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2
什麼是菁英?菁英的責任?
邱志偉,立法委員
最近網路上正在熱烈討論一個議題:「何謂菁英?菁英該承擔什麼責任嗎?」對於菁英一詞的定義,相當複雜,很多人會歸結為各階層或學歷上最頂尖者方屬菁英,這當中也包含了金錢、文憑主義的心理作用在。但我認為所謂的菁英,不須有太多複雜的劃分或界定,俗語說行行出狀元,只要能在自己崗位闖出一片天,都應當是菁英,這也是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應當具備的共識。但我更想深入挖掘的一件事是,那世俗所謂的菁英,該扛起什麼樣的社會責任嗎?
一般人對於菁英的記憶,除了必須是在各行各業的翹楚者外,甚至必須有特殊卓越的貢獻。例如棒球,大家會對王建民在大聯盟的表現印象深刻。電影上,沒有人會忘記奧斯卡獎得主李安。但上述這些菁英,從未單純因為成就卓越,就自封菁英。菁英的可貴,不單是貢獻卓著,更重要的是這些人相當程度上的相信,不單是天賦或先天資源,若從倖存者謬誤理論( Survivorship Bias )來看,自己也只是比較幸運而已。
若以先天資源來論,台大經濟系教授駱明慶2002年曾發表過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誰是台大學生?-性別、省籍與城鄉差異〉刊登在《經濟論文叢刊》上。這篇文章一針見血的用統計數據說明,城鄉差距讓一個人光是出生的縣市,就大程度上的影響未來是否將會成為台大學生。
根據統計,1987-2000年,來自台北縣市的台大學生,占了約56%。以台灣大學的學生來說,在通過大學考試階段上都可稱作菁英,然而光是雙北的學生就屬大宗,我們可以由此反思,若是從小生長在這樣城市的學生是何其幸運?成為菁英的起跑點是否已經高人一等。
我們對菁英的要求不必然要非常嚴格,但我認為若能成為菁英,要有謙遜、知道自己其實比許多人幸運,進而體認自己的幸運應該要有所回饋,或至少不能視為理所當然。
在許多大時代下的菁英,經常做出許多讓人動容的決定,而成為讓人歌頌的人物。其中謙遜與持續關懷社會是關鍵。例如國學大師陳寅恪,學術表現讓人敬仰,其弟子中山大學歷史系主任劉節深受影響。在文革時期代陳寅恪受批鬥,當外人問其感受,答曰:「我的學問遠不及我的老師,今天我能代替他,是我的光榮!」又如在意外殞命台大校園的陳文成博士,從小就是天才學生,赴美留學後,在美國學界已是閃耀新星,仍持續關心台灣民主,在警總威逼斥責之下,他仍堅持回答:「我一直希望台灣進步。」民主前輩陳定南受美麗島事件感召,棄商從政,放下商場得意之路,締造傳頌至今的宜蘭經驗,其政治風骨更是我們民進黨從政者的標竿。
或許我們不必然需要這麼偉大,也不是說在各行業或領域的菁英,都非得做出特殊貢獻才能回饋自己的天賦。但要能認知自己的幸運與成功,進而化作善的種子,帶給社會進步力量,這樣的力量不必然是具體行為,甚至只要保持謙遜,就可以形成一種善的循環,能夠體諒不同能力的人,理解關懷不同的事,對這社會都有正面影響。唯有如此,長久以來由各行業菁英領導的社會才能變得更好。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
城鄉差距定義 在 新聞人 黃旭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夜夜笙歌 不吐不快)
『六個沒有』管理,網友評論雙北市長。以下為夸父的觀察,或許以管窺天,以偏概全,但是,提供多一個角度思考。
雙北「六個沒有」疫情管理守則
一、沒有疫調。
二、沒有及時對高風險機構的清零。
三、沒有對院所補足防護設備的檢查(中央跳下來自己對院所補防護設備了)。
四、沒有統一管理市場的規則。
五、沒有施打疫苗的造冊。
六、沒有對確診者向外縣市的通知。
以下是我觀察新北的部份(台北市不熟,不評)且要兼看除決策首長外,實際執行的第一線人員。
一、五、六,不盡公允;若是沒有疫調,那麼,中央及各地方政府每天公布的疫情資訊哪裡來?足跡哪裡來?失蹤確診者如何找到?
