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人文-魏國彥
上癮食品造就全球化
(圖為示意。路透社)
人類進入全球化一點○的起點,是哥倫布在巴哈馬島登陸的那一刻,時為一四九二年十月十二日。
第二年的十二月他帶了十七艘船,一千五百多人和幾百隻豬來海地,登岸的第二天,無數船員病倒,包括哥倫布本人,他們在船上感染了「豬流感」。源自歐亞大陸數千年與家畜共生的病毒也首度入侵新大陸,原住民身體裡從來沒有相關抗體,兩年後這個島死了百萬人。
從歐洲來的細菌與病毒遠不止於此,往後卅年中,天花、麻疹、斑疹、傷寒、瘧疾、梅毒、肺炎、流感…橫掃阿茲特克、印加帝國,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兵不血刃占領了中南美,開啟了擴充屬地,剝削原住民的帝國版圖。
橫跨大西洋的奴隸貿易從十六世紀開始,歐洲出口衣服和銅製品到非洲,就地換成奴隸,再整批送往美洲,奴役他們在當地種植棉花、煙草及「毒食品」蔗糖,再回送歐洲。這三角貿易,行之有年,賺進大筆財富,最重要的貨品之一─菸草、可可、咖啡、糖─厥功至偉。
菸草裡的尼古丁、酒裡的酒精、茶與咖啡裡的咖啡因,都讓人迷醉,勾人上癮。這些「食品」容易儲存,品級多層,從普羅大眾到王公貴族各取所需、一飽口福。歐洲甚至發生「勤奮革命」,農民與工人願意加長工時,換取報酬,圖的無非是「飯後一根煙、快樂似神仙」的滿足;睡前的一杯小酒,飯後的甜點、茶煙裡氤馧的幸福,是努力的動力,也是勞苦的報償。
吞雲吐霧的菸、香醇誘人的酒、引人興奮的咖啡和茶,讓人類的生活從此改觀。農業社會的土地與勞力因此就業,帶動區域間的物流貿易,人類由農耕經濟往資本主義切換。
西方國家以擴充屬地,買賣奴工,跨洋航行、搬有運無為功業。高質量的成癮食品往往只產出於特定地區,例如古巴的雪茄與蔗糖、中國和印度的茶,跨洋遠距離的交易加上大量貨品的長途運輸,金融監管與信用需求應運而生,銀行、支票、匯兌、關稅…等現代金融與國家經濟管制逐步發展出來,奴隸買賣、殖民、傳教、跨海兼併土地助長帝國擴張,追根究柢,都有成癮食品的奇妙牽引。
我們可以說,哥倫布開啟了全球物種大交換,其中的煙草、咖啡與糖的成癮作用讓全球人類辛勤工作,生死以之,五百年來,全球化與現代化在人類的成癮行為中逐漸成形,幾家歡樂幾家愁。
(作者為台灣社會責任公益減害研究發展協會執行長)
哥倫布大交換三角貿易 在 Dr. Shu 的旅遊文化攝影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美洲另外至少還有兩種農作物對歐洲以及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馬鈴薯與菸草。
我們在阿茲特克新年看到祭神的時候熏煙。熏煙的目的一是迷幻,二是藉由煙的上升與天神溝通。而他們所熏的就是菸草。
菸草如此神聖的作用,自然不是拿來消遣娛樂的。
在Cortés之前,哥倫布就將菸草傳到歐洲:在他回航的時候,美洲原住民就餽贈這聖物,預祝航行順利。
1559年,法國駐葡萄牙大使Jean Nicot送一批菸草給當時的法國國王,用來治療他的頭痛。吞雲吐霧一番之後,法王的頭痛竟然好了。不過他在一年之後也就過世。
從那時起,歐洲人開始普遍知道這種植物,根據Nicot的名字,稱它為Nicotiana。尼古丁一詞也就這麼來的。
當時人民並沒有將國王之死與菸草聯想在一起,尼古丁讓人上癮,菸草也就很快在歐洲流行開來。
