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巡禮】原子能之母:邁特納 (Lise Meitner)
今天是Lise Meitner生日。
//莉澤.邁特納:「自由的科學有如自由的呼吸一樣重要。」
“Freie Wissenschaft ist ebenso selbstverständlich wie freies Atmen.” – Lise Meitner//
//莉澤.邁特納 (Lise Meitner, 1878 – 1968) 是奧地利和瑞典藉的原子物理學家。她被稱為原子能之母,因為她是首個解釋核分裂現象的人。20 世紀前半,物理學界剛剛發現核輻射現象 (radioactivity),因此促進了物理學家與化學家的交流和合作。
奧圖.漢 (Otto Hahn) 是一個化學家,邁特納與他一起進行了長達差不多 30 年的核輻射研究。最後,奧圖.漢因為提出原子核分裂而得到了 1944 年諾貝爾化學獎。可是,解釋他的觀測數據的邁特納卻沒有得獎。
由於邁特納是女人,她的學術生涯受過很多歧視。當時的德國大學不准許女性擔任教授,所以奧圖.漢與馬克斯.普朗克 (Max Planck) 要特別為她安排,當奧圖.漢的「研究助手」。事實上,邁特納已在 1906 年於維也納大學 (Universtät Wein) 得到了維也納歷史上第二個女性博士學位 (愛因斯坦亦在同年得到博士學位),早已超越「研究助手」一職。她的指導老師之中有著名的統計力學之父波爾茲曼 (Ludwig Boltzmann)。
由於性別歧視,她只能從後門進入實驗室。更不可理喻的是,她由 1907 年直到 1912 年,都是沒有薪金的。在第一次大戰之中,她加入了奧地利的戰地醫院,當 X 射線部門的護士。
邁特納的猶太身分亦使她在二戰時受迫害,生命受到納粹的威脅。1938 年,她幾經辛苦,危險地逃後瑞典。她與奧圖.漢仍然保持書信形式的合作,使她能夠得知第一手的研究數據。1939 年,她與同為物理學家的侄子奧圖.弗里施 (Otto Frisch) 在滑雪旅程之中得到靈感,使用 E = mc2 解釋了奧圖.漢提供給她的數據。現代原子能發電的核裂變現象 (nuclear fission),就是她命名的。
邁特納與愛因斯坦、居禮夫人等偉大的科學家都是朋友。有說當波耳知道她解釋了核分裂現象的時候,就說:「噢,我們真蠢啊。」是物理大師波耳對她的貢獻的極高讚賞。可惜,因為性別歧視,只有奧圖.漢得到了 1944 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她三次被提名,但都沒有得獎。
邁特納一生未婚,死前移居英國劍橋與侄子同住。她主張和平使用原子能,亦活躍於婦女平權運動。她曾說:
「我愛物理,我很難想像我的生活中沒有物理會怎樣。這是一種非常親密的愛,就好像愛一個對我幫助很多的人一樣。我自己往往自責,但作為一個物理學家,我沒有愧對良心的地方。」
2014 年,柏林洪堡大學 (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 為邁特納豎立了銅像,紀念她對世界的貢獻。
可惜的是,我們在現代仍然看到很多作出歧視行為的人,性別、種族、性取向等等。我很好奇,他們有否一點點感到愧對邁特納、圖靈等,為科學、文明付出一生的科學家?
今天,邁特納在柏林洪堡大學的銅像與普朗克的銅像並列,永垂青史。//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萬的網紅賢賢的奇異世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平行世界 #量子力學 #多重宇宙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在做了上次的宇宙的起源後,我們來說一下平行世界,因為這都有著密切的關係。在很多的小說,漫畫或是電影裡面都有講到這個平行宇宙的故事,究竟什麼是平行宇宙,而為何會有這個理論呢?如果你是第一次看我的影片,...
e mc2解釋 在 Winnie。與不完美的私密對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是因為你小孩健康又長得高,你才不會擔心。」
每當我聽到這種這類型觀點的時候,其實我內心都在反駁:「不不不,是因為我不擔心,小孩才長得高又健康。」
即使我女兒幾乎把挑食當成她的主業,三不五時再搭配嘔吐這個副業。
因為她嫁了個工作還不錯的老公,才不用煩惱錢。
因為你每次都說話不算話,所以才不能信任。
因為我爸就很不負責任,我才會覺得靠人不如靠自己。
因為這個世界很亂壞人很多,才會擔心小孩的安危啊!
