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化 #重磅上市 #經典好書 #十年磨一書
#摘自本書前言 #依附 #情感調節 #自我發展
.
書名:心智化:依附關係.情感調節.自我發展(Affect Regulation, Ment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lf)
作者:彼得.馮納吉、喬治.葛瑞蓋、艾略特.朱里斯特、瑪莉.漢普沃斯
譯者:楊舒涵、魏與晟
.
本書的付梓仰賴於許多事物的貢獻。我們引進了多方的資源,雄心壯志地期待本書能針對多重的讀者群,包括心理學研究人員、臨床心理學家以及心理治療師,同時也包含了其他領域的發展學家。從最一般的層面來說,我們希望可以突顯 #發展心理學對於心理治療與心理病理學有多麼重要。我們整合了心理學發展的科學知識,以及與成人及兒童工作的臨床經驗,來解釋心理治療。我們相信,只有在個別心理治療師與專業研究人員雙方能持續合作的情況下,患者才能受到最好的照顧。像這樣的整合,其價值當然無法馬上獲得所有人的接受(見Green 2000; Wolff 1996),也確實不需如此。心理治療師主要是透過談話來給予病人臨床上的幫助,因為這些病人所尋找的幫助不(只)是藥物,更是一個願意對他將心比心的人。相關學科在科學上的進展不一定會對心理治療的實務有所幫助,比如說,1940與1950年代霍爾(Hull)與史金納(Skinner)所提出的學習理論研究,對當時的心理動力取向治療師就沒什麼幫助,卻有益於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心理治療學派,比較強調行為與環境,較少關注個人與意義。
.
我們的工作立基於那些傑出的前輩們,他們在精神分析與發展的理論上投注了相當大的心力,也建立了很好的理論基礎,如安娜‧佛洛伊德(Anna Freud)、梅蘭妮‧克萊恩(Melanie Klein)、馬勒(Margaret Mahler)、布洛迪(Brody)、埃姆德(Emde)、史騰(Stern),與其他許多人士。特別鼓舞我們的例子是安妮‧柏格曼(Anni Bergman 1999),她是分析師瑪格莉特‧馬勒知名的共同研究者,在她的書中,完美地整合了發展理論與臨床思維。讀者們也可在本書中發現柏格曼書中的許多想法,只是換成稍微不同的觀點來講。所有心理治療的發展都是起源於對人類發展的觀察,因此必然會共同享有許多重要的特色。同時我們也相信,在本書中討論的許多想法──像是父母鏡映的社會生物回饋理論、目的論與意圖位置、反思功能、精神現實中的精神等同與假扮模式、異化自我、心智歷程、情感等,當然還有最重要的情感調節與心智化──都為精神分析與心理治療提供了真正的新方向。
.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本書的思維與關注的方向並不侷限於精神分析,我們還運用了心智哲學的概念,以捕捉與描述嬰兒是如何透過探索他人的心智,來成就自身心智的歷程。人類會透過他人來探索自己,這個概念源自於德國的唯心主義,而後精神分析式的心智哲學觀又進一步地拓展了這樣的想法(Jurist 2000)。在社會認知的領域中,心智哲學的運用相當普遍。但我們的理論導向有些不同,因為除了認知外,我們也同樣關注情感。也因此我們援引了依附理論,依附理論強調嬰兒與原初照顧者的關係品質會影響到嬰兒的自我感(sense of self),並且有許多實證研究的支持。確切來說,我們的工作不只借用了依附理論,更對依附理論做了重大的重新概念化。我們認為,依附並不只有依附關係本身而已,而是能更進一步發展出表徵系統的能力,這可能是人類為了有助於存活而演化出來的功能。因此本書另一個具有貢獻的面向,便是舒緩了過往精神分析與依附理論的一些長期緊張關係 (Fonagy 2001)。
.
本書的書名是由三個標題(情感調節、心智化、自我發展)組合而成,主要內容就是在談這三個主題與其相互間的關係。我們主要關注嬰兒、孩童、青少年到成人的心智中,對心理狀態表徵的發展。心智化是一個發展理論界很熟悉的概念,論述了 #個體是如何理解到自己運用心智的方法,#好用以調整對於外在世界的經驗。心智化可說是自我發展的根本,因為心智化會逐漸豐厚內在組織,讓個體能參與社會,並與共享此能力的他人構築出複雜的人際關係。另外,我們也用「反思功能」這個詞,為「個體有多少心智化的能力」做出操作型的定義 (Fonagy, Target, Steele, & Steele 1998)。
.
