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周報》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請於
#Youtube「訂閱」文茜的世界周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t1aanVMoPYUt_CQYCPQg
右邊👉 「訂閱」,並開啟小鈴鐺 🔔
<單則精選>
川普將近四年的白宮任期,使美國的歐洲盟友陷入外交震驚。 他退出了重要的國際條約, 他對美國的盟友大加抨擊,卻向獨裁者示好。 他甚至威脅到美國全球力量的基石-北約組織。 這是前所未有的外交破壞,也解釋了為什麼歐洲一致為拜登能贏得2020年美國大選贏得而祈禱。
但是,民調所預期的民主黨藍色浪潮並沒有發生。拜登驚險而辛苦的勝選,透露了即使在川普災難性的疫情領導下,川普的基本盤不縮反增。
對於遭受美國震撼外交的歐洲盟友來說,這也不完全是一件壞事。 歐洲必須要面對隨著冷戰的結束,俄羅斯已經不是美國最大的威脅。美國的外交重心已經從戰後的的跨大西洋關係,轉移到以亞太地區為重。即使拜登勝選,歐洲今後也必須自求多福。
{內文}
從歐洲的角度來看,2020美國大選的結果,不是一個二選一的人名,而是一個問題,這場選舉有贏家嗎?
(德國總統/Frank-Walter Steinmeier)
不論是誰贏了,我希望美國能發展出,對自己國家的未來有一個共同想法的能力,而對我們歐洲人而言,重要的是了解我們的歐洲計畫,包括歐洲的整合與合作,是投資在這個跨大西洋的關係之上的
與其說以他德國總統的身份,他不能公開表態支持某一位候選人,不如說,無論是拜登當選,還是川普連任,歐洲都是這場選舉的最大輸家,這正是Politico 歐洲版的選後標題。
(新聞旁白)
四年的川普,使美國的歐洲盟友處於震驚狀態,他退出了至為重要的條約。
(美國總統/川普)
事實是這是一個從來 從來都不應該達成的可怕的單方面協議)
(新聞旁白)
他抨擊美國盟友
(美國總統/川普)
如果你看看,德國是俄羅斯的俘虜
(新聞旁白)
而他卻和獨裁者交好
因為德國是受到川普任期影響最大的歐洲國家,2017年梅克爾首次在白宮會晤川普,川普甚至拒絕與她握手的羞辱,預告了之後對德貿易戰與制裁「北流二號天然氣」的持續威脅,以及最近單方面宣布撤出部分駐德美軍的決定。
(德國前任駐美大使)
這是一個相當健康的喚醒電話,對歐洲人也同樣也是對德國人,不能在國防支出上搭免費便車,不能一直依賴美國提供保護
歐洲眾望所歸的拜登贏了大選,這也是一個徹底撕裂而且互相仇視的美國,拜登的當務之急是美國國內選後的整合與療癒,還有搶救嚴重失控的疫情,絕不是修復與歐洲的跨大西洋關係,也無法推動需要強力國會任務授權的全球議程。
(德國總統/Frank-Walter Steinmeier)
隨著冷戰的結束,意識到俄羅斯不再是美國的首號威脅,而是對於美國的威脅可能是來自於世界的其他角落,於是發生了重新定位,這個正式的重新定位,我們可以說是聚焦在中國和東亞,是在川普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只是不是以目前我們所看到的對中國的這種攻擊性
歐洲要面對的現實,是美國國際關係的核心,不再是大西洋,而把焦點轉移到亞太地區的改變。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副主席/Ian Lesser)
還有美國人口的改變,以及世代的交替也朝這個方向推進,很清楚的是年輕人的確對亞洲有更多的關注
即使把外交重心移到亞太,也不代表美國將會百分之百回到川普之前的國際領袖角色。
(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所長/Pascal Boniface)
川普執政的負面影響,不會隨著他離開白宮而停損,他所留下的後遺症還會繼續發酵,他留下了一個極其難以再度整合的美國,也留下了一個難以修復的美國形象,當2008年歐巴馬當選後,很快地就修復了美國的世界地位,而拜登將極為困難,因為他會被綁手綁腳
