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頭寫城鎮 前兩週一連寫了好幾個日本 #地方創生 的城鎮事例,後來也說要延伸到全世界城鎮速寫的 #百城記事。當然日本還有很多可以寫的,不過隨著本週要來推一些說明會與行程,今日請容我跳躍一下。
這一跳,就跳過了整個太平洋,以及中美地峽,到了美洲的另一邊。
提到 #古巴,想必大家都知道 #哈瓦那。
但如果要舉出第二個古巴的城市名字來,可能就有點難度了。
切格瓦拉的粉絲如我,會知道他的紀念堂所在的 #聖克拉拉(Santa Clara, Cuba);蘭姆酒品牌 Bacardi 的愛好者,可能知道這個牌子是從現今古巴第二大城 #聖地牙哥德古巴(Santiago de Cuba)誕生;熱愛沙灘度假風情的享樂者,可能還聽過距離哈瓦那不遠的度假勝地 #巴拉德羅(Varadero)鎮⋯⋯
但有一座城市,在我第一次造訪古巴時,正在慶祝它建城500年的歷史(1514-2014),它的名聲非常響亮,卻因為同名的城市或島嶼眾多,常常被人誤認為其他地方。在書中讀到它的名字,都要前後文對照,才能確認說的是否就是它。
它就是 #Trinidad, Cuba。
在台灣一般翻譯為「千里達」,但很容易和靠近南美洲的島國「千里達及托巴哥」混淆,而雖然我並不特別喜歡用對岸的譯名,卻不得不承認,他們翻作「#特立尼達」,反而比較接近西班牙語的讀音了。
大航海時代,歐陸的航海者千辛萬苦,渡洋西來,無論是出自感謝庇佑,或彰顯神蹟,常為發現的土地,取一個「聖」名。根據我粗淺的考證,與看來的資料,「聖三一」(聖三位一體)(Santísima Trinidad),就是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人,最常取的名字之一。
但,儘管有那麼多的「三位一體」城,古巴的特立尼達,在其中還是非常特別的。因為,它是歐洲殖民者,在整個美洲建立的最早市鎮之一,歷史甚至比哈瓦那還久。更不用說,它的建城者,是曾隨著哥倫布的第二次航海,後來在哥倫布之子的麾下任職的狄亞哥・委拉斯貴茲(Diego Velázquez de Cuéllar)⋯⋯
......好,我知道,每次講起歷史,就要沒完沒了。這些故事,其實留在你自己去探訪,或有機會參加我的旅行團,都還有很多時間可以講。如果從旅行的角度來看,特立尼達有什麼魅力呢?
這麼說好了:在我曾經去過的全世界四百多個城鎮之中,它幾乎可說是最完整保留著數百年不變景觀的一座城市。
套一句我常用的形容詞:古巴原本就像是個在時光膠囊中的國家,而特立尼達,可以說是在時光膠囊中的時光膠囊。
特立尼達的城市面積原本就不大,人口只有70,000多,和我出生的宜蘭羅東鎮幾乎相仿(看到這個數字,親切感又增幾分)。老城中心,放眼望去,紅頂黃牆,石板路面。偶有一台供觀光客乘坐的馬車經過,以及街旁無所不在的美國老爺車,甚至民家吊曬的白衣白裙,以及路旁彈唱著歌謠的老者。
就算你知道,這有許多都可能是為了觀光而擺出來的場景,你都甘心成為那場景的一部份。迷失在時空中,迷失在音樂中,迷失在蜂蜜蘭姆酒的微醺,以及雪茄的香煙繚繞中。
殖民時代,特立尼達做為古巴這個大島南方,航向美洲大陸的中繼站,多少歷史曾在此佇足過。甚至連「丈量世界」的亞歷山大・馮・洪堡,也曾在此短暫拘留,如今,位在大廣場旁,曾接待過他的老房子,改成一座簡陋的自然史博物館。館藏雖無甚可觀,但一想到這位自然史與探險史的巨人,陋室也成了金屋。
再引一段鳳凰週刊中的報導內文:「在特立尼達,歷史不是寫在書本裏的,而是刻在那些斑駁的彩色建築、渾圓的鵝卵石街道、永不褪色的標語上。可愛的特立尼達人,雖然行走在歷史中,雖然物質匱乏,卻用音樂、耐心和創造力,讓自己的生活和城市變得甜蜜而美麗。」
等等,本來這系列都是城市的產業或發展速寫,怎麼寫著寫著又成了抒情文?