心智化會立即令人聯想到自我的兩個層面:主體性(agentive)與表徵性(representational),也就是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90)所說的「主格我」(I)與「受格我」(Me)。自我表徵的發展一直以來都受到學者的高度關注,詹姆斯的「受格我」,或是「實體自我」(empirical self)(Lewis & Brooks-Gunn 1979),指的是我們認為自己身上所真實擁有的一系列特徵發展,儘管這可能是藉由推論外在環境對我們的反應而得來(Harter 1999)。因此,心智化的這層面在精神分析理論與認知理論中,都是有著長久歷史淵源的概念(Morton & Frith 1995)。但是自我做為心智主體,或我們在他處所說的「心理自我」(psychological self)這個概念(Fonagy, Moran, & Target 1993; Fonagy & Target 1995),相對來說是常被忽視的研究主題。心理學家與精神分析學者對鞏固自我主體性的發展歷程這個議題的漠視,可能是因為在傳統上受到太多笛卡兒主義者「第一人稱權威」的影響,認為個體能夠直接並正確無誤地得知內在的心智狀態,而不是將其看成是一個困難重重的發展成就。瑪西亞‧卡佛爾(Marcia Cavell 1988, 1994, 2000)的工作尤其提醒了大家,精神分析的後設心理學其實與笛卡兒主義相差無幾。精神分析與人類發展學經常附和笛卡兒的傳統假設,認為心智主體性的經驗是天生的。我們試圖在本書打破這個主流哲學傳統,提倡心智主體性應該是種逐漸發展或建構出來的能力。
.
對於意圖行動之表徵的發展與哲學研究都顯示出,意圖心智狀態的表徵可能有更為複雜的內在結構。個體可能可以部分意識到這些意圖結構,也可能完全無法意識到。這件事情之所以很重要,是因為要能理解到自我是個心智主體,就得透過人際經驗,特別是與原初客體相處的經驗。#心智化包含自我反思與人際知覺,這兩種要素結合在一起,就可以使兒童區分內在與外在的現實,也能從人際溝通中區分出內在心智與情緒歷程。在本書中,我們會同時運用臨床材料與實證研究,佐以發展上的觀察,來呈現嬰兒能經驗到自己是個擁有心智的有機體,或是經驗到他自己的心理自我這件事,並非先天固有,而是從嬰兒期至兒童期逐漸演化出的一種結構。這樣的發展極為仰賴兒童與更為成熟、友善及具有反思的成人進行互動才能完成。
.
我們認為,心智化不僅只是一種認知歷程,同時也是透過與原初客體的互動來「發現」情感的過程。因此,本書也會把重點放在「情感調節」這個概念上。在許多發展理論與心理病理學的領域中,這個概念都十分重要(例如Clarkin & Lenzenweger 1996)。情感調節就是主動調整情感狀態的能力,與心智化關係密切,因為心智化就是自我感與主體感的基石。在我們的想法中,情感調節是心智化的前提;但是我們也相信,一旦個體開始心智化,情感調節的本質便會有所轉變。在此我們辨識出情感調節可以是種情感狀態的適應,若發展出更複雜的型態,也能運用情感來調節自我。「心智化情感體會」這個概念,指的是一種更成熟的情感調節能力,讓個體能在自身情感狀態中,發現主觀的意義。我們認為,在每一種心理治療取向當中,心智化情感體會都是療效的核心,這代表著 #個體能在經驗上理解自己的感受,而 #這種經驗遠遠超出了僅能在理智上理解感受的狀況。也是在這種境界中,患者的抗拒與防衛才有意義,因為此時治療者對抗的不只是特定的情緒經驗,同時還是一整個心智模式的功能;這些受損的模式不只會扭曲心智表徵,阻礙療效的進展,同時也抑制了心智功能 (Fonagy, Edgcumbe, Moran, Kennedy, & Target 1993)。所以我們可能會誤解自身的感覺,以為自己處於某種感受,但實際上真正感覺到的卻可能是另一種情緒。不僅如此,個體甚至有可能會把自己從情感豐富的經驗世界中踢出。比如說,有些人沒有能力從心理和心理社會的前因後果設想而一再重蹈覆轍,這可能就是因為此人的心理歷程受到了廣泛的抑制,或是鞏固這些能力的心理歷程發展出了問題。
.
