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爾的購物狂異想世界】
在添購服飾鞋包、家居或3C產品時
你會觀望一陣子再趁折扣入手
還是心癢難耐立刻買下呢?
如果你是觀望一陣子派
看到 #promotion、#coupon、
#sale、和 #bargain 等字眼
會不會更有慾望買下心儀商品呢?
前幾天在紐約時報上閱讀一篇
關於千禧世代(millennials)消費習慣的文章
學到一個有趣且貼近當代文化的新造詞
由 #promotion 加上 #economy 所形成的 #promoconomy
意思是以促銷為導向、為主流的經濟型態
這篇文章中有一段內容
很適合當作 #新聞翻譯挑戰 :
As any millennial short on cash will tell you, the economic downturn and the rise of e-commerce helped inure them to #deals. The generation’s predilection for shopping online, the deal frenzy of the recession, the necessity of finding discounts, given their flat incomes and student-loan debt, and the dominance of Amazon have all been factors in building what one might call the “promoconomy.
#參考翻譯:
千禧世代中並不富裕的人們會這麼告訴你:經濟低迷與電商興起使他們習慣 #找到好價錢。這一代人對網路購物的偏好、經濟衰退帶來的撿便宜風潮、由於收入持平及學貸壓力而必須尋找購物折扣,以及亞馬遜的市場主宰地位,都是催生所謂「促銷經濟(promoconomy)」的眾多因素。
#翻譯分析:
這一段文字中最難翻譯的部分是
“the economic downturn and
the rise of e-commerce
helped inure them to deals.”
inure 有「迫使(某人、事)習慣於某事」的意思
而 #deals 則有「成交、交易、好價錢」等意思
一開始選擇翻譯為「達成交易」
後來重新咀嚼文意
決定修改為「找到好價錢」這個更直白的說法
或者再跳脫原文一些,改為 #精打細算
#此deal非彼deal
deal 在不同脈絡中,會有不同的詮釋方法
以下三種使用到deal的短句為例:
“It’s a deal.”是「說定了。」
“It’s a good deal!”「買得好!」
“That’s a deal-breaker.” 「破局了。」
在日常對話中如果聽到這句話
意思是在某段交易/買賣/關係中
出現了一個導致交易無法成功的關鍵因素
比如:
某相機製造商,準備推出新一代單眼相機
然而某些人會覺得,新款功能 #不夠吸引人
那麼就可以說 “That’s a deal-breaker.”
#原文閱讀
“Welcome to Promoconomy”
https://nyti.ms/2P52a47
So, are you looking for any deals?
如果是你,會怎麼翻呢?
在底下留言,和我們分享你的翻譯洞見!
#恥度再創新高
#看完文章別忘了放大照片
#浩爾的購物狂異想世界熱映中
frenzy意思 在 浩爾譯世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浩爾的購物狂異想世界】
在添購服飾鞋包、家居或3C產品時
你會觀望一陣子再趁折扣入手
還是心癢難耐立刻買下呢?
如果你是觀望一陣子派
看到 #promotion、#coupon、
#sale、和 #bargain 等字眼
會不會更有慾望買下心儀商品呢?
前幾天在紐約時報上閱讀一篇
關於千禧世代(millennials)消費習慣的文章
學到一個有趣且貼近當代文化的新造詞
由 #promotion 加上 #economy 所形成的 #promoconomy
意思是以促銷為導向、為主流的經濟型態
這篇文章中有一段內容
很適合當作 #新聞翻譯挑戰 :
As any millennial short on cash will tell you, the economic downturn and the rise of e-commerce helped inure them to #deals. The generation’s predilection for shopping online, the deal frenzy of the recession, the necessity of finding discounts, given their flat incomes and student-loan debt, and the dominance of Amazon have all been factors in building what one might call the “promoconomy.