這種因果論點,應該大部分人都頗為熟悉,也常常掛在嘴邊吧!
但事實上,剛好相反,是我們先有了那些念頭,才創造了物質世界的形成,卻常常無所覺察的導果為因,誤把外在的呈現當成造成內心感受的主要原因。
而沒去留意,在狀態產生以前,早已有某種信念深植內心。
是那樣的思想,才遭遇到我們誤以為是起因的各種情境。
在佛教的經文中也早已記載此一真理,「相由心生 境隨心轉」,意思是外貌及外在的處境都是會隨著內在的心境轉變而不同的。
過去不是真的理解其深意,只認為是單純在形容,若是心態改變了,臉自然放鬆柔和,看事情的角度也會不同。
近幾年接觸靈性,又從科學的角度去了解許多事物的本質後,才發現佛法博大精深,早已闡明了萬事萬物,一切唯心造。
愛因斯坦著名的質能方程式(E = mc2)解釋,萬物的本質都是能量,物質只不過是能量的一種形式而已。
所謂的能量其實就是一種振動頻率,除了看不見的無形能量,我們所看得到的一切皆是由能量組成,花草樹木、桌子椅子、雲朵太陽,甚至包含你我,都有各自代表的振動頻率。
在近代的量子力學中,逐漸也開始驗證,我們的意識建構了外在的物質世界與環境,著名的雙縫實驗發現在有觀察者時,實驗結果會與沒有觀察者時不一致;也發現宇宙萬物都是由次原子粒子組成,這些粒子以純潛能的狀態存在,在沒有被觀察到以前,是能量波的狀態,充滿無限可能,等待一個念頭去讓量子場中的那個可能性塌陷,於是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實相。
總而言之,是先有能量,才有物質的存在,而能量會決定物質的形態,意即我們每個人都是由自己的能量場創建而成的,而所謂的能量場,與我們的意識想法及情緒感受是息息相關的。
如此來看,便可將上面的因果論點轉換,重新找回真實的前因後果。
是因為她覺得自己值得擁有豐盛,才會遇見一個有錢的老公。
是因為自己對人性的不信任,才會總是碰到說了卻無法做到的人。
是因為害怕沒人願意協助自己,本質上也就是不相信自己值得擁有他人的付出,才會常常發生都只能靠自己的情境。
是因為對生存沒有安全感,才會一直聚焦於負面的新聞事件。
境由心轉這個道理,讓我最有感的一次,便是女兒剛入幼兒園初期了。
媽媽帶了五年,自由慣的小女孩,進入團體生活一開始,還沉浸在有好多小朋友一起玩的新鮮有趣中。
但一個月後慢慢感到苗頭不對,對於各種制式規定和飲食開始感到無法適應,於是每天上演不願與媽媽分開的戲碼。
只要是週一至週五要上學的日子,必送上嘔吐大禮,不是在家先吐一輪,就是去到幼兒園吐。
值得一提的是,此嘔吐病一遇到假日自動痊癒。
顯而易見,此病並非病毒細菌作祟,純粹是心理因素在作亂啊!