我們的情感調節與心智化理論更豐厚了先前的理論學家所提出的論點,如約翰‧鮑比(John Bowlby)所談的依附的演化功能。我們認為,早期客體關係的演化功能是為了使幼兒打造出某種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可以充分地開展出理解他者與自我心智狀態的能力。我們假設,對於自我與他人心智的反思,都是建構出來的能力,是由早期關係演化而來。對人類而言,發展出能解讀人際互動的心智結構非常重要,而由於心智化又是人際功能的核心,由此推論,心智化在演化上必定有其特別的地位。語言當然是象徵性互動的主要方式,但為了要適當地運用語言,就需要組織主觀世界。內在狀態必須要有其意義,才能夠用來與他人溝通;同時我們也要有能力解讀他人的心智,才能在工作、情愛與遊玩時與他人合作。
.
本書會清楚強調,早期的人際經驗是最初的中介變項,影響著往後心理疾患與心理治療中會出現的心智能力。某種層面上,我們延續了心理社會取向的傳統,認為親職與早期的人際環境是發展病理學中的關鍵 (Cicchetti & Cohen 1995; A. Freud 1981; Masten & Braswell 1991; Rutter 1993; Sameroff 1995; Sroufe 1996)。儘管我們支持上述的觀點,但在上個世紀的精神病學與社會科學中,隨著領養與雙生子行為基因學研究證據出爐,上述觀點也開始陸續遭到批判(Eaves et al. 1997; Hewitt et al. 1997)。這些研究者們認為,過去的研究因為無法控制好基因上的變項,而過度高估了社會環境的影響。然而我們也注意到當前的精神病學文獻都變成了單純的先天論觀點,覺得只有基因資料是寶貴的,而且還有著精神分析這種只注重心理層面資訊的學門所無法提供的價值。其結果就是,早期環境只剩下少許影響,而且這些影響還是由於生理因素的緣故,而非心理因素(例如Marenco & Weinberger 2000)。
.
(未完待續,更多詳請請見本書)
.
《心智化:依附關係.情感調節.自我發展》
心靈工坊文化 出版
📖 https://tinyurl.com/4j7sms3h
同時也有14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00的網紅電影趴cast,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空想科研 Podcast】https://anchor.fm/kuusouscience 【空想科研FB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kuusousciencepodcast 【千鈞一髮預告】https://youtu.be/A2_vCWzqAE0 這集其...
「先天論」的推薦目錄:
- 關於先天論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先天論 在 鏡好聽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先天論 在 紫微師範學院 蕭傳顥-阿美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先天論 在 電影趴cast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先天論 在 Sky's NBA tal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先天論 在 半瓶醋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先天論 在 Fw: [新聞] 同志成因先天論還是後天論注意可能陷阱- 看板gay 的評價
- 關於先天論 在 論先天,論聖事,你們的責任是渡盡眾生達本還源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先天論 在 語言先天論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台鐵車站資訊懶人包 的評價
- 關於先天論 在 語言先天論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台鐵車站資訊懶人包 的評價
- 關於先天論 在 2015/03/06 先天無極氣功- 內功醫學講座@ 廣論生機班-第七堂 ... 的評價
先天論 在 鏡好聽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謝伯讓教授的大腦小教室上課囉🧠
沒有看過地心引力卻知道它的存在,閃電之後通常會有打雷,媽媽說有禮貌要說「謝謝」,到底人們是怎麼學習「 #知識」 的呢?有時候真的是有聽沒有懂,有看沒有通🤣