今日的特立尼達,因為要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在狹窄的老城中,也有少數的西班牙連鎖星級飯店,也及更多的民宿(Casa),一部分的旅客,便住到距離城中央20分鐘車程的 Ancon 半島上的渡假村。
有機會住城裡當然是另一番風味,但住半島的好處,則是可以真正泡進加勒比的溫暖海水中。這也正是每次去古巴,在經過幾天心靈密度極大的文化衝擊之後,首次能身心放鬆的時刻。
——最後,在台灣,其實有座港城,是很適合與特立尼達建立姊妹城市關係的。如果你對西班牙人在台灣的歷史有點概念,或許也猜到了:就是基隆。因為,基隆港,在17世紀的當年,也是眾多以「聖三一」(Santisima Trinidad)為名的港口之一啊。
---------------------
附帶業配:
1107工頭堅古巴圓夢精華12天行程與說明會資訊
https://lihi1.cc/KkwHu
巴拉望旅行團 在 林佳龍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有三件重要的事跟大家報告,文長請耐心閱讀。
1️⃣明天一整天,西半部雨彈襲擊
這兩天的間歇雨勢已經造成桃園、新竹、南投的淹水災情。道路方面,阿里山台18線落石已經恢復單線雙向通行,但中橫便道台8臨37線多處崩塌,嚴重毀損,預計25號之後恢復開放通行。
豪雨明天又將報到,凌晨起鋒面由北而南通過台灣,西半部易有短時強降雨,晨起中部以北、東北部地區及南部山區有局部大雨,新北、桃園、新竹縣市有局部豪雨。提醒大家避免前往山區活動,低窪地區慎防淹水。尤其北部地區強降雨時段剛好是上班時間,必須小心應對路況。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明天早上7點半二級開設,即時應變可能災情。
2️⃣遠航無預警停飛部分航線
遠航部分機型老舊,交通部支持民航局為飛航安全控管遠航飛時的作法,除了責成民航局研議飛時監控機制,也要求遠航要落實飛時自主管理。我們已請遠航在每月實際飛時1350小時管制下,擬訂6、7月班表,並於明天提出航班調控計畫呈報民航局,避免對消費者的衝擊進一步擴大。
對於受影響旅客的處理,昨天有一班航班受影響,有164名旅客滯留峴港,透過簽轉、轉搭等方式,已全數返台。今天也有一班航班受影響,有164名旅客滯留巴拉望,透過簽轉、轉搭等方式,將分三天、於21日前返台。
5月21日以後受影響航班共29班,對於預計出境旅客,由遠航退費處理,散客由售票方(旅行社或航空公司)負責,團客由遠航與合作之旅行社處理,處理過程衍生的相關費用,由遠航依契約支應。
對於旅行團與旅行社的補償,我們要求遠航對此事件影響而衍生之航班簽轉、食宿或交通等必要補償,遠航承諾會予以處理。
3️⃣霧鎖金門,航港局調派金門快輪疏運旅客
交通部航港局今天啟動海運備援計畫,晚間11點自金門啟航往台中港,預計疏運約250名因霧鎖金門滯留機場、且有意願轉搭海運專船旅客。專船明天上午7點左右返抵台中港,並進一步依照旅客需求送往高鐵烏日站、台鐵台中站、朝馬轉運站及台中機場等地轉乘,全力讓旅客在最短時間內到達目的地。
#慎防豪雨
#遠航
#金門
巴拉望旅行團 在 對倒香港隨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隨筆][旅遊][亞美尼亞]
水火不容的鄰居
從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出發,一夜火車後,清晨終於抵達亞美尼亞的葉里溫,再轉地鐵至市中心站,打算先到酒店放下行李。前蘇聯的地鐵站,總多多少少有點裝飾,這個重要的「中心廣場」站當然不例外,在搭上長長的扶手電梯前,抬頭一望,看見亞美尼亞的地圖,並寫上各省市的名稱。
緩緩電梯後返回地面,還得走十多分鐘,才能返回酒店。沿途經過好些彷似電話亭的宣傳版,圓筒形的設計,裡頭海報跟著一起圈曲,但上面人物仍清晰可見。這些人物,都是亞美尼美的名人,例如這位是政治家、五十米之遙的那個,是位詩人等等。實在教人好奇,這個國家的國民教育,到底根深蒂固至甚麼程度?又反過來說,他們肯定是受了莫大冤屈,才會這樣反應。
