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的迷思
#同理之後不一定要立刻說理
#孩子需要被接納被尊重
#線上親子情緒療癒課程
#親子遊戲與情緒管理課程
#基隆衛生局合作
上週末與 #基隆衛生局 #基隆家庭教育中心 合作進行線上〖親子情緒遊戲及情緒管理課程〗,有30幾組家庭在線上與寧寧老師一起開心學習
寧寧老師一直以來,都認為親子一起上課非常重要,家長可以觀察到孩子的狀態,孩子也因為家長的陪伴,學習狀態更好。孩子們也透過遊戲、藝術,學習情緒管理,會讓他們更有興趣參與。孩子天生就是「玩」家,透過玩的學習,不只沒有壓力,對學習也最有幫助的
這次親子課程,我們一起透過情緒遊戲學習: #認識自己的情緒、#辨識情緒的樣貌、#認識生氣的情緒、#生氣時如何幫助自己冷靜?
我經常在課堂中強調「認識自己的情緒」的重要性,在自我覺察中,能夠看清楚自己,便能開始掌握自己。也因為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盲點、問題,而可以開始學習幫助自己,或者求助
更多的大腦神經研究也說,當我們能夠辨識自己的情緒,大腦就開始冷靜了,冷靜是一門藝術,對多數大人來說,可以是一門人生的功課,冷靜也是一種能力,需要持續不斷學習、提升,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開啟培養幫助自己冷靜的道路、思路,累積培養EQ力。可見,認識自己的情緒,懂得辨識情緒,是多麼重要
跟孩子們玩完之後,就換到跟家長的Q&A諮詢和學習時間~
這次我跟家長們聊,我們對情緒抱持的感受與態度,會影響到當孩子有情緒時,我們如何面對他們的態度和做法,也會影響到我們怎麼有效地引導孩子學習情緒管理
所以我先帶家長來看,我們是否有以下幾個迷思呢?
💟你認為情緒是負面的嗎?
💟當生氣、難過時,你會認為「不可以有生氣、難過」等情緒嗎?
💟當孩子有情緒時,你會想要趕快說道理、或做些什麼,讓他擺脫這些情緒嗎?
其實,我們有情緒是自然、正常的,而情緒通常是「不能被解決的」,情緒是需要被接納、疏通的,要調整的是「讓我們產生情緒的念頭」,要解決的是「讓我們產生情緒的問題」。
而每一種情緒都是中性的,擁有各種幫助我們生存、保護的功能,讓我們得以更認識自己、了解自己
我也提醒家長,當你認為孩子「不可以生氣時」,我們其實是在否認孩子。被否認的孩子,感受不到自己的感覺,更感受不到我們想要幫助他們,久而久之,孩子關閉了心門,我們難以了解,未來更別說要請孩子再打開心門,就需要更大的心力,且更不容易
雖然我們希望孩子可以開心快樂,但不讓孩子生氣,讓他有機會感受自己、認識自己,孩子其實很難快樂起來
此外,「先同理,再說理」的教養方針,這是很棒的教養原則,寧寧老師也經常練習與實踐。然而,這句箴言,常常被誤會呢,不少人會以為同理了孩子之後,就要立刻為孩子說道理,希望孩子可以儘快改進,但我們會發現孩子常常會不想接受說理~
其實呢,同理之後,反而要先觀察孩子的狀況,若孩子還有情緒,我們就要再耐心陪孩子等情緒沈澱、冷靜。孩子越小,就越需要更多的空間與時間來抒發情緒。等孩子的情緒比較穩定之後,再跟孩子討論、溝通、說道理唷~冷靜之後,思緒和理性回來了,才有能力與我們溝通,聽取父母的引導
家長還會好奇,不是應該要「立即」處理,把握當下嗎?其實還是要看狀況,有時候我們太快,或急著說道理,反而會阻礙孩子發展「處理、安撫自己情緒的能力」,況且,太急著說道理,孩子反而不堪負荷,難以聽進心裡。
因此,在同理之後,留一些空間和時間給彼此,是蠻重要的。對寧寧老師來說,即使隔一天,甚至一週後再找時間跟孩子聊一聊,都是可以的呢~
這一堂線上課程,寧寧老師很享受,收穫也滿滿~
以下是家長的回饋,非常感謝家長們
家長1️⃣回饋「盡量以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他們的情緒,雖然有點難,但老師讓我了解生氣其實不是負面的情緒,我覺得這個觀點很重要」
家長2️⃣回饋「兩本繪本都好讚,是非常好的情緒教養的書,不只在當中可以學習情緒,也能建立親子關係。紙袋遊戲也好棒,讓我們有方法在面對孩子的情緒時,提供他紓壓的方式,也在當中認識不舒服的情緒,而不是只能在旁邊陪伴他等情緒過去,而是有更多的方法讓孩子釋放。」
家長3️⃣回饋「老師很有笑容,喜歡老師的真誠直率」
還有其他回饋,版面問題,就不放了😄
接下來2021年10月份,有付費的親子情緒課程唷,意者可私訊寧寧老師喔😊
#諮商心理師郭蕙寧
#藝術療癒情緒管理
#線上講師
🔽30個視窗大合照❤️ 小朋友們都很認真上課,超可愛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不過生了一個小孩:我是戈婭,別叫我勵志媽媽」介紹 訪問編輯:丁慧瑋 內容簡介: 一個有力量的女人,就會是有力量的母親。 一個女人,在社會眼光與自我質疑之間,傾聽自己,立體呈現身為母親的多面可能,幽默、爽快、感人。 ▌很多人不相信「如果我的孩子有自閉症...