在這集《大腦好好玩》,主持人謝伯讓將與大家聊聊「學習」的那些大小事,帶領聽眾回頭看看歷史上的哲人與學者,是怎麼思考:「人類的知識是天生的?還是習得的?」
現在就來收聽:《#大腦好好玩》
EP08 知識,是天生帶來還是後天習得的?談三種學習方式、先天論的歷史背景 ► https://pse.is/3clklk
先天論 在 紫微師範學院 蕭傳顥-阿美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命運-上
人生在世
是由命跟運所組成
而在紫微斗數的命盤上
命宮為命,其餘為運
"命"顧名思義就是先天論定
例如
沒有人可以選擇出生的環境
也沒辦法選擇出生家庭
沒辦法決定天生的腦部思維
沒辦法控制人體內的DNA
而天生的個性也是在出生那一刻而決定
如果就科學的角度來說
人類之所以每個人如此的不同
在於每個人大腦的構造以及所發展的突觸皆不同
每個人都會擁有自己解讀訊息的方式
面對挫折的反應
以及遇到困難所採行的方法
這是天性也就是命
但是
人類貴為最高度發展的生物
其大腦的精密程度超越世間萬物
也造就了人類的控制與進步
大腦使得人類有思考的能力
而不單單只是趨吉避禍的基本反射行為
是讓人類除了可以擁有基本生存本能
並且會讓人類朝更進步的社會邁進
所以人類具備深度思維與自省能力
這就是人最大的優勢
所以命雖然是天註定
但個性的養成是自己與社會互動的過程
所以個性不能被完全改變
但是可以使其圓融
當人嘗試想要改變一個行為時
最好的方式叫做循序漸進
而不是強迫自己
例如我要改變生活模式,從今天開始每天跑步
如果你一開始就跑一個小時
相信我
最多一個禮拜你的改變就宣告失敗
但如果你可以第一天跑五分鐘
第二天跑七分鐘
第三天跑九分鐘
依次的往上增加
你可以跑得很久跑得很長
成功機率也相對大增
而你命所發展出來的個性是人的最大武器
也是最珍貴的資產
你的個性會決定後面的路
是顛頗還是輕鬆
因為每個人都要記住
你自己可以決定你面對任何事情的態度!
所以當你的個性是容易記仇的
就會有很多令你不滿的事情一直累積
當你的個性是會把別人的事情都放心上的
你會比較常受到身邊人的影響
而這樣的個性特質都不是壞
如果是適度的沒有所謂的好壞
但如果你發現自己已經有點過度的傾向
就是自己要能夠面對自己的時候了
那怎樣可以察覺自己過度呢?
很簡單
1.旁觀者清
試著多與身邊的人交換意見
真正懂你的人會點出你所具備較為缺乏的部分
並且傾聽之後自己吸收面對
然後嘗試改正
2.問自己"你開心嗎?"
大腦在高度發展過程中
處理了龐大的資訊量
並且運用情緒的方式提醒與警戒
當你處在長期的不良狀態下
有時會變成習慣
但那就是你忽略自己的一個前兆
每種情緒都有原因
而平靜且溫和的內心狀態
是可以讓人保持在時時清醒且舒服的環境
人可以控制的就只有自己
跟你身邊任何人都沒有關係
當你沒辦法面對自己
事情就不會有改善的機會
未完待續.......
「在混亂之中發現單純。」─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
遇到難題時,看著他,彷彿在告訴你:再想想,一定會有答案的!
相片來源 :國家地理雜誌紛絲專頁
先天論 在 電影趴cast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空想科研 Podcast】https://anchor.fm/kuusouscience
【空想科研FB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kuusousciencepodcast
【千鈞一髮預告】https://youtu.be/A2_vCWzqAE0
這集其實是四月的時候錄的,所以內容提到「昨天錄的內容」其實是奧斯卡那一集
想邀我們單挑的話,歡迎寄信到 moviepodpodcast@gmail.com
IG https://www.instagram.com/movie.podcast/
FB https://www.facebook.com/MoviePaCast/
0:00 【空想科研】是什麼樣的Podcast?
11:32 RPG角色扮演遊戲的老祖宗:TRPG
16:24 科幻片!小雀和James最喜歡哪幾部?
30:19 預測未來、批判社會、引人深思的《千鈞一髮》
33:17 《千鈞一髮Gattaca》劇情大綱
39:47 從基因修改來看社會不平等
42:54 科學能夠合理化歧視嗎?
47:18 現代基因檢測究竟能測出那些東西?
52:20 多早接受教育算太早?
56:01 先天還是後天對人發展的影響比較大?
58:12 三胞胎寄養在不同的家庭?紀錄片《三個一模一樣的陌生人》
1:00:22 《三個一模一樣的陌生人》暴雷結束
1:08:35 你會讓基因檢測結果影響人生和生育抉擇嗎?
