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求世 38
從時事看世界遺產:以弗所3-2(2015)
土耳其雖然現在是伊斯蘭國家,但在基督教的傳布過程中,這裡是非常重要的先啟地,而艾菲索斯更是極其重要的聖地。因為耶穌死時的羅馬帝國,對於基督教還是採取迫害手段,耶穌要後繼者將福音傳播開來,奉行不渝的第一代領導者要算是保羅了,他首創向非猶太人轉播基督的福音,一生中至少有三次遠行傳教的旅程。
但當時耶路撒冷以西充滿風險變數,往東成為較佳的選擇,相較於同時的歐洲,這裡天高皇帝遠,帝力於我有何哉?直到西元313年,羅馬君士坦丁大帝才頒布米蘭飭令,宣布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因此保羅在第三次傳教時來到了今天土耳其的以弗所及小亞細亞,和教徒們在小亞細亞建立了七教會:以弗所、士每拿、別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鐵非、老底嘉等七個教會,這些教會是基督教早期傳教歷史中重要的灘頭堡,也以此奠基。基督教繼續接力東傳,西元301年,亞美尼亞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信奉基督教的國家。
因為小亞細亞是族群文化複雜之地,基督教東傳之前,這裡早就有豐富複雜的信仰及語言,保羅是羅馬公民,這樣的身份有助於他遊走各地,再加上他精通許多語言,更能打破各地文化本位主義差距的藩籬,但在這樣的外在環境誘惑下,要保持信仰的堅貞就面臨許多外在的考驗。
因此在過程中,保羅向七教會寫信,提醒告知他們信仰基督教的重要與虔誠,先說一些肯定的話,然後再告知各個教會不同的過錯,要記得改進並勿忘初衷。提醒以弗所和老底嘉要恢復純真的愛心,避免失去起初的熱誠;勸勉別迦摩、推雅推喇、撒狄要守住正義,防止情慾上放縱,拜偶像、道德墮落,保羅也寫了《以弗所書》給以弗所的基督徒。
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的約翰,接受耶穌死前托付,照顧母親聖母瑪利亞,據說也是遷居到以弗所安享晚年。18世紀時,一位德國修女因為神蹟可以清楚描繪出祂晚年故居週遭狀況和位置,但她卻從沒來過艾菲索斯,西元1881年,一位法國牧師根據描述發現石造屋舍遺跡,雖然沒有直接證據證實,但1951年天主教教宗將此屋舍提升到聖地的地位,近期的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與本篤十六世(Pope Benedict XVI)則分別在1979年與2006年參訪此神聖的屋舍。至此真相似乎已不重要,我看到教徒在小屋裡感動流淚的場景,也看到異教徒臉上顯而易見滿臉嗤之以鼻的表情。約翰後來因傳教被羅馬放逐到愛琴海的拔摩島(帕特摩斯島Patmos),寫下了啟示錄,西元100年在以弗所逝世,就埋在阿特密斯神殿附近的小山丘,六世紀查士丁尼大帝在此興建聖約翰教堂,只可惜如今已是廢墟。
在羅馬人興建的以弗所城,海港大道底以大理石板鋪成的廣場上,出現刻劃的像是派狀圖,又像分切的披薩的神祕符號,任何遭迫害的宗教,會創造出一種自己才能理解的暗號,一來為了保護自己,二來增添神秘色彩,希臘文是早期基督教的語言,耶穌的名字被當作字謎隱藏在魚的形象中,因為希臘文中的魚(IXΘYΣ)剛好是以下詞句起首古希臘字母的組合,「耶穌基督,救世主上帝之子」(Jesus Christ Son of God Saviour),當基督徒看到這個暗號,表示這是座有基督兄弟姊妹的城市。
西元431年,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在以弗所召開第三次基督教大公會議,約兩千名主教出席。討論關於耶穌的神性與人性關係之爭,瑪利亞是否具備神性的議題,以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聶斯托里為主的人強調耶穌的人性,淡化其神性,同時主張將瑪利亞稱為「耶穌之母」,而非「天主之母」,經過辯論角力後,失勢的聶斯托里派東傳入波斯,唐朝時傳入中國,被稱為景教,西安碑林博物館還有一塊「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見證歷史。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19. 羅馬文明—兩希文化的揉合 羅馬共和國將領凱撒於公元前44年成爲終身大帝,象徵著共和制的結束;至前27年,屋大維成爲奧古斯都,象徵著羅馬帝國的開端。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遷都至君士坦丁堡(即現時的伊斯坦堡),成立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直至1453年被攻破。羅馬文明除了是軍事強國,...