說沒疫調,確實對於不眠不休沒有在螢光幕前露面,資訊還要經過上級篩選才公布的疫調人員極度不公平。
公共衛生及阻止傳播📣的利器,除了疫苗,疫情調查真的是有如CSI/ 柯南般拼圖的幕後英雄。
二、長照機構的清零,一般而言各機構都在做防疫,但是「清零」的定義呢?實務運作如何呢?
恐回到長照必需到醫院的洗腎病患及照顧者;這些人施打疫苗的來源及優先順序,決定權是誰?疫苗來源呢?其他住民可以分艙,但是洗腎病患必需外出,如何確保照顧者及被照顧者的防疫及早日接種疫苗才是釜底抽薪。
三、地方政府宣稱的醫療院所防護足夠;確實和第一缐員工感受的不同,這在多次記者會也詢問,新北衞生局肯定是回答:充足。但是,為什麼還有落差?
中間還卡一個院所的感控及行政管控物資,或許不是每一院所撥補第一線的支援態度不同。這也是歷次記者會,衞生局長陳潤秋避答或實問虛答的題目。
至於,防疫物資的撥補,真如網友說的「中央跳下來補」?我只能相信中央會關心衞福部自己所屬的責任醫院。
四,確實,市場的管理,地方政府手段及規則太軟、太慢。雖然有做,但是太趨於回到自治,官方給予因地置宜彈性,讓外界忽略了地大人稠,城鄉差距大的都會,新北160多個市場,難用統一標準。
消費者沒有遵從的規則,加上沒有魄力的執行,導致外界的批評很有道理。所幸,這兩天有跟上腳步了。
五,施打疫苗的造冊,應有,若是沒有造冊不就一團亂?無論醫、護,警、消等,徵詢、造冊是必然。但是,目前患寡又患不均,自然有雜音。若是有插隊或是造册者優先順序「被」調動,最後結果就變成「沒有造冊」。
上述,是夸父第一線的觀察;有點和網友的「以結果論回推的觀察結論」稍有出入,供參。大家一起加油💪,也給沒有在螢光幕前的防疫人員、醫,警、消、環、旅、疫調、機構....無數不在鎂光燈下的人,說聲謝謝🙏,您們辛苦了。宅在家不添亂,慎言慎行就是最好的防疫。
2021:06/02 17:00
補充:第六點,在中央指揮中心的疫調指引,「法定傳染病系統」確診個案是中央派案到地方,並由地方疫調。網友指稱「沒有確診者向外縣市的通知」不曉得其意是要知悉各縣市的「確診個案」那麼由中央開放權限就可做到?或許,早就已經開放。
如果說是要知道確診足跡👣,目前各縣市或稍早中央公布的足跡不就是跨縣市了嗎?這也回歸第一題。
城鄉差距定義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分鐘閱讀:美國的危機
美國的種族危機
一個月前,在介紹美國經典著作《聯邦黨人文集》,和王建勳教授的通俗闡釋《用野心對抗野心<聯邦黨人文集>講稿》,提到王建勳的一篇長文《美國面臨的八大危機》。上次主要講了憲政危機,現在且談一下這篇文章講到的其他幾項由於平等壓倒自由、民主壓倒共和而衍生的危機。
其一是種族危機。過去一年,「black live matter」,簡稱BLM,中譯為「黑命貴」運動,發展到打砸搶燒的地步。美國真的有種族歧視嗎? 從法律制度上來講,美國現在沒有種族歧視,沒有任何不利於黑人的法律條文。 相反,美國現在是白人和亞裔受到歧視——由於反歧視的極化而成為逆向歧視。 在政府招聘、企業招工時,要給少數族裔特殊照顧。大學招生,要對黑人學生降低分數、預留配額。有研究表明,白人學生考大學的難度是黑人的6倍,亞裔更高。 黑人可以降低分數入學,其實正是反映了對黑人智商的歧視,也是對其他人的不公平。有人會說:這不是歧視,而是糾正他們曾經遭受的不公。 奴隸制當然是罪惡,但是一種新的罪惡並不能消弭此前的罪惡。正義原則講究罰當其罪、誰犯法誰擔責——你不能說「你的祖宗殺人犯法,所以判你坐監」。
規則上沒有歧視,歧視存在於文化與心理中,存在於不同膚色、種族或群體之間,貧富之間,城鄉之間,美醜之間。種族歧視是人性中固有的惡。可以通過教育、輿論抵制它,但絕不是靠喊口號或違反人們的自由意志就可以消除的。過度聚焦在反歧視,只會增加人們心中的歧視,或衍生出逆向歧視,引發損毀自由的災難。