為此媽媽我也跟著焦慮了起來,擔心一直吐下去身體會有損傷,又害怕孩子幼小的心靈會受創,恐懼漸漸佈滿心頭,也就蒙蔽了其他視角的眼睛了。
總歸一句,那當時我忘記去相信孩子是有能力面對生命中的各種挑戰。
狀況持續近一個月後的某天,洗菜洗到一半時,我忽然覺察到是自己藏在深處的焦慮引發了這樣的外在事件發生。
事實上,我會堅持自己帶孩子這麼多年,就是因為擔心受整體社會價值觀的制約,孩子無法真正活出自己,其實是隱約帶著一份不信任把孩子送去上學的。
但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限制是中立的狀態,是我一直以來用負面的角度去思考不斷恐嚇自己。
若是換個角度看待,如果沒有限制,也不會感受到隨心所欲的可貴,更不能去體驗到何謂自由,真正的自由並非沒有限制,而是在限制中仍能看見自己是擁有選擇的自由,因此內心才能自在翱翔。
限制不會消磨孩子的本質,反而能成為磨練出孩子靈魂原石的助力。
當我如此轉念一想,自己就豁然開朗了,不再害怕自己或社會會制約孩子,我只需要信任女兒能在一次又一次穿越生命中的關卡而茁壯即可。
於是,當天奇蹟也跟著發生,接女兒回家的路上,她告訴我今天沒有吐了,我非常驚訝於隨著我內在狀態的改變,外在事件跟上的速度如此之快。
至此之後,她也真的沒有再吐了,縱然每天上學分離的情緒還是有,但一點一滴好轉,大約兩週之後,她就找到自己適應的方式,可以平常心去上學了。
對我而言,這個焦慮的體驗非常有價值,讓我更深刻的明白,信念創造實像,我們每一刻所思所想,都會成為現實。
因此,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都掌握在自己手上。
當然,前提是要帶著一顆時刻覺察的心,去挖掘內在真實的自己,就會知道此刻的一切,早已藏在你的潛意識中了。
❤️如果對於在日常自我覺察並不容易,想更快速找出潛藏在潛意識中阻礙你的信念,將之釋放轉化,歡迎找我預約牌卡諮詢,服務內容請點此:https://www.facebook.com/362029707846103/posts/389501495098924/?d=n
🌟若是對科學觀點所詮釋的能量有興趣,歡迎收聽我的Podcast節目,《Ep08. 科學證實你想的會成真,吸引力法則沒提的關鍵秘密?》這集節目專門探討思想如何創造物質世界,收聽連結如下
🎧網頁版收聽:
https://player.soundon.fm/p/46a82233-b24f-4ae9-98c4-4dd76f8039ba/episodes/c333f65c-16ec-472e-b4c1-d4fd73043ea0
🎧Apple Podcast(Iphone手機點此):
https://podcasts.apple.com/tw/podcast/%E5%AA%BD%E5%AA%BD%E6%90%9E%E4%BB%80%E9%BA%BC%E9%AC%BC/id1502049785?i=1000486439591
e mc2解釋 在 余海峯 David . 物理喵 phyca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立場轉載】【2020 諾貝爾物理學獎】廣義相對論與宇宙最黑暗秘密
打風落雨留在家,為何不試試學習黑洞的理論呢?😹😹😹
//諾貝爾獎有三個科學奬項,我們在學校也習慣以「物理、化學、生物」等不同科目去區分不同科學領域。這種分界當然能夠方便我們以不同角度去理解各種自然現象,但大自然其實是不分科目的。科學最有趣的是各種自然現象環環相扣,我們不可能只改變大自然的某一個現象而不影響其他。就好像蝴蝶效應,牽一髮而動全身。
廣義相對論間接推論暗物質存在的必要
廣義相對論是目前最先進的重力理論,它能夠解釋迄今為止所有實驗和觀測數據。然而,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的轉速和可觀測宇宙的物質分佈,都顯示需要比觀測到的物質更加多的質量。這是物理學的其中一個未解之謎,有時會被稱為「消失的質量」問題。那些「應該在而卻看不到」的物質,就叫做暗物質 (dark matter) 。
有些物理學家猜測,會否根本沒有暗物質,而是廣義相對論需要被修改呢?他們研究「修正重力 (modified gravity) 」理論,希望藉由修正廣義相對論去解釋這些觀察結果,無需引入暗物質這個額外假設。可是從來沒有修正重力理論能媲美廣義相對論,完美地描述宇宙一切大尺度現象。
