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吃的閱讀 -- 3之1》
在一個預備年貨和年夜飯的時節中,來閱讀關於吃的一些書籍。第一本就是關於我們熟悉的生鮮超市,以及它的黑暗秘密。
"Food is the business of eating,grocery we'll see, that's completely different," it's the business of desire"
"食物,是關於餐飲業的話題,而生鮮食品,我們會發現是完全不同的,他是一個關於欲望的生意”
我閱讀這本書的速度比以往都慢,一方面因為作者很細膩的描寫每一個採訪的對話,讓人感覺置身其中。另一方面,是因為生鮮零售業是這麼一個生活中理所當然的存在,當作者深入剖析到其中每一環的時候,包括採購選貨,物流運輸,生鮮維運,以及進口食品來源等等,其中的種種黑暗面都會讓讀者深刻反思,以“競爭”為名的剝削,要物美價廉然後講求時效方便,這一切的代價是誰來償付的呢?
書本一開始用簡短的篇幅述說美式賣場超市的出現,如何引發許多新發明 (運輸用的紙盒,食品品牌,超市推車,零售業動線規劃,等等。在大者恆大的競爭態勢當中,我很喜歡作者用 “Trader Joe's" 這個例子。這家生鮮零售店在美國以外比較沒有名,但它可是全美所有零售業者中單位平方英尺獲利最高的公司之一,僅次於Apple Store 和 Tiffany 蒂凡妮珠寶店。他刻意語大公司競爭策略避開,完全是從如何創造最高面積價值的方式來選擇銷售的品項。創辦人想像他所面對的消費者,跟以往不同,是一群受過“被過度教育” (他強調但是不見得“過度聰明”的年輕人),他們不再只是尋找最低價格二是要透過購買來表達他們的價值理念(有那麼一絲理想主義文青的概念)。他在早期如何透過紅酒的策略有著不錯的獲利成績。再來就是與產地直接推出掛名品牌的特殊產品。然後,也在無法與大公司價格競爭之於創造出一些特別的品項(例如因為花生醬價格無法競爭就自行開發了杏仁醬。後來反而成為他們的暢銷獨門產品)
裡面也有一段講到自動化帶來的巨大便利性,以及看不見的代價。作者回到汽車業最開始美國車廠,如何用更大的腹地並垂直整合原物料,來製造便宜的汽車說起。日本汽車廠因為沒有這些先天的條件而感到岌岌可危。當年TOYOTA的一名工程師到美國超市大賣場之後,被那樣的場景震懾了,也同樣激發期所謂JIT (即時製造)流程的靈感),反而讓日系車廠因著效率,而成為世界汽車製造業後來最有競爭力的一群。美國人看到了這樣的做法當然也爭相模仿。可是如果把這一套思考方式帶到人力密集的產業之中,就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人不能像零件或是原物料那樣隨傳隨到,人必須有一定程度的工作保障才能夠養家活口。書中講到了許多美國大型零售商的勞資糾紛,看到許多人好像再怎麼努力,都無法離貧窮或是負債太遠,真的能夠體會近年來美國內部因加劇的貧富不均所引發的怒吼,真的是非常可以理解的。
這本書另外很特別的一點,是作者花5年的時間為了真實了解大型零售超市生態圈的各個層面,他親身參與在第一線的工作。包括花數月的時間與貨車司機朝夕相處,參與運送的過程 (然後在那個漫漫的長途運送過程中聽司機的故事)。他成為美國大型知名生鮮超市的實習倉儲員工,與那些無法負擔學生貸款,充滿期待加入這個行業的人一起走一段路。還有每年無數多新食品發明的創業者,他與其中一位保持數年的聯絡,看見她散盡存款,挨家挨戶的推銷產品(“會改變你人生的一款沾醬!”),卻依然保持120分的熱情持續往前,直到逐漸嶄露頭角。還有前往泰國魚村,認識從人口販賣奴隸漁業制度黑暗中,逃出來的人的現身說法。
很多書中提出的觀點一時無法消化,也不太能想到身為一個消費者立即能夠做些什麼。但觀察著在台灣身邊的這些傳統市場不斷轉型進步,以及一些與小農合作的新創企業,覺得“有社會責任地消費”的意識越來越普及時,也會有越來越多人思考要如何改變,真正透過我們的消費行為傳達心中的價值。相信這些努力,在一些消費者的支持下,在5年,10年,20年的期間,應該可以創造出一個更健康平衡的食品零售樣貌。
“零售很大的成份是在反映著整個社會, 關於人們在思考什麼,想要什麼,以及尋找什麼。根本的來說人類總是在尋找意義,而我們把消費當成一個重要的表達方式”