孩子需要被接納被尊重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不過生了一個小孩:我是戈婭,別叫我勵志媽媽」介紹
訪問編輯:丁慧瑋
內容簡介:
一個有力量的女人,就會是有力量的母親。
一個女人,在社會眼光與自我質疑之間,傾聽自己,立體呈現身為母親的多面可能,幽默、爽快、感人。
▌很多人不相信「如果我的孩子有自閉症」,自己還可以做為一個「人」,而不只是做為一個「自閉症孩子的媽媽」活著。▌
◆◆◆
當一個學霸母親,有個到八歲卻連數數都不會的孩子,
當她成為單親媽媽,孩子的經濟、生活、教育一肩扛,
當兒時慘遭霸凌的她,面對人際能力等於零的自閉症兒子,
當她決定遠離闖盪十幾年的光鮮媒體圈,跟孩子搬到山腳小村,
當從小索愛無門的她,因為這孩子,有機會與疏離的父母從頭和解,
當原本焦慮過去、迷惘未來的她,跟孩子學到活在當下,接納自己……
一個人鐵了心要同情你時,你真的無處可逃……但你就不覺得這樣活著有多辛酸啊!
◆◆◆
戈婭,她是一名特殊孩子「火娃」的媽媽,兒子有自閉症,但她絕不只以這樣的身分而活,因為懂得善待自己的大人,才懂得教孩子善待及尊重自己。
這本書裡一篇篇笑中帶淚的故事,講的是一個女人勇敢闖過一關再一關,起了大翻轉的人生。對旁人硬貼上的同情標籤,她嗆辣回敬,關於內心的疑惑和思考,則毫不遮掩地幽默坦露,因為她明白得很,這些都是有了母親這個身分之後,時刻會面臨的迷茫與挑戰。
身為母親,一個女人在他人眼光和不斷自我懷疑之間,如何保有自己,找到自己?「不過生了一個小孩。任何不一樣的生活,只是一個不一樣的日常。」戈婭的剖白,是最好的答案。
◆【每段關係都不是單獨成就,而是互相成全】◆
◎每個抓狂的媽媽,背後都絕對不僅僅是孩子的問題。孩子只是一個放大鏡,將所有的工作壓力、夫妻不和、婆媳矛盾……全部放大而顯得尖銳起來,真正該首先被「干預」的一定是成人。
◎先滿足自己的需求,再來談什麼叫付出。
◎當你洗衣服時,心在手上;當你吃飯時,心在舌頭上;當你喝咖啡時,心在杯子裡;當你工作時,你一心一意地只在那件事情本身──這樣就可以了,這就是「活在當下」。
◎未來的困難是不可能現在根除的,但是只要有遇到困難就去面對的自信,天塌下來也可以當被子蓋。
◎有些困難,本來就是不解決也沒問題的啊。
◎這些對孩子充滿評判的成人,他們一天到晚把眼睛盯在孩子身上,挑三揀四,為什麼不回頭看看自己,到底懷著多麼大的惡意而不自知?他們的人生已經貧乏到這個地步,需要透過去評判一個弱小的孩子來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嗎?!