天文學研究向來難以得到諾貝爾獎,因為天文發現往往缺乏短期實際應用。然而過去十年之間,有關天文發現的研究卻得到了五個諾貝爾物理學獎。換言之,過去幾十年間改變人類對宇宙的基本認知的,有一半是來自於天文現象。其中有關廣義相對論的包括 2017 年的重力波觀測、 2019 年的宇宙學研究,以及 2020 年的黑洞研究。
不過很少人提及這三個關於廣義相對論的發現其實同時令暗物質的存在更加可信。因為這些發現測量得越精確,就代表廣義相對論的錯誤空間更小。換句話說,物理學家越來越難以靠修正重力去解釋「消失的質量」問題,所以暗物質的存在就越來越有其必要了。
換句話說,如果證明黑洞存在,其對科學的影響並不單止是為愛因斯坦的功績錦上添花,而是能夠加深人類對構成宇宙的物質的理解。
描述四維時空的圖
談黑洞之前,我們首先要理解一下,物理學家是如何研究時空的。研究時空的一種方法,就是利用所謂的時空圖 (spacetime diagram) 。一般描述幾何空間的圖,在直軸和橫軸分別表示長和闊,形成一個二維平面。有時更可按需要加多一條垂直於平面的軸,代表高度。長、闊、高,構成三維空間。但如果要再加上時間呢?那麼就再在垂直於長、闊、高的第四個方向畫一條軸吧。咦?
怎麼了,找不到第四個方向嗎?這是當然的,因為我們都是被囚禁在三維空間之中的生物。如果有生活在四維空間裡的生物,牠們會覺得我們很愚蠢,問我們:「為什麼不『抬頭』?第四個方向不就在這邊嗎?」就像我們看著平面國的居民一樣,在二維生物眼中,牠們的世界只有前後左右,沒有上下。到訪平面國的我們也會問:「為什麼不『抬頭』?第三個方向不就在這邊嗎?」但牠們無論如何也做不到。
宇宙是三維空間,另外加上時間。如果要加上時間軸這個「第四維」的話,我們就必須犧牲空間維度。物理學家使用的時空圖就是個三維空間,直軸代表時間(時間軸)、兩條水平的橫軸代表空間(空間軸)。當然,把本來的三維空間放在二維的平面上,我們需要一些想像力。在時空圖上,每個點都代表在某時某地發生的一件事件 (event) ,因此我們可以利用時空圖看出事件之間因果關係。一個人在時空中活動的軌跡,在時空圖上稱為世界線 (world line) 。
由於時間軸是垂直的,並且從時空圖的「下」向「上」流動。一個站在原地位置不變的人的世界線會是平行時間軸的直線。由於光線永遠以光速前進,光線的世界線會是一條斜線。而只要適當地選擇時間軸和空間軸的單位,光線的世界線就會是 45 度的斜線。因為沒有東西能跑得比光快,一個人未來可以發生的事件永遠被限制在「上」的那個由無數條 45 度的斜線構成的圓錐體之間,而從前發生可以影響現在的所有事件則永遠在「下」的圓錐體之間。這兩個「上」和「下」的圓錐體內的區域稱為那個人當刻的光錐 (light cone) ,而物理學家則習慣以「未來光錐 (future light cone) 」和「過去光錐 (past light cone) 」分別表示之。
所有東西的世界線都必定被位於未來和過去光錐之內。在沒有加速度的情況下,所有世界線都會是直線。如果涉及加速,世界線就會是曲線。而廣義相對論的核心概念,就是重力與加速度相等,兩者是同一種東西。因此我們就知道如果在時空圖上放一個質量很大的東西,例如黑洞,那麼附近的世界線就會被扭曲。不單是物質所經歷的事件,連時空也會被重力場扭曲,因此時空圖上的格網線和光錐都會被扭曲往黑洞的方向。換句話說,越接近黑洞,你的越大部分光錐就會指向黑洞內部。因為你的世界線必須在光錐之內,你會剩下越來越小的可能逃離黑洞的吸引。
2020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頒給了彭羅斯 (Roger Penrose) ,以表揚他「發現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嚴謹預測」。在彭羅斯之前的研究,大都對黑洞的特性作出了一些假設,例如球狀對稱。這是因為以往未有電腦能讓物理學家模擬黑洞,只能用人手推導方程。但廣義相對論是非線性偏微分方程,就算不是完全沒有可能也是極端難解開的,所以物理學家只能靠引入對稱和其他假設去簡化方程。因此許多廣義相對論的解都是帶有對稱假設的。這就使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許多物理學家就疑惑,會不會是因為額外加入的對稱假設才使黑洞出現?在現實中並沒有完美的對稱,會不會就防止了黑洞的出現?