"Retail is a giant reflection of society, what people are thinking and wanting and looking for. Fundamentally I think we are meaning seeking species, and I think we place a lot of meaning in consumption"
全文與相關圖片在部落格中👇👇👇
https://dushuyizhi.net/the-secret-life-of-groceries-生鮮超市的黑暗秘密/
#TheSecretLifeofGroceries #Supermarket #BenjaminLorr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toyota垂直整合」的推薦目錄:
- 關於toyota垂直整合 在 讀書e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toyota垂直整合 在 施振榮 Stan哥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toyota垂直整合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toyota垂直整合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toyota垂直整合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toyota垂直整合 在 [新聞] 國際汽車大廠與新創合作推動電動車電池- 看板Stock 的評價
- 關於toyota垂直整合 在 今日熱文【中國電動車之王的痛:電池VS.車子要先衝哪個?】... 的評價
- 關於toyota垂直整合 在 南都豐田汽車2021年成立30周年-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toyota垂直整合 在 2409 友達20元不回頭,向錢進! (第3461頁) - Mobile01 的評價
toyota垂直整合 在 施振榮 Stan哥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Stan哥:必也正名乎!幾個產業名詞與媒體朋友溝通
我經常看各位媒體朋友的各種報導,媒體朋友在報導中使用的產業名詞,長期下來會對讀者對於該事物的認知造成影響,我們應該要重視媒體所慣用的一些產業名詞是否能正確或貼切表達其背後真正的意義,因此我特別點出幾個我所注意到的產業名詞,與大家分享:
「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OEM的英文原意是指原設備系統製造者,以電腦產業為例,OEM指的是品牌電腦公司,電腦公司原本係由自己研發設計及製造電腦,但後來為了降低成本,於是在產品自行研發設計後,不再自行製造,而委託給EMS(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Services)代工生產製造。例如美國電腦公司HP就是典型的OEM業者,委託給EMS業者-鴻海代工。
但一般台灣媒體都用OEM來指稱台灣的電腦代工廠商,這與一般國外OEM所指稱的對象是品牌公司有所不同,例如在汽車產業Toyota與雙B都是OEM業者,長此以往恐會造成國內外溝通上的混淆。
後來由於台灣代工製造業者的能力提升後,台灣業者以其設計製造的產品供應給電腦品牌公司的做法,被稱為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因此到後來, ODM在台灣就漸漸取代了OEM的用法。
所謂的「代工」,一般談的是代為生產製造,但廣義來說,可解釋為「代為工作」,不只生產製造可以代工,就連研展設計也可代工。台灣的ODM就包括了「代研」(指研展設計)+「代工」(生產製造)二個部分。
在宏碁2000年的世紀變革中,當時將公司一分為二,分成發展品牌事業的宏碁(OEM)與負責研製服務事業的緯創,針對緯創的定位我就提出了DMS(Design Manufacturer Service),即是一般俗稱的ODM。