歐洲對於菸草的需求徹底改變了歷史。首先,這讓美洲菸草的種植大增,從而導致對於農工的需求,但因為天花等疾病,美洲原住民人口早就消失得差不多,於是只有從非洲進口奴隸。美洲的人文徹底改變。
其次,沒有菸草就沒有美國!1607年,第一批英國移民大約100人抵達Jamestown,尋求黃金。但這兒有黃金根本是個謠言。迎接他們的是飢荒、疾病、與原住民的戰鬥。
到了1610年初,移民人數所剩無幾,而這些倖存者只有挖掘屍體才能存活。
好在此時第二批移民登陸,而這批移民想到了一個存活的方法:種植菸草。
想出這個點子的人叫做John Rolfe。他的妻子因為迪士尼的卡通比他出名很多:Pocahontas宝嘉康蒂,電影“風中奇緣”的女主角。
這場婚姻讓Jamestown享受了多年的和平,使得他們可以順利種植菸草,銷往英國。而英國人則以西非奴隸交換菸草。
英國人的奴隸則是以出口酒、鹽、布匹到西非取得。
如此就在大西洋形成了著名的“三角貿易”,如最後一張圖所示。而這個貿易路線剛好與洋流吻合,所以順水順風,好不暢通。也因此北美殖民地才有機會落地生根。
我們今天的景點對很多007電影迷而言可能眼熟。在1989年License to Kill與2015年Spectre都出現過。
這座1899年建造的飯店,最大的亮點就是天花板的彩繪玻璃。大家一看照片就可以明白。
此外就是它的La Terraza屋頂餐廳,俯瞰憲法廣場,視野無出其右。它Art Nouveau的設計以及優雅的鍛造電梯也都是吸引訪客的原因。
哥倫布大交換三角貿易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最在才在「飲食人類學」的課堂上和學生分享了「糖」與「甜味」這個主題,討論「甜味」在飲食中的角色,也談「糖」的生產如何改變了人類的飲食文化與世紀歷史。
這期的國家地理雜誌,就以「甜蜜的誘惑」為題,討論「糖」與「甜味」的糾葛與糾纏,文貫殖民歷史到當前醫療課題,非常值得一看。
---------------------------------
糖的奴隸
哥倫布在伊斯帕尼奧拉島種下了新大陸的第一支甘蔗,這個地方在幾百年後爆發了大規模的奴隸反抗運動,絕非巧合。不出幾十年,牙買加及古巴的高地上就到處都是榨蔗廠,雨林被砍伐殆盡,原住民不是死於疾病或戰爭就是淪為奴隸。葡萄牙人創造了一個最有效率的模式,將巴西變成早期的經濟繁榮殖民地,超過10萬名奴隸生產出一噸又一噸的糖。
甘蔗的栽培量變大,糖的價格就下滑了。價格下滑,需求就增加了。經濟學家稱之為「良性循環」 。17世紀中葉,糖開始從奢侈香料轉變成大宗作物,先是供中產階級使用,然後是窮人。
到了18世紀,糖與奴隸制度已經密不可分。每隔幾年就有一個新的島嶼被納入殖民地,林地被清空、種上甘蔗。原住民死去後,農場主人就用非洲奴隸取而代之。收割壓碾後的作物被堆進船艙,運往倫敦、阿姆斯特丹、巴黎,在那裡交換製造品,這些商品再運往非洲西岸,用來換取更多奴隸。這個「三角貿易」有其血腥的一面,也就是造成數百萬非洲人死於途中的「中間航道」。在英國於1807年禁止販奴之前,有超過1100萬非洲人被送到新大陸――其中超過一半都進了甘蔗農場。根據千里達政治人物與歷史學家艾瑞克‧威廉斯的說法:「奴隸制度並不是種族歧視的結果;反之,種族歧視是奴隸制度造成的。」換言之,非洲人並不是因為被視為低等人種才被奴役。白人是為了將早期糖業貿易繁榮所需的奴隸制度合理化,才把他們視為低等人種。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www.ngtaiwan.com/3023