川普形式上也許輸了大選,但是川普的基本盤沒有消失,也不會隨著拜登勝選而消失,被川普具象化的美國白人認同危機,與全球化帶來的不平等的憤怒,會繼續發酵。
(無國界記者協會主席/ Pierre Haski)
他的個性是如此地製造分裂又如此張狂,和我們一貫熟悉的政治生態相去太遠,以至於我們沒有意識到最重要的事,他從2016年競選以來所體現的直覺,一股美國憤怒的綜合
「川普式民粹」才是真正的贏家。
(新聞旁白)
英國前駐美國大使Kim Darroch在2019年登上頭條新聞,在一個政府的機密備忘錄洩露之後,他在備忘錄中指出川普執政團隊在外交上的「笨拙無能」。
外交備忘錄洩露事件迫使他辭職,雖然他在書中用了同樣直接的評語,但是他也肯定川普的政治敏銳度。
(英國前駐美國大使/Kim Darroch)
他有一些真正與民眾接上地氣的訊息,而他釋出這些訊息的方式更是極度有效
最近一項大型的歐洲民調顯示,在歐洲幾個傳統盟國裡,民意對美國形象的看法跌到前所未有的歷史新低,而且對於川普領導國際事務的信心極其低落。
(英國前駐美國大使/Kim Darroch)
美國的領導地位,曾經對於歐洲和世界都非常重要,如果一旦沒有了,你會覺得這個世界將更不安全更加危險
川普主義將永久性的標誌著美國政治生態的改變,也會超越美國在全世界其他角落引起共鳴。
(法國Jean Jaures研究基金會會長/ Gilles Finchelstein)
當我們一直在問,這個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這場選舉的結果是否會被接受,這個問題的本身就反映了美國民主的墮落
(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所長/Pascal Boniface)
事實上這場大選有另外一位贏家,是習近平,在未來的地緣政治的大國博弈裡,以及北京和華盛頓彼此的競爭裡,北京又再度得分
相較於川普對於新冠疫情災難性的領導,北京在圍堵疫情的處理已經完勝美國,而這場大選所曝露的問題與接下來有可能發生的暴動衝突,更讓美國民主大國的形象徹底崩壞。
(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所長/Pascal Boniface)
中國可以藉此突顯自己有一個穩定的政權,領導人照顧民眾,反觀美國的民主,既失序又亂七八糟,而且也許很快就會出現暴動,北京向來都一直強調中國政權的穩定,相較於民主亂哄哄的舞台,結果是川普幫了習近平一個大忙。
即使拜登有很深厚的國際事務經驗,答案一樣很複雜,拜登即使當選了,拜登承諾將會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這對地球是個好消息,而且在對歐洲漸行漸遠的關係中,拜登肯定會以禮相待,最實際的好處是不必再受川普復仇式推文的擺佈,但是除了自求多福,歐洲沒有別的出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vEgwoZv6tY
以下是完整版【美國大選特報】2020.11.07《文茜世界周報-歐洲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woABwE0NE8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haski 在 巴黎不打烊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L’OBS 永恆的帝國專刊講座 |
巴黎地方媽媽今天沒有艾蜜莉跟大家分享,因為昨晚拋家棄子的去參加L’OBS雜誌特刊「永恆的帝國」講座,想聽聽專家學者們現場的激辯。
為了一場講座,我比以前唸書的時候還要認真,講座前一個小時就到了。我只好去旁邊的酒窖喝杯小酒打發一下時間,但還是半個小時前就入席。