政治正確的危機
《美國面臨的八大危機》中的另一個危機,是「政治正確的危機」。
今天的美國,一個科學家如果膽敢發表「某種族智力偏高或低」的研究成果,一定會被辱駡、失業,哪怕你拿出「嚴謹的科學研究」資料。 膚色、種族、信仰、性別……這些可能涉及歧視的描述,統統不能說。發展到最後,就連矮、胖、老、同性戀……這些事實描述的詞句,都成了徹底的禁忌。 政治正確淹沒了事實正確,對言論自由、規則公正造成了巨大衝擊。 大學裡選拔人才要講政治正確,要有一定的黑人、女性比例等等,體現所謂多樣性。 儘管這種一味追求「多樣性」的理念,一直在破壞自由學風、消滅價值觀的多樣性,絕大多數大學還是把它奉為辦學思路。
美國大學流行攻擊保守派學者。一些左翼人士,肆無忌憚地破壞教學活動和學術交流。 2017年,保守主義學者查理斯‧莫瑞(Charles Murray),受邀請到一所大學發表演講,遭到大批學生的吵鬧抵制,不得不改為視頻演講。演講結束後,學生又暴力阻撓他離開,導致一名保護他的教授受傷入院。
近年來,全美很多地方甚至把華盛頓、林肯、傑佛遜的雕塑摧毀。因為他們是「白人至上主義者」。 政治正確已經到了要否定歷史的地步。
就連一貫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私人財產,也難逃政治正確的侵擾。 納斯達克對三千多家上市公司提出荒唐要求——董事會成員裡必須至少有一位女性、一位少數族裔,或者一位LGBTQ(性少數群體)。這種用配額而不是用才能的準則,表面上是反歧視,實質上卻正正是對強行分配名額的族類的歧視。
移民和社會保障問題
美國現在有至少1100萬非法移民,有人主張讓他們一夜之間拿到綠卡、成為美國公民。這等於認可非法入境,是要放棄法治嗎?
這些非法入境者,可以無條件吃福利嗎?還有就業、治安、教育、醫療……如何解決? 這些都需要納稅人付出巨大代價。
有人說:美國不是一個移民國家嗎?本來就應該歡迎移民啊。
的確早期的移民大多來自歐洲,特別是基督教國家,他們價值觀與美國人高度相似。他們接受美國「大熔爐」的觀念,主動拋棄原先的身份認同,願意被同化吸收。 但是今天很多人對大熔爐持反對態度,認為美國應該是一個大拼盤、價值系統也要多元化。尤其是二戰後湧入美國的亞非拉移民,在語言、文化、價值觀上都和美國人差異巨大。多元主義興起後,他們更是頑固地拒絕融入美國。這導致美國出現了部落化的傾向,各種各樣的群體對國家認同、道德法律都形成嚴重衝擊。自內戰以來,美國從未出現過如此巨大的社會撕裂。
有機構預測,在不遠的將來,歐洲白人的後裔將成為少數。沒有清教徒為主體的民情,美國的憲法、制度就不能有效實施——美國恐怕會變成另一個墨西哥。
社會保障過大是美國另一個危機。 現在聯邦的醫保花費已達1.2萬億美元,佔整個聯邦支出的三分之一。如果加上社保,佔聯邦支出的一半有多。錢從哪裡來?聯邦政府除了借債、印鈔,就是加稅,加稅會導致企業大量倒閉——本來你想幫助弱勢群體,結果是讓他們沒了工作,再無脫貧希望。
貧富和跨性別問題
美國人對「消滅貧富差距」的後果缺乏認識。
反資本主義人士,動不動就會說企業家的財富過多。他們不關心企業家創造了多少財富、解決了多少就業,為消費者帶來了多少商品和服務。他們就盯著富人的財產,覺得掙這麼多錢肯定是不公平的。從前的平等,是權利平等、法律平等,但今天人們卻要實現所謂的經濟平等。 如果政府強拆你的房子,你會說「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那麼,如果讓政府通過稅收剝奪富人的財產,這就合理嗎? 「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原則,如果連富人都保護不了,它還能保護窮人嗎?在那樣的社會,除了手裡有權的人,沒有人能致富,窮人永無出頭之日。