後來,台灣為了鼓勵原本以製造為主的公司轉型發展品牌,因此也出現了OBM(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r)這個名詞,OBM則較接近OEM的這個名詞的定位。
針對「代工」這件事,我另外提出一個名詞-「代商」。雖然是電腦品牌業者委託台廠代工,但如果換個角度來看,也可以說是台廠請電腦品牌公司「代商」,所謂的商就是在市場上進行價值交換進而創造價值。
我認為,代「商」比代「工」能創造更高的價值,雖然在文化價值觀上依地位高低依序為「士、農、工、商」,但商其實能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在現代社會如果以為社會創造價值的高低來排序,反而應該是「商、工、農、士」。
「垂直分工」、「水平整合」:
雖然早期「垂直整合」原本是產業相當具競爭力的一種運作模式,不過在全球化的發展之下,基於競爭力的考量,產業已逐漸由「垂直整合」走向「垂直分工、水平整合」的發展趨勢。
只不過一般人常會把「垂直分工」誤稱為「水平分工」,其實如果談的是產業價值鏈上中下游之間的關係,產業的發展過程已由「垂直整合」走向「垂直分工」,而水平則要整合,才能降低成本。
註:我所提出的微笑曲線因為縱軸是指附加價值,產業價值鏈則畫在橫軸,因此也有很多人將產業上中下游價值鏈的「垂直分工」誤稱為「水平分工」。
這裡所談的「水平整合」,就如一些零組件供應商不斷在國內或海外進行同業的併購,這也是產業在水平整合趨勢下的策略,藉由水平整合取得競爭優勢,並打破不同國家或地域的限制。
至於「水平分工」,指的是在價值鏈的同一位置(水平關係,非上下游的垂直關係)做同一類的事,但在不同的領域做,具體的例子如APP,APP有各種不同領域的應用就是一種水平分工的關係;但AppStore則是水平整合。
「工業4.0」vs. 「產業4.0」:
近年由德國啟動的「Industry 4.0」正如火如荼帶動全世界各國推動變革,這也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但很多人將「Industry 4.0」稱為「工業4.0」,其實Industry的英文是「產業」之意,一字之差,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工業是經濟發展的必要基礎,人類的文明也是由工業發展所造就,在工業發展後,進一步廣泛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諸如服務業,甚至是教育產業、醫療產業。
「Industry 4.0」如果只用「工業4.0」來思考就太過局限,並沒能了解其背後的真正意義,我們應該要以「產業4.0」的思維來思考,將服務業、金融、電信、運輸、媒體等等各產業,甚至教育及醫療領域都納入這一波的變革中。
「物聯網」vs.「智聯網」:
一般人談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其實所謂的「Things」包括了「事」和「物」,物是有形的,事是無形的,這些事物的積累產生了大數據。如果只用「物聯網」這個名詞來形容,概念相對受限。
因此我提出了「智聯網」(Internet of Beings,IoB),就是強調要靠背後以人為本的智慧才能讓訊息有用,沒有智慧的「物聯網」,無法真正的利益人群。
而「智聯網」並非要取代「物聯網」,而是要在「物聯網」的基礎上,進一步透過「智聯網」來創造更多的價值,讓「物聯網」產生更大的效益,以面對未來的發展大趨勢。
我之所以特別要把這些業界慣用的名詞講清楚,是因為這些觀念是核心思維,思維對了,才能進一步創造價值。我將我的看法與各位媒體朋友分享,就是希望透過媒體朋友們的力量,能將一些名稱導正回來,這樣大家在溝通時,才能站在相同且正確的基礎上,不致因彼此對名稱的認知不同而有所誤解。
Stan哥
toyota垂直整合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toyota垂直整合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toyota垂直整合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toyota垂直整合 在 今日熱文【中國電動車之王的痛:電池VS.車子要先衝哪個?】... 的推薦與評價