君士坦丁大帝 在 馬老師的旅遊跑馬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時事求世 17
從時事看世界遺產:羅馬歷史中心(1980年)
很多人問我旅行時會不會買紀念品?或是蒐集什麼東西?我沒有特別的戀物癖,也沒有特別喜歡的名牌,早期自助旅行一切行李都以輕便為主,所以也不想當蝸牛揹著沿途的紀念品旅行,甚至連世界遺產都不是用蒐集的心態在造訪,因為也常有人問我去過幾個世界遺產?其實不是每個世界遺產你都會感興趣,只要把去過的理由及故事搞清楚即可,如果沒有,去過500個那又如何?
但隨著去的地方多了,也能從多中找到一些交集項目,比如說各地的教堂,各地的水道橋,這些不是獨一無二,卻又有獨特的故事和時代背景,人類文明就是先有一項發明,用過之後大家就會開始模仿、學習、改良、進階、應用。看羅馬帝國電影時,有時能看到凱旋歸來的場景,那是萬人空巷,集榮耀於一身,更有甚者還蓋凱旋門紀錄這戰功彪炳的一刻,想到凱旋門最有名的當然是巴黎凱旋門,說它是僅次巴黎鐵塔的地標一點也不誇張,但是最早的凱旋門,就是古代羅馬人創建,為慶祝戰爭勝利而建造出來的紀念性建築物。
羅馬有三座凱旋門,最早的一座建於西元81年,是圖密善皇帝為兄長提圖斯,也是他前一任的皇帝所建,西元66年,猶太人為了反抗羅馬帝國暴政以及羅馬帝國不合理的稅收起義,尼祿皇帝派大將韋斯帕先征討猶太起義軍,後來因為尼祿被刺殺,韋斯帕先趕回羅馬爭奪王位,當上羅馬帝國皇帝後,又派其子提圖斯續攻,西元70年,耶路撒冷被提圖斯攻陷,傳說第二聖殿地下藏有黃金,而被徹底摧毀,如今徒留哭牆。西元135年,猶太人再次起義,被鎮壓後羅馬帝國將所有的猶太人驅逐出猶太地,失去了他們的國土與家園。
提圖斯凱旋門擁有現存唯一對耶路撒冷聖殿器物的浮雕,提圖斯的軍隊興高采烈將聖殿奪取來的黃金聖案、燭臺和銀喇叭炫耀展示,提圖斯凱旋門上描繪的耶路撒冷聖殿7個分支的燈臺形象,被用在以色列國徽,是摩西象徵以杏花形狀設計的,代表上帝以七天創世紀。
羅馬另兩座凱旋門是西元203年建的塞維魯凱旋門,慶祝兩次戰勝安息帝國;另一座是君士坦丁大帝於312年10月28日的米爾維安大橋之役中勝利,使他結束四帝共治成為羅馬帝國的唯一君主,各有其紀念的意義。
除了羅馬外,世界上還有幾座著名的凱旋門,也都是地標建築:巴黎凱旋門是拿破崙為紀念1805年打敗俄奧聯軍的勝利而建;德里的印度門建於1921年,為的是紀念在一戰和阿富汗戰爭中犧牲的9萬名士兵;寮國永珍的凱旋門建於1968年,後被寮共改名為凱旋門以紀念勝利;北韓平壤凱旋門建於1982年,為了慶祝金日成70大壽和紀念他兩次帶領北韓打敗日本及美國,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凱旋門,高60公尺。而其中被列為世界遺產的就是前面介紹的羅馬三座凱旋門及法國奧朗日的凱旋門(沒去過),這是我的蒐集跟大家分享,只可惜無法帶回,只能收藏在自己的記憶中。
君士坦丁大帝 在 馬老師的旅遊跑馬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時事求世 8
從時事看世界遺產:伊斯坦堡歷史區(1985年)
疫情在蔓延,世界依舊在不停轉動,許多事情也仍然在發展。土耳其昨天舉行伊斯坦堡運河的動土典禮。長期以來,黑海進入地中海,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達達尼爾海峽是必經且唯一之路,現任總統艾爾多安決定要人工開鑿一條長45公里的運河,紓解海峽忙碌的船運。
伊斯坦堡是我喜歡的城市之一,以興建者君士坦丁大帝為名稱君士坦丁堡,博斯普魯斯海峽劃開了歐、亞大陸及伊斯坦堡,被列為世界遺產的伊斯坦堡舊城區是一座半島,是歷史文化碰撞之處,東正教與伊斯蘭教,東羅馬與鄂圖曼,東方與西方,看似衝突的兩端,卻又在這裡和諧調融,東面是海峽,南面是馬爾馬拉海,北面是金角灣,天然的防守形勢加上舊城區城牆防守固若金湯,讓從東而來亟欲滅掉東羅馬帝國的突厥人亦久攻不下,1453年鄂圖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發動最後進攻,帶來歐亞歷史巨變。