黑洞只是數學上的副產品嗎?
彭羅斯發現普通的高等數學並不足以解開廣義相對論的方程,因此他就轉向拓撲學 (topology) ,而且必須自己發明新的數學方法。拓撲學是數學其中一個比較抽象的分支,簡單來說就是研究各種形狀的特性的學問。 1963 年,他利用一種叫做共形變換或保角變換 (conformal transformation) 的技巧,把原本無限大的時空圖(因為空間和時間都是無限延伸的)化約成一幅有限大小的時空圖,稱為彭羅斯圖 (Penrose diagram) 。
彭羅斯圖的好處除了是把無限縮為有限,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故名思義,經過保角變換後的角度都不會改變。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都會把圖變換為另一種表達方式,例如世界地圖。由於地球表面是彎曲的,如果要把地圖畫在平面的紙上,就必須利用類似的數學變換。例如我們常見的長方形或橢圓形世界地圖,就是利用不同的變換從球面變換成平面。有些變換並不會保持角度不變,例如在飛機裡看到的那種世界地圖,在球面上的「直線」會變成了平面上的「曲線」。
扯遠了。回來談彭羅斯圖,為什麼他想要保持角度不變?因為這樣的話,光錐的方向就會永遠不變,我們可以直接看出被重力影響的事件的過去與未來。彭羅斯也用數學證明,即使缺乏對稱性,黑洞也的確會形成。他更發現在黑洞裡,一個有著無限密度的點——奇點 (singularity) ——必然會形成。這其實就是彭羅斯-霍金奇點定理 (Penrose-Hawking singularity theorem) ,如果霍金仍然在世,他亦應該會共同獲得 2020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奇點處,所有已知物理學定律都會崩潰。因此,很多物理學家都認為奇點是不可能存在宇宙中的,但彭羅斯的計算卻表明奇點不但可以存在,而且還必定存在,只是在黑洞的內部罷了。如果黑洞會旋轉的話(絕大部分都會),裡面存在的更不會是奇點,而是一個圈——奇異圈 (singularity ring) 。
黑洞的表面拯救了懼怕奇點的物理學家。黑洞的表面稱為事件視界 (event horizon) ,在事件視界之內,你必須跑得比光線更快才能回到事件視界之外。因此沒有任何物質能夠回到黑洞外面,所以黑洞裡面發生什麼事,我們都無從得知。就是這個原因給予了科幻電影如《星際啟示錄 (Interstellar) 》創作的空間——在黑洞裡面,編劇、導演和演員都可以天馬行空。只要奇點永遠被事件視界包圍,大部分科學家就無需費心去擔心物理學可能會分崩離析了。甚至有些科學家主張,研究黑洞的內部並不是科學。
雖然如此,卻沒有阻礙彭羅斯、霍金等當代理論天體物理學家,利用與當年愛因斯坦所用一樣的工具——紙和筆——去研究黑裡面發生的事情。雖然或許我們永遠無法證實,但他們的研究結果絕非無中生有,而是根據當代已知物理定律的猜測,即英文中所謂 educated guess 。利用彭羅斯圖,我們發現不單奇點必定存在,而且在黑洞裡面,時間和空間會互相角色。
但這是什麼意思?數學上,時間和空間好像沒有分別,但在物理上兩者分別明顯:在空間中我們可以自由穿梭,但在時間裡我們卻只能順流前進。彭羅斯發現,帶領掉入黑洞的可憐蟲撞上奇點的並非空間,而是時間,因此我們也說奇點是時間的終點。亦因為在黑洞裡面掉落的方向是時間,向後回頭是不可能的,所以一旦落入黑洞,就只能走向時空的終結。
看見黑洞旁的恆星亂舞
另一半諾貝爾獎由 Reinhard Genzel 和 Andreas Ghez 平分,以表揚他們「發現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緻密天體」。銀河系中心的確有一個超大質量的物體,而且每個星系中心都有一個。這些質量極大的物體,就是所謂的超大質量黑洞 (supermassive blackholes) 。
上世紀 50 年代開始,天文學家陸續發現了許多會釋放出無線電輻射的天體,稱為類星體 (quasars) 。之後其中一個類星體 3C273 被觀測確認是銀河系外的星系中心。根據計算, 3C273 釋放出的無線電能量是銀河系中所有恆星的 100 倍。起初,天文學家認為這些能夠釋放巨大能量的類星體,必然是些比太陽重百萬倍的恆星。但是理論計算結果卻表明,這麼重的恆星會是極不穩定的,而且壽命會非常短,因此類星體不可能是恆星。