◎是否能夠在三十五歲以後還活得比較灑脫、愉悅,不是取決於你有多麼成功,而是取決於你還具不具備發現生活的美的能力,你還能不能對很多新鮮的事物保持好奇心,你對人間還有沒有「活著真是太好玩了」的感受。
◎不管別人覺得你夠不夠好,我都覺得每一個階段都能進步一點點的你很棒。
作者簡介:戈婭
她是作家,在女性時尚雜誌擔任主編十一年,並擁有心理師專業資格。
她是母親,獨力養育自閉症兒子火娃,帶著他從繁華之都四川重慶,移居全然陌生的雲南大理,從零開始,開網購茶店賺錢,同時研究特殊教育,為了親自教孩子關於學習與生活的一切,以及投入協助更多有特殊孩子的家庭。
旁人佩服她,認為她「為了小孩,犧牲自己」,但她說千萬別叫她勵志媽媽,因為,事實上是這個特殊孩子引領他,離開往日急匆匆的燈紅酒綠,回歸生命原點,不再恐懼腳步偶爾停頓,關照自己愛的初心。
她是孩子的媽媽、老師,也是彼此最重要的陪伴。
她始終是擁有最純粹笑容的女人,和她的孩子一樣。
孩子需要被接納被尊重 在 蕭美琴立委辦公室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口頭質詢─
▶本席提出「難民法」多年,很高興這個法案終於有機會進入審查。本席的版本和行政院的版本,主要差異在於具中國大陸和港澳身分別的人士是否要在「難民法」處理。我的主張是尊重普世的人權原則,不應該歧視特定國家或地區的人士;雖然行政院認為這要納入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但是本席也不認為我的版本有任何違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精神。我的重點是希望這個問題能獲得處理和解決,因為看到包括王丹等等許多中國籍民運人士由於政治迫害無法回到自己的國家,或者他們回去後有可能遭到更嚴重的迫害,我們希望他們能在以民主、人權治國的台灣,合法居住、工作、享有有相關的生活保障,繼續推動他們的理念。此外,更多來自西藏圖博的難民,處境也非常困難,這麼多年來,我國一直都採用個案方式處理,而且過程中常受到行政機關的刁難,對於這些處境艱困的西藏人來說儼然造成更大的傷害。不論中國或港澳人士要納入哪一個法處理,我們都要針對問題解決。
葉部長俊榮:兩岸關係條例的相關修正法案已於2月1日送至大院。
▶難民的問題換個角度,對我國未必不利。以下分享兩個案例,第一,德國的前經濟部長,小時候是越南難民,正值越戰期間,被安置在德國成長,他表現非常優秀,後來成為德國的經濟部長,他是我們的友黨(自由民主黨)很重要的成員,他的外表是越南人,但事實上他的心在德國,對德國有諸多貢獻;另一個例子,早在數十年前,中南半島戰亂期間引發難民潮,很多人搭船逃離柬埔寨和越南,美國有個特殊的安置系統,本席美國的親戚就認養了一整個柬埔寨的家族,協助媽媽有穩定的工作,也讓小孩們接受美國教育。最後,男孩子長大後成了報效美國的職業軍人,所以當這些難民進入另一個國家後,如果該國願意接受他們,他們大多會心存感恩,成為社會上的另一種移民。
▶是以,法案通過後,後續配套措施,除擬定審查機制來確認對方身分是否真實為難民以及身分條件外,國內安置作業不應只是被動地接納那些因逃亡或各種因素到台灣來的人,也可以考量採用配額制、國家的人口政策以及社會環境因應力,甚至是在我國某些勞動力市場中較為缺人力的項目中進行指定,像是可就農村缺乏勞動人口之地、特定場域或在看護人力等有明確工作條件的場域進行安置,相信這對我國來說未必會是個包袱與負擔。同時我也相信,他們對台灣社會將有所貢獻。畢竟台灣有特殊的地理位置與環境,不像陸上國家會因隔壁鄰國的戰亂馬上有大批人潮湧入,所以我們有主動選擇的條件。沒有一個國家是可以無限制收容難民的,且每個國家的條件不一樣,建議在規劃完整配套之後,朝訂出一定人數的試辦方向規劃,長期來說,我們社會也會需要新移民的加入,同時也讓我們在國際上扮演人權立國所應付的國際責任。
葉部長俊榮:會先就制度面的細節進行類似討論,讓它變得更周延、更有前瞻性。至於在後期的運作上,對於是要有積極的難民政策,還是消極的,這不只要跟社會宣導,跨部會之間都要進行相當程度的量能建構。一個包容的社會,也會得到福報。
孩子需要被接納被尊重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早前我們用上整整一集去解釋體罰的害處。無非都是想讓大家知道,即使打可以即時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但效果短暫,而且此舉無異就等於教導孩子只要心有不滿,就可以傷害比較弱小的人。既然「動手」不行,那麼「動口」應該可以了吧?
參考資料
Ginott, H. (2003) Revised by Ginott, A. and Goddard, W. Between parent and child: The bestselling classic that revolutionized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Three Rivers PR.
Dreikurs, R. and Scoltz, V. (1991). Children: The Challenge: The classic work on improving parent-child relations- Intelligent, Humane & Eminently Practical, Plume.
Kohn, A. (2006). Unconditional Parenting:Moving from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to Love and Reason,Atria Books
Faber, A. and Mazlish, E. (1999). 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Harper Penennial.
孩子需要被接納被尊重 在 【育兒】孩子也有自尊,請給孩子多一點尊重 - 媽媽經 的推薦與評價
雖然現在總是提倡愛的教育,但適當的體罰是可以被接受的,只是在眾目睽睽之下教育孩子真的適合嗎? 其實能體會每個父母親都會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