為了阻擋鄂圖曼土耳其的攻擊,東羅馬帝國在金角灣口放置橫江鐵鍊,阻攔鄂圖曼的海軍三面夾攻,但穆罕默德二世為了繞過鐵索,從海峽北邊的魯美利(土耳其語「海峽封鎖者」或「割喉者」之意)城堡,高繞金角灣北岸建造了一條陸上船槽,以塗上油脂的圓木建成,超過70艘船隻成功從船槽進入金角灣,讓東羅馬始料未及,鎖鏈原本要防敵,卻搞了個作繭自縛,這條命運的鎖鏈陳列在伊斯坦堡考古博物館,是東羅馬陷落的見證者。
博斯普魯斯(Bosphorus)的原意是「母牛經過的地方」,據說常犯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的宙斯愛上一個名叫伊娥的女子,但宙斯善妒之妻赫拉發現後,宙斯急忙將伊娥變成一頭母牛,躲避赫拉的報復,但赫拉發現後讓一隻牛蠅不斷叮咬母牛屁股,母牛忍不住痛,經過的地方就形成今日海峽。
這當然是神話,請不要用不屑的眼神看我:「聽你在唬爛!」不相信可以去問宙斯,當然今天就算火牛陣也無法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雖然是屬於土耳其,但根據1936年在瑞士蒙特勒簽署的協定,保障了和平時期民用船隻的自由通行權,但對非黑海國家的軍用船隻通行做出限制。
船隻通過土耳其,但根據條約卻只能收取微薄過路費,因此土耳其政府希望運河的興建不但可紓解塞船,也望能帶來80億美元稅收。但俄羅斯也放話,不會放棄從博斯普魯斯海峽運送石油,因為走運河會大幅提高成本,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也擔心溫暖海水會流到黑海,而且黑海比馬爾馬拉海高50公分,運河連接後,水位、鹽度和密度都會改變造成生態影響。
最嚴重的可能造成伊斯坦堡地下水鹽化的問題,城市飲用水問題浮上檯面,潟湖的破壞也造成許多物種瀕危,但就算這項計畫遭受到國內極大的反對,在利字當頭,還有許多國際政治的角力下,這些似乎都可以被拋在腦後,當然,這座城市始終是角力之處。
君士坦丁大帝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119. 羅馬文明—兩希文化的揉合
羅馬共和國將領凱撒於公元前44年成爲終身大帝,象徵著共和制的結束;至前27年,屋大維成爲奧古斯都,象徵著羅馬帝國的開端。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遷都至君士坦丁堡(即現時的伊斯坦堡),成立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直至1453年被攻破。羅馬文明除了是軍事強國,版圖遼闊,在文化上,最廣泛的影響是承接希臘文明(希臘化),再加上東羅馬開始奉行基督宗教,逐漸讓希臘、希伯萊文化揉合,開出現代西方文明的基石。
講者:陶國璋(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助理教授)、張燦輝(前中文大學通識部、哲學系系主任)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君士坦丁大帝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那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是義大利羅馬的一個廣場。此處原是公元1世紀古羅馬圖密善競技場,15世紀末闢為市場。那沃納廣場以巴洛克藝術著稱。濟安•貝尼尼設計了廣場中間著名的四河噴泉(1651年);伯羅米尼和拉依納爾迪設計了聖依搦斯蒙難堂(Sant'Agnese in Agone)Fountain de Moro摩爾人噴泉在廣場的南端。它描繪一個摩爾人或非洲人,站在海螺殼中, 與一隻海豚摔跤,周圍是四個海神。它被放置在一個玫瑰色大理石噴泉池中。四河噴泉(Fountain of the Four Rivers)座落於廣場中心。由濟安•貝尼尼設計,建於1651年,是巴洛克藝術高峰期的代表作。四泉聖嘉祿堂或稱四噴泉聖卡羅教堂(San Carlino)由建築師博羅米尼設計,修建於1638年至1641年。