為什麼這些類星體不可能是恆星?因為恆星的發光度是有極限的,而且正比於恆星的質量。這個極限稱為愛丁頓極限 (Eddington limit) 。如果恆星的發光度超出愛丁頓極限,光壓(radiation pressure ,即光子對物質所施的壓力)就會超過恆星自身的重力,恆星就會變得不穩定。因此,天文學家逐漸改而相信類星體是位於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這也令類星體多了一個名字: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每個黑洞旁邊都有一個最內穩定圓形軌道 (innermost stable circular orbit) ,依據黑洞會否旋轉而定,大概是黑洞半徑的 3–4.5 倍。比最內穩定圓形軌道更接近黑洞的範圍,環繞黑洞運行的物質都會因不穩定的軌道而墜落黑洞之中,並在墜落的過程中釋放出 6–42% 的能量,因此可以解釋活躍星系核的強大發光度。
另一方面,彭羅斯在 1969 年亦發現一個旋轉的黑洞能夠把能量轉給物質,並且把物質拋出去,這個過程稱為彭羅斯過程 (Penrose process) 。換言之,從黑洞「偷取」能量是有可能的。科學家估計,科技非常先進的外星文明有可能居住於黑洞附近,並利用彭羅斯過程從黑洞提取免費的能源。這個過程亦進一步支持超大質量黑洞能夠釋放巨大能量的理論。
由於 E=mc2 ,能量即是質量,因此被偷取能量的黑洞的質量就會減少。霍金在 1972 年發現一個不會旋轉的黑洞的表面積不可能減少。黑洞質量越大,其表面積就越大,因此不會旋轉的黑洞不會有彭羅斯過程。他亦發現,如果是個會旋轉的黑洞,其表面積是有可能減少的。因此霍金的結論支持了彭羅斯的理論。
Genzel 和 Ghez 兩人的研究團隊已經分別利用位於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台 (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 的望遠鏡和位於夏威夷的凱克望遠鏡 (Keck Telescope) 監察了距離地球約 25,000 光年的銀河系中心區域將近 30 年之久。他們發現有很多移動速度非常快的恆星,正在環繞一個不發光的物體轉動。這個不發光的物體被稱為人馬座 A* (Sagittarius A*, 縮寫為 Sgr A*) 。 Sgr A* 會放出強大的無線電波,這點與活躍星系核的情況相似。
他們不單確認了這些恆星的公轉速率與 Sgr A* 的距離的開方成反比, Genzel 的團隊更成功追蹤了一顆記號為 S2 的恆星的完整軌跡。這兩個結果都表明, Sgr A* 必然是一個非常細小但質量達 400 萬倍太陽質量的緻密天體。這樣極端的天體只有一種可能性:超大質量黑洞。
霍金輻射 黑洞的未解之謎
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在解釋科學背景的文件中亦特別提及霍金的黑洞蒸發理論以及霍金輻射 (Hawking radiation) 。現時仍然未能探測到霍金輻射的存在,未來若成功的話除了將再一次驗證廣義相對論以外,更會對建立量子重力理論 (quantum gravity theory) 大有幫助。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重力波研究、宇宙學研究、黑洞研究,都是直接檢驗廣義相對論預言的方法。加上 2019 年 4 月 10 日公布的黑洞照片,大自然每一次都偏心愛因斯坦。相信愛因斯坦在天上又會伸出舌頭,調皮地說:「我早就知道了!」//
e mc2解釋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平行世界 #量子力學 #多重宇宙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在做了上次的宇宙的起源後,我們來說一下平行世界,因為這都有著密切的關係。在很多的小說,漫畫或是電影裡面都有講到這個平行宇宙的故事,究竟什麼是平行宇宙,而為何會有這個理論呢?如果你是第一次看我的影片,我的頻道主要的題材是稀奇古怪,靈異,外星人,或是一些科學無法解釋的事件,如果你也喜歡這些題材,歡迎你訂閱HenHenTV.