一百多年來,人們嘗試用分配平等去取代「私有財產不可侵犯」的資本主義,但沒一個成功的。相反,那些相信烏托邦畫餅的國家,無一不是貧窮落後,通往奴役之路。
墮胎和同性婚姻問題,是美國社會撕裂的另一危機。
保守主義者從捍衛美國基督教傳統的角度,反對墮胎和同性婚姻。而民主黨人認為時代不一樣了,應該允許自由墮胎、自主定義性別。 隨著宗教傳統的式微,婚姻在人們心中的神聖地位越來越低。
2月25日,美國眾議院通過了《平等法案》。這項法案明確禁止在公共和私人場所歧視男女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人士(LGBTQ)。這項立法將允許男性的變性者參加女子運動隊的比賽,和允許跨性別者使用與其身份相符的設施,即根據本人的性別認知使用廁所。
這讓信仰傳統價值的保守主義者認為對女子運動不公平,對女性使用廁所帶來威脅。
進步主義的氾濫
美國學者域陀‧漢森(Victor Davis Hanson)2月時發表一篇文章《為何進步派如此放縱?》(Why Are Progressives So Illiberal?)開頭說:「在過去12個月的悲慘瘋狂和悲劇中,進步意識形態滲透到我們幾乎所有的主要機構。……就像1930年代馬克思主義是如何沁入所有的俄羅斯機構一樣。要成為一個矽谷高管、一個華爾街玩家、著名出版社的領導、大學校長、網路或廣播公司的主播、主要的荷理活女星、進入公司董事會的退休將軍、或NBA超級明星,都需要有進步主義的標記或小心抑制所有政治傾向。資料顯示,2020年,98%的大型科技政治捐款流向了民主黨。Twitter、Facebook和其他社交媒體的審查顯示致命的單向性。」
說美國是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的對抗,是左派和右派的對抗,都不夠準確。這幾十年逐漸上升為主流的進步主義思潮,滲透到所有校園、機構的不是自由派,而是「進步派」。
矽谷的社交媒體大公司肆意刪除和取消保守派的平台,在實際行動上表現出既不相信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關於保障言論自由的條文,也不相信它的精神。在大學校園裡,保守派的演講者會被取消邀請,有時還會受到粗暴對待,而行為粗暴者幾乎不害怕因此受到懲罰。美國憲法第五修正案關於任何人都應該得到法律權利的規定,也被政治正確的意識形態挑戰,被控「性騷擾」或「性侵犯」的學生通常被剝奪了與原告面對面、盤問證人或提出反證據的權利。他們通常只能在法庭上面對停學或開除尋求輕判。
域陀‧漢森認為,進步主義的氾濫,已經產生損毀公平與自由的危機。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23
城鄉差距定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城鄉差距定義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記得打開CC字幕 #DIGI #沒有網路の生活怎ㄇ過
👉想看更多數位落差議題?快過去圖文不符那邊看看ㄛ:https://bit.ly/2YeZDb9
✔ 成為志祺七七會員:http://bit.ly/join_shasha77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1:09 「數位時代」是什麼?
02:03 「數位時代」好棒棒?
03:34 怎麼解決「數位落差」?