L’OBS雜誌這麼聳動的封面和主題,和中國的歷史、思想與切身相關,我原以為會有很多中國的有志青年或知識份子來聽這個座談。很可惜的,現場聽眾還是以法國人為主。
座談由這本雜誌的主編Ursula Gauthier主持,這位女記者曾在2015年,因為一篇關於維吾爾的文章被中國政府列入禁止入境名單。講座開始,她開宗明義指出:「中國在1911年最後一個帝國倒下,後來成立了一個民族主義的國家,到1949共產黨執政,我們以為中國會有所改變。從清帝倒下一百年,最近這三四年來,中國才有了很大的改變。之前我不會想做這樣的專刊,但現在正是時候。」
參與講座的有法蘭西學院的教授Anna Cheng(也是著名學者程抱一的女兒)、法國東方語言文化研究學院的教授Ji Zhe與L’OBS的記者(也是France Inter晨間節目的主持人)Pierre Haski。
講座從「天下」開始討論,學者指出中國的天下是菁英階層所提出的一種概念,直指「世界」。再來是二千多年來儒家包裝的法家思想,還有一個無法與會的教授從美國傳來的影片,告訴大家一帶一路背後的野心。
基本上講座和這本雜誌特刊豐富的內容相較之下,沒有什麼特別的新意,都是我們知道的事情,只有昨天早上Pierre Haski訪談法國南特博物館館長的事情比較有爆點。
南特博物館規劃了三年,要做一個成吉思汗特展。其中幾件相關文物需要跟內蒙古呼和浩特博物館借展,對方同意借展,但法國的展覽不能出現下面三個字:成吉思汗、蒙古、帝國。法國人這次很驕傲,直接拒絕接受,不借就不借,口亨!
當然講座中政治也是不可避免的議題,中國的擴張主義、中美冷戰中歐洲選哪邊⋯⋯甚至台灣都有約略的帶到,但由於講座時間只有一個小時,談論內容很難深入。不過聽一群比我們還要了解中國和中國歷史的法國人對話,還是有點異樣的感覺。
最後,講座近尾聲的時候,一個中國人悄悄的進場,拍了很多照片之後離去。我想,這可能是為何來聽演講的中國人為數不多的原因。
(就不用拍地方媽媽了,她已經自己暴露有去聽演講了)
(這場講座真的沒什麼重點,雜誌內容好很多。我幫大家問了,想買雜誌的朋友可以在L’OBS的網站上購買,全球寄送)
haski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
川普與拜登之間的首次電視辯論在9月29日,證實了歐洲各國所有對美國民主四年以來的擔憂。歐洲媒體普遍認為辯論並沒有發生,因為兩人毫無彼此對話的意願。民主辯論蕩然無存。從形式上講,選出了歐洲大陸最年輕總統的法國媒體,訝異於是兩位年逾七旬的老人主導了美國的未來,充分暴露了世代分歧。拜登民調上的領先,讓他極力保持冷靜,不願降低到川普的層次。但是這場辯論並沒有呈現任何對於美國未來四年的願景。
德法公共電視台的新聞評論以「仇恨的勝利 」為題,認為仇恨才是這場辯論的贏家。
德國之聲評論這場辯論沒有贏家,最大的輸家是民主,尤其是美國在全球的民主形象。歐洲對於美國軍事保護傘最為敏感的德國,聯邦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羅特根(NorbertR?ttgen)在這場辯論之前,接受訪問時提出警告,認為如果川普在11月3日大選中獲勝,將對北約的未來構成嚴重威脅,「因為川普的原則是一個懲罰性的邏輯,在這種基礎上建立夥伴關係是不可能的」。這場辯論徹底瓦解了歐洲認為川普無法破壞美國至今不可動搖的共和國理念的懸念。
法國國家廣播電台引用了非洲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的推文:「在一個擁有244年民主經驗的國家,如此恐怖的表現,在世界各國仍在為基本政治權利而戰的人們,應該如何從美國的實驗中思考和學習」 。法國外交界大佬早就在數月前提出,這是一個對辯論不再有興趣的時代,社群網站讓大家只在同溫層裡交流,不肯傾聽異己的聲音與意見。
{內文}
「我不同意你的看法 但我會為了讓你有權說出來而奮戰致死 」,如果你也認同法國大文豪伏爾泰對民主的定義,那麼這還是一場民主制度下的大選辯論嗎?
