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 | 關於 #顯示生產者 的 #快
.
.
.
我經常不明白身為 #情緒權威 #顯示生產者,一直被冠上「動作快、有效率、做完後再回頭修正」究竟是什麼意思。
畢竟,我從不覺得自己頻頻修正什麼,完成的事也因自己經常注意細節而耗費大量時間。如果事情不至臻完美,那麼,快就只是快,並不叫做效率。
對我而言,效率是 #又好又快 。
這兩天發現,我製作的一門英語課程,經歷了四年,終於達到了我覺得「完整」的地步。離完美當然有距離,但我覺得,啊,成熟了。
這整套內容,終於有個完整性。
當學生學完這整套內容,再去考試,就不會有太大的難題了。
在反覆的教授了自己編寫的課程,甚至開始寫教課指示給其他老師時,才發現,我已經形成了一套特定的教學方法;在重複的練習下,我不斷添加新元素,刪減沈悶的環節或不必要的練習。
我沒有突然在這個部分變成專家。
我明白,這樣每年反復的跑一遍課程,在親身教導不同班級的小學生後,我可以使用同樣的內容,每年展開不同的教學變化。
因為是自己有熱誠的事,我完全不覺得這途中的加加減減是種修正。
我將它詮釋為,精益求精的過程。
可是,這樣總結起來,那四年內,每年的內容版本更新,其實也意味著,上一個版本,並不是最完美的。雖然這是頭腦比較出來的結果。
而的確,只要課程在當時達成了基本要教給學生的內容,那麼就算完成了。
在當時,也不可能看出什麼錯誤,或者覺得其中有什麼問題。
因為,一切得在執行教學後,才會明白,內容的順序安排出了什麼差錯。哪些章節排序錯了?哪些應該先教授?
而即便如此,我仍覺得這一切經歷了漫長的過程。而那些修正,也沒有必須「馬上發生」。
#先做再修正往往是我不自覺地急了
真正覺得最明顯出錯再修正的,就是近期一系列發給學生和同事們的簡訊。
疫情期間,學校的網課上課形式不斷改變。上情下達,當事情變多,而我將事情依據重要程度不斷分類;那些所謂的普通傳訊,經常被我的迅速行動給搞砸。
英語詞彙,隨意少了一個字母,或者打錯字,都會形成語意的差別。在傳訊後又無法刪除的情況下,我經常用了大量的 * 符號,表達修正的意思。
這讓事事求完美的本性,有了疙瘩。而我明白,行動快,是希望趕快完成,好進行下一件事,而事實上,這也讓我的行動變得更慢。
當我「搞砸」一件事,我要花更多時間去修正它。
我的體驗是,如果我對一件事有回應,我的行動的確會很快,而且做事情的過程很少會有差錯;即使有,也是短時間內能修正好的部分。
回應像是「那股東風」,事情幾乎是水到渠成,於是才快。
這樣的經驗不多,但有此記憶,是可以回憶的成功經驗。
這種快,快得連我的同事都覺得,她也必須卯足全力衝了。#可是我希望她不要衝否則我得更快
#太快而無法察覺哪裡需要修正
這兩天發現,教課程所使用的語言,也需要充滿察覺,才能明白傳遞的訊息,為什麼沒有被接收到。
起因是,我以為以非常「中式的英語」可以起到親切的效果。
我以「rice can eat or not」傳達「米飯能不能做出 #吃 的動作」,希望學生回答「不能」。
想當然,學生回答「能」,讓我摸不著頭腦。
當我決定放下我的執著,請學生敘述他們的理解,進行核對;我發現我的先入為主,缺乏察覺的溝通和教導,以及不斷 #衝衝衝 的教學,讓我沒有什麼機會去核對學生的理解。
我後來修正句子為「rice can perform the action”eat” or not?」來更貼近我要傳達的意思。
「修正」來自於我慢了下來,多了察覺,並且和他人溝通核對;「行動快」來自於我順從身體的回應,於是快速達成需要做完的事情。幾乎沒有太多需要糾正的部分。
雖然 #顯生 一直被冠上「行動快會出錯」的稱號,但不代表所有顯生都一定是這樣。
如果是情緒權威,慢下來,等待,時機對了,再行動,一樣可以創造屬於我們的結果。
#修正是為了讓一切行得通
#顯示生產者
#等待回應
#發完這篇很明顯想要馬上貼文的結果就是得不斷地edit錯字
#再補充
#當顯生急著傳達會不會容易切斷敘事脈絡可以留意看看
#你以為你說得很仔細了其實可能沒有
#就像這篇某部分我覺得一定有人會看不懂但我先不說是哪裡
#菜菜子的人類圖筆記
Search
當顯生急著傳達會不會容易切斷敘事脈絡可以留意看看 在 顯示生產者- 靈魂的設定- 菜菜子的人類圖筆記's post 的推薦與評價
#當顯生急著傳達會不會容易切斷敘事脈絡可以留意看 看 #你以為你說得很仔細了其實可能沒有 #就像這篇某部分我覺得一定有人會看不懂但我先不說 是哪裡 #菜菜子的人類圖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