05:09 數位時代新難題!有錢家孩子不玩 iPad?
06:35 我們的觀點
07:23 提問
07:36 掰比~別忘了訂閱!
【 製作團隊 】
|企劃:羊羊
|腳本:羊羊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絲繡 & 范范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 張忠謀:第三個數位時代來了:https://bit.ly/2YfvEQd
→ 葉家興觀點:數位3.0時代,學校仍活在……前數位時代:https://bit.ly/30JIALT
→ 國家發展委員會-歷年數位機會(落差)調查報告:https://2030.tw/2mjQ759
→ 共營制下的奇蹟 原住民部落司馬庫斯:https://bit.ly/2XSEOCK
→ 司馬庫斯 WiFi上網ok了:https://bit.ly/2XUaAKU
→ 我國數位落差縮減成效評估研究:https://bit.ly/2SpKbni
→ [溫馨故事]【數位好學堂】有 DOC,行銷不再是個問題 / 陳妹雲:https://bit.ly/2JQUjkT
→ 胖卡-台灣數位文化協會:https://bit.ly/30KjT22
→ 「胖卡」進駐災區 協助社區自主重建:https://bit.ly/32A3WwV
→ 國家發展委員會-老少e起來 翻轉數位牆:https://bit.ly/2XRQ7ep
→ 比外國還遙遠的偏鄉議題:數位學習的「網縫」:https://bit.ly/2Y4Mvp1
→ 有錢家孩子不玩iPad?數位落差有新定義:https://bit.ly/2SsKa1U
→ 花蓮部落學童遠距伴讀 偏鄉生成績進步:https://bit.ly/2YYjS9T
→ Airiti Library-我國數位落差縮減成效評估研究:https://bit.ly/2y1DoXb
→ 【DataMaps 數據地圖真台灣】20160618 - 數位落差:https://bit.ly/2Y71mzf
→ 每個人都應享有平等的數位機會:https://bit.ly/2Y4MTnt
→ 縮短城鄉數位落差-從數位學習到行動學習:https://bit.ly/32D0eTp
→ 縮減你我的距離(一):台灣數位落差的最後一哩路:https://bit.ly/2Z0zl9z
→ 數位時代學童學習的挑戰:https://bit.ly/2xXmqtk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simpleinfo.cc
城鄉差距定義 在 陳泰源-房仲/主持人/歌手/作家/演講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140422民視 張盛和 張金鶚 共識 提高非自用稅率
影片網址→http://youtu.be/uCCBx3msQTs
感謝記者 黃瀞儀 的採訪唷!該說的都說了,該建議的也建議了,增加持有稅是公平正義,但從打房角度是無效的,貿然打房就像財政部長說的,房市硬著路,既民粹、也不利台灣整體經濟。
以下是新聞報導......↓
2014/4/22 18:28
高房價再度牽動官民的敏感神經,財政部長張盛和與台北市副市長張金鶚將於今天展開會談,「雙張會」被解讀中央、北市將聯手打房,而張盛和傳將對北市提出幾項建議,包括擴大「豪宅稅」課稅範圍,還有非自用住宅的房屋稅率,而會後已經確定提高。
台北市房價愈來愈貴,房價所得比甚至高達15.01倍,就連行政院長江宜樺都擔憂孩子買不起房子,為了解決高房價問題,台北市副市長張金鶚拜會財政部長張盛和,展開「雙張會」,端出打房政策。
信心滿滿,首先祭出的打房政策就是加重課稅,就是對非自住房屋稅,從1.2%~2%調高到3.6%,要避免囤房的情形發生。
剛當選國民黨台北市長候選人的連勝文也正面支持,倒是房仲業者有不同看法。
房仲業者 陳泰源 表示:按照過去的經驗,加稅只會助漲房價,政府要做的其實應該是,不應該是加稅,應該是從另外兩點,第一就是縮短城鄉差距,第二就是蓋一些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
另外針對台北市是否將擴大豪宅稅,張金鶚說台北市今年已經調整豪宅稅定義,因此3年內不會擴大適用範圍!