【陳良榕專欄】曾靠「高仿豐田」的比亞迪已是中國電動車之王,其垂直整合程度,甚至達到車壇無人能及的水準。但要變世界第一,王傳福得解決自己搞出的 ... ... <看更多>
toyota垂直整合 在 南都豐田汽車2021年成立30周年-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南都 豐田 汽車2021年成立30周年30年來深受雲嘉南廣大車主的信任與愛戴. ... 富鴻網5G 垂直整合 國際加速器DEMO DAY引領新創團隊從高雄亞灣走向國際5G創新 ... ... <看更多>
toyota垂直整合 在 [新聞] 國際汽車大廠與新創合作推動電動車電池- 看板Stock 的推薦與評價
原文標題:
國際汽車大廠與新創合作推動電動車電池生產回收在地化
原文連結:
https://bit.ly/3Pffc8V
發布時間:
2022/8/9
記者署名:
何思穎
原文內容:
近來地緣政治的不穩定性使得電動車供應鏈斷鏈問題再度浮現,美國推出基礎建設法和拜
登政府援引國防生產法,而許多汽車製造商則將目光轉向鋰離子電池回收,以建立健康的
供應鏈。
根據AquaMetals公司的數據,2030年之前大約會有1500萬噸鋰離子電池退役,而2030年也
正是多數汽車製造商淘汰汽油車所設定的最後年限。預計到本世紀末,電池回收市場價值
將達187億美元。市場供應缺口成新創及傳統企業確立產業方向的機會。
避免再度面臨斷鏈危機,汽車廠走向垂直整合
為了避免COVID-19期間經歷的供應鏈問題,許多汽車製造商都在朝垂直整合發展,電池生
命週期中的大部分工作也被納入其中。例如:大眾汽車集團成立了一家新公司PowerCo,
負責管理其全球電池業務,包含電池原料一直到電池回收,還計劃在歐洲建造六家電池工
廠,第一家已於2022年7月7日破土動工。
這種垂直整合的動力正促使汽車製造商在整個生命週期中投資新創企業,從電池技術到回
收。根據TechCrunch和PitchBook的分析,單單過去五年,就有420億美元的風險資本和成
長型私募基金投資該產業。大眾汽車支持固態電池公司QuantumScape、BMW投資了Our
Next Energy、通用汽車則看中快速充電電池新創公司Soelect和SolidEnergy Systems。
電池回收服務吸引大型公司與新創公司投入
雖然大部分投資都集中在電池技術新創公司,但電池回收公司也開始合作和投資。
Redwood Materials也許是這個產業中的當紅炸子雞,但世界上還是有許多公司在電池回
收領域耕耘,從American Battery Technology、AquaMetals和Li-Cycle這樣的上市企業
到Ascend Elements這樣的新創公司以及Accurec Recycling和Retriev Technologies這樣
的成熟公司。
大多數涉及電池回收的交易都是屬於合作和投資。該產業也有過至少一次收購:去年(
2021),Cox Automotive收購了Spiers,Spiers是一家專門與汽車製造商合作,修理、更
換或回收電動車電池的公司。
新創公司Posh致力於打造自動化的電動車電池回收鏈
2022年6月,致力於自動回收電動車電池的新創公司Posh在種子輪融資中籌集了380萬美元
。Posh創始人在倉庫角落看到堆積著待回收的雪佛蘭Bolt電池,便決定將發展重心從餐飲
業高端機器人轉向電動車電池回收。聯合創始人Wesley Zheng表示:「目前,電池生產是
100%自動化,但電池回收卻是100%人工。」
Posh正在努力扭轉這一現象,在生產線上部署機器人技術來分解電池組。
Zheng表示:「如果考慮到汽車製造商即將在2030年或2035年實現全電池電動化,你可以
看到,如果我們不花時間做別人不做的事情,這會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Redwood Materials與多家汽車大廠合作建立回收供應鏈
即使作為電池回收業的領導者之一,Redwood Materials的創始人兼CEO J.B. Straubel依
然表示擔心公司已經太晚開始發展,無法滿足市場需求。Straubel在5月舉行的金融時報
舉辦的「汽車未來Future of the Car」會議上表示:「如果你了解我們在5年或10年後需
要上路的電動車數量,我會覺得我們現在開始大規模建設基礎設施,已經太晚了。」