好!我們開始吧。
首先先說平行宇宙的理論是怎樣開始的,這是因為量子力學的其中一個研究而開始,所謂的多重宇宙論Multiverse這個字眼是由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在1895年開始的。但是為什麼一個心理學家會想出這個理論呢?威廉詹姆斯,也被稱之為心理學之父,他本身並不覺得研究心理可以知道人類的心理,所以他終其一生在研究超心理和心理現象,他認為人的精神世界不能用生物學的概念來解釋,可以透過某種現象來領會超越性價值,並強調人還有強大未開發的潛能,他也證明靜坐可以改善自身活力和精神力,和做了靈媒的實證研究,題外話:塞斯書的作者Jane Roberts也曾經收到死後的威廉詹姆斯的信息,透過Jane出版了一本叫『一個美國作家的死後生存:威廉。詹姆斯的世界觀』大家可以找這本書看看。
那一個心理學家想出來的理論,在過後的量子力學得到證實,在科學家每一次研究量子時,它都有不一樣的狀態,而宇宙的全部物質都是量子形成的。因此科學家大膽推測,既然每個量子都有不同的狀態,那麼宇宙就有可能並不只是一個而已,而是由多個類似的宇宙組成。目前很多科學家認為,在我們的世界裡,存在著更高維度的空間,雖然無法進入,但是確確實實的存在,他們做了一個粒子碰撞的實驗,在粒子的加速器裡面,使質子和反質子加速到光速,然後讓它們撞擊著一起,就會產生非常大的能量,粒子憑空消失了,而物質就完全湮滅了。
科學家猜測,透過撞擊而產生非常大的能量,能使粒子進入另外一個維度空間裡,根據愛因斯坦的E=MC2,得知微小的物質乘以光速就會產生巨大的能量。那為何量子力學可以證明平行世界呢?
我們簡單的講一下量子的特性,量子的多態性,一個光子它可以同時存在在多個地方,難道量子是可以分身在不同的地方,量子計算機的一個存儲比特位,同時可以是1又是0,使它的存儲和計算加倍,為何又有1又有0呢?因為在量子力學裡面,輸出態和輸入態都是某一力學量的本征態。如果我們都是量子組成的,那麼是否意味著我們可能存在在不同的維度裡面,只是我們能感知的只有現在的身體呢?