(法國美國歷史學者/Corentin Sellin)
我們可以說辯論沒有發生,這是一場什麼都是,但絕不是一場辯論,我們看到的是兩個不願意和對方對話的人,一邊是川普一開始就企圖,以一種男性較勁的肢體動作,系統性不斷打斷拜登的方式
如果打斷對方是唯一的戰略,那唯一能夠繼續發言的反制策略,就是徹底放棄對話,拜登選擇了直接對鏡頭說話,不再面對川普。
(法國美國歷史學者/Corentin Sellin)
拜登的處境比較困難,一方面他不能只是接受挨打,因為川普很霸道地,強迫他接受這種辯論方式,他必須表現出他可以接招還招,但是所有民調都對他有利,雖然僅僅是民調,但他似乎應該以國家領袖的身分自居,而不能隨之起舞降低到川普的層級
因為從不間斷的街頭示威與黃背心運動,而往往被所有歐洲人認為,最無法彼此對話的法國人,面對這場辯論也瞠目結舌。
(The Tonight Show/ Jimmy Fallon)
唯一一個非常享受這場辯論的人是普丁,一面撫摸一隻貓,一面讚嘆不已 Yes yes yes,哈哈哈哈,坦白說經歷這場辯論,就像接受一個新冠病毒的篩檢測試,有兩根籤棍同時插入兩個鼻孔的感覺
(The Daily Show/Trevor Noah)
如果你錯過了這場辯論,我來幫你整理一下,啊-(可以請你--),啊-(可以請你回答我-),這非常受教
但是誰能真的苦中作樂笑得出來,曾經在歐洲老大陸上,選出一位不到四十歲,最年輕總統的法國,對於這場辯論的第一個反應是高齡年紀。
(法國國家電視台政治評論/Patrick Cohen)
我聽到的是兩位70高齡的老人,拜登和華勒斯(辯論主持人),被另一個人推擠,被無禮對待 被強壓,第三者也是70高齡,但是聲音比較大聲,口氣比較粗暴而且目中無人,即使他惡言相向並且滿口謊言,但他才是代表權威的臉孔,而這個人竟然是川普
除了驚訝於代表美國未來四年的,竟然是辯論台上三位都超過了七十歲的老人之外,還看到了比世代分歧更為嚴重的分裂。
(法國美國歷史學者/Corentin Sellin)
昨天晚上我們看到的是,在美國內部兩個彼此背道而馳,越來越遠的兩個國家
彷彿美國已經被兩大政黨,板塊分裂為兩座互不相連而且彼此對峙的島嶼,自從黃背心運動之後,法國社會學家佛爾奎特Jerome Fourquet,就提出了多元而分裂的「法國群島」,逐漸取代了「法蘭西共和國 」的概念。
(德國之聲國際評論/Richard Walker)
他試圖玩弄的是突顯拜登太老了,好像強迫要把拜登推進一個僵硬的困境,讓他無法完全表達訊息,而我認為拜登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保持平靜而對攻擊不作回應,但是我想很難說是哪一邊獲勝
哪一邊獲勝呢?歐洲德法公共電視台Arte 的新聞評論,以「仇恨的勝利 」為題認為仇恨才是這場辯論的贏家。
川普2020競選廣告轟炸,直接是針對上百萬美國人的FB和社群網站供稿。無法無天的罪犯讓基諾沙籠罩在恐怖之下,拜登單腳下跪,衝擊一種情感恐懼,操弄恐懼,取代了過去四年的政績成果,與對於未來四年的政見願景,如果仇恨是這場辯論最大的贏家,那最大的輸家就是民主。
(德國議會外交事務委員會基民盟黨團代表/Andreas Nick)
我們昨天晚上所看到的辯論,表示我想我們應該做好準備,將會看到美國的民主進程和民主機制,在復原力方面面臨最大程度的考驗,我們持續聽到的是其中一位候選人,不準備接受一場民主競選裡的失敗,這是值得高度擔憂的
歐洲各國普遍對美國,至今還存在著一種懸念,認為川普無法破壞美國至今,不可動搖的共和國概念,政治分歧可以通過辯論和妥協來解決衝突,這種觀點現在徹底受到質疑,執政掌權與某種道德要求,在這場辯論裡正式分道揚鑣,無論是誰當選,選後都難以修復內部,徹底撕裂互相仇視的美國。