2022年6月21日,豐田汽車宣布與Redwood Materials合作,收集、翻新和回收電池及電池
材料,並送往豐田即將建立的北卡羅來納州電池工廠。此次合作關係只收集豐田混合動力
和電動車的電池。
這也是紅木公司與OEM廠商之間一連串合作的最新成果,包括Proterra、福特、富豪和松
下,松下正在向特斯拉內華達州的超級工廠(gigafactory)供應電池。隨著電動汽車收
購的到來,對電池材料的需求,尤其是區域性生產的電池材料,正在快速上升。通過與豐
田和其他汽車製造商合作,Redwood希望在美國建立一個電動車電池的迴圈式供應鏈,最
終降低電池的成本,抵消開採貴金屬的需要。
剛開始,Redwood公司會專注於篩查豐田汽車電池的健康狀況,並評估翻新的可能性,以
便在可能的情況下將其放入現有汽車,延長電池的壽命。
如果不行的話,Redwood會對電池進行回收,取出銅、鋰、鈷和鎳等材料。然後將這些材
料重新製造成陽極銅箔和陰極,這是電池的兩個主要組成部分,占成本的65%,這些材料
可以返還給豐田公司用於電池製造。
Redwood Materials向下游發展,力求關鍵電池材料在地化
2021年9月,Redwood宣佈了生產關鍵電池材料的計畫。Redwood想做的遠超出傳統回收商
的工作,該公司除了分解金屬,更進一步向下游發展,將分解的金屬再製成陽極或陰極零
件,將這整個過程在地化,以改變目前製造陽極或陰極零件主要在亞洲的現況。
該公司表示,他們現在每年收到超過6 GWh的報廢電池回收。紅木公司還宣佈,在2025年
前將其內華達州工廠的陽極和陰極零件的產量提高到每年100 GWh,這個數字足以生產每
年超過100萬輛電動汽車,然後在2030年前將其規模擴大到500 GWh。目前,松下已經下訂
了Redwood旨在今年開始為Tesla的超級工廠生產的陽極銅箔。
韓國LG Energy Solution與中國廠商合作電池回收
7月26日,LG新能源公司(LG Energy Solution)和中國的華友鈷業簽署了一份商業協議
,將在中國成立一家電池廢料回收合資企業。
華友鈷業是中國最大的鈷生產商,多次與韓方合作。2019年與LG化學合作於中國衢州建立
前體(precursor)合資企業,在中國無錫建立陰極材料合資企業,並在2022年於韓國龜
尾建立陰極材料合資企業。
根據協議,兩家公司將從電池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料和收集的廢電池中提取鋰、鎳和鈷。
這些原料將轉為正極材料,供應給LG新能源在南京的電池廠。兩家公司計畫在南京建立一
個預處理廠處理廢品和電池廢料,並在浙江省衢州建立一個後處理廠,利用華友鈷業的基
礎設施處理回收的原料。
南韓大型企業持續增加對電池回收企業之股權投資
韓國企業針對電池回收的投資正持續增加:
2021年12月,LG新能源與LG化學共同投資加拿大電池回收公司Li-Cycle 600億韓元(約合
13.75億台幣),以確保其2.6%的股份。
2019年,三星SDI對電池再利用公司PM Grow進行了股權投資。
SK On開發從電池廢料中回收氫氧化鋰的技術,並申請了54項專利,計畫於2025年商轉。
SNE Research:全球廢電池市場預計至2040年增長到約740億美元
鋰離子電池回收產業目前在全球雖處起步階段,但隨著2030年更多電動車進入市場,發展
勢必需要加速。根據市場研究公司SNE Research,從2020年到2040年,全球廢電池市場預
計將從3.4億美元增長到約740億美元。目前電動車電池的使用壽命為8到10年,因此廢電
池的數量在2030年代可能會飆升,擁有更快速的從廢電池中提取更多材料的公司,將有機
會在市場中領先。
心得/評論:
2030年是電動車關鍵的一年,許多市場報告推測到時候會有大量淘汰的電動車電池,而且
以後只會越來越多,再配合美國想要建立自己的電池供應鏈,除了掌握關鍵稀土外,良好
的電池回收技術也能提升電池再利用的比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03.145.192.24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ock/M.1660103812.A.378.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