#參考翻譯:
千禧世代中並不富裕的人們會這麼告訴你:經濟低迷與電商興起使他們習慣 #找到好價錢。這一代人對網路購物的偏好、經濟衰退帶來的撿便宜風潮、由於收入持平及學貸壓力而必須尋找購物折扣,以及亞馬遜的市場主宰地位,都是催生所謂「促銷經濟(promoconomy)」的眾多因素。
#翻譯分析:
這一段文字中最難翻譯的部分是
“the economic downturn and
the rise of e-commerce
helped inure them to deals.”
inure 有「迫使(某人、事)習慣於某事」的意思
而 #deals 則有「成交、交易、好價錢」等意思
一開始選擇翻譯為「達成交易」
後來重新咀嚼文意
決定修改為「找到好價錢」這個更直白的說法
或者再跳脫原文一些,改為 #精打細算
#此deal非彼deal
deal 在不同脈絡中,會有不同的詮釋方法
以下三種使用到deal的短句為例:
“It’s a deal.”是「說定了。」
“It’s a good deal!”「買得好!」
“That’s a deal-breaker.” 「破局了。」
在日常對話中如果聽到這句話
意思是在某段交易/買賣/關係中
出現了一個導致交易無法成功的關鍵因素
比如:
某相機製造商,準備推出新一代單眼相機
然而某些人會覺得,新款功能 #不夠吸引人
那麼就可以說 “That’s a deal-breaker.”
#原文閱讀
“Welcome to Promoconomy”
https://nyti.ms/2P52a47
So, are you looking for any deals?
如果是你,會怎麼翻呢?
在底下留言,和我們分享你的翻譯洞見!
#恥度再創新高
#看完文章別忘了放大照片
#浩爾的購物狂異想世界熱映中
frenzy意思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BBC中文網】情緒情感始終在變 甚至會永遠消逝
你認為情緒是亘古不變、全人類共通的天性?大部分人都這麼想。
其實,情緒始終在變,一種情緒在不同時空會有不同的體現,情緒的種類也會隨時間推移而增減,有些甚至會永遠消逝。相應地,人們表達、描述情緒的語言也在變。
環境催生、改變人的情緒、情感和用以描述這種體驗的詞匯。有些情感、情緒被時代淘汰了,而它們的名稱則隨著語言的演變而被其他情感、情緒「套用」了。
社交網絡時代的人早晚會跟一種時代催生的新型情緒: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錯失機會、錯過好事),這種情緒的誘因通常是社交媒體上看到的帖子,別處正在發生某件激動人心、不可錯過的事,而自己卻無法在場參與。
專門研究人類情緒演變史的專家,莎拉·查尼(Sarah Chaney)在BBC廣播3台介紹了一些永遠消逝在歷史長河中的情緒,以及表達和描述情緒的語言、方式。
她認為,了解過去有助於人們理解自己當下的情緒。
下面7種情緒、情感或精神狀態已經不復存在,而用來形容它們的詞匯不斷演變,成了裝新酒的老瓶。
1. Acedia - 怠惰、慵懶、無精打採
Acedia 特指中世紀一個特定群體中出現的精神情感狀態,這個群體就是修道院僧侶。
這種情緒通常在精神危機時被觸發,被它控制的人會感到絶望、倦怠、懶散,甚至有還俗的念頭。
查尼博士說,放在當今社會,這種情緒可能類似於抑鬱,但Acedia 這個詞和它所表述的那種情緒跟中世紀修道院僧侶的精神危機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據信這種情緒是當年男修道院院長們的一大擔憂;感染這種情緒的僧侶通常變得懶惰,令院長們感到絶望。
後來,acedia 這個詞的定義和使用隨時間推移而演變,逐漸成了跟怠惰(sloth)可以通用的同義詞。怠惰是基督教義裏的「七宗罪」之一。
2. Frenzy - 狂躁、狂亂、狂熱、癲狂
這是另一個中世紀情緒,類似於憤怒,但比今天的「憤怒」一詞的指代更窄,特指一種情緒。
查尼博士這樣解釋這種情緒:「帶著frenzy情緒的人非常焦躁不安,激動易怒,有時會暴怒發作,橫衝直撞,鬧出很大動靜。」
顯然,靜靜的狂熱在中世紀是不存在的。
這種情緒突出表明,現代人傾向於把情緒理解為內在的、自己可以設法掩飾和隱藏的東西。
