,以各種層面一起探討 "The Frontiers of Biochemistry in Life Science" 的科學之旅。
生化秋令營除了精彩的演講外,同時也舉辦口頭論文以及壁報競賽,獲勝者可獲得獎助金,詳細比賽辦法請見下方資訊。另外,在本次的秋令營中特別增加職涯分享環節,我們邀請到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的林書葦助研究員、法商賽諾菲藥廠糖連病事業處的江長軒經理與我們分享,期望可以讓會員們更了解與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相關的職業選擇。 11 月初【11 月 9日(五)至 11 月 11 日(日)】的溪頭氣候涼爽舒適,加上環境清幽、空氣清新 的「溪頭自然教育園區」,絕對值得您來此一遊,參與這場科學的盛宴,見見老朋友,並結交新朋友,談談科學並聊聊生活,共享 "The Frontiers of Biochemistry in Life Science":2018 生化秋令營。
秋令營報名相關資訊
報名網址:http://www.tsbmb.org.tw/2018autumn/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107年9月30日
🔹秋令營講者名單
講員 演講題目
🔸郭沛恩 院士 The Dark Matter of the Human Genome
🔸李奇鴻 特聘研究員 Antagonistic Regulation by Afferent-derived Factors to Ensure Appropriate Dendritic Field Sizes and Synaptic Partnership
🔸龔行健 院士 Targeting metabolic addiction of cancer
🔸游佳融 教授 Integrated omics approaches in discovery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cancer biomarkers
🔸賴信志 教授 Multiomics, microbiota and diseases
🔸張崇毅 副研究員 Intracellular protein degradation: a pull strategy
🔸蕭育源 助理教授 Structural basis for overhang excision and terminal unwinding of DNA duplexes by TREX1
🔸蔡金吾 副教授 Investigation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brain development and disorders
🔸黃怡萱 副研究員 Dysregulated translation and aberrant memory in CPEB-knockout mice
🔸楊維元 副研究員 Trafficking of injured plasma membrane
🔸劉雅雯 助理教授 Isoform switch of Tks5 governs invadosome formation to propel myoblast fusion
🔸王宗興 助理教授 Lessons from Host-Microbe Interactions: Development of Siderophore Conjugates for Selective Bacterial Targeting
🔸侯明宏 教授 Structure-based virtual screening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of novel human coronavirus nucleocapsid protein inhibitors against viral diseases
🔸陳珠璜 教授 Roles of electronegative lipoproteins in aging and metabolism
🔸鄭美玲 教授 Identifying metabolic alterations in heart failure
秋令營論文競賽辦法
台灣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學會將於2018年11月9-11日假溪頭自然教育園區舉辦2018年秋令營,敬邀國內各學術、研究單位青年學子〈包括博、碩士班、大學部學生、博士後研究員及研究助理〉共同參加口頭及壁報論文競賽。舉凡生化、分生及其他生命科學相關研究領域之作品均歡迎投稿。為鼓勵學術交流,凡參加壁報論文展示者,將於報到時發予獎助金 500元,並擇優15%,各獲頒獎狀乙幀及獎金 3,000元。
口頭論文競賽參選作品請於2018生化秋令營網頁投稿時鍵入「摘要」並將 「manuscript 或相關DATA」寄至生化學會信箱 [email protected]。投稿論文經初審後,入圍決選者本會將以e-mail通知,將安排於研討會中以 英文口頭發表論文, 未入圍決選者其論文摘要自動轉為參加壁報論文競賽。 口頭論文競賽獎項及獎金如下:
(1) 第一名〈1名〉:獲頒獎狀乙幀、獎金 40,000元。
(2) 第二名〈1名〉:獲頒獎狀乙幀、獎金 20,000元。
(3) 第三名〈1名〉:獲頒獎狀乙幀及獎金 10,000元。
(4) 佳 作〈4名〉:獲頒獎狀乙幀及獎金 5,000元。
歡迎大家一同參與!
degradation化學 在 聚合物降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的相關結果
聚合物降解(polymer degradation)是在聚合物加工過程中,可能在高溫和應力作用下 ... 而導致分子鏈分裂成較小部分,大分子結構改變,分子量降低等化學變化的過程。 ... <看更多>
degradation化學 在 Degradation | 科學Online - 國立臺灣大學 的相關結果
溶體之外-談泛素與蛋白質的降解(Degradation) ... 或是溶體的水解作用,都無法解釋細胞內如何「選擇性」的消除錯誤或廢棄不用的蛋白質,故本單元即以2004化學諾貝爾獎 ... ... <看更多>
degradation化學 在 Chemical Degradation - 化學降解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的相關結果
化學 降解 · Chemical Degradation · 名詞解釋: 經過一系列的化學作用,使複雜的分子逐漸分解成簡單的分子的過程。在環境科學中,通當指有機化合物或生物分子轉變為所含碳原子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