另外張盛和也希望台北市政府可以在國有地活化的部分予以協助,政府打房再出招,這次雙張會的討論,能不能真的抑止房價高漲,外界都在等著看。
(民視新聞黃瀞儀、彭柏勳、涂恩晨台北報導)
新聞網址→http://news.ftv.com.tw/NewsContent.aspx?ntype=class&sno=2014422F06M1
部落格網址→http://blog.yam.com/taiyuanchen/article/74059368
城鄉差距定義 在 Re: [新聞] 錄取台大53%來自雙北/ 回城鄉差距那篇 的推薦與評價
台大北部人多,當然有地緣關係啊。拜託,台大鳥系糞系那麼多,能讀的系根本沒幾個,
南部人也不想來讀吧。你可以看看申請地區的資料。
醫學系
電機系
小妹母系,費物機械系
可以發現,如果是大家不惜一切代價也要讀的學系,例如台大醫科,申請的人就北中南平
均。鳥系你還要平均??別傻了,只有台北人才會那麼執著留在台北啦 ㄏ
好啦,不嘴炮熱。
與其在那邊談論「台北人念台大比例高」這種理所當然到可能什麼也不能說明的事情,還
不如統計一下各地學測的五標。我看北北基應該是沒勝全國太多啦。
https://www.ptt.cc/bbs/SENIORHIGH/M.1489296824.A.DB4.html?from=moptt
板上統計70級分以上的人數,北北基 836 人左右,表上總共 2303 個人。(全國共3278
人,假設各地沒填的比例都差不多)
推估北北基70級分以上佔全國的比例
836/2303 = 36.3%(是不是跟 53% 差很多呢?)
而北北基人口(7,043,533)佔全國人口 29.9 %
基北比起全國,小勝一點而已,如果再扣掉其他地方跨區來的,可能只差不到 5%。
我當然認同有城鄉差距的存在,但若要說雙北是城,其他地方都是鄉,或者台灣南北不平
衡非常嚴重,這我就不同意了。雙北 70 級分以上的比例,也許跟 臺中市、高雄市差不
多而已。
舉例來說,中投在上面那個網址差不多 397 人
397/2303 = 17.2%
中投人口(3281144)佔全國人口 13.9%
將中投區人口等比例放大至跟北北基相同的話,表中 70 級分以上人數將是 852 人左右
。
中投區的人並沒有考得比北北基更爛,可是中投區念台大的比例還是比北北基少超多,原
因是什麼,這不是很明顯了嗎。
台北人 94 i 台大 董?
___
再說到城鄉差距,我覺得ㄛ,用容不容易讀好書來定義一個人是否幸運是很偏頗的。
城鄉差距為何如此大,難道都因為經濟?不4吧,我敢保證在偏鄉和城市各找出1000個收
入一樣的家庭,都市人成績肯定還是大勝。為啥?因為人的成績,大部分取決於家庭對學
習的態度。鄉下人即使收入不錯,野不像都市人那麼喜歡讀書。
即使最有錢的一群人,他們的子女野不會像老師子女的程度一樣整齊。
即使最窮最窮的人,家裏對他成績有期盼,願意讓他讀書,他也輕易就屌打沒在管的暴發
戶。
上面有人提到才藝,拜託,才藝對升學有個屁用(假設你不是要讀藝術學系)。
每次我看到「十二年國教多元入學需要補習才藝」(針對基北區),我都覺得很奇怪,為
什麼現在網路這麼發達,資訊還是這麼不流通呢。
就我看來,鄉下人不想讀書不是問題,你覺得「他不想讀書是個問題」才是問題。
如果你認為:
山裡的那些人
田裡的那些人
他們的階級不比你更低,你就不會對階級流動憂心忡忡。
的確,在那些地方,有很多不幸福的人,這是值得改善的問題。但是改善這種問題,需要
靠 PUSH 他們去讀書才能達成嗎?
讀書與否,跟人倫悲劇有直接關聯嗎?
農工之家,就無法溫馨幸福嗎?