哥倫布大交換三角貿易 在 舌尖上的歷史》:食物、世界大事件與人類文明的腳步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大被交換被稱爲“ 哥倫布大交換 ”。這是塑造現代世界的一支巨大的隱形力量 ... 蔗糖貿易形成了歐非美“大 三角貿易 ”,即把非洲奴隸販賣到美洲,把美洲生產的 ... ... <看更多>
哥倫布大交換三角貿易 在 萊利非常識- 哥倫布交換(英語 的推薦與評價
... 大飢荒,正是由馬鈴薯失收造成。另外,自葡萄牙貿易商在16世紀,由美洲引進玉米及木薯進入非洲,取代原有農作物,成為非洲大陸最主要的主食農作物。亞洲亦在16世紀由 ... ... <看更多>
哥倫布大交換三角貿易 在 [心得] 美洲被歷史遺忘的一頁姆波羅雷之役- 看板Warfare 的推薦與評價
時代背景:
公元1492年 哥倫布的艦隊抵達新大陸
開啟了哥倫布大交換的序幕 與美洲原住民的悲歌節奏
帶著火器的征服者 拿著聖經的傳教士 以及拿鞭子的奴隸販相繼踏入新世界
一個半世紀之後 美洲大陸已經變了個形狀了
殖民地紛紛建立 傳統文化被摧殘蹂躪 原住民成了賤畜般的奴隸
其中 耶穌會的傳教士致力於中南美洲建立"Jesuit reduction"
也就是所謂的-耶穌會集合傳教村 來方便傳教
它們多處於離沿海殖民地較遠的山區地帶 吸收邊疆"未開化"的原住民入村
具體位置為現今阿根廷 巴西 玻利維亞的部分區域
雖然天主教是摧毀美洲原生文明的元兇
但值得一提 在集合傳教村內生活的美洲人維持著不受剝削的隔離生活
居民在西方莊園體制下勞動自給自足
人身安全與尊嚴都得到保障
這些受洗禮的傳教村 在邊疆地帶維持著高度自治和經濟上的成功
但隨之而來的 是被稱為"Bandeirantes"班德蘭斯 也就是奴隸販子的垂涎
他們是由第一代武力征服者的後代及新抵達的冒險者的綜合體
當時三角貿易(歐洲 非洲 美洲)有著豐厚的利潤
而相較非洲運來的黑奴 直接從南美洲抓來的原住民送去北美成本更低
至十七世紀中期
沿海地帶的原住民都差不多死光或被抓完了
班德蘭斯於是開始把腦筋動到這些傳教村上
一開始都是低調的小股騷擾或詐騙
比如說穿僧袍戴著十字架 裝成耶穌會士到村子附近唱彌撒的歌
等被引出村子的人多了之後再全圍捕起來發大財
到了後期 吃定了被禁止擁槍的原住民難以反抗 於是開始明目張膽的進攻
攻入村子之後 就開始上一世紀的那套燒殺擄掠 神父修女也不放過
因此 好幾個傳教村都被廢棄
姆波羅雷之役:
公元1631年 大部分的傳教村遷移到西班牙殖民管轄範圍的烏拉圭
另一方面 面對殘忍的侵略行動
耶穌會士也回到歐洲四處奔走 呼籲社會對殖民地慘況的重視
進而引發了著名的"Noble savage"也就是高貴野蠻人議題的人權探究
其中最重大的成果 是獲得西班牙王室與西印度理事會的許可 以及梵諦岡的支持
傳教村得到了擁槍的權利(而且還得到一批武器)
接下來幾年 傳教村開始了武裝化
來自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西裔軍官被派到傳教村組織民兵
神父與修士以及瓜拉尼人們開始了武裝和訓練
並開始與班德蘭斯有了零星的小規模遭遇戰
公元1641年 大批的班德蘭斯聚眾 他們打算一舉消滅掉原住民的武裝力量
面對威脅 阿爾法羅神父和羅梅羅神父領導了4000多人的民兵與之展開決戰
該年3月11日 在現今阿根廷的米西奧內斯省Panambí鎮
背著弓箭以及火槍的瓜拉尼人鬥志高昂 尤其擅長對付馬匹
民兵部隊在地利下不斷削弱對手
並最後在一次決定性攻勢下大破了班德蘭斯的部隊