1:12:34 地平說、匿名者Q以及影子政府等陰謀論
1:13:35 優生學的黑歷史
1:15:22 疾病也可以是生存優勢?談演化的矛盾
先天論 在 Sky's NBA tal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加入頻道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R2wZueZJfzRQ6st8Wti4ow/join
第二年完全呈現的就是一個Zion獨走的氣勢
不論是進步幅度還是先天條件皆然
不過也合理,這年本來就是副手年
RJ、Ja Morant、Herro這些菜鳥年的驚奇
第二年不意外的進入漸趨緩慢的成長曲線
其餘像是八村、PJ、Hunter、各種Johnson
他們就是二三當家類型的優質綠葉球員
第二年了除了自家球迷以外也很難吸住大眾視線
所以第三年後應該就是一場長期拉力戰了
十年後RJ和Ja能否帶領尼克和灰熊重返光榮?
十年後剩下一大票副手能否跟隨球隊戰績重返鎂光燈?
十年後現在獨走的Zion究竟能否保持健康?
新秀總是這樣的
第二年結束後
真正的比賽才剛開始
...雖然Jarrett Culver的比賽顯然已經結束就是了(´・ω・`)
0:00 開頭&定義
1:21 顯著進步組
9:01 有感進步組
22:17 持平組
38:29 令人擔憂組
42:01 結尾
#ZionWilliamson #JaMorant #2019NBA選秀
粉專
https://goo.gl/hS2aoq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kynba91/
專欄
https://goo.gl/4zo3cy
合作請洽
Beatles5566@gmail.com
先天論 在 半瓶醋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東離劍遊紀3 #東離劍遊紀 #素還真
其他出沒地區
►【半瓶醋】LBRY頻道
https://odysee.com/$/invite/@bpf1980:5
►Twitch【半瓶醋】
https://www.twitch.tv/bpf1980
每週五晚上九點半的【半瓶醋夜未眠】
►【半瓶醋】臉書粉專
https://vinegarfilmcafe.pros.is/QDDQT
這邊其實是每天都在出沒的區域
►【半瓶醋】IG
https://www.instagram.com/baofuzhang/
其實一直沒有很習慣用IG...
►YouTube頻道【半瓶醋】
https://pros.is/RDVPU
Podcast
基本上就是把【半瓶醋夜未眠】當中的精選討論片段放上去,不想看畫面只想聽聲音的朋友可取用。
►iTunes Podcast【半瓶醋】
https://pros.is/SRYWZ
►Spotify Podcast【半瓶醋】
https://vinegarfilmcafe.pros.is/SN9AN
部落格:之前有很多個部落格,不過目前縮減到只有兩個還在更新
►GQ【半瓶醋】
https://vinegarfilmcafe.pros.is/THT4V
►巴哈姆特【半瓶醋】
https://vinegarfilmcafe.pros.is/SPSUU
專欄:媒體合作的供稿,不定期出影評
►派特88【半瓶醋】
https://vinegarfilmcafe.pros.is/T3HRD
All videos on my channel are only used for commentary.
Copyright Disclaimer Under Section 107 of the Copyright Act 1976, allowance is made for "fair use" for purposes such as criticism, comment, news reporting, teaching, scholarship, and research. Fair use is a use permitted by copyright statute that might otherwise be infringing. Non-profit, educational or personal use tips the balance in favor of fair use.
先天論 在 論先天,論聖事,你們的責任是渡盡眾生達本還源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論先天,論聖事,你們的責任是渡盡眾生達本還源,使眾生能超生了死,返回理天;論後天,論人事,你們的責任是要完成世界大同。 這雙重責任是何等重大! ... <看更多>
先天論 在 語言先天論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台鐵車站資訊懶人包 的推薦與評價
在語言先天論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alihue也提到先上圖: https://i.imgur.com/4whtlR2.jpg x 軸為薪水; y 軸為工時; 藍綠代表職缺比較偏高階/低階語言 ... ... <看更多>
先天論 在 Fw: [新聞] 同志成因先天論還是後天論注意可能陷阱- 看板gay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轉錄自 lesbian 看板 #1PF0iP-s ]
作者: dualiammin (歪歪) 看板: lesbian
標題: [新聞] 同志成因先天論還是後天論 注意可能陷阱
時間: Sat Jun 10 23:07:02 2017
討論同志成因是先天論還是後天論,請注意這幾個可能的陷阱
來源:關鍵評論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0060
文:徐志雲(精神科醫師)
日前有一篇〈同性戀天生自然? 醫生:後天影響大〉的報導,援引了某位醫師在教會中
的演講,新聞標題與醫師原意有很大落差,經過社群媒體的連結與澄清,聯合新聞網和台
灣醒報都已將有問題的報導撤除。雖然這個年代我們常常對媒體沒有信心,但這次經由社
群的力量來監督傳統媒體能夠奏效,也算是一個小小的進步,依然值得慶幸。
但我希望藉此能夠將「同性戀天生自然?」的議題,談得更深一點。
同志先天論?後天論?
