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連不可教化,也不會有事
法官、檢察官、勞工局、健工,連多名館長的證人都證明館長犯罪
但法官卻同情館長,是為什麼呢?
簡述一下過程
館長在直播說艾瑪性騷擾去摸人家男教練被告上法院,被健工開除
然後館長被檢察官起訴了
勞工局證明艾瑪被多名男同事性騷擾而離職
(健工被開罰已上新聞)
當然也沒有艾瑪被告的官司
被勞工局跟檢察官證實館長說謊就算了
連館長的3個證人(還是他的員工哩)都承認館長說謊
最厲害的是法官也知道館長說謊
但他竟然勸艾瑪和解
理由是館長這麼紅,所以做錯事,不可以道歉
館長公然說謊侮辱他人,公開道歉會傷害館長
連法官都勸我們做人要敢做「不敢當」
以後看到小孩做錯事,卻不想承擔
你不要罵他
他未來可能是台灣的法官呀👍
做錯事不 敢 承認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幼兒教育:先訓練認知,再建立觀點】
許多幼兒父母在講座上,都會詢問我類似的問題:「該如何教孩子認錯。」
這些幼兒,大部分的孩子,年齡都介於2-5歲之間,而父母遇到的困境是,幼兒做錯事不知認錯,即便認錯也不知道悔改,該如何教導孩子面對自己犯下的錯誤?
面對這樣的提問,我通常會思索的問題是:
1. 孩子明白自己犯錯嗎?
2. 孩子承認自己犯錯後,會得到什麼?
3. 父母想讓孩子承認犯錯,目的是什麼?
這三個思索,其背後都有著關鍵的原因,第二和第三點比較關乎目標,讓我們先暫且擱置一旁,若從根本來看這個提問,需得理解幼兒的「認知發展」,再來看這個提問會比較知道該從何著手。
孩子的認知,是由一點一滴父母建立起來的,透過日常的相處、父母的生活示範,以及種種的環境反應,慢慢堆壘出「孩子的認知」。
因此父母想讓孩子學認錯之前,先不論父母想要孩子認錯,孩子是否會因為認錯而得到更嚴厲的責罰,造成往後孩子更不可能認錯的惡性循環,在沒有這樣顧慮的擔憂下,想讓孩子學認錯,得先確認孩子是否已經有了明確的認知能力。
意思是,幼小的孩子,在父母指認孩子做錯事的同時,父母必須先確認孩子是否知道自己的行為已經違反規範,如果孩子沒有這部分的認知,得先幫孩子確立他的認知系統,之後再來告知他這樣的行為,是錯的。
一一讀幼兒園中班時,學校的老師經常寫聯絡簿,表達一一在學校因為坐不住、好動、跟同學講話、打鬧、排隊不守規矩,行為不受控制,因而被老師罰站。
每每看了聯絡簿,我總會詢問一一:「今天有被老師罰站嗎?」
一一不是搖頭說「沒有」,就是愣愣的回我:「我不知道」。
許多父母面對孩子說不知道時,會認定孩子「不肯認錯」,而感到憂心,為孩子以後而擔憂「現在不肯承認錯誤,長大以後怎麼辦,這樣的心情,應是大部分父母會來提問的主因。
若父母學習「聽核心」親子溝通要素,願意在「核對」的步驟上,多點提問與探索,也許會發現,許多孩子不是不願意承認錯誤,而是「犯錯的行為都源自於本能反應」,無關「意識與認知」,也就是年幼的孩子,邏輯腦還未完熟,即便做出錯誤的行為,但他的認知能力遠遠沒跟上。
為了解決行為與認知上的落差,我為一一做了前置工作,其目標是依序:1.先認知自己的行為2.再幫助一一建立大人的認知系統3.對其認知佐以規範。
當時一一四歲,以男孩的認知發展,遠遠無法趕上老師的規範,因此我告訴一一:「你被罰站了,卻不知道為什麼被罰站,這樣會很辛苦的。這樣吧,下次如果你又被老師罰站,記得回家告訴媽媽被老師罰站的原因是什麼,為了鼓勵你記得老師罰站的原因,如果你能說的出來,可以得到一元喔!」
這個獎勵,當然不是鼓勵孩子去犯錯,而是鼓勵孩子勇敢「記得」自己犯錯的行為,唯有「記得」犯錯的行為,他才能建立認知系統,如此也才能再下一次上課時,準確的避開犯錯行為,回到老師的規範內上課。
當認知系統建立後,再告知孩子:「你一直被罰站,也會難過吧?你知道如何上課不被罰站的方法嗎?」
藉由「聽核心中的核對──啟動覺知」讓孩子自己說出辦法,那麼認知系統就能被確立完成。
今天(週五)晚上八點,我與宋怡慧老師、賴秋江老師有一場跨界的直播,我會幫大家挖掘兩位作家的戀愛故事,以及如何以薩提爾的溝通,教孩子戀愛的正確觀,詳細的直播細節如海報所載,歡迎準時入平台收看。
台中的朋友,週六我在台中亦有場免費講座,歡迎攜家帶眷前來學習,其資訊如下:
►日期:3/13
►時間:15:00
►地點:金石堂台中秀泰站前店S2館(台灣台中市南京路66號2樓)
►報名:無須事前報名,現場開放入場
歡迎大家前來一起學習。
#更多處理情緒課題詳見《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https://reurl.cc/A8Vj8p
========================
學習活動:「你送書,我送線上學習」
為了讓每個孩子都能有機會在更好的教養中,正向的快樂長大,讓教養共融,進而影響每一個家庭,現在只要你買《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送給好朋友,無論你身處何方,我送你一場線上講座。
活動內容:
1. 講座時間:3/26早上11:00(僅有一檔時間,請斟酌自己的時間參與之)
2. 購書日期:需於1/29─3/20購書(憑購書憑證、發票、下單收據等能證明即可)
3. 數量:需一次購足3本《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
4. 名額:50人
步驟:
Step1:購3本書《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
Step2:將購書憑證私訊給粉專小編
Step3:3/26上線參與講座
♥新書座談:
① 3/13 台中金石堂秀泰站前店 https://reurl.cc/6yVM6V
🔥 2021父母最好的教養手冊《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
博客來:https://reurl.cc/A8Vj8p
MOMO:https://reurl.cc/3NNM10
🔥 2021年9月台北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1gGbAX
做錯事不 敢 承認 在 周慕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讀心書:《你受的傷,大腦都知道》】#贈書活動已截止
「小的時候,有一次因為做錯事被媽媽責罵,媽媽用非常生氣、嫌棄的口氣對我說:『養你還不如養一條狗』。到現在,那句話就像剛剛聽到一樣,一想起,我還是覺得心很痛。即使我現在已經四十多歲了,看到媽媽,還是會想起這句話。」
我相信這個媽媽,說出這句話的目的,是為了表達自己多失望;甚至,也可能是為了要「管教孩子的行為」,用這句話嚇阻他,讓他可以不再犯。
只是,我們在「管教」時,是矯正孩子的行為,立訂規則與紀律?還是羞辱孩子的人格,造成傷害?