3. Melancholy - 憂鬱、憂傷、傷感、愁緒
憂愁、傷感(melancholy)如今通常被用來描述默默的哀傷、憂思。
但過去可不是這樣。
查尼博士介紹說,人類從中世紀進入現代文明時,melancholy 是一種肉體的痛苦,經常伴以恐懼和害怕。
在16世紀之前,人們認為人體內四種液體的平衡關係左右人的健康:血液、痰、黃膽汁和黑膽汁。
如果黑膽汁過多,人就會憂愁傷感。
當時還有人認為自己像玻璃一樣易碎,懼怕運動。
法國國王查理六世就有這種傷感的錯覺,讓人在他的衣服裏縫上鐵條,保護他的身體,以免不小心破碎了。
4. Nostalgia - 懷舊、鄉愁、思舊
懷舊,nostalgia,這個詞和它所指代的情緒,可能大家都熟悉,也是個常用詞。
但它最初是用來形容一種當時認為的身體疾病。
查尼博士說,那種疾病是18世紀的海員特有的病:他們在海上飄泊,遠離陸地和家鄉,思鄉情切,這時就會得這種病。
跟現在人們認為的思鄉病、鄉愁、懷舊不同,18世紀的思鄉病是有身體症狀的。
患了思鄉病的海員會感到疲憊、慵懶怠惰,受到不明原因的疼痛的折磨,無法工作。病情嚴重的甚至會喪生。
那跟我們現在所說的懷舊顯然是兩回事。
5. Shell shock - 炮彈休克症
大部分人聽說過炮彈休克症,或彈震症這個詞,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前線士兵的一種心理狀態。
和懷舊、憂愁等情緒和形容它們的詞匯一樣,最初人們談論炮彈休克時,是把它定位在介乎精神和身體疾病之間的,並且在這個基礎上予以治療。
查尼博士說,炮彈休克症患者會有奇怪的痙攣,往往喪失視覺和聽力,即使他們表面上看起來挺正常。
一戰爆發時,人們以為這些症狀是因為太靠近炮火和爆炸,大腦受到震蕩和損壞。
後來,這些症狀被認為是患者的經歷和精神狀態導致的,就像創傷後遺症。
6. Hypochondriasis - 疑病症、癔病症
疑病症、癔病症徹底跟情緒和精神掛鉤,是在19世紀。
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代,歇斯底里/癔病體現在男性患者身上,就叫hypochondriasis。
查尼博士說,當時人們認為這種病會令人疲憊不堪、身體疼痛,消化不良。疑病症的病源在17、18世紀的時候被認為是脾,後來改為神經系統。
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相信這些症狀是因為過度擔心身體狀況、害怕得病而引起的,因此儘管有身體出現病症,實際上得病的是精神和情緒。
7. Moral insanity - 悖德症
「悖德症」(moral insanity)這個詞匯是1835年一個名叫詹姆斯·卡沃斯·普里查德(James Cowles Prichard)發明的。
查尼博士解釋說,這個詞的意思就是「情感型躁狂」(emotional insanity)。
很久以前,「道德」(moral)這個詞的意思涉及「心理」、「情感」,同時也有我們現在理解的道德之意,所以容易引起困惑。
當年普里查德醫生診斷患了「悖德症」的人,都是沒有精神疾病症狀但行為怪異。
他覺得很多患者跟大部分正常人沒什麼區別,但可能無法控制情緒情感,或者在無意中犯了罪。
比如,有教養的上流女性的盜竊癖(kleptomani)被視為悖德症的一種,因為涉事的女士在人們心目中沒有任何理由需要偷盜。
查尼博士說,這個詞基本上被用來指代所有的極端情感、情緒,也經常被用來形容不服管教的孩子。
#社會 #歷史
frenzy意思 在 [討論] POE charge是什麼? - 看板RealPlaying | PTT遊戲區 的推薦與評價
... 每個frenzy charge額外增加此技能的攻速與攻擊力blood rage 時間內對自身造成每秒4%hp最大值的傷害,當buff存在時攻擊可以吸血,打死敵人時增加一個frenzy charge ... ... <看更多>
frenzy意思 在 草獸派對Taiwan Vegan Frenzy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好像也沒有要出太陽的意思…… 顯示更多.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