(德國議會外交事務委員會基民盟黨團代表/Andreas Nick)
想起班傑明 富蘭克林的歷史名言,「我們有一個共和國,如果可以維持的話 」,如果這真的發生了,作為一個德國和歐洲夥伴主要的盟友,這將會對美國的全球地位有著戲劇性的後果,所以我們非常焦慮地看著
歐洲對於美國軍事保護傘最為敏感的德國,聯邦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有可能接任下一任基民黨領袖的羅特根,在這場辯論之前接受Politico訪問時提出警告,認為如果川普在11月3日大選中獲勝,將對北約的未來構成嚴重威脅,「因為川普的原則是一個懲罰性的邏輯,在這種基礎上建立夥伴關係是不可能的」。
(法國國家廣播電台台長/Pierre Haski)
非洲知識分子Celestin Monga的一條推文引起我的關注,他在1980年代曾在他的祖國喀麥隆因為推動民主而入獄,出獄後然後在華盛頓停留一段時間,然後返回非洲現在是非洲開發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
這位非洲領袖推文寫道「在一個擁有244年民主經驗的國家如此恐怖的表現,在世界各國仍在為基本政治權利而戰的人們,應該如何從美國的實驗中思考和學習」,瑞典前首相畢爾德Carl Bildt發表了同樣的推文:「這場辯論的真正輸家,是世界其他眼中的美國民主形象」。
(前任法國外交部長/韋德里納Hubert Vedrine)
大致來說辯論已經不可能了,已經無法吸引人了,人們想要看的是互相羞辱 互相攻擊,我不要和那些和我價值觀不一樣的人來往,我更不會去看他們寫的書
被認為是「法國季辛吉」的法國外交界大老韋德里納,曾經是左派密特朗總統的發言人,隨後被右派的席哈克總統延攬為外交部長,他在今年九月初法國著名的雙月刊《辯論》,創刊整整40週年後被迫停刊時接受訪問表示,以辯論來交換看法說服對方的原則已經式微沒落。
(前任法國外交部長/韋德里納Hubert Vedrine)
前提是要接受一個概念,就是交流對話的目標不是要淘汰對方,臉書世代造就了一個只在同溫層裡,彼此相挺互相取暖的族群,聽不見其他異己的聲音
(前任法國外交部長/韋德里納Hubert Vedrine)
我認為這種非學院派的辯論效應也被放大了,有那麼多社群網站 24H新聞台 媒體一切都歇斯底里化了,幾乎已經不可能,好好的說清楚兩句論述而不被打斷,因為不同意其中一個字或是這個那個,但確實是在惡化
當聯合國的辯論大會都因為疫情,而成為毫無交集各說各話的視訊演說,淹沒在網路的茫茫公海裡,當對話辯論只剩下大聲叫喊而沒有了傾聽,民主也從「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會為了讓你有權說出來而奮戰致死 」,沈淪為「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也不讓你有權說出來 」,是的,這不是一場辯論,而是一場吵鬧的民主葬禮。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請點閱【完整版】2020.10.03《文茜世界周報-歐洲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bqtwGaTQX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