這本書所談論的,正是關於童年時,孩子遭到的「不當管教」,可能對大腦的傷害,以及對情緒、關係的影響。
之前,我在《關係黑洞》一書中,曾經提到一個概念:「是你做不好,不是你不好。」記得寫出這篇文章時,有看了文章的網友直接在文下回覆:「用這種說法,只是逃避自己應該負的責任。」
是這樣嗎?
當我們承認我們有事情做不好,但不是我這個人有問題時,難道不是讓我們更有力量、相信自己夠好,可以改善這件事?可以有能力承擔起責任,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後來我發現,「做錯事,個人就應該受到羞辱」的習慣,在我們的文化習以為常。特別身為權威,因為下位者犯錯,而必須要用言語羞辱對方,是一個我們教育中習慣的「懲罰方式」,認為用這種「嫌惡管教法」,可以讓犯錯的人,為了避免這個「被羞辱的感覺」,而盡量不犯錯。
不過,我詢問過許多小時候習慣被「嫌惡管教」的朋友們,大家幾乎都說:「我不記得發生了什麼事或我犯了什麼錯,我只記得我爸媽/老師...對我說的傷人的話。」
顯然,這個「嫌惡管教法」效果有限,卻會限縮孩子的行動:孩子為了不犯錯,很多事情不敢做。也可能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看法,甚至變得容易被刺傷、暴怒、自我保護......影響自己長大後的人際與親密關係。
當然,傷得最重的,莫過於是管教者與孩子彼此之間的關係。
之前關於 #創傷知情,我也很推薦《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不過有些人礙於那本書較為厚重,覺得不容易閱讀。那麼,我想向你推薦這本書:《你受的傷,大腦都知道》。
這本書用很誠懇、沒有太多迴避的方式,談論關於對孩子「不當管教」的影響,以及對於養育者、被養育者的提醒:
⭕心靈創傷對孩子的影響。
⭕依附關係能怎麼修復。
⭕管教可以怎麼做而不失當。
⭕養育者要如何自我照顧。
由於作者除了是個兒童心理學者,也是一個媽媽,當她很誠實地分享自己的經驗時,對看這本書的父母或孩子,或許也是個療癒:
「原來,父母也是會有困難的,就算他是研究兒童心理相關的專家。」
我一直強調:去談論這些創傷、不當管教、不當對待等,並非是為了責難;只是,當這些創傷沒有被看見、被知道,當它變成了秘密,必須承擔這些祕密的「羞辱感」的,就是這些受創傷的人。帶著這個秘密,我們會忍不住覺得自己是「有問題的」,才會遭受這些創傷;而這種「二度傷害」,更是讓我們難以承受。
創傷唯有被看見,才有機會被理解、被接納與被療癒。不管對象是別人,還是我們自己。這些被看見的創傷,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意義:
我們,有沒有機會不再複製,那些可能出現在我們身上、或是上一代的傷口?
推薦這本書:《你受的傷,大腦都知道》。
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8205
*本文案例均經大量改編,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
#贈書活動:
❤ 感謝 世茂出版社 提供3本贈書給幸運的讀者!
完成以下步驟,就有機會獲得《你受的傷,大腦都知道》 一本。
#抽獎方式(三位名額):
在 #本篇文章按讚、#分享至個人頁面,並在 #本篇文章留言:「鼓勵或照顧自己的一句話」。
ex
我想跟自己說,謝謝你一直很努力!
我想跟自己說,做錯事不代表你不好!
活動至 3/3(二) AM10:00 截止,共有3位朋友可獲得《你受的傷,大腦都知道》一本,歡迎大家踴躍參與~
=======
近期課程:(七月班)
💘成熟大人的伴侶溝通學: reurl.cc/zyd88a
—–
❣《他們都說妳「應該」》bit.ly/2GjJiaN
#女性男性如何在社會失去自我
❣《關係黑洞》:goo.gl/QyaBBT
#不安全感如何影響你我
❣《情緒勒索》:goo.gl/4A12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