對了,補充一說,公元前七十年,亞美尼亞的版圖,由裡海伸延至地中海;今天的亞美尼亞,小得幾乎被全世界遺忘。昔日土地,已被土耳其、伊朗、俄羅斯及亞塞拜疆等撕裂瓜分。
在計劃高加索行程時,由於時間有限,在亞美尼亞只小留五天,直至出發時,才得悉還有一個極具爭議性,宣稱獨立但未被國際承認,名叫「卡拉巴赫」的國土,要進入此地,往往得從亞美尼亞進入。
這個地方吊詭之處,國際認為其屬於亞塞拜疆,但如果之後欲到亞塞拜疆,海關在護照裡,一旦發現卡拉巴赫的入境蓋章,就會拒絕入境。所以,卡拉巴赫海關亦很識趣,將印章另蓋紙上。至於亞美尼亞,不但沒有此問題,他們印製的地圖,除了本國土地外,更會將卡拉巴赫的一小塊,畫進己國地圖裡。
雖然明知時間不許可,但我仍不死心問酒店職員哥哥:「卡拉巴赫難去嗎?可以一天往返嗎?危險嗎?」「可以,當然可以,還十分容易抵達!我相信你也是到市區逛逛而已,那裡安全得很,而且非常漂亮。當然邊境會有點危險,但你應該不會走到那邊。」真的?我希冀的望著他,他又說:「如果自己坐車,單程大約六小時,當然另外還得轉車。」他攤開地圖,以筆尖點著路線,然後繼續說:「如果你想,我們也有旅行團,不過都是三天兩日。」一邊廂,我奮力安慰自己,有遺憾的旅程才是美好;另一邊廂,卻看見他們將巴拉巴赫納入己國地圖,忍不住好奇問:「到底卡拉巴赫屬誰?」
「他們現在是獨位的,不過他們都希望回到我們版圖,當然我們也相信將來會,因為根本就是亞美尼亞的一部分。」他越說越激動:「亞塞拜疆居然向我們宣戰!我們就答應迎戰,但其實,我們也想要這場戰爭!We want the war !」他的手提適時響起,硬生生中止他的話題。
後來打算再多問資料時,職員哥哥已經下班,換了另一位女士,她同樣非常推介卡拉巴赫:「那裡非常美麗,是我們的小瑞士。」我續問早前還未完成的話題,還順度提到在亞塞拜疆,人人都說卡拉巴赫是他們的地方。她邊聽邊反白眼:「他們根本就是反過來說!事實完完全全相反。」她深深吸了一口氣:「亞塞拜疆本來就不存在,是蘇聯時代才成形的。我們鄰近的土地,現在的卡拉巴赫和Nakhchivan(註:為亞塞拜塞自治區,但版圖並不相連,中間隔著亞美尼亞),本來是我們的土地,蘇聯時卻將這兩塊送給亞塞拜疆。呀不不不,我們不叫他們亞塞拜疆,他們根本就是土耳其人,從鄂圖曼到現在,無論是土耳其還是亞塞拜疆,我們都叫他們突厥人(Turks ),他們就是突厥人。」
她在櫃台旁抽出一本旅遊簡介,翻到某一頁,指著裡頭相片說:「你看,這些教堂和修道院,都是歷史鐵證,證明我們早已存在,這是毋容置疑的事實。反觀亞塞拜疆他們有甚麼歷史?」她又翻到另一頁說:「這些十字架石,是我們亞美尼亞的傳統文化,我們在申請成為文化遺產。其實在亞塞拜疆Nakhchivan,有整整二千七百多塊,但他們拿起斧頭,狠狠劈下去,幾乎破壞了全部十字架石。」「為什麼?」我問。「為什麼?因為十字架石證明了,那土地本來就屬於亞美尼亞,所以他們才企圖摧毀證據。」她說。
「真想不到事情是這樣的,我在亞塞拜疆聽到的,實在截然不同。他們說全世界只有土耳其,支持和幫助他們。」我說。「當然,因為他們都是同種,都是突厥人。我之前在格魯吉亞工作,有土耳其人朋友,他們明白歷史是怎樣,我們都是好朋友,相處非常融洽。大家明白這是政治,是國家和國家之間的爭鬥,並非底下百姓的看法。」她頓了頓,又接著說:「其實我們不介意將卡拉巴赫給亞塞拜疆,但裡面住的都是亞美尼亞人,他們會斷水斷糧,趕絕和迫害裡頭的人,這才是我們要迎戰的原因。」
破壞十字架石的說法,後來我從不同亞美尼亞人口中,重覆聽到好幾次。更吊詭的是,他們的論點和角度,跟亞塞拜疆幾乎一模一樣,只不過是互相倒轉施,壓者和受害人的角色。唯一共同理念的是,這些鬥爭,從來都是國家的意願。
可是,國家的意願會扭曲成為某種愛國理念,灌輸到人民腦袋,令他們以為這是自己自由的思想,由衷的看法。亞美尼亞的過去的確淒酸,但我不確定,這是不是叫人民毋忘國恥的好方法?
註:圖中就是亞美尼亞十字架石