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防疫,不是只有大人煩躁…】
(🖋 許嬰寧 鐵人心理師 這才是我啊 )
當我們大人忍不住想要視訊聊天、視訊暢飲,一起大吐苦水,好好取暖的時候,其實不是只有我們大人煩躁,#小小孩其實也在這波突如其來的Stay Home開始煩躁了起來。
雖然一開始總是充滿新鮮感,突然不用去上學,突然好像不用見到老師,好像可以不用早點上床睡覺,也不用早起,因為不用做很多本來該做的事情,好像突然多了很多自由,對孩子而言,自由常常是無可言喻的快樂,像是天下掉下來的禮物一般。
年紀大一點的孩子,就算還是要線上學習,家長應該也不難發現,孩子在家總是比上學來的舒服、來得更難規律作息。
其實對孩子而言,#不能規律上學乍看之下像是自由假期,#但是潛在的衝擊是很可觀得。
1. #社交疏離:無論是哪一種性格的孩子,在學校都會接收大量的 #社交刺激,引導他們去合作、模仿、跟隨、領導或是觀察和問題解決。
2. #作息混亂:少了出門上學,很多孩子容易越來越晚睡晚起,吃飯時間不固定,或是長時間白天睡覺等,都會讓孩子的作息更加混亂,造成 #全家動力低迷。
3. #支持系統中斷:孩子出門上學,有時候可以在學習環境中找到他的支持力量,因為 #同齡之間可以提供的同理,是家人和手足無法完全代替的,#玩樂中的孩子可以釋放情緒並得到支持回應。
4. #成就感低落:在學校環境中因為老師的指示和學習目標,孩子可以得到比較穩定的成就感來源,那怕只是安靜坐著不要講話、排隊、等待,都是點滴成就感的累積,在家容易因為規矩不夠明確,或是其他分心因素,讓孩子少了目標,也就少了成就感。
5. #活動量減少:孩子在外的活動量遠大於家裡,無法釋放體能,也會讓作息改變,更會讓情緒敏感的孩子感覺受限,#適度的活動可以刺激孩子的肌肉和情緒發展,釋放壓力。
6. #手足問題增強:孩子在家的角色和學校截然不同,#在家裡明顯會有所有權和安全感的問題,這些都是原始本能,有些孩子像是被制約了一樣,在家裡就會顯得特別膽小、特別霸道、特別退化或是特別喜歡表現,來滿足他們心理的安全需求。
這些都是長期居家可能出現的潛在衝擊,對辛苦在家奮鬥的爸媽,你可以
1. #盡量維持孩子的作息:需要考驗爸媽自己的作息,也要假裝自己的作息仍然正常,甚至需要製造讓孩子願意維持作息的一些動力。光是要求,卻沒有動機,很難讓孩子執行。
2. #盡量將家裡學習訂出特定時空的規矩:在僅有的空間內,和孩子說好特定的吃飯空間、學習空間、遊樂空間,即使空間上有所重疊,也要用時間去劃分出來,甚至將桌椅和玩具依照不同時間重新配置,正如大人一樣,#從儀式感裡面養成規律。
3. #也讓孩子有線上社交活動:孩子可以和比較熟悉的朋友視訊,也可和其他家人視訊,更小的孩子,可以藉由父母的陪伴,增進他們的社交需求,較大的孩子會自主透過網路社交,這時父母可以稍微理解他們的社交需求,並從旁多關心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4. #賦予孩子協助家務:適度讓孩子參與家庭的任務,並提升他們的成就感和責任感,同時通常 #必須搭配動機引導或是鼓勵賦能,千萬不能只是要求命令,反而會造成雙方不快。
5. #檢視自己對孩子的言語:在家裡爸媽經常會發現自己總是需要不斷叮嚀、提醒、甚至要求孩子收玩具、好好吃飯、早點睡覺、幫忙洗碗很多事情,總是在一邊要求,一邊自己更生氣,久而久之,關在家越久,氣氛越差。#可以檢視家裡的對話,#正面的和負面的比例為何,是不是負面的話語比例已經超過一半?說出口的是不是都是命令和抱怨,你到底要我說幾次?你是不是聽不見我說的話?你再這樣我就… 這類的話通常讓自己很無奈、生氣,而且也得不到好的回應。
6. #在家消耗體力:可以依照父母自己本身喜好,還有孩子的興趣,#去開發大家可以在家消耗體力的方式,也可以是以前全家沒有一起做過的新鮮事,去消耗孩子過多的精力,減少全家都在使用3C的時間,也增進全家實際互動的機會。
文/許嬰寧心理師
圖/Pexels
#初和專欄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