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家以為這些僅得六個迴紋針(萬字夾)重、尚存百餘隻的袋森鼠(Pygmy possum)已全部葬身火海,牠們竟奇跡地再次出現!
澳洲袋鼠島(Kangaroo Island)2019至2020年發生山火,波及全島近半面積,是有紀錄以來該島最嚴重的火災,為當地生態帶來災難。
袋森鼠(Pygmy possum)是全球最細小的袋貂(Possum)品種,於大火發生前已屬當地瀕臨絕種動物,在島上有紀錄的只有113隻。當地保育人士認為,牠們93%棲息地已被大火化為烏有,牠們亦一度消失得無影無蹤。
直至最近,袋森鼠再次被人發現,令當地的保育人士及科學家喜出望外,同時亦看見了一絲希望。
袋森鼠是澳洲本土的有袋動物,體重大約6至8克,一般只能在塔斯馬尼亞、部份維多利亞省、南澳洲及袋鼠島可以找到牠們的蹤影。
(詳細英文報道:https://www.bbc.com/news/av/world-australia-55240839)
possum澳洲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惡魔歸來 🇦🇺
「塔斯馬尼亞惡魔,3,000年後又踏上了澳洲大陸...」俗稱「塔斯馬尼亞惡魔」的袋獾,是澳洲極具象徵性的瀕危動物。早在數千年前於澳洲大陸本土消失殆盡的袋獾,當前全世界僅在澳洲島州的塔斯馬尼亞,可以找到野生蹤跡。但在本周,澳洲保育團體公布了一項最新復育行動,表示已將26隻袋獾送至澳洲大陸一處動物庇護所,展開階段式的繁殖、復育、野放評估與試驗。然而在澳洲大陸消失千年的袋獾,如今再引入對於地方生態系統有何影響?利大於弊嗎?
擁有黑、棕色毛髮,胸前與前肢交接處帶有一圈白色鬃毛的袋獾,曾經自然生長於澳洲大陸本土,但在距今約3,000年前後就已在澳洲本土消失殆盡。儘管切確原因未知,但科學界普遍推測可能與氣候變遷、人類獵捕、以及外來種澳洲野犬的引入有關。目前全世界只有在澳洲島州的塔斯馬尼亞可以發現野生袋獾。
但為何會被稱作「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則是因為袋獾是袋鼬目裡最大的食肉動物,儘管成年體重只在8公斤上下,體型大小不過近似於犬類,但卻是下顎十分有力、尖牙利嘴,且不吝於向敵意對方大肆咆嘯的性格動物,若遭遇危急刺激,更會發出如臭鼬般的刺鼻臭氣,嚇阻防身。
一般晝伏夜出的袋獾,以獵捕其他動物或吃腐肉維生,野外平均壽命僅約6年。在過去,袋獾曾因被認為可能咬殺家畜,因而遭人類大量獵捕,使得野生數量大減。儘管其後有關保護法規讓數量一度彈升,但1990年代以來,一種叫做「袋獾面部腫瘤病」(DFTD)的未知疾病,卻又讓袋獾遭遇物種危機。
這種不明傳染疾病,會讓袋獾面部與口腔內部,長出大小腫瘤,進而影響進食,最終飢餓死亡,且至今仍無法找到根治辦法。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袋獾野生數量已從15萬銳減至2萬5,000隻,並遭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危」(EN)。
而5日,由保育團體「澳洲方舟」(Aussie Ark)主導執行並公開宣布的袋獾復育行動,便是為了讓野生袋獾數量復歸穩定,不致因為疾病而走入全滅命運。
根據澳洲方舟,今年7月及9月已將總計26隻袋獾送至澳洲本土大陸,巴靈頓山國家公園附近一處動物庇護所。由於復育及再引入計畫不可能一蹴而及,第一批引入的袋獾將先在400公頃大、已排除捕食者等潛在威脅的庇護所生活一段時間,同時透過攝影機追蹤、監測儀器等,評估適應情況。
「我們引入的袋獾都是年輕又健康,他們將先在這個最適切的環境生活6個月,尋找自己的地盤領域,以便為之後的繁殖復育作準備。」澳洲方舟的主席福克納(Tim Faulkner)表示。如若計畫進展順利,第二批、40隻的袋獾則將在後年再引入同一動物庇護所,進行復育與後續野放試驗。
然而,距離袋獾在澳洲大陸消失殆盡早已過了數千年,大自然環境物換星移,幾經演化變遷,再引入的考量是什麼?利大於弊嗎?卻也是科學與保育界長期辯駁的生態議題。
福克納解釋,除了因為袋獾在近代因人類獵捕及上述疾病而野生數量大減,希望能藉此確保物種基數穩定之外,也考慮到了生態平衡。根據澳洲官方有關機構,儘管袋獾在遭遇攻擊時,會為了自衛而可能造成傷害,但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類與家畜。相較之下,「狐狸還有貓,是(澳洲)將近40種哺乳類動物滅絕的原因之一,袋獾卻是控制狐狸與貓數量的天然解決之道之一。」
