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到,來一口科技部知性的空氣!
分享科技部小編的精彩科普之作。
https://www.facebook.com/1413716135538246/posts/2252416121668239/
🌬【吸一口知性空氣】💨
最近好像流行販售各種口味的空氣,就小編看到的產品,有山上的、市區的、精華市區的、猛禽呼吸過的、清新公營媒體的、南極的、附贈洋芋片的 (?) ……而容量差不多都是一個保特瓶大小。
這樣一瓶可以吸多久呢?🍾
其實一口就沒了。
一般情況下,人們每次吸進、呼出的氣體容積皆約 500 毫升。人類平均每分鐘呼吸 15 次,吐納七公升的氣體。
正常吸氣後,緊接著再深深吸一口氣,多吸入的氣體容積約 3100 毫升;而呼氣到不能再呼氣為止,肺中仍會存留 1200 毫升左右的氣體。
大家都知道呼吸非常非常重要,關乎生命。但一直到 17、18 世紀後,有了顯微鏡可以更細微的觀察肺臟等人體結構🔬;物理和化學知識也萌芽,科學家逐步解析出空氣的成分,人們才開始對「呼吸」的生理機制有系統性的了解。
時至今日,「呼吸」這件事仍有許多未解之謎,例如:人可以暫停呼吸多久?又是什麼機制決定暫停呼吸的極限時間?
大多數人無法閉氣一分鐘以上。可是,肺裡的氧氣足以讓我們 4 分鐘不呼吸,而血液裡二氧化碳累積至有害程度也沒這麼快。顯然,早在身體實際受到傷害前,就有某種力量驅使我們趕快再度呼吸,這被稱為「中斷點」。
科學家對此相當好奇,但「停止呼吸」的實驗並不好做──讓受試者自行控制憋氣到昏迷很困難😵,外力控制則有安全疑慮。
研究這個除了闡明生理機制,也可幫助一些癌症療法、減少執法過程中讓嫌犯意外死亡。
──也可以順便了解,遇到僵屍時🧟♂,暫時停止呼吸可以爭取多少應變時間。(誤)
⚙ 要說哪邊有最乾淨的空氣,大概莫過於「無塵室」(clean room)了。
日常生活中,空氣飄散著灰塵、皮屑、黴菌孢子、細菌、煙霧、花粉、布料纖維、昆蟲糞便等等。一般室內,每立方公尺的空氣就含有幾百億個微塵粒子。
這些微塵粒子非常小,要用「微米 μm」做為單位,也就是一公尺的一百萬分之一。它們除了可能引發人體過敏,也會影響精密儀器和醫療手術。
(想像一下,現在晶圓已達到奈米級水準,隨便沾上幾顆灰塵,可能就毀了電路~)
1960 年美國物理學家惠菲爾德(Willis Whitfield)設計出第一個完善的無塵室,讓一個空間內的微塵維持極低量,並嚴格控制氣流分佈與流速、溫濕度等環境條件。至今無塵室已成為半導體工業、醫材藥品、衛星、精密光學儀器等等領域的製程中,不可或缺的設施。
現在國際間常以「ISO 14644-1」和「Federal Standard 209E」為無塵室標準,以空氣中懸浮粒子的容許量分級。
例如,後者的「class 100」意思是「每立方英呎含有 ≧ 0.5μm 粒徑的微塵粒子數量不超過 100 顆」,很驚人吧!我們國家太空中心的無塵室就有這個等級~
P.S.「Federal Standard 209E」標準已於 2001 年廢止,但仍有許多單位沿用,國家太空中心使用的標準也是「Federal Standard 209E」。
20181227 新增
P.S.(2): 摘錄一下科學人該期完整全文的段落,說明一下這類研究為何可以減少執法意外:「實際了解停止呼吸,也可能對執法人員在必須強力制伏嫌犯時有用。全世界每年都有人在被制伏的過程中意外死亡。代謝速率升高、胸腔壓迫、血氧下降和二氧化碳上升,都會縮短一個人停止呼吸的時間。所以一個正在生氣的人經過打鬥或者被強力制伏,可能會比放鬆的人更需要提早喘口氣。」(若沒特別說明,會顯得好像執法人員刻意讓嫌犯出意外似的😅)
圖:科技部的知性空氣,吸一口,寫計畫靈感如泉湧。科技部 FB 編輯攝。
🔎延伸閱讀
科學人,〈暫停呼吸的極限〉
http://sa.ylib.com/MagArticle.aspx…
泛科學,〈巴瑤人X脾臟X基因變異:讓真人版水行俠潛水很久的秘密是?〉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40120
🔎參考資料
科學人,〈暫停呼吸的極限〉,201206,vol.124
賴義隆、賴亮全、吳莉玲編著,《呼吸生理學》,金名圖書,2013
Marshall Brain著,畢馨云譯,《工程之書》,時報出版,2016
無塵室分類標準
http://www.rac.ncut.edu.tw/jsp/book/t9/standard.pdf
國家太空中心,整合測試組介紹
https://goo.gl/t9o8fa
iso 14644-1無塵室標準 在 科技大觀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瓶裝空氣】
真不愧是科技部的空氣,覺得吸了好像文思泉湧。已經開始想 500 毫升空氣裡面到底有多少氣體分子了。
#寫計畫很需要 #寫報告也需要 #寫考卷的說他也要
🌬【吸一口知性空氣】💨
最近好像流行販售各種口味的空氣,就小編看到的產品,有山上的、市區的、精華市區的、猛禽呼吸過的、清新公營媒體的、南極的、附贈洋芋片的 (?) ……而容量差不多都是一個保特瓶大小。
這樣一瓶可以吸多久呢?🍾
其實一口就沒了。
一般情況下,人們每次吸進、呼出的氣體容積皆約 500 毫升。人類平均每分鐘呼吸 15 次,吐納七公升的氣體。
正常吸氣後,緊接著再深深吸一口氣,多吸入的氣體容積約 3100 毫升;而呼氣到不能再呼氣為止,肺中仍會存留 1200 毫升左右的氣體。
大家都知道呼吸非常非常重要,關乎生命。但一直到 17、18 世紀後,有了顯微鏡可以更細微的觀察肺臟等人體結構🔬;物理和化學知識也萌芽,科學家逐步解析出空氣的成分,人們才開始對「呼吸」的生理機制有系統性的了解。
時至今日,「呼吸」這件事仍有許多未解之謎,例如:人可以暫停呼吸多久?又是什麼機制決定暫停呼吸的極限時間?