所謂的平行線是這兩條線永遠不會交叉在一起的時候,在另外一個宇宙可能存在著另外一個你在做著不同的東西。雖然無法交叉,但是其實有可能兩條平行線是非常靠近的呢?也有可能其實是圓形的呢?圓形的線也是永遠無法交叉的,於是就有了多重宇宙的理論出來。
我們先來講一個很出名的祖母悖論,假設你回到過去,在你父親還沒出生之前,殺了你的祖母,但是這裡就有個矛盾了。你回到過去殺了你的祖母,祖母死了就沒有你父親,沒有你父親你就不會存在,那怎樣可能有你回到過去殺死祖母呢?這就是祖母悖論的矛盾,那這個矛盾可以用平行世界來解釋,如果你真的可以回到過去殺死你的祖母,你這個世界和祖母死了的世界是不同的,就會產生兩個不同世界在進行著,那祖母悖論就可以解釋得到。
在量子力學的多宇宙論裡面可以這樣理解,如果一件事情的發生率不是等於零,那所有可能的情況都會在不同的平行世界裡面進行。造成歷史的分支,當你回到過去殺死你的祖母,其實你是進入了另外一個平行世界,而那個世界和你的世界不同的地方,就是一個有祖母,另外一個沒有而已。
那平行世界之間會可能有鏈接的機會嗎?有!答案是蟲洞,或叫愛因斯坦-羅森橋,他們倆人在研究引力場的時候,假設黑洞和白洞透過蟲洞鏈接,透過蟲洞可以去到另外一個空間,或是時空旅行,再次先說明在量子學裡面的蟲洞,和通俗講的蟲洞是不同的,量子學裡面的蟲洞是微型蟲洞,而通俗講的蟲洞又名時空洞。
在最新的超炫理論裡面,如果將兩個黑洞糾纏在一起,然後再把它們分離,就可以產生蟲洞,而蟲洞就可以將兩個平行世界的時空信息,用微小粒子互相傳送。
美國麻省理工的宇宙學家馬克思。泰馬克說道:對於我來說最有興趣知道的並不是平行宇宙究竟存不存在,而是究竟有多少種不同的平行宇宙呢?他在2003年寫了關於四種不同的平行宇宙,那就是
第一種:視覺之外
第二種:后暴漲泡沫
第三種: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解釋
第四種:終極集合
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去看看這四種不同的平行宇宙論有什麼分別,和怎樣證明它是存在的理論。
假設我們的意識可以經過微小粒子互相傳送,那就用可能因為你的意識而產生了另外一個平行世界,打個比方,如果我非常想去出國讀書,但是到最後我沒有出到國去讀書,但是在另外一個平行世界裡面,我已經在外國讀書並且畢業了。我們也有可能透過夢境,感受得到另外一個平行世界發生的東西,夢其實是人類潛意識的慾望,這種慾望也可能透過微小粒子傳送到另外一個世界,我們要做的事情有限,但是我們想做的事情是無限的,而夢就是一片鏡子,讓我們透過這面鏡子,穿梭去看在不同世界的自己,這個想法看起來很玄,但是這也不是無可能的。
我們來想想看,以後的世界一定會有人發明時空機器,對嗎?經過幾千幾萬年,總有人會發明到吧!那如果真的發明到時光機,那就是說他回到的過去和我們現在是在不同的時間,或是不同的維度。這樣解釋平行宇宙你可以接受吧?
人生中都充滿了不同的選擇和交叉的抉擇,需要我們深思然後做出不同的選擇,但是無論怎樣選擇,你都會得到一些東西,也失去一些東西,就是因為這樣的不確定,才能讓人生處處存有驚喜,就是因為錯過,才會學會珍惜,平行世界是否存在其實還沒有人能夠證明,就算證明了又如何,你只是可以窺望那個做出不同選擇的自己經歷不同的事情而已,不如好好的選擇現在的自己,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和愛護身邊的人。
好啦!今天的影片就到這裡,雖然這次的影片我花了將近兩個星期來準備,不過寫出來的東西我也蠻滿意的,希望透過這個影片,讓你們可以了解平行世界。如果你喜歡這個影片,記得分享給你的朋友看,也記得訂閱HenHenTV的時間,打開旁邊的小鈴鐺,和關注我的Fb,B站和Instagram. 接下來要做的影片,給大家投投票:
1, 金字塔的實驗
2, 魔法書和魔法陣
3, UFO和五十一區(羅斯威爾事件,暗網的機密文件)
最高票的我就會先拍那個主題。好啦!我們下個奇異世界見!Bye Bye
e mc2解釋 在 以色列觀光- 100年前的今天,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100年前的今天,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及改變世界的E = mc2。 他如此解釋了時間的擴張與收縮: 「把你的手放在燒熱的爐子上一分鐘,感覺就像是一小時。 ... <看更多>
e mc2解釋 在 E=mc²质能方程如何推导?光子有质量吗?爱因斯坦奇迹年(一)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