塔斯馬尼亞大學的袋獾專家漢彌爾頓(David Hamilton)進一步解釋,事實上袋獾不太常獵捕貓作為食物,但野貓為了躲避與晝伏夜出的袋獾起衝突,反而會選擇在黃昏與清晨時段外出獵食,相互錯開。這也讓部分會被貓獵捕、且數量危急的袋狸動物(bandicoot),得以逃過一劫。從數據上來看,袋獾分布數量比貓還要多的許多地區,其袋狸動物數量也確實較多,「理論而言,袋獾(再引入)應不會對澳洲造成負面影響」。
但也有如澳洲迪肯大學的生態專家里奇(Euan Ritchie),保守地指出:任一物種再引入任一生態系統都存在一定風險,對動植物可能造成程度不一的影響。比如2012年,袋獾引入塔斯馬尼亞東岸的瑪麗亞島,就曾造成當地幾個短尾水薙鳥 (Short-tailed shearwater,物種數量「無危」)群落消失。
儘管袋獾確實讓島上另外兩種會獵食短尾水薙鳥的外來物種——貓與刷尾負鼠(Common brushtail possum)——數量得到壓制,但袋獾卻也被發現會開始吃海鳥的蛋與雛鳥。
不過澳洲方舟與多個保育團體合作的袋獾計畫,雖然終極目標是期待能讓袋獾回歸澳洲大陸,但當前仍只是在庇護所適應觀察的初步階段。對於未來克納則相對樂觀地表示:「我真的相信隨著時間流逝,塔斯馬尼亞惡魔會成為澳洲大陸尋常的一份子...3,000年前他們就在這裡了,你知道的,對於生態環境來說,這千年不過一眨眼。」
Photo Credit:澳洲方舟
#澳洲 #塔斯馬尼亞 #塔斯馬尼亞惡魔 #袋獾 #動保 #科學 #動物 #生態 #Australia #Tasmania #TasmanianDevil #animal #science #climatechange #reintroduce #DFTD #國際新聞 #udnglobal #轉角國際
possum澳洲 在 我不醫人- Dr. La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澳洲是一個很有動物福利的國家❓
還是所謂的動物福利只是利於人類❓
謝謝許多人的提醒
Lan重新整理了文章
希望想法能夠更清楚的表達
三天前,有民眾拾獲送進兩隻大約3-4個月大的小貓
兩隻貓咪都非常害怕
因而表現出攻擊行為,包括哈氣與出爪
典型會面臨的問題來了
這2隻小貓該何去何從
如果將這兩隻小貓送到公有收容所
十之八九會遭到安樂
因為他們的個性不適合進入家庭生活
澳洲沒有在做TNR
主要是考慮到野貓會獵捕澳洲原生動物
包括鳥類、有袋類、爬蟲類
諷刺的是,澳洲人卻常常把貓養在外面
是否可以將他們馴化呢?
因為他們已經錯過了「社會化」的年齡
即便仍然可以透過社交學習的方式來馴化
但這個過程對他們來說,不免是另一種形式的壓力來源
以目前較新的動物福利角度來說
其實是不推崇的
這篇文章的用意是提出許多澳洲目前政策上及現實中所面臨的問題
像是野貓會傷害澳洲原生動物,家貓卻普遍放養的矛盾問題。
當房子越蓋越多,新的住宅區越往郊區延伸,這都大大地減少野生動物的生活區域,並且帶入更多的放養家貓。
希望可以藉由討論,讓大家多想想目前流浪動物、野生動物與人的問題。
在澳洲當獸醫最特別的地方,除了普遍的犬貓醫療之外,平日也會遇到許多受傷被送進來或是年幼的原生動物,例如Galah、Possum、Blue tongue lizard等等,面對是否可以治療後野放或是必須安樂都對獸醫來說是一大挑戰。
仔細想想
雖然澳洲有著較為完善的動物福利政策
對於保護原生動物上,單純控制野貓數目而放任家貓放養似乎不是完善的做法
這個故事還是帶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
畢竟人類才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我們應該要為環境及生態更盡一份心力
possum澳洲 在 別再叫澳洲的袋貂為負鼠了】... - CrocoMan-GO 鱷名遠播 的推薦與評價
因此,Opossum 也不僅指其貌不揚的維吉尼亞負鼠,南美洲許多可愛的物種也是以這個字作為英文俗名。 . 但是呢,視角拉回澳洲,有那麼一大群被叫作possum。 ... <看更多>
possum澳洲 在 总令澳洲人头疼的possum,其实并不是负鼠?它们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对于在 澳洲 生活过的人来说, possum 这种动物应该不会太陌生。但是,很多人会把它跟负鼠( opossum )弄混,但它们其实是袋貂——袋鼠的远房亲戚之一,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