當井底之蛙有何不好,人生一場,誰不是追求幸福。
如果他覺得自己很幸福,你卻覺得他很不幸,那他唯一的不幸就是來自於你覺得他很不幸
,因為沒有人喜歡別人用憐憫的目光打量自己認為美好的一切。你知道嗎?
希望各位不會是一邊附和這種文章
https://meteor.today/article/share/5831240cc9680a1c54b7addc
一邊排斥唯有讀書高,一邊說著「鄉下人應該努力靠讀書翻身!」的傢伙。
順便說一下,我覺得自己跟家人的矛盾怪到體制上面很奇怪。台灣的教育體制自由到不能
更自由了。考零分也能選學術。考高分,音痴也能讀音樂。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1.122.11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ENIORHIGH/M.1502535240.A.0FF.html
事實上,偏鄉學校在收學生的時候,收到的學生就不怎麼樣了,而如果你追蹤過那些上新
聞的,會考、基測考得好卻拿獎學金留在家鄉的人,普遍來說他們學測都考得不錯。
偏鄉學校不見得不好,只是大家不敢走一條不安全的路。
※ 編輯: blazestep (36.231.122.119), 08/12/2017 19:54:49
※ 編輯: blazestep (36.231.122.119), 08/12/2017 20:02:54
不安全的意思,是「以前沒人這樣做,所以我不放心」不是代表有高機率變費物。
※ 編輯: blazestep (36.231.122.119), 08/12/2017 20:06:42
※ 編輯: blazestep (36.231.122.119), 08/12/2017 20:07:09
第一,提到南北差距者有之。
(原文)
【這導致了南北資源是有差距的】
【聯考為什麼獨厚天龍人】
(也許對你來說,天龍人指的是都市人,台中人高雄人都可以算是天龍人?)
你自己前一篇留言也在說,都台大了還地緣之云云。我就是要告訴你,真的有地緣因素。
安,我幫你截了你自己留得言給你看。
如果你不明白,我告訴你:你的留言恰好給人一種「雙北為城,雙北以外為鄉」的感覺。
第二,即使前面沒人討論,我想討論,不能開新主題?內文已經明確地寫了這段:
【 我當然認同有城鄉差距的存在,但若要說雙北是城,其他地方都是鄉,或者台灣南北
不平衡非常嚴重,這我就不同意了。雙北 70 級分以上的比例,也許跟 臺中市、高雄市
差不多而已 】
你愛看三行就回,那你就回,但我告訴你,這真的不太有禮貌。因為你害我必須解釋一堆
本來看內文就知道的東西。
以前高中沒有那麼多。
※ 編輯: blazestep (36.231.122.119), 08/12/2017 20:54:03
※ 編輯: blazestep (36.231.122.119), 08/12/2017 22:07:55
鄉差距」都是大家所關注的重點。甚至大家更為側重「資源過度集中單一區域」,如果你
去看原本轉來的那串,會看到很多人在說南部人不讀書/南部人資源不好。
至於我的引言,只是隨便引一句而已,說明的確有提到這件事。而我也不認為回文只能回
「重點」,就像樂評不是只能評論副歌。
如果你的意思是一篇文章不是重點的地方都可以隨便亂寫,寫錯了還不許別人反駁,那你
我理念不同,多說無益。
我的文章內容很明顯跟你的推文有關,怎麼你一直說我亂回?是不是結果跟你想的不一樣
所以正在生悶氣啊?
圖來了
如前所述,我寫的內容跟原文有所關聯的;而即便沒有關聯,我使用「回文」的功能,即
使只看標題就想回應,又輪得到你來置喙?
「回文」跟「推文」是不同的,推文是對單一文章的回應,回文則未必。我的文章並沒有
任何引言,自然不會出現錯誤的駁斥,那麼試問是對誰不理貌了?難道是從頭到尾都沒有
發文的你嗎???
但是你不看完文章就在反駁我,你的不禮貌是有對象的,相信你的智商足夠明白其中的差
異。
不知道你幾歲了,我感覺不像在跟成年人對話。
※ 編輯: blazestep (36.231.124.10), 08/13/2017 14:53:01
※ 編輯: blazestep (36.231.124.10), 08/13/2017 14:55:5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