首先,我認為這本身就是一個帶有偏見的命題。
我在去(2016)年11月28日立法院「同性婚姻法制化」公聽會當中,就已經反駁過這樣的
命題:
"在醫學、在科學面前,我們要保持謙卑,我們不能夠說超出證據所能解釋的話。例如今天
他們(反同方)所提出的許多論點,想要把性傾向的原因歸咎到後天身上,事實上,目前
關於性傾向的成因,科學界所知都還非常有限,只知道大部分的證據顯示先天的影響較大
,而支持所謂後天改變論的研究,後來都遭到反駁、至今沒有任何一個可信的證據。所以
如果一直去攻擊先天傾向這件事的證據不足,藉此想要把它歸咎於後天造成,其實是扭曲
了科學現實、也過度誇大解釋了研究結果。
更重要的是,科學的命題要非常小心,如果我們今天探究的問題是「同性戀的成因是什麼
?」其實背後有個潛在的成見,就是先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異常的存在。正確而中立的科學
命題應該是「性傾向的成因是什麼?」如果我們嘗試想要找出同性戀的成因,我們更應該
同時探討異性戀的成因是什麼,這樣才是一個不帶偏見的命題。
我們進一步更應該思考的是科學對於社會的影響,如果今天我們不斷想要找出同性戀的成
因,似乎是在說:除非同性戀是百分之百天生的,我們才能夠接受他。但如果一個人喜歡
當律師、當醫師、擺地攤、當牧師、或是喜歡當家長會會長(反同方找來了律師、醫師、
牧師、家長會會長),難道我們都要找出成因才能讓他們去做這些職業?所以我們在考量
科學的命題時,必須要特別注意這背後所帶的價值觀。"
成因論背後的隱憂
我不確定為什麼有些教會這麼喜歡把同性戀講成是「後天所致」,相對應的,其實我也不
喜歡挺同方只說「這是先天的」。但當這個議題成為雙方互相競爭的賽場,似乎就會陷入
這樣的對立之中。
我從來就不認為,爭辯「先天後天論」就能夠解決與同志相關的法律議題、人權議題、社
會議題,以及最重要的:人與人之間的尊重與悅納。而不論是先天或後天論,我都看過太
多同志的父母親因此而受傷:恐懼於自己的基因不好、責怪另一方家族的基因有問題、內
疚於自己懷孕時吃了感冒藥、擔心自己的婚姻不幸福所以孩子是同志……。
身而為人,痛苦已經很多了,為什麼還要作繭自縛?所以,這不只是一個帶有偏見的命題
,甚至是一個有強烈傷害性的命題。
鼓勵這種命題的人,有發現自己造成了台灣數百萬同志的父母親的傷害了嗎?
因此,我們在詢問科學問題時,至少要思考兩個前提:
1.我們是為了滿足求知的好奇心,還是其實已經被成見影響?
2.這樣的命題,是否可能造成傷害?
面對成因論該注意什麼?
既然命題早已形成,而且難以消止,我也不希望把這樣的命題打入「政治不正確」,然後
形成禁忌。我希望能夠回歸謹慎,釐清一些基本概念:
1.「生理」不完全等於「天生(先天)」。
2.「先天」不完全等於「遺傳」。
3.「自然」這個詞,對每個人的定義都不一樣,爭辯某件事是否「自然」,經常就只會是鬼
打牆而已。
4.先天或後天經常有交互作用,硬要把這兩者切開,只會過度簡化人類這種生物的複雜性。
5.人權價值是超脫先天後天論的,無論未來證明了先天或後天,都不應否定人權價值。
人類行為都不是簡單的孟德爾遺傳律,無論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泛性戀、無性戀,
目前都沒有簡單的「成因」可以解釋。而目前已知的、可信的科學證據(亂來的不算),
都顯示性傾向「不是一種選擇」(不是自己選擇去當同性戀)、也不是外力可以改變。上
述的各種性傾向,都是人類多元而「正常」的性傾向之一。
我們在判斷各種資訊、專家意見、或是新聞報導時,更要注意幾個可能的陷阱:
1.是否過度選擇性地呈現:以同性戀議題而言,先天論或後天論的證據都還有限,因此要反
駁兩者都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反駁掉其中一方,不代表另一方就是對的。
2.引用來源是否有問題:舉例來說,我們看到許多反同方所引的「研究」,都是教會所贊助
、或者發表在宗教色彩濃厚的雜誌。但這對於不是該專業領域的人來說,的確可能難以判
斷。不過有個小技巧是:看到一個令人起疑的「研究」,把關鍵字丟進google搜尋,多半
在第一頁就會看到反駁的文章作為對照。
3.是否蓄意凸顯「異常」:如上所言,與其探討同性戀的成因,真正客觀的命題應該是:各
種性傾向的成因是什麼?過度重複地詢問同性戀成因,這樣的意圖本身就值得玩味。
4.是否模糊邏輯:探討婚姻平權之際,卻試圖在先天後天論上面打轉,其實模糊了焦點。就
好像我們從未證實過異性戀是先天的,但我們也不會禁止異性之間結婚。
知道或不知道成因,然後呢?