奴隸販子集體投降後逃離 自十五世紀末以來的美洲原住民悲歌開始
原住民的武裝力量首次能取得如此大勝
是為"Battle of Mbororé"姆波羅雷之役
後續 染血的十字架:
班德蘭斯戰敗後 跑到聖保羅去向當局控訴原住民武裝叛變
(因為奴隸販子的組合很雜亂 裡面也有官股的傭兵)
巧合的是 從馬德里和羅馬來的神父也剛好來到里約熱內盧
他們擁有皇家憲章 強烈譴責了班德蘭斯人口販賣的活動
西印度理事會因此承受了龐大的壓力
一方面不只北美洲 中南美洲的殖民地 大量的經濟作物莊園都需要奴隸
但面對已經領洗 受教化的傳教村居民 又有道德方面的考量
兩邊僵持不下
後來... 當局還是與莊園主妥協 開始大量驅逐傳教村的耶穌會士
另一方面 由曼努埃爾皮雷斯領導
一支由450名荷蘭人和葡萄牙人組成 手持火槍的正規軍
與擁有700艘獨木舟和2700名圖皮弓箭手組成的複合軍團成立
在西班牙當局的默許下
這支由外國人與原住民組成的兵團
殘酷目的是摧毀烏拉圭和巴拉那河沿岸的所有東西
當然 還有奪走所有"潛在"的奴隸
一時之間 巴拉那河沿岸烽火連天
少數不肯離開的耶穌會士留了下來 與瓜拉尼人一同浴血奮戰
但直至最後他們仍遭到失敗
幾處傳教村被攻滅 教堂遭掠奪 戰俘被被報復性屠殺
其過程後來被拍成電影"The Mission" 教會 (勞勃·狄尼洛主演)
曼努埃爾皮雷斯的兵團慘無人道的行動受到各方強烈譴責
直至最後也沒消滅掉所有傳教村
就這樣
經過一個世紀的邊境紛擾 問題仍沒得到解決
最後的最後 當局決定用政治手段丟開這燙手山芋
公元1750年 簽定馬德里條約
西班牙將烏拉圭河附近的領地割讓給葡萄牙 其中包括了烏拉圭河東邊的眾傳教村
面對如此政治切割的變數
傳教村出生的塞佩提阿納淤(好難唸的名字) 率領民兵反抗 引起瓜拉尼戰爭
他們打敗了西班牙的軍隊 逼迫當局簽訂瓜拉尼停戰協議 (1754年)
而如此壯舉 卻也只是延緩傳教村的最終失敗
公元1756年 西班牙和葡萄牙卯起來 打算徹底解決"問題"
他們集結超過3000人的聯合部隊 大軍向內陸出發
這次戰局再無懸念 一路摧枯拉朽鎮壓了叛亂
戰爭結束後 超過1500名的瓜拉尼民兵被屠殺
傳教村的勢力至此再起不能
公元1767年 延續了兩個多世紀的耶穌會被徹底逐出西班牙殖民地
傳教村即逐步的覆滅了 成為奴隸襲擊的受害者或被歐洲殖民社會所吸收
少數傳教村成為新殖民地 但大部分都被棄置成為廢墟
一段可歌可泣的原住民奮鬥史 也至此消逝 成為歷史巨輪的背景
以上分享 謝謝大家
--
81887 =爆 3/08 ken112290 □ [爆卦] 顏寬恒去死啦
81888 71 3/08 mquare □ [新聞] 顏寬恒怒:讓他消失在地球表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9.115.108.9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556009803.A.CFC.html
這上下游聯合起來的社會影響力 足以撼動西印度理事會的決策
一邊是龐大的現實利益 另一邊是信仰與良心
高度自治的聖保羅當局最後還是選擇與奴隸販子還有莊園主妥協
另一方面 一開始派槍給傳教村要是讓他們自衛
結果到瓜拉尼戰爭的時期 獨立的火苗已經開始萌芽 (就像台灣民主國)
西班牙人跟葡萄牙人都不樂見這塊土地的原住民建立第一個獨立國家
白人至上 耶穌就下去吧...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