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健科醫師跟物理治療師的差異】
同樣都是穿著白袍的醫療人員,對一般人來說確實比較難分辨兩者之間的差異。復健科醫師跟物理治療師最大的區別包括:治療方式、診斷的思維、教育養成等。兩者之間沒有誰比較厲害或懂比較多,就像各行各業、各有所長。
『能解決別人不能處理的問題』對我來說就是專業,所以有些狀況醫師比較擅長、有些則是治療師,最重要的是專業分工、適時轉介,不把病人或個案牢牢握在手上,當知道這個問題不是自己能解決的,就要找其他更擅長的人幫忙處理。
1. 診斷的思維
我很喜歡一本教科書的說法,物理治療師擅長的是功能性診斷(functional diagnosis)而醫師擅長的是結構性診斷(structural diagnosis),例如跑者反覆地有足底筋膜炎,『判斷出是足底筋膜炎這個結構有問題』,是醫師擅長的,而『什麼原因造成足底筋膜炎或足底筋膜受力過大』,是物理治療師擅長的,結構損傷往往是『結果』,而造成結構損傷有許多『原因』。常見的範例還包括:
結構性診斷-功能性診斷
*髕骨肌腱炎-股四頭肌過於緊繃
*足底筋膜炎-臀部外側肌群無力
*旋轉肌肌腱病變-肩胛骨穩定性不足
*腰痠背痛 (筋肌膜疼痛症候群)-維持固定姿勢過久、肌耐力不足等
以台灣的法規來說,物理治療師不能進行『診斷』,只有醫師才可以,但這邊用『診斷』這個詞意指『這個人的問題所在』,所以任何專業人員都有他的『診斷』,就像一個學生數學考不好,老師發現他在三角函數的題目錯很多,所以學生的診斷可能是『三角函數的概念還不夠瞭解』
2. 治療方式
延續上述所說,醫師較會針對『結構』去治療、治療師則常針對『原因』去治療。例如足底筋膜炎,醫師可能透過打針、吃藥等來降低發炎、減少疼痛等,而物理治療師同樣也會透過徒手治療、儀器治療減少症狀,但更重要的是要針對造成足底筋膜的原因(例如臀部外側無力)去處理,例如透過肌力訓練、動作控制訓練等提升臀部肌群的能力,才能一勞永逸,否則足底筋膜炎可能會反覆地出現。
還有一種較粗略的分法則是,醫師擅長『侵入性』的治療,簡單來說就是會穿透過皮膚的,像是注射、手術(復健科、內科醫師除外)等,而物理治療師擅長『非侵入性』的治療,例如徒手治療、運動治療等。
3. 教育養成
同樣為醫學院出身,醫師是醫學系、物理治療師是物理治療系,但在必修課程差異蠻大的。共同課程包括解剖學、生理學、骨科學、病理學等,兩者皆會學到。但因為各自專攻的不同,在不同科目學的深度也有差異,例如內外科學、影像學、藥理學等醫師著墨較多,而肌動學、生物力學、運動治療、徒手治療等這些則是物理治療師才會學的。解剖學或生理學,運動教練可能也會有些接觸,但以暸解基本概念為目的。上述這些都是學校的基本養成,但如果對特定領域有興趣,不少醫師、物理治療師也會去額外學習其他的科目、專長。
#phsyiotherapist #doctor #diagnosis #functionaldiagnosis #rehabilitation #coach #training #sports #treatment #physiotherapy #物理治療師 #醫師 #診斷 #功能性診斷 #復健科 #復健 #專業分工 #教練 #訓練 #運動 #治療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陳曉謙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phsyiotherapist 在 Physiotherapist - Is it for me?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Physiotherapy Career Pathway – the future of physiotherapy ... A day in the life of an NHS physiotherapist. LSC Health + Care Partnership.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