大多數人無法閉氣一分鐘以上。可是,肺裡的氧氣足以讓我們 4 分鐘不呼吸,而血液裡二氧化碳累積至有害程度也沒這麼快。顯然,早在身體實際受到傷害前,就有某種力量驅使我們趕快再度呼吸,這被稱為「中斷點」。
科學家對此相當好奇,但「停止呼吸」的實驗並不好做──讓受試者自行控制憋氣到昏迷很困難😵,外力控制則有安全疑慮。
研究這個除了闡明生理機制,也可幫助一些癌症療法、減少執法過程中讓嫌犯意外死亡。
──也可以順便了解,遇到僵屍時🧟♂,暫時停止呼吸可以爭取多少應變時間。(誤)
⚙ 要說哪邊有最乾淨的空氣,大概莫過於「無塵室」(clean room)了。
日常生活中,空氣飄散著灰塵、皮屑、黴菌孢子、細菌、煙霧、花粉、布料纖維、昆蟲糞便等等。一般室內,每立方公尺的空氣就含有幾百億個微塵粒子。
這些微塵粒子非常小,要用「微米 μm」做為單位,也就是一公尺的一百萬分之一。它們除了可能引發人體過敏,也會影響精密儀器和醫療手術。
(想像一下,現在晶圓已達到奈米級水準,隨便沾上幾顆灰塵,可能就毀了電路~)
1960 年美國物理學家惠菲爾德(Willis Whitfield)設計出第一個完善的無塵室,讓一個空間內的微塵維持極低量,並嚴格控制氣流分佈與流速、溫濕度等環境條件。至今無塵室已成為半導體工業、醫材藥品、衛星、精密光學儀器等等領域的製程中,不可或缺的設施。
現在國際間常以「ISO 14644-1」和「Federal Standard 209E」為無塵室標準,以空氣中懸浮粒子的容許量分級。
例如,後者的「class 100」意思是「每立方英呎含有 ≧ 0.5μm 粒徑的微塵粒子數量不超過 100 顆」,很驚人吧!我們國家太空中心的無塵室就有這個等級~
P.S.「Federal Standard 209E」標準已於 2001 年廢止,但仍有許多單位沿用,國家太空中心使用的標準也是「Federal Standard 209E」。
20181227 新增
P.S.(2): 摘錄一下科學人該期完整全文的段落,說明一下這類研究為何可以減少執法意外:「實際了解停止呼吸,也可能對執法人員在必須強力制伏嫌犯時有用。全世界每年都有人在被制伏的過程中意外死亡。代謝速率升高、胸腔壓迫、血氧下降和二氧化碳上升,都會縮短一個人停止呼吸的時間。所以一個正在生氣的人經過打鬥或者被強力制伏,可能會比放鬆的人更需要提早喘口氣。」(若沒特別說明,會顯得好像執法人員刻意讓嫌犯出意外似的😅)
圖:科技部的知性空氣,吸一口,寫計畫靈感如泉湧。科技部 FB 編輯攝。
🔎延伸閱讀
科學人,〈暫停呼吸的極限〉
http://sa.ylib.com/MagArticle.aspx…
泛科學,〈巴瑤人X脾臟X基因變異:讓真人版水行俠潛水很久的秘密是?〉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40120
🔎參考資料
科學人,〈暫停呼吸的極限〉,201206,vol.124
賴義隆、賴亮全、吳莉玲編著,《呼吸生理學》,金名圖書,2013
Marshall Brain著,畢馨云譯,《工程之書》,時報出版,2016
無塵室分類標準
http://www.rac.ncut.edu.tw/jsp/book/t9/standard.pdf
國家太空中心,整合測試組介紹
https://goo.gl/t9o8fa
iso 14644-1無塵室標準 在 ISO 14644-1:2015 Revisions Summary: On Demand Webinar 的推薦與評價
Over the last five years, the ISO Technical Committee 209 has been working on the revision of the basic airborne cleanliness classification,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