如果我們願意想得再深一點,「同志成因」這個詭異的命題,其實也可以開啟我們思考更
多大哉問:X戰警系列電影,其實有許多對於同志的隱喻。《X戰警:最後戰役》講的是:
如果有藥物可以「治癒」變種人,變種人該不該接受?許多變種人遭到社會排擠、歧視、
甚至被自己的父母親驅離。如果接受了「治療」,也許就變「正常」了,這樣是不是很誘
人?變種人出現的意義是什麼?是突變、是災難、是天譴、是天賦、還是人類演化的下一
步?
當然,我們早就知道同性戀不是疾病、不該被治療,目前所知的所有號稱治療同性戀的方
式都是有害的。但面臨社會上各種似是而非的提問,我覺得思考X戰警,有助於讓我們心
智更清明(不好意思啊我是科幻控,所以都喜歡問科幻小說裡的問題)。
然後,既然我們現在對於性傾向的瞭解都很有限,這樣我們要怎麼看待同性戀呢?
放心吧,我們對於異性戀的瞭解也很有限、對通靈的瞭解也很有限、對少女的瞭解也很有
限、對基督教為什麼會發展成現在這樣的瞭解也很有限、還對川普到底怎麼回事的瞭解也
都很有限。
甚至,我們對於人到底有沒有「自由意志」都不太瞭解(目前看起來,人的自由意志很可
能只是假象)。但我們還是會每天、每分鐘,都在做決定,都把自己當成一個自主的人,
生活下去。
如果我們對於「自己的存在」都沒有把握了,為什麼還要知道同性戀是先天還是後天,才
懂得尊重一個人?
生而為人,有許多更大的人生疑惑可能永遠無解,這些無解的難題,並不影響我們從「人
」之間的情感觸動而心生同理,也不應該去影響我們追尋自己的意義與價值。除非我們追
求一個整齊劃一、排除掉所有非我族類的社會,那麼先天後天論,就會成為一個好用的工
具,整肅異己。
對,如果你剛好想到了,就是納粹。
最重要的是:把人當人看
前法務部長羅瑩雪,在其任內有很多驚世駭俗的發言。其中一次,立委黃國昌質詢台灣人
在巴拿馬被中國發布紅色通緝、最後送往古巴,羅表示當時下達指示要討論了解狀況,黃
追問「然後呢?」羅脫口而出「然後他就死掉了!」
為什麼看似平鋪直敘的話語,卻令人髮指?
如果我們探討的是「人」的議題,卻沒有把「人」的價值放在核心,就可能會出現荒腔走
板的後果。
我自己是男同志,我的自我認同經驗,就是「感覺到我喜歡的是某個男生」,自然而然如
此。對,自然而然,有這麼難理解嗎?就像是我問過無數的異性戀,他們也都一樣,喜歡
一個人,就是這麼自然而然。需要別人幫你定義是不是真的喜歡、到底是先天還後天的,
那也真夠荒謬了。
附註:關於同性戀的科學證據,有興趣想知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釋憲案「法庭之友意見
書」當中的〈精神醫學法庭之友意見書〉。
本文經作者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https://www.facebook.com/sfinmind/posts/1358876920816611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
彩 虹 大 道
https://www.facebook.com/rainbowblv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23.197.10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lesbian/M.1497107225.A.FB6.html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dualiammin (61.223.197.104), 06/10/2017 23:09:2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