巴貝里尼廣場(Piazza Barberini)是羅馬市中心的一個大型廣場,始建於16世紀。1625年以附近的巴貝里尼命名。廣場上有著名的海神噴泉。西班牙階梯是位於義大利羅馬的一座戶外階梯,與西班牙廣場相聯接,而山上天主聖三教堂(Trinità dei Monti,由法國波旁王朝的國王所資助建造)就位在西班牙階梯的頂端。西班牙階梯無疑是全歐洲最長與最寬的階梯,總共有135階,是法國的波旁王朝使用法國外交官(Étienne Gueffier)的遺產(20,000斯庫多)資助梵蒂岡資金,在1723年-1725年間建造完成的。破船噴泉(Fontana della Barcaccia)是一個巴洛克式淡水噴泉,位於西班牙階梯下面的西班牙廣場。教宗巴貝尼尼烏巴諾八世在1598年台伯河洪水後下令建造,彼得•貝尼尼和濟安•貝尼尼父子最終在1627年將其完成。
萬神廟(Pantheon)又譯萬神殿, 義大利古羅馬時期的宗教建築,後改建成一座教堂,是古羅馬時期重要的建築成就之一。公元609年拜占廷皇帝將萬神廟獻給羅馬教皇卜尼法斯四世,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這也是今天萬神廟的正式名稱。文藝復興時期該建築物成為了義大利建築師們殷切學習的對象;1435年,羅馬元老院宣布對該建築進行保護。對萬神廟真正的破壞是在16世紀中葉,當教廷準備重建聖彼得大教堂時,教皇烏爾班八世將門廊天花板上的鍍金青銅板拆下來熔化,用來建造聖彼得大教堂主祭壇上的天蓋,以及聖天使城堡的80門大炮。萬神廟今天仍是義大利的一個教堂,這裡定期舉行彌撒以及婚禮慶典,但同時它又是世界各國遊客們競相參觀的對象,以及建築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特萊維噴泉(Fontana di Trevi)是一座位於義大利羅馬的噴泉,也是羅馬最大的巴洛克風格噴泉,高25.9公尺,寬19.8公尺。特萊維噴泉也是羅馬市著名的景點,遊客通常會在此地許願。
拉特朗聖若望大殿(Basilica di San Giovanni in Laterano),是天主教羅馬總教區的主教座堂,羅馬總主教(教宗)的正式駐地(教座),也是羅馬四座特級宗座聖殿:拉特朗聖若望大殿、聖伯多祿大殿、聖母大殿和城外聖保祿大殿中最古老、排名第一的一座,享有全世界天主教會母堂的稱號。聖階(Scala Sancta)根據中世紀基督教傳說,這是通往耶路撒冷本丟•彼拉多總督衙門的台階,耶穌由此通過受審,又稱「彼拉多台階」。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聖海倫納在326年從耶路撒冷帶到羅馬。千百年來,聖階吸引了許多信徒來此朝聖。聖階包括28級白色大理石台階,僅供信徒跪行。兩側的四個台階則供普通遊客行走。聖階位於拉特朗聖若望大殿斜對面,一座包括部分老拉特朗宮的建築物中。聖階通往至聖小堂(Sancta Sanctorum),早期教宗在拉特朗宮的私人小堂,名為聖老楞佐堂。在天主教內,用膝蓋爬上聖階可得到全大赦。
君士坦丁大帝 在 Lkstudyhk - <歷史故事>之君士坦丁大帝...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歷史故事>之君士坦丁大帝弗拉維烏斯.瓦萊裹烏斯.奧勒裹烏斯.君士坦丁,常被稱為君士坦丁一世、君士坦丁大帝,或聖君士坦丁,羅馬帝國皇帝,306年至337年在位。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