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鐵路地下化倒數4天
#好過日考察系列第42: 依然聳立的東京百年玄關
文:三民惟新 陳柏惟、左營楠梓翰-李欣翰
看過了「東洋第二」的首爾車站,今天我們要跨海來到東京,看看這座「東洋第一大站」的風貌。有關東京車站的介紹已經汗牛充棟,或許各位讀者許多也實際去過,加上東京車站規模龐大,由JR東日本所屬的就包含11座商業設施,2座飯店,美術館和辦公室等,合稱「Tokyo Station City」,要完整介紹也會拖得很長。
因此,我們今天的重點,就只放在舊車站建築的「新舊結合」上。
#波瀾萬丈的東京車站歷史
東京車站的建設,在東京鐵路的發展史上算是比較晚的。日本最早的鐵路是由橫濱通道現今汐留一帶的新橋停車場,而後繼續往東延伸成為「東海道本線」。另一邊通往日本東北地區的鐵路,在東京的終點則是上野,兩邊並沒有直接接起來。為了連結兩條鐵路,1885年沿著山之手地區鋪設了品川線,是現在山手線的西半部。
而新橋~上野中間這段,算是東京的市中心,在1889年定案的「東京市區改正計畫」中,即規劃新建直結兩地的高架鐵道線,並在中間興建東京核心車站「中央停車場」,但因日俄戰爭而暫停。
戰後,由辰野金吾、葛西萬司開始設計東京車站站房,並在1914年完工啟用,站房正對著皇居(丸之內),而不是當時較繁榮的八重洲,也讓兩地命運大不同,原本一片荒地的丸之內扭轉成為辦公大樓雲集的繁榮商圈。
東京車站長330公尺。南北各有圓頂形屋頂,當時將南口進,北口出,中央玄關只開放給皇室專用,二三樓上設有豪華飯店。由於規模遠超過當時日本所有車站,也曾引起好大喜功的批評。
二戰末期,1945年5月25日夜間,美軍再次出動多架B-29進行火海攻擊,東京車站被燒夷彈直接命中,起火燃燒,結果丸之內側站房三樓整層與南、北兩側的圓頂形狀屋頂都被燒燬,東京車站在廢墟狀態中迎來了終戰。
#煥發新生的老建築
戰後,因為物質缺乏,東京車站用較為臨時的方式修復,拆除一層樓只剩兩層,被燒掉的圓頂暫時改成直線型的斜頂。就這樣和日本一起度過了戰後復興,迎來了新幹線和高度成長期。
在丸之內地區辦公大樓陸續重建為超高大樓的時期,2003年丸之內側站房經文部科學省指定為「重要文化財」,並在2007年通過復舊計畫,將站體復原成戰前的樣子,並且重建八重洲側車站大樓為約200m高的東京車站城南北塔。
2012年,丸之內側站房復舊完成,正式對外開放。同時東京車站飯店重新開業,很快成為東京最高級的飯店之一。
為了同時做到保留古蹟和增加機能,因此JR東日本將東京車站的「容積」和「天空權」轉移到旁邊,或販賣給財團,讓核心站體不變下,周邊大樓增高。而古蹟車站仍作為出口,擔負起旅客進出的運輸重任,皇室出口也還是皇室出口,這邊到可以看到日本某些不變的傳統堅持。
在東京車站的歷史和整修過程中,展現了對過去高度細節的高度尊重,參照原始設計和材料復舊,精緻程度世界上很難有人能超過。而也因為保存了歷史建築,用途完全不變,旅客仍然在老建築中進出站,車站仍然是東京不變的玄關。這樣的做法,比起死的博物館,更能凸顯古蹟的原始意義。
未來我們的高雄車站老站體搬回原處後,除了作為各類展示用,也希望在動線上能妥善融入通往下沉廣場動線,並提供充足交通資訊和購票機能,讓古蹟除了保存外,也能繼續以原本的用途存在!
好過日考察系列第42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好過日考察系列第29
#屬於所有人的私營公園? 布萊恩公園案例
圖:特派員 / 文:左營楠梓翰-李欣翰
聽到「私營」公園,大家可能馬上會質疑:由私人經營的公園還叫做「公園」嗎? 能確保市民使用的權益嗎?
今天的考察就要來看紐約的案例:布萊恩公園位於紐約中城(5、6大道及40、42街之間),創建超過一個半世紀,名稱來自廢奴提倡者威廉.庫倫.布萊恩(當然不是因為Kobe Bryant)。1911年,紐約總圖在公園東側開幕,和公園結合為一體,也算是遊人來訪大蘋果時的景點之一。
好過日考察的原因,不是來參觀電影裡面常出現的總圖大閱覽室或旋轉木馬,而是因為布萊恩公園是美國最知名的「私營公園」。
1970年代,紐約市陷入幾近破產的財政困難期,布萊恩公園也因治安敗或、缺乏維護,淪為周邊居民敬而遠之的城市陰暗面。
所幸,一群熱心公益的紐約客(由時代集團和公立圖書館主席發起,成員包含洛克斐勒家族成員在內),成立「公園委員會」以及後續的「布萊恩公園復興公司」(Bryant Park Restoration Corporation,BPC),出資修復公園。
BPC向紐約市府取得了公園的管理權,並組織周邊商家與地主,成立商業改善區域(Business Improvment District),透過這些「公園第一排」業主繳納的費用,成為BPC的主要財源之一。
1988-1992年,公園封閉進行大改造,把公園下方部分挖空成為市圖書庫,修復洗手間等公共空間,降低公園平面與街同高,增加開放性,並在社會學家威廉.懷特的堅持下,在公園內放置大量可移動的椅子,歡迎任何人自行決定要坐在公園哪裡。這個歡迎市民的賦權舉動,後來被認為是布萊恩公園最受歡迎的空間特色之一。
成立BID之後,而布萊恩公園組織不再接受洛克斐勒基金會或任何公共資金的補助,而是從公園舉行的各類活動與商業租金(合計約60%)以及周邊業主繳納的BID費用(約33%)挹注。目前,BPC已成為全美最大的私有公園管理單位。從清潔、保安、到免費提供市民的公共服務,均由BPC支付,市府不再出資。
這樣的公私合作關係,讓布萊恩公園重新成為了紐約中城成功的開放空間,一掃之前毒品、犯罪盛行的陰影,吸引大量人潮在公園內閒坐、遊逛、野餐。 冬天有美國銀行贊助的「冬村」(滑冰、聖誕市集等),夏天有「週一電影夜」、「公園裡的百老匯」等藝文活動,都很受歡迎。
而隨著公園復活、地產價值提升,2004年美國銀行進駐公園旁興建超高大樓就是代表性案例。這些利益也讓地主樂於繳納BID的費用,甚至掏出更多錢贊助公園。
很多人會認為公園不能有水泥建築、商業活動......某種程度上,是對於綠地過少和公園濫用的矯枉過正。 實際上引入多元使用、空間活化、有效管理,反而能發揮市區公園的公共空間效益,也減少市府財政負擔。
我之前提過高雄的公園,常有施工與維護品質不良、綠覆太低、汽機車橫行但無人管理、設計千篇一律等問題。過去雖有建商和企業「認養」機制,但頂多是收筆錢掛個牌子的「被動認養」,而較少「主動經營」。
既然大多數人都認為公園是「正面資產」,或許BID制度的引進,可以讓得益者付費,使公園更起到服務社區,串連周邊空間的效果,在凹子底、愛河沿岸、新灣區......,都可考慮類似制度的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